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就业的论文

时间:2024-07-25 15:57:37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就业的论文优选(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就业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就业的论文优选(15篇)

就业的论文1

  1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力不足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日益严峻。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xx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超过xx00万人。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景气的国际经济大气候,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专业竞争力不够碰壁不少。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从理论上说,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般包括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国有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等。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从应聘这个环节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1职业技能和素养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现在的企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很大,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比如,市场营销岗位需求很大,但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基础的销售工作做起,觉得这是个中专生都能干的低技术含量的活儿。愿意从事基层销售工作的学生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销售技巧实战训练(如销售语言、心理培训,销售人员外形设计包装等)而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一段时间后遭到淘汰或自己放弃。很多应聘人力资源岗位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无法胜任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

  1.2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来自受到非专业求职者的冲击,工商管理类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要面对本专业同学的竞争,还要接受其他专业同学的'挑战。大部分学生虽然按照培养计划大纲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但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投资策划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一个岗位一个工作的时候却又手忙脚乱了。受到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工商管理类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纵深上知识技能的积累却不够。作为偏“文”专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由于没有理工类学生那样拥有一门实用的专业技术,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岗位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常常受到其他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甚至落败于理科背景的应聘者。

  2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处于一种混沌转型期,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淘汰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完全形成。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个层次的管理人才上?是高层还是中层还是基层?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

  2.2专业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因此不少同学对今后的就业去向很迷惘,觉得自己什么都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甚至有人置疑,有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后,工商管理专业还有没有必要开设。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竞争力。

  2.3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比重依然恨大,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学生实践环节缺失。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再加上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人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实践环节的矛盾曰益突出,导致每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实践环节时间比计划要求的大大缩短。

  2.4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人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3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专业特色建设,走课程创新之路

  3.1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地区性,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管理人才

  20xx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地处广西,面临新的经济合作形势,这是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兼顾本专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此外,针对北部湾经济的技能与技术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北部湾区域经济、越南语、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等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3.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方法根据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以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与理论教学协同发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大致可分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大方向,在四个大方向中都设置了实操性的具体课程,如财务方向有会计基础、成本管理、统计原理;企业管理方向有物流管理、小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市场营销方向有推销理论与技巧,提供营销师的考证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提供了助理人力资源师的考证支持。

  课程实践环节从明确要求、严密组织、成果考核三个方面确保其教学质量。环节当中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建立完整配套的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独立开设的校内模拟实验、校外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精心编制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习完毕后都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记录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教研室保持与实习单位的定期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可考虑在系部设置专人统一负责实践教学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同时校方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基地、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业阅览室的建设。

  此外,还注意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和扩展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全面发展。通过寒暑假社会调査,参加校、全区、全国的竞赛,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拓展能力。

  3.3实施素质教育’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本专业确立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整体化设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先进经验,精选压缩必修课,突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服务业管理理论等课程。增大选修课范围,通过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跨学科选修、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挖掘、拓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供条件。

  而且,如果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全面扎实的专业课程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基础。再次,我们在课程里开设了小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课程,专门针对有创业志向的学生,为他们毕业后多一条可选择的道路。同时,校方也会努力帮助学生申请创业基金,对他们的发展给予尽可能的指导与帮助。

  3.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我们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已经是广为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我们会尝试新型教学方法:比如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等。建立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实地参观考察、问题调研、文献査阅、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相结合。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考试方法上也可以尝试改革,突破以往的传统考试方法。针对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要求,考试可侧重对学生的能力考核。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形式。笔试内容面广题活,既有宏观的国情政策问题,也有微观的个案;既考逻辑判断推理能力,也考想象和合理发挥。口试考核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当场应对能力。就改革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要求考生结合实际,谈见解、提对策,使考试能真正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促进作用。这样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记忆的状态,让学生从考试方式的改革中体会到必须重视学习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就业的论文2

  摘要:

  近几年来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校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对技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关键词:

  技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就业指导

  一、技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技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困难与机遇并存。从大局势来看,技校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1.技校招生数量持续增长。尽管现在全国正在普及高中教育,大学也在不断扩招,但全社会正在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毕业后选择重新回技校学习的也大有人在,招生数量和质量都在连年上升。

  2.技校办学特色进一步突出,促进就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注重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的机制。与企业形成伙伴关系,开放式办学。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基本功训练,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着重培养掌握高精尖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普遍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3.技校适应市场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办学层次得到提高。许多技工学校破除“等、靠、要”落后观念,主动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生机,逐渐形成了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办学机制,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4.技校布局结构趋于合理,规模效益得到提高。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全国技工学校在逐年减少,而规模和层次则在逐年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困难的一面。现在全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量,这就会使得竞争逐渐加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现在大多数技校都存在一种模式———定向就业,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学校就已经给确定好了就业单位。这就会给学生造成很多问题。

  1.消极等待心理。定向就业造成学生不但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安心学习,而面临就业是也只知道等待。殊不知在学业技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又会有哪家企业需要。

  2.自卑依赖心理。很多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感到自卑,会认为自己是技校生,没有高学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过多依赖学校的推荐就业。而学校推荐就业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会使得学生失去择业的自主权。

  3.盲目从众心理。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选择职业时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时只往人多的地方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4.固执狭隘心理。不顾社会需要,不顾社会分工与专业分化的辩证关系,对自己已形成的择业观念不思变通,结果是择业范围大大缩小,成功的机会不断失去。

  三、技校学生的特点

  要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分析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系统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校生大多在15~18岁,这个年龄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可塑性大。这个年龄的学生思想变动大,好奇心强,但辨别能力差,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面对多彩的世界,如果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比如,对电脑网络信息,学生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非常之多,包括好的信息和不良的信息,学生总怀着好奇心跃跃欲试,但由于辨别能力差,很容易上当受骗,学好学坏有时只有一步之隔,有的学生甚至迷恋网络游戏,从而荒废学业。

  2.容易偏激和冲动。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学识等方而因素的限制,活泼好动,血气方刚,情绪波动大,容易发生偏激、冲动的失衡现象。校园里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时常发生,就是这种偏激冲动思想的突出表现。

  3.心理承受能力差。21世纪是信息时代,竞争十分激烈,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成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技校学生,而且他们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缺乏必要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悲观失望。有些学生因为做错事,被老师批评教育,就承受不了,甚至离校出走。

  4.自卑心理比较突出。技校学生大部分是升学无望之后不得已而选择就读技工学校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不想读而被家长强迫的。技校学生往往都有“自己本来就不是读书的料”的想法,总认为技校生比高中生和大学生低一等,有抬不起头来的感觉,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读技校只求混日子,凡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少数学生甚怀有“破罐子破摔”的不健康心态,不容易听进老师、同学的教育或劝告等。

