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时间:2024-05-26 13:15:11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

  一、市场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

  (1)市场主体的特殊性。有市场,就会有商品的供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市场就业主体是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高附加值和良好的可塑性,是一种特殊商品。大学生与培养人才的高校是这个市场的商品供应方,用人单位则是商品需求方,三者共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相互联系和互动,形成供求不断变化的市场。

  (2)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同时进入社会求职,加之学历层次差别不大,年龄又相仿,使得市场竞争尤其激烈。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取胜,只能依靠自身的竞争实力,否则就业困难,甚至被淘汰出局。这就迫使商品供应方即高校和大学生迎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实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3)就业配置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主要包括高校独办或高校联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各人事局举办的就业市场。无论谁举办,这些就业市场的用人单位一般是本地区的,所招聘对象也大多是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区域性较强。在无形市场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中央就业部门与各地就业机构、各地就业机构之间关于就业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还很欠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配置的区域性,并且区域的失衡性也愈显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市场机制障碍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条块分割

  信息不畅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十分重视。各省市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各高校纷纷举办大学生招聘,形成大小不一、类型多样的就业市场。但这些就业市场却是各自为阵,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信息辐射力和扩散力不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疲于奔命,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的寻才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号指示作用不强,供求交换难以形成。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环境缺乏支持和保障

  市场规范运行,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市场化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首先,劳动人事及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依然保持旧有传统。很多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生源毕业生设置诸多限制条件,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繁琐,造成毕业生跨省市流动渠道不畅,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不相适应。其次,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缺乏规划和鼓励政策。一方面,存在非法中介机构对求职大学生进行欺诈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财税减免力度不大,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来说缺乏利益刺激作用,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都受到限制。第三,自主创业的市场环境有待优化。大学生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但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缺乏基本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创业教育支持不够,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时面临融资难、高风险、低回报的窘况,高校毕业生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3.大学生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等院校很多专业设置没有面向市场需求,仅仅是以现有师资力量或传统产业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滞后,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过于强调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提升,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的供给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

  4.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就业市场的变化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原有的“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转变,但是现状却并不乐观。大多数毕业生或是对自我评价较高或是对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就业期望值偏高,“高薪”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地域选择上,更多地考虑京、沪、穗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不愿到中西部小城市和偏远贫困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偏好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和农村乡镇;在职位选择上,偏向于所谓的“管理岗”、办公室,不愿到基层一线。这种不良的就业心态导致少数部门和职位竞争相当激烈,人为造成就业困难,客观上阻碍了大学生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空间内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机制的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这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1)做好政策引导,加强宏观调控。市场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这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人才资源配置加以引导和调节,对于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去工作。政府在进行政策引导时,尤其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规模,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导向机制及其各种政策配套措施,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动力。

  (2)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大学生切身利益。政府应该按照市场体制的要求,消除旧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加大毕业生择业在地域上的自由度,消除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壁垒。要尽快制定关于毕业生就业市场开设条件、交易规则、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反对不正当竞争,制止欺诈行为,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均衡铺平道路。

  2.加强社会支持和服务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对毕业生家庭而言,家长应该克服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帮助和鼓励自己的子女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积极参与竞争,依靠自身实力去找工作,敢于尝试自主创业。对用人单位而言,要摒弃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借机压价的行为,注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利用现在充分的大学毕业生资源,加强人才储备,给予招聘的毕业生合理报酬;同时,密切与高校的合作,进入校园开设职业指导讲座,提供实习岗位等,为高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对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而言,要规范自身组织管理,建立自律、诚信的自我监督机制,使自身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整个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3.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1)进行课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再结合自身师资、特色等资源,找准定位,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合理减少就业率较低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增设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吻合,发挥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应有作用。

  (2)重视素质拓展,提高就业能力。高校除了要教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应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要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

  (3)建立就业指导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引导。第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应该予以重视,提高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的素质,以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指点求职技巧、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等。其次,推行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从认知阶段起步,将职业指导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类分阶段教育,引导学生做好面对将来就业创业挑战的准备。第三,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课程。除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一般性的传授求职择业方法的课程外,还应结合现阶段实际,增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比如KAB、SYB创业实训课程,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化。

  4.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培养

  (1)更新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大学生要抛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就业身份等级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也不攀比从众,珍惜就业机会,主动到基层就业,施展自身才华;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实践中调适,科学地评价自我,科学地定位自我,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2)增强主动意识,提升综合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精专业知识,并注意学以致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要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的能力,强化不畏挫折、创新创业的意识,以积极融入社会。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2

  摘要

  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采用追踪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其就业创业的价值取向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的特点。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体育类专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更令人堪忧。如何针对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追踪考察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求职需要和心理特点对其开展适宜的就业创业指导,切实提高该群体的就业面与就业质量。

  1、调查方法与设计

  采用追踪调查法,选取10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追踪调查,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2、研究结果分析

  2.1云南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2.1.1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表1中可以看出,调查学生就业意愿和是否希望得到相关部门辅导与帮助的情况是:100%的学生想就业,并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而得出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

  2.1.2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通过调查,所有人的就业标准单一,且几乎一样,入学的前两年,都希望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且到学校工作。后面几年20%的人出现了想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愿望,但还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是在职在编人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不愿尝试、不愿冒险,讲求安逸、稳定,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趋于现实化:

  2.1.3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展空间价值方面的需求调查,选择审美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人,占总人数的10%;选择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总人数的40%;选择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认知需要的学生人数各6人,各占总人数的60%;选择自我实现需要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0人,占总人数的100%。从以上数据分析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发展空间价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这就可以看出该群体很想通过专业学习后,通过就业创业,从而改变现在的命运,该群体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1.4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调查发现,该群体入学的前两年不想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100%,而后几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创业。除了有20%的人对自主创业从未想过,也不感兴趣和10%的人想开超市外,其余70%的人创业都基本一样,单一且跟专业息息相关,都是想开办体育类培训班、当教练。没有整体的职业规划和思路,创业观念不成熟。

  2.1.5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中专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调查,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学生人数只有1人,仅占总人数的10%。从数据看出该群体对学校教育比较认同,对所学专业认可,择业态度主动自信,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2.2.1忽视学校因素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调查,选择学校因素的学生人数有3人,仅占总人数的30%;选择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学生人数各有9人,各占总人数的90%。从数据看出影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学校因素则显得不重要,因此通过本研究,如何加强学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显得尤为重要。

  2.2.2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势。就业都希望到学校当老师,就是偶尔有不当老师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稳定的,带编制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创业要不就没有想过,感兴趣的都是希望开办体育培训班,当教练。该群体就业创业都呈现单一化特性。

  2.2.3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都是要与专业相一致,就业选择是当体育老师,创业则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体育培训班,而现实中体育专业的专业就业率历年都很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不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该群体不会通过大学的`拓展课程发展自身潜能,拓展专业以外的能力,他们过分的依赖专业,对将来的就业创业缺乏整体规划和拼搏冒险精神。

  2.3改善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的建议

  2.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需遵循“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区域特性、学校实际”等原则,不要一概而论,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设有体育类专业的院校应该利用转型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论证,制定出能培养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目前,社会、家庭、高校等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各尽所能。社会各界给予各种政策,创造各种岗位;家庭高度重视,为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学校调动所有力量,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些种种,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指导模式,是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3.3发挥榜样作用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意思就是见过就能照着摸索出来。没有主见和完全形成独立思考的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学校应该利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性,定期邀请就业创业非常成功的校友来作交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楷模,让他们感受到就业创业可以“依葫芦画瓢”,从而减轻压力,减少迷茫感,进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就业创业,使之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

  3、结语

  从追踪调查及收集的数据综合分析看,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特点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存在:忽视学校因素;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等问题。建议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发挥榜样作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切实提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创新创业引导研究[J].径营管理者.20xx,(5):111-113.

