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故事
励志人物故事1
我在经济学界交往的人中,名气最大的是何廉。何廉原来是农本局的局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国际知名。何廉后来在美国去世,去世前用英文写了回忆录,中文翻译了,我的一个朋友好不容易找来拿去复印。这里面有讲到我,很好玩。他说:我们在四川成都成立了一个大办事处,派周耀平(我的原名)任副经理,周耀平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大学毕业在上海的银行工作过,富有经验。这个事情我都忘掉了。
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
爱因斯坦住在普林斯顿,我住在纽约,因为美国的交通方便,纽约火车站有五层,我就问火车站的人要一张火车时间表,他说没有。我是外行,他们的火车像电车那样开的,没有时间表。那个时代,火车办得非常好,我回来带了一本美国铁路地图。美国有一个铁路时代,后来才有公路时代。
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爱因斯坦的学术我不懂,我的专业跟他又不一样,就是普通的`朋友。小辈就说:“你多少年都不讲爱因斯坦的事情。”我说:“我忘掉了。”见爱因斯坦可能是1947年。
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我一窍不通。我的印象就是他的人非常好,生活也很随便。我们在银行界,穿衣服都很讲究,他在大学里,大学的风气跟银行不一样,大学教授穿衣服马马虎虎的,他穿的衣服还没有我讲究。他没有一点脾气和架子,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我们侃侃而谈,没有任何架子。他不是讲话滔滔不绝的人。
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思想要跳过一个屏障,原来旧的公式不能限制他。许多人被旧的公式限制了,就不能发展了。能量怎么变成物质呢?这个概念不得了,他从数学里提出来的,不是从实践里提出来的。先有理论,后有实践,这就改变方法了,在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爱因斯坦是思想家。
励志人物故事2
乔布斯曾经创造出全世界最棒的个人电脑:苹果。它仅有12磅重,仅用10只螺丝钉组装,塑胶外壳美观时尚,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机。人们都不敢相信这部小机器竟能在大荧光屏上连续显示出壮观的、如同万花筒般的色彩。1980年,《华尔街日报》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但仅仅5年后,苹果电脑就在竞争中败给了IBM电脑,1985年9月17日,乔布斯被迫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
成功需要更好的产品和技术,但只有更好的产品和技术却难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成功。
苹果个人电脑失败的核心不是产品不够好,而是商业模式自我封闭,不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只想吃独食,拒绝和别人兼容。它最后输给了更开放的“IBM”计算机联盟。
苹果的iPad不仅颠覆了音乐播放器、颠覆了随声听和Mp3,也颠覆了整个音乐产业的运作方式和赚钱方式。正是iPad的一炮走红,直接启发了乔布斯把iPad的商业模式复制到市场更加广阔的手机产业:一部颠覆传统手机概念的iPhone诞生了。它的出现使整个信息产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人们看见一种基于手机整合各行业资源从而改变世界的模式横空出世了!
苹果商业模式是对手机发明者摩托罗拉公司关于“手机是人类唯一电话”的颠覆,也是对全球当时最大的数码时尚产品和娱乐内容公司索尼的商业模式的颠覆。其实,索尼才是最有资源率先创造出“苹果”模式的。索尼公司既有“随声听”、MP3、手机等终端移动工具,又有全球最丰富的音乐、游戏、影视等内容,但它没有把它们进行营销协同捆绑,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苹果抓住了这个简单而伟大的机会。
乔布斯创造的苹果商业模式靠的根本不是什么独创的技术,而是靠对跨行业资源的整合。一句话点破就是:卖象牙筷子只有捆绑满汉全席才能赚大钱!乔布斯知道人们买音乐播放器随声听和Mp3不仅希望更酷更简单好用,而且还希望能够更方便、更便宜地通过手中的播放器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音乐、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才是音乐播放器、游戏机存在的核心价值。
乔布斯的iPad和iPhone从产品层面看当然比竞争对手更时尚、更酷、更傻瓜化。但是他为这两双“筷子”创造的开放合作的“厨房”才是苹果赚大钱的根本。iPad的创新是它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登录iTunes音乐库,iTunes就像一个神奇的“厨房”,可以为iPad用户源源不断地提供上百万首乐曲,每下载一首仅需几美分。
iPad模式的`成功极大鼓励了乔布斯以更极致的产品创新先后推出了两双更吸引眼球的“筷子”:替代传统手机的“iPhone”和替代笔记本电脑的“iPad”。这次为这两双“筷子”配备的“厨房”叫AppStore,这是一个由全世界内容和应用开发者各显神通的大平台,在里面为近5亿用户源源不断地“做菜”。
iPhone不仅能通过Wi-Fi上网,更可以在没有Wi-Fi的地方走移动通信网络3G、4G、5G……上网。乔布斯利用苹果时尚酷筷“iPhone”对手机用户的影响力,利诱和胁迫了全世界180多家日子不太好过的通信运营商替自己打工,通过补贴巨额的资费向数亿用户包销苹果手机,还能通过独家合作方式从许多运营商的上网流量套餐资费中再分一笔钱。
