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理论精华(15篇)
就业理论1
政治学理论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作公务员,到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到学校、科研机构、军队系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中外政治制度
就业方向:
本专业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政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公共关系、专业咨询,以及在学校担任政治老师。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出路相对较窄。但由于学科性质的特殊性毕业生可到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单位、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讲师,科研或者编辑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学校担任政治老师。
中 共党史
就业方向:
主要在教育局,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党政机关,政府部门等机构从事党务工作,可以到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教学和研究。
国际政治
就业方向:
1.国家公务员,在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工作,负责行政与外事协商以及政策研究。
2.高校教师,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工作,负责国际政治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3.记者、编辑,在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机构工作,负责创意策划、理论编辑和新闻采编。
4.研究人员,在科研机构工作,负责相关理论研究和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分析。
国际关系
就业方向:
1.外交外事系统;
2.各种教学、研究机构;
3.各种新闻出版单位负责国际版的编辑、记者、评论员;
外交学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有部分进入非公有制民营企业从事需要外语能力相关的职业。
社会学
就业方向:
1.进企业,企业的市场部需要的是会市场调查、懂得社会心理学常识的人。
2.进入政府部门,政府决策、调研、管理部门公务员。
3.报刊、杂志、出版社等有关企事业单位。
人口学
就业方向:
1.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
2.人口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3.政府决策、调研、管理部门公务员
4.报刊、杂志、出版社、保险公司、市场调查等有关企事业单位。
人类学
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应工作领域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外事、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和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及基金会等非盈利组织,以及企业中的公关、策划、管理和文秘部门。
民俗学
就业方向:
1.各种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
2. 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3. 各种民俗文化宣传公司。
民族学
就业方向:
1.各级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
2.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
3.各类 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及基金会等非盈利组织以及工厂中的公关、策划、管理和文秘部门。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就业方向:
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高等院校从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够在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统战、宣传等部门从事管理、研究和咨询及相关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就业方向:
1.在高校教学和研究机构;
2.在金融系统就业;
3.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就业。
中国少数民族史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可以留校任教或者到科研单位进行学术研究,还可以考博继续深造。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少数民族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教学科研;文化艺术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就业方向:
此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考取功名或者考博继续深造。相关职位:考研政治教师,专职辅导员,出版社网站编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业去向:
专业就业前景一般,主要是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相关职位:党务工作专员,考研政治教师,出版社网站编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就业方向: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教学科科研,还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到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再就是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在报社、出版等部门从事理论工作。相关职位:党务工作专员,考研政治教师,出版社网站编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因为其是理论的'学科,所以毕业后最好的去向是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或者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科研、组织和管理机构从事相关研究性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群工作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毕业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特长、职业气质等方面在新闻机构从事政治、时事方面的报导与关注,也可在企业的政工科、工会、宣传部等部门就职。相关职位:专职辅导员,党务工作专员,政治教师,出版社网站编辑,教育管理人员,党群干事,招生办主任,党群工作部组织专员。
就业理论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机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控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机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控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方向可以简单地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知识水平来进行划分。
第一类:科究研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之后,能够从事这类工作的人不多。这是需要那些头脑聪明,有天赋的人都可能办得到。大学四年时间能够把这个专业学得精通是很不容易的,毕竟这是一个交叉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如果无法抛去恋爱、搞人际关系、争当班长、学生会主席等等外界东西而专心致志又略带点疯狂地研究,就像国外的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痴迷起来,那是无法做到的。别幻想着像偶像电视剧里面那些帅哥主角,一天到晚谈恋爱,结局的时候竟然还事业有成。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要面对现实。
第二类:绘图设计。就是到机械制造公司里面利用电脑设计图纸,办公室的活,靠你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了。如果混得好,可以成为高级白领,年薪百万是不成问题的。
第三类:机械操作。毫无疑问了,就是一线工人的活,就是所谓的蓝领啦。要是你在学校的时候,选择的是如何去操作各种机床或者其他机器设备,那么工厂就很需要你了。要知道,现在懂得各类机械操作的人才是相当缺乏的。哎,没办法,绝大多数的人都奔着本科上的大学,学了一大堆理论,到头来啥技术都没掌握,最终落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可悲下场。而这边找不到工作,工厂那些却急着招聘人,中国的就业难就是这么来的。
第四类:维修维护。曾经听老师说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工厂一个大机器坏了,操作人员摆弄半天,检查来检查去,硬是什么毛病都弄不清楚。无奈之下,老板请来一位机械工程师,帮忙解决。这机械师有一手,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症结所在,于是对着图纸划了一条线,问题就解决了。然后向厂长开口要价几万。看看,就这么一天线价值几万,我们要是画一条线,不说是一条,就是一百万条也没值这个价啊。由此可知,对机械进行维修维护这工作其实挺重要啊。这类工种就像路面修车店的工人一样,虽然苦点累点,但是薪酬高。为啥?很简单,懂开车的人多,懂修车的人少。
第五类:机械销售。看到这个,你可能有点疑惑,怎么这专业还有销售这一行咧。你别看那些什么市场营销专业的,看起来都挺牛的,其实这些专业的人出来之后没几个真正懂得搞营销的。如果你让这些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来干机械先关的销售,他们还干不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为啥?光机械那些参数、规格之类的东西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哪还来的闲情逸致搞营销啊。不懂这些专业的东西,在机械这行业就干不了的。现在的技术都要求很严格,一个螺母不对都可能损失惨重。人家与你商谈,说出的一大堆要求,你半天愣是一句没听懂,全都是专业术语,这活还怎么继续。所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出来搞这方面的销售那是很自然,很有必要的事情。也只有这专业的学生出来才能够干的起这活。根据一些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该专业女生比较倾向于从事这类工作。
