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时间:2024-10-09 10:32:39 偲颖 励志小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邓亚萍励志的故事(精选11篇)

  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亚萍励志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邓亚萍励志的故事(精选11篇)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1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2

  “邓亚萍是迄今为止世界乒乓史上唯一的4枚奥运金牌得主,她创下了令所有乒乓球运动员都向往的辉煌战绩,创造了我们中国奥运的历史、奇迹……”看到这里,我的心里有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我也为邓亚萍而骄傲,她刷新了中国奥运崭新的一页。可谁又知道,这荣誉的背后,邓亚萍付出了多少艰辛、汗水,所承受的苦与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她所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我。

  一个人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邓亚萍小时侯因身体条件的不足,乒坛大门一直没有向她敞开,她凭着一颗对体育无比炽热的心,刻苦训练,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咳!我真是自愧不如,我每做一件事都是只迈出半步,因为我怕失败,怕成为笑柄。看了邓亚萍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不能消极、后退,而应总结教训,继续奋进。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意思是世界上最令人悲哀的,莫过于丧失信心。丧失了信心,就丧失了努力向上的奋斗精神,所以人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人要自强就要不断奋进。

  邓亚萍常常因训练太刻苦,导致膝关节脂肪垫肿,关节长满骨刺,脚底也都磨出血泡,可她全然不顾伤口感染,挤出脓血坚持练习,她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正是她的这种精神,让她成就了一个奇迹,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看到这,我的心里一阵酸楚。

  一个人想要做大事,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自强不息,就要吃得起苦,敢于在逆境中经受磨练,练出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就如那大诗人郑燮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的,就要像这竹一样宁折不屈,勇敢顽强。我希望自己的生命之舟也能像邓亚萍一样,无论遇到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它都能成功地驶向那理想的彼岸。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3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邓大松40岁,母亲蔡荷珍36岁。父亲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属于意志品质特别顽强、特别有韧劲儿的那种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母亲性格外向,很要强。我的性格融合了他们两人的特点。

  父亲一生酷爱乒乓球,他年轻时是河南省队的主力,拿过中南五省男子单打冠军,退役后在河南省队执教,曾任男队主教练。

  从我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我放在他的自行车上,带着我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我从小打球特别认真,就是脾气不好,不能输球,一输就急,拉住对手不放,非要和人家再打一场不可。因为这个急脾气,我小时候没少挨父亲说。每次我输了球,父亲并不怨我,但他会不停地给我讲,告诉我输在哪儿了。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推着车,一路上不停地唠叨。有时候进了家门,坐在饭桌前,他还在说。这时候妈妈就会提意见:“有什么话吃完饭再说。”看我输了球撅着嘴,妈妈就逗我:“瞧你撅着嘴,都能挂个油瓶了。”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因为个头矮,省队不要我,这些情况父亲都跟我说了,我明白他的意思: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才行,所以我从小就很乖,训练特别能吃苦。1983年我进了郑州市乒乓球队,小队员们经常去附近一家旱冰场玩,父亲一直不允许我去,怕我受伤影响训练。有一天我忍不往好奇心,和几个小队员偷偷跑去溜旱冰,父亲到宿舍找我,看我不在,就找到了旱冰场。从小到大,我从来没见父亲发过那么大的脾气。在领我回队的路上,他越说越生气,照我的屁股踢了一脚,这是好脾气的父亲唯一一次打我。

  我13岁那年获得全国冠军,第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到北京后,经常收到父亲的来信,教育我要刻苦训练,早出成绩。等我拿了世界冠军,他又告诫我: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他总是这么教育我。97年我在一次国内比赛中输了球,自己没有太在意。过了很久以后,父亲见到我时竟提到了那次比赛,很认真地说:“我对你那场球不满意。”我当时挺惊讶,女儿都拿了十几个世界冠军了,父亲对一国内比赛还是那么看重。现在我才明白父亲一直用高标准要求我,不管我拿了多少冠军。