做几双好筷子控制几亿用户,又利用对用户的影响力控制全球通信网络运营商,最后把用户购买力转化为对“厨师”内容、应用开发者的吸引力。
做一件事,赚了至少三份钱:苹果手机利润率高达50%,iPad利润率也达到了25%。从富士康代工苹果产品和全球消费者身上先把“筷子”钱赚到手。然后又从全球独家合作的运营商身上可持续地分流量费,或者节省巨大的市场推广费用。这是苹果赚到的第二份钱。最后通过AppStore的销售或广告收入分成,苹果公司可持续地赚到了第三份钱。
正是由于乔布斯“三双筷子捆绑满汉全席”的移动信息化商业模式的创新,20xx年8月苹果公司以市值6325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值钱的公司,超过了当时微软(2567。8亿美元)、谷歌(2214。8亿美元)、Facebook(414。3亿美元)、亚马逊(1112。6亿美元)四大全球领先科技公司的总市值(6309。5亿美元)。
苹果公司对我们最大的启示:
一是在这个时代必须通过手机与其他传统产业的融合才能取得非常规的成功。
二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远远不够,只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才有可能成为“投入少,赚钱最多”的龙头“轻公司”。苹果公司在产业链上获取了近50%的行业利润,比起当年微软和英特尔联盟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利”有过之而无不及。
励志人物故事3
舒尔茨和约瑟夫是美国纽约的两个生意人,他们平时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有空的时候也会拿出一些积蓄,做小规模的投资。
20xx年5月的一天,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非常不起眼的广告——郊区有一幢非常古老的别墅以3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舒尔茨和约瑟夫商量,觉得买下来修缮一下再转手卖出去,至少可以赚到20万美元。于是,他们各自拿出一半的钱,共同买下了那幢别墅。
在收拾打扫的时候,舒尔茨和约瑟夫发现这幢别墅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艺术仓库”,里面到处是绘画作品。有些胡乱地丢弃在地上,有些则成捆地塞在大纸箱子里,整理好了,一数,居然多达7万幅。
舒尔茨和约瑟夫都惊呆了,这么多画,怎么处理好?自己购买的只是房子,并不包括这些画,他们决定物归原主,就租了一辆小货车,把这些画送到了原房主那里。没想到原房主连连摆手说:“我不要,我不要,这些简直是垃圾,随你们怎么处理吧!”
原房主是从一个名叫亚瑟·皮那让的亲戚那里继承到这幢别墅的。皮那让是一个毫无名气的画家,出生于1914年,为了绘画,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一辈子没有成家。不过,皮那让的作品却从未得到过别人的认可,以至于他终生都没有卖出过自己的任何一幅作品。1999年,85岁的皮那让带着遗憾郁郁而终。原房主从皮那让那里继承过来后,这幢别墅就一直空着,现在因为急着用钱便决定出售,对于里面的画,他也权当是一些没人要的垃圾。
虽然得到了这样的回复,但舒尔茨和约瑟夫还是觉得这些画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心血,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扔掉。尽管皮那让是一个并不出名的`画家,他的画也不受人欢迎,但是出于尊重,他们还是主动地另外拿出2500美元,买下了这些画,原房主为这笔意外之财开心不已,表示随他们怎么处置,自己都不会过问。
既然已经花了2500美元,总不能说扔就扔,舒尔茨和约瑟夫把这些画送到了纽约的一个艺术品拍卖行,他们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打算能卖多少算多少。一开始,拍卖行的人听到皮那让这个名字毫无兴趣,后来,当舒尔茨拿出几幅画给他们看了以后,拍卖行的人都惊呆了。这些画的艺术成就高得惊人,画评师一致认为,这是眼下这个时代里最好的抽象派作品,他们甚至认为皮那让突破性地开创了许多新画艺。
此后的一个月里,拍卖行把这些画卖出了一半,舒尔茨和约瑟夫收到了3000万美元的回报。至于另一半作品,拍卖行和舒尔茨、约瑟夫商量,等过几年皮那让的名气更高一些后再拿出来拍卖,相信能拍出更高的价格。
舒尔茨和约瑟夫花了30万美元投资房子,却意外地收获了一笔将会远远超过3000万美元的回报。对于他们的奇遇,拍卖行的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与他们的投资眼光无关,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的心血和劳动,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会把这些艺术珍品当成垃圾扔掉。”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随着画作的公开,皮那让的声誉果然日渐提高,许多画评师和收藏家都认为他是一位被长期低估与冷落的优秀画家。对于死去的皮那让来说,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欣慰的事情吧!
励志人物故事4
张之洞与李鸿章长期保持着敌对关系,积不相能,互不买账,天下人皆知。张之洞与袁世凯的交情如何?他们若即若离,非敌非友,该利用时彼此利用,该帮衬时互相帮衬,在官场,明里较劲和暗中拆台,两人也未能免俗。
张之洞比袁世凯年长二十二岁,行辈为先,资望更高,在其心目中,袁世凯出身行伍,乃是一介粗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之洞从武昌入京,路过保定,其时袁世凯代理直隶总督,恭请张之洞阅兵。仪式完毕,袁世凯在官邸设宴,直隶要员悉数列席,态度无不谦恭,张之洞却视若无物,闭目养神,不合时宜地打盹,鼾声起伏,令东道主既尴尬,又难堪。张之洞醒后,居然只与翰林后辈杨士骧喁喁长谈,将袁世凯晾在一旁,如同陪客。在北洋部属面前,袁世凯的面子往何处搁放?
