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09 11:39:30 励志教育 我要投稿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但并不是每个家长的教育方式都是正确的,其中不少家长教育孩子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1

  1、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

  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

  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2、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

  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

  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过去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买房子,难道租来的房子没有生活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去年两会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别是东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奋斗了,他们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的构筑过程,也是情感构筑的过程。

  3、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

  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

  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账,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账,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

  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刚才赵老谈到,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

  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4、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有些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

  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账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

  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

  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正确教育孩子的建议

  1、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2、鼓励有方法

  鼓励的通用公式、

  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

  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不但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抚摸孩子的头发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传达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们恢复勇气和自信。

  3、找找是否有隐藏在暗中的困难存在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4、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5、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6、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三句话教育孩子就够

  亲爱的家长,当孩子犯了错误,你是不是很伤脑筋?当你批评他,他是不是当耳边风?当孩子不改正,你是不是很“受伤”?看来,有可能是我们批评的方法出了点小问题哦。其实,批关于批评,只需要三句话就够了。

  教育孩子成长的方法

  一、树立好榜样

  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作为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平时在孩子的面前,不要随便吵架、骂人,必要时最好背着孩子,因为夫妻有时候的所做所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

  二、营造一个好环境

  平时我们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比如家长爱在家里打麻将,或者爱在家里聚友喝酒等,这些不良的环境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三、对孩子态度要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聪明,所以家长平时好好对他们说的话他们都懂得,故别动不动就发火打孩子,建议家长们不妨用孩子理解的方式方法去教孩子,以促进交流,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的态度要和善。

  四、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平时一定要给孩子养成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让孩子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由于小学是孩子养规矩的时段,所以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在假期的时候不妨多培养发展他的兴趣爱好,注意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

  五、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作为家长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要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压在孩子的身上,因为这样做的话,孩子会觉得很累,反而让事情适得其反,所以有时候不能太强求,多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2

  我国的幼儿园存在三种形式:民办园、公办园和私办园。不管是任何一种形式,它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幼儿教育是不需要进行检测考核的,不需要进行比较评价的。但是不少幼儿园、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将幼儿教育神圣化了,好像幼儿园包揽了一切知识内容,不停地对幼儿进行全面灌输,俗不知这是抹杀了幼儿的天真一灵性的行为。那么幼儿教育到底存在哪些的问题呢?我将就我镇的教育情况从两大方面来谈谈。

  一、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

  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

  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

  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

  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

  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

  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3

  xx是著名的侨乡,有**万华侨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以每年近*万人的数字不断增加。随着华侨队伍的日趋壮大,因父母出国留在家乡的“华侨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日益凸现,他们大多成为实际上的“单亲”家庭,接受的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或寄养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华侨孩子的现状

  为了充分掌握华侨孩子的基本情况,弄清他们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从而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我们采取问卷抽样调查法、部分华侨学生座谈调查法、华侨学生个别谈话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将回收的问卷、座谈、个别谈话的笔录进行了汇总统计,形成如下情况。我县在校中小学生58647人,其中父母双亲或单亲在国外的学生18767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 32.8%,有海外关系的学生49849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5.9 %。父母在国外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经常与学校保持沟通的只有10%,85%是偶尔沟通;父母与孩子分别的时间平均有3年,最长的达8年。

  近50%的“华侨孩子”认为,父母出国对自己的性格、学习、心理“有一定的影响”。80%的华侨孩子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90%的孩子心里话不会跟远方的父母讲,38.1%的学生认为到校读书只是为了将来找一份省力饭吃,有12.3%的学生是为了家长才到校读书。据老师反映大多数“华侨孩子”成绩平平,作业完成率为10%,知识掌握程度只有60%,其中有10.3%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学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二、 华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问题

  双亲出国的“华侨孩子”大多是交给祖辈照料,隔代抚养现象严重。其突出表现为:(外)祖父母缺乏科学常识,对新事物接受较慢,无法给现代的孩子以必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方法陈旧,孩子不易接受;加上(外)祖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以“顺心”代替“爱心”,听之任之,疏于管理。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造成华侨孩子骄娇二气并存,思想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把出国当作自已唯一的出路。

  2、社会教育问题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存在着诸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一是受“重商”思想的影响,许多“华侨孩子” 过早地将自已的前途定位在出国经商上,以“发财”代替“理想”,认为自已迟早要出国,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二是追求享受的环境氛围使孩子形成懒惰心理,再加上华侨学生零花钱普遍较多,花钱大手大脚,生活比奢侈不讲节俭;三是社会的“帮派”现象仍有存在,孩子往往为了寻求依靠走上歪路;四是社会垃圾文化如暴力、色情节目以及赌博风气对孩子心灵的“侵害”,给孩子心灵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尚未将“华侨孩子”统一安排在学校寄宿,进行统一管理,形成管护“空档”。许多出国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不如寄养在亲戚家里;而这些华侨孩子也认为寄养在亲戚家里比在学校里更自由。另一方面,学校也认为孩子不在学校不便管理,由此一来,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在这个失控区内,华侨孩子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三、加强“华侨孩子”教育管理的建议

