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汇编11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1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与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与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与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大学生需根据学校与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与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与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与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与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与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与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是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2)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与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若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与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2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逐步呈现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由一国向全球蔓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其他生活领域扩展的趋势。美国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中国经济及其他领域面临严峻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据统计,仅20xx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么多企业倒闭,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在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一、20xx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1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主要表现在:
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
(1)20xx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xx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
(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
(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像以往那样给予新晋员工较长时间的'实习和培训。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
(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
3、从学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4)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毕业生打算延迟就业,期待危机过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时就业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无所获,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自身作为应届生应有的优势。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3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与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与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与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大学生需根据学校与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与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与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与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与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与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1)财政补贴;(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3)个人缴纳费用;(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与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1)是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2)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与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若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与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4
3月一过,又到了大学生就业的高潮,每年的情况都是相同的,又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现实情况是,一面是很多企业找不到员工,形成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学生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利就业?我关键是大学生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以下从七个方面谈谈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一、要做好充分准备。
军事家最忌讳的就是打无准备之仗,生活中同样如此。凡事都是思考越周密越好,准备越充分越好,措施越具体越好。如果行动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和信息等准备,行动中又有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应急方案、预备方案等并且有强力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确立职业目标。
所有的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人生的目标;而那些没有多大成就的人,共同点也正是缺乏人生目标。要有目标就必须不满足于现状。一个人一旦失去冲劲和创意,最终肯定被时代淘汰。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暂时的得失算不了什么。当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次伤痛、每个打击都已转化为通向我们目标的基石时,你能说这些挫折、伤痛和打击没有意义吗?职业的目标贵在及时修正,永远保持在“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新高度上(切忌过高,容易失望,好高骛远;过低,太易实现,失去冲劲。)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这样的努力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带来质变,到时候再回首即会发现自己的新“海拔”。
职业目标还要注意与兴趣相匹配。任何理想与现实都存在着不等的距离。只有找到与自己兴趣、特质的结合点,才能产生出愉悦感受,保持着不懈的钻劲,使自己的长处更长,这样才能培养出核心竞争力,进而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即使兴趣暂时与职业毫无练习,建议也不要轻易放弃兴趣。因为只有不放弃兴趣,才可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最终把兴趣变成职业。而一旦二者合一,肯定如虎添翼。
三、要积累职场智慧。
经验来自我们做过的事,智慧来自我们做糟的事。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也可能是下一次的失败的理由,是继续进步的包袱。只有不断积累智慧,才能永远激活自己,保持职业的青春不老。
四、要适当应用技巧。
方法、诀窍就是“技”,灵活应用即为“巧”。技巧的可贵之处,全在它总能发现深一层的东西,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化险为夷。技巧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的历练。“处处留心皆学问”,也可套用为“事事留意皆技巧”。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不难学到各种大小技巧。
五、要规划职业发展。
职场发展规划可以有两种:一是大致规划出自己事业发展的年龄段,二是基本确定好自己职场的总原则。事业发展的年龄段一般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整个职业生涯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无论身处在哪个阶段,建议都应想明白自己是什么人,能做些什么,有何优势和不足。借以不断调整位置,求得最佳。
要利用一切渠道搜集、研究并合理利用信息,以便不错过每一个有利时机。要经常检阅一下自己的成果与能力,有助于培养并保持自信。在确实感觉力不从心时,则适当调整或暂时降低一下目标,给自己一点恢复和缓冲时间。还应始终保持一份良好心态,认识到生活是不能假设的;正确认识自己,知道适合别人的事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能成功的事自己来做却不一定能成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不知哪座山上有柴烧。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出色了,凡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千万别胡乱羡慕别人。
六、要摸清个人实底。
