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问题的参考

时间:2021-04-07 11:33:30 励志教育 我要投稿

关于教育问题的参考范文

  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教育是个永远也说不清的问题。

关于教育问题的参考范文

  许多人对教育抱有幻想,许多人对教育信心十足,踌躇满志,最后是从希望到失望,又从失望到绝望。

  许多人对教育从没在意,许多人根本就不懂教育,顺其自然,最后是出乎意料,大为震惊,收获了无穷的乐趣!

  我们的古圣先贤都非常重视教育。孔夫子教育儿子孔鲤说:“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大教育家对自己儿子的言传身教。诸葛亮写有《诫子书》告诉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大军事家对自己儿子的亲口教诲。鲁迅先生对周海婴说:“不要当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空头文学家。”这是大文学家对自己儿子的亲切教导。

  古人对会教育的人非常崇拜。孔子第一个创立私学,教授学生,人们夸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尊他为“圣人”;孟子的妈妈会教子,人赞她是“烈女”,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窦燕山会教子,《三字经》夸他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现代社会对教育更是重视之至。安徽舒城的文翁先生第一个在四川石室创立公学。公学之行,天下同教。学生在学堂里集体学习,现在是在学校里学习,性质相同。一个学校有几十个班级,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这些学生在教师的管教下学习、成长,求知、进德。每一个学生都在努力,都想学习成绩最好,好到班级第一名;每一个教师也在努力,不遗余力,都想自己的学生听话,学习努力,班级总成绩在全年级排第一;每一位家长都在渴望,也在努力,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最后是漂洋过海,出人头地。

  现在又开始流行胎教和早教了。小孩子在娘肚子里就有接受教育的,有胎教磁盘业已问世。早教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招生以0——4岁婴儿为对象,各种早教班纷纷叫嚣,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很多地方“陪读”成风。一个小孩读书,家长在学校周围租房陪读,管着学习,管着吃喝拉撒睡,24小时全程服务。一般由母亲陪,或者爷爷奶奶陪,也有靠亲戚陪的。有的从初中就陪起,一直陪到上大学;少数家长还有陪到大学毕业,直至考研结束的。

  然而,现实又怎样呢?

  大多数学生还是该干嘛就干嘛,考上一个“二本”就不错了。大学毕业之后,忙忙碌碌找工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捞个饭碗。有少数“精英”学生考上了重点、名牌大学,继而又考了硕士、博士,也有漂洋过海的,但最后也就是捞个饭碗,成了高一级的打工仔。

  你再看看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二本”、“一本”、硕士、博士的学生吧。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的愁眉苦脸,整天为房子急,为老婆急,为工作压力急,自顾不暇,只好又回到父母的怀抱去“啃老”,而且没有孝敬之心,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出彩一点,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有了,老婆孩子也有了,但得意忘形,父母不亲,亲戚不认,师长不尊,对社会怀有仇视心理。有的人一步入社会,就注重搞“关系网”,崇尚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思想。鼓吹什么“干得好不如混得好”,“三分工作七分人事”。行走于高门大户之间,往来于市侩铜臭之宅。无权不往,无钱不往,无利不往。灵魂已被掏空,躯壳已被异化。良知不存,血性已干,人性已灭。

  这就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结果,一种现象!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教育的“普惠性”还是有的。许多孩子因为读书而改变了命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为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提高了,人文素养提高了,在父母面前是好儿子,好女儿;在家庭是好丈夫,好妻子;在单位里是好职工,好领导;在社会上是好公民,好干部。工作踏踏实实,为人诚实靠谱,对家庭,对社会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许多家庭也因此而改变了面貌,一个孩子读书有了出息,又能够德才兼备,年迈的父母要青春焕发,年轻十岁!

  这是现代教育的另一种结果,另一种现象,而且是社会的主流现象!

  我们还看到第三种现象。那就是有些孩子从小并没有接受什么良好的家教,更没有受过什么胎教、早教之类的学前教育,在校读书期间,也没有人给他陪读,学习和生活,一切随大流,没有吃过任何“小灶”。然而,照样考上了北大、清华;而且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为人平和,谦虚谨慎,爱憎分明,志向高远。

  我所在的中学就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学生。一个男生是单亲家庭,他妈妈是下岗工人,父亲在他妈妈下岗后跟别的女人胡搞,且把他妈妈甩了。他妈妈含辛茹苦拉扯他,家里穷得只有一口饭吃。可是,这个孩子在校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最后应届就考上了清华。在临上学的时候,他的父亲跑来要送他几个钱,他毅然地说:“我不要你的臭钱,你给我那儿凉快到那儿去呆着!”另一个学生家住农村,父母斗大字不识一箩筐,且常年在外面打工。高三了,父母要来陪读。他说:“你们要来陪读,我就不念了!”结果应届就考上了北大。还有一个女生,家也在农村,父母种田,不识字,母亲素质很差,待人接物都很木讷。小孩在学校读高中时,她母亲在学校边上租房陪读,并且在学校捡垃圾,当临时工。这女孩也是成绩一直在全年级第一,第一把交椅谁也夺不去。结果应届就考上了北大,清华也来要她,两个学校还争夺了一场,最后录取在北大。像这样的例子在各地的中学里都可以找到,这种现象应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这就是“教育”的尴尬!

  我以为,走读书这条路主要靠遗传,教育的作用不是很大。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看不到了。以前有几个孩子的家庭,只要老大考上了,后面的基本上也都考上了大学。这除了影响带动之外,恐怕主要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换句话说,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子。

  孔子太强调“先天”了,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把人的命运都交给老天爷安排,导致步入“宿命论”“天命论”的歧途。荀子是儒家最后一位学者,他有一些见解突破了儒学的'藩篱。比如他反对“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他又太强调“后天”了,他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变聪明,可以改变人性。“学不可以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均见《荀子·劝学》)这又不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孔子也好,荀子也罢,他们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主观臆断,而没有什么实际依据,更没有什么实验证明,不具有科学性,他们的说法在客观现实面前,都不能自圆其说。他们都无疑坠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成了“主观唯心论者”。

  还是要回到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上来: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产物;内因为主,外因为辅。这就说得通了。孩子能否成人、成才,关键是内因。孩子自身的遗传因素和内在素养是成人、成才的保障;而一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是外在因素,作用不可或缺,但永远是次要的!

  写到这里,我想得出结论:

  作为家长,教育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和文化科学知识修养,使自己比较地聪明起来,在遗传上为孩子打下坚实的根基。没有教育万万不能,但教育不是万能。对孩子(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家长和教师,各自尽力而已,至于结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孩子(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苛求,更不能因自己的私欲而体罚孩子(学生),伤及孩子(学生)美丽的心灵!

【教育问题的参考】相关文章:

关于浅谈孩子教育问题参考05-04

就业难不单纯是教育问题范文参考04-11

浅谈教育问题04-08

孩子教育问题03-18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03-27

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12-26

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06-13

孩子教育问题锦囊04-10

浅谈孩子教育问题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