  “华侨孩子”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与一般中小学生所不同的特点,社会、家长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全面启动华侨孩子关爱工程,共同做好“华侨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加强对“华侨孩子”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

  一是加强对(外)祖父母等代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运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访和“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华侨孩子”的(外)祖父母等代监护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让(外)祖父母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二是对“华侨孩子”常年在国外的父母进行培训和指导,充分利用“华侨孩子”父母返乡时机,专门就如何教育“华侨孩子”进行辅导和指导。三是县教育局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奔赴各校巡回讲演,开展县级百名“教子有方”优秀家长的评选和经验推广。

  2、狠抓理想教育,确立心中目标

  以班队、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为载体,结合“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主题三级(县、乡镇、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积极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乐意参加的其它教育活动,尤其要重视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3、建立和完善住宿制度

  学校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专门负责管理住校华侨生的生活,确保他们的住宿安全管理。同时,学校后勤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多为他们提供夜间服务。合理安排他们晚上学习、娱乐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人文关怀,集体的温暖。要加强对他们的生活指导,从小处入手,将道德规范落实到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正确处理人文关系,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并进一步规范寄宿生的学习管理,学习上做到特殊关顾,指派教师指导督促“华侨孩子”学习,完成作业,帮助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培养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华侨孩子”专项档案——“信息卡”。包括“华侨孩子”家庭情况、思想道德状况、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状况、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状况、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以及当前监护人联系办法等内容,实行每月一次动态管理。二是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安排退休教师担当“华侨孩子”的代理家长,实行全程跟踪教育服务。三是开展同龄优秀学生与“华侨孩子”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让“华侨孩子”与同龄且表现好、学习好的学生结对,以“手拉手”形式,使“华侨孩子”能与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四是建立教师与“华侨孩子”谈心制度。五是成立节假日、双休日活动小组。学校要与社区(村委)取得联系,聘请社区(村)干部或关工委的干部为辅导员,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六是建立家校制度,每月对每位“华侨孩子”家长(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联系一次(包括电话、书面),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七是建立奖励制度。及时表彰奖励表现好、进步快的“华侨孩子”,树立榜样并鼓励他们不断追求上进。八是建立“华侨孩子”与父母联系制度。要求出国的父母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及时与学校沟通,做到半个月能电话交流一次以上,沟通内容包括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另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心理健康加强帮助和指导。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4

  (一) 怎样才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要想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看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厌学?还是青春期波动?还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要找到孩子的学习不够积极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针对你所提出的情况,我建议改善一下孩子学习环境,让他尽量接触一些学习努力的孩子,但是切记,不要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赞扬和夸奖这些学习努力的孩子,这样会起反作用,适得其反。既然是懒惰,懒惰的时候,他会做些什么,不能总睡觉吧,比如说玩,家长可以从其玩中下手,多与他谈心,让他体会,父母并不是在管他,而是在关心他。不要在学习方面给予太大的压力,既然需要提高学习积极性,说明他学习应该还可以,只是提高学习积极性会更好些,所以要想他的学习有所提高,只能以谈心的方式进行,切记拔苗助长,只能一步一步的走,慢慢来。我相信只要父母用心他的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的。

  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效果:

  (1)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给孩子讲讲一写伟人小时候努力学习的故事,也可以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2)要消除孩子把学习当成苦差事的认识。比如选择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作为突破口,让他充分感受学习的愉悦。

  (3)设法把学习活动本身变成孩子自身求知的需要。比方积极引导孩子参加有益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发现他所不理解的新奇问题和现象,从而产生对学习的需要与兴趣。

  (4)许多孩子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才产生厌学情绪的。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逐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就增强了。

  (二)怎样矫正孩子偏科的倾向呢?

  昨晚这位家长问我:“我孩子理科成绩很好,但文科成绩较差,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反映出了家长对孩子偏科的普遍担忧。有21%的小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从我本人掌握的情况看,有21%的小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到了高中,约80%的学生偏科。要纠正偏科,首先要搞清引起孩子偏科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我个人分析,孩子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教师问题

  我发现,孩子的偏科问题,受教师影响较大。孩子偏爱的科目,往往是由于喜爱该科任教师所致。孩子偏爱某一个教师,就能提高该科的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该科的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下降又导致孩子丧失对这一科目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某个孩子不喜欢语文,喜欢数学,原因是语文老师总是批评他、苛求他,于是他对语文越来越没兴趣了。但数学老师则不然,他有一点进步,老师就给他鼓励和表扬,于是他越学越有劲。这样一来,语文就成了孩子的“弱科”,数学则成了孩子的“强科”。