兴趣既影响对职业的选择,也直接关系着职业的成就;智商、情商则关乎事业的发展;性别及年龄对职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想百战百胜,必须“知彼知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个人而言,“明”比智往往更艰难、也更重要。只有全面摸清自己的实底——我最想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干成了怎么继续?干不成又怎么办?在搞清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去发扬优势,才有望在职场上闯出自己的天地。我们公司旗下有个“植涯”俱乐部(职涯俱乐部),这个平台上的同学和辅导老师们都本着“一切从兴趣出发”的思路,发现着自己的能量为自己铺路为社会做贡献。
七、要摆正就业观念。
目前在就业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转变的陈旧观念,较典型的'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想就业的多,敢创业的少;想搞管理的多,愿去一线操作的少;想托关系的多,愿凭本事硬干的少;想高薪的多,图发展的少;急功近利的多,踏实肯干的少。这些观念导致不少求职者的就业选择面过窄,流动性加大,客观上也给现阶段的就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人认为,人还是要务实一点。只要具备一颗务实的心,一切都会有希望:岗位可以调整,经验可以积累,本事可以学习,财富可以创造,没事干的人可以去做没人干的事。如果一味跟风,不切实际地做着攀高附贵的美梦,理想的得不到,务实的又不愿干,恐怕只能永远希望,永远失望,到头难免依旧两手空空。只剩沮丧的叹息,我希望大家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潜能,摆正心态,务实工作!年轻就是财富。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5
摘要: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的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就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就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就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这就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就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就是,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认为这就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就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而不再就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较为茫然,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就业也可看做就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就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就是,客观上,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
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但从社会人来说就是“普通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就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就是理性的、现实的。
3、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就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显然就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就业空间也就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打工”和“创业”实际上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就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就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就是一种机会,更就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适合自己的才就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都就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态度决定一切,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坚强面对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应针对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分析形势,调整思考就业问题的角度,开阔思路,消除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消极狭隘的就业观念障碍。与就业心理教育相适应,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使更多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自我定位,减少就业风险和盲目性。除组织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职责有较为具体的感受,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调整和转变就业心态的有效途径
终身学习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终身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大学到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就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向社会学习的过程,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机会,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就能够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惜就业机会,即使就业后仍需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为自已今后寻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终身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将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6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7
夏季来临,又一批大学学子即将毕业。对他们而言,就业是迈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由于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学生过剩。据统计,我国大学毕业生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有发达国家的1/8,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一些大学生找工作时一门心思盯着大城市、大单位,甚至数千人竞争一个岗位,边远地区、基层单位虽急需人才却应者寥寥。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高校迅猛扩招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矛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心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剂良药。
转变“精英”意识,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不少大学生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应当有个好工作,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家长更是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抱上“金饭碗”,因此找工作时一味追求物质待遇,重地位、重名利,缺少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实际上不同工作岗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大学生也是社会阶层的普通成员,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
降低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每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热门岗位、高薪待遇,最终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更要考虑“我适合干什么”,确定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放宽视野,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热门岗位移开,更多从自身实际、发展空间考虑,会发现务实往往“海阔天空”。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生怕入错行误终生。如今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学生要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即使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也可以重新择业。
面向基层就业。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基层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很广阔。一些大学生不愿下基层,一是怕吃苦,二是认为没有“前途”。近年来,国家对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基层能得到多方面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更有发展的.潜力,对个人成长是极为有益的。北京去年开始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就在基层取得了很大成绩。
