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

时间:2022-09-21 08:32:00 励志人物 我要投稿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通用1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通用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通用14篇)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1

  1999年2月,无业游民马云被邀请参加在新力坡举行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参加大会的人80%是欧美人,谈的也是欧美式的电子商务。马云忍不住站了起来,讲了一个小时:“亚洲电子商务步入了一个误区。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全是美国模式,亚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那是什么模式?马云没有说,因为这是他要做的事。和所有的互联网精英不一样,马云从小就没有生活在顶尖的那部分人当中,他活在平常的普通人当中,所以他决定和目前所有的电子商务不同,他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用马云的话说:“只抓虾米”。很简单,大企业有自己的专门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在互联网上大企业与小企业发布多少PAGE是一个价钱。”马云说,“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被压榨,被控制。“例如市场上一支钢笔订购价是15美元,沃尔玛开出8美元,但是是1000万美元的订单,供应商不得不做,但如果第二年沃尔玛取消订单,这个供应商就完了。而通过互联网,这个小供应商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世界,将全球的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混凝土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向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人,以快打慢。”

  “我要做数不清的中小企业的解救者。”马云更现实的考虑是,“亚洲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供应基地,中小型供应商密集,众多的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畅,被大贸易公司控制,而只要这些小公司上了阿里巴巴的网就可以被带到美洲、欧洲。”

  “在现在的经济世界,大企业是鲸鱼,大企业靠吃虾米为生,而小虾 米又以吃大鲸鱼的剩餐为生,互相依赖。而互联网的世界则是个性化独立的世界,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互联网真正革命性所在。”

  要做到这个目标,马云心目中的阿里巴巴网站必须是全球性的,否则阿里巴巴只做国内就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而且阿里巴巴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否则失去第一就失去意义。阿里巴巴只有做成中国人的全球性网站,马云没有退路。

  马云认为目前所有的电子商务是大企业的电子商务,而应是商人对商人(BUSINESS MAN TO BUSINESSMAN)。这是亚洲人独创的模式。在阿里巴巴就是为中小企业免费登信息,“以后也将永远免费”。马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的义气状态。

  “你这不是商人的做法。”

  “是的,我不是商人,我是企业家。”马云说。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2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3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格言,

  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4

  自幼酷爱书法,古代书家各种书体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样。但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练得更为刻苦。

  一个夏天的晚上,郑板桥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扣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闻言,郑板桥突然醒悟,他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学节。各人有各人的体,互不相同,如此才会有大千世界众生相,写字不也应该这样吗?各人有各人字体,如此古往今来才会有突破和革新,不然陈陈相因,千人一面,也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了。想到这里,他明白了自己学字写字的问题了,我为什么老学古人的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体呢?

  从此,郑板桥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自己那独特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具有特殊风格的著名书画家。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5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6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常说:"要看到国家的需要,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晚上,他在家看到电视图像不清,第二天就主动跑到电视台帮助查找原因,讲授摄影技术。一次他在外地出差,接到天津电视台关于解决飞点扫描彩色电视电影彩色还原效果不好的求援信,便不顾旅途的辛劳,同老科学家冯家璋一起连夜赶往天津,先是查明原因,后来又亲自帮助制作了颜色玻璃滤光片,解决了这个难.题。他还热情帮助工厂解决了生产上遇到的难题,国内十几个省、市有关光学产品生产的工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长春几家光学仪器厂把他看作自己的参谋和顾问,蒋筑英也常往这些工厂跑,他鼓励大家说"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大家加把劲一定要赶上去!"

  有人劝蒋筑英:"依你的基础和才华,何不曾年轻时多写几篇论文1把许多时间花在为别人服务上,太可惜了!"蒋筑英笑着说:"我向来以别人的需要当作自己的责任,一个科学工作者怎能对生产实际问题袖手旁观呢?"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7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8

  历史见证了这一刻,世界见证了这一刻!北京时间2月18日,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成功卫冕之后,在全世界无数观众面前,她激动地跪在冰面上,冲着自己的教练磕了两个头。

  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这样想,王濛的这一跪,只是其夺金后狂喜激动的宣泄,而了解内幕的人此时一定明白,王濛的这一跪,是她从一个“刺头青”走向成熟后对自己教练的深深感恩。

  用王濛自己的话说:“这两个头,一是感谢教练的知遇之恩,是她让我知道500米短道速滑到底该怎么滑;二是感谢领导、队友和医务人员等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她提到的教练,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轰”的李琰。

