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11-01 13:55:51 辞赋精选 我要投稿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 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 床 十八九居之。交 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 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

  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 ,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 椅的空地。交 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 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 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赏析】

  《小石城山记》也是“永州八记”之一。小石城山位于永州城西北。柳宗元以欣赏的目光描绘了小石城山的美好景致,同时借景抒情,慨叹美好的自然景物“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这些为景物鸣不平的语言,不正是为自己长期被贬荒远地区,不得施展才能而发出的愤激语吗?文章写景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议论曲折有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小石城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继续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对触景生情的感慨,整篇文章构成写景和抒情两个部分。

  上文写景,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要到小石城山并不容易,需要从西山道口径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有两条通道,一条往西,并没有什么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累累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奇心里的人,有谁愿意到这荒凉偏僻的小石城山来呢?但是柳宗元来了。被贬后的柳宗元,从繁华的都城长安来到了永州。在这期间,又来到了永州远郊的小石城山,独具慧眼的柳宗元,发现了这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发现了非同寻常的美。小石城山的形状,上边好似垛墙望楼,旁边犹如耸出的天然城堡,而且有城门,城门洞望进去黑沉沉的,投进小石子,洞穴中发出水声,声音十分响亮,很久才消逝。沿着山坡,可登到山顶,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视外面的世界,打听外面的消息。更奇特的是在山上,虽无土壤却生着树木和竹子,且健实葱郁,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疏密相间,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精心设计布置的。这天造地设的小石城山,奇特极了,美极了。

  第二部分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联想和思索。小石城山的美和奇特,就在于它的简单,在于它的自然质朴,是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小石城山不是什么人造景点,总有那么一些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态。本真的小石城山是孤独的,寂寞的,它的孤独和寂寞是由于它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如果它处在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中原地区,那么它将成为令人神往的声名远播的风景名胜,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了。小石城山千百年来一直存在在哪里,它究竟在这里呆了多少年,连它自己也不知道。而经历千百年却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可见的美好的事物被压抑、被遗弃的残酷现实是屡见不鲜。可见得山水也有受宠和不受宠的,这和人一样嘛。那么那个所谓的造物主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说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说更加相信这是造物主的安排,像自己这样才德足堪大任的人,不也因为改革就被皇上贬到这蛮荒之地吗?小石城山是否也因触犯天条,被贬到这人烟稀少的地方,有种说法小石城山的存在是慰藉被贬斥的贤士;也有说法,天地间有一种灵秀之气,它赋在人身上,就成为伟大人物,赋在物身上,物就成为美物。柳宗元并不相信这两种说法。但不管怎样,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际遇让他俩相遇确实是一件幸事。在那个时代相遇,在这个地方相遇,小石城山触动了柳宗元敏感而多情的心。于是因缘际会,在这大千世界上,在滚滚的历史红尘中,这座美山产生了一篇美文。

  整篇游记共计二百二十一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寓合情感都恰到好处。真可谓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删减。这篇游记放在“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结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表明柳宗元虽然在永州游山玩水,表面看来日子过的很舒畅,实际内心却充满矛盾,他在寄情山水时,仍在探求真理与正义。全文抒发贤才遭贬的天涯沦落之感,文中的议论是“永州八记”的主旨所在。

  简介

  《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这篇散文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这篇散文写景生动形象,抒情自然,说理直接,将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寄予在景物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曲旨远。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7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此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作于元和七年(812年)。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古文赏析03-05

辞赋《石涧记》原文及赏析02-09

《小石城山记》译文及注释03-27

辞赋《石渠记》原文及译文03-04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阅读训练04-01

小石城山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05-27

高二选修《小石城山记》优秀教学设计08-10

辞赋《袁家渴记》原文及译文02-24

辞赋《钻鉧潭记》原文及译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