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近几年自主创业成为就业新方向。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知识和技术,富有开拓精神,蕴涵着巨大创业潜能。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社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转变观念,开拓视野,以理性、务实的心态迎接就业挑战,会发现工作并没那么难找,生活中机会其实无处不在。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8
3月一过,又到了大学生就业的高潮,每年的情况都是相同的,又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现实情况是,一面是很多企业找不到员工,形成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学生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利就业?我关键是大学生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以下从七个方面谈谈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一、要做好充分准备。
军事家最忌讳的就是打无准备之仗,生活中同样如此。凡事都是思考越周密越好,准备越充分越好,措施越具体越好。如果行动前做好充分 幸福格言 的知识和信息等准备,行动中又有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应急方案、预备方案等并且有强力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确立职业目标。
所有的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人生的目的标;而那些没有多大成就的人,共同点也正是缺乏人生目标。要有目标就必须不满足于现状。一个人一旦失的去冲劲和创意,最终必然被时代淘汰。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暂时的得失算不了什么。当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次伤痛、每个打击都已转化为通向我们目标的基石时,你能说这些挫折、伤痛和打击没有意义吗的?职业的目标贵在及时修正,永远保持在“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新高度上还应始终保持一份良好心态的,认识到生活是不能假设的;正确评价自己,知道适合别人的事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能成功的事自己来做却不一定能成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不知哪座山上有柴烧。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出色了,凡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千万别胡乱羡慕别人。
三、要摸清个人实底。
兴趣既影响对职业的选择,也直接关系着职业的成就;智商、情商则关乎事业的发展;性别及年龄对职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想百战百胜,必须“知彼知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个人而言,“明”比智往往更艰难、也更重要。只有全面摸清自己的实底——我最想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干成了怎么继续?干不成又怎么办?在搞清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去发扬优势,才有望在职场上闯出自己的天地。我们公司旗下有个“植涯”俱乐部(职涯俱乐部),这个平台上的同学和辅导老师们都本着“一切从兴趣出发”的思路,发现着自己的能量为自己铺路为社会做贡献。
四、要摆正就业观念。
目前在就业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转变的陈旧观念,较典型的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想就业的多,敢创业的.少;想搞管理的多,愿去一线操作的少;想托关系的多,愿凭本事硬干的少;想高薪的多,图发展的少;急功近利的多,踏实肯干的少。这些观念导致不少求职者的就业选择面过窄,流动性加大,客观上也给现阶段的就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人认为,人还是要务实一点。只要具备一颗务实的心,一切都会有希望:岗位可以调整,经验可以积累,本事可以学习,财富可以创造,没事干的人可以去做没人干的事。如果一味跟风,不切实际地做着攀高附贵的美梦,理想的得不到,务实的又不愿干,恐怕只能永远希望,永远失望,到头难免依旧两手空空。只剩沮丧的叹息,我希望大家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潜能,摆正心态,务实工作!年轻就是财富。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9
摘 要:面对现如今就业的严峻形势,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后从各个方面着手,谈谈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
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建立,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双轨”制,打破了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人享受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现象,也打破了文革后国家包分配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和试点,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化、择业自主化,基本上完成了就业模式和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步发生变化。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1。注重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不管男生、女生都很看重个人的薪酬待遇。笔者选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0名09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在3000以上,主要集中在3000—4000。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在开放,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但在这种进步中,功利主义倾向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只愿意选择好单位,好工资,好地区,甚少考虑服务欠发达地区。
2。注重“稳定”工作。在就业压力下,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行业更加吃香。大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求稳心理明显。笔者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有3%的学生选择读研,0。5%的学生选择科研,4%的学生选择创业,12%选择外企,8%选择基层,剩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国企,要么选择事业单位等一些“稳定”单位。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功利和长期性,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作为选择的标准。
3。男生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女生更看重就业地域和环境。因为性别的不同,男女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未来顶梁柱角色,男生们更看中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39%的男生首选个人发展,而只有15%的女生首选个人发展。男生们表示他们不介意从低层做起,但其岗位要有一定的前途,有发展空间。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们则更看中就业地域和环境。一方面,女生不愿意离家太远,家长也不放心。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有比较严重污染,会影响皮肤和健康,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女生,就业时会选择相对环保的厂房。
4。就业准备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着手准备的,而是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或者更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显然,各位大学生在就业上仍有诸多不足。他们在四年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准备着踏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企业文化的不知晓,使得大学生们离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5。存在迷茫阶段。在与大学生的谈话中,不免会出现“迷茫”二字。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按学生的话来说,专业是定了,但究竟是从事跟专业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学生们开始迷茫了。调查中发现有72%的学生反映对未来有迷茫。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就业,现下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再以“能否生存”作为首选目标了,他们会考虑怎样的工作更舒适,更有利益,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这种“就业难”,这种“迷茫”不是找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与理想有所差距形成的。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只着眼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而是转向注重物质。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都很看重薪酬待遇,择业的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对社会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自己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一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涌来。如果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择业中过低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自卑、焦虑,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则不堪压力,直接把就业事情交由父母全权负责。这些个人的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就业观念。
