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就业的论文

时间:2024-07-23 16:03:16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就业的论文15篇(优)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就业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就业的论文15篇(优)

就业的论文1

  【摘 要】本文从职业素养的要求和90后空乘就业的前景与空乘岗位的竞争情况以及90后空乘专业的学生就业期望值等角度分析了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特征,然后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角度,提出了优化90后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探讨对90后空乘专业的学生就业有一定的认知。更好的发展我国空乘行业。

  【关键词】空乘 90后 就业 毕业生

  1 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特征

  1.1 职业素养要求高

  空乘属于高端服务行业,虽然目前空乘职业中人员的缺口量大,但是也存在很高的要求与竞争。服务人员综合素养可以从航空的服务质量的良莠程度集中展现,直观的体现出航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组织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到航空公司的文化与经济利益。作为90后空乘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不仅要求形象有美丽与大方以及端庄,而且要求90后空乘专业学生对适应航空服务工作需要的技能的掌握能力,来达到综合要求。这要求90后空乘专业学生应该熟练的掌握好航空乘务常用服务技能,有牢固的外语表达基础,有很好的人文修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理素质。从这几年的空乘专业招聘情况分析,航空企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民航业的市场竞争和现代化的服务业质量要求的适应能力,对90后空乘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空专业培养的90后学生综合素质要持续的提升,进一步适应航空单位用人的要求。总体来讲,航空代为还是喜欢高职毕业的学生,因为高职毕业的空乘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比较高,较强的适应能力,非常适合航空企业空乘的人才要求。

  1.2 90后空乘就业前景广阔

  这几年,,受航空业的迅速开展的影响,空乘人员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供给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空乘专业尽管是以航空类为主的专业分支,但它具有综合性与多变性,这需求在校时间从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抓起。从当时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分析,90后的学生目前选择空乘专业,但并不一定从事这个职业,就是说空乘专业的90后学生不一定要在这个职业范围内进行就业。该空乘专业90后学生除了首要去国内外的航空公司或者机场工作外,还能够在其它有关服务职业进行工作,比如:高星级酒店和高铁与地铁以及移动公司还有银行等。从空乘专业90后的`毕业生工作状况分析,空乘专业的90后学生工作通常在一些窗口形象单位,全体工作环境比较优秀的地方,工资待遇高,学生也情愿在这些单位工作,进一步体现自身的价值。目前的高职院校通常采取了2+l学制,有许多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就被航空企业提前预定,通过训练提早走上工作岗位。有甚者大一学生就被航空公司“圈定”,通过一段时间在校园的学习,机遇一老练就能够参与航空公司训练上岗。

  1.3 岗位竞争激烈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航空专业的课程开设,纷繁开设有关专业。从全国规模来看,构建空乘专业课程的院校合计二十多所,其间高职院校占80%。从浙江省规模看,20xx杭州师范大学在全省首先开设本科播音与掌管艺术(空乘与礼仪方向)。跟着空乘专业结业学生的增多,尽管该专业结业学生的工作率维持在较高状况,但衡量该专业办学水平上的机率呈降低趋势。这与航空公司用人选聘规模和规范以及与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有关。尽管民航业对人才的需要比较大,但该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高职学生不光要与同学历同专业学生竞争,而且还要要和本科乃至研究生其他专业学生竞争。因而,民航业开展供给的工作的机会和竞争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具有较显着的调理和影响效果。

  1.4 就业期望值高

  空乘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工作魅力,是很多90后学生相望的工作岗位。在挑选就读空乘专业90学生的整体能力方面据偶遇很高的要求,有些学生难免会对自己产业一定的优越感,不能在建立良好的心态,对工作有很高的定位,非常挑剔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形成“高不成,低不就”问题。有些学生进校读空乘专业就抱着非得“上飞机”的目标,但是不能“上机”工作非常正常的。他们可能曾经为了实现自己的航空梦想失去过别的本来应该拥有的机会,让人感到惋惜。90后空乘专业的学生具有想天使一样的光环,但是工作同样十分辛苦,在他们优越感的背后同样有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空乘专业侧重于效劳的实习操作学习,工作层次主要在效劳岗位。有有些学生真实接触到空乘工作今后就会发现,因为本身定位的落差和工作心理准备的不充分,感到绝望和发生诉苦的心情,乃至出现很多空乘专业的90后学生刚入住不久就挑选了辞去职务。

  2 完善90后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2.1 完善外部环境

  2.1.1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着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高等院校、企业,还是社区或者其他参与合作的社会机构,都需要在政府的宏观协调下进行运转和合作。尤其是当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组织协调的作用。政府应为增加90后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应负责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工作,并对职业进行分类和对职业前景进行预测,从宏观上为90后空乘专业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协调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的网络就业平台的建设,积极营造高等院校90后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并推行用人信息的登记制度,所有需要聘用90后空乘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必须先到政府指定的部门进行相关的登记,然后由该权威部门把所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输人信息库,并实现与高等院校、各用人单位的统一联网,做到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以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使网上求职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观念及便捷的就业方式,成为我国90后空乘专业学生择业的重要选择和渠道,实行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双向选择。

  2.1.2 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高等院校的职能并不只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单向性活动,还包括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相互协作并相互参与对方的活动来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高等院校和社会相关部门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及合作关系。作为高等院校,在与社会机构进行联合办学及向产业界转让科研成果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科学技术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二者互惠互利,互相促进。此外,高等院校特别要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90后空乘专业学生去实习,通过实习这个环节使90后空乘专业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专业技能,强化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90后空乘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最大限度的实现90后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另外,高等院校应积极主动听取和收集用人单位对90后空乘专业学生实习之后的反馈意见,这对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修订及完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求的90后空乘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1.3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人才观

  企事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人才观,改变那种传统的选才观念。如果不尽快改变选才观,用人单位就很难选到适合的人才,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就很难消除,90后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很难解决。在人的聘用方面,用人单位要彻底改变过去存在的重文凭轻水平、重学历轻能力、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等一系列的歧视现象,可以多给90后空乘专业学生一些公平竞争的机会,来验证他们的实际能力,不能因为在选才上的歧视而一概的将人才拒之门外。企事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人,在选人的标准上不能过于苛刻,做到用其所长,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2.2 完善内部环境

  2.2.1 加强对90后空乘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力度

  目前,90后空乘专业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对区域偏好较为明显、对收入的期望过高、对个人发展过于注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比较重视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在社会责任意识上较为淡薄。具体表现在:过分注重地域和薪酬,过分重视职业选择能与自己的发展空间相符合,忽略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贡献意识淡薄,专业意识也逐渐淡化。因此,要加大对他们思想教育的力度。首先,要加强对90后空乘专业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克服、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功利思想。其次,要对他们进行择业观的教育,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及其他素质教育相结合,把90后空乘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专业实际及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作为出发点,引导90后空乘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加强他们对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的正确认识,消除可能会出现的择业偏差。总之,教育和引导90后空乘行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使90后空乘行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既要有个人理想,又要为国家、社会奉献的精神;既要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全面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的相关规定,又要了解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既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要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2.2.2 提高90后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90后空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是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市场往往更青睐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90后空乘专业学生们更应不断的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和不断提高自己,进而在思想政治、诚信品格、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遵纪守法、人际交往、科学文化、组织协调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这样,就业的主动权就牢牢地掌握在90后空乘专业学生自己的手中。