某日,军机大臣张之洞询问幕僚高友唐:“外间对余有何议论?”高友唐便择其重点,如实汇报:“郑孝胥有个总结:‘岑西林(春煊)不学无术,袁项城(世凯)不学有术,老师有学无术,端午桥(方)有学有术。’”张之洞笑道:“我自问迂拙,不但无术,且不能自谓有学,不过比较岑某、袁某多识几个字。袁某岂仅有术,直多术耳。”高友唐遂以“老成谋国”四字推许张之洞,后者为之莞尔。
世事多逗趣。袁世凯有术,而且多术,但他尚缺保命之术;张之洞乏术,甚至无术,但他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硬是把袁世凯救出了鬼门关。
慈禧太后宾西后,摄政王载沣决定为兄(光绪皇帝载湉)报仇,诛杀袁世凯以谢天下。朱谕初稿拟定的罪名为“揽权跋扈,植党营私”,醇亲王奕劻震恐,不敢置一词。张之洞却硬着头皮,“再三婉陈,力为乞恩”,而且警告载沣,袁世凯练兵多年,羽翼已丰,死党有力,京师尽在其掌控之下,倘若处置不慎,则社稷、宗庙危在旦夕。载沣庸懦畏缩,其复仇之念便胎死腹中。谕旨最终由张之洞改拟,袁世凯开缺回乡养病。这位猛人保住了首级,就保住了东山再起的希望。
有人私底下询问张之洞:“项城(袁世凯)乃英鸷之辈,朝廷既然不能用他,杀掉他才是明智的选择。如今他怏怏不悦,悻悻而归,难道朝廷就不担忧后患无穷?”张之洞的“洞见”纯属书生之见:“明朝崇祯皇帝勤政爱民,本是一代明君,只因对待群臣过于严厉,轻易诛杀大臣,终于导致亡国。现在摄政王仁厚英明,理应导以宽大之怀,培养祥和之气,增强国脉,倘若王爷摄政之初就恣意诛杀大臣,我担心他杀顺了手,会重蹈明朝末季的覆辙。”
乍听去,此言在理。然而袁世凯绝对不是袁崇焕那样的忠臣义士,其内心的`城府比偌大的皇宫还深,张之洞并未看清堂奥。有一点倒是值得留意:张之洞救袁世凯,即隐然在救自己。他深知,清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已禁不起任何一方猛力的摇撼和折腾。在他眼中,袁世凯是粗人,这个粗人颇有能耐;载沣是废物,这种皇室垃圾毫无用处。倘若他帮助废物对付粗人,后果将十分严重。在官场中,最大的学问莫过于挑边,张之洞自诩能经营八表,又岂会在阴沟中翻船。
历史就是这样吊诡:某些亮点正是盲点,某些要点正是疑点。大人物的交集容易见利害,见生死,却极难见到他们肝胆相照。
励志人物故事5
我们在南斯拉夫拍《龙兄虎弟》的外景。外景地离市中心40分钟的车程,是座废墟。两堵墙中间隔着一棵树,戏里要成龙由这边的墙跳出去,抓住树枝,一个翻身,飞跃到对面的墙上。
从树枝到地面,有15米那么高,地上布满大石头。为了拍出高度,不能铺纸皮盒或榻榻米。
“行不行?”工作人员问。
“行。”成龙回答得坚决。
摄影机开动,成龙冲上前,抓住树枝,翻到对面,一切按照预设的动作拍完。南斯拉夫工作人员拍掌赞好,但是成龙不满意,用术语说是动作“流”了,一举一动没有看得清清楚楚。
“再来一次。”
第二次拍摄过程一样,动作进步了,很清楚,而且姿势优美,大家认为能够收货了。
成龙的意见是,看准了目标跳过去,像是为做戏而做戏,而剧情是他被土人追杀,走投无路,慌忙中看见那棵树而出此下策,所以最好是拍他回头看土人已追到,再跳上树才更有真实感。
便照他的意思拍第三次。一跳出去,刹那间,大家看到他没有抓住树枝,往深处直落了下去。
大概是成龙的本能吧,明明是头部冲下的,后来我们一格格地看毛片,他掉下的过程中还在翻身,结果变成背部着地。
传来很重的“咔嚓”一声,大家心中大喊“不好”。
成龙的老父也在现场,他心急地冲上前想看儿子的状况,要不是被南斯拉夫工作人员拉住,差点也跟着摔下去。
成龙的`身体并没有皮外伤,但是血像水喉一样由耳朵流出来。他的头下面是一块大石。
大家七手八脚地用手边的布块为他止血。现场有个医生跟场,他跑过来用一片大棉花掩住成龙的耳朵。
“怎么样了?”成龙并没有昏迷,他冷静地问道。
“没事没事,擦伤了耳朵。”化妆师阿碧哄他。
“痛吗?痛吗?”成龙的爸爸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成龙摇摇头,血流得更多了。
担架抬了过来,武师们把成龙搬上去,并叮嘱:“千万要清醒,不能睡觉。”
十几个人把他抬到车上。这条山路很狭窄,吉普车10分钟后才行至大路。
崎岖颠簸下,血又流了出来,棉花浸湿了一块又换一块,成龙的爸爸担心地直向儿子另一边的面颊亲吻。
搭上另一辆快车,直奔医院,但是最近的也要半小时才能抵达,成龙一直保持清醒。事后他告诉我们,当时他的头很晕、很痛,他很想呕吐,但还是强忍下来。
终于到达医院,这程路好像走了半生。但一看这家医院,怎么这样简陋和破旧。
我们冲进急救室,医生给成龙一连打了4针预防破伤风的药,再为他止血。可是血是由脑部溢出的,怎么止得了。
“不行,一定要换脑科医院。”医生下了决定。
又经过一场奔波,到达时大家发现这家脑科医院比上一家更破旧,心中马上起了疙瘩。
过了一阵子,医生赶到,是一个外形猥琐的老者,满头凌乱的白发,那件白色的医袍看得出不是天天换的。
他推着成龙进入X光室,拍了数十张片。
经理人陈自强趁这个时候与香港联络,邹文怀和何冠昌得到报告,马上打电话找欧洲最好的脑科医生。
医院的设备和它们的外表不同,许多机器都是很先进的。X光片出来后,医生们已组成一个团体,共同研究。
“病人的脑部有个4英寸长的裂痕。”医生以标准的英语告诉我们。
“流了那么多血有没有危险?”陈自强问。
“好在是从耳朵流出来了。”医生回答,“要不然积在脑部,病人一定会昏迷。”
“现在应该怎么办?”