  四、加强对技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技校生本身的特点,学校对其指导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1.充分利用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业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从而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倾向,确定职业方向,明确学习目的,自觉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和良好的就业心理,努力掌握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2.要“请进来,送出去”。“请进来”就是邀请企业或用人单位来学校讲学做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现在用人单位对所学专业的要求。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学习一些必要的就业技巧。“送出去”就是指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亲身体会。

  3.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进入学校后,由于学业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会造成学生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状况。学校应该从入学开始,就着手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参观实习,勤工俭学,增强心理接受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增强入学教育,每个学校都在做,但大多数技校都只是强调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很多学生,在入学时并不知道或者并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知所措。学校应该在入学时就让学生了解所学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确定学习目标,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5.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和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课堂教育外,还需设有让学生随时能向老师咨询、交流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机构和场所———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人员应由校医、心理专业教师以及其他精通心理学、教育学且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或班主任组成。一般3~5人为宜,咨询室可以实行定期轮流值班制度,保证随时有人值班,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室还可以设置信箱,接受学生信件咨询等。

  总之,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有自身的特点,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就业基本技能、技巧培训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应对面试,怎样有技巧地回答考官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学校只是他们将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场所,能力的体现还要靠他们自身。

就业的论文3

  摘要:航材占用航空公司流动资产的份额比较大,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差,而在航空公司的成本中,又以刚性成本为主,航材成本正属于这类可控成本。因此,加强航材库存管理对制约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当前航材库存管理的目前状况,对航空公司库存管理存在的理由进行了分析,并对航材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提高航材库存管理水平,达到以最低航材成本确保航材保障率的目的。

  关键词:航材;航空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策略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航材库存通常要占航空公司运营总成本的10%到20%,与国外航空公司相比,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成本更高,大约要比国外高出35%。航材成本是确保航空公司航材库存备件能够满足达到其预定的航材保障率,但是航材成本占航空公司运营总成本的比重过高也会增加其经济负担。因此,航空公司在航材库存管理过程中,要善于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补充库存,在保障正常需求单额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航材订购成本以及库存成本。

  一、航空公司库存管理目前状况

  (一)航材积压过于严重,库存结构不尽合理

  航空公司积压航材的理由有很多,主要有突发故障、器材周转慢、送修周期长、闲置器材滞留率高、过分强调航材保障率等,对于首批购进的器材,也可能存在订货经验不足而大量购进造成了器材的积压,此外,航材维修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会导致航材错定、多定情况的发生,这也会造成航材的积压。航材的大量积压就会占用航空公司的大量的流动资本,而首批订货经验不足、航材维修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过分强调航材保障率等情况使得航空公司航材库存的结构不尽合理。

  (二)航材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

  航材部门与财务、质量、技术、生产等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航材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进而对航空公司的整体运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航材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航空公司在财务出现困难时,就会出现付款不及时的理由,致使航空公司信誉受损,供应商也会因此理由而延期发货,由于缺货,航空公司的正常运营就会受到影响,而缺乏与生产部门的有效沟通,对航材的运转状态就难以及时掌握。此外,航材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技术和质量支持,也会影响到航材备件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三)维修人员缺乏成本意识,航材管理过于粗放

  维修人员维修作业时航材库领取航材,有时为了省去领料程序,维修人员就会一次性多领取一些航材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些航材由于在维修现场保管不善,很容易损坏或丢失。为了节省时间,维修人员有时会提高正点率而多要航材,实际上这些航材并未被使用。同时,航空公司对航材的管理也过于粗放,并未对航材资金效益理由进行认真考虑和解决,加之缺乏适用的航材信息管理系统,也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发料、故障等数据,分析决策缺乏参考依据。

  二、航材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

  (一)确定性航材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

  对于能够确定消耗数量的航材,应结合飞机的维修计划,根据飞行的时间和航材的使用率,通过对一定时期航材消耗量的掌握来预测接下来航材的合理需求量,然后采用最经济的订货方式进行订货。一定时期的航材需求量取决于这一时期飞机的维修频次和所消耗的航材数量,这些数据通过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和维修例行工卡数量就能获知。订货方式的选择是对确定性航材库存管理策略进行优化的关键,通常航材的库存成本主要包括航材的订购成本、持有成本以及缺货成本三部分内容。其中,缺货成本的多少与航材库存的数量有着直接关系,库存数量越多,航材的缺货成本就越低,反之,航材的缺货成本就越高。因此,在航空公司有限航材经费的约束下,应对航材的持有成本和缺件损失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航材

  (二)随机性航材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

  对于不能够确定消耗数量的航材,常规的计算策略就不再适用,必须通过数理统计等策略建立随机性航材消耗以及需求分析模型,根据分析模型来计算随机性航材库存量。针对不同航材的保障目标和需求特征,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主要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种随机变量。随机性航材消耗量属于随机变量,飞机维修的实际需要只能依靠一定数量航材的某一概率来满足,一定时期内的保障率必须制约在库存量概率之下,通常情况下,航材的保障率要求越高,航材库存量也就越多,而航材成本也随之增高,这种情况甚至会超过因缺件损失而带来的效益。换而言之,在有限保障经费约束下,航材库存管理对保障率的要求必须结合缺件损失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航材的重要程度来分别确定不同航材的保障率。

  三、结论

  航材库存能够有效缩短订货提前期、平衡订货成本,避开因故障而造成生产运转中断,而且还能够帮助航空公司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航材库存管理,优化航材库存管理的策略,对提高航材库存管理水平,制约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建娥,刘国庆.浅谈基于供应链的航材库存管理[J].物流技术,20xx,13(7):79-81.

  [2]杨晓.浅谈航材库存管理策略[J].航空维修与工程,20xx,14(2):38-39.

  [3]姚红光.可修复型航材库存优化[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xx,17(4):293-296.

  [4]陈建华.我国航空公司航材周转件计划与库存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xx.