  致谢

  从改论文的信息收集到最终的完稿,期间经历了各种心境的变化,或烦躁、或坚持,或犹豫,或兴奋…如今,随着这篇文章的完成,这些情绪都幻化成了开心愉悦。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留下的感悟与体会将永远印在我心底,伴我成长。

  能够顺利这篇文章,首先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们,正是因为他们对我严格的要求,以及一遍一遍的指正,促使我在学习中更加谨慎的对待,严格的要求自己,从导师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以后我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那种严谨,让我明白了做人的真谛。

  其次,对于我身边不断支持鼓励我的朋友以及同学,我也深感谢意。你们是我在校期间的精神食粮,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你们都给了我很多的关心与帮助,真心的谢谢你们,正是有了你们的关心和理解,才使得我走的更远、更有信心,我的生活因你们而更加精彩。

  最后,我还要非常感谢我的家人以及父母,你们是这个世界上不因我站在哪个角落都无条件为我付出的人。是你们这种深深的爱让我渐渐深入的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感谢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一直伴我左右,为我打气、赋予我能量。你们是我不断取得进步的永恒动力。

  参考文献

  [1]牛晓斐.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xx(11):35-37

  [2]王贤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特点及应对措施[J].管理科学,20xx(05):19-21

就业的论文2

  一、何为大学生就业困难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指其初次就业率不高,也包含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是指在应届生中,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除去毕业生总数得到的数值。从1999年扩招至20xx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5%左右。20xx年后,初次就业率开始稳步上升。与此同时,高学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比如20xx年,硕士的初次就业率较前一年下降了18.7%,博士下降了13.2%。过去,不管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就业情况的唯一指标,而彻底忽视了就业质量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初次就业后,出于种种原因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并不高。尽管这部分学生被统计入已就业人员当中,但他们极有可能跳槽甚至自愿事业。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有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其实不然,扩大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质量是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虽然中国是人口大国,但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15%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只能说是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校扩招并没有导致就业总人口的增加,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高校扩招政策,中国始终面临着同等数量的待就业人口。更有学者认为,高校扩招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还依赖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最强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以及国有经济和国家事业单位的调整,第一、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也在下降,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被压缩。

  2.二元劳动力市场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也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和皮奥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级市场主要存在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传统优势单位。由于这些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先进的生活方式,很多大学生宁愿在这里等待机会而不愿意去欠发达或偏远地区就业。所以就出现了在大城市里人才供大于需,而在欠发达和偏远地区又急缺人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要改变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大幅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才稀缺岗位的各项待遇,鼓励学有所长的大学生往这些地区流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观,正视自己的能力,准确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高校培养模式中的弊端

  第一,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不符。一般来讲,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调整的,目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无法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预测,只看到当前的某些热点行业,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以此为卖点扩大招生人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热点行业会逐渐变成夕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下降。而高校专业设置、淘汰速度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这种追求社会热门专业的短视行为,直接导致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第二,教育质量下滑,滥发文凭,毕业生无真才实学。

  随着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但真正的高精尖人才却很少。不少高校既不注重理论教育也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松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甚至为了追求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对学生考试和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放水。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竞争力甚至不如职业学校的学生。第三,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基础学科人才的挖掘。现在的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要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应用型人才对企业的短期效应最为明显,而相比之下基础学科却受到冷遇。和应用类专业招生人数爆棚的现状相比,很多基础学科专业如历史、哲学、数学、物理等专业面临招不满人的尴尬局面。基础学科是探索和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以基础学科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需要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1.充分、合理利用市场,优化高校专业设置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受到市场、政府、高校本身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是既要充分利用市场因素,又不能盲目依赖市场。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遵循:合理性、前瞻性、可行性、社会参与性等几大原则。所谓合理性就是专业设置要以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尤其是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特点,要在专业分布、层次、特色方面体现地区特色;同时结合本地高校的特色、层次和教育科研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由于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要求地方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前瞻性。要充分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方向和专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相一致。也就是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能满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能为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可行性是指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结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要素。办好一个专业,最重要的是具备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此外还要进行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应该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利用自己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权,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一味跟风,最后只能是东施效颦,不仅毫无效率,更造成国家资源无端浪费。高校专业设置本质上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有用人才,只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培养模式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但是目前在高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还是高校或政府,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极低。笔者认为各地区的工商团体、行业协会均可以参与到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程中来,一方面高校可以了解最及时、最可靠的社会人才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和社会力量的合作获得相应的'办学经费。

  2.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培养通识型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一方面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凡是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也考验着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如实验室、教室、图书馆、教学管理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可避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目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个是课程很多但不成体系,甚至课程设置颠倒。第二就是授课内容陈旧,教师几年不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就是从教师到学生都不重视实践环节。

  所以高校首先在制度层面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流程,通过专家听课,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不合格的教师要求其进行整改或再培训。同时确立淘汰机制,对学习不合格的学生淘汰至下一年级或者进行转专业。第二,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第三,高等教育应该在发展大众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精英教育。精英人才不仅仅是指科研领域的精英人才,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存在精英。这就需要不同层次、规模的学校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培养模式上有所差异化。比如通过自主招生、选拔性考核,重点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

  3.适合、合理的就业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并发展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向学生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在有需要时积极充当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中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高校也要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观。一方面摆正心态,降低就业预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高收入、高福利的企业或者稳定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可以选择先择业再就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层次,开拓自我发展空间。第三,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尤其是了解、分析自我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及利用实战模拟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相关面试的技巧等。

就业的论文3

  因为我们这个专业人最多的了在我们学校我们也是斟酌了好就菜选择这个专业的 下面是帮你找的你自己看看 在考虑下只要把外语学好了 以后就业应该不会成问题把 现在你看新概念 新东方 李阳疯狂英语 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尤其 到我们学校来演讲的多商务英语就业前景是商务英语考生很关心的问题,学有所用是非常关键的,所有针对当前的情况我们请了专家进行分析,相信您对自己的前景有个好的展望。

  随着中国入世,众多的外国企业将在中国寻求发展的机会,而中国的企业迎来了走向世界的机遇,商业外贸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成为了彼此合作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经营资格实行了登记和核准制,这将使更多的企业拥有自主权。 据调查,从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量估计,未来五年内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8万家,到那时我国将有36万家以上的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

  根据我国现有的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所拥有的人才的平均比例算,我国至少还需要180万的外贸人才为企业服务,而其中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占的比重相当大。 据预测,在未来10年里,英语类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将是最受欢迎的10类热门的人才之一。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有关资料预测:我国入世后,对我国冲击最大的不是汽车业,也不是制造业,而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

  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的数目大量的增加,结果必将使得国际商贸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商务英语人才的大量短缺。 目前,在我国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约36万家,而国内取得外销员资格证书者却不到10万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懂得商务英语的人太少。从事外贸业务的公司一般都应有数名、甚至上百名懂得商务英语的外贸人才。

  可见人才需求缺口之大,英语人才前景大好。而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外贸企业专职从事外贸进出口的人员在1500人左右,一些外贸进出口业务量大的企业虽然设有进出口公司,但缺乏真正“科班”出身的人材,这和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其不相称。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严重影响对外经贸的快速持续发展。商务英语这一项专长依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黄金饭碗。

  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适应外向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能胜任大量需要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的高级文员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商管理知识。也可从事英语教学,培训工作。 国际贸易方向: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

