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就业指导论文

时间:2024-05-29 14:34:18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就业指导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就业指导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就业指导论文

就业指导论文1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对就业难以及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重点提出了高校教育中应将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探索了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互贯穿和渗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因此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就业方面,“先就业后择业”的传统理念导致了当今大学毕业生对待工作的稳定性不足、忠诚度不高、职业化程度较差;在德育方面,大学生往往会忽视理论知识以及理论修养,在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德育现实缺失的原因,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内容,并在就业指导中切实加强德育教育,这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缺失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道德的缺失

  (1)大学生品行不正。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整个社会逐渐出现了重智力、轻德育的现象。正因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们在价值观上常常出现很多烦恼和困惑。许多学生因受到社会的现实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心理,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怀疑,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上产生了矛盾的心理。以至于很多学生对待学习有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上课不认真、逃课、考试作弊、补考、重修的现象比较严重。

  (2)就业诚信缺失。在求职就业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虚荣心较强,急于求成,可能会编造和使用虚假的就业信息,以吸引就业单位的关注,提高求职成功率。而在就业过程中,随意单方面违约、跳槽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不重视第一份职业,仅仅视其为积累工作经验的锻炼机会,没有下定决心和毅力做好第一份工作,因此这类毕业生当薪资及上升空间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感觉得到锻炼、掌握技术之后,一般都会跳槽寻找下一份工作,工作不稳定性极大加强。

  2.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缺失的主要原因

  (1)就业指导观念及模式的陈旧.在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是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招聘信息传递、职场面试技巧等内容的讲授,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重视。以往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是以学校就业工作机构为主体,通过收集并汇总各类就业信息,以消息发布的形式直接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而对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心理以及思想品德的了解比较少。

  (2)就业指导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和辅导员及分管领导完成,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学生工作任务较多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不能给予毕业生及时、充分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内容及信息渠道单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没有形成系统化,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常用的就业技巧等方面,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更多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训练计划,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就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招聘会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对就业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因而常会错过了很好的工作机会,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在思想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准,在道德层面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在精神层面上重视做人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强化就业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1.德育教育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了解和分析可知,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已不仅看重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等方面的职业素质。高校中德育教育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亲和力、丰富的创造力。

  (2)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通过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合理地实行生涯规划。

  2.德育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德育教育缺失原因进行剖析,我们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性。通过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期间通过就业指导广泛地调动学生对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途径

  1.在就业指导中贯穿德育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贯穿德育工作。

  (1)就业指导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就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在日常教学、科研、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中不断渗透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德育工作中贯穿就业指导工作,这既能在日常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目的,使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不仅局限就业,还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民主法制、爱国主义和文明诚信等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职业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端正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组织协调能力。把就业理念、技巧、信息等就业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人生态度和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

  (3)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使学生学会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择业心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增强其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就业。

  2.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就业指导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既可以改善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现实脱节的矛盾,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受到当今社会风气及就业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不端正的就业思想及就业观念。在错误的就业观的影响下,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德育教育应在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综合素质较强的毕业生,因此德育教育应该通过实践、讲授、模拟等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其学习、动手、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进行强化培养,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合理的自我定位和评价对于大学生就业都是有阻碍的。过于自信、盲目乐观或者过于自卑、消极应对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德育教育过程中,就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去引导学生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综合评价自己,准确地自我定位。

  (4)加强诚信和法律教育。针对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造假、违约,甚至可能违法的现象。在高校里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校外专家讲座、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人诚信意识;并加强对《法律法规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自觉约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同时通过学习《劳动法》《合同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正当权益,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毕业生对待就业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苏陵.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xx

  [2]王蔚,孔雷.论德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J].,20xx

  [3]范辉,王玮.德育课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辅助作用[J].高教论坛,20xx

就业指导论文2

  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途径,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具有必须的借鉴好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表现为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与高校无效供给、社会有限需求与高校过多供给的矛盾。实践证明,靠高校、政府或者企业等单方面的发奋来解决这一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务必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内涵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是指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职责,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其内涵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益共同体的重构。在此构架下,高校、政府、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目标一致、职责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一体化整合,充分加强和发挥政府的桥梁、激励与导向功能,促使各方利益与职责的有效联接。三是透过联动实现大学生就业平衡。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用心吸纳大学生。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

  (一)加强三大主体整合

  1.构成校企联盟

  企业透过设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创新基金,以及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介入力度,增强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透过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接收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激活企业学习创新的氛围,为选拔所需的人才带给机会。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加强高校与政府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强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职能,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高校应善于将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转化为自身的办学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政府排忧解难,保障政府重点工程、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需求。

  3.用心推进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

  高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用心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用心、有效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划,对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使用带给科学化的推荐与制度化的扶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条件

  1.拓宽办学主体来源

  普通高校应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扎根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精英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要拓宽办学途径,以地方为主,社会与企业参与,争取海内外各界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个人或民间团体兴办各级各类学校。

  2.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应开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和研究中心,引导和鼓励具备相应规模和条件的企业兴建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或者与高校共建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用心吸纳大学生参与就业前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领导、企业家、知名人士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课程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带给创新创业条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3.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

  应建立社会化的高效就业人才市场和人才测评机构,完善就业预警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人才为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推进就业观念的转变,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改善制度环境,强化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保障体系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联动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要在《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出台针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政府、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各自的资源投入强度与方式。二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联动实施状况的执法力度。要完善大学生就业联动的执法依据,明确执法目标,强化执法程序,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执法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切实推动高校、政府、企业各自职责与功能的依法发挥。建立由高校、政府、企业代表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联动争议仲裁机构,主动协调三方责、权、利的不平衡、不对等现象,用心处理各种利益纠纷与矛盾。三是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新的职责、利益协调机制,有关方面应加紧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高校、政府、企业就应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增强大学生就业联动的法制意识。