好了,研究了一整宿了,总算是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方向弄个明白。当然,以上仅是这个专业出来可以选择的行业的一小部分,还有其他更多的行业存在。这里就不多说,大家可以自己寻找或者是与已经从这个专业毕业出来的学长学姐们多多交流,对于你们以后的就业方面是有很大帮助的。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一、招聘要求
针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50%;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50%。
二、薪资待遇
截止到 20xx年12月01 日,62623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068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174元,0-2年工资3761元,10年以上工资4761元,3-5年工资4984元,6-7年工资5869元,8-10年工资7616元。
三、相关职位
机械工程师,高级机械工程师,销售代表,电气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销售经理,销售工程师,自动化机械工程师,资深机械工程师,助理机械工程师,灶具助理工程师,电子工程师。
四、就业地区排名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 上海 [235个], 深圳 [181个], 北京 [148个], 东莞 [108个], 广州 [101个], 苏州 [80个], 武汉 [74个], 杭州 [61个], 天津 [44个], 南京 [38个]。
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从事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从事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从事机械模具设计生产及制造相关工作。
以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分析由小编网络收集整理,数据有限,仅供参考。
就业理论3
艺术学理论介绍
艺术学理论是对艺术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规律的学科。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体裁的纷繁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以及曲艺与杂技等艺术门类中,如何对创作,设计、表演、演奏的纷繁现象作整体性的观照,区别其个性与共性,将其共性归纳和构建完整的体系,解释艺术的性质与特点,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艺术在文化中的定位,以及艺术自身的种种问题,使之纳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轨道,是艺术学科的主要任务。本学科与相邻的二级学科,诸如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都有广泛、密切的.联系。
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艺术心理学,艺术文化学及相关技法和理论课。
专业课: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美学等;研究方向主于课。
主要相关学科: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以及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
艺术学理论专业就业方向
目前艺术类可以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舞蹈、美术类专业。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增长,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这类新兴行业需求很大;而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很多学生在培养方向上就是出来当老师,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这类师资需求比较有限。
其次,艺术学实践性强、操作性强,学生的适应性强,可以拓宽就业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形象这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像服装设计工程、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都特别好。
此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高校、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私有企业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艺术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1. 北京大学
2. 东南大学
3. 清华大学
4. 中央美术学院
5. 四川大学
6. 北京师范大学
7. 中国传媒大学
8. 上海音乐学院
9. 中国美术学院
10. 南京艺术学院
11. 中央戏剧学院
12. 福建师范大学
13. 上海大学
14. 东华大学
15. 杭州师范大学
16. 厦门大学
17. 湖北美术学院
18. 沈阳音乐学院
19. 鲁迅美术学院
20. 苏州大学
就业理论4
【摘 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文章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粗糙集理论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基于这两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粗糙集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一些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综观以往对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总结为:就业者的个人素质,就业者对职业选择的预期,就业者的个人能力,外力因素等。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但很少有研究者使用粗糙集的定量研究方法,将大学生就业的想法及一些实际情况量化分析,本文试图将粗集理论运用到这一研究当中,将平时思政研究中定性的分析更多的采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到更精准的结果。
二、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粗糙集理论
(二)可辨识矩阵
可辨识矩阵(也称分明矩阵)是由斯科龙(Skowron)教授提出的。
其中i,j=1,…,n。
显然,可辨识矩阵是一个依主对角线对称的矩阵,在考虑可辨识矩阵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其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就可以了。
(三)基于可辨识矩阵的属性频度的启发式约简算法
定义1:设可辨识矩阵CD中的不含相对核Core的矩阵元素构成的集合为,属性的重要性为:C′D={Cij|∩Core=,Cij∈CD},属性ak,ak∈C^akCore的重要性为:
sig(ak)=P(ak)
其中,P(ak)为属性ak在C′D中出现的'频率。
Pawlak指出,一个属性约简必须满足条件独立性,即一个非空约简RC,当信息系统无决策属性时,如果r∈R,ER-{r}≠ER,则是R独立的;当信息系统有决策属性时,如果r∈R,POSR-{r}(D)≠POSR(D),则R是独立的。其中,POSR(D)表示D的R正域;ER={(x,y)∈U2|a∈R,f(x,a)=f(y,a)}是U上的可辨识关系。Pawlak给出了如下的Pawlak约简定义:
定义2:给定决策表S=(U,C∪D,V, f ),对RC,如果R满足如下2个条件:
(1)POSR(D)=POSC(D);
(2)r∈R,POSR-{r}(D)≠POSR(D)。
则R是一个Pawlak约简。
Pawlak约简的另一种等价定义为:
定义3:给定决策表S=(U,C∪D,V, f ),≠RC,其对应的可辨识矩阵为CD,如果{α|α∩R=,≠α∈CD}=,并且R是独立的,则R是S的一个Pawlak约简。
由Pawlak约简的定义,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1)对任意非空元素m∈CD,有m∩R≠;
(2)对r∈R,m∈CD,使得m∩R-{r}=。
算法1:
Step1:首先计算出决策表的可辨识矩阵CD,求出核属性并赋给Core;
Step2:找出可辨识矩阵CD中含有核属性的属性组合项Cij∩Core≠,Cij∈CD,将Cij置为0;
Step3:计算新可辨识矩阵中所有剩余属性项中各条件属性出现的频率P(ak),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属性ak,将该属性作为重要的属性添加到Reduction中,找出可辨识矩阵中包含有该条件属性的属性组合项Cij,Cij∩ak≠,Cij∈CD,将Cij置为0;
Step4:检查可辨识矩阵是否为空,不为空则转到Step3继续约简,为空则结束。将Core中的属性赋给Reduction,则Reduction就是最后得到的约简结果。
但该算法得出的属性约简结果不是一个Pawlak约简,而是Pawlak约简的一个超集。
分析基于可辨识矩阵的属性频度算法的出来过程,可以看出,该算法仅仅满足以上命题的第一条,因为在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属性时,会出现有多个属性出现的频率最高且相同,则最后选取的属性是根据算法实现的方式决定的,从而人为地认为选出的属性相对其他出现频率相同的属性更重要。为了获得较优的约简,在改进算法中增加了反向删除策略,直到不能删除为止。它使用的计算简单,提高了算法效率。 改进的算法思想如下:
算法2:
Step1:由原算法求得决策表的核属性集Core和一个约简Reduction;
Step2:从Reduction-Core中任意选取一个属性r,将可辨识矩阵中含有属性集Reduction-r中任意一个属性的属性组合项置为0。
Step3:检查可辨识矩阵是否为空,若不为空,则返回Step2;若为空,则Reduction=Reduction-{r}。
三、应用分析
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涵盖个人背景、就业状况、个人能力等共计二十八项数据,根据粗糙集相关特性,本文对问卷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将个人背景中涉及父母、家庭的调查项目合并后离散为家庭状况优秀、良好和一般三种情况,将就业状况离散为就业情况优秀、良好、一般和差四种情况,将个人的能力分为:个人知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就业心态四个属性,并将各个属性分别离散为四个等级。
将上述离散化后的数据代入到本文提到的基于可辨识矩阵的属性频度的启发式约简算法中,将就业状况作为决策属性,将上述提到的其他属性作为条件属性,经过约简,得到该知识系统的核及管件属性为家庭状况和就业心态两个属性。从粗糙集的定量分析来看,应届毕业生的家庭状况及就业心态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在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的同时,应与毕业生父母沟通,将教师,学生,父母连成一线共同努力以帮助学生就业,此外,高校在进行就业工作时,也应思考如何对学生就业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让他们在就业时迷茫不知所措而错过就业机会。