  再比如,孩子喜欢学物理不喜欢学化学,是因为物理老师知识面广,讲课条理清楚、风趣幽默,对学生又好,孩子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而化学老师常常照本宣科,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对学生不够亲近。因此,造成了孩子喜欢学物理不喜欢学化学的偏科现象。

  孩子自身原因

  孩子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等),也是造成孩子偏科的原因。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不感兴趣的学科。孩子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学习动力,便能积极主动地去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孩子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这样就使得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家庭影响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不同家庭的特殊文化氛围、家长爱好以及家长职业等因素也会诱发孩子偏科。

  我发现,家长爱好文娱的,家庭艺术氛围就比较浓厚,孩子受家庭影响也往往偏爱文娱;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的,孩子也偏爱体育。我还发现周围教师的子女,家长是语文教师的孩子爱学语文,语文成绩好;家长是数学教师的孩子爱学数学,数学成绩好。当然,这也可能与及时的课外辅导和遗传基因有关系。

  找出了孩子偏科的原因后,纠正偏科就该从根源上着手解决。大致方法如下:

  (1)对于老师原因引起的偏科

  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给孩子讲清偏科的危害;要让孩子理解老师、接纳老师,消除对老师的隔阂和抗拒心理;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老师,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放松或放弃某一科的学习,是极端愚蠢的行为,最终受害、后悔的永远是自己。

  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和老师沟通,诚恳地说出孩子偏科的原因,恳请老师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帮助。

  如果这两方面工作都做到了,孩子因为不喜欢老师而引起的偏科一般都会得到纠正。但多数情况是:家长只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和老师沟通觉得不好开口。这样得不到老师的配合,效果自然不大。所以,为了你的孩子,不管你觉得多么困难,你都要去做。更何况大多数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都会采纳、积极配合。

  当然也不排除有极少数素质不高的老师,他们只要一听到家长的建议,就觉得是孩子和家长不好,不但不改进自己,反而会做出一些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如果真的不幸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得站出来保护孩子,要求转班或转学。这样你的孩子才不会因为老师的问题而被耽误。

  (2)因为兴趣、爱好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为自己兴趣、爱好所致,或是对于某一科目确实存在学习困难,而失去兴趣所致,那么,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学好优势科目,通过优势科目,树立信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学好其他科目的能力,进而逐渐提高对其他科目的兴趣,并逐渐加大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投入;也可以从相关学科中找出突破点,进而带动弱势学科成绩的提高,纠正偏科。

  另一方面,家长要正视与肯定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学习。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暂时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必要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该科目的辅导。如果家长不能辅导的,则有必要请科任老师进行辅导。如果老师没有空闲,就要请家教。但在请家教时应该注意,最多请一到两科,如果门门都请,则没有意义。而且以每周两到三次为限。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里我还要提醒的是:家长在纠正孩子偏科倾向时,落脚点一定要放在促使孩子素质全面发展上,在抓“弱科”的同时,还应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强科”优势。既要补“弱科”之短,又要扬“强科”之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全面提高。千万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出现“弱科变强科,强科变弱科”的现象,孩子还是不能全面发展。

  (3)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偏科,家长应注意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大人这样是为了工作需要,自己当年在中小学学习时,各科还是均衡发展的,并不存在某科强某科弱的现象。家长要打消孩子因为怀疑遗传影响而偏科的疑虑,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更有信心。

  在这里,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千万不要讲“数学这门课就是不好学,当年我就是学不懂”,或者说“语文学起来太没劲,作文就是不好写”之类的话。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就是给孩子进行偏科的心理认同教育,就等于说偏科没法纠正,孩子的偏科就真的纠正不了了。

  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该科学习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以上三点,是防止、纠正孩子偏科的最常用方法。而当你将这些方法都试过却还不能纠正孩子偏科的话,我们则可以换个角度,以“偏科理论”(我自己的理论)来看待偏科。

  那么什么是“偏科理论”呢?“偏科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孩子偏科非常正常、没有错误,因为每个人的爱好、特长都不一样。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擅长的方面,也有不喜欢、不擅长的方面。

  比如说,某个孩子在数理方面有超人之处,但在文史方面就明显不足;有的孩子在体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文化课方面却明显不如常人,这些本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就该扬长避短、培养优势才对。但是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要求孩子门门功课都要好、都要优的极其错误的教育观,不光影响了家长的思想,还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更可恶的是抹杀了部分孩子的特长,甚至扼杀了许多天才。