  [2]任艳.“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4:3.

  [3]向凌云,蒋芙蓉.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7(6):142-145.

  [4]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5.

  [5]石志成,乔琳,孙莉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10(5):96-99.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3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xx年至20xx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xx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xx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xx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4

  一、现阶段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出现的问题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不够先进

  艺术类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专业学习,将学习的重点一直放在专业内容上,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就业方向过窄,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又由于我国艺术院校强调个性化发展,使得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意识过于开放,过于追求个性化,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未能与当前社会形势紧密联系,常常出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不仅会极大程度的打击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同时,也会造成艺术类专业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出现,不利于我国艺术类专业的良好发展。另外,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不够先进,认为艺术类的就业创业环境必须要在发展良好的行业和地区,学生不愿意到基层部门和乡镇地区工作,在艺术思想和就业理念上还有所欠缺,导致我国艺术类学生就业发展不均衡,抑制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总体来看,我国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扩大,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的降低,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现象不够重视,在指导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踏入社会没有良好的就业意识,缺乏一定的就业空间,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如今,创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词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用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但是,落实到具体部门时,却未能将大学生创业内容纳入到就业指导体系中,导致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服务时,内容过于陈旧,不仅无法分析当前社会的形势,同时也未能贯彻我国的就业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使得我国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影响了我国艺术专业的良好发展。

  (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信心不足

  艺术类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常常是被迫选择,随着人才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为了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盲目的投入到就业浪潮中,使得自身的真才实学不能得到发挥,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在实际的就业岗位中,心理压力过大,难以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另外,尽管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性过强,通常在多年的学习中,只是针对于某一方面进行深造,而创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同时还要求了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然而,目前艺术类大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在能力培养上面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信息不足,抑制了个人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在艺术类人才方面,竞争压力巨大,因此,为了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要更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通过就业创业理念的更新,提高个人的行为素质,强化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学校提供多渠道的实践平台,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社会的融合力度有所加强,在艺术思想上不断提高学生,使得学生愿意在基层岗位上寻求艺术能力上的突破,而不被虚荣所迷惑,了解艺术的本质,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

  (二)完善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的内容

  只有完善了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服务体系,才能帮助艺术类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提升艺术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力度,通过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开设内容全面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就业创业信心。在实际的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注重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重视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针对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在鼓励学生就业创业时,应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支持,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资金上的支持,政府及学校应当开设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技术上的支持,学生在实际的就业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应通过开设社会就业创业指导会议,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要更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完善教育服务体系的内容,同时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才能有效提高教育引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5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从创业教育理念确立、政策与文化创建、组织机构设立、课程体系开发、专职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以保障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方法、创业技能的良好教育和培养,从而实现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去提升他们就业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进入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00多万的时期,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环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因此,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和明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含义

  由于人们对“创业”定义的不确定性,创业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内涵,究竟是“为了(for)创业的教育”,还是“关于(about)创业的教育”,或是“通过(through)创业的教育”,还是三者皆隐含在内?就国内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显然应是三者的结合,而且这三种类型的教育也无法截然分开。开设多种相关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创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职场人士做报告和座谈,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它包含了“为了学生将来能自主创业”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关于如何建成企业、事业、职业”的意义。而部分高校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区”,直接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经费等必要条件,则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品格。

  在此,有必要对学业、就业和创业三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学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学业完成者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不同学业经历的个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就业岗位;学业也是创业的基础。不同的创业类型需要创业者具有不同的学业经历,具有不同学业经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选择不同创业项目;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生活所需的来源。而创业是积极的就业,在解决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可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从创业教育的意义上来看,它是生存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们在社会上赖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学习化社会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包含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没有哪一种教育可以使人一劳永逸受用终身。

  从创业教育的实施上来看,其目标是多重的,因为创业本身的含义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创业是如何进行的,也要培养出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创业精神和品质,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其对象是广泛的,应覆盖所有需要这一教育的社会群体,而绝不仅仅是某个学院、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的学生;其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内容包罗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到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教学方法是实践性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二、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创业理念及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创业问题的思考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通过树立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大学生既有开拓创新、务求必胜的勇气,又要有敢于失败、百折不挠的毅力。 "

  (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侧重于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创业实践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劳动教育等,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学校要对教师的创业辅导工作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要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一定的帮助;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可以引进企业参与机制,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创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以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和建设创业论坛为主的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盖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四)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改变过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将创业教育纳入已有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并构建起立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延伸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活动中。树立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学校在校地合作企业、校友企业、校办企业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要逐步形成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规范化,社会化,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循序渐进,实现从认知到应用,从应用到创造的教育目标,每个阶段的实践过程都有所侧重。

  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各种教学过程,除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渗透外,特别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教学中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的结合来寻找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其次.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中都加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地与创业教育挂钩,着力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精神,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再次,应特别加强模拟创业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计划可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逐步付诸实施,这是对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

  其中应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他们熟悉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可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领悟能力,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应对各种变化,并可以企业管理顾问的身份参与科技企业的管理;技术类专家,需涵盖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持并为学生提供指导;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他们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经济部门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等宏观调控行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坚定的自信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他们的接触、沟通和交流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激情,并为受教育者树立学习的榜样;创业园的管理专家,现在国家在多个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园区或创业园区。给予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优惠政策,这些园区的管理专家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直接的创业条件;心理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创业领域和创业敏感点等建设性意见。要在队伍建设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工作格局。

  (六)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状况,同学们对于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

  以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课堂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衔接的一体化模式,三者互为补充、相互反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相得益彰。在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要初步形成分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进行渗透。在分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所扩充。要在大学的校内建立一批学生创新团队,各个实训中心和创新基地要能够全天候对外开放,只要经过核准的创业创新项目团队都能够优先保障使用,并配备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要在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形成了创新、建设、竞争、协作能力的培养机制,构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6

  一、音乐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时所面临的问题

  音乐类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和创业的选择时往往会同时面对各种各样的来自于社会外部及自身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当前我国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紧密相连。

  (一)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及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而轻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重“技”轻“艺”。这种教学现状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音乐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这种教学理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改变,不少音乐类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多样的大学课程时往往有着“学好专业课就行”的意识,对于其他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课程兴趣不高、关注不够、参与不足。

  (二)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差。社会竞争能力是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竞争中所必备的包括团队配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音乐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经常不能令人满意。由于音乐类大学生大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和相对独立的个体意识与自我表现能力,因而在团队配合精神与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差,再加上音乐课程的专业授课大都是小班教学形式,学生相互间交流沟通机会较少,甚至与教师也缺乏合理的互动沟通,更不用提对学生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了。

  (三)就业期望错位。很多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存在着“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对于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存在着期望值错位的现象。有些学生专注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甚至“非编制不进”,因而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反而满腹牢骚。应该客观地看到,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事业单位在招聘普通文职人员时,音乐类的大学生本身并不具备什么优势。私营企业、私立学校乃至培训机构都需要大量的有专业技能的音乐类大学生,然而由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往往不加考虑就直接拒绝这些工作,宁愿待业也不愿意接受眼前现成的工作,因此加剧了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推进音乐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的对策

  (一)结合社会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在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中需要将社会对于音乐类人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对于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充分考虑进来,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音乐类大学生的课程内容设置,提高专业课程与社会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要特别重视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根据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社会需求的市场导向,进一步优化高校音乐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

  (二)鼓励音乐类大学生自主创业。音乐类大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张扬的个性,这些特点在自主创业中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了一系列包括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在内的政策,因此要不断鼓励音乐类大学生在毕业后开展自主创业活动。实践表明,音乐类大学生在毕业后以自主创业的形式开设艺术培训班、开办乐器行乃至演艺公司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所从事工作结合起来。随着当前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技能的逐渐重视,音乐培训和乐器行的市场也渐趋好转,这就为音乐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岗位适应能力。随着社会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数量渐趋饱和,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社会用人单位考量的主要标准,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音乐类大学生在处理问题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不足以满足要求,从根本上来说这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增加实践活动的学分和教学时间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7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们,本文借鉴蒂蒙斯模型、威克姆模型及Sahlman模型,试图对创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取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取舍.