就业的论文4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一、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開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根本的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不但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规划要注重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各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可以设计此方面的应用类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

  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结语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更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高职院校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以及实用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

就业的论文5

  1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宗旨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由此也给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带来各种新的问题,学生的就业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遭遇就业难问题。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1]。解决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2 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措施,通过走访调研高职院校、回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查阅就业资料、阅读分析文献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导致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新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导致就业问题的产生。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应与地方产业的需求与发展相适应,而当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明确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沿用老旧的专业设置,或参照硬搬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2)有些高职院校市场导向不明确,尤其是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脱钩,行政干预过多,往往主观上去保护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专业,更有甚者因人设专业,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专业,缺乏市场需求调研;

  3)隨着近年来生源数量整体下滑,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新开各种热门专业,新开的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无法及时跟上专业建设,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制约着学生的就业[2]。

  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不能有效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适应,这就从源头上成为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随着扩招也不断增加。在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比较热衷于建设新校区,靠贷款来新建大楼,追求办学规模,而对高职学校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管理研究不够深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不够重视,体现为规模效应,追求以规模求生存、求发展的倾向,偏离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得到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素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利用公共课和素质类选修课来进行,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往往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方面则无暇顾及,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不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动手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层次相对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不佳。基础课学得不扎实,对专业课有的存在畏惧心心理,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信,不能很快适应自己新的方向,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学校的'奖惩、激励机制也无所谓,自然没有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和上进的动力。由此造成部分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不理想,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工作中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对策

  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继续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走出去,到企业、同类学校多交流,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专业的需求状况,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特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体现重实践、重技能、重操作的培养理念,与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优势互补[3]。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与改革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修改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新技术,从而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有效利用素质类公共课程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3)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锻炼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水平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

  这样将专业和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使学生真正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企业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订单班培养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施等企业全程参与,深化校企融合度,依托企业行业化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提前认知行业需求和自身差距,获取工作经验,提高职业适应力,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正处于教学改革的大环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将来就业的模拟环境,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質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断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通过创业增加就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创业也是一种就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以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其他学生就业,缓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大学生就业正面临压力和挑战,高职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的强烈需求。高职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关系到学生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胆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只有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和行动起来,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我国的教育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耀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xx(20):84-86.

  [2]冯汝忠.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xx(17):128-129.

  [3]王青.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问题[J].新西部:理论版,20xx(13):125-126.

就业的论文6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将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教学院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解,有助于掌握学生能力发展的现实状况,了解他们在学习、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知识能力;现状调查

  一、研究背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学生是否学有所成。是否能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实际上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效果是否得到彰显。以及是否将“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及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我院对大学生进行了调研。调查了学生的现实能力发展状况。分析了他们在学习、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研究过程

  笔者对我院职业教育学院20xx~20xx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面向在校学生发放了88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7份),对34名毕业班学生进行了访谈。召开了四场不同层次学生的座谈会(学生干部、骨干、党员、普通学生)。走访了五家用人单位和四名校友。

  三、现状分析

  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自20xx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从20xx年的107万人激增到20xx年的495万人。增长速度极快。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却始终维持在70%左右。大学生毕业后未能就业的人数逐年递增。在20xx年后突破百万。达到169万人。近年来虽然有所回落。但是仍然维持在百万人以上这不但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学生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显示了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何种问题。并据此提出好的解决对策的重要性。

  我院职业教育学院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从生源上看。职教学院学生男生占24。4%。属于农业户口的占35。8%。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全部是高中生源从学业情况上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毕业班的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在60%以上。六级通过率达3O%。考研率在20%左右。同时,在校生中有88人、共计384门次课程成绩不及格。毕业班学生毕业前补考的达16人、36门次。全院学生3门以上课程不及格的人数达31人三年内。我院的两个专业年底就业签约率均达到77%以上。整体就业状况比较乐观。但近两年来考研和在教育部门就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人数的30%。因此。我院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理论与实践脱节。对职业教育了解不深。对专业技能掌握不全 调查发现。大约有46—3%的学生没有从事过社会实践活动。有32。8%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注重学习成绩。而相当多的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历。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认为所学知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对职业学校的具体了解。在与教师交流时。教师也普遍感到对职业学校缺乏了解另外。学院尚未对心理学专业、职教专业制定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目前两个专业的学生只能考取办公自动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要求对接不够 在调查学生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问题时。有38。8%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有55。2%的学生认为这会给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可以克服:有43_3%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对今后的求职没有帮助与此同时。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77。6%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主要应体现在改革课程体系上。这对改善学生就业状况有较大帮助多数学生希望学院通过课程调整使学生得到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表示希望提高师资水平,为学生增加信心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对就业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放弃专业知识。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我院的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就业选择过于理想化。考虑因素过多 地区、规模、薪酬问题是困扰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或一直没有签约。就是因为薪酬达不到他们理想的水平。调查发现。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有34。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酬水平会较目前的水平高。有20。9%的学生认为不会没有变化。还有61。5%的学生在有意向的单位不能提供自己期望的工资水平时拒绝签约。继续等待观望。

  求职途径过于狭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报纸、网络、中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寻找工作。这种方式导致大量求职机会的流失。学生忽略了其他的求职方式,使得就业比较困难学生对各种就业政策不够了解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很不了解。这将严重地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及政府对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和鼓励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够。

  五、归因分析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造成就业困难当今用人单位多把能力强弱作为人员聘用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对管理层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得实践能力不强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课程设置的结构缺陷。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我院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职教专业已经出现了一些不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职业教育方兴未艾。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职教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脱离了职业教育“重实践”的基本要求。无法真正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学习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我院学生高考生源文理科各占一半。而两个专业所学的课程更倾向于社会科学。缺乏工科专业考虑问题的逻辑性。对职业教育中的技术问题不能透彻理解。

  (2)学习过程脱离操作环节。不能对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招聘会上。许多职业学校提出这类问题。学生却无从作答同样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的实际应用能力。

  (3)职教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对教育内容的对象理解不深刻。接触不到课改前沿的尖端知识。跟不上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能力。自我定位不明确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忽视现实。仅考虑自己向往的职业。对现实生活的期待、对经济利益的渴求。成为大学生对工人、农民等低收入职业群体产生强烈排斥态度的主要原因,价值取向导致大学生将经济利益放在所有考虑因素中最重要的位置。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使学生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自我定位的不明确及职业目标的缺失。

  针对上述状况。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符合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原则的要求。制定能充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方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未来考虑。才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就业的论文7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应该从职业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学生中心性、创新性等方面来理性认识其基本内涵,从扫除制约高职教学的观念性障碍、传统学院性障碍、制度性障碍、素质性障碍、条件性障碍、体制性障碍等方面来系统把握其创新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就业导向;内涵;创新

  一高职教学内涵

  教学作为“有引导的学习活动”川,是学校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研究和探索高职教学,既要在整体上把握教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又要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学院式教育的局限,落实就业对高职教学的导向作用,凸现高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基于这种理念,高职教学内涵可从如下八个方面来认识:

  1.教学的职业性。“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姜大源语)高职教育作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必须按照职业的要求全程安排和组织教育教学,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发培养计划,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化成长为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以“人本相宜”为追求优化人的职业素质,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的职业意识,以“适合市场”为基点修养人的职业道德。高职教学的职业性是通过高职教学要素来具体体现的:①教师:双师素质是基本要求,行业或职业经验是其显著特征。②学生:强调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为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都是与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必须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具备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意识。③教学目标: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培养取向,既重视培养学生在职业中就业的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发展的能力。④教学内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取决于职业活动本身的系统性;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通过使用职业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方法而得以保证的,所有课程的开发方式都应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时,要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职业群的分析转化,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要分析非专业技能能力;高职教学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告终。⑤教学环境;强调创设与真实职业情境尽可能相似的教学环境,重视职业现场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渗透。⑥教学机制: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与行(企)业有效沟通的机制,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密切高职教学与职业世界联系的重要因素。

