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大学生就业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论文1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现状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受到了这场灾难余波的影响而使得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有如下情况
1、 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偏低,就业形势严峻 ;2 、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差甚远 ;3、男大学生就业机会高于女大学生;4、 大学生就业趋向发达的大城市,落后地区人才匮乏。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xx年212万,20xx年达到280万,20xx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
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反之,也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就业论文2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说明只有贯彻就业导向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结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创业能力研究
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
按照就业导向原则,我们设计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和创业就业模块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弹性,而且对职业化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实行双证融通,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按照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求,我们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就与会计证的取得融为一体;《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证书的取得融为一体。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质、创新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这些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学生由吸纳向创新、创造转变,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2.自主式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模式在专业学习模块时进行的,将使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贴近生产实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用能力很有好处,并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取消了见习期。
4.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紧密结合,以科研部门参与为基础,促进教育、科研、产业互动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教师刘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红早蜜”、“秋红蜜”、“秋红晚蜜”桃树系列晚熟、极晚熟新品种和果品安全生产技术,作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5.校企综合实施“2+1”教学模式 三、创新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颇受关注,其中课程评价更令人关注。(教高[20xx]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高职课程评价问题不仅是国际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高职课程自身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1.高职课程评价的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评价的反馈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2.高职课程评价的内容
(1)文本评价的内容。文本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其中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是否完全覆盖或反映出课程评价目标,应该如何表征课程方案及课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主要指课程方案的创新度、课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否检验课程本身及其各个工作环节的效率,课程评价的结论是否可以为课程控制提供依据,对课程可行性的分析,课程方案的科学性评价、课程方案的影响力评价等。
(2)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以内部教学质量为视角,从课程的开发、决策、设计等开始介入到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课程决策、以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所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3)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效果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掌握的程度、应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学角度(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成果等方面)以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表现(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等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9)
[2]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 教育探索,20xx,(06)
[3]葛振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20xx(3)
[4]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xx
大学生就业论文3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理念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有很大一部分培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传统的授课方法只能给大学生硬性灌输就业理论,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缺乏实践环节,其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达到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哲学,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上的独特见解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接收、传输知识并非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要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有效的培训教学。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同的培训活动,学习与就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与此同时,教师在培训中还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创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方法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效果。
(一)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体验式教学法,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借助真实的感受,他们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达到特定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直接体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体验为教学模式,以活动为教学载体,以直接经验为教学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一是活动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根据培训需要创设与现实就业环境类似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表现进行指导。二是实践调查体验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就业实践活动中,亲自参加岗位工作,使其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体验企业岗位等方式,开展具体的培训教学。
(二)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进行培训
翻转课堂主张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存在很大差异。翻转课堂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通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进入课堂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课堂活动,交流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作者,教师要在培训前搜索有益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有关就业能力培训的视频,上传到规定的网络系统里,方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培训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可以运用提问答疑、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再对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并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启发式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这样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上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求职简历的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如“你认为简历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简历有哪些注意事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做客观评价并总结制作简历的技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知识。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在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舒媛.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72-73.
[2]赵乐华,任毅.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中国地质教育,20xx(1):140-142.
大学生就业论文4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种种因素促使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作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作准备。因此,就业心理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就业心理也与大学生的其它心理特点如人格、需要、学习心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大学生学习心理中的“辅修热”、大学生课外活动中的“打工热”等等都或多或少与未来的就业准备有关。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在其它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的产生、变化、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大致而言,可以归纳为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态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一般特征
1.就业心理倾向
就业心理倾向是指对大学生就业有推动与指向作用的那些具有洲自理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它决定着大学生对就业活动的认识、评价与态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职业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成分。其中,职业需要是指个体对职业的需求,包括谋生需要,承担社会义务,寻求个性发展等方面。职业动机是指在职业需要基础上形成的推动大学生朝一定的就业目标努力的动力过程。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从事何种职业的主观偏好,表现为对特定职业活动、职业环境的喜爱。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形成的更深层次和抽象的观念系统,它比职业兴趣更深刻、持久,并涉及有关职业问题的方方向面。职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相当稳定,并会更深刻地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评价与选择。因此,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自理倾向的核心与主要内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向表现为三大特点::多元化与一致性;务实性;变化性。
2.就业心理素质
什么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内在的、深层次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就业心理素质是指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影响的心理能力、活动水平及人格特点,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职业成熟度、就业人格特点三个部分。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就业准备及其他活动如学习、社会实践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就业心理特点,是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对就业挫折、实现职业适应与成功以及各种就业心态等形成的心理基础。包涵就业能力相对稳定、职业成熟度有起伏、就业人格特点表现不一等特性。
3.就业心态各异
就业心态是指人学生在涉及到有关就业问题时,特别是在准备就业与寻求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情绪高涨、失落、信心百信、犹像小决等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既与他们的个性品质、个人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就业时所遇到的.情景有关,如就业顺利与遭受挫折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就不一样。就业心态是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通过各种不正常的就业心态表现出来的。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 自我认知不准确