  2.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调控优势,发挥在大学生就业联动中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合作。政府应将企业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纳入统一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体系,拨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的确立与建设要采取项目申报制和评估制,对考核合格的基地,给予建设企业税收减免、项目支持、贷款担保等优惠配套政策。同时,用心开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实现资源投入与大学生就业挂钩。加强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营造相对宽松的创业氛围。为到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落实待遇,增加柔性发展机会。

就业指导论文3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而探究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指出了辅导员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开展全程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 辅导员 全程化 就业指导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比20xx年增加21万多人,再次创下毕业生人数的新高,社会就业竞争更激烈,同时也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心理压力。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依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以职业生涯设计、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为主要指导体系,结合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指导,并使之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掌握职业基本技能,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处于增长放缓的经济新常态。作为就业重点群体的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辅导员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阶段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很多学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比较重视,往往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趋势。某些学校在大一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希望大学生在课程中进行人职匹配,确定职业锚。实际上,大一学生刚开始专业学习,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同时,某些学生可能是被调剂入校的,缺乏专业认同。他们的职业兴趣正在探索中,能力和价值观在变化中,自我探索得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对于大四同学的'就业指导,更多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简历的修改、就业礼仪、各类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对于其他年级的就业指导则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实践经历有限、传统就业观念的制约,对不同途径的就业类型和具体职位要求并不明确,只有简单刻板印象。因此,这些学生不注意学业规划和能力规划,不积极参与各种锻炼,对职业素养和技能缺乏重视,对自我的就业能力要求不高,错过就业技能提高的关键时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对象没有突出个体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应突出个性化。因为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当前,多数高校实施就业指导都以院系、年级、专业、班级等集体为单位进行就业指导,缺乏对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课程限于班级人数和课程课时,往往组织大班授课。学校或者学院组织宣讲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的讲座,一般针对特定年级或者特定专业。但是每位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以及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是不一样的,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职业访谈等就业类的比赛,能够使部分积极参与的学生从中受益,但对不少缺乏独立意识参与性,不足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尤其对存在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大学生中,某些学生因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身体残疾、因违纪受到处分及心理异常等状况,在就业时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需要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其适应激烈的就业环境。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方式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全员育人的就业指导。在办学方法上,涉及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在教育方法上,既需要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又需要把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在师资队伍方面,既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教育,又要求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使就业教育具有全员化的性质;在理念教育方面,应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理想信念教育中贯穿就业指导教育。(2)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思政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等各个部门在就业课程的开展、就业信息的搜集、发布、专场招聘会的组织、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重要性。但从整体效果看,某些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缺乏系统性,缺少对同一个学生大学四年各个方面信息的整合并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某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积极性受家庭影响较大。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心理情况,进而开展实践活动、学业情况督促、专业技能提高、心理状态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正确定位、认知社会。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中的作用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思想,与学校各个部门有紧密的工作联系,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根据不同阶段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大二、大三学生及大四学生。在大一阶段,辅导员应从专业教育中合理切入就业指导,启发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就业的重要性。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侧重能力培养和职业定向指导。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多掌握复合型技能,提高求职能力;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专业社会实践,通过在不同类型的平台实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行业的动态,促使学生认清自己、明确定位;根据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问题,结合职业规划课程和已经毕业学生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就业途径真实的就业情况,让大学生树立多渠道就业、理性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学生进入大四后,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对大学生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科学的求职计划;通过讲座、小组活动等方式开展简历、面试、模拟招聘等专题化的就业技巧指导,为每位同学指导简历设计、指导面试要点、调研目标企业等,帮助学生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建立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为途径的就业平台,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和动态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学生就业后,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去向、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建立并维护支持学生探索、校友成长的就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就业工作。

就业指导论文4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随之就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背负着家长,社会的期望,即将面临着毕业的我们,面临着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 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正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形势,所以,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在20xx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了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了727万人。据《20xx年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型示范企业计划招聘20xx届本科毕业生45577人,比20xx年的招聘人数下降了7.3%。但是,今年面临工

  作问题的不仅有20xx届的毕业生,还有20xx年甚至20xx年的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这样,可预计的高校生就业人数可达到810万人。再加上只20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所以,在20xx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很难好转。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①自我因素方面:首先便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就业岗位评价标准、就业方式和空间选择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本科毕业证及学士学位,所以大学生已经不是像70、80年代时那样的稀缺了,也已经不是在金字塔的顶端了。因此我们大学生不能在自以为是的以为,当我们毕业的时候就能找到既轻松又有丰厚报酬的好工作;不能再自以为是的认为我们是大学生,我们不能做蓝领、灰领的工作,我们是白领;我们更不能认为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作才适合我们,而西部落后地区的工作不好不适合我们。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找工作上遇到这么大的挫折。所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调整心态很重要。

  其次,就是我们在求职这件事上过于被动,只依赖学校的就业指导以及最后的招聘会,没有主动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没有主动的写求职信求职。机会只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在最后的招聘会上获得工作的还是那些平时就知道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大学生。

  最后就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大学生象征着朝气蓬勃与活力,年轻人有创新精神。在大学期间有校团委,学生处,或者社团组