  关键词:创业;就业; 选择

  Being Employed or Starting an Enterpri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bstract: facing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forced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being employed and starting an enterprise. This has been plagu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immons model, Sahlman model and Wickham mod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from the aspect of accessing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employed and starting an enterpri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mployment, choice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们,本文借鉴蒂蒙斯模型、威克姆模型及Sahlman模型,试图对创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取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取舍.

  创业是一个创造增加财富的动态过程[ [1] Ronstadt, R. (1984). Ex-entrepreneurs and the Decision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Wellesley: Babson University Press.][1].创业也是一个创造或者占有机会并追逐机会而不顾现有资源的控制的过程[ [2] Bygrave, W.D., & Timmons, J.A. (1992).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因此,它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生产力和发明了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过程[[3] Stoner, J., & Freeman, R.E. (1992).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3].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给创业做一个有凝聚力的定义,有学者将创业作为个人就业的一种手段或一部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现过创业型就业的定义"所谓创业型就业是指个人、家庭或一个团体(若干个人的组合),通过依法登记设立企业组织,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加工、研究开发、分销、服务等内容)而实现的就业[ [4] 李福华.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教育[J]. 软科学, 20xx. CNKI学术定义搜索September 13, 20xx][4]". 本文将创业型就业仍然视为创业而不是就业.

  按照企业建立的渠道,创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独立创业、母体脱离(corporate spin-off)和企业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5] 王树生. 创业教育研究[N].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xx.][5]. 独立创业,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母体脱离是公司或企业内部管理者从母公司中脱离出来,新成立一个独立公司或企业的创业活动.企业内创业是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创业.本文所讨论的创业仅限于独立创业.

  根据创业者创业动机的差异,有学者将创业者划分为机会型创业(opportunity-pull)者和生存型创业者(necessity-push entrepreneur).生存型创业者是由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所以才选择创业;机会型创业者则是由于拥有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而选择创业.而机会型创业者由于概念模糊,一些学者将之称为成长定位型创业者(growth-oriented entrepreneur)和独立定位型创业者(independence-oriented entrepreneur)代替.成长定位型创业者指追求机会以使企业潜力最大化的创业者;而独立定位型创业者指以成为自己的老板为抱负的创业者[[6] 陈震红. 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研究[N].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xx.][6] . 本文所提的创业者将只限于独立定位型创业者,即想要成为自己老板的创业者.

  一、创业过程模型分析

  美国学者蒂蒙斯在对创业的研究后,提出了蒂蒙斯模型[[1] 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1],他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的动态过程,其中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它们的存在和成长,决定了创业过程向什么方向发展.蒂蒙斯强调了商业机会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商机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元素,特别是在企业的创立之初.真正的商机比团队的智慧和技能、可获取的资源都要重要得多,所以创业者应当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最佳的商机.蒂蒙斯认为成功的创业企业更着眼于最小化使用资源并控制资源,而不是贪图完全拥有资源.为了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源,创业者要竭力设计创意的精巧、用尽谨慎的战略.蒂蒙斯认为创业团队是创业企业的关键组成要素.事实上,在选择核实的投资项目时,吸引风险投资家们的往往是企业创业团队的卓越才能.蒂蒙斯模型把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强调了三个核心要素的适合和平衡.在创业过程中,创业领导者及创业团队的任务就是反复探求更大的商机和资源的合理运用,使整个三脚架保持平衡,其中创业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蒂蒙斯曾举例网景公司从开创到首次公开发行,直到今天的发展过程:最初,网景公司创立时,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因为缺乏资金和管理团队;而后来在风险投资家上场后,帮助企业建立了管理团队;在不断盈利之后,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盈利,于是首次公开发行,公司达到了最平衡阶段;最后,由于担心受到新的破坏性技术产生的威胁和人才竞争对组织团队的不安全影响,这个模型再次出现不平衡.[[2] 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2]作为创业领导者,必须在这个过程从开始到发展竭尽努力使模型达到平衡,使得创业活动能够持续下去.

  图1: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

  资料来源: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

  另一位学者威克姆在研究创业过程中,提出了威克姆模型[[3] 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3],认为创业者、机会、资源,和组织是创业的主要要素.创业者位于创业活动的中心,是创业活动的主导者.他要识别和确认商业机会、整合和管理创业资源,创立和领导创业组织.创业者的任务是有效地管理商业机会、资源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三者达到动态的平衡.创业者要对商业机会及时做出反应,领导组织,配置资源来不断获取商业机会.这样创业组织才会不断壮大发展.

  图2:威克姆模型

  资料来源: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

  Sahlman 提出的创业过程模型[[1] 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认为创业过程包含四个关键要素:人、机会、外部环境和创业者交易行为.在该模型中,将资源投入到机会中,目的是为了企业将来的盈利.人,指为创业提供服务或资源的人员,包括经理、员工、律师、会计师、资金提供者、零件供应商等与新创立企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员.机会,指任何需要投入资源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将来的营利性.外部环境,指所有影响机会产出,又在管理的直接控制之外的因素,如银行利率水平、相关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一些行业因素,如替代品的威胁等.创业者交易行为,指创业者与所有资源供应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Sahlman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就是人、机会、交易行为和外部环境能否协调整合,共同促进创业成功.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识别出成功的创业——配置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团队拥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盈利前景良好的商业模式,容易获取高额利润又能防止其他人进入市场,市场环境良好,交易方式能够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以充分的激励等,这些要素使得新创企业能够紧密结合,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图3:Sahlman模型

  资料来源: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上述三个模型显示出的创业行为中,都包括至少三个要素,即商业机会、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及资源.并且,在这三个要素中,创业者对创业团队进行管理,对资源获取和进行配置的目的都是为了把握商业机会,使创业成功.由此可见,商业机会要素是一个人决定是否进行创业的最核心考虑要素,也是创业行为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在发现商业机会后,才可能考虑如何进一步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以求利用这个商业机会盈利,进而决定是否进行创业活动.

  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者从成千上万繁杂的'创意中选择了他心目中的创业机会,随之不断持续开发这一机会,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直至最终收获成功.这一过程中,机会的潜在预期价值以及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得到反复的权衡,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战略定位也越来越明确,这一过程称为机会的识别(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过程,一些研究也称之为机会开发(Opportunity development)过程,或者机会规划(Opportunity formulation)过程.Lindsav, N.J. 和Craig, J(20xx)将机会识别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1] 林嵩、姜彦福、张帏. 创业机会识别: 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xx Vol.26 No.6][1]:

  阶段1,机会搜索(opportunity searching).在这一个阶段,创业者在整个经济系统搜索可能的潜在创意,如果发现,就进入第二个阶段.