  旅游方向: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用英语进行外贸商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读、写、听、说、译等语言技能,并掌握外贸活动的商务知识,以较熟练的口语为特长,以商务英语兼顾旅游、文秘英语为方向,培养能用英语从事商务、旅游、外贸、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 我国对外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大量既懂英语又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大都在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在涉外大型饭店、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员和翻译工作,就业率达 90% 以上。

  1 、国际贸易实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能力,能从事商务与秘书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由英语语言能力、商务运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技能模块构建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就业前景乐观。

  2 、国际商务管理及秘书方向 本专业方向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能力,能从事商务管理与项目策划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商务运作的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商务及秘书工作。

  部分主干课程:秘书学、秘书实务、公文写作、商务模拟、国际商务谈判、进出口业务与单证、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办公自动化、会计原理、企业管理等。

  3 、会展英语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 、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

  就业前景: 国际商务公司、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分公司、境外中国公司、涉外机构、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商务谈判、翻译、涉外文秘和管理等工作。也适合各外贸易公司、商场、宾馆、企事业单位办公部门等

就业的论文4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策

  【论文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于是,很多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在本科英语专业设立了商务英语方向。从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外企对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要求两方面来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引言

  众所周知,以前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都是在教育部门从事教师一职。然而,如今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如,湖州、嘉兴等地)己不再缺少教师,甚至出现了教师满员的现象。但是,每年还是有众多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毕业生。由于近几年大学扩招,毕业生数量更是呈急剧上升趋势。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党和各级政府的大事。

  目前,除为数有限的国内几所大学被教育部严格准入—设立商务英语专业外,很多大学己经在本科英语专业设立了商务英语方向,开出许多相关课程,因为大学都己发现商务英语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加入WTO,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增长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务英语的涵盖面也越来越广,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1.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

  随着外贸企业的不断兴起,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过去那种只懂英语别无它长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显然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要求,现在所需的是英语十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所需的是“一才多用”的员工,青睐“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通才”,意即“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的商贸理论及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李奕华,20xx,<6>:120-121,133)。这是对于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一个典型的要求,因此,需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体而言,外企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保证。外企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道德素质: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二、“对工作更强的适应性”。商务英语方向毕业生应努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要想成功地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必须具有这种能力;三、“更好的综合素质条件”。除了必备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更应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多向思维能力、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2.对策

  2.1大学对务英语方向学生课程设置的改进对策

  课程设置应该“以生为本”,最重要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不应根据师资来安排授课。以湖州和嘉兴地区为例,服装进出口贸易公司比较多,那么,这两个地区的高校就应该让学生选修相关服装(比如染色、打样等)方面的课程。不然,即使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还是不能马上与工作岗位实现衔接,他们还是需要自学一些与服装有关的商务英语及产品知识。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正确处理知识广度、深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本着一切从市场需要的目标设置课程。

  2.2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学习改进对策

  由于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即使专业对口,企业仍然招聘不到合适的大学生。况且企业现在需要的是英语+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方向学生应该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学习一些与市场对路的商务英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外语类毕业生特色,才能在与懂得一些英语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竞争时充分彰显自身的优势,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另外,商务英语方向学生应该努力做到既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的商贸知识及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因为21世纪所需的是“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实际能力”的人才。

  2.3商务英语师资优化对策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改进商务英语授课的.师资,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肖冲学,1998,<4>:110-121)。只有对商务英语非常精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即所谓“名师出高徒”。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大学同时应该更好地实施这样一些方案,比如,组织学生多参与公司的培训课程、促销活动、宣传活动等。当然,企业积极主动的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深层次的合作需要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丁红潮,20xx,<1>:361-362)。

就业的论文5

  【提要】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护理;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20xx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xx(10):61-65.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东教育:综合版,20xx(1):28-30.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xx(8):79-83.

  [4]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4):19-22.

  [5]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xx,10(11):489-490.

  [6]李华伟,董海静,孙晓燕,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教育管理,20xx,13(9):49-52.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9):79.

  [8]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12):67-69.

  [9]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xx(8):57-59.

  [10]张渝江.为个性化学习重建教育系统[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1):120-123.

就业的论文6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就业竞争力 完善 提高

  论文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探讨从就业指导各个领域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分析如何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最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近几年,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求职难。但难在哪?众说纷纭。经过对《职业学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求职难不难,关键在于求职者自身有没有个性化的竞争力!那到底什么才是就业真正的个性化竞争力呢?首先,竞争力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个性化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的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的实战技能和面试的表现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而个性化竞争力呢?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通过对学院08级学生近两年的跟踪调查,对学生个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系统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有针对地进行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大学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就业指导课不能只面向毕业生,而应从新生入学开始,课程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牢固树立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理念。在普遍进行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化、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我们通过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就业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调整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因此08级的'新生一入学就安排就业指导课,三年中共安排48学时,以学院就业教师自编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为基本教材,将就业指导课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期,二年级为确定职业方向期,三年级为就业准备期。在职业生涯规划期,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性格和心理测试,让他们全面地了解自我,愿意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科学地职业生涯规划。在确定职业方向期,通过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相关的知识,掌握从事相关岗位应具备的技能,有意识地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在就业准备期,职业规划指导要帮助学生尽快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兼职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岗位,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高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形式注重个性化辅导,让就业指导成为学生热于体验的一项培训

  以往我们的就业指导课采用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学生没有任何兴趣,教学形式单一。从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普遍呈较低水平。我们认为就业指导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更应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种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破冰”活动,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里来。通过拓展训练、把课堂搬到企业里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我们还安排辅导员担当就业指导教学任务,既兼顾了整体教学效果,又可以让辅导员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规划自己不同的职业生涯。

  三、定期开展就业讲座,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

  我们邀请国内知名职业指导专家,为学生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介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职业的选择等内容;邀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使学生找到自己成长发展的路径;请近几年的优秀毕业生为在校生做工作经历汇报等活动。这些不仅仅丰富了就业指导的内容,还使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设计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生活辅导员与专业辅导员想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竞争力形成

  各教研室将本专业的学生分派给专业的任课教师,这样一个专业教师负责4—10名学生,担任他们的专业辅导员,负责帮助他们日常专业知识的学习、指导工学交替、毕业顶岗实习的跟踪管理过程中的论文指导、实习鉴定、实习报告等专业方面的管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专业化。

  五、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专家型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

  我们分析就业指导工作不利,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力量薄弱和不稳定,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和培训。以往我们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由思想政治、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或行政人员来任课,这样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学方法单一,知识传授片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很难以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上应以实践为主、理论讲授为辅;内容上应注重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一名合格的就业指导师和培训师需要多年培养,学院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对就业专职人员和辅导员进行综合考察,选拔优秀者长期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建立了就业指导专业教研室。

  本人认为学生在高校的几年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要通过就业指导,提高自身的择业素质、就业心理素质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进入就业市场,并且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这也是开展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xxx

就业的论文7

  摘要:在国内学术界,对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缺乏对特定就业类型大学毕业生员工。而劳务派遣心理契约研究,也未对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有过特别关注。同时,心理契约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变量因素较为繁杂。而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和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无疑是对员工与雇主和谐心理契约构建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这两个特点,首次对初次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契约进行基于劳务派遣就业视角的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调查,在研究框架上,先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了简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劳务派遣员工中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违背模型的构建,以期对此后研究劳务派遣员工这一特别用工方式下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构成和特点做研究基础。

