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企业励志文章
要想做好企业管理,就不能缺少一些企业励志文章短文引导我们。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企业励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企业励志文章1:为什么你不懂管理
为什么满街都是管理书籍,却到处都有破产企业?
有一个颇为好玩的现象:满街都是管理书籍,却到处都有破产企业;满书店都是爱情教程,可满大街都是不幸婚史。管理和爱情一样,都清楚又都不清楚;都有道理又都没道理。
每个个体都有体验,整体又有经验,总结成学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在有限的空间理解整体的概念。所以,即使在目标确定、组织稳定、行为清晰的情况下,管理当中仍然存在许多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变革与稳定。比如有人说,组织一定要变革、创新学习,另一个声音说必须稳定,一个建立了两三年的组织连旧版都没有夯实,变什么?有研究结果说稳定的价值超过变革,变革还毁坏财富。变革和稳定是考验企业家的平衡木,绝对变革和绝对稳定都行不通,拿捏好不容易。
典型事例是联想,由制造PC的联想转向服务的联想,变革后原有的发展放慢,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记住管理是在有限资源下的管理。资源稳定的时候虽然增长缓慢,但不会出现大问题。
如果联想拿50%的资源用来转型,而服务这件事又不确定,就是有风险的。服务没有建立,原有的业务萎缩,上市公司允许这样状况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时要么破釜沉舟,把股份收回来,要么退回原来的状态,把服务全部卖掉,增加PC制造,以并购为扩大规模的主要战略。不是说转型不行,也许5年后,联想的服务也做成了,但资本市场的压力太大,没有那么多可消耗的时间。
创新的胜算是靠时间的,要看环境的。所以哪个理论更好,很难说。变革还是稳定?转型还是发展?这是企业家的智力抉择,也是外部环境和资源约束的结果,管理理论分不出对错来。
再举个自身的例子。我们有一项定制服务,从传统房地产开发转向以客户为导向的新型服务。这项服务连续三年没赚钱,也没有客户,公司内外都反对——团队满脑子都是传统思维。服务算的是资本回报,人工、组织、支持系统、品牌是我们的资源,但我们老是以货币资本核算方式算账,财务报表也不好。公司上下反对,就看我一个人耍。
要知道我以阿拉法特为偶像,我固执,坚持做。头一年赔1000万,第四年打平,第五年增长500%,2007年至少增长400%,大家都认账了,这个业务成了公司最好的业务。
举这个例子不是表示我们比联想做得好,而是想说明我们的约束条件比联想宽,我们没有上市后资本市场的压力。在管理理论上专家会告诉你谁对谁错,我希望大家不要相信专家。管理决策是在既定资源下做出的,如果第一年亏一亿,我可能第一年就投降了。不要轻易肯定和否定某个决策,拐大弯必须缓行,要变革就要有耐心忍受阶段性的衰退,准备付出你能承受的成本,还要重新训练团队。
第二个悖论是集权和分权。集权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分权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或者是平行机构之间的互动。自古以来很多书都对这两种组织效能进行比较。军队原来是集权,但自海湾战争以后军队采用一种现代化的混合型方式,互通互联,一个特种兵在前线相当于一个连的战斗力。特种兵可以调动飞机,他身后是强大的服务系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万科2007年开始分权,因为它平均论证5个项目才做1个,全国一年上80个项目,意味着要讨论400个方案,总部不堪其苦,所以必须分权,由各区自主决定项目。我们公司京津两地还是集权,因为我们东西少,追求单位价值高,经营模式不一样。
公司内部组织上讲集权,文化和人的行为讲轻松,最后对不对还是要看绩效。如果绩效都不错,那就说明两种理论都对,也都不对。
第三个悖论是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有的'人强调个人创新价值,鼓励给予每个人发展空间,活跃其思维;但也有人说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不一致,个人要涨工资,集体要讲发展。
个人价值和集体利益如何平衡?过分强调个人,一个面袋子里放十把锥子,面袋不是变布片儿了吗?过分强调整体,布袋里空无一物,要袋子有什么用?所以底线在于布袋里的东西不能戳破布袋独立存在。
即使这样,我们依然不知道哪种方法更好。文化人、知识分子创立的公司,比较偏重个人价值;制造业偏向集权,大目标小个人。这些都有道理,也都没道理,二律背反。
第四个悖论是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企业是商业组织,以盈利为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企业侵犯到公众利益,不承担社会责任(诸如环保、社区、公众的道德理想、关注弱势群体等),不关心公共事务,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像一个人,血肉丰满而富有正义感,对自身的完善很有好处。
但企业应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天天承担,社会信誉好了,公司却可能不赚钱了,或者因为承担得过多而伤害到企业的财务制度、收益,伤害到股东的权益。要实现社会责任就可以不对少数人负责吗?