  阶段2,机会识别(opportunity recognition).在这个阶段中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机会的标准化识别阶段(normativ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hase),判断该潜在创意是否是有利的商业机会;第二,机会的个性化识别阶段(individualize fit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hase),考察,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一机会是否有价值.

  阶段3,机会评价(opportunity evaluation).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考察各项财务指标,创业团队的构成等,通过评价,创业者决定是否正式组件企业.

  在一些研究中,机会识别和机会评价是共同存在的,创业者在对创业机会识别时也有意无意进行评价活动.从机会识别模型可以看出,创业开始与对商业机会的确定,而商业机会的确定开始与商业机会的搜索.之后是识别和评价,以确定是否是真正的商业机会.因此,商业机会的搜索是创业行为起点上最开始需要考虑的事情.如何搜索到商业机会,就成为是否有可能开始创业活动的最初起点.

  我国学者张玉利等[[1] 张玉利, 张帏, 陈立新.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1]认为,一些创业者比其他人更可能识别机会,一是因为他们具有获取某类信息的优越渠道;而是一旦获取信息,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人们可以利用到的包含机会的有用信息可以来自于工作、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社交网络等.如果没有这些获取信息的渠道,一个人能够搜索到的有关潜在机会的信息将十分有限.蒂蒙斯曾经给信息来源提供了一个开端:一种信息来源是出版物来源,包括互联网上和图书馆里有关行业、市场、竞争者、员工的信息和数据,其中一部份可能是在一个人在寻找思路是才被揭开;另外,还有从行业专家、供应商等方面获得的信息[[2] 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2].然而,一个人是否会将这些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从中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首先取决与一个人是否对机会保持警觉,发现机会的人往往是那些积极寻找它们的人,这些人能够主动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从中寻找潜在的机会;其次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人能够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并从中寻找潜在机会.并且,蒂蒙斯认为,一个人必须找到把好的想法付诸实施的最好时机,并准确把握这个时机 .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在搜集和分析信心用在机会的识别上.陈钦虹将对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发挥的关键作用作图表示:

  图4: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的核心作用

  资料来源:陈钦虹. 个人创业发展研究——构筑直销业个人、直销企业和政府的三赢模式[D]. 厦门: 厦门大学, 20xx.

  既然信息的获取,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提高个人对商业机会信息的警觉性,拥有优越的信息渠道和综合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进行创业最初的条件.由于信息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具有的核心作用,决定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做出选择之前,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是否拥有优越的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它由一般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构成:一般人力资本包括个体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及个性品质特征;特殊人力资本包括产业人力资本(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与创业人力资本(先前的创业经验与创业背景)等(Becker, 1993).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与是否创建新企业和能否取得创业成功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是在经济中将变的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会有所提高,创业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Ensley等人(20xx)认为,新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是否具备与其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Gulati和Westphal(1999)认为,社会技能有助于创业者从新购买者手中获得订单、雇用有才能的员工,建立战略联盟.这样,由于创建企业需要创业者在各种环境下以及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与众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工作、需要创业者熟练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因而社会技能可能是成功的一个关键成分.

  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历对于创业成功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进行取舍之前,应该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背景是否足够创业成功;个人是否能够和创业团队成员很好的合作;是否拥有产业人力资本和创业人力资本.然而,由于尚未工作过的大学生,或者从未创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特定产业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了解,也无先前的创业经验,因此在选择创业之前,先进行就业以获取成功创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是一个捷径.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者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与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1]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 .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创业者本身所不拥有的资源.因此,当创业者建立并拥有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便可利用这一网络关系获取所需的但自身不拥有的资源,使得创业过程可以持续.一些学者认为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卡桑认为,创业家专业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他们的这种判断力高于其他人,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2] Casson M. The Entrepreneur: An Economic Theory[M].Totowa:Barnes&NobleBooks,1982.][2].对于创业网络的重要性,Brown和Rose特别指出,"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影响和形成创业战略的财务网络、信息网络与信任网络的作用....通过这些网络,财务与管理的外部化也使企业运作得同样有效[ [3] Brown Jonathan, Rose Mary B.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s and Modern business[C].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3]."芝家哥大学社会学家伯特[ [4] 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A].Sutton R I, Staw B M.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JAIPress,Greenwich,CT,20xx.][4] 及学者Eisenhardt[ [5] 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K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78-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504-529.][5],Francis[ [6] Francis D H,S and berg W R. Friendship with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xx,25(2):27-37.][6]和Aldrich[ [7] Hoang Ha, Antoncic Bostjan.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xx,18:165-187.][7]等都认为,"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 伯特从结构洞(structuralholes)理论出发,提出了有关创业研究的三个假设::(1)从连接结构眼的个体横截面看,具有强联系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为他能更早接近各种广泛的观点,技能和资源.(2)同样的原因,创业家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企业就越有可能摆脱困境.(3)创业家拥有可利用的强联系社会资本越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我们认为:强联系社会资本只是网络结构资本的一个方面,,有时弱联系在获取某种信息时却更重要[[1] 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1],,这关键要看创业过程、创业环境和相关的信息内容等因素.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还体现为一个创业网络的创业网络.而这种创业网络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创业网络.非正式的创业网络主要是由个人的家庭、亲戚、朋友等构成,而正式的创业网络主要包括创业投资者、银行、会计师、律师等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与其创建企业的决策行为存在直接的正相关性,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创业者的创业决策.

  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对于创业成功是重要的.而为了获取社会资本,必须建立一定的创业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不论是非正式的还是正式的.而就业,对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有一定作用.在就业过程中,个人可以接触到比他们拥有对某个产业更多信息的人.这些人对于个人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获得创业资金和销售渠道等是有帮助的.因此,为构建个人关系网络而进行的就业应该是进行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环节.尚不拥有这些社会资本的大学生,选择就业也是明智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做出取舍之前,必须对创业过程有完整的了解.必须认识到商业机会是整个创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创业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对于一个商业机会的识别决定了是否会发生创业活动.而对商业机会的识别取决于个人对商业机会的警觉性,对信息的联系、分析从中搜寻商业机会的能力,个人获取优越信息的渠道,以及能够在最好的时机付诸实施的把握时机的能力.如果一个大学生缺乏以上条件,那么将无法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或者无法识别好的商业机会,或者误认为一个没有潜力的机会是很有潜力的机会.此时,如果强行想要开始创业,则很有可能归于失败.所以,此时的大学生不应该选择创业.

  而由于就业可供大学生了解行业信息,获取优越的信息渠道,培养自己领导、协作、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能力,因此在这时,就可以通过就业来培养自己,使自己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当能力提高,获取信息增多时,对商业机会的把握也会准确许多.因此,比没有就业时更加容易识别真正的商业机会.

  因此,对于一个缺乏上述条件的大学生,应该先选择就业.一旦知识和能力已经被掌握,再经过商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发现潜在的商机,只要把握好时机,便可以开始创业.

  参考文献、

  [1] Ronstadt, R. Ex-entrepreneurs and the Decision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Wellesley: Babs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Bygrave, W.D., & Timmons, J.A.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2.

  [3] Stoner, J., & Freeman, R.E.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2.

  [4] 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A].Sutton R I, Staw B M.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JAI Press, Greenwich, CT, 20xx.

  [5] 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K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78-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504-529.

  [6] Francis D H,S and berg W R. Friendship with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xx,25(2):27-37.

  [7][Hoang Ha, Antoncic Bostjan.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xx,18:165-187.

  [8]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9]李福华.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教育[J]. 软科学, 20xx. CNKI学术定义搜索September 13, 20xx

  [10]Casson M. The Entrepreneur: An Economic Theory[M].Totowa:Barnes&NobleBooks,1982.