雅典有一座德尔菲神殿,上面刻了两句话,其中一句广为人知,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经常以此自省,同时也借此激励别人。对求职而言,这也是首为其要。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首先也要做到认识自己,要正确、全面客观评价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样,在择业过程中,就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和目标性,扬长避短,进而合理定位。但是能够准确自我认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就存在着不能够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2.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准确
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准确主要是指对就业环境、就业单位等客观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得不准确,只是凭主观臆断。主要表现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许多大学生期望到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对那些他们认为是苦差事的活儿,一些人宁愿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委曲求全。学有所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的美好心愿。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对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对就业环境估计不足就盲目的追求这些部门。他们或是对就业信息迟迟不作选择,造成信息利用率低;或是择业多变,随意违约。总之,当代大学生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准确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找不到称心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3.情绪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情绪心理是指大学生就业之前产生的一些情绪问题或是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就业时情绪出现浮躁和波动,是心理成长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倘若情绪长期波动井郁闷在心中,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还会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焦虑、抑郁、、患得患失三个方面都是就业情绪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
4.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人们的想法、感觉及行为如何因他人行为或想象行为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社会心理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社会或者他人的影响有关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以及急功近利心理等。
三、小结
除了上述之外,造成这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尚有一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比如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学科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就业指导相对缺乏等等。总之,大学生就业心态形式多种多样,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呈现出新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研究工作,不断了解新形势、新变化,作出新的科学学术成果,及时给予大学生就业相关心态问题以及时的解决与指导。
大学生就业论文5
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加大,我们在校学生的迷茫与无助更是增大,恐慌,担忧接踵而来,本着能从该课程中学到,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与信息,选修了这门课,当它结束时总结一下所学的东西,发现在这里了解有关就业的一些信息,不能和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较,它是步入社会前有必需的知识,以后最能发挥功效的一门课之一。
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来说,从老师那学到的是如何待人,怎样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中的技巧,从老师上课的激情中了解,读懂不管做什么事,要么就不做要么就要努力,尽力地做好它,即使效果不是很好,但至少自己努力过了无怨无悔。
对于老师采用的分组讨论刚开始还是觉得太做作,效果不会好的,觉得同学们应该没什么兴趣,可随着同学们的热情与积极参与,在讨论中了解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与人沟通的技巧,分工配合的步骤,如何在小团体中体现自己的作用,老师采用的星数评选活动,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可忙坏了我们组的成员,为了夺得几颗星,我们下去找资料,保持成员间消息的互动,最后一次的汇报表演我们在网上讨论好几次然后定稿,表演前又练了好几回,就为了表现得更好多得几颗星,说明了竞争带来的主动性,也让我们懂得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论结果如何。
其实对我而言最难的部分就是上台发言,由于自己的性格的原因,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展现自己,可越来越觉得在这个社会这样是不行的,虽然我的上台演讲不是最好的,但是能从中学会知识就是最好的,懂得面试中注意的事项,演讲时的举止,其实我就是害怕缺点的暴露,所以不太爱表现自己,使自己丧失了机遇,记得老师讲的一句话——等你不再害怕缺点的暴露时,就不会害羞了。突然明白了缺点的暴露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也是缺少自信的表现,所以发现对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展示技巧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强。
对于课堂讲的内容,像大学生就业的误区,就业的技巧,就业的准则,大学生考证问题,劳动合同与权益方面的知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最受欢迎的大学生,等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得我对自己以后的大学中的学习与目标有了明确的计划。
学习这个课后,更让我意识到其实这个社会不是人才多,而是缺少人才,专业优秀的人才太少,以前一直徘徊于考研与就业的边缘,现在让我更坚定的是自己的考研之路的确定,我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改善生活水平,做利己利民的事,为社会做一些微薄的贡献。
用别人的话来说我们这个专业就是所谓的兽医,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们,但由于兴趣所在,而且较好的发展前景,使我对这个专业情有独钟,这个领域缺少的就是专业,优秀的人才,我希望让自己在这领域里有一定的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兽医,因此考研是较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的道路之一。
目标就在眼前,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实现目标?我自己看来,首先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具体到每天的内容,只有利用好每一天才能日积月累,发生质的变化;其次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专业动向,掌握所需信息,利用书本知识扩充知识面;再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包括理论与实验的两部分,打牢靠专业基础;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学与玩的合理安排。做好了上述的事情,等大三考研的时候就比别人占优势,只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做好每一件事的话,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吹嘘是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一次真正的面对内心的理想,而我也会为之努力的。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这个课,提醒自己目标不能迷失在这绚丽诱人的大学生活中,要用努力书写着绚丽的青春时光,避免人生中的遗憾与悔恨。
大学生就业论文6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其就业压力则更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面对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也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政策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条件难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济来源不稳定,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入学和在校学习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关调查显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最为困扰的一件事情,贫困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忧虑和担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偏差,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间上比较滞后,签约率偏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更倾向于分担家庭重担,为家庭出一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就业,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贫困毕业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和职业的选取上,功利主义色彩表现明显,他们往往不愿到基层单位、经济发展一般或较落后地区,而是倾心于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时由于本身经济状况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工作、收入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因此,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毕业生就出现了上述就业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新增劳动力显着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因此,我国的就业压力空前大,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综合素质较弱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一点是不应否认的。
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其家长也不太可能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见识增长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他们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只是读一些专业课以及相关书籍,不太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致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会降低食宿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偏差等现象的发生。
(三)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资源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还没走出校门或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状况和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决定着他们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状况,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发挥一些送礼、走关系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里,造成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愿和不擅于与他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太容易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环境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应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毕业大学生的.岗位选择和职业倾向。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以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近年来,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误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国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和形势,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原因。然后,制定、出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科学理解和认识。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义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降低其就业成本。
(二)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有各高等院校组织的校园招聘市场,也有许多私企性质的就业中介机构。虽然包含的职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但并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规范管理的市场氛围,各个就业市场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分散经营缺乏沟通和互动。
特别是有些私人创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可靠的行业信誉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荐毕业生的幌子,以盈利为目的,使得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良好的就业环境被破坏,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和谐规范的就业氛围,使贫困大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参加工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
改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贫困大学生本身提高综合能力。在招聘时,招聘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和专业素养,还会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往往青睐社会活动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并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因此,贫困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20xx,(12):108-10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业战,中国大学生就业[J],20xx,(01):9.
