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就业的论文

时间:2024-07-23 10:47:53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就业的论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就业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就业的论文

就业的论文1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其就业压力则更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面对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也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政策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条件难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济来源不稳定,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入学和在校学习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关调查显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最为困扰的一件事情,贫困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忧虑和担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偏差,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间上比较滞后,签约率偏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更倾向于分担家庭重担,为家庭出一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就业,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贫困毕业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和职业的选取上,功利主义色彩表现明显,他们往往不愿到基层单位、经济发展一般或较落后地区,而是倾心于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时由于本身经济状况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工作、收入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因此,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毕业生就出现了上述就业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新增劳动力显着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因此,我国的就业压力空前大,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综合素质较弱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一点是不应否认的。

  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其家长也不太可能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见识增长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他们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只是读一些专业课以及相关书籍,不太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致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会降低食宿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偏差等现象的发生。

  (三)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资源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还没走出校门或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状况和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决定着他们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状况,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发挥一些送礼、走关系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里,造成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愿和不擅于与他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太容易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环境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应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毕业大学生的岗位选择和职业倾向。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以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近年来,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误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国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和形势,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原因。然后,制定、出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科学理解和认识。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义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降低其就业成本。

  (二)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有各高等院校组织的校园招聘市场,也有许多私企性质的就业中介机构。虽然包含的职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但并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规范管理的市场氛围,各个就业市场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分散经营缺乏沟通和互动。

  特别是有些私人创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可靠的行业信誉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荐毕业生的幌子,以盈利为目的,使得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良好的就业环境被破坏,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和谐规范的就业氛围,使贫困大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参加工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

  改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贫困大学生本身提高综合能力。在招聘时,招聘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和专业素养,还会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往往青睐社会活动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并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因此,贫困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20xx,(12):108-10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业战,中国大学生就业[J],20xx,(01):9.

就业的论文2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变化。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

  【关键词】

  会计 毕业生 就业难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更加体现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一些文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也相继开设会计类专业,以及一些地区开设的会计培训班及会计技校,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明显供大于求。就我校而言,在20xx届毕业生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就达270多人。

  在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xx年和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一个社会问题。

  二、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会计专业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但部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不能着眼现实,从实际出发,往往“眼高手低”,不能更好地就业。

  另外,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20xx元左右,对薪酬较高的期望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的产生。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各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

  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校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级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

  (三)社会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会计专业是供需两旺的热门专业。在20xx届本科专业失业人数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但同时,有关报告显示,在20xx届主要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双高”现象的存在显现出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业竞争之激烈。

  2.供需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就业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3.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据相关资料表明,当前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远没有往届毕业生的好,因为用人单位从企业发展出发会着重考虑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的会计人员。

  三、改善会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用人单位应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三)各院校的具体措施

  1.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就业率的主线。会计工作岗位是专业性强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大实践实习教学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系部、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则。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要创建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要经常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就业的论文3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对改善就业难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社会及政府、高校教育体制、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及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从而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归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归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在沟通协调方面经常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毕业生在跨地区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公正有序就业市场的建立。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达成一致,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就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脱节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和聘用上经常存在重学历、重经验和轻诚信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毕业生就业难。一是经验障碍,许多用人单位为快速创造价值,拒绝录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为,影响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和大学生的诚信度,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过于传统、陈旧,存在就业观念误区。首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经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有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在就业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观望等待的态度,一味寻求好地方、大企业,最终错过就业就会。再次,诚信问题是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同时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未就业或失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及服务。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及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标准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经验论、学历论,消除就业歧视现象。用人单位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长远规划,同时要在竞争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观。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能合理选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杜绝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用人政策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帮助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对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过分苛求地域及薪资待遇。同时,高校及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就业的论文4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将要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对就业的影响问题,通过建立延迟退休对就业影响的指标评价模型,来预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政策实施年份相同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限越长,对就业的影响越大;如果延迟退休年限相同,政策越晚实施,其对就业影响越大。

  关键词:延迟退休;就业;计量模型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渐发展,医疗卫生水平逐渐提高,居民寿命逐步增加,而计划生育实施三十多年来,新生人口增速逐年下降,伴随而生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则日益明显,这将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经济影响,如长期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对就业状况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延迟退休会导致劳动供给量增加,然而延迟退休却不一定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增长的最直接动力,经济的增长会明显带动就业率的提升,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需求也会逐渐增加,因此,我们比较不同年份因延迟退休引起的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建立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指标评价模型,对由于延迟退休所带来的对就业状况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文的思路是主要理清延迟退休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和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虽然延迟退休会导致劳动供给量增加,但是延迟退休却不一定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这是因为促进就业增长的最直接动力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降低就业压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方面,用GDP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的程度,进一步以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表示就业弹性系数,从中可以看出,在就业弹性系数一定的情况下,GDP的增长率与从业人数的增长率呈同向变化,用λ表示就业弹性系数,有:

  GDP增长率=△GDP/基期GDP,θ =λ×ΔGDPGDP

  (1)

  因为各产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不同,社会各产业和部门的就业弹性系数各不相同。同时需要对不同产业的GDP增长率进行区分。以λj为j行业部门的就业弹性系数,ΔGDPj为j产业的GDP增长量,GDPj为j产业的基期GDP。将就业增长率进一步表示为:

  θ=∑nj=1λjΔGDPjGDPj

  (2)

  另一方面,从已有劳动力和对未来劳动力增长趋势的预期角度表示从业人数增长率,同样考虑不同产业部门劳动增长率和劳动需求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评估因延迟退休年龄而产生的那部分从业劳动力增量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将关系进一步限定于延迟退休年龄条件下的从业劳动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从业人数增长率的两种不同表达式,得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ΔL′为因延迟退休年龄而产生的从业劳动力增量:

  ΔL′L′=∑nj=1λjΔGDPjGDPj

  (3)

  为具体确定ΔL′的量,我们假设,现存的i岁劳动者总量为Li,其相应的劳动力参与率为λi,λiLi即为i岁劳动者的总从业人数。以此类推,便可得到各个不同年龄的从业劳动力总量为∑λiLi。假设劳动者a岁开始工作,b岁结束工作,则就业人数总量为∑bi=aλiLi,记t为延迟退休年龄,并引入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影响的定量指标σ,此时可以建立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

  σ=∑b+ti=aλiLi-∑bi=aλiLi∑bi=aλiLi/∑nj=1λjΔGDPjGDPj

  (4)

  σ为大于0的值,σ越大,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程度越大。按照本文提出的计量模型,在既定条件下,只要将相关数值代入模型加以试算,便可找到能使等式两边达到均衡的t值,即延迟的退休年龄的年限,此时b+t值即是处于均衡点上所对应的最佳退休年龄。当该式达到均衡时,b+t就是最佳延迟退休年龄,此时σ=1。

  四、结果分析

  不同的延迟退休实施方式,对就业影响不同。一方面,如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年份相同,那么延迟的年限越长,对就业的影响就会越大;另一方面,如延迟退休的`年限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年份越靠后,延迟退休年限对就业的影响就会越大。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假如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年份相同,那么延迟退休的年限越长,对就业的影响就会越大;假如延迟退休的年限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年份越靠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延迟退休年限对就业的影响就会越大。所以,为了缓冲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在政府决定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可以考虑逐步增加延迟退休年限,使就业压力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特别是在现今经济处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

就业的论文5

  就业问题是学生、家长、学校最重视的问题,甚至是国家的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随着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学生对就业的问题也越来越迷茫,很多学生出现了就业心理困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学的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知识储备都是很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以及调适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来探讨、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高职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造成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经济条件等。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一些大学生只关注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

  2.功利化思想较严重。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忽视发展空间,力求安稳。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别谈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的认识不够 。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对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这种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有关,另外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实践锻炼,例如寒暑假兼职、周末、节假日打零工,尤其是学院及系部组织的“顶岗实习”等。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

  4.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5.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有些大学生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快毕业时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就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自我之后,就要有目的提升自身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到毕业时就初步完成就业能力的储备。在学生遇到就业心理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节。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很多同学在上了大学之后只会应付考试,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去关注,变得信息闭塞,比较麻木。如果这样下去,到毕业的时候必然会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就业不理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们应该从入学之初就有所准备,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在校期间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脚踏实地,不做飞人。在选择就业,面对用人单位时,一定要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要认识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必须经过基层的锻炼才能历练成一块玉。

  (三)学会独立,看清自己。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毕业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依赖思想完全占上风,认为单凭关系就可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从而忽略个人努力,完全寄希望于家人。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总的来说,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正确面对就业,要他们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必要的时候要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就业的论文6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学生,素质,就业,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3.1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50.8%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

  3.2了解企业人才要求的好处:

  3.2.1、有的放矢,明确自己该“秀”哪块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

  3.2.2、若明确自己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节省人力、物力;

  3.2.3、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定义,对该目标企业有更深的认识,为之后撰写简历、面试打下基础,甚至在就业初期都将受益匪浅;

  3.2.4、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将降低遭受求职陷阱、上当受骗的几率。

  在平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在读大学生很难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会涉及哪些行业、职位说出个大概。据报道,前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的活动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学生能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而对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却占到35%,甚至还有15%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结合前程无忧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众多学生在自身及就业目标的认识度不够,方式方法上也存在问题。求职前不知自己“卖”的是什么,不知该怎样“卖”,不知道该“卖”给谁,成为了横在大学生就业前三道隐型的壁垒;同时也进一步折射出国内高校对于学生职业规划开展的落后。

  不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后遗症还表现在对自身的估计与期望上,超脱实际凭空对自身的评价通常会产生偏差。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有40.3%的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反观低于30%的表示“很明确企业对人才定义”的学生中,有69.6%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满足的理由来源于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达标。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

  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道德品质这六项人才基本素质,在大学生眼里哪一项是最为重要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占总量的48.4%。其次为“专业知识”,占到17.8%,“工作态度”以11%位居第三。而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在学生眼里最重要的人才标准榜中垫底。

就业的论文7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党和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起步较晚,高职学生的就业更应该引起重视。服装设计专业是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也是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多年来,该校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目前就业的现状

