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才物美价廉是不正常的
人才物美价廉是不正常的关于人才使用,有两个观念似乎深入人心:能者多劳和物美价廉。很显然,在市场经济面前,在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的背景下,二者特别是二者结合起来所透露出的信息,直接违背了市场规律,违背了资源利用最起码的趋势。
我想起去年的两则报道。沿海某地一所大学的数学系,从系主任到学术骨干,全是从兰州大学过去的。这是2001年3月8日《工人日报》上的消息。同一天的《经济参考报》上,也有一篇关于人才的报道,列举了3个例子: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公司已将中国保险业最顶尖的376名人才列在了准备“挖走”的名单上;二,外经贸部一位长期从事世贸研究的处长,被外国公司以100万元年薪“挖走”;三,一家著名的调查公司向美国政府建议,要想最大限度地进入中国市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中国的人才。为此,他们还列出了一份很详细的行业清单。
我注意到,报道在提及这些现象的时候,表现出的几乎是同一种心理: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你的人才!这当然是对的。但这种心理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问题:人才到底是谁的?人才的“物美价廉”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最典型的例子是,出国留学的回来了,就算爱国;最常见的例子则是,人才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从一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说是“人才流失”。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人才必须有所“归属”。
看来,人才“单位所有制”和“地方所有制”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但一般来说,这种观念仍被认为是爱惜人才的表现。
而与之相应的一些事情,则让人另有所思。一种是,人才流动出去了,单位领导表示很惋惜,而外单位的人才流动进来了,他却可以到处表功;一种是,人才在单位的时候,没有人重用,甚至还被看不起,他提出要走的时候,才有人出来百般挽留,而且,那种挽留多是出于礼貌,甚至只是虚情假意;一种是,在一些单位,对招来的“女婿”百般宠爱,对自己的“儿子”则面目生冷,老百姓把这种现象叫做“招来女婿气死儿”。
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地方已经把吸引人才当做一项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实行了。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为了留住人才,可以说想尽了办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才流动是一种遗憾。
首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国际市场已经到了家门口。人才单位所有制或地方所有制就显得有些狭隘,说严重一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才专制思想和人才本位主义思想,与市场竞争格局格格不入。
其次,人才本身有他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干事也罢,挣钱也罢,都是自我实现的途径。既然人才进来的门敞开着,人才出去的门也应该敞开着。
第三,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是如何使用人才。在我们身边,论资排辈、任人惟亲等现象还很普遍。人才在的时候没位置,等到有位置的时候人才已经走了。这种情况下,“出走”其实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挑衅或背叛。
第四,有句俗话叫做“人挪活,树挪死”,还有一句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人才本身来讲,他的流动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从人才的社会价值来说,到另一个岗位、另一个地方,也可能使他的才能得到更多的释放,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如果说人才观要更新,那么,首先更新的应该是人才归属观。人才属于市场。只要树立起人才的市场意识,能者多劳与物美价廉组合而成的“理才观念”就会不辞而别,而人才的价值发现就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