大学生就业论文7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就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而,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较多,但是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规划意识如何?大学生自己所做的就业准备怎样?以及大学生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之间又有怎么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围绕着几个问题来展开论述,试图为这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研究。
【关键词】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规划意识的概念内涵
而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业后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行为。提到就业规划意识,那就不得不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较长,“就业规划”这一词似乎更为合适。严格来说,就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指大学生在对自己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校园就业市场,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就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安排。
因此,就业规划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或者就业规划意识是指个人对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是个人做好就业规划、就业准备的内动力。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规划仍然不够重视,未能透彻地了解就业规划的重大意义,但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意识到就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
二、就业准备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为未来成功就业而做的各种准备,它是他们今后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广义的就业准备既包括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做的就业准备工作,又包括已就业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或改换职业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未来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做的准备工作。[1]本文更倾向于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了实现最佳职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心理、个人规划、政策形势等方面的预先安排或筹划行为。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仅仅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而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其中又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认知判断能力、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如专业基础知识的准备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准备;特殊素质和能力。
三、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形素质或能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综合,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竞争力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
四、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水平越高,就业准备越充分,其就业竞争力就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成正比例关系。就业竞争力高的学生就个人而言,一般也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普遍具有高学历,来自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社团经验与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就业竞争力高的大学生往往很早就开始了就业准备,包括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心理和就业手段等多方面的准备。
基于此,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规划水平
1.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应该重视就业规划,主动探索和正确认识自己,分析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并及时与老师、家长、同辈保持良好的沟通,由此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级有不同的课程舍子,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就业规划本身来说,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就业规划教育。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教育应该突出就业规划目标意识和就业规划价值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是当务之急。同时,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等等开展就业规划辅导和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1.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说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2.加强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锻炼。求职能力主要是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3.正确评价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深刻的评价,取长补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身的能力和发展。
4.关注就业市场,了解职位信息,确定就业目标;明确将来就业倾向的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等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心仪单位的用人标准。
5.加强就业技巧的学习,如撰写、制作及投递简历、职场基本礼仪,整理仪表仪容,面试技巧等。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其次,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和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再次,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甚至教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是做好就业指导的重要资源。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规范、完善的就业教育政策、制度、措施,是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包括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对未就业学生的在培训计划,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吴万民.试析大学生就业准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xx(01):43-44.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0xx,25(3):91-92.
[3]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xx,7.
[4]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xx,4.
大学生就业论文8
摘要: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的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就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就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就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这就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就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就是,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认为这就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就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而不再就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较为茫然,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就业也可看做就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就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就是,客观上,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
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但从社会人来说就是“普通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就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就是理性的、现实的。
3、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就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显然就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就业空间也就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打工”和“创业”实际上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就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就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就是一种机会,更就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适合自己的才就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都就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态度决定一切,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坚强面对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应针对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分析形势,调整思考就业问题的角度,开阔思路,消除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消极狭隘的就业观念障碍。与就业心理教育相适应,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使更多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自我定位,减少就业风险和盲目性。除组织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职责有较为具体的感受,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调整和转变就业心态的有效途径
终身学习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终身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大学到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就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向社会学习的过程,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机会,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就能够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惜就业机会,即使就业后仍需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为自已今后寻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终身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将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论文9
摘要:高校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乃至一个地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各大高校也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上使出浑身解数,希望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工作,提前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引导教育要提前分层次的开展,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自我包装”,“自我营销”的教育,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来说自我管理和自我推销的就业营销模式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非常重要。
关键词:自我营销;包装;积极能动
一、自我营销的概述与作用
营销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式,营销在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市场营销的推广作用,往往市场的经济效应会有成倍的功效,所以经济体制的市场离不开营销,营销在经济市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功能性,使得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扩充到很多领域,政治公关、经济谈判、文化传播等多领域都在享受着营销带来的便捷和推广。营销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是自我营销、自我推广,即通过对自我的包装,找到适合自我特色,凸显自我特点与长处的推销手段,这种自我营销具有针对性强,自我特点放大,凸显自我功效的作用,自我营销也成为当今人们进行自我宣传、自我包装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应用“自我包装”营销方式的体现与作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与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使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与日俱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成为了高校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如何能顺利的将培养的大学生送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如何能解决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困难,如何能缓解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岗位需求的矛盾,这都需要高校提前做好调查与规划,提前部署大学生就业前的自我管理教育与就业引导性教育,在就业引导性教育中应提早纳入对大学生“自我包装”的营销教育,因为任何教育都是被动的灌输与宣传作用,只有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对于学习者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自我包装与自我管理就是让高校学生提前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意识,积极主观能动的做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学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就业市场。