  我们知道郭沫若上中学时是个偏科的学生,可后来他成了伟大的学者和诗人;钱钟书的理科成绩很糟糕,可后来他成了中外有名的大学者;琼瑶、张爱玲偏科,后来她们都成了大作家;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小时候算术总不及格;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上中学时物理和数学成绩都不好……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说那是过去,那是外国,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评价机制不同,那我们就说说现在。作家韩寒读书时偏科很厉害,现在却成了知名作家;郑渊洁的儿子连中学都没上过,凭着自学电脑,成了IT行业的重量级人物……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觉得家长应该以独特的眼光去对待孩子,不要强求。有时候角度变了,你也轻松,孩子也轻松,不要苛求孩子门门功课都要好、都要优,按孩子自身的特长去发展,也许会培养出一个专家呢。

  可以应用的策略。我们在分析孩子偏科原因的基础上,作为家长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去努力一下。

  (1)、与孩子沟通,深入阐明严重偏科的危害性。针对孩子具体偏差的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让孩子自己计算一下偏科所差的分值对升学总分的巨大影响,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要升入理想高中,乃至将来期望进入自己期盼的大学,偏科是多么巨大的绊脚石,必须克服。只有孩子真正认识到这点,为了自己的将来,孩子才有可能自觉去弥补弱科。

  (2)、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偏弱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孩子偏科可能就是对该学科缺乏兴趣。不想学就很有可能学不好,学不好就更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应针对孩子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多与孩子讲该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导和培养孩子对偏科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孩子从心里上自觉消除厌恶感和抵触感。

  (3)、家长主动到学校与孩子偏弱学科的课任老师沟通,讲明想激发孩子学好偏科的兴趣和热情,恳请课任老师配合。上课提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来回答,孩子答对了,老师大家赞赏和鼓励,这样会极大地增强信心和学习兴趣。为了避免孩子第一次被提起来回答问题答不上来的尴尬,请老师事先找孩子细心的谈一次,鼓励孩子学好这们学科很有潜力,老师会耐心地帮助你,不懂的'尽管问,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帮你!老师信任你!如果能让老师这样细致的关心孩子,温暖感化孩子,一定会收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培养孩子说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2)、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3)、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4)、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5)、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6)、纠正的哲理

  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7)、平等相处

  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侯,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8)、学会倾听孩子

  有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9)、勿以亲友做对比

  由于孩子尚未成年,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作为家长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5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微博]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拓展:

  教育孩子要注意的两点

  一、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家长批评孩子是为了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质给以否定的评价,并予以警示,从而引起他们的内疚、痛苦、悔恨,从缺点、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运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点错,就全盘否定孩子;批评今天错,还带着以前的错;一分的错,总是当十分的错来批评,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缺点,要弄清情节,弄清原因,恰当估计错误程度,不能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对孩子横加指责,乱上纲,乱扣帽子,乱分析危害。如果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于问题解决。

  在批评方式上应是先肯定对的,再指出错的;先表扬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评,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可以严肃,甚至可以严厉,但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讽刺挖苦、奚落谩骂。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势必会引起对立的情绪。

  我们常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说在教育孩子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但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批评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要过多、过滥,不要把批评当成家长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评、惩罚是一种否定、一种压力,但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作为家长,一定要理智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增强教育意识,讲究批评的艺术。

  二、树立榜样的艺术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样的言行,使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励孩子去模仿、学习高尚的品德行为,自学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孩子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时候受到榜样的影响,印象会极为深刻,甚至会终生难忘。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家长正确地给予引导。父母该如何在生活中为子女选择、树立榜样呢?要通过讲故事、看电视、读书等方式宣传并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响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应成为孩子学做人的准则。要使孩子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对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响、感化、引导孩子。

  教育孩子的建议

  一、教育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应因人而异。有个前提那就是要认清楚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接收信息量大,懂的事有时比父母还多,这是大多数父母最为头痛的事。所以,自己不明白孩子,教育当然无法下手。因此要有意识地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才能找到如何教育的方法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你有自己的办法。

  二、父母要有耐心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在发生问题之后进行的,正确的是要抓住任何可能教育的机会,潜移默化式引导最为有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说要培养孩子某一习惯,至少需要二十一天不间断的时间,实际上这首先是要父母的耐心,其实真正做到也不是很容易,耐心很重要。

  三、孩子的健康很重要

  这里说的健康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两方面,身体健康是不用担心的,现在父母对孩子身体方面还是很用心的,照顾也很全面。 心理健康,虽然人们已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但如何去做人们还没经验。要认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其异常行为要上心,不能因为其年纪小就不当回事。当孩子出现和常人的想法和行为不一样的地方,就应引起注意,必要时要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是治疗。

  四、父母不要追求尽善尽美

  父母通常是按照自己的准则来教育孩子,所以就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因为父母自身就是不完美的,你的观念不一定正确,尺度不一定合适。再则,如果有让孩子十全十美的心理,父母和孩子都会活的很累,会经常发生冲突。 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十全十美是最残酷地剥夺孩子自由的手段,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控和约束,孩子的生活空间成了无形的牢笼,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问题存在04-01