这方面做出抉择最终依靠的是领导人的价值观,看他做事的动机是出于牟利、道德良心,还是因为外部压力。一般情况下道德良心最弱,外部压力最大,牟利排第二。安利做善事主要围绕健康,最终落脚点是产品,长远看对企业有好处。
第五个悖论是破和立。与第一个悖论程度不同,发展与转型基本上还是在“改”,而破和立是兼并和重组。卖掉还是留下?破和立都有道理,领导者目标是不变的,就是要生存得更好。一般情况下,如果市场空间有限,国家政策不支持,那么甩掉可以;而如果大家都卖了,我能在有限的市场占一席之地,那么不卖也有道理。
五大难题,都对都不对,考验管理者的水准。验证看绩效,过程是煎熬,管理者们必须在五大极端之间找平衡。
企业励志文章2:让员工快乐的7个激励措施
1、好事要分开享受
如果你要给员工发1万元的奖金,那么最好分两次,每次给他5000元,这样尽管他拿到的总和还是1万元,但较之你一次性给他,他所获得的快乐更大。人在“得”的时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所以分两次听到两个好消息等于经历了两次快乐,这两次快乐的总和,要比一次性享受两个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更大。当然,好事分开享受可以带来更大的快乐,并不是说要你把一万元的奖金分一万次每次一元钱发给员工。那一定会招来员工的臭骂。
2、坏事要一起忍受
你把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对方,只会给对方造成一天的不快乐;如果你把两个坏消息分两天告诉对方,却会让对方两天都不快乐。人们常常讨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做法,可是在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快刀斩乱麻来得更加爽快一些。因为同事一次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比分两次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的总和要小。
3、好事一定要早说
如果你今年业绩出色,公司奖励你去欧洲旅游一次,你什么时候最开心呢?是在欧洲游玩的时候吗?可能不是。其实,最开心的时候是你听到这个消息以及期盼着去巴黎的那段时间,是在你为欧洲之旅进行规划和整理行囊的时候。很多时候,快乐来源于对快乐的期待,期待也是一种快乐。所以,如果你决定要对员工进行奖励,晚说就不如早说,因为早说更能带来最大化的快乐,当然也就更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4、小奖不如不奖
一般人们总认为要让别人做点事情,就应该给他们奖励,不管多少、不论大小,有总比没有的好。但其实不然。如果您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或者公司员工出于内在的动力很积极地投入工作时,最好不要采用外在激励的手段去鼓励他们。因为一旦有外在激励的加入,内在的动力容易被扼杀,让人感觉做这件事情只是一个经济行为,尤其是奖励数额比较小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不值得为这点小钱去做事,于是连本来不拿钱自己也愿意做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了。
5、涨工资不如发奖金
你的部门今年经济状况比较好,于是部门的领导想给手下的人增加报酬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报酬有两种最直接的方法。
第一种是加工资,比如把原来50000元的年薪增加到55000元年薪;
第二种方法是发奖金,就是保持员工现在50000元的年薪不变,但是每年不定期地给员工发几次奖金,奖金的总额约为每年5000元。
事实上,对公司而言给奖金效果要比加工资好,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尽管大家会选择加工资,但在总数相同的情况下,给奖金却会使人更开心。
第二、“由俭入奢容易,而由奢入俭很难”,因为人对物质的东西很容易习以为常,所以发奖金比涨工资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6、好事别让员工选
当你准备奖励员工时,假设可以让员工去度假旅游,也可以送他们每人一台平板电视,并且两者是等值的。究竟应该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好呢,还是不让他们选择好呢?