  关键词:心理契约;初次就业;大学生;劳务派遣

  1引言

  中国隐性失业人口有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三类。很多致力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就包括使用劳务派遣这一新兴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机构(用人单位)根据用工单位需要,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向其发放报酬,将劳动者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再由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机构提供服务费用的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劳务派遣对人员调派的灵活性、对管理成本的节约性符合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将来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务派遣方式就业,首先解决未就业毕业生最基本的权益即劳动权,也有利于他们以集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就业率受到关注的同时,大学生离职率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有调查数据显示,在20xx届的本科生毕业群体中,3年内均雇主数为两个,共有8%的本科生毕业后曾有4个及以上雇主。与此同时,仅有38%的人毕业3年内只为1个雇主工作过。20xx年末的一则新闻调查显示,某高校就业一年后回访,七成多毕业生都不在原单位。同样地,20xx年初,教育部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发布的《20xx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xx届大学畢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仅有四成本科生在毕业三年内没选择跳槽。

  对企业而言,对离职员工的替换成本、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成本、离职管理成本等的支出无疑都是员工离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财力、人力损失。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离职带来的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挫折感也有害于此后的职业发展。

  因而,心理契约的研究对在劳务派遣促进就业的同时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极具意义。而此研究目前尚为空白。

  2政策背景(劳务派遣)

  20xx年7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实施岗位、工作时间等细节作了最新的规定,对以前的劳务派遣制度的立法进行了补充。

  20xx年发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已通过,并于20xx年三月份起施行。对用工范围和用工比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等细节做出明确规定。

  国家政策对劳务派遣更加认可,劳务派遣制度愈加健全。

  3心理契约理论梳理

  3.1心理契约

  按照Levinson等人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其中一些期望如工资在意识上清楚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或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感受到自己被欺骗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3.2劳务派遣形式下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心理契约

  3.2.1特征

  关注自身利益,组织认同感低。劳务派遣的职位具有临时性与短期性,以任务为主导。以短期项目居多,流动性较高,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到的用工企业的培训、转正机会普遍较少。毕业生员工们在选择接受劳务派遣这一就业形式时,更注重自身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和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所裨益的知识经验。对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关注较少。

  对用工企业普遍信任度低。现阶段,派遣机构发展参差不齐,对员工薪酬福利管理混乱。一般而言,毕业生应聘者对采用派遣方式招聘的用工企业存有一定的偏见,对企业的信任感也会因此降低。

  心理契约建立的不稳定性较高。一方面,劳务派遣本身存在的临时性、辅助性、提供转正机会的缺乏性对心理契约的构建形成挑战。另一方面,一些用工企业利用毕业生们社会阅历较少的特点,在面试之时提供虚假承诺、刻意隐瞒部分信息,在非“三性”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增大了心理契约的破坏几率。

  3.2.2契约违背模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其他类型心理契约模型一样,劳务派遣就业形式下,初次就业大学生的新契约遭到破坏的最终原因也是归咎于毕业生对于薪酬待遇等过高的期望、组织的无力兑现或者刻意违约。间接表现在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的不公平、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公正、职业发展空间受阻、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等四个方面。最终表现在员工的怠工、离职,企业的收益效率降低、损失增加、形象受损等。

  与其他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的心理契约不同的是,劳务派遣毕业生员工在因价值观念不融合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的间接表现并不明显。对于因薪酬待遇较低、不公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阻而造成的契约违背,他们表现更为集中。在调查中,有几名在国企工作的毕业生派遣员工甚至因用工单位发放的薪酬不断减少、转正机会愈加渺茫以及管理层的敷衍对待,而作出了消极怠工等待被辞退的打算。在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上,派遣员工更担心受到区别对待。在部分外企,我们发现,因工作时胸牌、工卡等外观因素与正式员工的不一致,而引起的担心会被区别对待,也成为一些派遣员工的不安因素之一,员工归属感的建立明显受到破坏。

  4建议

  针对初次就业大学生以劳务派遣形式就业中的心理契约破裂导致的离职现象,本文有以下建议:

  企业要进行合法进行招聘,毕业生也要擦亮眼睛。在调查中有很多毕业生派遣员工表示自己在面试结束要进行签约甚至签约之后才发现自己与派遣机构形成劳务关系;一些优秀的就业岗位在表明自身会采用劳务派遣形式进行就职招聘时,会受到不少毕业生的断然拒绝。与此同时,一些派遣员工的工作任务甚至比正式员工还要繁重得多。并且转正、加薪的机会并不多,与面试之初用工单位的说辞有较大差距。因此,企业依照正确的招聘程序,依法诚信地招聘,求职者也要对招聘企业主动进行深入了解,以减少劳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最终的违约现象。

  企业应完善人才管理、薪酬发放制度,与派遣机构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合理安排、调整职位供求的匹配。人力管理层人员应细致分析,积极展开动态管理,在落实公平的激励措施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同时,与派遣机构一起,积极建立与员工的信任关系。有的毕业生派遣员工表示在薪酬方面,自己虽有“五险”却没有“一金”。有派遣员工认为,薪酬福利水平的公平与否其实更多地取决于派遣公司。因为有些劳务派遣公司虽然为派遣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却扣留员工总薪酬近1/3甚至一半以上作为服务费、管理费,严重削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用工企业在据实提供薪酬、待遇,防止人才闲置、浪费的同时,应避免由于派遣机构的违规操作而引起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的现象。

  毕业生应正视自身发展目标,高校积极提供帮助,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并不适合每一位毕业生。在实际中,毕业生派遣员工以从事金融业居多,同时缺乏职业方向感的也以此类毕业生为主。在此也反映出许多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

  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管理。在劳务派遣政策中增加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指标,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规范管理和执法检查力度;对于用工企业,也要对其使用劳务派遣的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切实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总结

  从心理契约构建角度可以让劳务派遣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高效性与稳定性——克服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这一困难的同时,结合劳务派遣员工心理契约构建特点,让劳务派遣这一促进就业的用工方式更加契合的服务于大学生群体,减少违约现象。毕竟很多毕业生派遣员工因为诸多待遇上的公平问题而烦恼的同时,也有毕业生派遣员工因为获得良好的工作机遇而对待工作很是积极。他们认为,以劳务派遣形式就业是一块往更高方向发展的敲门砖,关键看加入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同什么样的人一起在怎样的事务上工作。对于一些非名校毕业又无更多社会资历的毕业生而言,通过劳务派遣进入心仪企业几乎是唯一可行的路了。短期企业项目的参与可以提升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有着更大成为正式员工的机率。很多毕业生员工表示,这种职位的申请,完全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要求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目前,劳务派遣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员工待遇的公平公正得到了一定保障。但由于勞务派遣固有的临时性与短期性,员工对于用工单位的归属性不强。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自我提升的心理需求,自主、进取意识较强,也有着更多的维权意识。用工单位若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与职位平台,对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非常重要。另外,合理、可量化的薪酬激励措施的制定对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也有着积极作用。大学生们就业时也应有着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而失去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于建嵘.中国隐性失业问题[J].社会保障制度,20xx,(5):105.

  [2]王丽平,何非,时博.劳务派遣——基于战略选择、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1.

  [3]屈振辉,范崇源.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7(02):5456.

  [4]王剑栋.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历史、问题与趋势[J].人力资源管理,20xx,(02):6163.

  [5]刘永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毕业生工作认识、工作稳定期实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xx:1320.