  从就业率的角度看,目前高职服装设计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能达到90%以上。这几年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创业氛围在高校基本形成,但成功的比率太低,到企业工作仍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途径。高职院校的学生寻求工作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由实习转为就业。这是高职学生就业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学中都安排有实习环节,在临近毕业的实习中,很多同学实习结束后留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了。二是亲朋好友介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途径的缺点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动意识不强,对单位及工作岗位了解不够,学生往往会因为工作不适应而辞掉工作,稳定性差。三是利用网络求职。在当今社会,网络影响着我们的各个方面,就业也不例外。大学生都非常熟悉网络,很多同学会利用网络发布求职信息,寻求工作。但我们国家的网络监管措施还不够完善,网上诈骗的事情时有发生,高职学生利用网络求职非常谨慎,还没有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四是专升本。部分同学会选择专升本,到本科院校进一步深造。本科院校比较注重理论、学术研究,高职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高职教育的动手实践的基础,再到本科院校里进行理论提升,就业时会有较大的优势。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就业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层次偏低。很多同学就业时在生产一线工作,到设计、制版、技术指导等岗位的人员偏少。二是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太大。据统计,学生毕业后一年内换工作单位的同学占到61.7%,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说明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很差。三是专业对口率偏低。对往届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同学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学生转换工作岗位困难。现在很多单位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有在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因此,很多同学刚开始都在生产一线工作。实践中,往往是一旦在企业某个岗位干,提拔或转换岗位很困难。很多企业主要还是考虑企业的利润,一个员工从一个熟悉的岗位上到一个新岗位上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影响生产效率,影响产量,继而影响企业的效益,这导致很多企业不太乐意主动去转换员工的工作岗位。(二)企业存在用人偏见。服装设计专业女生较多,占学生总数的85%以上。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女生在就业时还是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在对很多服装企业的人事部门调查了解到,企业对女性员工,尤其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提拔或者重点培养还是很慎重的。他们主要考虑女生刚毕业,都还没有成家,工作不了太长时间会回家结婚、带孩子,这会给工作带来不便。(三)学生好奇心强。刚毕业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再加上把就业目标定的比较高,甚至一味的追求高工资,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频繁的换工作。大量毕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这样做并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一些同学从原工作企业出来到其他单位就业,经过几家单位的比较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又返回到了原点。年轻人的好奇心,加上社会上学生跳槽成风的影响,很多同学频繁更换工作单位,使得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很大。(四)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缺少对专业的热爱。很多同学就业后,总感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于是会把原因归结到各个方面。其中,很多同学错误的认为没达到自己的就业薪水目标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待遇低,认为其他的行业会好些,于是很多同学改行了。到了其他行业后,待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部分同学经过几年几个行业的周转后,又回到了自己原来所从事的行业。缺少对专业的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遇到困难时,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刚毕业需要实践锻炼、弥补学校所学知识缺陷时,匆匆更换了专业,使得所学专业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坚持做所学专业的同学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信心丧失,最终导致彻底放弃所学专业。

  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就业应对策略

  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不难看出,许多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不切合实际。另外,大学生要树立就业即劳动的思想。服装设计专业有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营销等多个工作方向。成为一名设计师、服装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许多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理想。高职学生比起中专学生来讲,不但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专业知识也有较深的理解,许多高职学生都希望在某些技术岗位上工作。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些技术岗位上工作比较体面,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收入并不一定比在生产一线高,跟一些同学的期待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科技发达了,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对一些技术性比较强、比较费时间的工作进行了改进。比如,许多服装企业生产的品种比较固定,企业往往会制订出本企业所生产服装的母版,根据订单的不同,在母版基础上进行修改。加上计算机制图软件的投入使用,这样一来,制版师的任务比起传统制版来讲任务小了许多,对制版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低了许多。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事这样的工作,根据市场运作的规律,这些岗位的工资就不会非常高。一些同学就为此感到茫然,不愿意在生产一线做,在一些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收入又不太高。很多同学想做一些劳动强度小的技术工作,又想比在生产一线收入高。加强学生就业教育还是以后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就业就是劳动”的就业思想。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很多同学感觉就业时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或者所学知识跟企业的要求有差距。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校企共同培养学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就业岗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论文专业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该专业采用项目化教学,经过两年的模拟项目后,成功将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引入课堂。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项目化教学,将项目成果投入到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一来,学生的目标更明确了,对就业岗位的认识更清晰了。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切身体验了企业的工作过程,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对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就业岗位很有好处。

  (三)拓宽就业渠道。由于高职服装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动手机会较多,学习过程中在企业有认知实习,学生毕业时对生产一线已经比较熟悉了。有条件的话,将学生直接安排到服装设计、制版等岗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层次。每个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都是非常有限的,靠几家企业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我们可以以各级服装协会为依托,跟更多的服装企业、服装工作室建立联系,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政府需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企业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校需要进一步做好就业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等工作。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大学生就业率,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忠福.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设置.[J].中国大学教学,20xx,(2).

  [2]王天营,曹婷, 沈菊华 . 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差异分析 .[J].广西社会科学,20xx,(12).

  [3]徐顽强,孙丹.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现象的理性反思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8).

  [4] 颜建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xx,(10).

就业的论文8

  摘要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常遭遇到的合同陷阱进行分析,对如何防范合同陷阱提出对策。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合同陷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不够健全,相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作用发挥不够,客观上助长了各种不依法用人、违法招聘等为大学生就业设置各种合同陷阱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如何防范合同陷阱,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合同陷阱的概念及类型

  合同陷阱是指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采用违背劳动合同法的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协议),从而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合同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签订,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合同制度的核心,事关劳动合同者权益保护,因此《劳动合同法》第16条、第19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用人单位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平均60%左右的用人单位都不与员工签定合同,其中建筑、餐饮等非技术行业的劳动合同签约率最低,在40%上下。由于缺少书面劳动合同,在争议处理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1。2 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大学毕业生职业稳定感缺乏保障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劳动合同期限以短期合同为主,签订3年以下的占60%左右;签订无固定期限的仅占20%,辽宁、天津、山西、山东、江西等五省都在10%以下。这一状况,已经影响了职工的职业稳定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此种影响对大学毕业生尤为严重,原因在于大学生毕业之际,除了激烈的就业竞争之外,同时面临住房、结婚生子等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如果其职业稳定感缺乏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压力下,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劳动权是公民生存的基础,是重要的人权。职业稳定权作为劳动权的内涵之一,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理应获得应有的保护。

  1。3 试用期滥用,损害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详细了解的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作为劳动合同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帮助用人单位以最低的成本风险争取优秀人才加入,促进劳动者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立法者之初衷却遭用人单位扭曲。鉴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加之缺乏工作经验,据此,试用期为用人单位滥用:一方面,试用期的长短及试用期内的报酬由用人单位单方决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以实习期、见习期为由规避试用期规定,或者利用试用期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应有作用并未发挥,相反,却成为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就业者的工具。