乍看之下,好像是给出更多的选择是对员工好,绝大多数的员工也希望可以得到选择,以为那样可以更加满意,其实不然。在让他们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了度假的员工会感到自己是以放弃了实用的电视机作为代价来参加旅游的,旅游回来后看到同事家的那台电视肯定心中不悦;而选择电视的人,在家里看到电视中的那些度假胜地,就会想到其他员工也正在尽情游玩的时候,也一定会不快乐。因此,当你知道两件事情都是对方喜欢的时候,就不要给对方选择,免得导致他患得患失。
送礼的人在选择礼物时,为了满足收礼者的.最大效用,经常会问他们想要什么。但这种做法其实不明智。有两个原因:第一,给接受礼物的人选择会使他们觉得放弃哪个都不舒服,最后拿到哪个礼物都觉得不完美;第二,正如我们在前面说的,接受礼物的人往往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选择,而最后经济效用大的礼物并不一定会让他们更开心。
7、公开不如不公开
有些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公开。从管理透明,避免作弊来讲,这可能是好的。但从员工的开心来讲,则不然。对于员工而言,公开还不如不公开好。
看看不公开有些什么好处?一方面,人往往是过于自信的,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一定别人强,因而在工资水平不公开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要拿得多。这种过于自信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满意感,因而对公司来说,也能起到安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公开也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也就无从知道分配是不是公平。
再来看看公开工资或奖金有什么坏处?由于大家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比别人的贡献大,如果两个人拿的钱是一样的,那两个人都会不满意。如果有一方拿的钱比较多,拿钱比较多的那个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拿钱少的那个肯定非常不悦,说不定还会暴跳如雷。最后,大家都要求公司为自己涨工资,结果是公司不得不为所有的人涨工资,最后大家仍旧觉得自己拿的钱应该比别人多,所以还是不开心。
企业励志文章3:撑起两根穷骨头
不管生活中遇到了多大困难,不管情感上受到多大打击,不管遭受了多大委曲,不管......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相信自己,一切会好起来。
也许你的生活并不富裕;也许你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许你正在困境中;也许你被情所弃......不论什么原因,请你在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打份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昂起头,挺起胸,面带微笑,从容自若地面对生活。
你知道吗?你是撑起自己的唯一,只有你自己真正精彩起来了,那才是真正的精彩和强大,如果你无法将自己撑起,那么别人是永远撑不起你的,那怕是你的爱人,要知道再伟大的爱情也不可能强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爱不是生活的唯一,固然爱能使你阳光明媚,使你幸福无比,但爱毕竟难以把握,更难永恒。只要你自己真正撑起来了,别人无论如何是压不垮你的,内心的强大那才是真正的强大。请对生活多一份执爱,多一份憧憬,不要把幸福系在别人身上,眼望别人的生活。
怎样才能撑起心中的一片蓝天呢?首先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多一份憧憬。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去书中畅游;没事的时候不要去议论别人的长短,用耳静静地聆听那些动人的曲子;欣赏那些优美的图画;培养你的高尚情操。除此之外还有注重你的服饰。
你知道吗?你的穿着代表你的品味,服饰不一定要名牌,只要你穿着得体,穿出自己的风格,只要你的着装展示出了你的味道,那就是一种雅。当你鹤立鸡群的时候,你也许会受到同类的指指点点,但你不要在意,其实她/他心里正想模仿你呢,至于别人们更不会对你的出众品头论足的,没有人不喜欢潇洒自信的人的。
即使你处在落魄的时候,更要注重服饰的整洁,仪表的端庄,那是美的象征,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即使你处在生活最低谷的时候,也不要因身处困境,就一副邋塌、萎缩的样子。
越是处在逆境的时候,越要把背梁骨挺得直直的,脸上始终持着明亮的笑容,身上穿上合体的衣服,在人生的跳舞台上展示自我顽强的魅力。你是上帝安排你来到这个世上,给滚滚红尘增添色彩的,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装扮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公司员工的励志文章:联想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当初柳传志在创立联想集团时,只有十一个人。30多年过去,如今整个联想集团的人数已近7万人。从Lenovo到联想控股,选用人才理念一直延续。而联想是如何选人、用人、留人的?又有哪些标准?
分享署名联想控股微空间(LEGEND_HOLDINGS)上“史素姣”的分析文章:联想集团是如何选人、用人、留人的?