1.语言的自我包装营销在就业中的作用
高校在加大对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包装营销时,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语言的包装营销,因为语言是我们与人沟通与交流最基础和关键的工具,也是我们工作中使用最多最快捷的沟通方式,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在很大成程度上展现了一个个体的文化、涵养与素养,语言更可以展现一个个体的气质与性格。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语言应用的自我包装,大学生应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正式场合应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有力,说话语速应场合和情景的不同掌握,语言表达清楚,发音清晰,语言表达内容文明,注重礼貌用语,特殊场合和工作环境专业用语,学会职场用语的规则与技巧。只有掌握了适度和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在职场中有利的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大学生要在就职前学会正确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述,学会用语言包装自己,正确营销自己。
2.注重形象的自我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作用
自我形象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们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的首要印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不能忽略对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引导与教育。个人形象的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平时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仪容进行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应穿着简单有活力凸显大学生身份的服装,将来在工作岗位应穿着适合本岗位要求的着装,着装大方得体,大学生要学会基础的穿衣规则与搭配技巧,这样才能在职场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还应掌握适合自己的发型与妆容,个人应保持干净卫生的形象。除了要学习仪容的包装营销外,大学生还应注重仪表的包装营销,因为一个个体的魅力的展现除了长相衣着等外貌表现外,仪容仪态也非常重要,大学生应学会加强自我仪表仪态的包装营销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有素养的大学生,平时注重自己的走路和坐姿的方式与形象,注意自己进餐与公共场所的说话与吸烟等细节的要求,注重自己的仪表和仪态,只有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将来在职场中,大学生才能做一个积极健康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职业者,所以大学生应注重对自己仪容仪表的包装,在对自己推荐和营销中才能将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别人,才能在择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3.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体现
大学生对自我的包装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是对自我专业素质的学习与培养,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对自我很好的展现,虽然专业不是绝对和必须的,但是良好的专业素质可以体现个体的好学的精神,也能体现个体懂得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个体的自制力,拥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个体在自我包装营销中也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能否有胜任专业岗位的基础和能力。
4.个体良好的工作素养包装的重要性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应加强对大学生工作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良好的工作素养是大学生将来走向职场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应在校期间不断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习团队合作与竞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总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一定要将自己培养和锻炼成拥有良好心态,身心健康,积极乐观,有方法,讲方式的综合能力就业者。
三、小结
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在校的就业引导性教育,不断从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学生的自我包装营销做到有特点有针对,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星光.产品包装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江西食品工业,20xx,(3):49-50.
[2]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15-118.
[3]冯丽云,王利.现代营销实务[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
[4]何巧红.产品包装与营销策略[J].包装工程,20xx(6).
[5]曹盛盛.可口可乐视觉艺术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xx(4).
大学生就业论文10
论就业市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论文
论文摘要:
大学生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的政策已于1895年前后结束了,这种结束是计划经济下的不问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束,这种结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标志之一,是由计划包办制向市场燕求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自身国情、经济发展的韶要,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所要坚持的政策,也是大学生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面对这样的市场.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安排好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这对大学生来说极具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迈向社会、必须完成好的第一课。
一、就业市场的现状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何谓“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般认为: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并经过分析、测评后对自己未来的一生中所承担的职业职务和相应历程所做的中长期的预期规划与具体设计。
事实上在高校中,大学生真正知道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人不多很少人真正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吸取的。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小学便开始。在一种没有压力、不马上兑现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早期熏陶和培养这时的教育是潜意识的、游戏式的其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兴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具备和培养,鼓励年满14岁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进行各种打工锻炼这种打工对于家长或者学校来说并不是让学生要挣多少钱,而是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到了初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打工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学习所需。
所有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对于职业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往往是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国家在这里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主体,学生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客体。但是现在国家已经从就业责任的主体变成了就业责任的客体,学生则从就业责任的客体调换成了就业责任的主体。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革,在这种重大深层次、历史性的变革面前我们的家长学生、学校没有跟上这种变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随这种变革作相应的改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的职业意识就业观念未改变;没有把职业兴趣、职业设计意识从小培养。最终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大学生面对现实普遍都不适应茫然、仿徨恐惧、失望,他们感到困惑。这种困惑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本人在就业上的困惑,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困惑,是一个社会的困惑。所以面对目前的就业市场我们不得不作深入地思考。"
三、几点思考
1、建立学校和社会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据在我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抽样调查的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服务“不满意”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对社会的变化和人才需求了解甚少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本身又是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的经验或者感觉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因此.进行规范、持续、专业的职业生涯就业咨询、指导或者设计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学校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对在校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当然的一部分。目前学校缺乏“一对一”“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这也是出现学生“不满意‘’和“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管理职能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机构这种专业机构所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自然外延和补充。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得到指导也可以在社会上得到指导。
2、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对我们顺利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自我定位不准。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不管自己专业水平高低、职业对自己的专业是否合适、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能胜任只要薪酬高都可以接受。不能客观地评价主观的自己和客观的职业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缺乏勇气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总是信心不足、大胆接受对一些自己能胜任的职业缺少竞争的勇气从而丧失实现理想的机会这两种表现都是自我定位不准所致。其次要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例如做一些职业性倾向测验,看看我是属于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还是常规型。二是职业目标模糊。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一种预期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年龄、经历、专业知识和发展的考虑,设定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情绪化。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在过分强调这些的同时却把真正属于自己职业目标淹没了。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共同努力。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必须尽量少做出错误选择,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正是我们少走弯路有力的手段。我可以不知道我能做成什么.但我必须知道我能做什么这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就业论文11
摘要: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本文讨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全国人口的就业趋势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xx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xx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xx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xx年和20xx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xx(15).
[2] 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 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xx(1).
大学生就业论文12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们,本文借鉴蒂蒙斯模型、威克姆模型及Sahlman模型,试图对创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取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取舍.
关键词:创业;就业; 选择
Being Employed or Starting an Enterpri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bstract: facing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forced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being employed and starting an enterprise. This has been plagu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immons model, Sahlman model and Wickham mod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from the aspect of accessing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employed and starting an enterpri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mployment, choice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们,本文借鉴蒂蒙斯模型、威克姆模型及Sahlman模型,试图对创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取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取舍.