幼儿班孩子教育存在问题04-02

华侨孩子教育存在哪些问题04-01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04-01

教师教育教学存在问题04-02

高中教育教学存在问题04-02

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04-02

浅谈中小教育存在的问题04-06

教育孩子的问题04-02

在线咨询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但并不是每个家长的教育方式都是正确的,其中不少家长教育孩子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1

  1、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

  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

  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2、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

  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

  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过去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买房子,难道租来的房子没有生活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去年两会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别是东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奋斗了,他们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的构筑过程,也是情感构筑的过程。

  3、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

  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

  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账,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账,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

  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刚才赵老谈到,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

  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4、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有些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

  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账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

  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

  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正确教育孩子的建议

  1、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2、鼓励有方法

  鼓励的通用公式、

  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

  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不但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抚摸孩子的头发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传达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们恢复勇气和自信。

  3、找找是否有隐藏在暗中的困难存在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4、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5、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6、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三句话教育孩子就够

  亲爱的家长,当孩子犯了错误,你是不是很伤脑筋?当你批评他,他是不是当耳边风?当孩子不改正,你是不是很“受伤”?看来,有可能是我们批评的方法出了点小问题哦。其实,批关于批评,只需要三句话就够了。

  教育孩子成长的方法

  一、树立好榜样

  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作为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平时在孩子的面前,不要随便吵架、骂人,必要时最好背着孩子,因为夫妻有时候的所做所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

  二、营造一个好环境

  平时我们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比如家长爱在家里打麻将,或者爱在家里聚友喝酒等,这些不良的环境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三、对孩子态度要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聪明,所以家长平时好好对他们说的话他们都懂得,故别动不动就发火打孩子,建议家长们不妨用孩子理解的方式方法去教孩子,以促进交流,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的态度要和善。

  四、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平时一定要给孩子养成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让孩子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由于小学是孩子养规矩的时段,所以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在假期的时候不妨多培养发展他的兴趣爱好,注意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

  五、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作为家长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要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压在孩子的身上,因为这样做的话,孩子会觉得很累,反而让事情适得其反,所以有时候不能太强求,多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2

  我国的幼儿园存在三种形式:民办园、公办园和私办园。不管是任何一种形式,它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幼儿教育是不需要进行检测考核的,不需要进行比较评价的。但是不少幼儿园、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将幼儿教育神圣化了,好像幼儿园包揽了一切知识内容,不停地对幼儿进行全面灌输,俗不知这是抹杀了幼儿的天真一灵性的行为。那么幼儿教育到底存在哪些的问题呢?我将就我镇的教育情况从两大方面来谈谈。

  一、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

  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

  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

  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

  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

  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

  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3

  xx是著名的侨乡,有**万华侨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以每年近*万人的数字不断增加。随着华侨队伍的日趋壮大,因父母出国留在家乡的“华侨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日益凸现,他们大多成为实际上的“单亲”家庭,接受的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或寄养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华侨孩子的现状

  为了充分掌握华侨孩子的基本情况,弄清他们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从而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我们采取问卷抽样调查法、部分华侨学生座谈调查法、华侨学生个别谈话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将回收的问卷、座谈、个别谈话的笔录进行了汇总统计,形成如下情况。我县在校中小学生58647人,其中父母双亲或单亲在国外的学生18767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 32.8%,有海外关系的学生49849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5.9 %。父母在国外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经常与学校保持沟通的只有10%,85%是偶尔沟通;父母与孩子分别的时间平均有3年,最长的达8年。

  近50%的“华侨孩子”认为,父母出国对自己的性格、学习、心理“有一定的影响”。80%的华侨孩子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90%的孩子心里话不会跟远方的父母讲,38.1%的学生认为到校读书只是为了将来找一份省力饭吃,有12.3%的学生是为了家长才到校读书。据老师反映大多数“华侨孩子”成绩平平,作业完成率为10%,知识掌握程度只有60%,其中有10.3%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学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二、 华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问题

  双亲出国的“华侨孩子”大多是交给祖辈照料,隔代抚养现象严重。其突出表现为:(外)祖父母缺乏科学常识,对新事物接受较慢,无法给现代的孩子以必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方法陈旧,孩子不易接受;加上(外)祖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以“顺心”代替“爱心”,听之任之,疏于管理。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造成华侨孩子骄娇二气并存,思想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把出国当作自已唯一的出路。

  2、社会教育问题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存在着诸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一是受“重商”思想的影响,许多“华侨孩子” 过早地将自已的前途定位在出国经商上,以“发财”代替“理想”,认为自已迟早要出国,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二是追求享受的环境氛围使孩子形成懒惰心理,再加上华侨学生零花钱普遍较多,花钱大手大脚,生活比奢侈不讲节俭;三是社会的“帮派”现象仍有存在,孩子往往为了寻求依靠走上歪路;四是社会垃圾文化如暴力、色情节目以及赌博风气对孩子心灵的“侵害”,给孩子心灵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尚未将“华侨孩子”统一安排在学校寄宿,进行统一管理,形成管护“空档”。许多出国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不如寄养在亲戚家里;而这些华侨孩子也认为寄养在亲戚家里比在学校里更自由。另一方面,学校也认为孩子不在学校不便管理,由此一来,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在这个失控区内,华侨孩子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三、加强“华侨孩子”教育管理的建议