就业理论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最近说:“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其实,在李剑阁发表这番高论之前,香港的张五常早就有相同的说法,说会转移到越南或印度去。对于这种说法,我早就作过批判,今天再批一下。
中国是个大国,有好几亿的劳动力,如果仅仅把眼光放在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夺国际就业机会的地步,是绝对行不通的。
以低工资竞争国际就业机会,会导致各种恶果,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内需长期不振,人民福利长期得不到提高,不能享受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抓了外需的芝麻,却丢了内需的西瓜。长期低工资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二、工资低导致货币政策效率低下,从而派生出大量银行坏账,制造金融风险。这个问题估计现在的经济学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14万亿的坏账,就是“低工资优势”的恶果。
三、低工资竞争导致全球总需求萎缩,从而导致总的就业机会减少。我们工资低,越南比我们更低,于是反过来,我们要比越南再低,形成恶性循环。每一次的'竞争,都导致国际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国际就业机会的减少。这样一来,势必有造成更加严峻的国际就业环境,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四、低工资导致低需求,造成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致命的缺陷。
马克思曾经讲过,无产阶级没有祖国,还讲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讲无产阶级不能相互拆台,在一国内部不能相互拆台,在国际间也不能相互拆台,要团结起来,集体提高工资,在全世界范围提高工资,让资本家无处可逃,让资本无处可转移,让资本家别无选择、找不到更便宜的替代品。大家一起来提高工资,他还“转移”到哪里去?这样一来,工资的提高,导致总需求的提高,总需求的提高,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刺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克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根本办法。在理论上,我早已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失业理论的“现代失业理论”,指出“劳动力商品是典型的吉芬商品”,工资越高,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多。这些理论为彻底解决就业问题指明了方向。
我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低工资竞赛,可以通过国际协调来解决。具体可以制定一个全球适用的工资标准,各国可以签订一个合约,如果谁违犯这个标准,就抵制它的产品,抵制进口这种产品,起码签约国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作为少数几个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大国,要带头办这件事。这一点我们是办得到的。其实,可以在国内率先行动起来。哪家企业的工资低于法定标准,就抵制它的产品,不让它上市。甚至,资本家之间也完全可以相互监督,政府也可以监督起来。
或许,有的人会问:如果美国不抵制越南的低工资产品,结果越南代替我们给美国生产,那怎么办?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强国论坛的数学曾说过,如果美国从地球上消失了,难道我们就不活了吗?!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大量依赖进口美国的某些关键产品来发展,突然丧失了美元收入,那的确是个问题。但是,我们对于美国,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有些技术虽然我们没有,但你的美元再多,人家也不给。我们和美国的贸易,除了获得美元花花纸,其余一无所获。我们自己的产能就过剩,还怕没钱进口吗?通过增加工资、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完全可以通过内需的扩大,来弥补外需的减少,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能老是盯着外需那点小芝麻,而丢了内需这个大西瓜。内需才是根本。
至于钱的问题,也很好办。如果政府不能履行供应货币的任务,就应当尽早把印钞权归还给人民,实行货币配额制——按人发钱,以人民印钞代替政府印钞,以人民赤字代替政府赤字,以全社会的生产力作为货币发行的基础。
就业理论6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方向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排名
学科:
文学-艺术学类
排名:
艺术学类共2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在艺术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2。
在整个文学类96个本科专业中,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排名第65。
就业理论7
摘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工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缺乏温情、政府主导力量发挥不足以及农民工个体技能难以满足岗位需求等使农民工的就业受到严重的现实冲击。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拓宽农民工就业途径。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农民工;就业;途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安定的根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形成一股“民工潮”。作为城市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农民工就业途径进行深入探析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升,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基于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工就业途径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入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以人为本的新视野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概括,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巨大成就。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及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并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它主张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1];在公共管理中注重转变政府的职能,以授权和分权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新公共管理的着眼点是人,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只有在充分尊重人和满足人各项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公共管理活动才能取得成效,全新的管理观和发展观才能形成。
(一)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合作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特殊的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积极的'竞争机制。因此,它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施加积极影响进而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2]。换言之,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宏观管理的同时,可以放开一些公共服务市场,充分借助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让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等各方共同参与,可以有力地推动合作管理,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以弥补自己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
(二)以顾客为导向,促进人本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价值理念。它认为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关注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服务,这就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制度、协调利益关系时,要围绕服务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把服务理念贯彻到正确对待顾客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各项措施和改革都应紧紧围绕顾客来开展,重视公众的需求,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将公众的高满意度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
(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民主化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制定政策,而不是监督整个政策的执行。政府应致力于创造平台,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对话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确保公民的广泛参与,注重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公民参与性,实现政府与民主的互动与公平。也就是说,政府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和协商,制定出能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策,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与公众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围,以便使政策得到最有效的贯彻执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有利于政府专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监控和评估,进而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二、当前农民工就业遭遇的现实冲击