“马上开刀。”老医生说,“病人的颅骨有一片已经插入了脑部。”
一听到要在这种地方动手术,大家更担心起来。
“不开刀的话,血积在耳朵里,病人可能会耳聋,这还是小事,万一碎骨摩擦到脑组织,就太迟了。”那猥琐医生说。
长途电话来了,现在带成龙去别的地方已来不及,由巴黎的国际健康组织介绍了南斯拉夫最出名的彼得逊医生,由他开刀,必定没错。
“我们要让彼得逊医生动手术!”大家激动地喊,“快请彼得逊医生来,彼得逊医生到底在哪里?怎么找得到他?”
其貌不扬的猥琐老头微笑着对我们道:“别紧张,我就是彼得逊医生。”
成龙的父亲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
彼得逊医生安慰道:“请不用担心,这个手术说起来比碎了手骨脚骨的手术更简单,问题是在脑部,你们以为更严重罢了。”
说完,他把烟蒂摁熄,带领一群麻醉师、护士和两个助理医生走入手术室。
一个钟头,过得像爬着般的慢,手术时间这么久,医生还说不严重。
手术室外有个小房间,几名辅助护士在那里等待,这几个女人大抽特抽香烟,弄得整个小房间烟雾缭绕。
门打开了,彼得逊医生走了出来。
我们以为手术已完成,想上前去询问,岂知他向我们做了一个等一下的手势,向护士们讨了一根烟,点燃后猛吸不停,吸完后又回手术室去。
又过了一小时,整队医务人员才走出来。
“情况怎样,医生?”陈自强问。
彼得逊摇摇头,大家都吓呆了。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彼得逊点了烟说道,“从他进院,照X光到动手术,血压保持稳定,没有降过,真是超人,真是超人。”
“危险期过了吗?”陈自强大声地问。
“过了。不过要观察一段时间,看有没有后遗症。”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彼得逊又猛吸烟:“你们在这里也没用。回去吧,病人要明天才醒。不用担心,包管他10天以后像新的一样。”
护士把成龙推出来,我们看到他安详地睡着,像个婴儿。
第二天,我们去看成龙的时候,护士们一面抽烟,一面“啧啧”称奇,她们说:“这位病人醒来还能吃早餐,而且胃口奇好,普通人现在只会吐黄水。”
这一天,医生只允许我们几个人看他,进入病房时要穿上特别的袍子。见成龙躺在床上,他爸爸又去亲他。他与我们握手,没有多说话,然后昏昏地入睡。
第三天,他开始头痛,“这是必然的现象”。医生说完,叫护士为他打止痛针。
每一次打针,成龙都感到比头痛更难忍。这个人什么都能扛,就是讨厌打针。
几天后,阿伦来看他,护士叫他在外面等。阿伦一边等一边吹口哨,吹的是戏里两人建立感情的友谊之歌《朋友》。成龙在里面听到,便跟着把歌哼出来。
过了一星期,彼得逊见他恢复得快,便为他拆了线。是分两次进行的,先拆一半,停一天,再拆另一半。缝了多少针,大家都不敢问。
“可以出院了。”彼得逊说,“相信酒店的环境比这里好。”
3个星期后我们继续拍摄。“为了不影响戏的质量,上次失败的镜头,还要重新来过。”
成龙说。
励志人物故事6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梅兰芳不唱戏了,他回北平处理完家务准备南归,此时,杨小楼也不唱戏了,他要到乡下去。叔侄二人见了最后一面。
梅兰芳在他的自述里这样写过杨小楼:“杨先生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爱国的志士。在卢沟桥炮声未响之前,北京、天津虽然尚未沦陷,可是冀东二十四县已经是日本军阀所组织的汉奸政权,近在咫尺的通县就是伪冀东政府的所在地。1936年的春天,伪冀东长官殷汝耕在通县过生日,兴办盛大的堂会,到北京约角。当时我在上海,不在北京,最大的`目标当然是杨小楼。当时约角的人以为北京到通县乘汽车不到一小时,再加上给加倍的包银,杨老板一定没有问题,谁知竟碰了钉子,约角的人疑心是嫌包银少就向管事的提出要多大价银都可以,但终于没答应。1936年,我回北京,那一次,我们见面时曾谈到,我说:“您现在不上通县给汉奸唱戏还可以做到,将来北京也变了色怎么办!您不如趁早也往南挪一挪。”杨先生说:“很难说躲到哪儿去好,如果北京也怎么样的话,就不唱了。我这么大岁数,装病也能装个七年八年还不就混到死了。”
那时杨小楼身体已经不太好,世道无常,两个人大约都有了此后不能相见的戚然。
于是,两位大师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作了最后一次告别。
他们一起唱了一折戏,没有化妆和戏服,只是清唱。
他们唱的这折戏,是《霸王别姬》,杨小楼唱霸王,梅兰芳唱虞姬。
没有人录下这段戏,所以我们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情状,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
戏里的虞姬,后来是自刎了的。
国破了,家亡了,官员和将军们都跑了,只剩下了两个伶人,一出别姬。
那一天的风,一定很冷。
此一别之后,杨小楼果然不再演出了,1938年因病逝世,享年60岁。
是的,我们可以想象出来,那是怎样的绝唱
我们可以想象出来,那又是怎样的辛酸。
京剧《梅兰芳》使用过这段史实,剧中杨小楼的一句台词给人印象极深:“终不能演了一辈子的忠孝节义,末了要在日本人的手里讨饭吃。”
励志人物故事7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因为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阅历了含辛茹苦,在猎户伯伯的`赞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批的写生摹仿,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光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巨匠。
励志人物故事8
19世纪,在英国著名的哈罗学校里,经常会有各种恃强凌弱的事情发生。
有一年暑假后的开学季,一个高大的高年级男生拦在了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指气使地命令他替自己擦鞋。
那个新生初来乍到,不是很了解学院的情况,就断然拒绝了高年级男生的`要求。高年级男生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脸地打了起来。新生痛得龇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告饶。
旁观的学生大多对这一切早已经习惯了,只有一位外表文弱的男生看着这欺凌弱者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大喊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
高年级男生一愣,抬头看去,见是一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地问:“你想干什么?”