  织的种种创业大赛或者模拟招聘会等等活动,这就培养了创业精神与吃苦的作风。的确,创业很难,也很苦;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经验和金钱的情况下,除了难还是难。但这些不是我们逃避现实的理由,初生牛犊不怕虎,要的就是这一份闯劲。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意识,选择去挤就业这道门槛,因为这样安全保险,这就抹杀了大学生的应有活力。我国大学生毕业后最终创业的比例最高才能达到1%,而美国,德国可以高达20―30%,所以我们应该在创业者方面做好努力,一方面给予自己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减小就业者的压力。②外部因素:首先应该是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尽合理,是大学生毕业时不能与社会完整的接轨,比如一些老牌的专业例如,考古学、历史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实用性较差一些,与社会所要求的能力也相距甚远。还有一点是市场机制的不尽合理,在一般的招聘会上,企业一般是要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却不愿启用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然后需要人的单位都是一些普通的,不需要员工有四年大学教育经历的高等人才,只需要有着初中文化就可以胜任。还有一些单位则是明码标着“非本地户口”面试面谈、女子面试面谈的要求,甚至有的单位对员工的身高、体重、长相也有明确的要求,对于这样的歧视,我们只能忍气吞声。

  3大学生应对如今的就业形势应具备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就是指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体现,它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行为的产生,职业的选择,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的是消极行为。为了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变得积极向上,大学生应该要具备以下的择业观:① 先就业后择业,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现代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广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不一定一毕业就着急的要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我们可以先找一个工作先干着,在流动中求发展。这样还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②不要眼高手低,盲目攀比。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对以后就业岗位的期望是太大。还有就是看别的同学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所以自己也想找到和好的工作,盲目攀比。其实,眼高手低,盲目攀比是就业道路上最大的敌人。③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从发展和现实上看,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学要吸收大量的大学生,所以大学毕业生可以到农村就业,从基层做起。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所以我们的'能力及知识也要适应好时代的要求,不断转变和进步,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好观念。

  4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在现今如此激烈的就业战场中,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呢?当然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首先,努力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专业的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实习工作和做一些社会调查来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接着,是最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基本技能之一,我们要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虚心求教,客服嫉妒心理;培养宽宏待人的大度品质,包容他人的缺点;最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客服“社交恐惧症”。最后,还有一些自我能力。比如。自信,忠诚等等。

  对就业指导课的感想以及收获

  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及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和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效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也不断继续,因此,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利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增强;有利于高效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毕业生自身的成长及发展;保证毕业生毕业后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还可以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让其调整好心态,顺利走上岗位。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就业指导课可以有效的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决定着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就业指导课,帮助到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有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大一大二先放松一下,大三大四在努力也不晚,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就业指导课正好可以帮助大学生改掉这种错误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2 我对就业指导课的感想收获

  在上就业指导课这短短的几周之内,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就业并且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就业的形势及相关的择业的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都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我知道了,大学生的求职,实际上是求职信息传播,就是大学生通过书信,上网,登记等方式,向可能的聘用单位表达欲求任职的愿望。

就业指导论文5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就业形势的需要及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现状,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应做到:办学定位准确,合理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形成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突破“短期培训”的模式;改变现有的指导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加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则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就业指导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及现状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寻求职业而进行的以方法性和技巧性为主的指导,包括求职准备、求职心理、求职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各方面的指导;广义的就业指导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身心修养、业务知识、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学习、组织、管理、创新、协调、交流、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狭义的就业指导主要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而广义的就业指导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由此可见,从学生进入校园伊始,指导他们从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全面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和创造未来打好基础、积蓄力量,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就业指导最早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初期的一些美国学校中,就业指导培训的最初课程主要建立在简单逻辑和常识的基础上,而且主要依赖于观察及资料收集技能。

  如今在国外,就业指导在高校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它以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配备专职人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和心理测试等,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收集整理并提供就业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基本不存在就业指导的问题。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转变,各大学相继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初步开展了就业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毕业生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现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存在教材指导性不强、信息来源不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从业人员经验欠缺等问题,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经费和人员配备、硬件设施与国外同等大学相比较仍明显不足。

  二、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现状,笔者认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水平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办学定位准确,合理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为国计民生之本。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公开申明“以就业为导向”,就足以说明高职教育在其根本属性上就是一种以国计民生为本的教育。为此也就产生了一种更本质的判断——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对人才的要求,逆向思维来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要转变观念,不要跟在普通高校的后面跑,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拓宽知识面、动手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学校要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层次教学把实验、实习等内容和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的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实践性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为一体,根据不同对象(工种)和班级,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突出外语、计算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2.形成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突破“短期培训”的模式

  就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的手段,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帮助。目前,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一些高校任课教师只注重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求职择业技巧性短期促销的模式指导,如如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如何依托各种关系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如何制作有份量的自荐材料、如何应对面试和笔试、如何把握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等等,而并没有重视对学生整体的职业素质的教育,缺乏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为毕业班开设,作一些求职准备、求职心理、求职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技巧方面的知识讲座。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引向一个误区:就业指导的内容是技巧性的、片面性的,可以通过突击掌握,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具体讲,从学生入学起就使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全方位的'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主体,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开设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课,适当引导非毕业班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平时的兼职等;同时,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还可再具体化,针对某种具体职业,进行具体的指导。

  3.改变现有的指导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不能仅仅重视就业指导的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目前,国内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参观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所以就业指导普遍显得单调,缺乏生气与活力。其实,就业指导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者邀请一些专业人士给学生开讲座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加强指导效果。学校还应该针对学生个体提供相关的细化服务。首先,就业指导应逐步向个性化发展,建立学生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体系和档案,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并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调适其心理状态,调整其发展目标;其次,就业指导应从低年级起,紧密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高其不同的职业素质,使之对将来的选择有所准备。

  4.加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证制度,但是这个制度还很年轻。教育部只是要求各个高校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严格执行从业资格的准入制度。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来看,从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各高职院校要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培训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合格的就业指导队伍。

  5.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很早就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网络化格局。日本的职业前途教育、苏联的职业定向教育、德国的职业咨询也均形成了网络化指导格局。我国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搞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基础,获取足够的信息是求职的先决条件。收集信息、扩大信息渠道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手段。首先,要加快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建立信息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信息,通过网络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向毕业生介绍就业政策,进行就业指导;另外,要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信息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全面收集信息,判断信息,选择信息,反馈信息。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求职,应当是今后择业和就业的首选方式。