  2.教学的技术性。一般来说,“技术”是对科学原理与规律的应用。“技术又分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发现新材料,属于技术创新;而把已有的设计转化为规范的技术称之为技术应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学是一种技术实践活动。高职的“技术”是“应用的技术和工艺的技术,是连接技术理论与生产实际的中间环节,如果背离了技术性特质,高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因此,高职教学必须把技术性和应用性作为核心要素,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教给学生某一技术领域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技术转化能力,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相应技术岗位上,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立即上岗,较好地履行技术职责。

  3.教学的专业性。专业是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普通高校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培养从事基础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人文学科、应用科学等专门学科人才上,其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本的框架性课程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为学生搭建一个可塑性强的理论知识框架”;而高职教育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的应用、应用技术以及技术应用的操作能力上,其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操作的熟练性和技艺的精湛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目标,为学生铸造一块定向性强的技能模块。因此,高职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来进行,使专业的科学规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容特征,映射在高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4.教学的实践性。高职教学的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工作上的最大反映。强调高职教学应从应用和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从根本上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地位,学生是否需要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完全取决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特点。高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它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在课程设置上,其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也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并且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二是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特点。高职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种人才类型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对完善的实践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高职教学必然带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胜任未来职业。三是高职教学建设具有实践性特点。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核心特征和主要组织形式。没有较为先进和完备的教学设施,没有仿真或真实的实践环境,是难以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是不能胜任实践教学的。

  5.教学的发展性。马克思认为教育离不开人的发展,高职教育应然。从终身学习角度考虑,高职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高职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主题,以学生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人学素质及群体分类,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养成体系,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就业角度考虑,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职业结构呈动态变化趋势,而且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从业人员会经常面临转业、失业、再就业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因此,高职教学要适当拓宽专业面,增加课程的弹性,以适应职业变换的需要;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从未来发展角度考虑,要以长远的眼光对待动态的社会需求,并不仅仅是适应眼前需要。高职教学不仅要赋予学生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跨行业、跨国界就业创业的能力。

  6.教学的开放性。强调教学与市场的互动促进,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应联系,整体的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的有机整合。高职教育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它的成就不在学术殿堂,而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高职教学同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关系到高职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大教学观,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工作要延伸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一线的各个领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听取源于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反馈,以丰富和改进教学工作。

  7,教学的学生中心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高职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导师和顾问。高职教学不再青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师生在课堂和实践场所互教互学,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完成知识的对流、技能的直流和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不只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是以教促学、以学督教、互教互学的过程。

  8.教学的创新性。突出表现在高职教学是一个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教学框架,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开发最具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看不见的知识”(隐性知识)。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引导学生解放头脑,学会思考;解放双手,学会做事,让学生反复经历各种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不断的生产实践和技术开发中形成与发展属于自己的“看不见的知识”,进而转化成创新行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高职教学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能力普遍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高职学生择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在于不少高职院校教学的滞后性。因此,大力开展教学革命,强力推进教学创新,进一步密切高职教学与市场、与实践、与学生的联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紧迫任务。高职教学创新是对传统学院式教学的一种挑战,是在对教育对象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彻底革新。高职教学创新内容广泛,形式灵活,但创新的宗旨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实施有益于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

  —进行高职教学创新,首先是要扫除制约高职教学的观念性障碍,树立适应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突破传统学院式教育的局限,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观,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把培养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优化的基本主线,把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作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依据,一切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成长需要和发展需要;树立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轴心的特色质量观,借鉴先进教育理念与职业能力分析模式,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三证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观,提倡“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进行高职教学创新,根本是要扫除制约高职教学的传统学院性障碍,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模式。

  重视能力培养,重视过程导向,重视教学方法是把握高职教学工作规律与特征的三个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游离于社会的教学模式,无法直接把知与用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无法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密切与市场的联系,“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注重工学结合,注重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注重研制基于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培训大纲及其配套学习包,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

  —进行高职教学创新,关键是要扫除制约高职教学的制度性障碍,创建适应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制度。

  在学习制度上,要“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重视工学交替、实行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fs7,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证书制度上,要从学历证书制度转向多证书制度,注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三证融通;在评价制度上,要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进行离职教学创新,核心是要扫除制约离职教学的素质性障碍,建设适应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队伍。

  要通过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任用制度、考核制度和从企业聘用教师制度等方法,在充实高职教师数量的同时,重点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重点建设专业(技术)带头人队伍,切实把教师队伍执教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从行业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尤其是实训基地担任专、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与学校专业设置动态适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树立“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水准没有国家标准,只有国际标准”的理念,把高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提上重要日程。

  —进行离职教学创新,贡点是要扫除制约离职教学的条件性障碍,完善适应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条件。

  最能体现高职教学特色的三个条件性要素是社会行业与企业、教材和教学设备。①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研究和探索如何与企业行业实行更紧密的合作,使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职教学能否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使实现从传统的学院式职业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型的重要保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不是一般性措施,而是一条必由之路,根本之路,’(周济语)。②开发、编写和选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要重视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以满足对市场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要优先选用能够反映先进技术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要改变过去由单一的文字教材表达课程内容的状况,既要有文字教材,一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③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充足性。要尽量开发设备的各种性能,注意维修保养,提高使用效益;要注意加大设备投人,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功能多样的现代教学设备,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进行离职教学创新,基础是要扫除制约高职教学的体制性障碍,建构适应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体制。

  ①创新教学体制。教学体制是关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组织结构、制约关系和任务划分的根本制度。教学、生产劳动、技术应用是其构成要素。三要素既互相联系,又各具有相对独立性。需要指出的,高职教学体制所追求的三项效益不是平行关系,而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生产劳动为途径,深化和促进高职教学改革;以技术应用为手段,带动和检验教学,通过三者结合,加强学生手脑并用能力,从而使其在劳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满足就业需要。②创新管理体制。要积极推进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次,下移管理重心,明确院系两级在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教学建设中应承担的管理职责,逐步实现学院以目标管理为主、系部以过程管理为主,构建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证和评估体系,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就业的论文8

  摘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现状进行论述,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及平衡性进行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更增加了京心业的难度系数。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的刺倒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针刘大学生习哑市场的现状进沦述,并对现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及平衡性进行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1.1起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牛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律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部门会定期组织人才市场,高校也会组织校园招聘会。但如何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津命完善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或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2缺少有效的法律保护。毕湘牛就中下作管理体制,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批准建立了高校毕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毕业生就下作由教育部归口管理。仁寸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毕业生、用人单位、市场管理方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1.3就业市场服务水平偏低。在高校及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高校老师或公务员,服务意识低,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在竞争越来越渐烈的形势下,为用人单位拢男狱质服务,不断稳定拓展新的创凶市场,吸引更多单位来招聘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化的就业工作就要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用人单位拐毕毛的服务要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改讲下作态度,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周到、文明礼貌。