那个瘦弱的新生毫不畏惧地走到他面前说:“我没想干什么,不过我想告诉你,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头吧!”高年级男生看着他的眼睛,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竟然不知所措地停了手。
从这以后,学校里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越来越多,这两个新生在此后的岁月里,也成为了莫逆之交。
没错,那个被打的学生,就是后来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
那个挺身而出、愿为陌生人分担痛苦的瘦弱男生,则是后来扬名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励志人物故事9
犹太小伙子哈罗德是个商人,最初开了个小店经营餐饮业。当他看到麦当劳每天拥挤的场面,他的直觉让他觉得里面的利润非常可观。他想,假如自己能够成为麦当劳的代理商,那么就不愁发不了财。于是,哈罗德拜访了麦当劳总部的主管威尔逊先生,向他说明想成为麦当劳代理商的愿望。主管直言相告:要得到代理权,必须有200万美元的资金。
哈罗德的钱十分有限,想什么办法呢?他终于决定,坚持每个月至少存上1000美元。他说到做到,在每个月的1号这一天,他就把所赚的大部分钱都存入银行。因为担心一不小心就花掉了手里的钱,所以他首先保证存上1000美元,其次才考虑经营费用和日常开支。不管千辛万苦,哈罗德都坚持了下来,这样花了6年的时间。
这时,哈罗德积累了7。2万美元,还有一笔可观的利息,但和200万美元的代理费用还是有很大差距。
哈罗德决定再去找麦当劳的主管威尔逊先生,他诚心诚意地向威尔逊先生讲述了他的努力,为了得到麦当劳的代理权6年来他所经历的.千锤百炼,并希望能够尽早获得麦当劳的代理权。
威尔逊听着听着就被感动了,因为哈罗德的话里有一种执著的精神。
但哈罗德的话是否属实,他还要验证一下,为此他去了哈罗德经常存款的银行。
在获悉威尔逊的来意后,柜台小姐感动地说:“那个人真不容易!每个月1号的中午,他都会准时到这里存入1000美元。整整6年了,无论天寒地冻还是打雷下雨,他从来没有耽误过,这个人真的很有毅力。”听完这句话,威尔逊心里已暗暗决定把代理权交给哈罗德。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哈罗德开始了发财致富的传奇经历。
励志人物故事10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面对佳肴美味、粗茶薄酒,抑或进餐时突发的变故,常能机智地“幽”上一“默”,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不避荤食。一天,他炖了四条小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他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佛印急中生智,顺手把敲的磬翻过来扣在鱼盘上推到一边。苏东坡一进庙门就闻到香喷喷的鱼味,心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帘进门一看,佛印吃着米饭,桌上只有一碟蔬菜。佛印也很大方:“学士驾到,与贫僧一起吃粗饭吧。”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饭。他边吃边琢磨,这鱼放在什么地方呢?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倒放的磬,他心里明白了,可怎么把磬里的鱼拿出来吃呢?忽然,他心生一计,对佛印说:“前几天,你让我给一位善人写对子,我一直没写出来。后来想,索性用一副现成的对联算了。”佛印问:“哪一副?”苏东坡告诉他,就是常见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说到这儿,苏东坡装作忘记的样子问道:“下边是什么来着?”佛印说:“庆有余。”苏东坡赶忙接过话:“什么?‘磬有鱼’,那为什么不拿出来吃呀?”说完,一欠身,把不远处的磬翻了过来:“果然有鱼,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饭了。”佛印也笑了:“这个学士,真够机灵的.。”
散文家郑逸梅生于1895年,生肖属羊。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一起去清真饭馆吃面条,朋友点了美味的羊肉供大家品尝。大伙儿吃得津津有味,并称赞羊肉的鲜美。郑逸梅却只吃面条,不吃羊肉。朋友忙问其故,郑逸梅虔诚地说:“羊秉性温顺善良,我生肖属羊,怎忍心食之?”朋友大笑之余,内心不免感动。
作家聂绀弩十分幽默。抗日战争时期,他居住桂林,与友人会饮于餐馆。服务员端来白斩鸡,却是骨多于肉。聂绀弩问道:“这是两只鸡吗?”服务员回答:“不,只有一只。”聂绀弩正色道:“一只鸡,哪有这么多骨头?”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应一位富翁之邀去参加晚宴。主人为了炫耀自己富有,每上一道食物,便说一遍它的价钱。当葡萄送上来时,主人又照例对客人们炫耀道:“这一粒就要一块美金哪!”这时,马克·吐温站起来大声说:“这东西太可口了,你能不能再给我六块美金?”