据统计,20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增长3.4%。[3]而每个农民工都期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温饱,获得升迁。现实却远非如此。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经常会遭遇到种种不公和不幸。
(一)农民工就业遭遇的现实冲击
1.农民工就业岗位层次较低
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相应的技术以及法制观念,因此在劳动市场缺乏竞争力。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他们从事的多是低技能和体力型的“脏、累、苦、险”的职业,如泥瓦匠、搬运工等。
2.农民工工资待遇差
据报道,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由20xx年1690元增加到20xx年3072元,年平均增长12.7%。[4]但是这个数字是平均水平,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收入要明显低于统计数字。农民工的工资多数是由老板与用工单位自行决定的,并无制度性保障。
3.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较普遍
由于被排斥于城市的保障体系之外,部分企业欠缺社会责任感,长期沿袭“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5]农民工很难进入到正规的职业体系中来。他们是一种临时工性质的就业,是从劳动力的市场交换中获得劳动收益,基本上享受不到实质性的福利保障待遇[6],让农民工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二)导致现实冲击的原因
1.政府主导力量发挥不足
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目前,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普遍偏低,虽然农业、教育和工会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另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也成为农民工就业无法保障的机制障碍。
2.社会缺乏温情
尽管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以及企业和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严重影响了各项涉及农民工的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落实。
3.个体知识技能难以满足岗位需要
目前我国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与岗位需求形成明显差异。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农民工较低的知识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市场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农民工增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农民工就业选择
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李总理曾多次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手段逐步把农民工引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加大服务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就业。”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1.政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顺利就业
一方面,政府应以农民工为导向,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政府要在法律上明确其基本权利与社会地位,取消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限制性规定,保障他们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宽松政策支持。同时逐步放宽户籍限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也能拥有购房、医保等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行业、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为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2.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6]
重视农民工培训是坚持以顾客为导向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及时公布对农民工的培训政策和培训安排,帮助他们有效地参与培训,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农民工培训模式。政府要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争参与服务和培训,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工培训机制。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加强校际、校企及城乡间的联合办学,强化产学研结合。
3.政府要立足国情,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
首先,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根本举措。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努力地培育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让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其次,以农民工为导向,鼓励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应以农民工的需要为导向,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出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提供小额贷款等资金支持,在创业审批上给予简化和帮助,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再次,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及时发布供求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剩余劳动力安置到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立起劳动力市场需求与用工单位顺利对接的沟通平台[7]。
(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业选择
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援助能促进农民工有序就业。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为农民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职业意识,确保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1.企业的支持
企业是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一方面,企业可以实行人性化管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关爱农民工,通过提高其就业能力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机率,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企业要重视劳动者,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性关怀,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待遇,积极解决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问题,保证农民工就业的持久有序。
2.社区的支持
社区应营造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的软环境,保障农民工就业。目前,社区已经成为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可定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区互动活动,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城市文明生活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就业能力,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站,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并提供职业介绍、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建立农民工结构、技能等信息登记,建立就业状况档案,作好就业推荐和劳务服务工作等。
3.组织的支持
当今社会,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农民工的就业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指我国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涵盖教育、文化、劳动、民政、法律、慈善等领域)不仅可以为我国农民工的就业提供物质支持,还可以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社会组织可以联合企业定期组织举办招聘会,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媒体组织也可以以优惠价格,刊登农民工就业信息,同时广泛宣传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民工就业再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对农民工就业进行探析,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工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农民工就业这一工程中,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营造保护、关爱农民工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也才能让农民工对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热情。
参考文献:
[1]王凤秋,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适用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6):83-86.