  “华侨孩子”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与一般中小学生所不同的特点,社会、家长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全面启动华侨孩子关爱工程,共同做好“华侨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加强对“华侨孩子”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

  一是加强对(外)祖父母等代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运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访和“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华侨孩子”的(外)祖父母等代监护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让(外)祖父母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二是对“华侨孩子”常年在国外的父母进行培训和指导,充分利用“华侨孩子”父母返乡时机,专门就如何教育“华侨孩子”进行辅导和指导。三是县教育局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奔赴各校巡回讲演,开展县级百名“教子有方”优秀家长的评选和经验推广。

  2、狠抓理想教育,确立心中目标

  以班队、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为载体,结合“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主题三级(县、乡镇、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积极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乐意参加的其它教育活动,尤其要重视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3、建立和完善住宿制度

  学校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专门负责管理住校华侨生的生活,确保他们的住宿安全管理。同时,学校后勤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多为他们提供夜间服务。合理安排他们晚上学习、娱乐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人文关怀,集体的温暖。要加强对他们的生活指导,从小处入手,将道德规范落实到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正确处理人文关系,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并进一步规范寄宿生的学习管理,学习上做到特殊关顾,指派教师指导督促“华侨孩子”学习,完成作业,帮助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培养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华侨孩子”专项档案——“信息卡”。包括“华侨孩子”家庭情况、思想道德状况、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状况、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状况、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以及当前监护人联系办法等内容,实行每月一次动态管理。二是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安排退休教师担当“华侨孩子”的代理家长,实行全程跟踪教育服务。三是开展同龄优秀学生与“华侨孩子”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让“华侨孩子”与同龄且表现好、学习好的学生结对,以“手拉手”形式,使“华侨孩子”能与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四是建立教师与“华侨孩子”谈心制度。五是成立节假日、双休日活动小组。学校要与社区(村委)取得联系,聘请社区(村)干部或关工委的干部为辅导员,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六是建立家校制度,每月对每位“华侨孩子”家长(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联系一次(包括电话、书面),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七是建立奖励制度。及时表彰奖励表现好、进步快的“华侨孩子”,树立榜样并鼓励他们不断追求上进。八是建立“华侨孩子”与父母联系制度。要求出国的父母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及时与学校沟通,做到半个月能电话交流一次以上,沟通内容包括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另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心理健康加强帮助和指导。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4

  (一) 怎样才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要想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看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厌学?还是青春期波动?还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要找到孩子的学习不够积极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针对你所提出的情况,我建议改善一下孩子学习环境,让他尽量接触一些学习努力的孩子,但是切记,不要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赞扬和夸奖这些学习努力的孩子,这样会起反作用,适得其反。既然是懒惰,懒惰的时候,他会做些什么,不能总睡觉吧,比如说玩,家长可以从其玩中下手,多与他谈心,让他体会,父母并不是在管他,而是在关心他。不要在学习方面给予太大的压力,既然需要提高学习积极性,说明他学习应该还可以,只是提高学习积极性会更好些,所以要想他的学习有所提高,只能以谈心的方式进行,切记拔苗助长,只能一步一步的走,慢慢来。我相信只要父母用心他的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的。

  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效果:

  (1)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给孩子讲讲一写伟人小时候努力学习的故事,也可以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2)要消除孩子把学习当成苦差事的认识。比如选择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作为突破口,让他充分感受学习的愉悦。

  (3)设法把学习活动本身变成孩子自身求知的需要。比方积极引导孩子参加有益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发现他所不理解的新奇问题和现象,从而产生对学习的需要与兴趣。

  (4)许多孩子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才产生厌学情绪的。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逐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就增强了。

  (二)怎样矫正孩子偏科的倾向呢?

  昨晚这位家长问我:“我孩子理科成绩很好,但文科成绩较差,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反映出了家长对孩子偏科的普遍担忧。有21%的小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从我本人掌握的情况看,有21%的小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到了高中,约80%的学生偏科。要纠正偏科,首先要搞清引起孩子偏科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我个人分析,孩子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教师问题

  我发现,孩子的偏科问题,受教师影响较大。孩子偏爱的科目,往往是由于喜爱该科任教师所致。孩子偏爱某一个教师,就能提高该科的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该科的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下降又导致孩子丧失对这一科目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某个孩子不喜欢语文,喜欢数学,原因是语文老师总是批评他、苛求他,于是他对语文越来越没兴趣了。但数学老师则不然,他有一点进步,老师就给他鼓励和表扬,于是他越学越有劲。这样一来,语文就成了孩子的“弱科”,数学则成了孩子的“强科”。