创业是一个创造增加财富的动态过程[ [1] Ronstadt, R. (1984). Ex-entrepreneurs and the Decision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Wellesley: Babson University Press.][1].创业也是一个创造或者占有机会并追逐机会而不顾现有资源的控制的过程[ [2] Bygrave, W.D., & Timmons, J.A. (1992).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因此,它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生产力和发明了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过程[[3] Stoner, J., & Freeman, R.E. (1992).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3].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给创业做一个有凝聚力的定义,有学者将创业作为个人就业的一种手段或一部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现过创业型就业的定义"所谓创业型就业是指个人、家庭或一个团体(若干个人的组合),通过依法登记设立企业组织,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加工、研究开发、分销、服务等内容)而实现的就业[ [4] 李福华.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教育[J]. 软科学, 20xx. CNKI学术定义搜索September 13, 20xx][4]". 本文将创业型就业仍然视为创业而不是就业.
按照企业建立的渠道,创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独立创业、母体脱离(corporate spin-off)和企业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5] 王树生. 创业教育研究[N].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xx.][5]. 独立创业,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母体脱离是公司或企业内部管理者从母公司中脱离出来,新成立一个独立公司或企业的创业活动.企业内创业是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创业.本文所讨论的创业仅限于独立创业.
根据创业者创业动机的差异,有学者将创业者划分为机会型创业(opportunity-pull)者和生存型创业者(necessity-push entrepreneur).生存型创业者是由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所以才选择创业;机会型创业者则是由于拥有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而选择创业.而机会型创业者由于概念模糊,一些学者将之称为成长定位型创业者(growth-oriented entrepreneur)和独立定位型创业者(independence-oriented entrepreneur)代替.成长定位型创业者指追求机会以使企业潜力最大化的创业者;而独立定位型创业者指以成为自己的老板为抱负的创业者[[6] 陈震红. 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研究[N].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xx.][6] . 本文所提的创业者将只限于独立定位型创业者,即想要成为自己老板的创业者.
一、创业过程模型分析
美国学者蒂蒙斯在对创业的研究后,提出了蒂蒙斯模型[[1] 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1],他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的动态过程,其中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它们的存在和成长,决定了创业过程向什么方向发展.蒂蒙斯强调了商业机会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商机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元素,特别是在企业的创立之初.真正的商机比团队的智慧和技能、可获取的资源都要重要得多,所以创业者应当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最佳的商机.蒂蒙斯认为成功的创业企业更着眼于最小化使用资源并控制资源,而不是贪图完全拥有资源.为了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源,创业者要竭力设计创意的精巧、用尽谨慎的战略.蒂蒙斯认为创业团队是创业企业的关键组成要素.事实上,在选择核实的投资项目时,吸引风险投资家们的往往是企业创业团队的卓越才能.蒂蒙斯模型把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强调了三个核心要素的适合和平衡.在创业过程中,创业领导者及创业团队的任务就是反复探求更大的商机和资源的合理运用,使整个三脚架保持平衡,其中创业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蒂蒙斯曾举例网景公司从开创到首次公开发行,直到今天的发展过程:最初,网景公司创立时,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因为缺乏资金和管理团队;而后来在风险投资家上场后,帮助企业建立了管理团队;在不断盈利之后,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盈利,于是首次公开发行,公司达到了最平衡阶段;最后,由于担心受到新的破坏性技术产生的威胁和人才竞争对组织团队的不安全影响,这个模型再次出现不平衡.[[2] 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2]作为创业领导者,必须在这个过程从开始到发展竭尽努力使模型达到平衡,使得创业活动能够持续下去.
图1: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
资料来源: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
另一位学者威克姆在研究创业过程中,提出了威克姆模型[[3] 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3],认为创业者、机会、资源,和组织是创业的主要要素.创业者位于创业活动的中心,是创业活动的主导者.他要识别和确认商业机会、整合和管理创业资源,创立和领导创业组织.创业者的任务是有效地管理商业机会、资源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三者达到动态的平衡.创业者要对商业机会及时做出反应,领导组织,配置资源来不断获取商业机会.这样创业组织才会不断壮大发展.
图2:威克姆模型
资料来源: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
Sahlman 提出的创业过程模型[[1] 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认为创业过程包含四个关键要素:人、机会、外部环境和创业者交易行为.在该模型中,将资源投入到机会中,目的是为了企业将来的盈利.人,指为创业提供服务或资源的人员,包括经理、员工、律师、会计师、资金提供者、零件供应商等与新创立企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员.机会,指任何需要投入资源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将来的营利性.外部环境,指所有影响机会产出,又在管理的直接控制之外的因素,如银行利率水平、相关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一些行业因素,如替代品的威胁等.创业者交易行为,指创业者与所有资源供应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Sahlman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就是人、机会、交易行为和外部环境能否协调整合,共同促进创业成功.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识别出成功的创业——配置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团队拥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盈利前景良好的商业模式,容易获取高额利润又能防止其他人进入市场,市场环境良好,交易方式能够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以充分的激励等,这些要素使得新创企业能够紧密结合,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图3:Sahlman模型
资料来源: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上述三个模型显示出的创业行为中,都包括至少三个要素,即商业机会、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及资源.并且,在这三个要素中,创业者对创业团队进行管理,对资源获取和进行配置的目的都是为了把握商业机会,使创业成功.由此可见,商业机会要素是一个人决定是否进行创业的.最核心考虑要素,也是创业行为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在发现商业机会后,才可能考虑如何进一步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以求利用这个商业机会盈利,进而决定是否进行创业活动.