  在事业上,父亲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很大,而母亲则在生活上关心我、疼爱我。虽然我14岁就离开了家,我和父母还是挺亲的。这些年比赛多、训练忙,很少有时间回郑州,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总觉愧对父母。96年10月份,我在北京买的住房装修妥当后,就把父亲接到北京住了半年,有时间就尽量多陪陪他们。父亲身体不好,我自己开车载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为他做全面的'身体检查。

  现在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多朋友都很关心我将找一个什么样的丈夫。我想,首先他要有我父亲那样的人品和脾气,然后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最近几年要以支持我的事业为主,因为我现在既要完成清华大学的学业,还要训练比赛。但是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我希望他将来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有所成就。我挺羡慕我父母那样的婚姻:平静、和睦、稳定。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4

  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众多人耳熟能详。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身高1.50米。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运动生涯中共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巴塞罗那女子单双打,1996亚特兰大女子单双打)。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四年之后的1992年,中国乒乓球队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5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1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九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5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6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1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2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4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1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6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7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8

  身材矮小,手脚粗短,她就是邓亚萍。

  邓亚萍5岁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不得不进入郑州市队,被河南省队除名。10岁时,她在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冠军,然后加入河南省队。身高只有1米55的邓亚萍,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她以刻苦、难得的速度、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斗志进入国家队,改变了世界乒乓球界只有高个人才入选的传统观念。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超额完成了训练任务。球队规定她将训练延长到上午11:45,下午6:45或7:45。封闭式训练规则是晚上训练到9点,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经常错过训练时间,所以她自己吃方便面。

  邓亚萍在队里练习单侧攻台的时候还把沙袋绑在腿上,面对两个男陪练,打了两个小时!

  多球训练时,教练像急流一样击球,邓亚萍始终睁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次1000多。

  据张教练统计,邓亚萍每天打一万多个球!

  每次训练课结束,汗水浸湿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候连地板都湿透了,他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桌子再练。

  当脚底的`血泡磨破了,捡起来用纱布包好再练习。就算伤口感染了,也要挤出脓血,然后再练。

  正是这种不懈的精神为她赢得了14次世界冠军;她连续八年位居乒乓球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女运动员。她已经成为唯一一位赢得四枚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

  邓亚萍,她不仅是郑州的骄傲,也是河南和整个民族的骄傲。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9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身高仅1.50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邓亚萍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邓亚萍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求学时期:

  24岁的邓亚萍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似乎没有写全)。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早上5点起床,几乎苛刻地学习14个小时。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更重要的是在打球时候一直保持的1.5的好视力也退到0.6。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邓亚萍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书,邓亚萍在剑桥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ix,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邓亚萍诚信故事

  那是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给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起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这就是诚实的邓亚萍,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惟有这样的诚实,才会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她的人格力量。试想,在学业上不老实的人,焉能成得了"邓亚萍"?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10

  大家一定都知道邓亚萍吧!她是我们世界乒乓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运动员,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她——邓亚萍,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连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被她那精湛的球艺和球风所倾倒。你们说,她厉不厉害?

  这天,爸爸从单位带回来一个喜讯:“邓亚萍将在19日下午来到莆田天妃宾馆签售中国银行卖出的商品的收藏证书。”啊!我们家不就有一张收藏证书?“耶!”我高兴的大喊!因为这对我们家来说,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啊!我算了算,19号是——星期日,真是天助我也。看了日历,我央求爸爸星期日带我一起去,他点点头,我激动的一蹦三尺高…..

  终于到了星期日下午,我和妈妈急急忙忙地赶到天妃宾馆,签售大厅里的场面十分壮观:金色的灯光芒四射,长长的队伍围了一圈又一圈,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了。我在茫茫人海找到很早就排在队伍中的爸爸,我偷偷地挤到他的`前面,和大家伙儿一起等着邓亚萍签收藏证书。

  时间仿佛蜗牛般慢慢爬着,1分钟、2分钟对我们来说像一年两年。等的大家伙儿是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虽然现在已经是金色的秋天了,而且大厅里还开着空调,但是仍然让人觉得闷热极了!虽然很闷热,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是充满期待,想着见到邓亚萍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突然,我听到“邓亚萍来了!”“邓亚萍来了!”的喊声。紧接着,雷鸣般的掌声合着尖叫声、口哨声在大厅里响着。大家都踮起脚尖,想一睹邓亚萍的风采,我当然也不例外。只见邓亚萍面带笑容地从大厅向人们走来。她穿过人群,向大家挥挥手、点点头、微微地笑着,这时,我看到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又发自内心的喜悦。