  在都灵冬奥会上,年仅20岁的王以44秒345轻松夺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都灵冬奥会首枚金牌,打破了中国代表团在都灵的“金牌荒”,王也因此成为国家队最大牌的队员。李琰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教练不久,就遇上了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召开。当中国女子队在1500米比赛失利后,王把失利的原因归咎于李琰的执教理念,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这是什么战术呀?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我会主动申请回到黑龙江队。”当时,王并未意识到自己这句话会在社会上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一时间舆论哗然,王和主教练李琰之间的矛盾,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狂妄、自大、“刺头青”等词语毫不吝啬地送给了年轻的王。

  虽然王濛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队里写了检查公开向李琰教练道歉,最终还是被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下放”回到了黑龙江队。

  在被“下放”的那段时间,王濛仿佛变了一个人。她后来回忆说:“从都灵冬奥会所谓的‘一夜成名’到‘亚冬会风波’,我承载了太多人的厚望。我没有被挫折击倒爬不起来,我一直咬紧牙关在努力努力,不停地向前冲冲冲,因为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像我这样年龄的女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在学校无忧无虑求学、和朋友打闹,但我明白,从自己穿上冰刀,站在起跑线,为短道速滑而生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再属于我。”

  当王再度回到国家队时,李琰并未计较前嫌,而是大度宽容地接纳了她,并力主王担任了国家队的队长。犹如凤凰涅的王,在李琰的训练下成绩突飞猛进,担负起了“领军人物”这个角色,和李琰相处得像母子一般。王感触颇深地说:“以前确实是我错了,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体会到了李教练一颗慈母般的心。在她的教诲下,我已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前,我在比赛时只管我自己,自己赛好就行了,现在看到队友们赛得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在此后3年的所有赛事中,王濛参加的500米比赛几乎没有让冠军旁落,她甚至成了这个项目世界上能滑进43秒的唯一一人。但她已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大牌”作派,相反,成绩越好,对教练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说:“王濛越来越成熟和沉稳了,她已具备了大将风度。”

  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500米金牌,从而使她成为中国队首个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的选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3年来朝夕相处的教练李琰,在滑过终点线后的第一时间,她便冲到了教练席,对着自己的恩师李琰双膝跪地磕了两个头,随后一跃而起,紧紧抱住了李琰。

  此时的李琰,也忘情地和自己的爱徒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地开玩笑道:“真是个俏皮的孩子,回去之后就该朝我要红包了,这不是过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以最传统最感恩的方式感谢主教练对我的宽容,更感谢教练带给我这么好的成绩,让人看到王濛滑得真不错。我虽然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沉稳了,但我认为,人在越接近自己目标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生问题,所以,就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9

  "世间万物抵春秋,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作。

  1898年8月,谭嗣同被光绪帝召见,参与新政,进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把变法看成洪水猛兽,提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并派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军队,控制北京,伺机扑灭变法运动。

  改良派幻想争取荣禄部下的袁世凯的支持来扭转局势。袁世凯表面假装支持,暗中却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改良派。日本志士劝谭嗣同去日本,朋友"再四强之",他不肯走。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表现了一个爱国者自我牺牲的伟大情怀。后来,他刁二幸被捕,旋即遇难。临刑前,谭嗣同神色坦然,写下了激越悲壮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10

  天空中,不仅会呈现一条虹,有时会同时涌现两条、三条甚至五条虹。

  何姿与吴敏霞的窈窕身姿在三米跳板前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正如两条悦目标长虹划过天涯,让人叹为观止。

  一枚双人3米板金牌,让21岁的何姿第一次品味到奥运会冠军的味道。在伦敦奥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决赛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何姿昔日的恩师、前中国跳水队教练胡恩勇。何姿从2006年进入国度队后一直师从胡恩勇,其间先后加入了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多项国际大赛,并屡次在全国、亚洲和世界杯跳水赛上斩获冠军。能够说,何姿有今天的成绩,胡恩勇功不可没。