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者从成千上万繁杂的创意中选择了他心目中的创业机会,随之不断持续开发这一机会,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直至最终收获成功.这一过程中,机会的潜在预期价值以及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得到反复的权衡,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战略定位也越来越明确,这一过程称为机会的识别(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过程,一些研究也称之为机会开发(Opportunity development)过程,或者机会规划(Opportunity formulation)过程.Lindsav, N.J. 和Craig, J(20xx)将机会识别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1] 林嵩、姜彦福、张帏. 创业机会识别: 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xx Vol.26 No.6][1]:
阶段1,机会搜索(opportunity searching).在这一个阶段,创业者在整个经济系统搜索可能的潜在创意,如果发现,就进入第二个阶段.
阶段2,机会识别(opportunity recognition).在这个阶段中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机会的标准化识别阶段(normativ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hase),判断该潜在创意是否是有利的商业机会;第二,机会的个性化识别阶段(individualize fit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hase),考察,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一机会是否有价值.
阶段3,机会评价(opportunity evaluation).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考察各项财务指标,创业团队的构成等,通过评价,创业者决定是否正式组件企业.
在一些研究中,机会识别和机会评价是共同存在的,创业者在对创业机会识别时也有意无意进行评价活动.从机会识别模型可以看出,创业开始与对商业机会的确定,而商业机会的确定开始与商业机会的搜索.之后是识别和评价,以确定是否是真正的商业机会.因此,商业机会的搜索是创业行为起点上最开始需要考虑的事情.如何搜索到商业机会,就成为是否有可能开始创业活动的最初起点.
我国学者张玉利等[[1] 张玉利, 张帏, 陈立新.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1]认为,一些创业者比其他人更可能识别机会,一是因为他们具有获取某类信息的优越渠道;而是一旦获取信息,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人们可以利用到的包含机会的有用信息可以来自于工作、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社交网络等.如果没有这些获取信息的渠道,一个人能够搜索到的有关潜在机会的信息将十分有限.蒂蒙斯曾经给信息来源提供了一个开端:一种信息来源是出版物来源,包括互联网上和图书馆里有关行业、市场、竞争者、员工的信息和数据,其中一部份可能是在一个人在寻找思路是才被揭开;另外,还有从行业专家、供应商等方面获得的信息[[2] 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2].然而,一个人是否会将这些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从中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首先取决与一个人是否对机会保持警觉,发现机会的人往往是那些积极寻找它们的人,这些人能够主动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从中寻找潜在的机会;其次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人能够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并从中寻找潜在机会.并且,蒂蒙斯认为,一个人必须找到把好的想法付诸实施的最好时机,并准确把握这个时机 .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在搜集和分析信心用在机会的识别上.陈钦虹将对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发挥的关键作用作图表示:
图4: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的核心作用
资料来源:陈钦虹. 个人创业发展研究——构筑直销业个人、直销企业和政府的三赢模式[D]. 厦门: 厦门大学, 20xx.
既然信息的获取,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提高个人对商业机会信息的警觉性,拥有优越的信息渠道和综合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进行创业最初的条件.由于信息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具有的核心作用,决定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做出选择之前,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是否拥有优越的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它由一般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构成:一般人力资本包括个体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及个性品质特征;特殊人力资本包括产业人力资本(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与创业人力资本(先前的创业经验与创业背景)等(Becker, 1993).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与是否创建新企业和能否取得创业成功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是在经济中将变的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会有所提高,创业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Ensley等人(20xx)认为,新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是否具备与其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Gulati和Westphal(1999)认为,社会技能有助于创业者从新购买者手中获得订单、雇用有才能的员工,建立战略联盟.这样,由于创建企业需要创业者在各种环境下以及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与众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工作、需要创业者熟练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因而社会技能可能是成功的一个关键成分.
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历对于创业成功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进行取舍之前,应该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背景是否足够创业成功;个人是否能够和创业团队成员很好的合作;是否拥有产业人力资本和创业人力资本.然而,由于尚未工作过的大学生,或者从未创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特定产业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了解,也无先前的创业经验,因此在选择创业之前,先进行就业以获取成功创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是一个捷径.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者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与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1]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 .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创业者本身所不拥有的资源.因此,当创业者建立并拥有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便可利用这一网络关系获取所需的但自身不拥有的资源,使得创业过程可以持续.一些学者认为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卡桑认为,创业家专业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他们的这种判断力高于其他人,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2] Casson M. The Entrepreneur: An Economic Theory[M].Totowa:Barnes&NobleBooks,1982.][2].对于创业网络的重要性,Brown和Rose特别指出,"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影响和形成创业战略的财务网络、信息网络与信任网络的作用....通过这些网络,财务与管理的外部化也使企业运作得同样有效[ [3] Brown Jonathan, Rose Mary B.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s and Modern business[C].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3]."芝家哥大学社会学家伯特[ [4] 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A].Sutton R I, Staw B M.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JAIPress,Greenwich,CT,20xx.][4] 及学者Eisenhardt[ [5] 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K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78-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504-529.][5],Francis[ [6] Francis D H,S and berg W R. Friendship with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xx,25(2):27-37.][6]和Aldrich[ [7] Hoang Ha, Antoncic Bostjan.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xx,18:165-187.][7]等都认为,"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 伯特从结构洞(structuralholes)理论出发,提出了有关创业研究的三个假设::(1)从连接结构眼的个体横截面看,具有强联系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为他能更早接近各种广泛的观点,技能和资源.(2)同样的原因,创业家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企业就越有可能摆脱困境.(3)创业家拥有可利用的强联系社会资本越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我们认为:强联系社会资本只是网络结构资本的一个方面,,有时弱联系在获取某种信息时却更重要[[1] 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1],,这关键要看创业过程、创业环境和相关的信息内容等因素.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还体现为一个创业网络的创业网络.而这种创业网络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创业网络.非正式的创业网络主要是由个人的家庭、亲戚、朋友等构成,而正式的创业网络主要包括创业投资者、银行、会计师、律师等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与其创建企业的决策行为存在直接的正相关性,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创业者的创业决策.