  综上,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以及扩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满足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

就业指导论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现状和问题,阐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有效途径,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随着目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高职院校除了要使自己的办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之外,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所以高职院校要努力寻求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对策,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达到企业与学生的“人职匹配”。

  1.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l.1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高职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

  为了解和掌握我院09届学生择业思想及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在“对自己的就业信心”回答中,52%的学生对自己成功就业比较有信心,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有竞争优势,66%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在“理想的择业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68%的学生希望在江苏省内的沿海发达地区工作,49%的学生希望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工作,90%的学生希望从事的岗位是行政管理、生产技术管理或开发研究人员,但也有24%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调查中有74%的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有26%的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在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中,有46%的学生认为做得比较好,有54%的学生认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还缺少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在就业指导内容上,有35%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咨询,30%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信息指导,27%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求职技巧的指导。

  从以上高职学生择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一是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指导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际,缺乏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指导过程缺少互动性,过于呆板;三是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四是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还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二是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高不成、低不就,跳槽现象严重,诚信观念缺乏。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1.3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领导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基本上都设立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研究。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缺乏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逐步使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2.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1)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工作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校外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

  (2)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能真正使就业指导工作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尽早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次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积极推动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并在共同营造毕业生就业工作良好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部分学校已经在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但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形势发展,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教材(讲义);改革就业指导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就业指导形式,增强课堂与学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有效地开展个别辅导、座谈、讨论、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例如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形势分析、当前就业方针、政策,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特征、毕业生求职的基本职业技能,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等内容。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4)推进“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择业策略现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很多人不知道自身具体适合什么职位、行业,求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岗后学生工作不稳定随意跳槽等现象。一方面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希望涉及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让学生真正找到与自身特点、兴趣相匹配的工作,解决学生择业的盲目性,为学生提供理性的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加单位招聘时能够理智地进行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建立毕业生咨询接待制度和大学生择业心理接待制度;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在网上开通就业指导和就业座谈,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方便、最快捷的就业指导,确保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

  (5)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当今在校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系(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模糊观念和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学习,从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充分利用休假时间让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这样通过对社会接触和磨练学生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6)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预就业制”,营造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为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可实施把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岗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3.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顺利踏上就业岗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既能符合个人特点能力,也要符合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达到人职合理匹配。这样,高职院校才会有活力,培养的学生才可以说是合格的。

就业指导论文7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联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发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应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xx—20xx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为例,20xx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xx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带给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超多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xx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能够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必须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xx年212万,20xx年到达280万,20xx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带给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超多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取上:选取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取乡镇企业、大中学校、群众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取上,选取大城市的有20。8%,而选取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潜质差,难以贴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加之语言表达潜质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个性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贴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说,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十分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务必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发奋。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发奋。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超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取策略,从现实出发选取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潜质、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带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用心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潜质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超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信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业指导论文8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全过程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中的形象和地位。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就业指导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就高职院校来说,必须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转变观念,准确定位,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1 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1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而作为高等人才资源之一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就必然走向市场。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准确定位,正确选择用人单位,选择职业,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观、职业价值观等新观念,使高职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3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高职大学生由于在校学习和生产实践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具体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心理上、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2 把就业指导的工作落实到整个高职教育之中的措施

  2.1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开始筹划就业工作。毕业生能否就业关键看两条,一是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满足这两条,必须从专业设置和新生的职业生涯导航开始。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为地方服务,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把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就业预测作为专业是否开设的重要依据,聘请人事、劳动部门和行业、企业负责人论证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并为教学计划的制订出谋划策。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帮助他们进行未来职业设计,让学生知道未来职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将在校学习和将来的就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创办开始,就非常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把就业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同时从就业岗位对员工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工作。应设置专业化的职业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职业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能力素质与自己的未来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的方向。

  2.2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职业指导课堂化。要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教师要加强职业指导有关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掌握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搜集职业指导的案例和信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办法,切实提高职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通过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从学生职业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时劁顺利就业、创业、转岗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学生职业相关的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寻找课程与职业能力素质训练的切合点,适时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使单纯、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舞台。专业课教师更要成为学生职业指导的导师,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演变趋势和职业资格。更要让学生知道取得这些证书应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即资格标准,为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生涯设计奠定基础。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及其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开拓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专业课教师耍有意识地根据专业牦和学生实际,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取相关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3将就业指导全面渗透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职业指导的全员化。职业指导应全方位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耗,让学生感到亲切、实际。职业指导不是单纯的就业指导,因而不仅仅是就业指导处的事情,学校各个部门都必须有责任和义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是学生的职业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学生职业指导。学生管理部门包括班主任要把学生的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职业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但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能够得到家长配合,还便于各项制度落实和各项活动的实施,使“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落在实处。团委和学生会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出发,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组织开展学生课程竞赛和技能比武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有利条件。培训部门要加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全面了解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拓展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提高职业资格考试的过级率。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要利用建立人才信息网、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瓤世信息,进行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