  [11]Brown Jonathan, Rose Mary B.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s and Modern business[C].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

  [12]王树生. 创业教育研究[N].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xx.

  [13]陈震红. 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研究[N].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xx.

  [14]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5]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

  [16]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

  [17]林嵩、姜彦福、张帏. 创业机会识别: 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xx Vol.26 No.6

  [18]张玉利, 张帏, 陈立新.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9]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8

  摘要: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采用追踪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其就业创业的价值取向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的特点。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体育类专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更令人堪忧。如何针对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追踪考察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求职需要和心理特点对其开展适宜的就业创业指导,切实提高该群体的就业面与就业质量。

  1.调查方法与设计

  采用追踪调查法,选取10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追踪调查,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2.研究结果分析

  2.1云南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2.1.1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表1中可以看出,调查学生就业意愿和是否希望得到相关部门辅导与帮助的情况是:100%的学生想就业,并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而得出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

  2.1.2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通过调查,所有人的就业标准单一,且几乎一样,入学的前两年,都希望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且到学校工作。后面几年20%的人出现了想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愿望,但还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是在职在编人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不愿尝试、不愿冒险,讲求安逸、稳定,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趋于现实化:

  2.1.3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展空间价值方面的需求调查,选择审美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人,占总人数的10%;选择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总人数的40%;选择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认知需要的学生人数各6人,各占总人数的60%;选择自我实现需要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0人,占总人数的100%。从以上数据分析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发展空间价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这就可以看出该群体很想通过专业学习后,通过就业创业,从而改变现在的命运,该群体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1.4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调查发现,该群体入学的前两年不想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100%,而后几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创业。除了有20%的人对自主创业从未想过,也不感兴趣和10%的人想开超市外,其余70%的人创业都基本一样,单一且跟专业息息相关,都是想开办体育类培训班、当教练。没有整体的职业规划和思路,创业观念不成熟。

  2.1.5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中专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调查,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学生人数只有1人,仅占总人数的10%。从数据看出该群体对学校教育比较认同,对所学专业认可,择业态度主动自信,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2.2.1忽视学校因素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调查,选择学校因素的学生人数有3人,仅占总人数的30%;选择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学生人数各有9人,各占总人数的90%。从数据看出影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学校因素则显得不重要,因此通过本研究,如何加强学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显得尤为重要。

  2.2.2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势。就业都希望到学校当老师,就是偶尔有不当老师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稳定的,带编制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创业要不就没有想过,感兴趣的都是希望开办体育培训班,当教练。该群体就业创业都呈现单一化特性。

  2.2.3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都是要与专业相一致,就业选择是当体育老师,创业则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体育培训班,而现实中体育专业的专业就业率历年都很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不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该群体不会通过大学的拓展课程发展自身潜能,拓展专业以外的能力,他们过分的依赖专业,对将来的就业创业缺乏整体规划和拼搏冒险精神。

  2.3改善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的建议

  2.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需遵循“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区域特性、学校实际”等原则,不要一概而论,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设有体育类专业的院校应该利用转型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论证,制定出能培养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目前,社会、家庭、高校等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各尽所能。社会各界给予各种政策,创造各种岗位;家庭高度重视,为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学校调动所有力量,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些种种,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指导模式,是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3.3发挥榜样作用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意思就是见过就能照着摸索出来。没有主见和完全形成独立思考的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学校应该利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性,定期邀请就业创业非常成功的校友来作交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楷模,让他们感受到就业创业可以“依葫芦画瓢”,从而减轻压力,减少迷茫感,进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就业创业,使之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

  3.结语

  从追踪调查及收集的数据综合分析看,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特点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存在:忽视学校因素;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等问题。建议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发挥榜样作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切实提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创新创业引导研究[J].径营管理者.2016,(5):111-113.

  [2]任艳.“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4:3.

  [3]向凌云,蒋芙蓉.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6):142-145.

  [4]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石志成,乔琳,孙莉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5):96-99.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9

  一、创新与创业的概念

  要创新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形式,前提条件要清楚创新和创业的概念。创新是指人类为了发展,运用已经知晓的信息,不断的突破常规,发现或者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从经济学中来讲,创新立足于经验和技术的相结合。步入二十一世纪,科学界对技术的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技术创新认为是包含组织、商会、金融和科技等活动的一系列综合过程。而创业是指创立集体、社会、个人的各项事业,创业是人们通过发现、识别商业机会,组织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创业和创新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基础和前提,创业则是在创新基础上发展的以产生经济利益。

  二、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规模扩大,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培养院校角度。我国大多高校热衷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综合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虽强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因此,难以适应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由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该工作的开展无法跟随就业的形式变化和制度改革的需要。

  2。从用人单位的角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发展进入了较稳定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弱,国家提倡发展的是高新型产业所需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毕业生属于应用型人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多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市场压力与生存困境,为降低成本维持企业运转,大多数中小企业一般都会缩减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3。从毕业生自身角度。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认为到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公司企业工作才是最佳选择,而在私营机构、中小企业工作只能当做过渡。对于自身能力过于自信,宁可一直在家待业也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而且有些毕业生想获得高收入却不又不愿从事需要高付出的工作。

  (二)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虽然以高校为依托,我国大学生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还是比较落后,创业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意识落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较为落后,毕业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少,付诸实践的更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还是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引导。

  2。创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一味注重课本知识,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3。创业的社会环境不好。当前我国的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机会和平台。

  三、对实践形式创新的建议

  (一)创业计划竞赛实践的形式通过竞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我国高校算是最为可行的一种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正确成才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科技队伍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若是创业计划竞赛能和一些社会企业联盟,让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能够真正实施,则更能增强学生参与创业的能力和信心,有些优秀项目还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因此,应该鼓励高校、地区和全国性创业计划赛事的发展。

  (二)择业就业实践的形式择业就业是一个大学生,认识和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择业就业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即将面临的问题。因此,开展大学生择业就业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重视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创业实践锻炼,例如:举办各类岗前培训实践活动;举办校园招聘会。多组织学生参加面试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了解面试技巧为应聘做准备。

  (三)自主创业实践的形式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中最为提倡的一种形式。可以从创新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着手,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场所和资源,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开办虚拟创业公司、工作室,或者是学校提供实体店面和资金资源,让学生开办创业实体。譬如:服装店、文件店、家教中心等,使得学生在真正的实践经营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学校还应与服务企业加强联系,多组织学生去企业见习和实践,这种实践形式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了解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作者:吴敏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0

  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1.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就业地区来看,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去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地区相对来讲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成了大学毕业生工作的首选之地。向小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就业的比较少,就造成地区就业结构严重失调。从就业专业来看,经济类、应用理工类就业较好,文科就业较困难。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毕业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区或单位,方能彰显自身的价值。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学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环。因此,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思想中的人们和时代的发展形成鲜明的落差。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很高,总是不愿到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业。没有理想的工作岗位就放弃,工资低的也不就业,仍愿待业。据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参加低层次的工作。择业与期望值要求过高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4.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并未引起重视,或者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和所学专业关联不大,无法得到实际锻炼。另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不健全,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有限,学生实践困难、造成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动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岗位适应性不强。

  二、就业困难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针对社会对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为学生作讲座,传授创业经验与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启动了校长基金,鼓励学生们参加创业大赛,学生们几个人自行组织团队,申请校长基金项目,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审核,通过者就可以用校长基金创业,这个活动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将来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创新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要想将这些科学技术变成财富,必须要经过科技创新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成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业和动手实践的催化剂。