  恩师雕刻终成大器

  早在何姿进入国家队以前,胡恩勇听到的关于她的评估就包含“有难度、气力好、把持能力强”,但从来没有人说过何姿的动作美丽。也就是说,当年的何姿有天赋,但基本单薄、动作毛糙。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何姿最需要的就是能帮助她完成蜕变的教练,而胡恩勇就成功表演了这个角色。胡恩勇告诉记者:“中国有良多不错的跳水苗子,但许多孩子都中途而废了。为了尽早出成绩,拔苗助长的情形很难防止,何姿当年的情况就相似这样。尤其是进入国家队后,她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到和队友之间的差距。”庆幸的是,何姿碰到了胡恩勇,师徒默契的配合让何姿很快完成了演变。在国家队训练不到一年,何姿就获得多哈亚运会女子单人、双人3米板两枚银牌。2007年,她更是一跃成为世锦赛女子1米板冠军,随后又包揽了第6届全国城运会女子1米板和3米板金牌。对于何姿取得的成绩,胡恩勇早就说过:“这些成绩对何姿来说只是出发点,以她的能力和天赋,必定还会有更大的冲破。”胡恩勇的预言在伦敦奥运会成为事实。对于何姿这些年的变更,胡恩勇说:“她确切变了,变得更雀跃、更动摇。”

  她不是谁的“接班人”

  自从郭晶晶退役后,对于谁是郭晶晶接班人的话题始终不结束。在媒体看来,吴敏霞和何姿是目前最有资历的接班人选。对此胡恩勇表现:“我素来不参加这样的探讨。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吴敏霞和何姿是作风不同但又同样能将动作实现到极致的选手。吴敏霞的动作更细腻,看上去更柔美,属于精美型;何姿在起跳高度和动作难度上上风显明,属于力气型。”固然风格有差别,但她们的实力并驾齐驱。当然,何姿更年青,她对走板、起跳等技术环节的控制比吴敏霞优势也更显著。当年的郭晶晶之所以难以克服,就是依附完善的走板跟起跳技巧,即便在体能和技术状况都没到达最佳的时候,也能博得竞赛。至于何姿是否更合适做郭晶晶的接班人,胡恩勇以为:“我不赞成这一说法,每个运发动都有其不同凡响的处所。我只能说,何姿能在更长时光内坚持高程度竞技状态。”

  双人3米板后,等候何姿和吴敏霞的是更残暴的竞争——女子单人3米板,两人将从队友变成直接对手。对此,胡恩勇告知记者:“这种关联实在不像你们想的那么庞杂。至少这两个队员在比赛、练习之余关系挺好的。”对这种既是战友又是对手的竞争状态,胡恩勇说:“跳水队活动员早就适应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她俩都不属于性情很强的人,很轻易相处。吴敏霞比何姿大多少岁,就更理解处置这种关系了。对于跳水队的队员来说,阅历了这么多大赛的磨难,她们心里都十分明白,作为双人比赛的错误,其实谁都离不开谁。”

  缺少保险感的傻丫头

  现在的何姿已经是奥运会冠军,但在胡恩勇看来,何姿在他心中永远是那个无邪可恶的“傻丫头”。胡恩勇告诉记者:“何姿是一个禀赋极高的跳水运动员,她的特色就是个人能力强、专项素质高,起跳高度和动作难度都是世界一流的。具备这些前提,再加上苦练了这么多年,能有今天的成就,应当是牵强附会的。”但胡恩勇特殊强调,表面看上去活跃可恨甚至有些大大咧咧的何姿,其实是个情感细腻、神经敏感的女孩。胡恩勇说:“作为教练,除了帮助队员进步专业技术才能,还要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干帮助他们把本人的优势尽可能地施展出来。我也是通过长时间接触才缓缓发现,何姿其实还是个心坎异常单纯的孩子。这一点对她当初的胜利和今后保持高水平状态无比主要。”至于何姿性格中敏感的那局部,胡恩勇说:“这和她特别的经历有关。带何姿当前,我渐渐发明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跳水范畴的领导和辅助,有时候,她似乎还盼望教练成为她身边的一棵大树、一个依靠。”据记者懂得,何姿从6岁练跳水以来,经历比拟复杂,她先是从老家广西投靠广东跳水队,后来又去了北京参加清华跳水队。2005年,还卷入了海内闹得满城风雨的清华跳水队运动员注册风波中。在胡恩勇看来,这些经历对何姿的影响很深,让她老是缺乏平安感,她比其余队员更须要得到教练的激励和指引,而这些赞助往往和训练没有直接的关系。

  胡恩勇还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能真正走进何姿的内心世界,也是通过她的文字。胡恩勇说:“何姿的文字功底很好,文章写得细腻、流利。在中国的专业体育步队里,能写好文章的运动员未几,但何姿异乎寻常。从她的字里行间,能看到一个和外表完整不一样的何姿。”在胡恩勇看来,了解队员的内心世界,能力帮助他们登上更高的竞技舞台。胡恩勇说:“感情的稳定能带来心理的稳定,不稳固的心理状态,对跳水选手来说长短常不利的。”而何姿绝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她今天成功的要害。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11