联想选人看“三心”
在联想有“三心”的说法,就是“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对于普通员工,我们要求他们有责任心,能够踏踏实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对于中、高层干部,则要求他们有上进心,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希望有更好的物质待遇和更大的工作舞台;而对于核心层来说,比如说对于联想的领军人物,则要求他们有事业心,把做企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不仅要考虑企业当前如何生存和发展,还要考虑怎么让企业长久发展下去,一代一代地把事业心传下去。
随着时代发展,只有这“三心”是不够的,还要加上考察人潜力的“三心”——好奇心、同理心、决心。
好奇心代表着人的一种学习能力,这是企业最需要的能力。通过考察一个人的好奇心,能看出他是否有成长的潜力。
同理心,即是否能换位思考,它是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标准。互联网思维最本质的就是客户思维。有客户思维的员工,一定要有同理心,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决心指的是当你遇到挑战、压力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坚持完成目标。
联想式人才培养两大秘诀
联想集团国际化以后,用了一套工具HRP(即人力资源规划),对人才进行盘点。哪些人是新的,哪些人不新,哪些人该提拔了。
这个模型把人才培养分成三部分:70%在岗位上锻炼,没有一个企业家是靠课堂上培养的,一定是在岗位上锻炼出来的;还有20%来自人和人之间的学习,比如上级对你的辅导;最后大概有10%来自课堂学习。
所以,如果你是企业的一把手,那么你就是人力资源的第一人,而不是HR。
人才培养有两个秘密武器:
秘诀一,CEO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最好的人才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得到培养;
秘诀二,人才培养有很多环节,包括选用、企业文化、公司机制体制等,每一个环节你都要做好并教会别人。
如果一家企业管理者是一个不重视、信任人才的人,引进再多的方法,找再多的HR也没有用。
“复盘”是在岗位锻炼中提升能力的好方法。在联想,无论大事小事,每做完一件事都要复盘,通过复盘让员工成长,提升组织能力。通过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这四步法,得出结论,做出改变。
我们跟很多管理者说,第一,要在内部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第二,想一下你的责任在哪里。如果一把手不去深刻反思的话,那你什么时候能够改变呢?
过去联想集团管理者都是跟员工开大会,国际化以后,我们要求每个管理者要定期跟直接下属,甚至是隔级下属一对一的谈话。有些话是不适合在大会上说的,一对一的谈话更能令人敞开心扉,同时,也能够表示你对这个人的尊重。
在企业里,每个人的问题都是独特而重要的,所以企业培训也一定是个性化、移动化的。培训课程的移动化是发展趋势。
所以在联想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就是基本需求平台化、个性问题定制化、重点问题精细化。
真正的人才靠愿景留下来
为什么有些企业总是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人往往在去一家企业之前,都会打听这家企业老板的风格、企业的氛围等等,再作出决定。所以,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从企业成立之日起,企业文化就开始有了。创始人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在树立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创始人的文化、一把手文化。
构建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面,最核心的就是价值理念,然后再慢慢延伸到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
很多企业总是找出口号性的标语,贴到电梯里或者墙上,其实他只做了最里面的理念层和外面的物质层,即“文化上墙”。实际上,企业文化必须要落实到行为层面,才叫文化真正的落实。
企业文化的落实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做,用领导行为来感化、制度流程来固化、考核培训来强化,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招人也好,培训也好,最终是想把“人才”变成“人财”。如果花大成本招人进来,却没有用好、留好他,就是给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如果你的选人工作都做好了,你要考虑他是不是认可企业文化、你们的人生价值观是否一致?真正的人才是靠愿景留下来的,你们是否有共同的梦想去创造未来。
企业励志文章4: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生活有两大误区: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
刘邦在40岁的时候连兵马都没有,最后建立起大汉王朝!
刘备在52岁的时候,仰头问苍天: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啊?最后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乔布斯在42岁的时候回苹果接任CEO,公司负债10亿美金,最后让苹果用十四年成为全球最伟大市值最高的公司!
成吉思汗在40岁的时候被安达背叛,兵败如山倒,逃到小溪边,最后带领千军万马踏遍欧亚非!
肯德基叔叔60多岁创建了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商业帝国!
姜子牙近80岁才离渭水而出山,后封侯拜相成就武王霸业!
只要你不抛弃你的梦想,你的`梦想永远不会抛弃你!
有这么一位年轻人——
二十一岁时,做生意失败。
二十二岁时,角逐美国州议员落选。
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
二十六岁时,他的情人离开人间。
二十七岁时,一度精神崩溃。
三十四岁时,角逐美国联邦众议员落选。
三十六岁时,角逐美国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四十五岁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落选。
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
四十九岁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
五十二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他叫林肯,成为改变美国历史的一任总统。
不会有人逼迫你放弃梦想,也不会有人比你更尊重自己的梦想。
这些年,对于中国的大多数民营的企业,好比一场噩梦:“财务受困”“融资受阻”“人才流失”“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
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们到底要不要坚持梦想?我们到底要不要兑现承诺?