  3.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为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鼓励以科技创新为主。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竞相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以美国为例,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允许大学拥有自己通过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大学可向商业公司颁发专利许可证而获得经济回报。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但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也会朝着这方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科研竞争力的水平。

  4.提高社会生存和应变能力。面对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的大环境,谈到如何解决自身就业困难,“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多数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业设计和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抛弃大学就是象牙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观念。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力最能说明一切。也有的学生把“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作为优选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希望。“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使“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更加广阔。可见,大学生调整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能变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宽大学生创业的渠道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还体现在其创业意识不足,对创业的目的和预期不明确上。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在所有的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明确说明自己有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学生都有大学期间从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职经历,如发广告传单、产品推销与发放调研问卷等,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强,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费用,为了满足自己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增加自我经济收入成为首要目标,而创业行为作为学生群体认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学生的主要选择,同样也说明,最大的创业动机是基于对物质生活的相往,而且创业成功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同样也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沟通能力,给学生带来学生身份附加的光环,这种创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学生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谓是实现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者,在毕业后寻求工作时,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和我国的教育传统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思想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西方国家的大学生主要培养独立创新的意识,并且学校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样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较强。前面提到,我国大学生大学期间主要从事家教等兼职工作,这从根本上来讲算不上创业。只有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形成。

  2.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检验,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条过硬的心理素质:

  (1)独立性与合作性。独立性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中国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独立性,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独立,不仅仅是思想的独立。作为大学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父母亲戚的左右拥护下而来,父母为其办好一切入学事宜,然后父母一百个不放心地离开。这些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在我国的环境下没有让他们长大的机会。大学是他们离开家庭的第一步,是培养独立性的最好的场所。合作性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品质。出色的创业者不仅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还要乐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德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几个学生组织团队,共同提出研究的课题,共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合作精神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很重要的一点。

  (2)敢为性与克制性。创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因为前途是不为人知的。没有勇气是无法走上创业道路的。克制性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是成熟的标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种干扰,高度克制盲目冲动,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消极负面情绪,坚决采取理智行动。

  (3)坚韧性与适应性。坚韧性是一种对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极为可贵的心理品质。创业要经历在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中跌打滚爬的过程。创业者还必须具备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把握商机的素质。它不仅表现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表现为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创造机会的能动性。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锻炼。创业实践既能进一步增长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锻炼,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

  3.学校要搭建好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前面提到,很多大学都设立了校长基金,为想要创业而且有好项目的同学们提供资金支持,并接受学校的监督和检查。资助的这些项目都是学生团队提出方案,经过论证并且通过考核组的评估之后才能立项,经过一两年的实践,专家组对创业团队进行验收。这个平台有效地鼓励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为创业团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是从学校角度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个平台也不全面,因为基金有限,能资助的范围较窄,并不能大范围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因此,大学生创业还需多方位、多渠道的发展。大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科技创新,成果可以申请专利,校方帮助找企业转化成利润。另外,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可以向父母申请一些创业基金进行创业尝试。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还需进一步发展,不仅为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大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1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通过创业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当前高校乃至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对高等教育教学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通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不断下行,其对就业的吸纳力量有所减弱,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断严峻化。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因此,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要通过创业的形式来促进就业,这与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相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亟待创新,大学生作为年轻力量,其创新意识较强,创业意识不断迸发,在这一背景下只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就能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创业能够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以活跃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也是当前我国政策的重要趋向。

  2.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还有待于提升,而就业质量更是显得较低,很多新兴行业还没有充分引进人才,使其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大学生也出现求职无门的现象。而推动大学生的创业,使其在新兴行业实现一定的发展,将能够引导社会的就业方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吸纳到这些行业和领域中,不仅能够实现新兴行业的发展,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这与当前我国各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各高校应该重点从这几方面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3.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实现向前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方面却相对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而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提升其创业意识和能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施展才能,并通过创业的形式促进行业的发展,进而可以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就业,使得我国大学生现有的就业结构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这样一来就能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

  创业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对大学生提出要求较高,而要想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必须要全面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因此,高校必须要花费必要的成本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一方面,高校必须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通过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其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其做好创业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自身的资源和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对其管理意识和经营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2.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对大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各产业的发展形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入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其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各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为其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利用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修正和指引,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此带动就业。

  3.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协助,因此,要想通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必须要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一方面,要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甚至促使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创业中,以全面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推进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四、总结

  不管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从教育事业发展层面来看,以创业带动就业都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因此,必须要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等方面着手,全面通过创业的形式推进大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2]刘思超.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xx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2

  大学生毕业之前,都有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需要去学习,这就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大学四年,所学的课业很多,就业与创业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门非专业课,对于这门非常重要却往往被处于毕业前夕内心焦躁不安的大学生忽视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给学生以指导。

  本人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认为:要使这门课程真正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起到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重视,认清课程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课程。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临近毕业离校,却发现,自己的长处无处发挥,自己的缺点没有改正,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自己的未来没有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从就业和创业方面给与正确的指导。

  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现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到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毕业生择业是否理想而导致的待遇差距到不同职业的发展空间,从就业的稳定与发展到创业的艰辛与成就。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也是教师的重要讲解内容。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首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总结与分析。一般而言,这种需求既要考虑到学生们的相同点,有要区分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同时,也需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汇总与提炼,这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开门第一件事,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客观需要,才能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现在在课堂上学到的,就是将来在社会中用到的,自己将来的职业命运与现在的课程学习关系密切,最终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针对现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如果不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果不了解大学毕业生成功择业的先决条件,仅仅是照本宣科,是不可能教好这门课的。这就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是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第一步。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手段,大胆做出取舍,除必须进行的诸如求职信写作、个人简历汇总、面试练习之外,尽量减少书本知识学习部分,把时间留给学生。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与就业愿景,布置相关任务,请他们走出去,与相关单位接触,做好社会调查,从而总结出“社会需要我做到什么,我自己能做到什么”这一关键命题。

  其次,要做到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尽量去与事业有成的毕业生联系,请他们以各种方式如视频、演讲、实地探访等,与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建立起直接的互动关系,请他们把宝贵的社会经验、个人经历、创业过程、就业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既可以使学生们得到宝贵的第一手经验教训,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可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自己,最好对自己定位,以利于走向社会之前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现实而圆满的规划与设计。

  第三,要利用好每一节课的实践机会,多举办求职信写作、个人简历汇总、面试实践等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练习机会。同时,教师要做好评价与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能够在毕业、就业之前就对未来的相关活动做好准备,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效果。

  三、苦练内功,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教材中,针对学生即将面对的就业创业客观需求,大量采用了社会上流行的诸如求职信、个人简历、面试问题等等通用模板,使得一般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初步掌握就业时必须经历的难度较大的择业过程。

  在教材的.帮助下,一般的学生可以做到写出文理通顺、言之有物、有针对性的求职信;能够根据个人情况与用人单位要求,汇总编辑出充分展示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技能的个人简历;可以做到面试时对考官的提问做出言之有物的回答,在面试过程中能够变现出大方、稳重、自信的良好的精神面貌。

  但是,如果想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得到理想的结果,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具体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把有利于就业与创业的优点发扬光大,把不利于创业与就业的缺点改善改正。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年轻人,往往有不切实际的在自信,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自己,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上面,都要高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于社会对他们的需要方面,又往往忽视了或缩小了对严酷现状的认识与警惕,也就是说,他们心目中的自己,优点是要夸大的,缺点是要缩小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的自负,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有关。