  2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

  2.1仁懦关系的不平衡。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人,社会士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学科专业之间不平衡。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等坏斗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学历之间不平衡。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重,上移。在毕业生就业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孚性供需基本持平,而专利生、高职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地区之司不平衡户东部沿海经济发泪妙也区和中心城市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用人单位之间不平衡。作为于杂统毕业生就牛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坦主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政府拟哄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受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中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白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2.2市场的不规范。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巴凌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清况下,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实际,片面追求高学历,本科生育目性任的工作却只招硕士生和博士生。身体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成绩好的。此外,不少用人单位都对应聘者的身高有限制性规定,如规定男性身高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户口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力,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如在北京、上海、深等地的招聘会上“限本地户口”等广告屡见不鲜。这些地域和户籍的限制不仅影响了人才的社会化,也使用人单位自我限制了选才范围。工作经验歧视。有的用人单位拒绝招叼fit!立届毕立。主,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工作经验。这使得一些根本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无工作经验的人才望而却步。关系网现象。也是就业一方面是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另一方面是人情关系网越织越厚,形成较大规模的就断。当前大学毕习坦主的旋坐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一些大学毕牛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令人羡慕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屡遭求职失利之苦。在就业重压下淘神呈现的“代际效应”,扫做就业制度的公平性。大学生的父辈在政治、经济地位上存在的差距,顺理成章地传递到了一些大学生身上。而“教育改变命运”,冷多大学生而言,恐怕还只是一个梦想。

  2.3竞争激烈。在当今大学生欢业市场上澎凶迈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大学生择毕业时间相刘集中、选择平刊肚时间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事实,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就业竞争更为激烈。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至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一毕业剑顷利就业,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一导,拓宽就浸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洪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环律命就业‘‘基地”,律守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一人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料,促使学生面对未来、面向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在就,作方式上实行“四化”,即态度上主动化,时间上经常化,力量上全员化,手段上信息化。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宜传自己的力度,树琅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用为笋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出优秀的毕主,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将合,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

就业的论文9

  【摘 要】园艺一词包括“园”和“艺”二字,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古人云“植蔬果花木之地,而有藩者”为“园”,《论语》中称“学问技术皆谓之艺”,因此栽植蔬果花木之技艺,谓之园艺。园艺主要学一些和农作物有关的课程,它所包含的知识很广泛,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虫害防治也都包含在内,园艺专业现在有很多公司在招园艺园林景观设计师,有一些大公司招设计师您现在10万到15万左右,不限经验,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也有一些小公司招园艺园林景观设计师,并且要求不是特别高。还有部分公司在招园艺园林景观设计师要求面试。

  关键词:园艺;园林;果蔬;种植;农作物

  一、园艺专业到底是在学什么

  有很多人说本专业的就业面较窄,但园艺专业的就业形势究竟是如何呢?一般来讲毕业生主要到园艺作物生产公司、园艺作物物流公司、园艺作物应用公司等从事园艺作物的繁殖、栽培、花卉代理、运输、销售、造景、绿化工程施工一级苗木养护等工作。园艺植物离不开种植,修剪,栽培这几个字眼,在种植蔬菜中,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每种蔬菜的属性,比如说种白菜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前知道白菜喜温还是喜寒,有些人喜欢在冬天吃上一顿美美的杀猪菜,酸菜是东北人经常吃了一种菜,而酸菜就是白菜延伸而成的,大白菜是冬春的主要食用蔬菜,大白菜品种很多,可分为直筒型、原头型和卵圆型三个基本生态类型。种植白菜时需要用肥沃的土壤,种植前期要经常浇水,不能让它干旱,由于生长季节的原因,白菜在选择上必须选用抗病、耐寒的品种,高产且耐贮藏的中晚熟品种也很适合。很多人喜欢种茄子,然而茄子究竟应该怎么种呢,一个果实它长得健壮就是最大的成就,茄子因为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紫茄子和绿茄子,无论种什么蔬菜水果都需要遵守自然平衡以及规律,大面积种植的时候需要找一块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任何植物都需要让它充分吸收到水分,放好茄子菜籽后,需要悉心呵护它,在扣大棚的时候,茄子也可以在里面很好的生长,施肥和浇水是必不可少的,多食蔬菜水果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变得更良好,一般种植茄子会选择万物萌生的季节,春天就是种植茄子最好的时间,茄子的营养很高,还可以抗癌,多吃茄子可以促进消化,让皮肤水嫩。很多学园艺专业的同学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会感觉到一丝迷茫,园艺专业究竟是怎样一个专业,它脱离不了种植,实践,在学习园艺专业前期,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但在后期我们会走向实践,从研究农作物开始,一点点延伸到对景观,对周围环境,对生活的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探究者。

  二、景观设计的科学与艺术

  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也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园林设计理念结合每个城市有不同的分析,园艺作物一般指以较小规模进行集约栽培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随着重工业城市的不断增多环境正在不断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无时无刻要牢记的使命,园艺师出现在农业、林业,种植场也越来越多,究竟什么是景观设计,要成为设计师了一个手表研究的问题,贯穿艺术走进艺术的灵魂,在改善生态环境平衡和走进小康生活而前提下,景观设计要一定的合理性,风格可以迥异,但一定要独具匠心,只有自己的意义,让城市变得更美丽是基础,而促进生态平衡最近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是很关键的,必要的且重要的。我们都在想如何才能让一个城市变得越来越美,所谓美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在自然界,纯天然的绿色的可以走进人们生活的,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益的植物,那它就是美的,相对来讲,仙人掌可以吸收辐射,它可以在强光下依旧茁壮成长,不惧风暴不惧炎夏,市场价很便宜,是一种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小植物,外形朴素。有很多公司,外面挂的标牌上会有设计师亲自设计的标志,它们具有自己的风格,并且商业性强,有一定的作用及价值,可以走向世界,走向艺术,它可以不贯穿古往今来中国艺术文化底蕴,但它一定要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内涵,这一点,是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要具有的自身条件,一个设计师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灵感的枯竭,和没有突破性的想象力,但拥有渊博的知识,和敢于创新创意的精神,也可以叫它思想里的艺术真正的延伸到他的作品上,呈现给大家一个崭新的不平凡的乃至是跳跃的艺术品,这就是它的灵魂。现代景观设计打破了旧思想,告别了腐朽的,束缚的,从而建成一个新的.不一样的艺术灵魂,高高耸立的菲尔铁塔,它是巴黎著名的景观,它屹立在塞纳河南岸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它不仅是法国著名建筑,是法国人的象征,它有多年的文化底蕴,菲尔铁塔是一个著名的景点,每年有600多万人来此参观,拍照,欣赏,留影,它的设计者乃是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在我国,一望无迹的万里长城是我们华夏子孙心中的一条黄河,它像是盘龙,它生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阳起伏,气势雄伟,我国古代工程师的技术也是十分强悍的,它的文化跨越了千年,此建筑被列为中国奇迹建筑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师这思想是无法被拘束的,可遺憾的是很多大型公司却无法投资出巨款,来修建这样一座不朽的奇迹,因为,万里长城的精神气魄是无法超越的。