就业的论文8

  摘要: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企业对求职者的计算机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就业形势中本身不处于优势位置,因此,院校更应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该文就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如何提升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计算机课程对中职学生就业影响等内容进行分析,说明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就业影响;中职学生

  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中职院校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大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滞后性,导致其在就业方面的影响不明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彰显的重要性。

  1新时代,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由于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愈发增大,但中职学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综合素质较差,其就业压力也愈发加大。中职学生大都是高考未达线,为了寻求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选择进入中职院校进行学习。总体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都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目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效率都普遍较低。在优胜劣汰的今天,中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不占优势。在中职学生就业的专业中,就业率较高的大都是学前教育、美术设计、社文音乐等,这些具有较强技能性的专业。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有了新的要求。企业在应聘时,计算机水平的高低也作为能否优先录用的衡量标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使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竞争中出现的一些挫折,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因此,中职学生在校内应注重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通过掌握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提升自己在就业应聘时的综合竞争力。

  2如何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由于中职院校缺乏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没有足够的硬件投入、未形成定向的.企业招聘,导致学生在就业形势中未处于优势位置。中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升或完善院校的教育体制。

  2.1强化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中职院校教师缺乏技术性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不系统、教学时缺少创新,导致中职计算机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中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善:第一,定期对中职计算机授课教师进行培训。由于中职教师人数不多,通常采用一师多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严重拉低了教学质量。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涉及内容广、操作要求高的课程,院校应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形成点—线式的发散式教学。第二,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于师资的缺乏,中职教师之间缺少竞争力,院校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果抽查。如若教学效果未达标,应给予教师一些惩罚,比如,减少月底奖金发放或福利发放。如若教师的教学效果超出平常水平,应给予奖励。这会给教室提供不断充电的动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2强化硬件设备,重视技术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将课本中的知识充分掌握,并且从经验中进行二次学习。如若院校缺乏计算机学习设备,教学效果也跟着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硬件设备的引入是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中职院校应加大教学资金引入,从而增大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投入。比如,写申请给政府,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教育资金支持,或者与相关企业进行股份制转换,由股东投入部分资金。除了计算机设备的支持,院校也应引进新技术,比如组建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计算机有更深程度的了解。自由的实验室安排,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性。

  3计算机课程对中职学生的就业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作用的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掌握越来越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计算机对就业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以下三方面分析计算机课程对中职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3.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这是由于他们大都未对自身做出规划导致的。如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自己的特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互联网是连接外界的窗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汲取更多的讯息与知识,进而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大量数据表明,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中职学生要比未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企业在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时,也会通过这一指标观察学生的总体素质。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进入优质企业的敲门砖,更是学生接触新世界的新途径。通过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多种途径充实、提升自己,为所在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因此,中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这对其学生就业是非常关键的。

  3.2企业的发展,需要有计算机基础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只有拥有足够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取得长期发展。目前,由于中职学生的雇佣薪酬较低,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还居于某种优势地位。如若中职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那么其在同等学历的竞争中,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企业更倾向于招收有计算机基础的应聘者。由此可见,计算机课程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中职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重视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人才的支撑。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学习计算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需求。

  3.3顺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首先,现在大都商业交易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其次,互联网可以更清晰的显示用户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运用更有利于企业投资。信息时代,企业实力,除了进行人才素质比较,还要对社会信息掌握进行比较,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掌握信息动向,才能发现商机,掌握商机。在企业和中职学生的双向选择过程中,掌握计算机技术这一技能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计算机能力的掌握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

  4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学生通过技术性专业就业的人数占绝大比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应聘者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愈来愈高。由于中职学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存在种种不足之处,院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才有更大的选择和升职空间。随着企业对此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品。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就业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明道,王桂花,走向知识经济的中职教育管理[J].企业改革及管理,20xx(8):13

  [2]李佳文,王明明,吴雪琪,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27-28

  [3]曾建国,王相囡,申学珍.浅析中职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J].中国工业经济,20xx(1):38-42.

  [4]张耀文,张楠.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能的应用[M].中外管理导报,20xx(3):57-69.

  [5]谭国富,王建国.关注知识经济[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8):251-262.

  [6]李文兵,李志,王建国.我国中职教师绩效与薪酬福利风险解析[J].机械教育出版社,20xx(8).

  [7]于晓丽,王建平.基于计算机基础的中职教育就业率研究[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11):12-13.

  [8]李红丽,张国平,张丽丽.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与薪酬福利风险研究[J].北京教育出版社

就业的论文9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和实践研究,分析了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社会宏观、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提出了促进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舞蹈专业 大学生就业 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而不断扩大,随着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舞蹈专业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学校以及舞蹈专业大学生自身不可回避的。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根据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进入文艺团体。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身体素质和专业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较好,可以从事相关表演工作。我院在扩招以前,学科建设和培养目标都不完善、较单一毕业生很大比例都在从事该类工作。

  第二,从事教育工作。该类学生通常为舞蹈学专业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教育岗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应的比较低一些,但由于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教师的难度。

  第三,编导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其它专业较少,通常有较大面积的改行或者该专业的现象。

  第四,艺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就业空间的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培养,专业辐射面较广,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能。

  第五,继续深造。由于就业面广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这方面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且由于我国现在对考取硕士学位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创业。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普及,将为舞蹈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预计几年后我院自主创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第七,转向其他行业发展。有一些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转行。这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作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如参军入伍、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或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抽样问卷调查了我院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由于舞蹈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舞蹈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3.2%,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9.5%。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率相对比女性毕业生占优势。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二)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舞蹈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它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0%以上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往的学生通常是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选择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的占50%以上;选择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的占40%以上;仅有20%不到的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甚至只要能就业即可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理性和务实。

  三、提高舞蹈专业就业率手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一)宏观层次: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艺术、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这主要可通过如下两方面执行。

  一方面,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就业法案。从而更好解决舞蹈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和扶持舞蹈专业学生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舞蹈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方式,来为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二)学校层次:调整工作重心保障学生就业。

  从学校来看,应多方面出发,保障学生就业。

  首先,学校要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做出如下调整。其一招生和就业并重。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不仅仅应该围绕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也应该把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体布局;其二是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平时可以加强有关就业课程的指导,并在学生临毕业前强化指导;其三是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当做工作目标之一,提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舞蹈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实践的结合,并注意锻炼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并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此外,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三)学生角度: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应该为就业问题早考虑,早打算。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舞蹈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舞蹈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做出专业职业规划。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通过学校帮助,了解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在大三、大四阶段,可逐步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总之,社会各界包括学生自身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为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闭状态,尽量控制人才市场;在学科设置、专业理论上互取长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业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xx,(05).

  [2]汤娟,向炯.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大学生气质的培养[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3).

  [3]潘滨.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xx,(06).

  [4]李大.试论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xx,(7).

  [5]张金英.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5).