  针对这种现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重要了。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对他们的优点要做出鼓励,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沉下心来,扬长避短,改变自己,适应未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教学工作,绝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的工作,相反,这门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标准、教学手段的严要求,要超过很多其他课程。而支持这种教学工作的动力,是对学生的认真和负责,对工作的担当与热爱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3

  摘 要

  目前国家的政策逐步调整,大学仍旧在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加,就20xx年而言,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可想而知,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多么的严峻。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各种教育制度也在进行深化改革,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是值得关注的热点,也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但是前路迷茫,十分困难。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及时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走访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也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调查显示,近年来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理想,大多数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去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工作。相比而言,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甚理想,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

  就专业而言,目前一些人才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和师范类等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对于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从地区来看,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人才较为饱和,就业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其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就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矛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院校类别来看,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高达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机遇并存。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也不乏机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动力,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在努力扩大就业,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尽力完善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自动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加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职业培训计划和再就业培训计划,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调节供需矛盾。另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日益完善,国外先进技术、资本也在不断涌入,这也为增加工作岗位提供了可能。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程度在不断加深。将大学生安排到基层去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近年来国家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而且未来工作的力度将不断增大,这成为开发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措施。

  1.2 大学生创业现状

  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选择了创业,近五年来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20xx年约有21万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大多创业毕业生选择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开发app,开网店,做微商等都成为不少学生选择的职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开餐厅,开甜品店,农业院校的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

  2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2.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下行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加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家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

  (2)高校扩招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的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许多人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只有找一个好工作才能算实现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此外,不少学校因教学资源不足,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各学科领域和专业之间很少发生联系,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普遍过窄,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3)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或者说找不到期望值高的工作,然而毕业生只是拥有高学历,只有浅薄的课本知识,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学习,所以用人单位不会给毕业生支付很高的工资。低工资水平与高期望值的冲突,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2 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1)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大学里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加强了同学们的创业兴趣,还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无息贷款。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自身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少人开始认为自主创业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自己寻找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开店当老板,这一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多个行业注入了年轻的血液,极大地促进了多个行业的发展。

  3 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在创业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拨发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创业培训,使得大学生拥有自主创业的能力,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贷款和资金上给予照顾,在税收方面也给予减免,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国家还要大力发展借贷业务向学生创业倾斜,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

  3.2 企业方面

  在就业方面,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能仅仅依靠学历就判定一个毕业生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真正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单位寻找合适的人才,也要开展相应的工作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尽早地投入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创业方面,一些成熟的企业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对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创业初期可能面临的困难,企业要勇于帮助大学生渡过难关,业务上加强与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合作,帮助毕业大学生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企业还应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使得有兴趣创业的同学可以先通过在创业基地的学习,增长知识,为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

  3.3 高校方面

  在新形势下,为同学们营造创业的氛围,使得有志于创业的同学能够在一起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创业指导,开展SIYB创业培训项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在课程设置上对创业班的同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都要涉及,同时对于毕业创业的同学,学校在技术和科研知识方面予以帮助,对于高校自行科研的项目,鼓励本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3.4 大学生自身方面

  在就业方面,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在创业方面,面对创业的千斤重担,要用正确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面对缺乏启动资金问题,要学会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合法争取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贷款等等。针对缺乏市场经营经验问题,要培养自身的激情和抱负,在实战中摒弃“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积累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容易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所以大学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合理借鉴他人经验,只要努力向正确,方法合理,相信我们就会实现成功就业或创业的。

  4 总结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必须尽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也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就业存在压力,创业存在机遇,一定要把握机遇,将压力化解为动力。相信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很好地解决目前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相信有更多的大学生会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题问答[Z].20xx.

  [2] 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xx(1).

  [3] 许明,肖强,韦鸿鹏.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

  [4] 李岩,田泽.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对策[J].职业时空,20xx(13).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4

  【摘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发挥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就业 创业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实践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载体;是一项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和培养工作的综合改革措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近距离地感受企业,体会企业文化,一方面使得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用人单位,增强了对用人单位的感性认识,在学生中营造出了关心就业、了解就业、立志基层的良好氛围。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当少数人享受充分的教育,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英才的“精英教育”向大多数人接受必要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的“大众教育”转变时,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方略的转变必然会带来就业形势的转变。暑期社会实践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让我们在课堂之外,充分的实践专业知识,与其这是一场实践,不如说是一场实验,因为,它允许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磨练,只有在多次“摸爬滚打”之后,我们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在激烈的“大众化”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结构渐趋复杂。协作精神和开阔胸怀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舰艇船舶进行海上作业,各种恶劣的海况都可能遇到, 这时候每人一岗, 岗位是否安全, 关系到全船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这种时候, 团队协作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往往能发挥极大作用。而暑期社会实践一般是由指导老师带队,若干学生组成专业团队进行的,在暑假期间,师生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有困难一起解决,有喜悦一起分享,团队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而这种意识和精神正是我们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

  3 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与工作需要还是有一定距离,而且我们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门槛不断提高,对人员知识储备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学习能力也是创业的关键因素。暑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高了充分的学习机会,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暑期实践中,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把别人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方能在就业创业中立足。

  4 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个人的发展机会将增多,这也是我国工业化革命中对管理人才要懂专业的社会要求,所以我们要使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组织能力,能够科学地组织管理好一个课题,一支技术队伍,甚至一个企业” 暑期社会实践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提高管理能力的机会,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实践中负责小分队的管理,要负责分配工作任务、安排工作进程、检查工作质量、与实践单位沟通与联系等,俨然以一个准管理者的身份在实践中得到了管理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有一些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工作任务就含有管理的成份,这正是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可以使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5 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就业和创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有人说,如今的就业市场存在三大矛盾:(1)结构性矛盾,(2)岗位需求和学科结构矛盾,(3)性别差异矛盾,然而所有的症结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盲目趋向眼前的热门岗位。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贫困地区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优化管理、开拓市场,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复合型人才在就业中颇受欢迎,但创新人才也是用人单位所重视的。所谓的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具有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敢于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具有在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上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等特点。

  我们创业肯定会很艰难,可以说,一切都将是陌生的,一切都将是新事物。创业时,激情和自信是十分重要的。有激情才能产生动力;有自信才能坚持到底,走向成功。陌生的可以熟认,新事物更具有发展前途。创业,千万不要盲目,要经过市场调查、理论分析,做到真正的胸有成竹。我想我们创业:一要放低身段,放下面子。记得一位创业学子说过:“每个想创业的人,都应把自己的脸取下来,放在地上狠狠地踩几下,然后再戴上,这样你就可以创业了。”二要会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要好好理顺各种人事关系和产权关系,总结市场经验,改变不利于自己的环境,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三、中国的创业机制还不太成熟,中国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太完善,可享用的资源还很有限。因此,我们一定要进行科学创业。暑期社会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同时提供很多创业实践的机会。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结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不单单是某个学校,某个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且是国家、社会所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匹配,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了一次实地演习,我们要通过这次演习,汲取就业和创业的有利因素,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志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xx.11.