  2.4将就业指导全面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始终,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只有在新生刚入校就开展并贯穿在校期间全过程,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校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而侧重点不同。在高职一年级主要开展就业八门教育,在这一阶段帮助他们进行未来职业设计,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竞争是个体问综合素质的竞争,而实力来源于在校期问的全部努力。要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使他们珍惜在校生活,挖掘潜能、完善自我、设计未来、奋发图强,主动适应即将从事的职业,适应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在高职二年级主要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将初步形成的正确职业观念,落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思想,以“会学习、会做事、会合作、会发展、会服务、会生活”的素质拓展为理念,强化素质拓展教育,着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特长发展、个人潜能发挥和技能培养的平台。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职三年级主要开展就业教育,职业指导的完成阶段在毕业年级针对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的实际及其特殊心理需求,拾遗补缺地进行以就业为重点的教育,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进行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等,提高学生就业求职的能力。对学生重点做好形势与政策、面试与择业技巧、择业心理以及初涉职场、求职维权、职业测评、创业经验等具体的择业与世指导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咨询服务以及在“校园网”上开设“职业指导”专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使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估计,做好心理调适,缩短适应期,提高他们选择适合自我牦的岗位工作的能力,为将来顺利地实现就业做好知识和.理准备。

  2.5建立就业跟踪反馈长效机制。加强跟踪服务是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立就业跟踪反馈长效机制,及时将跟踪调查结果反馈到专业的设置和课程调整与建设中去,使人才培养工作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计划紧跟社会的需求。

就业指导论文9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搞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摆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从业者的索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基的好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摆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和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就业形势进行介绍。对就业政策、规定进行诠释,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联系企事业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活动等。而就业指导的内容应包括:政策指导、思想指导、技术指导和信息指导。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学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面,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形式单一,学校对学生所做的就业指导工作仅在入学时的一次专业介绍、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就业指导课程和最后毕业前的一些面试等方面技巧的介绍;就业指导课程大多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指导、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等参观学习少、实战演练少。第二.专业介绍不到位。泛泛的专业介绍致使不少学生不清楚所学专业人才规格要求,不知道自己要“学会什么”,“能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趋向和具体岗位。第i,就、指导工作缺乏自我完善机制,就业指导中心非常注重就、信息的收集和统计,但缺乏对企业用人策略和倾向性的分析,分析结论未能及时反馈到各系部;就业指导相关部门信息不能共享互补,导致工作重复;指导工作缺乏个别指导,总体效果甚微。

  3.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设立了指导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机构,但由于指导思想、体制、人才的束缚,很难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11作。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由于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问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目前,根据教育部倡导的“全程指导”精神,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求职、找工作的过程,也绝不应当只停留在学生毕业这一个环节,而应该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连续进行。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总的来说,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心理辅导等。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就业观念指导。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关键,高校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全体教师要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解释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宠儿”,毕业时需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成为普通劳动者。但当前仍有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家长,就业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上依旧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深深烙印,就业观念上仍存在着“包分配”、“包当干部”的意识,就业态度上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工作选择上存在着“高、大、铁”(高待遇、大公司、铁饭碗)的倾向。通过就业观念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使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实现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从等待就业向自主创业等一系列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高校的职业指导要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有所突破,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实现自主创业、自谋发展。

  2.择业心理辅导。择业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手段,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常识、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面世技巧和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启发大学生自助的过程。在职业咨询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方式:一是问题解决式择业心理辅导。学生因缺乏有关个人的环境的信息而产生问题,指导人员通过提供有关信息,澄清问题,协助学生处理特定的事情或作出决定。二是能力培养式择业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不仅在于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其他适应能力,为大学生未来自行解决职业问题创造条件。三是职业发展式心理辅导。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借助职业指导的帮助,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指导人员除注重各种决策技巧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外,结合心理测量软件“职业能力倾向”进行测试,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进行心理分析,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将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四是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方法重视个人内在品质的发展与完善,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培养他们能动的自我价值观。

  3.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让学生明白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规定,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还须通过各种市场活动和就业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信息与资料。

  4.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明白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帮助学生探讨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5.求职技巧与法律知识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通过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让大学生了解或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在就业过程和今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6.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第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在择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辅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点,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的就业,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专业走向和择业目标。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业部门就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做出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的定向;进入就业阶段,通过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着重指导学生选择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和有意义的职业,而不是盲目选择高薪职业。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最后,举办各种就业实习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熟悉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协助学生走近社会、了解工作环境、发掘职业潜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我们在丰富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的同时,必须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及教师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实践和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机制,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10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一)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xx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xx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

  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

  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哦!

  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哦!

就业指导论文11

  幼儿园第一届亲子运动会实施方案就业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如何更好的发挥自己作用,本文分析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三个突出矛盾,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应对策略。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事,成为学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负多大的责任,又该如何应对就业工作,本文试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三个突出矛盾作一剖析。

  一、办学机制僵化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矛盾

  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总体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下的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患有严重的“市场不适应症”,从招生到教学等环节均处于“生产观念”状态,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目前高校唯一切入市场的部门,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两难的境地,即既要按市场制约机制的要求检验就业率,同时又受制于学校内部和大环境非市场化的教育系统。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早在1985年就对市场营销赋予了新了定义,新定义拓展了市场营销的应用领域,即市场营销不仅仅限于企业的活动,还可以扩展到非营利性事业组织与公共机构等。

  高校就业市场开发与企业市场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略有不同,高校就业市场面对的是“活”的产品,而企业市场面对的是“死”的产品,但它们的市场规律是完全一致的。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就象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学校的就业工作,就是企业营销“产品”的过程。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相当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部。因此,面对日益市场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必须象企业一样。把学生的就业和就业质量作为检验一切教学与管理活动的试金石。

  可以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必将延伸到学校内部的各个环节。高校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建立起以就业为龙头的办学机制。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方方面面的工作。只有这样,高校的发展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才能够彻底解决。