2。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客观因素
(1)高校因素
专业设置有待合理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不断增长,有时往往没考虑到地方的经济情况,社会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是不是很合理。各高校如能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情况来设置专业,这将让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但有的高校只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授课形式流于表面。学生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的工作和活动较少,即便是一些团学活动,也只是少部分学生组织者与主办方交流。这也让很多的大学生一直躲在象牙塔内,无法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安定下来。从大学生入学志愿上来看,就夹杂着不少家长的意愿,家长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家长自己未完成、未达到的一些方向。在今天,大部分父母为子女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现象仍很常见。 总体而言,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提供可靠经济支持,创设更多就业机会,让学生放心,就算大家都舍弃了他,还有父母呢!消极影响是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父母养着,找到的工作除了让自己满意,父母也得满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也是近几年这些单位的招考过分火热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受外界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价值观,在就业态度上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物质水平。另外,眼见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获得好工作、好岗位,大学生开始不积极主动找工作,一味想着攀龙附凤去找个工作,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从自身角度
(1)准确的自我评价
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2。从学校角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一,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客观评价。大学生还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第二,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激流勇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扮演好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开展并积极推进高校的此项工作,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有高校老师可以求助,帮助他们安然度过各种危机。
(2)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生硬的说教方式肯定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改进方式,改良方法,寓情于理,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生涯师资队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四的学生,有条件下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交流的机会,要让就业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企业的需求,本校及同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3)创造多渠道就业途径
各高校可通过拓宽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部分用人单位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合同,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建议来校进行专场招聘的企业,会后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对招来的学生进行提早入职培训。高校对得到的一手就业信息,进行分专业整理以及有针对性推荐。
3。从家庭角度
作为学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然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是需要的。毕业生家长可收集部分就业信息,供孩子参考和选择。因为学校收集的信息相对会具有地方性,比如温州的高校,得到的更多是温州企业的一些招聘信息。不是本地的大学生或者不想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就需要自己更多的去寻找。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于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作为过来人,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和企业进行分析,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各行各业。
4。从社会角度
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就业环境,缩短农村、城市的距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失业服务,给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2]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科技资讯,20xx,(7)。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xx,(11)。
[4]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20xx,(2)。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10
一 积极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 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二 大数据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20xx 届、20xx 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 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二) 调查对象分析
20xx 年1 月至20xx 年6 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 届、20xx 届毕业生1200 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 份,有效率91%。其中1092 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 人,女生513 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 人,非江苏籍211 人,分别占比80.68% 和19.32%;城镇户口646 人,农村户口446 人,分别占比59.16% 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 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认知层面分析。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 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 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 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 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 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 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 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 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 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 情感层面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1)焦虑。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 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 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 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 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2)自卑与自负并存。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 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3)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3. 意志层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1)挫折应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 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 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 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 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2)缺乏恒心。