就业的论文10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是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对所从事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完整表述。为加强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质量,制定本规范。

  一、论文的结构要求

  论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索引关键词、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1.论文标题。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符合毕业设计任务的要求。论文标题应能体现报告的核心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论文标题不超过25个字,不设置副标题,不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

  2.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报告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拟定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

  3.索引关键词。索引关键词是供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

  4.目录。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和所在页码。

  5.正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绪论作为论文的第一章,应综合前人在本领域的工作成果,说明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情况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主体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字。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第一章;1.1;一、;(1);①。

  6.后记。主要是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导师和对为毕业设计工作、论文撰写等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尽量简洁明了。

  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毕业设计工作中取材的广博程度。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报告等不列为参考文献,又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网上参考文献应注明准确的网页地址。

  8.附录。对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对论文确有作用的材料(如外文文献复印件和中文译文、公式推导过程、较大型的程序流程图、较长的程序代码段、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制成论文的附录。

  二、打印要求

  论文必须统一打印。使用标准16开打印纸,页面上、下边距各2厘米,左右边距各2厘米(论文所附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及计算机程序段清单等除外),论文装订顺序要求如下:

  1. 封面(见附件)。

  2. 内容摘要。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内容摘要不设页码。

  3. 索引关键词。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索引关键词:”开头(黑体加粗),后跟3-5个关键词(字体不加粗),词间空1字,其他要求同正文。

  4. 目录。目录列至论文正文的二级及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目录也不设页码。

  5. 正文。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5-”。

  论文标题为标准二号宋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论文

  一级标题为标准三号黑体字,左起空两个字打印,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二级标题为标准四号楷体字。

就业的论文11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就业能力明显不足是他们毕业面临的首要突出问题。而现全国多所高职院校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高职毕业生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管理来说,最终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是否匹配,才是管理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就业能力;学生管理;培养

  当代大学毕业生有种说法叫做“毕业则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目前存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矛盾,愈加普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无法跟上迅速发展的企业对高质量综合性人才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在现代社会顺势而生。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就业能力不再停留在过去的“四书五经”,更多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一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职业认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应变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也要推陈出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学生管理如何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

  1、提升就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立

  职业岗位能力既包括该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个人品质,也包括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就目前来看,大学校园中的就业教育课程主要以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相关实习为主。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学生对高校的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就业市场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设立就业能力提升课程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分析自我,提早让学生有自己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业规划并,开展一系列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学习。具体课程包括提供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单独探讨的机会,并给学生提供职业性格测试分析,了解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身高、家庭基础、学习专业课程、个人职业喜好偏向等,并给学生建立详细档案,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相对应的就业能力提升课程体系,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与人际关系教育

  要想做成事,先要学做人。职业道德是指个人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也是做好一份工作重要的一点。也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与同事和谐相处。作为走向社会的“跳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品德习惯甚至个人魅力。学校应在大学期间教会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并给予学生帮助。

  3、积极组织深化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还是要融入社会的,只在校园中学习专业课相当于闭门造车。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社会阅历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中,相对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是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快速适应并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学校在管理工作中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社会实践的平台。

  4、创造具有就业能力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一所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对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具有就业导向的校园文化,就奠定了就业指导在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向大学生传递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性,营造浓郁的就业文化氛围,进一步宣传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各类学生社团积极组织与就业能力提升相关的社团活动,加强大学校园社团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沟通,为大学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主动创业意识教育

  目前,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讲座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缺少完整系统性,难以使学生深入并重视。可以把高校的就业课程与创业课程捆绑为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而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可以开设如创业规划等课程,引导有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早树立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根据目前社会的创业形势和环境认识到个人的专业技能优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注重开设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对应课程,以现代社会创业需求为切入点,开设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生产管理等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懂得掌握并运用相关法规政策,积极面对社会及职场竞争。此外,大学校园还应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能力、工作技巧、创造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进一步缩短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磨合期。

  二、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关系高校今后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非常重要。因此,在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的社会现实下,一定要加强各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改变毕业生对自身定位模糊和不专业的现状,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职业的观念,在社会中认清自己,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解决改善学生就业能力弱的现象。当然,也要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便可相得益彰,真正实现社会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党永军、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J]、河南科技,20xx(8):256-257、

  [2]曾玲芝、生涯发展理念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xx(1):225-226、

  [3]钱凯、高校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数据分析[J]、大学(研究版),20xx(5):56-60、

  [4]杨琼、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肇庆学院学院,20xx(7):56-61、

  [5]胡新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英国高校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43-50、

就业的论文12

  论文摘要: 通过对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在教学中增加文化因素,使教学切实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

  论文关键词: 非通用语种专业 跨文化交际 翻译教学 教学改革

  外语学科非通用语种专业,是指相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的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专业。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对英语以外的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三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原有的英语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专业并组建了外语学院,已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则扩大了招生量。就河南省情况来看,除了原有的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外,河南省不少专科升本科的院校也都开设了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近5年来增加了将近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给我省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就要求我们及时把握就业动向,认识当前形势,及时调整专业发展策略,以培养更多更好、适合社会需要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

  一、当前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20xx年3月和6月,我们课题组分别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始和收尾两个时间段,在相关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升达学院、新乡学院、南阳理工学院9所高校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3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6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3月调查”调查学校9所(男生13.2%,女生86.8%),“6月调查”样本210份,调查学校9所(男生12.9%,女生87.1%)。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就业指导、毕业去向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两次调查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20xx年河南高校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1.就业结果。

  不少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较好。“6月调查”表明,20xx年河南高校有73.21%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单位(包括“自己创业”),对找到的工作“很满意”的占11.34%,“满意”的占24.17%,“不满意”的占14.91%,“很难说”的占49.58%;有26.79%的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中包括“考研”与“出国深造”。3—6月两次调查对比显示,当初有一部分准备考研、出国、自己创业的学生遭遇了失败,进而转向了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有11.1%的大学毕业生暂时不想就业,他们或者准备考研,或者准备留在大城市“打工”。这是一个尚处于变化中的不稳定的群体,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就业倾向。

  重发展,亲实惠,工资收入期望较高。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重发展、亲实惠”的趋向,能否发挥特长、是否有发展机会成为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能否发挥特长(51.44%)、经济收入(29.68%)、工作环境(19.04%)、社会声誉(9.1%)、工作地点(7.61%)和父母在一起(0.51%)。对于就业单位的条件,大学毕业生所看中的依次是:发展机会(57.91%)、工资收入(26.27%)、深造机会(19.13%)、住房条件(6.51%)、出国机会(7.19%)、交通便利(0.6%)。

  对于工作后月工资收入的最低要求,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1500—2500元(40.8%)、800—1500元(31.4%)、2500元以上(26.5%)、500—800元(1.3%)。其工资收入的期望值远高于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据麦可思(MyCOS)公司的调查,“河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底线与实际薪资:本科薪资底线1456元,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20xx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薪资2259元。”从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当年收入的平均值来看,工资收入达到了2500元以上。从调查数据来看,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多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资就业,工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3.择业地点多集中在大城市。

  据新浪网20xx年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国20xx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频繁,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85.2%、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其中广东的人才净流入率更是遥遥领先”。对于就业“首选就业地”这一问题,有74%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选择了上海,选择北京、广东、江浙及其他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比重不大,基本上都低于5%。可见,大学生择业地点趋于集中,绝大多数学生把上海作为首选就业地。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城市能够提供较多的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机会。这些地方不断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外地人才。所以这些地方一直是学生求职的第一选择。

  二、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以翻译教学为例

  相比英语专业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可借鉴的经验也比较有限。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跨世纪的合格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就有必要在外语教学特别是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课是我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高年级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非通用语种外语人才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之一。翻译教学的得失成败直接影响着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的素质。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总是倾向于教师讲技巧,学生做练习,完全把翻译课当作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翻译理论的传授,结果导致学生难以举一反三,甚至由于大量的练习而对翻译课产生了厌学心理。