  二、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指导需求与教师素质不高的矛盾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迫切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的呼声日益高涨。据统计,虽然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较少使用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但是面对未来的发展,超过80%的人还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在心目中的地位重要或非常重要。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指导。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并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资质和水平,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学历不高、队伍不稳定,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心理准备。从思想意识来看,人们仍然将就业作为行政性工作来看待,这项工作谁都可以做,并实行轮岗制。就业指导教师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不能潜心钻研业务,也不可能潜心钻研业务,更不可能按照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设计自己。他们的.工作也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信息、签字、盖章的阶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是一种教育辅导活动,并非行政管理。要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使其与行政管理工作相分离,形成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职业指导人员的专家化。作为社会与高校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就业工作,给予就业工作应有的地位,切实解决老师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把就业指导老师的培养应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让他们享受专任老师培养同等待遇。具体做法是:培养专门的就业指导人才按照专业素质和能力来选拔教师,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鼓励深造,提供学历教育的机会,解决就业指导老师的后顾之忧;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咨询师的系统学习,并获得职业资格论证,持证上岗,不断提高师资素质,增强其专业能力。

  三、大量就业事务性工作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矛盾

  “早上来,上网看E—MAIL,看有没有用人单位信息。然后上就业信息网,看学生咨询,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再到网上找招聘信息发布。如果有用人单位要到学校来,就要联系教务处找教室。还有通知各系老师组织学生。我一时也想不起都忙啥东西了,但就是一直忙到下班。”这是一位普通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向记者描述自己平时一天的工作内容。忙与累成为对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最大感性认识。

  另外一方面,学生确实感觉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发布招聘信息、开招聘会方面有些作用,学校的就业网站也挂了一些诸如求职者如何进行个人包装、简历制作、如何面试的信息,但是就业指导中心对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服务内容太少,如:对职业测评结果的辅导认识、就业政策针对性的解读、本专业的就业市场的介绍、找工作过程中遇到困惑的解决等。

  总结起来,目前的高校在进行就业服务时有两条主线,一是解决学生找工作的问题,做市场,找企业;二是就业辅导这一块,如怎样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框架、就业心理的指导。如今大部分学校都把在精力放在前者,为就业率而奋斗,因此出现今天的状况,即没有时间、没有专人去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服务的局面。

  就业指导中心首先应当意识到提供给大学生的应该不只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位,工作重点应该是从一个在校学生成长为职业人的过程出发,对职业意识到职业规划能力,再到择业技巧、就业市场调查信息等不同角度非常系统地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过程式就业指导。其次深入推进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完善校、系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机制,让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对本专业学生的指导作用,同时成立就业工作学生社团,让学生优秀份子来宣传职业规划的理念与方法。最后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现代技术,促进网络就业指导的普及,培养学生参与网络就业指导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基本环节主要有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在我国,建立政府、社会与学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就业体制与保障体系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根据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点是:要尽快实现就业指导机构的专门化;加大投入,实现就业指导设施的现代化;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与学生1:500的比例配备,实现就业指导售货员的专业化;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就业指导对象的全程化。

就业指导论文12

  论文关键词:大专生 就业 学校管理 就业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大专生半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大专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造成大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基础上从学校的管理及日常教学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解决措施。

  近几年来,大中专科的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困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高学历,招聘启事上总是赫然标明要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大专生的市场相对很冷清。就业市场上传来的信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学校也收到过很多已经在读的专科生的来信,反映就业的艰难及用人单位对专科生的歧视。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有50%的专科生没有找到“婆家”;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而且近一些年来还呈下降的趋势。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还急需大批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掌握一定技术的专科层次人才,一个企业或单位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但并不是说全部都是这样的人才就可以更快地发展,事实上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队伍中,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应有合理的结构和比例,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大中专院校要不断扩招的原因。当然,大专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政策、学校和家庭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中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下面我就如何加强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谈几个方面的意见和看法。

  1 认识大专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的组织体制中,都设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工作的机构,这一部门的设立对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机构对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到位,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和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向学生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不能提供具体实在的帮助,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以至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缺乏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因而使学生就业工作出现走弯路,加剧了就业之“难”。

  2 加强管理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负责研究、制定和全面落实学校毕业生有关就业的规定、措施,开展择育,引导和组织毕业生多渠道全方位顺利择业就实施部门。但一方面,其要顺利开展工作需要学校其他部门的配合和协作,需要动员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研究如何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让全体教师到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学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未来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这离不开学校的有效管理、组织领导;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学校及学校的毕业生,可以上人才信息网推荐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广造声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以学生为本,开展好就业教育

  3.1大专生就业要从“专”入手。抓好大专生就业前的能力准备

  占全国大学生一半的大专生,专在何处?根据高教委的教育方针,大专生与本科生相比,专在他们的操作技能上。大专生的就业,也就应在专业操作、实践技能上做好功夫。学校在设置专业方面要防止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要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要作为设置各专业课程的指挥棒,精化基础课,优化专业课,强化实践技能课,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上构筑与专业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合理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习、实训课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上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让学生不仅拿到一张毕业文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因为“专所以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市场需求,就到业,就好业。正如《实力比学历更重要》的'作者所说:“与其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不如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拓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筹码。毕竟,大多数用人单位更看重人的能力,而非学历。”"

  3.2搞好入学之初的起始教育,抓好大专生就业前的心里准备

  就业心理准备是大学生就业前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训练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一般从学习专业课时便开始了。对大专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工程,对这项工作要争主动,应抓早字、并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渗透,常抓不懈。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从所学专业的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逐步认识到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性质、职业特征,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把学习的焦点集中在有关的专业课上,为今后就业做准备。这些努力,就是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大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才能主动地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注意搜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关于本专业目前的或历年的用人信息,因此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或目标,增强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实力。

  3.3开展多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大专生要顺利推销自己,实现就业,除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专业技能和必要的职业规划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可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相结合以拓宽思路和眼界,提高自身综合技能素质。比如我所在的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一方面开设就业指导课,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的求职应试技巧;另一方面适时举办一些像“成功推销秘诀、“服饰搭配与技巧”、“交流与沟通技巧”等就业专题讲座;同时利用学生团体举办模拟招聘会、校友座谈会,邀请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本校毕业生介绍其求职经历,认识应聘过程中的技巧、注意事项等细节问题中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优势,这就让应届生体验在模拟求职历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增强就业技能。

  4 结语

  总之,面对大专生就业的诸多困难,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提早准备积极面对,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让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大专生的就业问题,积极出谋划策,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自己寻找出路!