  1。4 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大学生就业者意志遭剥夺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的订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劳动合同订立时多使用的是预先拟定好的合同文本。大学生就业者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很少也很难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使劳动合同事实上成为格式条款。虽然式条款具有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但其广泛运用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鉴于格式条款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格式条款是对合同自由的破坏,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的死亡”。

  1。5 违规收取保证金、押金

  有些公司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条件不做任何的要求,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费用,要求求职者支付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注册费等,当被用人单位录用进去之后,公司还会找出各种理由收取其他费用,如培训费保证金等,理由是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但需要交纳一定金额的培训费,许多求职心切的毕业生,往往会掉入此类陷阱。其实,这都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段。

  2 大学生就业防范合同陷阱的对策

  2。1 提高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据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考应付,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高校应在这个时间段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可以组织大学生看一些著名案例的录像,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亲身体验法院审理各类案件的程序,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生动且深刻的法制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提高守法意识。

  2。2 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合同法》专项讲座

  20xx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同年9月3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施行,这些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护,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校应安排适当时间,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合同法专项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法律知识,教会大家如何避免就业陷阱,保护自己权益。

  2。3 规范企业招聘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

  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联合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针对实习期尚无法律明文规定,可制定强制性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来规定学校及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鉴于面前就业难的实际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单位的招聘情况可建立声誉评价制度,单位招聘过程中大学生与企业还不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只是一种民事关系,根据民法上要求的诚实信用原则,声誉评价制度是对单位招聘过程中的信用的反映,对于声誉好的单位,可给予学校宣讲的资格以及就业招聘上的优先待遇,而对于声誉较差的单位可拒绝其宣讲要求。

  3 结语

  当然,大学毕业生之供给与劳动力市场之需求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而劳动合同规范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大学生就业者的法律保护探讨,也必须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琴。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法律维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1。

  [2]梁平,陈奎。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xx,08。

  [3]田野。当前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的有效途径探析[J]。法制与经济,20xx,04。

  [4]姜颖。劳动合同法论[G]。法律出版社,20xx,83。

就业的论文9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吴江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受到吴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职就业前景也得以较大程度地提升和延伸,这在根本上促进了时代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共同进步。本文将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对吴江经济发展与高职就业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吴江经济;高职就业;人才

  一、引言

  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吴江地区与外界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社会就业,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吴江经济发展现状综述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开始,吴江的历史就已经存在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吴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为当地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口、深厚的历史底蕴促进了经济进步,大大地带动了地域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这在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就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促进条件。总而言之,吴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才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从而提升了整个地域的核心竞争力。[2]

  三、吴江经济发展与高职就业前景研究

  吴江经济发展与高职就业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首先,吴江经济发展让高职就业前景开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经济产业化特点更加突出,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化升级,实现了对于多种人才的需要,极大地拉大了时代人才就业的覆盖面。其次,也正是由于高职就业率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振兴了吴江经济繁荣。有了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依托,地域经济得以较快的发展和进步,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来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有效促进生产力提升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促进了社会变革。因此,对于吴江经济发展来说,必须要充分地对这两者双管齐下,来为社会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吴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职就业途径研究

  第一,以社会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吴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职就业途径延伸,必须要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促进经济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者必须要敏锐地观察时代经济发展趋势和走向,进而来对高职人才进行前瞻性地培养,以此来不断地提升高职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实现高职教学的针对性。[3]此外,应该格外注重交叉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注意从交叉产业入手来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于人才能力的需要,进而来实现有效的高职人才培养,这对于不断拓展高职人才就业前景有着无比重要的帮助作用。[4]第二,打造良好的高职人才资源平台。打造良好的高职人才资源平台,是延伸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效果的关键所在。应该结合时代经济发展动态和走向来实现人力资源整合,企业应该给予高职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创新用人方式、用人制度和观念,从而打造“人才经济”新形势;制定有效的高职人才规划,通过打造双师制的教师队伍、增强实践化教学课堂模拟等,来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素质,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进步。第三,促进社会产业化发展升级。吴江经济发展与高职学生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要想不断地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必须要促进社会产业化发展升级,为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支持。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产业融合等发展态势成为了产业发展改革的必然所在,如何有效地借势发挥促进产业化升级,应该是各个企业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同时,国家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来制定合理化地经济发展方案,带动产业化升级,从而来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着力点,促进人才就业和未来发展,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五、结束语

  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两者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性,通过振兴地方经济能够在根本上促进社会就业率的上升,同时高素质的就业人才也进一步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吴江经济发展对于高职就业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实现了对于人才的培育和提升。应该建立起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良好的高职人才资源平台、促进社会产业化发展升级,以此来不断地促进高职就业效果的提升,为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马斌斌.抢占人才制高点提高综合竞争力——吴江经济开发区人才战略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J].现代商业,20xx(05):143-144.

  [2]高继红.创新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途径和政策建议[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xx,12:36-37.

  [3]蔡星媛.攻坚克难加快转型创建和谐乐居社区——吴江经济开发区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xx(11):174-175.