法国幽默作家特里斯坦·贝尔纳有一天去饭馆吃饭,对侍应生的服务态度很不满意。付账时,他对饭馆的经理说:“请拥抱我。”“什么?”经理感到纳闷。“请拥抱我。”贝尔纳显得很认真。“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先生。”“永别吧,以后您再也别想见到我了。”
励志人物故事11
他曾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红极一时的歌星和影星。他发行的唱片销量一度达到二百多万张,这在当时是一个无人企及的天文数字。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一连串优异的成绩,让许多人对他肃然起敬。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当初要不是靠自己灵机一动的'一声虎吼改变自身命运,也许他还像许多普普通通的人一样,默默无闻地走完一生。
他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体质很弱,经常生病。不过,他对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看过一遍的曲子,就能顺利地弹奏下来。19岁那年,对音乐的迷恋促使他去一家音乐俱乐部求职。然而,遗憾的是,人家一看到他那病病歪歪的身体,便立即拒绝了他,连一丁点儿机会也不给他。
小伙子心有不甘,他承认自身体质瘦弱,可这和他那颗疯狂热爱音乐的心并没有太大关系,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给他哪怕一分钟的机会,让他证明一下自己?他越想心里越觉得委屈。最后,在他即将走出俱乐部大门的时候,忽然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他将已经跨出大门的右腿又收了回来。随即,他回过身来,对着里面的房间,使出全身力气,一声气震山河的虎吼,声势异常威猛。这声平空而起的虎吼将主持面试的人吓得够呛,他们都以为来了老虎,顿时乱作一团,纷纷找躲避的地方。有一个人情急之下,甚至还提醒站在门口的他赶紧找地方躲藏。
不过,待一切安静下来,大伙才惊诧地发现只是虚惊一场。原来,那个雄浑洪亮的大吼声,竟然来自刚才前来应聘的体弱青年。这些人顿时羞愧难当,纷纷为自己刚才的失态和傲慢感到脸红。最后,他们当即决定留下这位年轻人,并且重点培养。
就是这,他凭借自己智慧的一声虎吼,不仅赢得了一份工作,更为自己赢得了精彩绚丽的一生。他,就是在美国音乐界,被人们称之为“天才音乐家的”鲍勃·达林。
励志人物故事12
在东吴大学念书时,杨绛以“洋囡囡”的绰号闻名全校。她是大家闺秀,又是个美人胚子,据说追求者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众。
当时有个叫费孝通的富家子弟,人高马大的,上前去搭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而不是过渡。”一盆冷水霎时浇熄了一团烈火。
没多久,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杨绛转到清华借读,抵达燕京的当天,即邂逅文弱书生钱钟书,犹如惊鸿一瞥。初次约会时,一向孤僻、言语笨拙的钱钟书开口便是,“我没有订婚”。傻愣愣的.一句话,真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杨绛却心有灵犀,“我也没男朋友”。俩人很快便坠入爱河,不久喜结连理,可谓“天作之合”。
婚后,两人育有一女钱瑗,三口之家温馨若饴。就这样,日子平静流淌了60余载……然而,叶子总会在秋天来临后一片一片掉落,杨绛在《我们仨》中平静写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光阴似流水,红颜变白发,杨绛已是白发苍苍的文坛大家。而此时,费孝通亦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他仍对当年的梦中情人念念不忘,于是提着一捆着作,来请阿季(杨绛小名)“斧正”。久别重逢,嘘寒问暖,两人天南海北闲聊一番后,杨绛忽然意识到有点失态了,就下了逐客之令。费老素有自知之明,起身告辞。颤巍巍地走下楼梯时,他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阿季淡淡说了句,“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顿时愣住,血压“嗖嗖”往上直蹿。至此,他方才彻底死了心。
励志人物故事13
一个挑剔的人,往往是不讨人喜欢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但是,对于一个埋头于科学的人来说,挑剔却是难能可贵的素养。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从小就以挑剔著称,被人们称为“比上帝还挑剔的人”。但恰恰就是因为他这种挑剔的“毛病”,让他在科学的王国里取得了重大的发现,很年轻的时候就誉满天下了。
上中学时,泡利就对当时鲜为人知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埋首研读,中学毕业后就成为慕尼黑大学索末菲教授的`研究生。他总是向老师提出一些在常人看来很挑剔的怪异的疑问。他的物理老师,著名的索末菲教授,干脆请他为德国正准备出版的百科全书写一篇关于相对论的文章,泡利居然完成了一部250页的专题论著,这让教授大为惊讶。爱因斯坦看过泡利的论著后说:“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成熟和富于想象力的著作,都不能相信作者只是个21岁的学生。”
广义相对论是以理论晦涩难懂且对数学程度要求高著称,当时有个著名的玩笑,说世界上只有三个半人懂得广义相对论。而泡利的这篇文章不仅总结了当时已有的成果,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看法,是关于相对论的经典著作。即使现在看,也毫不过时,泡利当时对相对论的各种结论及预测在80年后也基本是正确的,而他所提出的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一举成名。
大学毕业后,泡利先后给马克斯·玻恩和尼尔斯·玻尔当助手。这两位当时站在世界物理学前沿而后又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后来说到泡利时,都对他那寻根究底、追本溯源、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和他灵敏的思维记忆犹新。泡利总是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且绝不轻易被别人说服,他尖刻、挑剔、好争论但绝不唯我独尊。当他验证了一个学术观点并得出正确结论后,不管这个观点是他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他都兴奋异常,如获至宝,而把挑剔的争论忘得一干二净。