就业指导论文13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就业指导理论 实践模式

  论文摘要:我国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社会人才需求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已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为缓解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已在积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其成效却良莠不齐。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通过鉴别吸收国外的就业指导经验,探索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

  近年来,为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纷纷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虽然也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但由于各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制度体制、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并未形成完善、实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文件,但对于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人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参考标准,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非常缺乏专业指导和服务素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的水平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

  (三)就业指导内容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内容较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很多都还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非常笼统的就业技巧指导。这样的指导其实只是宽泛的战术指导,还是非常缺乏深层的战略指导。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专职部门更是主要从事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而对于就业政策的解读答疑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还非常小,这应该也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总是感觉就业难,面对就业市场束手无策,对就业政策非常模糊的原因。

  (四)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剥离了学生的专业背景。目前许多高校虽然提出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目标,但是,在指导方式上基本都是采用集中毕业生或者集中各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笼统指导。这种就业指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提供信息和帮助,但由于忽略了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和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缺乏对不同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无法满足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鉴别性吸收 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就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故相关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它是世界上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在多种理论派系中最为基础、应用最广的也是美国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提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特性—因素匹配理论为后期的发展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目前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心理动力论、需要论、职业选择发展论、行为论等。这些理论派别,尽管模式不同,见解各异,但各理论派别之间互为补充。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各国的就业指导各有特色。

  (一)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大一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在大二通过人才测评等手段来认识自我,从而能选好专业;等到了大三,再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比较深入的实习,为将来求职做充分的准备;大四则会对学生进行专题的求职训练,组织各种各样辅导学生就业的活动,并不定期通过E-mail告知一些与求职有关的活动。最后是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学校会专门为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在分析测评结果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应的职业种类,然后通过多次面谈帮学生确立就业意向。 "

  (二)英国的专业化就业指导

  英国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职业顾问和信息职员构成。职业顾问往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并有在大型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历,丰富的工作实践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合二为一。信息职员则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或学科背景,能够胜任就业信息的导航服务和资料编辑整理出版工作。

  (三)日本的生涯就业指导

  日本通过转变单一的指导为生涯指导。在生涯教育指导下的日本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分为以下几点: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首先要求毕业生进行就业登录,即向学校就业课注册,凡希望就业的学生要让学校知道自己毕业后的意向,然后,学校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和规范的个人就业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日本大学都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综合考试SPI(Synthe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日本称之为适性检查。该考试是适应日本人特点的综合个性报表的检测,能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个性和能力做出较为科学的评估。SPI适性检查包括:个人的基础能力评价、适合的职业志向分析、个人素质和个性的剖析等三大部分。 三、就业指导实践模式构建

  (一)应该从学生源头开始抓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认同测评工作。高校通过这种从源头抓起的模式,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到招生宣传中,在学生填报志愿时通过职业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职业认同测评类软件进行个自我测评,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更清晰的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评结果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制定自己大致的职业方向和努力方向,这也能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二)系统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工作,不同年级的任务和特点不同,不同年级要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计划,并形成不同年级不同任务的连续性发展。

  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对一年级大学生,应着重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使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特点,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确立目标,试探性地进行生涯设计。对二年级的大学生着重夯实和拓宽基础,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试探性地确认职业目标。对三年级大学生,应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通过专业技术基础的调适,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对四年级大学生,主要在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巧商谈、心理调适等方面,针对择业期的问题进行择业指导。

  (三)丰富就业指导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以外,高校应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丰富就业指导载体,纵深就业指导内容。

  1、专题讲座。包括对新生开设的生涯讲座和对毕业生开设的择业讲座等。

  2、校友报告会。成功校友易成为学生的效仿对象,对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并为之奋发进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请进来,走出去。邀请用人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人事部门有经验的干部来校同学生进行交流,指

  导学生主动地走上社会,调查社会,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发展的协调互动。

  4、择业成功者交流会。在毕业生中选拔择业成功的学生与在校学生开展交流会,讲解其成功择业的经验。

  5、舆论影响与渗透。通过校内学生类报刊,引发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及时通报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等信息。

  6、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各年级学生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模式,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不定期的进行修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四)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的众多模式的就业指导在更多的时候会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此,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某专业的学生为个体,由具有较深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就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人才需具备素质、工作选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五)注意检查评估。加强对就业指导自身的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一方面,毕业生就业之后,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促进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离校前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意见,反馈信息,找出差距,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2]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xx,(2).

  [4]李丽华.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其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xx.(1).

  [5]孙烨,李道刚.借鉴美国就业指导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xx,(14).