  [2] 朱海灵.透视素质教育,加强校企合作[J].高教高职研究,20xx.5.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5

  一、独立院校特质

  (一) 独立院校特质

  独立院校是民办运作机制的高等院校,是依托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延展。独立院校基本上承担30%的本科生教育培养任务,为社会提供全方面人才。虽然独立院校是属于民营化的模式,但机制比较灵活,避免了民办、公办机制高校的弊端,具有自己的一定教学特色,也具有明确的定位,使得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及针对性。

  (二)独立学院与公立学院的差异性

  公立学院,公办大学,是指由国家举办的学校;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计划内统招的民办大学享受公立大学同等待遇。独立学院则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属民办性质,它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及现状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以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直面“招生计划与生源和就业率挂钩”的现实,研究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有重要作用。独立院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此需要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根据相关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独立院校的大学生面临以下几种状况:

  (一)竞争力薄弱

  部分大学生表现为竞争力薄弱的状态,不利于面对就业状况去灵活反应,具体表现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对于实践动手方面能力不强,使得在面对就业的企业单位时,无法满足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地位。

  (二)认同度不高

  个别用人企业对于独立院校的认同度不高。这取决于独立院校的背景。独立院校属于办学条件及就学品牌未真正形成的学校,所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导致独立学院在社会的反响及认同度都不高,从而为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个别企业甚至硬性规定只招收名校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门槛,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来讲这是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学生择业观念差

  独立院校的学生择业观念容易产生偏差。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境条件良好,在就业求职中比较看重经济因素,对福利高的单位有较高期望,忽视了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及对实际经验的积累,造成期望值越高失望越高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容易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丧失信心,找不准自身定位。

  (四)就业信息不全

  就业院校缺乏一定的专业人员对毕业生的就业趋势进行指导工作,导致学生很难运用完善的就业信息来进行分析探讨,同时也因为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较低,企业对于学校的招聘需求工作较少,导致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渠道也相对狭窄,造成就业被动的局面。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独立院校与公立院校是具有一定差异的,这与独立院校的建学背景及社会知名度相关,具体大学生就业现状可分析以下原因:

  (一)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难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中大学生就业难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在部分法制方面的制度并不算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时有存在户口的限制,企业用人指标也有申报的限制,不能良好地去解决就业大学生档案及相关户籍派遣问题,使得就业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造成用人单位用工荒,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特异现象。

  同时有些地方还有地域的限制要求,企业并没有良好的用人自主权可以去自由选择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无法达到成熟的状态,使得企业与就业大学生无法建立相关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管理不到位也使得矛盾并存。

  (二)教学定位

  由于经济化发展影响,院校对于学生需求增多,广大院校开展扩招来满足教育需求,虽然一方面提升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却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及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业市场已经是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状,僧多粥少的情况不利于就业的发展,短时间内无法安排就业机会,造成就业人才极大的浪费及流失,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也会有打击积极性的影响。部分的独立院校在教学期间注重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导致大多毕业生在面临企业单位的需求时处于被动尴尬的地位。目前的社会企业需求除了要求就业大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如果院校仅仅教授教学理论,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与社会出现断层是教育任务的失职。

  (三)企业单位

  目前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比例已相对较高,曾经相关的国有事业单位是接纳毕业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企业的机构改革,大学毕业生的接纳单位变得有限,使得大学生就业渠道变得狭窄,同时受当代经济发展影响,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甚至个别企业设立高门槛高要求来期待高人才的输入,因此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容易被拒之门外。个别用人单位对接纳就业大学生的学历要求也较高,学历本科已经是最低级的要求,甚至有个别单位要求研究生学历上岗作为硬性条件,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素质及高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非常严峻。

  (四)学生原因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时代亟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方式,高校只是起了一个指引的作用,真正承担的责任相对不多,况且大部分高校衡量高校就业率也往往不以大学生创业的好坏为衡量水准,在这一方面,学生往往只有靠自己。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也是受独立院校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就业信息有关。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无法做到详细的分析规划,使得自身无法明确就业定位,那么在就业市场中就不能很好地分析自身优势,根据自身定位来选择就业,使得就业与社会出现断层,不能很好地达到就业目标。

  另外个别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对于就业存在观念偏差,对于就业的环境及薪酬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就业职位,不愿意去中小企业福利差的单位,不愿意去经济不发达地区,不愿意从事低薪岗位,不愿意从事基础性的基层工作,导致大学生对于就业机会视而不见,待价而沽往往会导致坐失良机,不切实际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相比,就业学生宁愿选择虚无的理想,导致就业情况困难。面对社会需求,大学生自身素质也是就业困难的一道门槛。往往在就业严峻情况下,大学生才意识到自己缺乏必备的相关技能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考试、从业资格证等等。对于就业单位要求的实践技能于院校教学期间也没有很好的掌握,导致自身条件不符合企业要求,一来院校的教学失去了意义,二来个人条件不成熟导致就业机会的缺失。学生欠缺一定的素质培养也是就业困境的最大问题。

  四、大学生就业对策探讨

  (一)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中小企业的民营业可以尽快发展,使得机制灵活、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成为接纳毕业大学生的主力军,从而解决就业岗位缺少及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档案管理及户口限制的问题管制,使得大学生的户口限制及企业的用人指标限制得以放松,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等与就业学生相关的制度改革,使得独立院校的就业学生获得更多的保障,同时政府要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措施配备,使得基层就业场所获得较大吸引力并成为学生的首要选择。政府也要落实好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比如个体经营的小额担保贷款优惠制度等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先决条件,使得大学生提升创业的热情及积极性,为社会经济贡献力量。

  (二)学校方面

  独立院校方面要避免教育与社会的断层现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针对就业市场的趋势要进行广泛调研工作的开展,明确获取就业的全面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意向、人才素质要求、专业限制、能力需求。针对就业市场的趋势来调整教学的方案,使得教学可以具有灵活针对性,更能合理建设教育结构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契合才能真正满足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避免人才过剩现象。同时独立院校要了解当今社会需求,重视实践教学,真正使得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己用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探索中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自信度。

  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一种投资方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教育政策的约束令学费水平刚性化,在相对收入机制作用下,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水平下降。独立院校要多加强企业单位的合作。大多独立院校的学费较高,独立院校的学生家境较好,学校可从家长方面入手,谈成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增加学生校外实习机会及就业发展的基地。利用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使得用人单位与学生达到共赢互惠互利的局面。校外实习可以使得学生利用良好的实习机会获得工作经验,也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进行考察;就业基地可以使得企业及大学生对双方增加了解,为企业用工及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就业方面的指导和专业的就业服务,一方面就业院校要寻求符合市场行情的就业指导材料,方便学生对就业趋势行情详细分析、找准就业定位,另一方面独立院校要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贯穿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有着明确的了解及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不足,针对性提升素质培养。

  (三)企业方面

  大多企业在择人方面存在学历论、实际经验论及名校论,这些不切实际的择人观念很容易导致企业好高骛远,学生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对就业市场人才极大的浪费,拉低了社会就业的整体水平。虽然高学历、高经验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最终渴求,然而一家有女千家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因此用人企业应转变就业观念,降低不切实际的要求,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做到不求最好但求合适的就业用人氛围,一来可以给予广大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广泛的就业机会,二来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最终达到就业企业与就业人才的双赢局面。

  (四)学生方面

  对于现今的就业市场趋势,毕业生要建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改变天之骄子之类的就业价值观,要找准自己的就业目标做好自己的就业定位。只有真正切合自己的目标才能做到自己在就业岗位实现价值的可能。学生要结合院校给予的就业信息进行详细整合,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认清就业市场的潜在形势,同时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培养,努力与社会进行接轨,先进行就业再找寻自身职业方向或创业思路。随着经济发展,独立院校被社会认可会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面对就业严峻的形势,独立院校要合理采取措施去面对就业压力,为社会贡献合格人才是独立院校的最终教学目的。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

就业创业标语02-23

创业就业标语12-01

就业创业口号03-03

创业就业标语03-04

大学生就业创业策划书12-15

创业就业宣传标语02-22

就业创业宣传标语02-27

就业创业标语11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