本次调查,特别在20xx 年6 月选取了230 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xx 年9 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 人;20xx年11 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 人;20xx 年12 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 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 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 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3)惰性。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 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 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 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 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 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三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一) 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 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 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11
大学生是就业市场上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亦是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重点,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市场需求、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特质开展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是药学类高校一线辅导员必须面对、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药学类大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知识与就业领域的独特性,其就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大学生不同的侧重点。以一个较普遍的药学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例,很多药学类大学生对于选择医药产业兴盛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学校或家乡所在的二三线城市还是小城镇工作犹豫不定。以北上广为例,一线城市背后其中暗含了若干利弊相当的因素,这种机会多、待遇好、平台高∪房价高、交通堵、环境差这种趋避式的择业动机导致同学们不知如何抉择!其实如何在就业选择中趋利避害,找到即兼顾自身能力兴趣又益于生涯发展的第一份工作,大可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寻求一条有效路径。职业IAC其实就是这样的三个步骤:挖掘兴趣——培养能力——做出抉择。
一、Interest 兴趣导向
20xx年在上海交大有一位85年的大男生,他在读研期间放弃了去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和三个小伙伴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甚至是学费,租借了几台电动车送外卖。20xx年,这个大男生的“外卖”范围已遍及全国200多个城市,订单超过100万单。20xx年他创设的“饿了么”获得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的3.5亿美金,是的,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典型——张旭豪。在创业十年之际,张旭豪接受采访时,坦言创业之所以成功根源于创业给他带来的愉悦体验,也可以说为兴趣驱动。
上例反映了大学生职业抉择中第一步——挖掘自身兴趣,寻找意向行业。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不仅可以引领职业选择的方向、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提高职业满意度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说进行职业选择时,兴趣应该是大学生首先考虑的一个因素。兴趣测评可以通过正式评估以及非正式评估等方式获取,对于个人职业兴趣测评,笔者推荐霍兰德自我探索量表。
二、Ability 能力支撑
能力是雇主最为看重,也是求职者应该在简历中注重强调突出的特质。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视角来说,能力分为技能和能力能力,这两者一种是后天通过学习和练习发展起来的能力,一种贴近于潜能的定义。作为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职业选择及职业定位。
药学类大学生专业特征明显,其就业领域也相对比较固定,但是药学类大学生是否能在大学期间掌握雇主所需能力,据有关数据反映,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在《某药科大学20xx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有关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其中明确地指出用人单位看中的能力有业务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药学类大学生来说,其中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的。
此时有关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在兴趣导向下的以能力为支撑的选择。很多大学生会继续发问“我怎么知道这个行业需要什么能力呢”?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各高校就业办都有类似上表的来源数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可以从数据中寻求答案;二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方法,即“职业访谈”,对已经从事该行业的学长或者前辈进行电话访谈或面谈,以期更为具体、直接的了解该行业的从业能力。依然以某药科大学编制的《药学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南》为例,该书认为研发类岗位胜任能力应包含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流程设计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等。
三、Casve 科学决策
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探索后,就到了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践层面——职业决策。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升学、创业是三个主要的毕业去向,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状态甚至是人生道路,所以说职业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职业决策是从几个备选职业方案中选择一个的“确定”环节,应大致包含确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确定最终方案等三个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决策的重点在于结合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特质做出合理的选择,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
依然以国内较为成熟的职业生涯理论为理论支撑,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可以给大学毕业生们提供参考,例如期望效用方法、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等。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任何一个决策都应该是个体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的综合平衡的'结果。接下来以Csave循环为例。具体来说,在沟通环节,大学毕业生要收集意向目标与自身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在分析环节了解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并综合内外因制定消除差距的行动方案,当然越多越好哦。然后评估每一种选择对自身的影响,并按照影响程度排序。最后就将行动方案付诸实践,严格执行。
综上,药学类大学生面临着很多机遇,比如就业市场广阔、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较大、薪酬待遇大幅提升等,但是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如药学类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领域相对比较狭窄、用人单位聘用标准逐渐提高等。总而言之,药学类大学生应树立灵活应变的择业观念,客观看待各个行业以及各个地域,在发达地区人才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社会需求,做好投身基层的准备;其次,药学类大学生应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个人素质优势,运用专业所长、发挥能力特长;最后,药学类大学生应该树立开放式的就业观,应具备终身规划的理念,以不断递进的变动的体系的职业目标为导向,在自身兴趣、能力的基础上,依托正确的价值取向,为自身发展成才、社会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11-16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必备】11-16
(集合)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11-16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精华]11-16
[荐]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10篇11-16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07-21
【经典】大学生就业论文11-11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