  白岩松大学毕业后实习,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给实习单位留个好印象,白岩松要求自己首先不能迟到。于是,他改变了在大学期间晚睡晚起的习惯,每天凌晨5点钟起床赶班车上班。到了实习单位,人也变得勤快起来,打水、扫地这些杂活全由他一人包揽。

  两个月后,实习结束。但能否留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白岩松还没得到正面的答复。接下来,他就在焦急和不安中等待实习单位的消息,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实习带队老师告诉他:“由于你在实习时表现不错,单位打算要你。”听到这句话,堵在白岩松心口的那块石头终于被放了下来,整个人也焕然一新。不用再奔波,前途也有了着落,心情自然是极好。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白岩松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生活一般是不会按常理出牌的。正当他为此而欣喜满怀时,一场风暴悄然而至。

  忽然有一天,实习老师告诉白岩松:“国际台不再接收中文编辑!”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国际台之梦破碎了。一瞬间,白岩松从虚幻的梦中醒了过来,心情一下跌入万丈深渊……

  一阵惆怅后,白岩松又开始为前途奔波。

  一天,得知广东一家电台招人,白岩松立马买了张去广东的火车票,打算再为前途拼一把。就在这时,另一个机遇不期而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招人。他犹豫起来,很想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聘。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竞争异常激烈,他心里没底,不知自己行不行。

  犹豫再三,白岩松决定试一把,不管成不成,反正试完这把再去广东也不迟。

  白岩松没料到,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所抱希望不大,白岩松在面试时也就没多大的压力,表现得十分自然平和。面试结束后,他被告知,面试结果要过几天才出来。这下,白岩松又陷入纠结之中:广东那家电台的招聘截止日期马上就要到了,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没有给任何说法。如果退掉去广东的火车票,会不会鸡飞蛋打、两头落空?

  最终,白岩松决定等待。

  几天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白岩松传来消息:你已被录取!

  再后来,全国人民都知道,白岩松到了中央电视台。

  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回首这段往事,白岩松感慨地说:“人生的确是无常的,常常让你猝不及防,弄得你手足无措,甚至狼狈不堪。不过,人生的可爱之处,多半也就在这无常之中。因为你无法预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才会去期待,才有意外的惊喜。”

  生活,永远值得我们期待。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12

  一次,陈道明应邀接受“凤凰网·非常道”的采访,主持人问他:“我很少看到您接受采访,是不喜欢热闹还是太在乎外界的各种评价?”陈道明说:“对于外界的评论,我向来是有心理准备的,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需要靠一切阿谀外界的行为来获得安全感,不需要靠一切贬损世界的行为获得优越感,不需要靠一切褒扬来获得存在感。”如此精辟而富含哲理的答案,让主持人深深折服。

  寂寞说人生

  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真人秀节目《传承者》中,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观众席中喝彩声声,几位青年团的评论员却咄咄逼人,说节目形式没有创新;表演者太多,找不到焦点,希望看到“个人英雄”,这种技艺未必能给他们一口饭吃。而台上的演员和带队老师明显忍着泪水。此时,一向给人沉静儒雅印象的陈道明站起来严厉驳斥道:“群体性节目的要求就是整齐划一,仪仗队体现个性能行吗?每张脸怎么会一样呢?也许他们不能成为主角,但他们是文化传承的基础!”陈道明还自曝七年龙套生涯:“有七年的时间,我在台上一句台词没有,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他安慰那些孩子:“你们要努力,但不要着急,凡事都有个过程,人在各种职业中,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世上没有那么多主角、英雄,大部分人勤恳一生也只能默默无闻,但这不妨碍你们继续努力。”真心实意的一番话,把台上的孩子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陈道明这番发自肺腑的“寂寞说”是说给台上那些小小传承者的,因为有太多的传统技艺需要沉下心,稳住气,甘于寂寞,勇于坚持才可能有所成就;但他这番话更是说给心浮气躁的现代人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出名要趁早”似乎成了金科玉律,真正能够沉静下来的年轻人少之又少。陈道明在《传承者》中为大家呈上的这道“菜”不但味浓料足,且余香无尽,让人听后如醍醐灌顶。