  [4]倪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就业的论文10

  摘要:基于对中职男护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探索中职男护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有利于促进中职男护生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本次研究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 对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优势和承压能力进行了解, 并基于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职男护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男护生; 职业生涯; 就业;

  在医疗服务领域中, 女性一直是护理服务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男护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女护生相比, 男护生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和逻辑性, 具备充沛的体力, 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护理工作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因此, 基于对中职男护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探索中职男护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沈阳市卫生学校20xx-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60例已男护生作为调查对象, 男护生的年龄:18-24岁, 平均年龄:21.35±1.21岁, 工作年限:1-3年, 平均工作年限2.02±0.56年。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60名男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优势和承压能力等内容。问卷一次性发放并一次性回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问卷60份, 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 一般认为p<0.05时,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只有20名男护生从事了护理行业, 占总数的33.33%, 其余40名男护生选择了与医学相关的其他行业, 如医疗器械销售。

  2.2 中职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只有12名男护生愿意一直从事护理行业, 占总数的20.00%, 其余48名男护生选择了希望能够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行业。

  2.3 中职男护生的优势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优势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36名男护生认为其在体力方面拥有着体力方面的优势, 占总数的60.00%, 48名男护生认为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强, 25名男护生认为自身的思维性和逻辑性较强, 占据41.67%.

  2.4 中职男护生的承压能力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承压能力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30名男护生表示具有较大的压力, 且压力大多来自于社会认同度和家庭支持度, 占总数的50.00%, 24名男护生表示具有一定的压力, 压力大多来自于自我形象困扰和婚姻压力, 占据40.00%.只有6名男护生认为压力较小, 主要压力为工作能力问题和婚姻压力。

  3 讨论

  3.1 加强思想引导

  加强思想的引导和教育是提升男护生就业率的关键。在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对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尤其注重对男护生进行思想引导, 培养男护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男护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从心理层面上对职业产生认同感, 切实提升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明确护理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同时,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参与护理课堂教学的兴趣度,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例如,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成立了潍坊护理职业学院首个“男护士协会”.该协会由护理系统一管理, 护理系主任担任协会会长, 护理系所有男生为会员, 通过协会认真制定章程, 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 为提高学院男护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 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在男护生的护理工作实践过程中, 通过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有利于实促进男护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向上。男护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通常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和科研三种上升路径, 三种上升路径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现阶段, 中职男护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职业环境的认知能力不足, 容易产生挫败感, 进而产生脱离护理行业的想法。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护生的沟通和交流, 为护生描绘职业图景, 既要为男护生描述光明的就业前景和晋升机会, 又要为护生阐明护理行业的辛劳和艰难, 使男护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 教师应基于对男护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辅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历发展和职称晋升时间表, 实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3.3 充分发挥男护生的性别和性格优势

  充分发挥男护生的性格和性别优势有利于提升男护生就业的自信心。中职院校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期刊报纸加大对男护生职业优势的宣传力度, 加大对男护生的对医院的贡献的宣传力度, 改变社会对男护生的偏见, 使患者能够提升对男护生职业优势的认知程度, 增强男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措施, 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

  4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在提升中职男护生就业的过程中, 通过加强对男护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引导, 有利于提升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 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能够为男护生的就业提供方向上的指导。此外, 加大对男护生职业优势的宣传力度, 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对男护生的误解。因此, 在提升中职男护生就业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俊平, 秦燕。本科与中职护生就业意向的比较及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xx, 14 (10) :88~90.

  [2]石镁虹, 鞠梅。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xx, 33 (05) :109~111.

就业的论文11

  就业作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在人的成长阶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的就业问题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要坚持理性选择原则,大学生就业期望也要与自身实际水平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从而满足个体就业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概述

  针对目前我国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其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集中在就业还是创业两个方面。所谓就业主要是指在某些性对稳定的、或者是已经稳定的社会组织、国家组织内部从事一些日常规定性的工作内容,满足单位的工作要求,从而获得较为固定、稳定的资金收入,其特点就稳定性强、固定性强。就业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完全就业,这主要是指在已经获得了在工作单位能够长期的工作,保持了就业稳定性强等特点[2]。另一种情况是不完全就业,将就业与创业二者有机结合了,大学生在毕业后,先进行了就业然后再进行创业,在就业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精神,让后将其运用到实际创业中,为自身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谓创业就是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结合自身能力和实践进行自主开展的一项活动,从而获得高利润、高回报,同时也承担了高风险,其特点就是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

  2大学生创业选择低于就业选择的原因研究

  目前导致大学生创业选择低于就业选择主要是受到了沉淀成本、风险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沉淀成本,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较多不足,形成了不可回收的沉淀成本。如果大学生选择了创业,但是其一旦遭遇失败,就会将原本的物质或者精神资产转化成为沉淀成本,由此可见,沉淀成本的出现会使更多大学生偏向于选择进行就业,尤其是其就业的选择和自身专业符合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加会倾向于进行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进行创业。第二,风险成本,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选择都会产生一切风险,这就会出现风险成本,由于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无形之间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创业而言,创业与风险成本二者紧密相连[3]。大学生创业是无法估计其风险性大小,这就需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水平,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越高,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越高,反之,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越低,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越低,由此可见,只有科学的认识创业风险,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就是为了完成某项交易而倾其所有,付出全部成本的一种形式,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则大学生创业收益就会降低,反之,如果交易成本较低,则大嘘声创业收益就会提高,但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往往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想选择研究

  3。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收益风险研究

  完全就业就是一种相对稳定、风险较低的职业选择,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缺点在于就业者虽然收入较为稳定,但其预期收入将会低于创业者的预期收入,不能再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财富。当大学生实现不完全就业的时候,其在就业的初级阶段,其收入就其他员工而言较低,但是收入很稳定,其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但不同的是,大学生在就业初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创业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脉关系,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预算和成本[4]。当大学生出于不完全就业的中期,也就是刚开始创业的使其,其收入会出现明显的波动,风险性也会随之增加,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变化,当进入不完全就业的后期时候,也就是创业的持续增长时期,其风险性会降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自身预期收入会低于实际收入,处于财富不断积累的时期。不完全就业选择和创业选择相比,它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个体所要承担的风险性远远低于实际创业的风险性,最终的财富积累也相差不多,甚至持平,但是不完全就业的财富积累的速度要远远慢于创业。不完全就业选择和完全就业选择相比,其风险性、实际收入等都会远远高于完全就业。