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对于创业成功是重要的.而为了获取社会资本,必须建立一定的创业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不论是非正式的还是正式的.而就业,对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有一定作用.在就业过程中,个人可以接触到比他们拥有对某个产业更多信息的人.这些人对于个人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获得创业资金和销售渠道等是有帮助的.因此,为构建个人关系网络而进行的就业应该是进行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环节.尚不拥有这些社会资本的大学生,选择就业也是明智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做出取舍之前,必须对创业过程有完整的了解.必须认识到商业机会是整个创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创业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对于一个商业机会的识别决定了是否会发生创业活动.而对商业机会的识别取决于个人对商业机会的警觉性,对信息的联系、分析从中搜寻商业机会的能力,个人获取优越信息的渠道,以及能够在最好的时机付诸实施的把握时机的能力.如果一个大学生缺乏以上条件,那么将无法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或者无法识别好的商业机会,或者误认为一个没有潜力的机会是很有潜力的机会.此时,如果强行想要开始创业,则很有可能归于失败.所以,此时的大学生不应该选择创业.
而由于就业可供大学生了解行业信息,获取优越的信息渠道,培养自己领导、协作、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能力,因此在这时,就可以通过就业来培养自己,使自己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当能力提高,获取信息增多时,对商业机会的把握也会准确许多.因此,比没有就业时更加容易识别真正的商业机会.
因此,对于一个缺乏上述条件的大学生,应该先选择就业.一旦知识和能力已经被掌握,再经过商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发现潜在的商机,只要把握好时机,便可以开始创业.
参考文献、
[1] Ronstadt, R. Ex-entrepreneurs and the Decision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Wellesley: Babs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Bygrave, W.D., & Timmons, J.A.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2.
[3] Stoner, J., & Freeman, R.E.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2.
[4] 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A].Sutton R I, Staw B M.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JAI Press, Greenwich, CT, 20xx.
[5] 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K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78-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504-529.
[6] Francis D H,S and berg W R. Friendship with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xx,25(2):27-37.
[7][Hoang Ha, Antoncic Bostjan.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xx,18:165-187.
[8]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9]李福华.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教育[J]. 软科学, 20xx. CNKI学术定义搜索September 13, 20xx
[10]Casson M. The Entrepreneur: An Economic Theory[M].Totowa:Barnes&NobleBooks,1982.
[11]Brown Jonathan, Rose Mary B.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s and Modern business[C].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
[12]王树生. 创业教育研究[N].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xx.
[13]陈震红. 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研究[N].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xx.
[14]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5]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
[16]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
[17]林嵩、姜彦福、张帏. 创业机会识别: 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xx Vol.26 No.6
[18]张玉利, 张帏, 陈立新.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9]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大学生就业论文13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情况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课题。目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比较盲目,缺乏创新意识等难题,成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大学生的就业关乎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高校与教师应该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创新,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对其进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只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有效完善,才能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1.求职择业缺乏独立能力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缺乏冷静和独立的思考。同时,盲目从众的心理,往往使大学生忽略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忽略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他们尚未意识到自身技能的重要性,缺乏对职业生涯常识的了解和探索,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缺乏完善的职业规划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思考都是在毕业年级时才开始,对自身就业状况没有良好的认识,不能对社会各个职业和岗位的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甚至对社会中的'工作存在含糊的认识。同时,部分大学生因职业定位不准而出现职业要求过高、目标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即就业情况得以解决,大学生在任职期间,会出现专业素质低,不能适应自身工作等,导致大学生出现失业现象,对其发展存在较为不利影响。
3.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致使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水平偏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没有良好的就业意识,知行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同时,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一味地向大企业发展,偏远地区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策略
1.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中,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同等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在对学生进行监管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就业奠定基础。高校也要对教师进行监督,要求教师在教学规划中设定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目标,进而提升教学效率,端正学生的就业思想。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生涯教练技术,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协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重视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的转变,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模式进行了解与研究,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此外,教师还需走出课堂,走进大学生生活中,通过“就业思想三跟踪”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即在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展前、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和学生签约就业单位后,对大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并能迅速融入社会,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3.重视培养大学生先进的就业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展相关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现代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受到现代思想的熏陶,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为大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思想,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与大学生共同探讨,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伟,周烁.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
[2]刘新跃,张筱荣,魏骅等.注重运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师,20xx
[3]张文学,李珊珊.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xx
大学生就业论文14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在当前国内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就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1 绪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由于供需差别大、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铺天盖地,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怕吃苦,爱面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会使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 毕业人数剧增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xx年至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xx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 。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xx年11月16日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2。2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此外,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3 大学生怕吃苦,爱面子,跳槽频繁
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始是由于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此外,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
2。4 假招聘铺天盖地
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使得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
3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就业素质有待提高,在就业方面存在不良心态
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不能胜任单位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其就业观念存在着“三高”即: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的依然很多。其中大城市心态、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求职的自卑心理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上升。大学生就业素质是指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是大学生个体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基础。就业素质包括:就业观念、心理品质和就业技能三个方面。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主要集中在_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也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一个因素。在当前条件下,的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有的学生非大城市不去、非好单位不留。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遇问题。而另外一些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自卑的心理。在应聘时由于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勇气不足,从而丧失了很多选择和竞争的机会。
3。2 传统就业渠道不畅通
随着近几年国企改革、企业重组和改制等原因,传统的就业渠道不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个体、民营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近几年政府在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的过程中,也削减和合并了一些部门,原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要向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化,原来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国有工矿企业面临着大量亏损、破产、倒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这些都减少了大学生就业的岗位。