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承受压力?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前行?我们还要不要追逐梦想?
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去找原因,找方法。
奋斗了,不一定能成功;不奋斗,注定不会成功!
一切痛苦,均来自于改变。你的痛苦是因为:时代在改变,你却一成不变。
企业励志文章5:做好企业管理,就不能怕这怕那的!
管理就是不要怕管人,管理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部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的主要技能是宽容部下所短,充分发挥部下所长。不能容忍部下的管理者也不是优秀的管理者。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不重视人才管理、不重视员工素质培养,是一个糟糕的单位。所谓“三现”,指的是现场、现物、现实。当发生问题的时候,管理者要快速赶到“现场”去解决问题,处理矛盾。
管理是人的管理而非事的管理,人的管理在于激励而非控制。领导等于“领袖+导师。”人才是单位最宝贵的财富,能够经营好人才的单位才是最终的大赢家,这是领导者的责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之长。用人不在于如何缩减部下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充分发挥部下的长处。
管理不要怕员工有缺点,管理者要把精力多用在引导员工的思维和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上,而不是盯在员工的行为和缺陷上。
管理不要怕员工抱怨,而是怕你不了的管理行为造成了员工的抱怨,所以,你需要经常反省。好公司出现问题经常自我检查,坏单位出现问题总是批评别人。管理知识不等于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不等于管理素养。高层管理者做正确的事,中层管理者正确地做事,执行层人员把事做正确。
管理就不要怕砍人,华为任正非说,管理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奋斗者为本,留住奋斗者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留人有“薪酬留人、情感留人和文化留人”,但是后二者更重要。
管理就是让员工知道领导的规划,理解领导的规划,理解领导的实施计划和要求,同时让利益维系彼此。如果领导在工作中失去冷静和忍耐,只会用愤怒去指导工作,被怒火控制心情,那么只会带来管理的恶果。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自始至终把人性化管理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是管理成功的关键。你奖励员工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受束缚和折磨。没有不适的员工,只有不适的领导者。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无能。
管理者的人品,品是上下三个口,众人的口;人格的格去掉木,就是各人的各。二种领导思维:一是内向型思维模式:从内到外,错误的几率低,内耗小;二是外向型思维模式:从外到内,错误的几率多,内耗大。从外转向内,所有的问题就是领导自己的。团队各自责,天晴地宁;团队各相责,天翻地覆。
管理就是不要说怕不可能,而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能够让员工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的管理。能够让员工把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的管理。管理:最好的状态是正常;最有效的手段是平衡;最高的境界是自然。
管理就不要怕问题,凡是问题必须追根究底。承担责任不是问题出现之后,而是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前。要结果,不要过程。要效果,不要借口。管理无小事,许多大事就在小事之中。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单位有问题,不是缺人是管理出现问题。任何时候,管理责任都有一个定量,任何一方如果承担过多的责任,另一方就会相应地减少承担等量责任。领导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部下,把成绩都归功自己。
企业励志文章6:为什么说王熙凤是个失败的管理者?