  3。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效用情况研究

  所谓效用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主观要求的,用来衡量个主观满意程度高低的曲线,其影响因素就是预期收入和风险收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纯考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选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的就业和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其个人主观满足程度是相同的。

  (2)对于追求高收益而拒绝承担高风险的大学生而言,其效用曲线的K值为正,他们认为高风险必然会带来高收益[5]。

  (3)对于效用曲线呈现凹状形态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多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多获得一些收益。

  (4)对于风险组合的不同形式而言,大学生的个人偏好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5]。

  (5)效用曲线的K值越大说明大学生越抗拒承担风险,而效用曲线的K值越小,说明大学生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没有反感的情绪。

  4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创业选择无论是从难度还是风险都要高于就业选择,因此大学生只有正确评估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情况,才会进行创业和就业的选择。当创业的预期收入高于实际收入的时候,或者就业的实际收入远远落后于预期收入的情况下,大学生会进行创业选择。而对于不喜欢高风险的大学生而言,一般都会保守的选择就业形势。当创业的预期收入低于实际收入的时候,或者就业的实际收入远远高于预期收入的情况下,创业承担的风险性较高的时候,大学生都会选择就业。由此可见,创业相对于就业要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其高收益的部分也包括了对风险进行补偿,只有当风险性较低、补偿较高的时候,大学生才有可能会选择进行创业,因此只有对就业与创业进行理性的辨别和研究,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体方法如下:

  4。1国家提高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扶持力度

  国家应该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收入和风险做系统的研究,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为大学生步入社会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业环境。具体表现如下:当大学生刚刚实现了完全就业,但是出于初期阶段,他们由于刚进入陌生、崭新的环境中,其收入就其他员工而言较低,但是收入很稳定,其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当大学生出于完全就业的中后期阶段,他们工作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增强,自身价值进一步得到发挥、能力和认可度也逐步提高,其收入就会随着自身条件和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其收入也是相对稳定,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最后将进入了退休阶段,这一时期收入很稳定,风险性为零,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保持平衡。因此国家应该对大学生创业减税政策、大学生创业贷款资金等,这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创业的热情和信心[6]。

  4。2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可行性方

  案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毕业大学生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只有将教育与就业二者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可行性方案,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大学生创业,去都会依附于不同的行情或者是企业,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行业或者企业就会构成多种多样的风险和收益组合,因此可行性组合就包括了所有的组合形式。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选择都喜欢低风险、高收益的组合,其次是高风险、高收益组合,再次是高风险、高收益组合,最后是高风险、低收入组合,其中第二种形式和第三种形式和根据大学生个人偏好决定的,因此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创业其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适用性[7]。因此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大学生职业规划这一课程,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讲解,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择业观念,从而降低创业的沉淀成本。

  4。3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选择就业和创业方式

  虽然各行各业都具有不用的风险,但是其收益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进行最优性研究,才能使大学生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少承担一些风险。但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其就业与创业的选择是不同的,只有在满足自身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才能选择最优的职业。在面临不同的收益和风险情况下,大学生根据自身个人偏好的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对于追求收益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对于追求稳定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就业;对于喜欢稳定但是不满足实际收益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不完全就业,就是先就业后创业,这些选择都是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8]。由此可见,只有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最优的职业选择。大学生面临即将毕业的情况,要考虑自身实际和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模式,分析自己更适合创业还是更适合就业,不能盲目跟从他人,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就业和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当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才能更加轻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就业与创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需要党和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自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与创业的理性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属于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积极引导,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业的论文12

  论文关键词:大专生 就业 学校管理 就业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大专生半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大专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造成大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基础上从学校的管理及日常教学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解决措施。

  近几年来,大中专科的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困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高学历,招聘启事上总是赫然标明要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大专生的市场相对很冷清。就业市场上传来的信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学校也收到过很多已经在读的专科生的来信,反映就业的艰难及用人单位对专科生的歧视。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有50%的专科生没有找到“婆家”;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而且近一些年来还呈下降的趋势。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还急需大批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掌握一定技术的专科层次人才,一个企业或单位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但并不是说全部都是这样的人才就可以更快地发展,事实上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队伍中,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应有合理的结构和比例,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大中专院校要不断扩招的原因。当然,大专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政策、学校和家庭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中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下面我就如何加强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谈几个方面的意见和看法。

  1 认识大专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的组织体制中,都设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工作的机构,这一部门的设立对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机构对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到位,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和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向学生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不能提供具体实在的帮助,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以至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缺乏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因而使学生就业工作出现走弯路,加剧了就业之“难”。

  2 加强管理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负责研究、制定和全面落实学校毕业生有关就业的规定、措施,开展择育,引导和组织毕业生多渠道全方位顺利择业就实施部门。但一方面,其要顺利开展工作需要学校其他部门的配合和协作,需要动员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研究如何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让全体教师到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学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未来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这离不开学校的有效管理、组织领导;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学校及学校的毕业生,可以上人才信息网推荐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广造声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以学生为本,开展好就业教育

  3.1大专生就业要从“专”入手。抓好大专生就业前的能力准备

  占全国大学生一半的大专生,专在何处?根据高教委的教育方针,大专生与本科生相比,专在他们的操作技能上。大专生的就业,也就应在专业操作、实践技能上做好功夫。学校在设置专业方面要防止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要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要作为设置各专业课程的指挥棒,精化基础课,优化专业课,强化实践技能课,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上构筑与专业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合理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习、实训课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上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让学生不仅拿到一张毕业文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因为“专所以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市场需求,就到业,就好业。正如《实力比学历更重要》的作者所说:“与其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不如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拓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筹码。毕竟,大多数用人单位更看重人的能力,而非学历。”"