  三、毕业后走向景观设计师的路很远吗

  有很多人说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昏暗的,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一种迷茫的阶段,陷入一种恐惧之中很久很久都无法自拔,刚进入社会的时候面临实习工作是十分艰难的,这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问题,对种子农学,种植的研究是此专业的核心,学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对景观以及日常生活有所了解,掌握了这门专业的精髓,园艺专业就业前景还行,中国现在缺少的是设计人员。理所当然的,新增加的投入会成就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过不要慌,培养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日后工作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把专业课学好是最主要的。

  结束语

  园艺贴近我们的生活并且走进我们的生活,很多与它有关的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业成,李建林等,植物的研究与利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1999

  [2]刘进宝.刘洪.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05):26-31

  [3]黄乐珊.孙泽昭.李红.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分析[J].甘肃农业,2007,(09):72-74

就业的论文10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自20xx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扩大就业发展的战略[1]起,医学生在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形势下,仍感受到越加剧烈的就业竞争。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已不再是普通的舆论焦点,更是政党、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医学生这四者需共同努力面对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就业现状,帮助学生尽早地做好心理准备,指导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有效应对就业问题。

  1. 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现状

  1.1 专业与就业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中,医学类院校和专业在近年高考热门专业内名利前茅,热度丝毫不减,却免不了被成为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据教育部报道[2],20xx年本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就业率≥80%,近三年的综合医学类各专业的就业率基本约75%~80%,高职高专类的临床医学专业被列为就业红牌第一,但实际上本专科学生进入医院的远少于40%;而在毕业半年后,本科专业失业率排名中,临床医学位居榜首,占23.1%,中医学居第六,占18.4%;高职高专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8.5%名列第一,中医学就业率仅10%,事实上,几乎20%的中医学生另取它业,可见就业严峻性不容乐观。

  医学大学生从旧时的精贵族逐渐转变为大众化,全国各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扭转了供不应求的旧况,各中大规模医院编制有限,渐趋饱和,成熟的医师退休后返聘的机率较大,就业难度日益加大,甚至开始出现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

  1.2 医学生的就业期望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xx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3]指出,医学本科毕业生读研占15.6%,位居第一,读研转换专业的中,医学占18%,与工学一起排名最低,当中5%的人出于就业难而选择读研,34%认为是职业发展需要,24%认为读研利于就业前景。医学生选择读研的原因[4],一方面可能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要,希望通过读研拓展自身学术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悉知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就业门槛和岗位层次,旨在提高人才质量,希望招到经验足、资格足、学历足的人才,要求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医院不在少数;再一方面,薪资福利偏低、基层环境内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作内容相关度较低、对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造就学生期望借考研暂缓就业,避开高峰。20xx年数据显示[3],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的医学生仅占25%,且医学类本科在职业期待吻合度和专业相关度排名最高,分别占52%、69%;高职高专学生在两排名分别占47%、62%,表明基于学科的特殊性和培养政策的不同,导致医学生及家长期待在多年的教育投资下可尽快得到高回报,加上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或对本专业的定位不清晰,造成在求职上过于乐观,就业面较窄,对择业的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了择业范围,或在求职时扎推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期待在此与社会现实需求不能吻合,满足不了现实的供求,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难现象的出现[4]。

  2.新形势下的对策

  2.1 在高校方面

  学校应该通过积极的`宣讲活动,让医学生正视就业新形势,着力挖掘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的内在价值,配合其相应课程,与配合学生提出的意见改进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5],设计合适其专业发展的新型培训,倡导术宜精钻;广纳最新就业信息,创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友资源和用人单位的互动关系,增强单位对校方学生的认同感,建立良好口碑,为医学生做好生源输送的准备工作;在就业指导中,让学生端正对“学历造就事业”的观念,鼓励医学生进行多方面选择相关职业,不轻易放弃合适自己发展的机会,不全凭靠薪资福利而决定职业贵贱,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就业环境、城市发展潜力、个人特点、单位前景等因素,做出最优性价比的选择。

  2.2 在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按照子女的性格特点、个人意愿、能力优势去与子女商讨未来的就业道路。适度的期待值对学生奋发自强、自力更新带来更多正面的力量和推进,毕竟就业才是大学生成为经济独立人的开始,但其中家长应要给予多一分理解和信任,支持和尊重学生的就业意愿,鼓励学生在顾及到未来就业优势的基础上自食其力,先就业再择业,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主动向校方了解学生情况。

  2.3 在医学生方面

  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反映[2,3],众多用人单位反馈多数本科毕业生或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尚未达到岗位要求,甚至其掌握力的水平普遍低于工作岗位要求。这说明医学生需在系统学习中全面地深入到学科基础和前沿去,稳打稳扎于培训和实习,深化认识医疗卫生领域的结构,正确评估自身实力和能力的基础下,不自视过高,不缺乏自信,务实准备好每一样考核,抓好每一次机遇顺利就业,在用人单位内体现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考虑好自身情况后适调于现实社会需求。

  2.4 在国家政策与用人单位方面

  完善建立健全的用人体制和户籍制度[5],鼓励医学生走向基层,或西部去建功立业,以缓解医学类人才短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同时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招聘流程,纠正用人单位可能出现的歧视行为,保障医学生顺利就业。重视医学相关领域的衍生发展,鼓励医学生多层次选择职位,以满足卫生保健领域的人才需求。

  用人单位应严格落实政府的方针和政策,转变只追求高学历,高回报的用人观念,踏实于培养合适单位发展的人才,从引进人才起抱有责任感和信任感地培养、使用,着力打造自己的人才团队,强化核心竞争力,这样既切实于双方利益,又保证了投入与产出的最优比例。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xx,8(6):741-743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30-235

  [3]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32-223

  [4]郭相杰,高彩荣,孙闽.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J].山西大学学报,20xx,11(12):732-734

  [5]杨杰文.医学毕业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xx,(6):196-200

就业的论文11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一、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五、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六、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 [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就业的论文12

  【摘要】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xx年的95万扩展到20xx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xx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xx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xx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87.7%,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0.99%。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2.6%。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就业的论文13