正是他这种用挑剔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科学态度,赢得了索末菲、玻恩和玻尔的厚爱。他也从这些名师那里学到了富有教益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技巧,为他后来的科研攀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以发现量子的不相容原理而迈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行列。
他不仅仅以挑剔出名,也从来不畏惧名流和经验,他是那种标准的天才式的物理学家,其研究范围涉及了物理学的几乎所有方面。他为人傲慢,言辞犀利刻薄,问题刁钻,对任何权威都能直言不讳不留情面。这一点从他的两个绰号“上帝的鞭子”和“科学家的良知”中就可以看出。他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听爱因斯坦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做报告,结束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并不完全是愚蠢的。”一次,在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的报告之后,泡利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回身对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你来做报告,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世的开幕式报告除外。”泡利对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请泡利看自己的论文,过了两天,泡利把论文还给他时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1925年春,从汉堡大学传出一个令世界物理学界惊讶的消息:一个新的物理学原理——不相容原理诞生了。它的提出者正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者,只有25岁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被称为量子力学的主要支柱之一,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它使得当时所知的许多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变得条理化。1945年,泡利因他在25岁时的“发现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励志人物故事14
库格勒是德国文学和历史学家。在他还没有名气时,曾写过一本关于腓特烈大帝的传记,想找个画家为自己的书画插图。可他接连尝试了很多次,都被拒绝了,没有哪位画家肯为他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画插图,仿佛一旦做了这样的“芝麻小事”,就会降低他们的身份。
就在库格勒不知所措之际,有位年轻的小伙子,主动找上门来,他彬彬有礼地说:“或许,我可以为您效劳!”说着,他拿出了几幅自己的素描作品,库格勒接过来一看,立刻大喜过望:他的画风细腻生动,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于是,库格勒放心地将画插图的工作,全权委托给了这位小伙子。为了抓住这次机会,画出完美的插图,小伙子连续多日闭门不出,认真研究库格勒所有的作品,又找来大量参考资料,对腓特烈大帝的个人事业、生活习惯、性格脾气等方面,一一进行深入的了解,直到心中有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这才从容地提起画笔,得心应手地画了起来。
不久,库格勒的`书终于正式出版了,人们在欣赏这本传记的同时,惊喜地发现书中的插图非常棒,完全把腓特烈大帝画活了。于是,随着这本书的畅销,这套插图的作者也开始变得名声大振,各种赞扬声铺天盖地而来,约他画画的人,也开始变得络绎不绝。
一天,小伙子正在画室作画,当地一位有名的企业家乔尔找上门来,他说自己筹备了很久,终于让新工厂顺利竣工,现在美中不足的是,他想为工厂画一个大招牌,已经找了好几位画家,他们都对此不屑一顾,有人干脆直接告诉他:“您用画招牌这样的芝麻小事来麻烦一位画家,您不觉得太过分吗?”
就在乔尔不知怎么办时,有人抱着恶作剧的心态,让他去找这位刚刚出名不久的小伙子,他们以为,他一定也会拒绝。不料,当乔尔说出自己的愿望时,小伙子放下画笔,沉吟了片刻,就爽快地答应了这件事。
接下来的日子,小伙子天天到工厂去,和工人一起去车间,还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却绝口不提画招牌的事情。就在乔尔有些沉不住气时,小伙子忽然让人准备颜料,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一幅名为《轧铁工厂》的画,谁也没想到,这样一幅为众多画家所不齿的招牌画,竟受到行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成了一幅世界名画。
这位小伙子的名字叫门采尔,他不仅是德国十九世纪成就最大的画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历史画家、风俗画家之一,更是杰出的素描大师。在幼年时期,他就表现出对绘画极大的热情,父亲为了培养他,不惜花费巨资请来当地最好的美术老师。原以为,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一定会迅速成长,不料,自以为颇有天赋的门采尔,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一次,门采尔去上课,老师让他和另一个学生一起画风景画。在规定的时间内,同学早就画好了,他却只完成了一小部分。这时,老师走过来,拿过他手里的铅笔说:“你根本没有削好铅笔,怎么可能画出满意的作品呢?”他这才发现,同学们的铅笔都削得整整齐齐,只有自己的歪歪扭扭。
“记住,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大事的!”老师意味深长的话,让门采尔幡然醒悟。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开始从最基本的小事入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门采尔在自己出版的一本传记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请给我一粒芝麻,我会把它变成神话!”一位喜欢做大事,又从来不放弃做小事的人,最终依靠一粒又一粒不起眼的“芝麻”,成功攀登上了艺术巅峰。
励志人物故事15
1987年2月22日,安迪·沃霍尔因医疗事故突然离世,这个消息使这座城市黯然失色,大家都沉浸在伤感之中。
安迪·沃霍尔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从捷克斯洛伐克移居美国的父亲在矿上工作,安迪是个喜欢围着母亲吃零食、听故事的孩子。单调消沉的童年时光与他炫目的未来构成了难以想象的反差。他1949年来到纽约,敏感的天性和精湛的手艺使他成为商业设计中的高手。那是视艺术为神圣之物、艺术家为殉道者的年代。他的启蒙老师安东尼奥说:“将来会有一天,商业艺术就是真正的艺术。”这使他难忘,当时这句话离成为现实还有很远的距离,它需要一个特殊的人用不凡的一生来证明。