  3.2搞好入学之初的起始教育,抓好大专生就业前的心里准备

  就业心理准备是大学生就业前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训练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一般从学习专业课时便开始了。对大专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工程,对这项工作要争主动,应抓早字、并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渗透,常抓不懈。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从所学专业的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逐步认识到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性质、职业特征,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把学习的焦点集中在有关的专业课上,为今后就业做准备。这些努力,就是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大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才能主动地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注意搜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关于本专业目前的或历年的用人信息,因此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或目标,增强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实力。

  3.3开展多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大专生要顺利推销自己,实现就业,除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专业技能和必要的职业规划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可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相结合以拓宽思路和眼界,提高自身综合技能素质。比如我所在的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一方面开设就业指导课,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的求职应试技巧;另一方面适时举办一些像“成功推销秘诀、“服饰搭配与技巧”、“交流与沟通技巧”等就业专题讲座;同时利用学生团体举办模拟招聘会、校友座谈会,邀请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本校毕业生介绍其求职经历,认识应聘过程中的技巧、注意事项等细节问题中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优势,这就让应届生体验在模拟求职历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增强就业技能。

  4 结语

  总之,面对大专生就业的诸多困难,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提早准备积极面对,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让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大专生的就业问题,积极出谋划策,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自己寻找出路!

就业的论文13

  韦义萍等人对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生调查发现,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对护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父母占51.7%,亲友占13.5%,教师占11%,而毕业生自己仅仅占15.4%[3]。有部分学生因为选择专业时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所以就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父母和亲戚朋友身上,且平时不注重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和道德修养,甚至在找工作时以不正当的渠道获取职位。有些毕业生家长甚至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于学校,错误地认为学校为学生负责到底,缺乏危机意识[4]。现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我国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因此,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应跟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

  自卑是指学生认为自身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消极主观体验。随着高校扩招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不是以前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且学生又都没有经过什么磨难和波折,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非常大,情感也很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基本心理准备。特别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把招聘人才的学历定在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这给高职护理毕业生施加了非常大的压力,加重了高职护理生的自卑心理。很多高职学生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高学历学生,所以就把就业目标锁定在二级以下的医院,不在乎工资报酬,只要有工作就行。尤其在求职失败一次次发生后,更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身高和相貌,这使一些身高不高的学生对前途产生了担忧和对未来丧失了信心。教师应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使他们意识到身高和文凭并不是衡量就业唯一的标准,要让他们对自己有认真客观的评价。此外,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中“白衣天使”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对男生从事护理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5],使得男护生的就业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加上来自家庭和周围人的质疑,使得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非常自卑。调查发现,近七成患者不愿意接受男护士护理。崔德花等人对曲靖医专护理专业45名已毕业的男生调研发现,有20%的学生没有从事护理职业,在选岗位的时候,有42.8%的学生受到了性别歧视[6],产生了自卑感。

  这一类学生好高骛远,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非大城市、大医院不去,工资低的医院不去,待遇差的医院不去,科室不好的医院也不去,眼高手低,怕吃苦[7]。有些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还有些学生要求去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医院工作,从而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工作没有人干。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对自己不自信,在就业竞争过程中缺乏竞争的信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就业计划,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以致丧失了很多工作机会。每位学生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性格、能力和机遇都不一样,如果对自己没有客观的分析和端正的就业态度,看见别的学生找的工作比自己好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认为别人没有自己能力强为什么找的工作比自己好,因此不愿意去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的单位。学生在与他人攀比工作地点、收入和单位的级别以及知名度的同时,错过了自己的就业机会[8]。护生的大学时期是奠定人生发展方向的基础时期,针对护生在就业时的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及帮助,而作为护生自己也应有正确的就业心态。

  就业问题是我国现今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政府方面要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9];应减缓高校扩招的速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由于很多护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在就业的时候非常自卑、不自信。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社会、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从整体分析就业现状,认清自身的价值。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医护人员数量并没有饱和,并且非常紧缺,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要让学生知道,在求职就业的时候,护生和单位是平等的,是双向选择的,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做一名好护士的条件,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训练面试技巧,从而树立其自信心。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还未步入社会,且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因此学校应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职业、为求职做准备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培养其正确的就业心理尤为关键,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现状的分析及就业定位等方面的指导,实事求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降低其就业的期望值,从而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并在就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

  由于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都多是由代其选择专业,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家长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家长应该配合学校,主动和学校保持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积极的就业择业心理。学生应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自卑、不自负,正确评价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拥有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10]。此外,学生自己要学会自我调适,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排解心理困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学生在平时应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拥有积极的心态也很重要,这样可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求职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会沮丧、自卑。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要主动从一切可能的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包括学校、报纸、网络、同学、朋友、亲戚等。

  当前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因此,只有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共同协调配合,才能帮助高职护生顺利就业,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就业的论文14

  【摘 要】就业难,已经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于人口有十三亿的中国来说就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尤其是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上涨飞快,已从原先的供不应求变为现在远远的供大于求,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困难,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充分的发挥出来,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前途的发展,还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帮助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大导致了大学生难就业的基本背景。根据陈岩松的表述我们可知,目前中国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三峰叠加”的形式,即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下岗再就业的职工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劳动力总量急剧增大,使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更加困难。丁元竹教授则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人们不应过度渲染大学生难就业的现象,应该以平常心看待,整个社会中存在一些就业难的大学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渐加大,生产效率也稳步提升,人们的劳动效率也越来越快。这就使原先四个人干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且还可以更加轻松完美的完成任务,使生产效率越来越好。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生产效率逐步加快就导致需要的生产力越来越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就业难的现象。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与创业的思考