  论文摘要:同综合性院校相比较,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工作处于教育人才市场组织经营的惯性思维下,在模型建构上缺乏切实的分析研究,导致操作层面的“软化”。解决这一问题,要以大就业观为指导,拓宽校外就业市场;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机制,提高专业的市场适应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已经呈现明显的综合化趋势。高师院校以研究型为基础,以师范性为特色,以综合性为发展方向已经成为适应时代特点、应对机遇和挑战、实现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实现师范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必然选择。在向综合性发展的进程中,各学校大量开设非师范专业,非师范类学生规模在高师院校学生总数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以吉林省高师院校为例,四年来非师范专业学生占专业总数和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详见表l。

  因此,同综合性院校相比较,高师院校中的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局面。高师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变迁的进程中,由于在教育行业中的传统影响和既有优势,学生面向教育人才市场就业较为顺利,市场组织思路也较为清晰。也正因如此,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工作自然处于教育人才市场组织经营的惯性思维下,在重视程度上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在模型建构上缺乏切实的分析研究,在市场组织上习惯以大规模的校内市场为目标。

  纵观全国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的就业状况多年来一直不容乐观,就业率相对较低。如何解决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保障高师院校战略调整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的命题。这就迫切需要理性认识非师范学生就业的特殊性。重新审视和定位师范院校就业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尤其是人才培养中的功能,研究并提出一个时期内适用的混合对策。

  一、非师范学生就业的特殊性

  (一)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

  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大都开设时间短9社会影响小,学科建设较为薄弱,所培养的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也难以比例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同。

  (二)高师院校培

  养非师范人才存在社会评价的先天不足长期以来,社会各行业对师范院。校培养的非师范学生缺乏了解,对其专业市场公共信任程度不高。在相同专业的人才之间,社会评价天然地向综合性院校倾斜。

  (三)师范院校校内就业市场的局限性

  校内市场形成的机理,如图1。

  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以后,高师院校的市场组织工作基本围绕以校园招聘会为主要形式的校内市场展开。而校内市场的形成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校园人才的市场认同,即市场公共信任程度,这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市场适应性;二是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集中,即用人单位招聘效率和效益(边际收益的)最大化集中指向,于校内市场的人才数量和各专业的相关性。

  用人单位招聘边际收益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决策中以一个适合的成本来获得招聘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既然人才招聘已经市场化,那么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就要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则。可以看到,’汽车、通讯等行业与教育行业一样,在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上具有内在相关性。例如教育行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各专业上,中小学在一所高师院校的校内市场将以较小的成本招聘到各学科教师,这使得师范类校内市场的大规模组织成为可能。而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绝大多数是围绕原有的基础学科或学科问交叉设立的,这一特性使得非师范各专业之间缺乏内在相关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呈孤立的点状,不能共同面对同一行业的就业市场,不能产生类似师范专业共同和教育行业接驳形成的群聚效应。

  对用人单位来说,则是提高了招聘成本,降低了招聘效率。所以,非师范专业不适宜组织大规模的校内市场,使得非师范专业的校内市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难以形成。这一认识,决定着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市场组织的工作方向及资源投入比例。

  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一)以大就业观为指导,拓宽校外就业市场

  基于以上论述,以校园招聘会为主要形式的校内市场在解决非师范学生就业问题上存在局限性。这就要求必须摆脱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认知的层面上进行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模型的重塑,在实践的层面上进行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组织体系的重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日益成熟和深刻变化的今天,在这个领域内的全部创新和探索都必须根植于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刻认识。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初次就业市场)与再就业市场呈交融、整合态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创始阶段,高校毕业生主要面向体制内的用人单位,体制外就业较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再就业市场被所有制分割为近乎相互隔绝的两部分。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和再就业市场相互打通,呈现出交融和整合的'态势。所以,面向校外挖掘潜在的巨大劳动力市场尤为重要。

  2.就业市场呈多元分布,以大就业观拓展就业渠道

  随着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业的种类大幅度增加;职业的开放性日益增强;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更加灵活。与此相适应,就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分布的格局。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多种非传统渠道可以吸纳毕业生;其次,各级各类市场对毕业生实行开放。所以,高校必须理性把握就业市场的多元发展,下大力气指导非师范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变消极等待为个体直接面向校外市场,变签约就业为灵活弹性就业,把就业市场经营和就业指导架构在大就业观之上,以此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3.毕业生就业呈日常化和社会化趋势

  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初期,由于计划体制的惯性,就业市场并不完全是依赖就业需求形成的。在就业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充满了行政和计划的色彩,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季节性很强;招聘与择业的行为基本发生在校园。但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毕业生择业期限延长、用人需求产生的随时性,两个市场的交融使得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日常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就业活动的旺季与淡季的区别将趋向淡化。

  4.构建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型

  从图2可以看出,校外市场远大于校内市场的容量,学校要打通非师范毕业生与校外就业市场的连接渠道,在培育校内市场的同时,把校园外就业作为当前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建立立体化的就业市场。对于校外市场的每一个就业渠道,学校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二)建立市场预警机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专业的市场适应性所谓内向型思考,即从人才培养的内部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师范专业短期内不存在调整专业的可能,而非师范专业的开设则高度依赖于对市场的预测。同时,由于师范专业多年的成熟经营,与教育系统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而非师范专业办学时间短,尤其需要与市场的对接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1.建立可预期的、短周期的市场预警机制

  学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具有反映市场变化的能力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就业市场预警系统,对社会职业结构及就业状况的中长期变化作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结合本校实际反映供求的大致走向,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依据。

  2.建立毕业生质量反馈的市场监测长效机制

  市场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就业工作管理部门要动态地监测市场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反馈,反映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协调建立与培养环节快速的对话机射及时修正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提供依据。

  3.重新定位就业功能

  从图3可以看出,就业工作管理部门韵功能不包括指导学生就业,而且包括对就业市场进行预警监测,向招生和培养环节反馈信息。这种反馈是协调联系发生的;而非行政指令的。就业的关键首先取决于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即市场是否有一定的需求,其次是就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既核心竞争力,最后是就业配置的环节。

  综上所述,非师范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处理好这个问题既要从市场的角度进行外向型的外因思考,也要从培养的角度进行内向型的内因思考。要在非师范就业市场培育成熟之前,从全局寻求在一个时期内适用的混合对策,保障高师院校的战略转型和学生现时的切身利益。

就业的论文14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冲击,以及劳动市场急剧变化的影响,青年持续就业所学的能力门槛逐年提高,参考国外的经验,强化大学生就业力的实施方法,培养就业能力,不仅要充实其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其对该工作领域的就业态度及个人特质,收集适合的职场信息,以进行适合个人的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针对主要核心就业能力,建立学生就业力提升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范例,广泛而系统地落实于整个大学教育内容,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机会,在学校期间发展其就业力。要在大学内进行广泛而系统的就业力养成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四个重点。