  上山说成功

  陈道明“空降”湖南卫视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现场评点年轻学生们的小品表演。节目中,陈道明妙语连珠、金句频现:“不要以为台词多、表情多,就是有戏。一瞬间,更有戏。这个行业你们选择了,它不光鲜。它光鲜在最后和极少数人手里,不能靠长相,也不能靠关系,也不能靠手段。只能靠自己平常努力。其实,不管是身在哪个行业,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终有一天,他们会上山取代你;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风光时,你还在山下。做好自己最重要,不要管东西南北风。”送给学生的这几句“上山说”,简单又富有哲理,平实却给人深刻的启迪,不仅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而且被后台网友们迅速转载传播,甚至被评为“今日最佳鸡汤文”。

  陈道明年届六旬,但是宝刀未老,一出场一开口必然掀起全民膜拜热议。他的“上山论”,语言通俗易懂,但道理却很深刻。山上的人和山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在对方的眼里彼此都是渺小的,但山上的人会下来,山下的人也可以上去。因此,当你往上爬的时候要友好对待山下之人,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遇到他们。陈道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生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的乏味和单调,既轻松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又让人茅塞顿开。陈道明在节目中点评的每一句话,都来源他表演经验的提炼、人生阅历的淬炼。这样的鸡汤,又怎么会让人不喝得心甘情愿呢?

  陈道明应邀接受“凤凰网·非常道”的采访

  教养说压力

  近年来,一些演艺界人士因涉毒被曝光、被刑拘、被判刑的消息屡现报端。一些吸毒者自称“压力大,借吸毒减压。”新华网记者就此话题采访陈道明,陈道明直言:“现代人谁没压力?难道只有你有压力?你压力有老百姓大吗?不吸毒就无法减压?演员比普通老百姓挣得多、社会关注度高,要非说有压力,也是在名利场想出名、想风光的压力。用压力解释吸毒,纯属借口。一个人的教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体现在心浮气躁时能否自我约束,不越界发泄。我们从艺者要永远记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首先要有基本教养,包括家庭教养和社会教养。简单讲,在家尊老爱幼,在外遵守社会秩序。吸毒,就是没教养。”

  现在流行把那些三观极正、喜欢向人讲大道理的人称作“老干部”。陈道明可以算是“资深老干部”了。他曾说过:“不是说你成功了,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他的“教养说”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如此直戳人心的话让那些以“压力大”为借口而吸毒的明星艺人们无地自容。他的言语不仅彰显了自己的勇气与良知,更是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13

  史博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著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这之前的一百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欢用脚蹬地。踏出节奏。有的则喜欢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重达十来斤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着节奏捅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所以,当时的乐队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要求也非常高。每次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內心里讨厌这根铁棒,他一个指挥花这么大的力气在这根铁棒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觉得这根铁棒拿得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聚精会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

  当史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

  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感染溃烂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心里却想:“那位音乐家的精神虽然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大家在练习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臂力虽然比不上同学们,但是因为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音乐上,所以他的造诣却远远高过了所有其他同学。

  毕业后,史博凭着自己高超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师和幕后的音乐创作者。1820年,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家演出,刚一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这么重的一根铁棒,就是站都站不稳。乐队虽然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可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演出的计划又不能因此而耽搁,怎么办?正在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位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没有拿着那根铁棒上场。而是手执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根小木棒非常轻盈,能够在空中划出非常优美的旋律线,因为身体不受铁棒的束缚,他还配上了非常优美的肢体动作。

  结果,史博的指挥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表演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史博迅速成为了乐队的新指挥师,而史博就一直用这种质轻韧性的白色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种指挥工具很快得到了全世界指挥家的借鉴模仿,从此风靡世界乐坛。数百年经久不衰,成了一个不朽的经典。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14

  自幼酷爱书法,古代书家各种书体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样。但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练得更为刻苦。

  一个夏天的晚上,郑板桥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扣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闻言,郑板桥突然醒悟,他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学节。各人有各人的体,互不相同,如此才会有大千世界众生相,写字不也应该这样吗?各人有各人字体,如此古往今来才会有突破和革新,不然陈陈相因,千人一面,也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了。想到这里,他明白了自己学字写字的问题了,我为什么老学古人的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体呢?

  从此,郑板桥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自己那独特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具有特殊风格的著名书画家。

【勤奋励志的人物事迹】相关文章:

勤奋的人03-15

勤奋的励志语录05-08

勤奋励志的格言04-01

我要做勤奋、好学的人12-21

关于勤奋的人生格言04-01

有关勤奋的人生格言03-04

勤奋的人初一作文08-13

关于勤奋的励志语录05-08

勤奋励志经典语录01-26

励志勤奋的名言警句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