[2]王海娟,孔春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xx,(2):38-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4]人社部.20xx年农民工平均工资3072元[EB/OL].
[5]20xx年就业形势分析[EB/OL].
[6]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xx,(5):46-48.
[7]肖称萍.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视野下的农民工培训[J].成人教育,20xx,(4):8-10.
就业理论8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着重强调了劳动力商品的吉芬性质,明确指出:劳动力的价格越高,单个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的利润越少,那么,资本家为了获得同样多的利润,就要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只要增加工资,就会扩大总需求,就会扩大就业。反之,不发工资、少发工资,总需求萎缩,资本家怎么可能会多雇人呢?
遗憾的是,上面这些极为浅显的道理,很多人接受不了——甚至从来也没有听说过。突然听到了,还会觉得恐怖、震撼。
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工资和利润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在这样的认识下,那些站在广大劳动者立场上的经济学家主张必须从资本家那里“割”一块下来给劳动者,而那些为资本家说话的经济学家,以效率为借口,始终不愿忍痛“割”爱。
出现上面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根源在于假定可分配的产品在总量上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已经达到一个极限,不能继续增加。
但是,随着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总量约束的假设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因此,资本家和工人、利润和工资的对立关系趋于弱化。因此,增加工人的工资,扩大需求,扩大产出——只要不突破生产力的极限,就不会损害资本家的利润。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利润和工资的矛盾,可以调和,和谐社会,可以建成。这就是理论创新,符合科学发展观。
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
假设有2亿富人享受资本利润,每人每年的有效需求(等于有效欲望)是4万元,合计自主需求是8万亿元。如果假定每生产1件商品,资本家可以获得80%(“低工资优势”使然),那么,资本家就要生产10万亿元的产品(8万亿÷80%=10万亿)。10万亿就是全社会的总需求,其中资本家靠利润获得8万亿,劳动者靠工资获得2万亿——叫作被动需求。
如果单个劳动者每年的产值为5万元,其中4万元变成资本家的利润,1万元变成自己的工资,那么,资本家就必须雇佣2亿人为他打工(8万亿÷4万=2亿)。
以上就是总需求和总就业的简单算术题。尽管是极其简单的算术题,但没有几个人会做,右派不会做,左派也不会做。
如果社会生产力的极限就是10万亿,那没话可说,左右两派都是正确的,工资和利润,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没有调和的余地。但是,现在明显地出现了产能过剩、大量资源闲置的浪费的状况。这样一来,我们完全有办法解决问题。
比方说,我们把资本家的分配比例由原来的80%降低到60%,那么资本家为了维持它原来的消费水平,就要增加生产,总需求就会扩大为(8万亿÷60%=13.33万亿)。这道算术题成立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极限大于或等于13.33万亿。只要这个大前提成立,这道算术题就是正确的,就是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
在这道算术题里,尽管资本家的所得份额降低了,但由于“蛋糕”做大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资本家的那一份一点也没有减少——仍然是8万亿,但是,工人的那一份却增加了——由2万亿增加到5.33万亿。
再看就业人数的变化。如果技术条件不变,每个人的产出仍然维持在每年5万元,那么,每个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利润就会降低到3万元,就业人数就会增加到2.67亿人(8万亿÷3万=2.67亿)。
资本家的生产不是为了社会,不是为了穷人,而是为了他自己,资本家雇用工人绝不是学雷锋,绝不是出于菩萨心肠,而是迫不得已——他的`机器要人开动,他的豪宅要人打扫。因此,要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协调,加强国内的协调,集体要求增加工资,让资本家别无选择,让资本无处可逃。比方说,美国的工资就很高,到处都一样,无处可逃,别无选择。有一些逃到了中国,逃到了发展中国家,但不可能全逃走。如果不加强合作,而是相互拆台——在国内互相拆台,在国际间互相拆台,和越南竞争低工资——其结果必然是万劫不复。
关于国际合作的问题,好年华网友提供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欧美国家要进行验厂。验厂的内容大致就是我说的对违反法令、搞低工资竞赛的厂商取消供应商资格。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良好契机,要积极配合。
尽管我们要让资本家别无选择,好像要“割”资本家的命。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大家看一下前面的算术题,就会明白,资本家的利润没有受到任何损害。
但是,如果广大劳动者不团结,相互拆台,搞低工资竞赛,资本家肯定会优先雇佣那些要价低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不团结,受害的是集体中的其他人,而自己,反过来也会被别人所害。这就是非合作博弈的恶果。
事实上,工资提高后,总需求增加,需求旺盛,资本家的固定资产会得到升值,资本家还会添置更多的机器,致力于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总需求提高后,市场活跃,经营风险降低,投资环境改善,对资本家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些以压低工资为资本家谋利益的人,是极其短视的。
题外话:
有的人可能还会问,为什么资本家老是8万亿,为什么不能增加?我的回答是,只要资本家愿意,只要他的肚皮足够大,他只须多雇几个人,就可以增加,没有任何问题——前提是不要突破生产力的极限。作为资本家集体,他们的利润永远等于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这就是凯恩斯的“寡妇的坛子”的利润原理,也就是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说的“资本家得到他们花费的,工人花费他们得到的”。在资本主义的产能过剩阶段,资本家的主要精力在于追求货币资产(而不是消费)。但是,作为一个集体,资本家一分钱的利润也得不到——因为工人是生产不出钱来的。
就业理论9
论文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通过阐述霍兰德理论的引入,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从而提出了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我国高职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霍兰德理论的内容与特点
1、霍兰德理论内容
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一苇SDS职业兴趣测试,也是以霍兰德职业兴趣(HollandVocationalInterestTheo-ry)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中国的职业市场情况与用语习惯设计而成。通过测试,可以帮助测试者相对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为测评者在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在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人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甚至感觉每天工作起来很痛苦。
2、霍兰德理论特点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就业指导内容要有战略性的转变,由只注重择业知识策略性向培养学生创造性、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战略性方向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实现毕业生就业发展为目的,就业指导对象转化为所有在校的高职学生。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课程的盲目性
就业指导课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技能、选择职业的重要课程。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盲目,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或者在部分专业开设。在课程安排上,只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重视公共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建设,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程看作是激励学习的有效措施。"
2、就业指导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时不注重科学性,是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分析来自主设置专业,其专业没置灵活度小,缺少科学性的具体指导。就业指导人员很少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因而不能及时、全面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使许多学生失去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从而失去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反映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随意性和粗放性。
3、学生职业发展自觉性较差
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也越发显得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需要个人与学校共同努力,但是,学生的“大众化就业”意识尚未完全树立,也不了解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因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较差。
三、霍兰德理论在就业指导中创新应用
1、利用测量结果开展个性指导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针对在高职院校内建立的学生就业测量常模的特点,分别根据各个特点的分类进行有正对性和个性的指导。测量方式:根据霍兰德的研究成果及分析论证,按照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一般可以将人分为六类:现实型(R)、探索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管理型(E)和常规型(c)。这六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种类型的人对相应职业类型感兴趣,人格特征和职业需求有合理搭配的特点。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
2、跟踪典型对象进行总结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针对在高职院校内建立的学生就业测量常模特点,对具有典型的对象(如传统型和探索性等)的学生加强跟踪辅导。根据跟踪典型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对这类学生的指导之后要善于总结经验。
3、建立有高职学生特点的常模与档案
组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测量的时候,运用所学的霍兰德职业测试量表进行科学的测量,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设计以及一生的职业发展。以高职院校内的测试结果为依据建立有高职学生特点的常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针对在高职院校内建立的学生就业测量常模的特点,组建学生就业指导档案以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阶段的全程指导档案。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理论学习
