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石涧记》原文及赏析
《石涧记》是中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一首散作品。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辞赋《石涧记》原文及赏析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
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赏析】
石涧位于今天的永州市芝山区南津渡办事处诸葛庙村第三组。柳子从东南边的石渠民桥向西北步行,在“土山”的北面找到了“石涧”。这个“石涧”,也就是今天俚称“涧子边杨家”北面的溪涧。《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它紧承《石渠记》之后,描写石涧一带的石态水容。文章描写石涧,作者是以石渠作为参照物,来表现石涧独特的风光。对于石渠,作者重在描写它那迂回曲折、不屈不挠的流水;对于石涧,作者则是全方位地描写它那优美的景色,流水、岩石、树木、岸上、岸下等等,声色具备,绘影绘形。
在平常人看来,这是一条极为平常的石涧,它既无险壑奇石之趣,也无激流飞瀑之观。但在柳子的眼里,因感情倾注,慧眼独到,故小小石涧无一不成景,每一景致无一不奇妙。这就是柳子笔下独有的永州山水。
文章在交代了石渠的方位后,着重于对石涧景色的正面描画。先是总写:“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用比较手法捕捉到了石涧水大的特征。“亘石为底,达于两涯”,直接描写涧石特色,这一“亘”、一“达”,就将溪涧石底面积之大,石势的`不同寻常便跃然纸上。这里所写的是作者初到石涧,站立桥上所得的整体印象。然后分写:涧石的奇姿异态“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它们有的像床,有的像正屋屋基,有的像碗盏杯碟,有的像门槛分隔内外,真是奇姿异态,趣味横生。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石涧尺幅千里的无限变化,突出了各具神采的石头的静态美。“水布其上,流若织纹,响若操琴”,涧水平布在石底上,流动的水面像织锦上的花纹,潺湲的水声如跳荡的琴韵,悦耳动听,如痴如醉。这里以形象鲜明的“织纹”和优美动听的琴声作比,突出了昼夜不辍的流水动态美和声态美,构成了令人心动神摇的优美意境。正因为石涧的石和水具有这样强大的魅力,不禁使作者产生了揭衣跣足去水中寻乐的浓厚兴趣。“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他们拎起衣赤着脚涉水向前,折断树枝,扫除陈枝烂叶,涧中可以排列十八九把交椅坐着。他们不在岸上休憩,却要到水中寻乐,如此兴致是何等的潇洒。
“古之人有其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以践履耶?”作者很自豪地说,古代的人难道有在这里娱乐玩耍的吗?后来的人还有追随我的足迹到这里来的吗?不禁发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兴奋之意,自得之情。当他们置身于石涧中,又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交织之流,触激之声,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交织的水流,撞激的水声,都在椅下;苍翠欲滴的绿树,龙鳞般次第排列的石头,都荫护着坐在水中椅上的观赏者。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使作者深深地感受到这一泉一石的温馨。至此,“予”(我)的角色完全寄寓在石涧之中,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辞赋《石涧记》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09-18
辞赋《石渠记》原文及译文09-09
幽涧泉原文及赏析11-19
《滁州西涧》古诗赏析及原文08-04
辞赋《袁家渴记》原文及译文09-06
竹石古诗原文及赏析06-22
《鸟鸣涧》原文及鉴赏09-24
《醉翁亭记》辞赋赏析09-15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赏析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