说到管理,人们很喜欢谈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欣赏她协理宁国府时的魄力。但从她短促的一生来看,她的管理是失败的,为什么?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一是行政果断型(有人称之为美英式管理),主要以王熙凤为代表;二是创新分权型(也有人称之为日德式管理),主要以贾探春、薛宝钗为代表。
王熙凤的“铁腕”
王熙凤式管理是英美式管理:在处理宁国府内部事务时,王熙凤出色地表现了她的管理才能。首先,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内部摸底。她发现宁国府有5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列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管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王熙凤决定采用铁腕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根据这一思路,她开始制定规则,定岗定编、强化监管,并立即收到了效果,宁国府的内部环境也迅疾改变了。
王熙凤的管理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颇似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英美模式)——就是股东利益至上。股东利益优于雇员利益。对于股东而言,公司被认为主要是专门通过投资为其谋取利润和使其资本增值的工具;对公司雇员而言,公司不是为其谋取福利的福利机构。
贾探春的人性化改革
贾探春与薛宝钗采取的则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思路。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们。这样一来,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一个生产性的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这一改革理念,应该说是曹雪芹为当时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重塑一个新的道德规范的积极尝试。薛宝钗考虑到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清醒地意识到,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的。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承包就可能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而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
因此,薛宝钗建议,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其他在园中辛苦的老妈们,让她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的确是一个符合“惠而不费”原则的双赢高招。
贾探春与薛宝钗这对组合代表的是莱茵式管理,或说是日德模式。与盎格鲁·萨克逊模式相反,该体系是非“金融化”与非“股票化”的典范,其企业文化核心内容是“造物文化”。
王熙凤当政时期,工作对象主要是府内的老妈子们,只需要工作不偷懒,随便什么人来都可以,而贾府这样的深宅大户最不缺的就是干活儿的人,从劳动力角度来看,这就给王熙凤创造了最大的肆意空间:反正让你下岗走人还有足够多的老妈子等待上岗呢。
而贾探春与薛宝钗当政时期则变成了另外一种体制,包出去的园子如果想保证效益,就要求承租人有足够的经营能力,这对下人们来说就不是唾手可得的了,因此从制度上这两位小姐开始了人性化管理与考虑,为的就是留住可用之人。
管理的高下分野是文化
说到管理,人们喜欢谈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欣赏她协理宁国府时的.魄力。其实,从王熙凤短促的一生来看,她的管理是失败的。她协理宁国府,从贾府的视角看,是成功的;但若从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应当否定的。
因为她是依靠皮鞭的惩罚来维持奴隶的劳动秩序的,现代企业管理岂能仿效?王熙凤贪婪成性,贪污受贿,盘剥,成了贾府的败家子,她自身也因此而毁灭。王熙凤的失败原因,从主观上说,是她素质中的缺陷:其一是贪权,贪虚荣,贪钱;其二是奴隶主作风,凡事专横独断;其三是虽有一定管理能力,却缺少文化,视野不宽。这些缺陷是管理者的大忌。现代企业管理者若有此缺陷之一,就不可能称职。
贾探春、薛宝钗、李纨在这方面就很不一样。在兴利除弊的大观园改革中,这三个人作为一个领导集体,她们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没有贪心,以权谋私的成份较少;二是有一定的民主观念,遇事能商量,能在有限的程度上考虑劳动者的利益;三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视野较宽,能用儒家经典理论指导改革。这三个方面是合格的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当然,现代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比贾探春们要高得多,性质也不尽相同。但她们这三个方面的优点,对我们还是有启示作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值得效法的。探春改革最终的失败,其主要原因不在她们的主观方面,而在当时的客观环境方面。
她们注意到要适当考虑下属的利益,提倡“和为贵”、“全大体”,这种管理品格和管理思想,来自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正统的道德观念。把这种观念用之于她们的改革事业,难能可贵。她们这种“和为贵”、“全大体”的风格,和贾政的家长作风、王熙凤的专横独断,官场和贵族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为贵的“和”,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贾探春在改革中,对于王熙风那一套旧规陋习,就不讲“和”,而是讲“斗”。否则,何以言“除弊”?何以言改革?在封建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行政管理人(行政长官)是很讲究文化品位的。但一些社会单位和贵族大家庭的管理人,却不一定讲究文化。王熙凤是一个大老粗,她理家的失败,不仅仅在于她的缺德,也在于她没文化。贾探春的“兴利除弊”改革,代表着曹雪芹为没落贵族寻探出路的社会理想。只有探春、宝钗、李纨这种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宝钗、探春这类人物,是封建社会中的开明派人士,在“兴利除弊”的大观园改革中,贾探春们把尊重劳动者和关心他们的利益放在议事日程上。尤其是薛宝钗,她的管理思想中,“人”的内容占据重要位置。与距她两百年的美国学者梅奥的理论相比,有某种相似之处。作为一个管理者,宝钗的博学是值得羡慕的。
管理,是现代企业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管理工作涉及面宽,复杂多变,管理人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懂得历史,了解现实,洞明世事,掌握信息,知人善事,会权变,善应酬……没有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头脑,岂能胜任?
【企业励志文章】相关文章:
感恩企业的励志文章09-18
感恩企业的励志文章精选05-11
企业励志文章短文(精选6篇)08-20
励志的文章11-09
经典的励志文章11-30
励志文章10-07
经典励志文章精选09-09
精选励志文章09-09
经典励志文章05-13
励志的文章精选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