高职院校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理论教学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理论教学,提高职业技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偏重理论教学又会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老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或到高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教的能力。邀请校外各方面的管理专家、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专家,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讲述霍兰德理论在就业指导中的创新应用,并为就业指导工作者答疑解惑。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创新就业指导方法,认真研究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就业理论10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就业导向 专业课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必须进行专业课教学改革。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对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给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专业课教学如何适应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需求,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巫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是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观念更新的目标取向
多年来,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职教工作者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中职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就业的多种途径。但是,随着工业化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不断变化,中职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当中职生结构性供给不足、就业能力不强时,专业课教学改革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专业课教学改革首要的就是更新观念。当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及家长把中等职业教育看成是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基于这种错误观念,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沿用了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职校专业课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应试性人才而不是体现中职特点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就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业问题就会越突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上看,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升学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教育部也提出明确要求,对口招生计划不得超过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5%,也就是说,对口升学只是极少一部分学生的出路,大部分学生还是要就业。如果中等职业学校完全走升学的路子,完全按照升学的模式进行专业课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为达到培养目标的需求,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需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把就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观念更新的目标取向。专业课在教学中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实现从重知识向重能力方面转变;二是实现从重理论向重操作方面转变;三是实现由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实践活动转变。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服务、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适应“双证书”制和就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根本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联结学生和教师的媒介物。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偏深、偏难,没有突出专业课教学特色。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靠专业课教学培养出来的,因此,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根本。专业课教学应组建适应“双证书”制和就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一是组织适应“双证书”需求的教学内容。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职业教育不但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还必须与就业准人制度所确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相互融通。因此,专业课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二是组织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模块化课程内容。社会劳动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是岗位的需求。建立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应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知识,按照能力本位,以技能为核心整合课程,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对于专业课程内容,可按照专业的核心技能,将专业知识课、专业实践课进行整合,形成相应的职业方向模块。理论教学方面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必须、够用为度。要突出实践操作,在实践教学方面,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能力的需求,要综合多门技术和能力,强化综合运用,最重要的内容还是传授实际岗位需要的一些实际经验,同时要注意引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为适应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开发专业课教材时,要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开发适应教学实际的专业课教材。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允许地方、行业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学校也可结合实际开发校本教材。在教材内容上要克服理论偏深、偏难的弊端,适当压缩理论比重,降低理论难度。教材体系结构要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的编排方式,并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技能训练,重视技能操作,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三、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是教师、学生实现教学任务的凭借,是一个教学的技术系统。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是由培养目标的定向性、课程内容的使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来决定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一种动态之中,随着教学实践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没有摆脱两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一是传统模式。职业教育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育形式,如“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等。二是普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大多脱胎于普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沿用普通教育模式很普遍,在专业课教学方法上,没有突出职教特色。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就业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以主要获取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强调操作行为,突出实践环节。因此,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摆脱传统模式和普教模式,突出对职教专业课教学特殊规律的认识,突出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特色,要把适应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在探究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时,要注意运用“行为导向”理论。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景,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行为导向的教学论一方面呈现出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另一方面还是一种传递现代教学内容的新手段,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行为导向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学的特色是实践性,因此,行为导向教学论非常适合专业课教学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项目教学方法是基于行为导向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人,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最终通过项目制作的成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课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课实际,进行项目设想,制订行动计划,进行项目实施。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应加强基于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的研究。
四、就业能力评价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指南