  翻译课应该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外语教学中应包含文化的内容,这早已得到了公认,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课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虽然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必太多,但这种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却不容忽视。

  通过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独立地做出翻译策略的调整。例如汉语中的“龙”在德语中翻译为“Drachen”,表面上看意义等值,但在中德文化中表示的意义却大相径庭。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图腾,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古代皇帝都穿龙袍、绣龙旗,而在德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恶魔,在神话和童话中,勇士单枪匹马屠龙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对应翻译,会使读者感到困惑。因此必须加以解释或注释。再如:德文中合成词“Fachhochschule”按字面意思中文翻译为“高等专科学校”。事实上德国的“Fachhochschule”一般年限为4至4年半,毕业文凭是被中国承认的学士,这与中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完全不同。学生必须了解这一背景,在翻译时将“Fachhochschule”一词翻译为与中国相对应的“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比较注重讲授翻译技巧,尤其是本科生的翻译课基本上是翻译技巧的传授。我们认为,翻译课仅仅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中外文化比较。

  一般认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该民族的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翻译中欲从根本上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源,必须了解该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中国和外国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可采取选修课、讲座或论坛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快慢、特征和该民族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从而抽象出中外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

  2.中外语言对比。

  语言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一种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必须从语言的历史着手,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起源和演变。在翻译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采取课后阅读、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出各语言的特点,从宏观上对汉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的形成、发展、特点有所把握。其次,通过对汉语、外语两种语言文字在语法范畴、句法、词义、篇章结构和思路上的分析和比较,抽象出汉语、外语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的异同而各自产生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应选取中外语言对比和翻译的关系方面的书籍,通过课堂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组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汉语、外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并在翻译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克服中外思维差异性所带来的障碍。在翻译技巧训练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来验证这些差异性对翻译的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其不断修正自身的思维,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模拟加实战的综合过程,需要打好词汇与语法的扎实基础,提高阅读的质量,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中外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结果、就业观念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全国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增多,以及原有非通用语种院校的扩招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对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为了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合格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有必要对传统纯粹的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研究试图通过具体的翻译课教学改革,通过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讲授、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xx届大学本科生平均月薪20xx元[Z].大河报,20xx.12.8,第3版.

  [2]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zt/focus/jiuyebaogao/index. html.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束定方,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桑元薇.高校外语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化功能的作用[J].河南教育,20xx,(12).

就业的论文13

  摘要:伴随日益激烈的高等院校竞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高等职业院校创办教育的理念应当将就业作为指导方向,创新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人才,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操水平。本研究将高等职业院校中计算机的教学作为案例,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加以分析,并将学生就业作为教学导向优化教育模式,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专业的计算机人才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需求量逐年呈递增趋势,高等职业院校陆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时代趋势,计算机的操作技能逐渐成为社会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1新要求

  针对现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知识的时候,创建的教育模式应当以学生就业需要为目的创建科学的、完整的实践、理论教育体系,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进行整改,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工作需要以及工作要求进行教学,教学项目的编制以工作要求为核心。除此以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计算机较强的实践特点,应用更多的实践教育,强化其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对其的创新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输出更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2主要问题

  2.1实践教学欠缺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过少,特别是一些扩大招生的院校,由于学生数量的明显增加,学校原有的教学设备、实验器材远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以外,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与实践教学方面能力与经验明显不足,这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产生一定影响,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操方面能力严重欠缺。

  2.2教学素材落后

  现今,计算机实操课程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含Word、Power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计算机基础、互联网运用等,然而这些教学内容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企业中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更为深入,实操水平更高,基础的计算机学习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要求已经有了明显提升。现阶段的高职教材已经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2.3教学模式僵化

  现代社会,计算机更新换代极快,计算机知识也随时面临更新,大多教授计算机知识的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更新计算机知识上,忽略了教学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示范,学生仅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过少。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

  2.4评价、考核模式陈旧

  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在计算机学习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存在一些漏洞,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只注重考试成绩,对计算操作技术与考试过程不够重视;其次,计算机考核内容对于教材的依赖性过强,考核内容只有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与统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自由发挥的题目过少,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特点,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到全面考量。最后,评价和考核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

  3优化策略

  3.1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状况,院校领导应当转变思想,将就业作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导向,及时优化、调整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各种办公程序基础的同时,应当按照学生的爱好与市场要求,设置应用性较强的网站设计、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以及网站推广等课程,实现企业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使得两者相辅相成。

  3.2实训教程的优化

  高职院校坚持将就业作为教学导向,培训计算机实践人才的时候,应当注重实训教程的优化。实训教程指的是指导学生的设计课程、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各种教学实践,优化实训教程即要求计算机教师对实践课程提升注重程度,精心设置实训课程内容与流程,合理安排实训课程时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除此以外,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资金投入,与企业多沟通合作,设计各种学校企业联合开发项目,提升实训课程的实效。在创建实训基地与实训教室的时候应当不要出现只注重教学档次,不注重教学规模的现象。

  3.3教学模式的优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课件加教师讲解的课程教学形式,单方面、灌输形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过于被动的局面,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提升极为不利。所以,将就业作为指导方向的计算机课程更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以期可以增加学生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活跃程度。

  3.4教学评价的优化

  将就业作为指导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应优化与创新以往的考评方式,合理提升过程考评与实训课程的考评力度,促使教师与学生重视计算机实操技能的培养。除此以外,在选择考试方法的时候,学校能够将实操、笔试与口试加以融合,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科目实施重点考评,提升其计算机的实操能力。

  3.5教师队伍的优化

  将就业作为教学导向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教授计算机的老师应当及时更新计算机知识结构与教学观念,提升教学实践水平,将原有的理论性教学人才转化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教师队伍的优化,具体是指执行双证上岗的工作机制,使其在教授计算机的过程中,有充足的实践能力,并邀请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到学校讲授课程,与传统的理论教师相结合,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郭东川.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xx(04).

  [2]高焕静.高职院校计算机工程人才的培养[J].计算机技术,20xx(03).

就业的论文14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基本完成,我国个体就业人员的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非正规就业形式。然而由于个体就业在劳动形式、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组织结构等上的灵活性,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与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国家统计年鉴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相关数据的总结,对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状况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个体就业 社会保险 现状 研究

  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状况一直是深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xx国家统计年鉴及20xx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关于个体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状况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说明目前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的现状、问题。

  一、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现状

  1、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与率很低。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失业、年老或是医疗风险发生时的补充,是劳动者劳动福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养老、医疗都是跟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社会保险是衡量个体就业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由于统计资料的有限,本文就只针对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进行分析。通过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参保人数和就业人数的计算得出个体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率的情况。整体来说,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很低。失业保险的参与率为2、7%,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率为11、2%,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率为24、3%。三种社会保险中没有一个参保率超过总人数的1/4,其中失业保险仅为2、7%,而基本养老保险参与率也刚刚超过1/10,这对于以将社会保险尽量覆盖到全体居民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2、个体就业人员与其他企业类型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状况比较。

  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列举了不同企业类型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情况。只从个体就业人员的角度考虑,经过与其他企业类型就业人员的比较可以发现,个体就业人员的人数最多,大概占到了所有就业人数的约1/3。但是从参保人数来看,在五种企业类型中失业保险排第五,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排第四,要注意个体就业人员的基数是最大的。进一步用三种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来进行比较。在五种企业类型中,个体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参与率最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率最低,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率也是最低。可以看出,三种社会保险的参与率,个体就业人员都是最低的。而失业保险与最高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相差约24倍,基本养老保险与之相差7、4倍,基本医疗保险相差3、3倍。相差最小的也有3倍之多,最大的甚至达到24倍,可见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的缺失非常大,同时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保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其他几类企业的参保力度都不足。