  再比如,孩子喜欢学物理不喜欢学化学,是因为物理老师知识面广,讲课条理清楚、风趣幽默,对学生又好,孩子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而化学老师常常照本宣科,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对学生不够亲近。因此,造成了孩子喜欢学物理不喜欢学化学的偏科现象。

  孩子自身原因

  孩子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等),也是造成孩子偏科的原因。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不感兴趣的学科。孩子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学习动力,便能积极主动地去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孩子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这样就使得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家庭影响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不同家庭的特殊文化氛围、家长爱好以及家长职业等因素也会诱发孩子偏科。

  我发现,家长爱好文娱的,家庭艺术氛围就比较浓厚,孩子受家庭影响也往往偏爱文娱;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的,孩子也偏爱体育。我还发现周围教师的子女,家长是语文教师的孩子爱学语文,语文成绩好;家长是数学教师的孩子爱学数学,数学成绩好。当然,这也可能与及时的课外辅导和遗传基因有关系。

  找出了孩子偏科的原因后,纠正偏科就该从根源上着手解决。大致方法如下:

  (1)对于老师原因引起的偏科

  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给孩子讲清偏科的危害;要让孩子理解老师、接纳老师,消除对老师的隔阂和抗拒心理;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老师,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放松或放弃某一科的学习,是极端愚蠢的行为,最终受害、后悔的永远是自己。

  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和老师沟通,诚恳地说出孩子偏科的原因,恳请老师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帮助。

  如果这两方面工作都做到了,孩子因为不喜欢老师而引起的偏科一般都会得到纠正。但多数情况是:家长只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和老师沟通觉得不好开口。这样得不到老师的配合,效果自然不大。所以,为了你的孩子,不管你觉得多么困难,你都要去做。更何况大多数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都会采纳、积极配合。

  当然也不排除有极少数素质不高的老师,他们只要一听到家长的建议,就觉得是孩子和家长不好,不但不改进自己,反而会做出一些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如果真的不幸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得站出来保护孩子,要求转班或转学。这样你的孩子才不会因为老师的问题而被耽误。

  (2)因为兴趣、爱好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为自己兴趣、爱好所致,或是对于某一科目确实存在学习困难,而失去兴趣所致,那么,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学好优势科目,通过优势科目,树立信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学好其他科目的能力,进而逐渐提高对其他科目的兴趣,并逐渐加大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投入;也可以从相关学科中找出突破点,进而带动弱势学科成绩的提高,纠正偏科。

  另一方面,家长要正视与肯定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学习。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暂时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必要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该科目的辅导。如果家长不能辅导的,则有必要请科任老师进行辅导。如果老师没有空闲,就要请家教。但在请家教时应该注意,最多请一到两科,如果门门都请,则没有意义。而且以每周两到三次为限。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里我还要提醒的是:家长在纠正孩子偏科倾向时,落脚点一定要放在促使孩子素质全面发展上,在抓“弱科”的同时,还应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强科”优势。既要补“弱科”之短,又要扬“强科”之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全面提高。千万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出现“弱科变强科,强科变弱科”的现象,孩子还是不能全面发展。

  (3)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偏科,家长应注意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大人这样是为了工作需要,自己当年在中小学学习时,各科还是均衡发展的,并不存在某科强某科弱的现象。家长要打消孩子因为怀疑遗传影响而偏科的疑虑,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更有信心。

  在这里,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千万不要讲“数学这门课就是不好学,当年我就是学不懂”,或者说“语文学起来太没劲,作文就是不好写”之类的话。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就是给孩子进行偏科的心理认同教育,就等于说偏科没法纠正,孩子的偏科就真的纠正不了了。

  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该科学习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以上三点,是防止、纠正孩子偏科的最常用方法。而当你将这些方法都试过却还不能纠正孩子偏科的话,我们则可以换个角度,以“偏科理论”(我自己的理论)来看待偏科。

  那么什么是“偏科理论”呢?“偏科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孩子偏科非常正常、没有错误,因为每个人的爱好、特长都不一样。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擅长的方面,也有不喜欢、不擅长的方面。

  比如说,某个孩子在数理方面有超人之处,但在文史方面就明显不足;有的孩子在体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文化课方面却明显不如常人,这些本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就该扬长避短、培养优势才对。但是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要求孩子门门功课都要好、都要优的极其错误的教育观,不光影响了家长的思想,还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更可恶的是抹杀了部分孩子的特长,甚至扼杀了许多天才。