考试评价方式在教学工作中起着指挥棒作用,是教学工作的指南,考试评价过程是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评价方式是:在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形式上采用闭卷,在衡量尺度上采用分数。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忽视学生的技能;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忽视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差异。这种评价方式无法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在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就无法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加强专业课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把就业能力评价作为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指南。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课考试评价要结合专业课教学特点,体现专业课特色,要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要实现评价者由教师评价向教师、用人单位、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转变;评价内容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转变;衡量尺度从重分数向重就业能力的评价转变。逐步实现多元化评价方式,积极推行能力评价社会化。
五、“双师型”教师是促进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支撑
在探讨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时,专业课教师的师资水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就业需要,专业课教师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支撑。目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大都存在着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技能欠缺、“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瓶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这给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要走出去。中等职业学校要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去企业进行见习和实践活动,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以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二是学校可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以提高学历层次;三是要请进来。根据专业需要聘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学校要认真组织各项专业教师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开展技能大比武活动,正确引导专业课教师努力钻研业务,以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就业理论11
【摘 要】就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就是要解决就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需要我们社会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从各个方面着手来引导其有利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
【关键词】就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促进和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就业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业是生存之本,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就业程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影响到就业去向和就业政策,而就业的现状又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状况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20xx年,文盲率占全国人口的9.2%,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4%,初中以下人口比重高达77.2%。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比日本少3.8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以初中文化为主,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44年,比日本少3年左右。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75%分布在农村。目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为3060多万人,约占从业人员的4.3%。在技术人员结构中,初级技工占65%,中级占30%,高级仅占5%。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现状说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走国际化道路是需要相当漫长的过渡时期,我国的就业问题将长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的社会问题,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同样需要有一个相互促进和发展过程。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和就业岗位开发有限的情况下,劳动力资源丰富既是优势,也是压力。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的特点,既不适应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又不适应国内外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的客观要求。因此,当前处理好就业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不可否认,处理就业与劳动力资源开发建设的关系,必须要按照促进就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在对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合理配置和全面提高素质上下功夫;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不断提高我国将劳动力资源转为人力资源的能力,将劳动力作为一种源源不断的资源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1.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促进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能力开发。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能力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实现从注重物质性开发向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转变,从注重劳动力的数量发展向注重劳动力的质量建设转变。结合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规划。根据当前人口大量流动的特点,着重建立和完善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城乡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社会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需要结合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还是一片空白,我们可以采取当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模式对占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进行人力资源整体性的规划,选择几个地区作为试点,进而推广到全国各个地区。
2.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把投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教育作为我们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基础工程来开展,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同步进行,保持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长远发展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偏高,而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所占比重过低。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各级财政投入不足,教育机构把大量教育经费转移给受教育者负担,普遍把“义务教育”变为“有偿义务教育”,有的甚至通过乱收费把它变成“高价义务教育”,使每年约3000万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或辍学。这种状况对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十分不利。必须在保证国家投入教育经费持续增加的前提下,调整和改善投资结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对于西部和农村贫苦地区,要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3.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状况和当前就业形势,进一步界定劳动人口年龄,把义务教育扩大到高中教育阶段。世界的一般就业初始年龄是15岁,但各国各地区的就业年龄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就业年龄是不同的。各国各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年龄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目前,欧盟多数国家就业的初始年龄是14岁,日本是15岁。香港的劳动就业人口是指15岁及以上人口,澳门的劳动就业人口是14岁或以上的人口。我国长期运用的初始平均就业年龄是16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处于劳动力新增高峰,就业供求矛盾突出的客观现实,我国劳动就业的初始年龄可考虑提高1或2岁。对就业年龄的确定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联系。我国目前确定的就业年龄与考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关,基本没有把上高中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把初始就业年龄平均推迟到17或18岁,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与调整就业年龄相配套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供文秘站:求关系很不协调,初中升高中的学生比例实在过低。20O2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包括上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和民办校的升学率不到60%,大量未升学人员成为新增劳动力开始冲击就业岗位。这种状况可通过教育改革试点加以逐步改变。同时,进一步实行大学扩招,提高大学入学率。
4.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就业培训,完善高校专业结构,培养创新人才。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以对下岗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培训和农村进城人员就业培训为重点,进行灵活多样、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育培训。高校包括民办高校要把招生目标与就业预测紧密结合起来,招生数量尤其是设置专业要与社会和岗位需求基本适应。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人才体制,进一步整合高技术创新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郑海航,吴冬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务?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xx.
