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攻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时间:2021-03-21 20:20:32 励志教育 我要投稿

攻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现在很多熊孩子都充满了攻击性,作为家长要及时教育才能遏制它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攻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攻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如何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进行教育矫治

  1、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2、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3、多给孩子提供和小伙伴相处的机会

  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不仅能体验玩耍时的乐趣,更能学到许多东西。而这些都是成人不能取代的。有的时候,家长会担心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受欺负,或者怕麻烦而不让孩子和小伙伴相处,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当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家长也不需要太多的干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寻找答案。

  4、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暴粗口话。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采取说理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千万不要在自己高兴的时候,对孩子过分溺爱;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又对孩子拳打脚踢,尽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预防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制止孩子与成人玩耍、嬉戏时的攻击性行为

  有的`时候,孩子在与成人玩耍、嬉戏时会有意、无意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为了得到某些玩具或食物,在被成人拒绝时发出攻击。或者出现纯粹是嬉戏的攻击性行为,如开心地用小脚踢成人,用小手捶打等。而成人往往对这些行为并不在意,甚至会表现得非常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什么“攻击性行为”。这样,成人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就自然地伸出了手。

  6、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是遇到了问题,如果我们能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首先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把气撒在小朋友的身上了。有时候孩子打人也是出于一种自卫,出自本能。当孩子心情不好或者各项技能失败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的情绪。这时家长需要提供温柔,积极地安慰,以防止孩子情绪变得暴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当孩子抢玩具时,这只是出自本能的自卫或者生理的特征,一旦从这种行为重获的利益,得到了玩具,就会把攻击别人得到玩具联系在一起。这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把正确做法告诉孩子,如教他与别人商量一起轮流玩玩具;被小伙伴拒绝时找老师帮助等等。

  7、让孩子远离攻击性强的或暴力性强的动画片或者书籍。

  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家长除了给孩子讲道理外,还要尽量让孩子远离攻击性强的动画片或书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攻击性或暴力性的场面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要作好孩子的把关人。不让孩子或少让孩子看攻击性强的动画片,不给孩子买带有暴力性行为的书籍,哪怕是正义的攻击和暴力,也要让孩子少接触,因为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明显。

  8、教育孩子学会谦让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生活中,父母总是宁愿自己少吃点、少穿点也要尽量地满足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让孩子漠视了谦让。他们认为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摆在第一,从不会为别人考虑。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懂得谦让。

  9、关注孩子恰当言行的表达并作出回应

  有的时候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非攻击性信号,直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要求才被注意并得到满足,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此要关注孩子欠当言行的表达并作出积极回应。

  10、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除了给他讲清道理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得很融洽时,要及时地肯定孩子、表扬孩子,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以正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改善。

  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20世纪70年代有报道染色体异常和47XYY和47XXY与反社会、攻击性有关。父母反社会、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多表现为攻击性。

  2、气质:儿童的气质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研究发现,早期表现为养育困难气质的儿童,后期出现问题行为偏高。当然,在养育过程中,不排除难于养护的儿童父母负面情绪的介入,使得儿童攻击性行为加重。

  3、激素作用:动物界里大多雄性更具有攻击性,人类也是如此,攻击性高发的男童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往往偏高。研究表明,高睾酮水平的男性儿童比较容易不耐烦、易激惹,出现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倾向增加。

  4、神经递质:很多研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5-HIAA)功能降低与冲动、攻击性行为有关。脑脊液中5-羟色胺(5-HIAA)水平降低,易出现违抗和攻击性行为。

  5、孕期情绪:母亲怀孕期间情绪不好,有各种疾病、早产、异常分娩与儿童易激惹、攻击性行为有显着的相关。

  6、右脑功能失调:有明显视觉空间障碍、社会认知障碍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违纪。这类儿童通常有注意力集中困难、面孔识认障碍、手指触觉失认等情况。

  7、感觉统合失调:前庭、本体觉、触觉失调儿童易出现情绪烦恼、易激惹和攻击性行为。

  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有ADHD儿童常伴有品行行为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反抗和违拗比较普遍。

  二、心理因素

  1、性心理矛盾: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这里佛洛一德指的“性”与一般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它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接触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所以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与“性”有关,他依据本能力量“里比多”的成熟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性器期(3-7岁)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心,对自己的性器期发生兴趣,性器期成了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弗洛伊德断定,这个阶段的男女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并认为儿童开始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2、性格特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征。

  3、需求不满足:对于正常需要长期压抑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时而产生弥漫性焦虑和攻击性行为,这包括儿童自我发展、亲密、少受限制等等的需求。

  4、情商水平:心理缺乏“解读和觉察”他人心里活动,如隐喻、无恶意的玩笑、幽默、表情、情感活动等容易产生急躁、易激惹、攻击性行为。

  5、自我意识:自尊水平、自我评价低,常被忽略,被负性评价包围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6、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分离焦虑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社会经济状况等。

  2、养育方式: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放任、民主还是溺爱的会对儿童造成不同的影响,专制、溺爱和放任的均有可能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特别是溺爱,父母容易以不正常的爱剥夺孩子成长的心灵需要,容易对儿童不当需求的放纵、不良行为的负强化,包括攻击性行为的放纵和负强化。

  3、社会因素: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宣传的暴力容易让儿童模仿,特别是儿童常看的动画片、漫画书集极容易让孩子模仿暴力和攻击行为。

  4、朋辈影响:儿童容易受同伴和长辈的影响,如果同伴或者长辈有攻击性行为则容易跟随同化,并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后在替代性基础上发生直接经验那里来的。

  关于攻击性行为,班杜拉做了一项着名的实验:班杜拉和罗斯把参加实验的儿童分成几组,其中一组带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玩具中有一个充气的塑料大娃娃。一会儿,进来一个成年人,他开始攻击塑料娃娃,用铁锤狠狠地敲打玩偶的头,抓起来摔、压,嘴里还不时喊“打、打”时间大约10分钟。后来,实验者把这些观察到侵犯行为的儿童带到游戏室玩玩偶。另一组儿童在另一间玩具室看到一个成年人静静地做他的事,10分钟后离开,这些没有看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来到游戏室玩玩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少。那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反应与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完全相同。另外还有一组儿童是通过电视录像观察到攻击行为,他们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实验发现,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观察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班杜拉认为,许多社会行为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可见,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直接影响到其同伴行为,同伴同样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5、亚文化因素:在主体文化中存在局部文化现象叫做“亚文化”有些亚文化认为,有反叛、攻击性行为不一定是适应不良或者有什么问题,在这种亚文化中,攻击性行为被认为是正常行为的一种,似乎是对传统文化和权威的反叛,是儿童自我成长独立的需要。

  6、“标签”作用:儿童一旦有数次反叛、攻击性行为,容易被人形成定势看法,给这类儿童贴上标签,这种看法,标签容易使周围的人对这类儿童的过失行为、攻击行为敏感和关注,也容易负性强化他们重复发生攻击行为。

【攻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方法09-02

教育孩子方法之如何教育孩子12-21

暑假教育孩子的方法04-14

教育顽皮孩子的方法04-14

曾仕强教育孩子的方法12-07

教育好孩子的方法11-19

著名的教育孩子方法11-20

西方教育孩子的方法11-20

教育孩子的方法摘要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