  开始签字了,我是排在靠前的。看着前面的人都轮到了,而且每个人脸上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与高兴。每个人都是一签完,便跑到亲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说自己见到邓亚萍到邓亚萍给她签字时的感受。快轮到我了,我的心里像揣着十几只小兔子一样紧张。啊!终于轮到我了,我把那张收藏证书小心翼翼地递给了邓亚萍的助手,再由助手转交到邓亚萍的手上签名。签名完,邓亚萍抬头把收藏证书递给我时,对我笑了笑,顿时,我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心里美滋滋的。当我走下台去时,手里紧紧地拿着收藏证书,生怕它掉下来。爸爸微笑地走了过来,把他手里的照相机打开给我和妈妈看,“啊!这…这不是刚才……”我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原来呀!在刚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被爸爸用照相机永久地保存了下来呢!

  这可是我生命中最幸福、难忘的一天了!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 11

  在世界乒坛上,有颗耀眼的明星,她的名字叫邓亚萍。邓亚萍是积极向上的人,她的故事传递着正能量,温暖着人、感染着人。现在采撷几个关于她的事件让大家品品悟悟。

  挑战劣势,实力作证

  受父亲的影响,邓亚萍从小就非常喜欢打乒乓球,并且开始怀揣当体育明星的梦。邓亚萍五岁的时候开始练习打乒乓球,随着球技的提高,她在省内外参加乒乓球比赛获得了很好的名次。邓亚萍在10岁时想加入省队训练,却困为个子太矮被无情地挡在了门外。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她,认为她“绝对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她不仅身高仅1.50米,而且手脚粗短,似乎根本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自然不被内行看好。年少的邓亚萍很不服气,面对自己的劣势她并不自卑,她要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挑战劣势。于是加倍努力地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她每一次练球都一丝不苟、坚忍不拔。有时受伤了,咬紧牙,还坚持训练。遭遇挫折时,邓亚萍总是用“我一定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来激励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佳绩连连,打败了世界冠军,她如愿进了国家队。

  保持谦卑,永远奋进

  抬头靠实力,邓亚萍的成功,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这实力何来?来自她自己的勤奋努力。无论严寒酷暑,邓亚萍都夜以继日的'刻苦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辉煌成绩的背后,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邓亚萍舍得付出,所以她成功了!成功后的邓亚萍保持谦卑,严于律己,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她明白自己一直是在“逆境”中前进的。从邓亚萍身上我们不难得出:所有不平凡的成就,是始终谦卑、如履薄冰地长期坚持结出的硕果;是靠着勤奋、吃苦与永不放弃的精神,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拥有爱心,热衷公益

  邓亚萍不仅是十分优秀的运动员,她还是富有爱心的天使。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邓亚萍用她那锐利眼神和闪电般地打法,打败队友乔红,获得女单冠军。随后,她又与乔红合作,获得女双冠军。同年,她又站在了第43届世乒赛的女单冠军座上。回国后,她把获得的5万元奖金不少一分地捐给了希望工程。虽然她的奖金没有歌星、影星高,但是她那一颗天使般的爱心温暖了很多人,感染了很多人。退役后的邓亚萍更加热爱公益事业。“体育星球”公益计划在山东日照的成功实施,邓亚萍帮助有天赋的孩子实现了他们的体育梦想。2019年4月邓亚萍获聘黄帝文化推广大使,她表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忘本更不能忘根。我会认真做好黄帝文化推广工作,让黄帝文化成为凝聚炎黄儿女共同情感的重要精神标志。

  邓亚萍的故事有很多,这里不再多讲了。邓亚萍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我要好好学习。

【邓亚萍励志的故事】相关文章: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范例03-17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启示12-11

体育名人邓亚萍励志故事02-25

励志故事05-21

[经典]励志的故事06-23

经典励志故事12-30

励志的故事11-07

励志的故事11-28

经典励志故事12-18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文人励志故事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