  1.强化课程、学位与产业发展及学生就业需求的连结。

  大学应该提供教育课程协助专业发展与职业取向的相关信息,提供充足的就业咨询与资源,协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在校生做好职前准备及生涯规划,并及早规划职业生涯,为毕业生做安置的辅导,举办职场经验分享的相关讲座,并提供相关就业网站各种测验工具及就业咨询,协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潜在的兴趣与能力,并建立平台让学生与企业市场进行媒合,与实务工作相结合,让学校教育与职场所需衔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及课程内容中融入核心就业力养成。

  目前核心就业力关注的是个人态度层面,专业技能不再是唯一的优势,具备良好的态度是雇主与学生所认同的、面对职场所必备的条件。养成核心就业力的过程中,学校的角色是协助者也是引导者,学校利用各种课程的安排及提供实习的机会,辅以运用辅导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是有正向帮助的。现在社会用人关注的核心由技能转向态度层面,当大家能力都差不多时,工作态度决定机会,而敬业的态度和能力在求学阶段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应负起责任,培养实力,学会自我规划。而学校应做好辅导者的角色,不只是培养出有专业能力的学生,也要引导学生面对职涯的各种挑战,使学生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而教师在教学方面,不只是注重学科的专业能力,更应培养学生的个人工作态度、挫折容忍与抗压性,养成自我管理能力与责任感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3.做好职业生涯辅导工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包括个人探索(认识自身)、职业探索(认识职业)、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与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透过对生涯探索的'历程,建立并增进对生涯的知觉,厘清未来职涯发展方向,培养技能和能力以便就业需求。因此大学职涯辅导的重点,就是协助学生从各项探索中,找到确切的方向目标,作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具体内容包括: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协助学生认识社会、职场的环境;提供教育、职业的信息,与职场接轨。

  4.提供学生见习工作机会。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除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之外,各大院校的就业辅导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近年来职场竞争力激烈,高等教育扩充,大学生已不是企业所重视的标准,各校纷纷提出产学合作及职训体验来增加学生对职场的知觉感受,并开设许多课程和求职技巧训练,以提高学生就业力。学生在校期间可利用校内外资源,获得实务学习机会,发展工作经验,了解职场运作,了解自己,进而检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毕业后迅速地适应及融入职场。

  综上所述,就业力养成的目标是让毕业生能够在经济上独立,有自信,并能够在职业生涯上成功发展,对许多人而言,这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就业力教育的重点不只是在于训练一技之长,更在于培养核心就业力,其中的首要原则是就业力教育应该以学生为对象,广泛而系统地落实于整个大学的教育内容之中。

就业的论文15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还有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独特意义。因此,对就业指导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育,重就业指导,轻创业教育,机构及队伍不够健全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给要求就业者传递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包括给要求就业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如何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心理、技巧等方面的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具有一些独特意义。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独特意义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有直接的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作用外,对社会、学校、学生还有着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充分认识这些作用,能够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1、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人怕入错行。能否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成才的职业,是青年学生人生关键的一步。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用在工作上的,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相投、能力相符、专业相适、优势一致,人就能热爱工作,容易出成果,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如果职业选择不好,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前程和发展,处理不好,还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波折。

  高职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好高骛远,或只顾眼前利益,或胆怯焦急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就业指导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导等环节,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择业素质,更能使学生得到关于对自身、对社会、对职业等各方面问题的正确、成熟的认识,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在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一项针对毕业生所做的对本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调查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反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实践工作使其纠正了在择业、对自身认识等方面的偏颇,促使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幼稚走向成熟,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2、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就业指导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它可以使学校了解社会,也让社会了解学校,从而使学校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就业指导,学校可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尤其是本地区经济结构的组成与调整,对人才数量、质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这样学校在培养人才上更有针对性。同时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到调整专业结构,对接社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锻炼职业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这些无疑将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另外,就业指导综合分析现代企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包括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这对学校制定新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汇总和分析报告,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把就业前景好的汽车修理、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做大做强,扩大招生数量。同时,根据就业市场需要新开设了市场营销、导游等专业,其招生情况火热。此外,把一些近年学生就业情况不太理想的专业缩减招生或暂停招生。另外,学校还根据就业指导工作中搜集到的人才市场信息中所反映对人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例如,全校性增设礼仪课程,文秘专业增设汽车驾驶课程等,使学校不断获得新的增长点,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就业工作是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就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虽然各院校有各自不同的问题,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就业指导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有些学校把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教学计划,按时授课。《就业指导》、《择业宝典》、《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设计》等几十种教材纷纷涌现。但仅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择业技巧、如何应对面试等,系统全面,思路清晰,但教师从讲授理论出发,学生接受理论为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有纸上谈兵、隔靴搔痒的问题,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

  就业指导不应是纸上谈兵,而更应该是实战演练。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另一方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丰富多彩地开展就业实践活动。通过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实习,到人才市场亲身体验和在校内举行用人洽谈会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择业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进行。诸如,通过课堂讲授和讲座来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各类学科中渗透;通过社会、企业、家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人才中心、劳务市场等机构,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而且也是就业指导最生动的课堂;学生到企业、工厂实习,也是就业指导的有效形式。上述这些途径和方式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学生就业与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重就业指导,轻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重视就业指导,教学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去适应社会组织的要求与挑选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较少有创业教育的观念。创业并不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专利,适合高职生创业的领域很多很多。只要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一样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以前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忽视创业教育现象,导致全体学生千军万马拥挤在择业的独木桥上,而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没有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对身为高职生进行创业缺乏信心,在创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创业教育。其实,就业与创业是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创业本身也是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自身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和指导实践中不能只顾学生的眼前利益,盯着现有岗位,还要从创业这个高起点上想问题、谋发展。注重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等方面施加影响,可以使学生改变被动侯选的择业思路,主动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更好的就业。当然,本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故事,更是培养学生创业观念的良好素材。

  3、机构及队伍不够健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有所改动,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开展此项工作。但各学校独立设置机构的还不多,其职能隶属学生处、教务处、德育教研室、招生办等部门,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而独立设置就业工作机构,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个机构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一样,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机构应由学校领导挂帅,队伍应由专、兼职教师组成,还应吸收企业、用人单位的主管及家长代表参加。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自从20xx年初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以来,就业信息搜集、就业培训、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等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论指导,更采取信息发布会、供需见面会、就业洽谈会等各种有效措施对外宣传、介绍、推荐人才,推进就业基地建设等就业指导工作新项目。可见,健全的机构和队伍,是保证此项工作更好开展的重要方面。

【就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就业的论文07-23

就业指导论文05-29

就业的论文15篇(优)07-23

(热门)就业的论文15篇07-25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07-21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5-26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

(精华)大学生就业论文05-30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