  [6]姜亦炜.试论全程化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10)

  [7]覃柳虹,曾锐.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方法.[J]教育长廊 20xx.10(中旬刊)

就业指导论文14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来自于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毕业数量的绝对增长,一方面来自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指导滞后,停留在只为毕业生提供单一的就业指导,缺乏全面的系统指导三是大学生对个人和职业了解不够,没有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据中国人民大学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目前52.9%的高校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仅为就业准备的就业指导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很少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也很难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用于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上。问卷调查显示,205位大学生中不知道、不了解职业规划理论的有125位,占61.3%。这种状况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2.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其对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自我及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最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论文最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论文

  (一)丰富就业指导形式

  传统的就业指导限于就业服务,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强调就业观的重要性,属于被动的感知,很难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远离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室,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职业生涯咨询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提供求职、择业信息,论坛交流等,引导学生根据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

  (二)规范就业指导的内容

  常规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政策性的指导,缺乏深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 也不可能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基础上, 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专门的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对非毕业生以及就业之外的环节缺乏指导与帮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对于大一新生,应着重就业形势的认知及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着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对涉及就业方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接触社会。对于毕业生,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从容面对挑战。

  2.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

  大学生只有对自我进行科学的测评、客观的评价,才能冷静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此,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通行的某些测评项目和方法,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测评体系,教育和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最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论文论文

  3.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学校培养一支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队伍,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心理学或从事职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些专业人士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个人特性进行职业选择,更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潜能与创造力。因此,在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学习,在顺利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就业指导论文1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误区

  论文摘要:目前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一些应该引起关注和需要认真改善的地方,以防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就业指导变成了“就业误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带有“时代特点”和长期性的社会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就业指导更具有“方向性”和“教育性”。

  伴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李旨导工作,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很多人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过是,平时贴贴就业信息广告,签合同时盖盖章,偶尔联系几家用人单位,学生毕业前做一次讲座而己。有学生形象地把学校就业指导内容描述成“‘老三篇,一一开场白是老师不厌其烦地强调今年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让本来就饱受打击的大学生们对就业又增加了一层恐俱;然后就是教导大学生们要放低心态去就业,拉下脸皮不要挑三拣四;再次就是大谈学校今年宏伟的就业目标,鼓舞一下士气。絮絮叨叨一番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之后,学生们除了灰头土脸地离开什么也没得到。”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高校就业指导本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求耳时支能和就业信息,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就业平台。空泛无力的“老三篇”就业指导课与学生心中的要求相去甚远,不仅没有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反而让洲门心头蒙上阴影以至更加不知所措。种种情况都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操作不灵现象,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身需要改革,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1.指导时间上的误区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认为是针对大学毕业生而然的,是毕业前的事,其实这是就业指导时间上的一个误区。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只是一种形式,是大学生在多年学习、工作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的表现,这种成功的背后包含着许多苦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是十几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在看奥运会比赛一样,我们看到运动员取得冠军那只是一个结果,在这个结果的背后是教练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培养训练的结果。所以全面开展的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应从低年级起就开设,课程要紧密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一般新生一人学就进行就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的培养,到大二、大三主要进行专业上的指导,毕业前侧重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传授,让大学生们明确明天的成功是来自于今天的努力,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里,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移累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积累,实践表明你付出得越多,准备的越充分,在毕业及毕业后的收获就越多,在就业竞争这个大舞台上才能技压群雄,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亲赖。

  2.指导内容上的误区

  就业指导内容的误区主要表现在“重技巧,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扎实地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而且可以按照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学业。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应加倍学习;注意本专业学科发展脉搏,及时了解和努力掌握最新动态,使所学专业知识保持在学科专业的前沿。忽略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就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有些东西不是靠临时装出来的,修养和知识,是平时的养成和积累。只有外在修饰与内在涵养有机结合,才能在那关键一刻塑造一个真实的、完美的毕业生。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过多的强调技巧性的东西,对学生的就业是很不利的。学生初人社会,本来就带有着原始的淳朴,过分的修饰,会给人一种不相衬的感觉。再有,对求职中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找到的工作不满意时,往往不能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使大学生通过在校的几年学习,在走向社会之前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即将走向社会,从事某项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共识:就业就像自己的健康一样,它的钥匙永远或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倘若忽略了这点,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学生,即便找到工作,其就业压力仍然会转化为从业的压力。

  3.指导层次上的误区

  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指,给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二者的“中介人”角色,简单说就是帮助求职者找工作。至于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在工作中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这样的就业指导是浅层次的,狭义上的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层次上的误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选择井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就业或自行创业、并为就业后发展成才,创立事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每位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份工作环境好,经济收人高,自己又很喜欢的工作,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个目标与大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一至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大学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能更大地发挥他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很好地、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这份工作,因此他的工作效率就高,工作的业绩也就大,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也就大,否则工作不理想,每天闹情绪,在工作上很难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会造成工作的失误,这样不仅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所以说个人努力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一致的,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大学生倒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4.指导角度的误区

  大学生是就业指导的对象,也是就生指导活动的主体。要使就生指导工作富有成效,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一些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就把自己个人的工作意识和喜好者被指导者,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对职业的好恶作为择业的标准,引起就业指导角度的错位。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应试指导。长期以来,洲门注重的是升学率、高分和文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我们又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子,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把就业指导变成了应试指导和应付面试的指导。事实上,只讲择业不讲敬业,误把应聘面试当成一种游戏。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多地强调了解燃眉之急,大多是现场传送技巧,忽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供需关系和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未能从J拙朗勺走向和市上到现律对就业深刻釉向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就业指导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定势,把重点放在指导大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择业心态上,关注就业的质量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上。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门人性化很强的工作,他要求指导者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手把手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那些深奥的彭剑业理论与具体的就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是就业指导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目徽业指导是以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为基础的,学生通过分析,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络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白己的差距。以此足夸遴自己的障碍,成功地把握自己,真正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外因,是一种辅助胜因素,指导者不可能把就业意识、就业观含及职业素质简单地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内在品质,也不可能决定学生的就业方向。学生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帮助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总之,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而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工作任务还是相当繁重,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组织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就业,就好业。以其达到使无业者有业生会就业,就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的就业指导的最高境界。

【就业指导论文】相关文章:

就业指导的总结05-24

就业指导的总结(经典)05-25

就业指导讲座心得11-25

学习就业指导心得05-12

就业指导课程答案01-11

中专生就业指导10-09

就业指导心得感受与收获10-26

就业指导心得体会08-19

就业指导课学习心得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