[2]林荣瑞.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厦门大学出版社,20xx.
[3]王锐添.人事管理与组织行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
就业理论12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xx年12月24日,117074位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3938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2950元,0-2年工资3646元,10年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4623元,6-7年工资7955元,8-10年工资8712元。
城市就业指数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厦门。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24个]、朝阳[10个]、哈尔滨[4个]、广州[4个]、上海[3个]、南京[3个]、嘉兴[2个]、成都[2个]、无锡[2个]、杭州[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厦门[5237元]、惠州[4999元]、北京[4684元]、上海[4558元]、江门[4004元]、深圳[3962元]、广州[3948元]、南京[3857元]、佛山[3765元]、杭州[3753元]、沈阳[3735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文学类中的艺术学类,其中艺术学类共2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在艺术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1,在整个文学大类中排名第50位。
在艺术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美术学,动画,摄影,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音乐学,绘画,舞蹈学,表演等。
就业理论13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文艺学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学生主要学习美术史论、美术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史哲知识,培养学生史与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艺术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3%,30%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96,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
72%的艺术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xx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艺术学专业就业前景艺术学专业就业前景。按照十分制计算,艺术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66%的艺术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xx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1%。按照十分制计算。
53%的艺术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xx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2%。按照十分制计算,艺术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1,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艺术学专业全球化指数艺术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完全能够”或“比较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认为“不太能够”和“完全不能”
适应全球化竞争需要的毕业生为26%。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全球化指数为5.88,与其他专业相比,全球化指数为中等艺术学专业就业前景职业规划。艺术学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专门人才。艺术学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艺术学专业毕业生中,80%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20%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8.0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
就业理论14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三、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一)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婚姻状况歧视、犯罪经历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凯恩斯就业理论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是一种总量就业理论。它只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就业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业的结构。由于它只强调从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忽视对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管理与改善;只强调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忽视投资的就业效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国在通过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一,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负责信息咨询、指导服务、就业介绍等方面工作,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第三,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增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帮助解决劳动力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论启示及借鉴
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工资粘性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行不可避免的现象,仅靠劳动力市场调节是不可能解决的。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另外,政府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例如,股份制企业股利的发放等要按照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采取适当的股利发放政策,以及企业在年终发给职工的年终奖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因为股利和奖金都是企业非工资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放过多,有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就业。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可以说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关于就业保证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部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招聘到合适的、合格的劳动力,同时求职者也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岗位,从而充分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人口政策,一方面调整教育结构等来控制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国家给与市场活动进行宏观引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体制服务。
四、结语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xx,(11).
[2]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3]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J].经济学与经济管理,20xx,(2).
[4]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xx,(12).
[5]韩志萍.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xx,(11).
[6]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4).
[7]杨宜勇.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xx.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就业理论15
1 政治学理论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76%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xx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0%。按照十分制计算,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2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该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3%,38%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68,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
2政治学理论的就业方向
政治学与行政学毕业生可以在各级各类党政机关、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司法、新闻出版机构、工会等部门的政务活动、行政管理、办公室工作,或理论宣传和政治教育;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部门、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等的政策分析、组织人事、行政管理、外事交流、文秘、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的管理岗位;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的政治学教育研究等。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最为适合的TOP5岗位分别是“行政/后勤”、“市场/公关”、“咨询/顾问”、“采购/贸易”、“销售”。分布最为集中的TOP5去向分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小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民营小型企业”、“外资小型企业”。
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4.主要课程:
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等。
【就业理论】相关文章:
就业理论06-27
[集合]就业理论15篇07-20
就业理论15篇【通用】07-20
就业理论15篇(实用)07-20
(优秀)就业理论15篇06-12
就业理论实用(15篇)06-12
就业理论15篇(热门)06-12
理论与实践作文大全09-16
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05-04
关于自信的理论论据素材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