尽管安迪·沃霍尔有大量的出版物和极高的曝光率,但他的艺术价值在生前并不被广泛承认,他的作品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期许,他改变了美国艺术的现实和理想。这些价值可以从对他的种种误读中看出:羞涩的同性恋者、疯狂的恋物者、自我矛盾且不知疲倦的人、男扮女装者、为了虚荣和朋友而生的人、眼中只有快乐时尚的浮光掠影、迷恋虚幻价值的人,以及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的人重复说着同样的话,永远没有正经、无法深刻的蜡像般的人。如同一种奇花异草,它只生长在山崖的某个高度,了解了他,你会心生感激,你会更加了解美国。他的一生演变为美国艺术发生的最美的传说。
玛丽莲·梦露、死刑电椅、米老鼠、印花墙纸、灾难、小人书、帝国大厦、美元、可口可乐、爱因斯坦……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留下了多少作品,它们广泛而杂芜,几乎涉及了他的时代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他毫无忌讳地应用和开拓了多种媒介和表现可能,并涉足众多不同的领域,设计、绘画、雕塑、录音、电影、摄影、录像、文字、广告……安迪·沃霍尔创造了真正的可以对抗传统的、商业的、消费的、平民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的艺术,他身边的模特们帮他选出她们喜欢的色彩来绘画,他的母亲为他的作品签名,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拍摄和录音,他只是比时代早了几十年。
在20世纪60年代,一代人的价值观取代了传统的深刻、精英、历史、永恒、优越、成熟、绝对、唯一,传统的价值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现实、表面、瞬间、感性、快乐、平等、简单、机械、重复、大众,是这些概念更新了民主和自由的品质。美国在那个年代,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英雄,这很令人惊叹。
安迪·沃霍尔是自我制造繁衍的产品,他的传播是其自我特征,包含了他的所有活动和生命本身。作为复杂的兴趣和荒诞的行为的综合体,他实践着时代的热情、欲望、野心和幻想。他创造了一个广泛感知世界、实验性世界、平民化世界、非传统经验世界、反精英反贵族的世界。这是人们不情愿接受的安迪·沃霍尔的真正价值,也是他终究没有被真正认识的原因。安迪·沃霍尔的最大价值是,他用一生的实践完成了对传统艺术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反讽和不屑,用虚幻的.表象战胜他不情愿接受的、残酷无情的、没有人性的真实世界。而真正的讽刺是在他离世后,他已经成为新的、更大的、更空虚的现实中的偶像,他的不屑本身已经成为后世的经典。真正的艺术家的悲剧不在其生前,而在其死后,成功的命运总是走向其反面,你曾有多么辉煌,你就将会变得多么无聊。这是他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的注解。
关于安迪·沃霍尔,没有谁比他自己说得更清楚了:
“我的画面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没有另一种含义在表面之下。”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正的安迪·沃霍尔,只需看看我的绘画、电影和我的外表,没有什么东西隐藏其后。”
“我的作品完全没有未来,这我很清楚。只需几年时间,我的一切将全无意义。”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之后他又说,“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好的摄影就是把焦距对准名人。”
“我将去任何事的开幕式,包括一只马桶。”
“我不参加葬礼,同样地回避婚礼,我从来不喜欢节假日,我认为节假日是一种病,我不愿意旅行,除非是为了工作。”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一部机器,每个人都应该和另一个人一模一样。”
“我喜欢无聊的东西,我喜欢一样的可以被不断重复的事。”
“我的画从来不是我想要的那样,但是我已经习以为常。”
“如果并非每个人都是美的,那就没有人是美的。”
“你仔细想想看,百货商店就是一个博物馆。”
“我的所有电影都是人为的,我看所有的东西都有虚假的成分。我不知道虚假会在哪里停住,真实可以从哪里开始。”
“我从不阅读,我只看画面。”
“美国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在这里开始了一个传统,最有钱的人与最穷的人享受着基本相同的东西。你可以看电视喝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也喝可口可乐,伊丽莎白·泰勒也喝可口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更贵的可乐,你喝的与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好。”
“我总是感觉到我说的话是言不由衷的,不是我要说的,采访者应该告诉我他想要我说什么,我会一句一句地重复他想要的。我想这样真是太好了,因为我是如此空洞,我实在想不出来任何要说的东西。”
“我从来没有不在状态,因为我从来没有状态。”
尽管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交动物,但在他去世后,许多事迹仍然让世人不能相信。他每天回到上东城的家中,和母亲、一只猫,以及两个菲律宾女佣一起,过着隐居般的生活。在他的家中,没有现代的器物,没有当代艺术品,只有路易时期的古典家具和古典油画。他疯狂购买的众多物品中,古旧手表、珠宝首饰、杜尚的小便池、化妆品、玩具……无奇不有。在他死后为他举行的专场拍卖中,许多物品是第一次才打开包装。每年圣诞节他一定在哈林区的一家教堂为穷人赊粥。每天早晨9点半,无论在何地,他都打电话给秘书,口述记下前一天发生的每件小事,从不间断,由此完成了一部详尽而神奇的个人史。
那是人们不熟悉的世界,他在那里空虚无聊但煞有介事。1987年2月14日,在他去世前一周,他在日记中写道:“做琐碎的事,很短的一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发生,我上街购物,回家电话聊天,如此,真是很短的一天。”
【励志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著名人物的励志故事10-30
刘晓庆的励志人物故事11-08
励志人物司马光的故事04-27
励志人物故事20个02-23
太太的客厅励志人物故事08-14
励志成功人物故事02-21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的故事03-13
五个历史人物励志故事11-17
高考励志人物故事:笑看生死的史铁生06-20
关于俞敏洪的励志人物故事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