3。3 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很多大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技能缺乏,这就与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连年的扩招使得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紧缺,各高校也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设置了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但仓促的设置不利于专业发展,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结构突出。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人力资源过剩,用人职位日渐饱和,对我们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是以后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大学里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在以后实际社会生活中应该十分有用,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此外,如果连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学生活,认真学好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由于计算机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所学的技能多于其他人,就业几率才会上升。
第三,要善于为人处事。大学里很重要的一课时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即如何社会交际。这一点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但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先就业很择业。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我到一份事业,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采取务实的态度去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
5 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
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 陈俊松。范泽瑛,试论扩招条件下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xx,24(1)。
[2] 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xx—03—22(12)。
[3] 周 济。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召开IN]。中国教育报,20xx—11—08(01)。
[4] 罗汉书,张丽娟。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生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xx—04—12(12)。
[5] 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O6):90。
[6] 刘成龙。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与对策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O1):8O~83。
[7] 和卫。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O1):93—95。
[8] 殷雷。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J]。心理科学,20xx;4:993—996
[9]李一晨。王东海。朱晓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论坛,20xx,12:116—117页
[10]梁方正。付建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状况与对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2:21页。
[11]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xx;5:39—40页。
大学生就业论文15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对目前就业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笔者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
“就业”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就业”,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戚新总结就业主要概念为:就业指的是“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状态。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
二、现状调查
关于就业现状研究主要是专业部门研究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不同层次、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xx-2010)》统计报告,20xx~20xx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1.0%、85.4%。20xx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2%、83.9%、86.4%和84.8%;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为70.8%、85.7%、76.4%、78.4%、82.6%、74.2%、80.5%、88.9%、79.8%、77.9%、86.1%、86.8%。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xx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 20xx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xx届(89.6%)略有上升,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20xx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xx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彭拥军从多学科视角总结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存在内在关联,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从历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在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等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状态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实现程度,以及政策的颁布实施情况;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个人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等互为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产生渗漏效应或选择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变成了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从多方面影响或者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邢志杰等认为,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肖文海等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张育广强调,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见习方面力度不够,例如,就业实习机会较少、质量不高,创业见习少、指导性不强,“传、帮、带”的培训指导环节比较薄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王丽娟等强调,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严重不足,这一保护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本应当享受的利益落空,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障机制。孟芳兵的研究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优惠政策保障不足、跨省落实困难、配套设施不健全、优惠政策可操作性欠缺、普遍收入偏低、劳保制度不健全,导致多数人不远继续留在农村。
通常状况下,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观念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均含有歧视性,包括性别、学历、户籍、经验歧视等。宋真指出,高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这三个就业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同时也使供给的结构性失调和毕业生盲目择业。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很难就业。李星云指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薪资等。柳小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强,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个人理想及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1.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丽娟指出,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保护,多方面多视角予以帮助,例如,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制度、面向市场改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的救济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扶持的立法工作。王庆华提出东部沿海地区需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转入内地,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耿相魁认为,政府要负担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调整户籍及人事管理等,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龙必尧和陈峰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利用竞争情报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海萍等提出大学应积极作为,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学术本位,促进工学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田一认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在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等方面的技巧,且就业创业指导应从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专业理想与职业理想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与创业政策及技巧指导阶段。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雄等认为,要不断扩大用工需求,规范招工行为,改革供给体制,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供求匹配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宋真提出,对于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在高校吸纳人才时,可选用订单式培养,全程参与。
4.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对策建议
边文霞提出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五层递进方案,即大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思维能力、表现力、“读写算”基础学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华珍等认为,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在就业地区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
五、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见仁见智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新颖、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巨大的贡献,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研究文献很多,但多停留在表层研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很少,今后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立项。
第二,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文献较多,专著较少;从内容来看,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来谈,系统性不强。
第三,实践结合得不够,大多数文献只是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剖析,未进行实证调查,也就不能抽象、概括地“深加工”,提升出能够说明现实现象、解释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手段、程序等。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2]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xx(5)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xx-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4]麦可思研究院.20xx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5]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招生与就业,20xx(5)
[6]邢志杰等.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xx(1)
[7]肖文海等.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管理,20xx(5)
[8]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中国青年研究,20xx(8)
[9]王丽娟等.论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法律保护.江苏高教,20xx(2)
[10]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xx
[1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0xx(4)
[12]宋真.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xx(1)
[13]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xx(9)
[14]柳小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中国林业教育,20xx(11)
[15]王庆华.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xx
[16]耿相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索与争鸣,20xx(12)
[17]龙必尧等.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xx(11)
[18]李海萍等.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大学应如何积极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xx(6)
[19]田一.求知、求实: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辽宁教育研究,20xx(4)
[20]李雄等.我国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保障研究.政治与社会,20xx(5)
[21]边文霞.高校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质量状况调查与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xx
[22]淡华珍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洛阳工学院学报,20xx(2)
【大学生就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5-26
就业指导论文05-29
大学生的就业励志文章09-05
大学生就业心得04-20
大学生就业计划06-28
大学生就业简历02-29
大学生毕业就业励志文章09-10
大学生就业的励志文章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