  我们知道郭沫若上中学时是个偏科的学生,可后来他成了伟大的学者和诗人;钱钟书的理科成绩很糟糕,可后来他成了中外有名的大学者;琼瑶、张爱玲偏科,后来她们都成了大作家;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小时候算术总不及格;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上中学时物理和数学成绩都不好……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说那是过去,那是外国,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评价机制不同,那我们就说说现在。作家韩寒读书时偏科很厉害,现在却成了知名作家;郑渊洁的儿子连中学都没上过,凭着自学电脑,成了IT行业的重量级人物……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觉得家长应该以独特的眼光去对待孩子,不要强求。有时候角度变了,你也轻松,孩子也轻松,不要苛求孩子门门功课都要好、都要优,按孩子自身的特长去发展,也许会培养出一个专家呢。

  可以应用的策略。我们在分析孩子偏科原因的基础上,作为家长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去努力一下。

  (1)、与孩子沟通,深入阐明严重偏科的危害性。针对孩子具体偏差的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让孩子自己计算一下偏科所差的分值对升学总分的巨大影响,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要升入理想高中,乃至将来期望进入自己期盼的大学,偏科是多么巨大的绊脚石,必须克服。只有孩子真正认识到这点,为了自己的将来,孩子才有可能自觉去弥补弱科。

  (2)、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偏弱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孩子偏科可能就是对该学科缺乏兴趣。不想学就很有可能学不好,学不好就更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应针对孩子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多与孩子讲该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导和培养孩子对偏科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孩子从心里上自觉消除厌恶感和抵触感。

  (3)、家长主动到学校与孩子偏弱学科的课任老师沟通,讲明想激发孩子学好偏科的兴趣和热情,恳请课任老师配合。上课提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来回答,孩子答对了,老师大家赞赏和鼓励,这样会极大地增强信心和学习兴趣。为了避免孩子第一次被提起来回答问题答不上来的尴尬,请老师事先找孩子细心的谈一次,鼓励孩子学好这们学科很有潜力,老师会耐心地帮助你,不懂的'尽管问,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帮你!老师信任你!如果能让老师这样细致的关心孩子,温暖感化孩子,一定会收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培养孩子说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2)、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3)、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4)、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5)、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6)、纠正的哲理

  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7)、平等相处

  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侯,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8)、学会倾听孩子

  有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9)、勿以亲友做对比

  由于孩子尚未成年,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作为家长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5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微博]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拓展:

  教育孩子要注意的两点

  一、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家长批评孩子是为了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质给以否定的评价,并予以警示,从而引起他们的内疚、痛苦、悔恨,从缺点、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运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点错,就全盘否定孩子;批评今天错,还带着以前的错;一分的错,总是当十分的错来批评,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缺点,要弄清情节,弄清原因,恰当估计错误程度,不能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对孩子横加指责,乱上纲,乱扣帽子,乱分析危害。如果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于问题解决。

  在批评方式上应是先肯定对的,再指出错的;先表扬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评,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可以严肃,甚至可以严厉,但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讽刺挖苦、奚落谩骂。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势必会引起对立的情绪。

  我们常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说在教育孩子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但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批评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要过多、过滥,不要把批评当成家长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评、惩罚是一种否定、一种压力,但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作为家长,一定要理智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增强教育意识,讲究批评的艺术。

  二、树立榜样的艺术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样的言行,使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励孩子去模仿、学习高尚的品德行为,自学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孩子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时候受到榜样的影响,印象会极为深刻,甚至会终生难忘。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家长正确地给予引导。父母该如何在生活中为子女选择、树立榜样呢?要通过讲故事、看电视、读书等方式宣传并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响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应成为孩子学做人的准则。要使孩子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对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响、感化、引导孩子。

  教育孩子的建议

  一、教育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应因人而异。有个前提那就是要认清楚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接收信息量大,懂的事有时比父母还多,这是大多数父母最为头痛的事。所以,自己不明白孩子,教育当然无法下手。因此要有意识地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才能找到如何教育的方法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你有自己的办法。

  二、父母要有耐心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在发生问题之后进行的,正确的是要抓住任何可能教育的机会,潜移默化式引导最为有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说要培养孩子某一习惯,至少需要二十一天不间断的时间,实际上这首先是要父母的耐心,其实真正做到也不是很容易,耐心很重要。

  三、孩子的健康很重要

  这里说的健康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两方面,身体健康是不用担心的,现在父母对孩子身体方面还是很用心的,照顾也很全面。 心理健康,虽然人们已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但如何去做人们还没经验。要认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其异常行为要上心,不能因为其年纪小就不当回事。当孩子出现和常人的想法和行为不一样的地方,就应引起注意,必要时要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是治疗。

  四、父母不要追求尽善尽美

  父母通常是按照自己的准则来教育孩子,所以就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因为父母自身就是不完美的,你的观念不一定正确,尺度不一定合适。再则,如果有让孩子十全十美的心理,父母和孩子都会活的很累,会经常发生冲突。 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十全十美是最残酷地剥夺孩子自由的手段,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控和约束,孩子的生活空间成了无形的牢笼,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