  (一)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应清楚的知道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都会是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虽然国家每年都会实施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还是不能满足毕业大学生对于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社会实践经历不足。在企业的应聘会中,大学生往往不能在面试的短短几分钟内全面的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无法使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其的.能力。用人单位希望得到的是可以尽快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有些大学生通过假期的实习经验就能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脱颖而出,赢得这次机会。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在实习过程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在今后的面试中获得更大的机会。

  2.没有掌握专业技能 。根据《20xx年中国人才报告》中提到20xx年我国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为6800,而实际提供的大学生只有4500万,这就显示就业岗位还有空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目前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所学专业应有的专业技能。可见,目前还有很多职位供大学生选择,就是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技能,便能适应这份工作,摆脱就业难的情形。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注重的不是学习专业技能而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电脑游戏、谈恋爱上面,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一降再降,从而导致毕业后无法在工作应聘中通过用人单位的考核从而得到这个机会。

  (三)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自主创业,但大多数大学生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大学生往往会埋怨社会形势的不利,国家政策的不支持,但大学生往往忽视了更主要的问题,那就是自身的问题。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注意以下的准则: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或创业方面就行创业,因为兴趣是支撑你一直努力下去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大学生应该具备与之创业内容相辅相成的专业技能,如果自己不具备,自己所组成的团队也要具备,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创业失败的风险。

  三、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

  只有国家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工作条件才会越来越好,就业岗位才会逐步增多。因此,国家应保持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让稳速增长的经济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式。同时政府也应颁布符合本地区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政府也应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从而让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好的造福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人民,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政府也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大学生的创业工作。

  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应符合目前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需要对相应的专业进行扩大招生,而不是不管市场发展的需要盲目的增加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人数。高校还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以便让毕业的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上的工作,还可以与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密切的联系,让其高校的大学生可以再实习中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以后的挑战。高校还应增加对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方式,让大学生在校内可以及时地了解到社会上的就业趋势和相关的形式。从而使大学生更好的应对毕业后的应聘与工作上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形。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家只有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才能使国家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俗话说:“安居乐业”人们只有拥有一份工作能使其有生活下去的经济来源才能更好的工作,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8).

  [2] 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xx(3).

  [3] 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xx(01).

  [4] 刘宇舸.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xx(6).

  [5] 杜蕾.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浅析[J].南昌高专学报,20xx (02).

就业的论文15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数量多,竞争压力大近几年,虽然高职教育招生情况不容乐观,但是高职毕业生数量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加上本科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社会经济萎缩,工作岗位减少,竞争压力不断增加。

  (二)专业不对口,跨专业现象明显

  专业对口主要指高职毕业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通过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统计,笔者发现专业不对口是高职就业生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影响毕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毕业时有较强的择业偏向;一部分学生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喜欢所学专业,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可度不高,就业选择比较单一,跨专业现象比较明显。

  (三)就业质量低,毕业生主观满意度不高

  高职毕业生刚走出校门时,对于社会了解还不全面,随便找一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现场普遍存在,初次就业率比较高,从数字上看就业形势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数据来看,多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转岗率较高,就业质量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就业期望、社会适应性不高,多数毕业生对于就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同事关系、薪金待遇、福利体系以及就业前景都抱有很大希望,但是现实工作岗位中,这些希望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造成了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较低;二是工作适应性不高,少数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强,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但是多数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不足,面对工作岗位无所适从,一味地要求岗位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现实情况,加上多数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观念等持犹豫态度,从而造成了就业质量低下。

  (四)毕业生转岗严重存在,社会满意度不高

  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要求过高,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长远发展,过分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导致转岗现象严重存在,社会满意度不高,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满意度不高。

  二、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现阶段,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包含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保守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影响,以及高职毕业生本身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直接造成了大学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加上国有企业转轨、改革的逐步深化,事业单位的改制转型,新的就业渠道尚未及时建立,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上至国家和政府、社会、高校,下至家长都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虽然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现阶段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依旧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人分五等、官分九级,这些长期以来固有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社会普遍将高职学生划入了不学无术一类,对高职学生有偏见,“劳动无贵贱”“行行出状元”这些正面的思想则成为人们的说笑,正确的社会就业意识没有形成。另外,许多家长面对学生就业时持有保守的就业观念,他们过分看重工作单位的性质和保障,思想比较传统,与学生缺少有效的沟通,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出发,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期望,造成了毕业生进退两难的局面。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传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或者技校升格而来,少数院校缺乏规划性,盲目进行扩招,没有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课程安排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另外,许多高职院校也不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差距过大,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市场竞争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达不到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

  (四)高职生就业观念没有形成

  就业过程中,部分高职毕业生持有一步到位的择业观念,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对工作期望较高,寻找与自己专业相一直的就业机会,希望三年的学习可以在工作中大展身手,可现实过程并不理想,打击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即使进入到了工作岗位,也是消极怠工,缺少热情,对岗位没有认同感,没有工作动力。

  (五)高职生就业自信心不足

  高职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部分高职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不具备吃苦耐劳精神,不善于人际交往,严重影响了就业情况。高职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十分矛盾和彷徨,一方面迫切想要找到机会去证明自己三年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又对眼前的就业形势过于担心和畏惧。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自信心不足,担心自己的学历不高,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一技之长,害怕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出现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一)高校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体通过实施“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科学规划申报新专业,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上苦练内功,抓好内涵建设。

  (二)加强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及体系,大学生就业由“量”到“质”的转变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发展规划纲要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应该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就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就业指导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07-21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5-26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

(精华)大学生就业论文05-30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0

(精华)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1

就业指导论文15篇(必备)05-30

就业指导论文15篇[优]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