  3、个体就业人员三种社会保险参与情况比较。通过纵向的与其他企业类型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情况比较以后,再从横向比较一下个体就业人员三种不同社会保险的参与情况。参与率上失业保险最低,基本养老保险次之,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率最高。而从具体的数值来看,失业保险参与率仅为2、7%,基本养老保险为11、2%,基本医疗保险为24、3%,最高的医疗保险为最低的失业保险的9倍,是养老保险的2、2倍,而养老保险又是失业保险的4、1倍,从这个差距也可以看出个体就业人员对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最高,对养老保障方面的需求其次,对于失业保险他们几乎没有需求。他们更担心的是受伤或疾病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而并不担心会失业。

  二、对于个体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状况的分析

  作为社会保险的提供者,政府建立起了基本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种。

  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不能够跟上经济的发展,比如不能够涵盖像个体就业人员这样的特殊群体。再加上我国长期采用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个体就业人员无法获取社会保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个体就业人员增加的主要力量。从具体的险种的设计来看,失业保险需要个人缴费,并且要在失去收入来源时才能够有补偿,对于个体就业雇主来说,他们是自营,一般不会存在失业风险,因此如果不强制缴纳的话,这一群体一般不会有失业保险的需求。而对于雇员来说,他们的在个体的工作本就不稳定,在失去一份工作后很快能再找到工作,也不会愿意花钱去买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来看,现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来应该是单位与个人共同缴费,而个体就业人员是自营,因此要参保的话只能自己负责全部的费用,而且养老保险要参保15年以上才能够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这个收益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对于雇员来说,或许可能会经常更换工作,到不同的城市工作,因此他的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很成问题,一般来说他们都会嫌麻烦。

  从个体就业人员自身来看,个体就业人员大多数来源于下岗职工或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大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养老等思想的影响,他们中很大部分还没有通过保险来分散风险的意识。从具体保险来看,失业保险参与率之所以那么低是因为个体就业人员基本是自营,即使要雇佣人也不会很多,因此基本很少有失业的风险,并且失业保险员工个人还要缴费,再加上他们没有单位,不能强制缴费,因此他们不会选择缴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与高与个体就业人员的工作也有关,他们大多自营,帮工很少,一切事情都由自己负责,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很长,因此他们患病或受伤的风险就要大一些,因此他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要更强烈。

  三、结论:个体就业人员的就业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的现状是参保率很低,其中医疗保险的需求最高,养老保险次之,失业保险最低。而男性个体就业人员又更倾向于医疗保险,女性个体就业人员则更倾向于养老保险。再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个体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缺失的不仅仅有政府的制度,政策的不完善,更重要的是个体就业人员自己的参保意愿。

  如果政府能够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或者针对个体就业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出台暂时的有针对性的参保办法,转移接续办法等,那么相信会有更多的个体就业人员愿意参加社会保险。从两者来看,他们当然都希望个体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好的保障。因此只要制度、政策能够吸引到个体就业人员,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一定会提升。个体就业人员人数众多,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区,大多数的行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处于社会保险缺失的状态,如何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险从微观上讲可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从宏观上讲,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个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的参与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就业的论文15

  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便是就业压力。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解决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张使普通人获得更好的发展,生活得更加幸福,使具有天赋的人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这就需要人们用一种更开放的、更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发展。如今积极心理学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实践的检验。心理资本是个体认为自身能够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它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满意感,是对生活的目的感和意义感的体验,它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心理资本包括影响个体成就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把心理资本引入到心理学领域的是塞利格曼,而在此后进行的研究中,费雷德·卢森斯(20xx) 等人在结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属于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至20xx 年,卢森斯等人第一次对心理资本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即心理资本是人类个体所具备的一般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要素,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是其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这样看来,心理资本可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与开发活动来取得竞争优势,且其超出了人力和社会资本。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卢森斯等人(20xx)对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界定,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 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 自我效能) 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 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为获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 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 韧性),以取得成功。

  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开发干预来提升改变的。比如可以通过熟练掌握社会说服、生理和心理觉醒、成功体验、替代学习与模仿等方式方法来开发自我效能;通过设置目标、参与、制定替代性的权变计划,将开发希望用最终实现目标来实现;通过用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的发展机会来开发乐观;通过关注韧性资产、危害因素以及过程的策略等锤炼韧性。

  一 提高自信,树立积极的就业意识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感知方式,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和相信。自信具有五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第一,自信与具体领域有关,具体来讲,在某一领域具备信心,并不代表在其他领域同样具备信心,自信是与被分析的领域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能直接迁移到其他领域;第二,自信是建立在练习或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一般来讲,最有信心的工作大多是已经反复练习并掌握的工作;第三,自信总有提升的空间,即使是在非常有信心的领域,仍然会有一些工作任务会让人倍感吃力;第四,自信受他人影响,其他人对个体的看法,会对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产生影响,例如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五,自信是变化的,受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自信的提高需要个体积极地自我认知和获得他人的认同感。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在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团体辅导中可以为成员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属于某个团体的这种需求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成员经常彼此认同,然后感到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员通过讨论、游戏、体验等一系列互动取得良好的疗效,当团体内成员感到自己与别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与人分享自己最深层的忧虑时,伴随而来的宣泄以及来自他人的完全接纳,都使成员获益颇多。将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绪、发展积极的行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自信心。

  二 建立希望,对未来进行正确的认识

  在心理资本四维度中,希望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力和理想途径。通过里克·斯奈德的研究可以看出,希望是对未来的一种有利倾向的认知思考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中,可以通过设定实际而且有意义的目标,通过自我不懈怠地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所有的自我力量来实现事先设定的目标。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对信息的掌握是成功的前提。为了让大学生拥有一种对未来有利倾向的认知思考状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式、就业政策,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掌握应有的择业技巧,建立良好的心理建设等。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这个社会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可通过开展就业知识讲座、就业指导课、请政府劳动人事部门领导给学生做形势报告、请优秀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等形式,让大学生熟悉了解行业的形势和发展状态,掌握职业角色应承担责任、权利和义务,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缩短职业适应期。

  三 加强韧性,勇敢面对挫折

  我国心理学及教育工作者在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心理、学习动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重要的方面之一便是心理韧性,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机制、发掘心理潜能,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并帮助学生建立摆脱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事件的能力。安·马斯腾和里德等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认识到,韧性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作用来适应当前的困境,激发前进动力。通常意义上来讲,韧性是一种坚韧不拔,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保证人们不断前行的力量。而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韧性不只是我们日常描述出来的品质,其实它也是一种动态的、有延展性的、可开发的心理能力或心理优势。研究表明心理韧性越强,个体感受的压力越低,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提高大学生韧性应该从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开始,可以从大学生一入学就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积极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了解家庭、融入家庭、知晓社会、认识大环境下的就业趋势,正确处理个体与家庭、社会、就业等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抗压能力。

  四 结语

  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高校及高校教师的重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工作和活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优化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

【就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就业的论文07-23

就业指导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07-21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5-26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

(精华)大学生就业论文05-30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0

(精华)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