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家庭励志教育的小文章3篇
导语: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小编整理了有关家庭教育的小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
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这是说,母亲必须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请不要把我同贵族、名流、富豪们葬在一起,请把我埋在普通的犹太工人、老百姓中间,让我的墓碑能够点缀周围普通的石碑,也让他们装饰我的墓碑。”这遗嘱出自俄国籍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汗姆的手笔。与这份遗嘱一起留给后世的.,还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尖酸刻薄、谩骂诅咒的语言。例如:“吃——让蛆虫把你吃掉!”“叫——让你牙疼得叫起来!”“缝——让缝衣针扎死你!”
原来,肖洛姆幼年失去了母亲,父亲给他娶了个心肠毒、脾气坏的继母。继母经常用恶毒的语言谩骂他。肖洛姆从不顶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继母嘴巴里“吐”出的词语,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他成了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许多咒骂和尖酸刻薄的词语,都是从继母那里“借”来的。
事实证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镜子”,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
篇二:父母最怕是孩子
小时候,父母为我们操碎了心,怕我们冷,也怕我们热,怕我们被人欺,也怕我们闯祸。如今,他们老了,更怕我们,怕给我们添麻烦,怕我们嫌他们唆,甚至怕我们不回家。张爱玲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人老了,不知为什么,总有些怕自己的儿女。人到中年,重新回味,才明白这里的“怕”,有依赖和讨好的意思,心里顿时涌出辛酸。
我和父母住在同一座城市里,十天半个月回一次家,我总是尽量帮父母多干些家务活儿,累得要命。后来,我再回家看父母,却发现窗玻璃是亮堂的,灶台是洁净如新的,床单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我心疼,埋怨他们:“等我回来收拾嘛!”父母憨笑着说:“不是怕给你添麻烦吗?你一天到晚挺累的。”
听了这话,眼里有了潮热。女儿帮父母干点活儿怎么能是麻烦呢?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在父母面前抱怨太累太忙,被父母记在心上了?
同事小郭曾经埋怨母亲爱唠叨,说真不想听到她的声音。几个月前小郭的母亲终于不再唠叨了。小郭问母亲:“怎么话少了?”母亲微微一笑:“怕你嫌我唠叨,我就少说。”一个星期前,小郭的.母亲忽然患上脑血栓……如今的小郭每天都哄着母亲说话,逗她开心,她多么希望母亲和以前一样唠唠叨叨啊!
看到一则新闻,一对老夫妻为了让儿女常回家,设立了一个“回家奖”,儿女每回家一次就能得到百元以上的现金。看过一个广告,节日里女儿们轮番打电话说不回家,剩下孤单的母亲独自发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害怕我们不回家?我们总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打个电话问候一声,给父母多些零花钱,却忘了要多陪伴他们。
父母老了,最“怕”孩子。孩子说母亲不懂得保养身体,母亲就坚持每天健身做运动,怕自己得病拖累人;父亲怕孩子说他健忘,丢三落四的事儿从不向孩子汇报;孩子说工作忙、收入少,父母怕孩子生活苦累,说自己一切安好,不必回家看望,甚至找借口给孩子塞钱……父母老了,他们忘记了很多事,却从没有忘记过爱孩子。
所以,请不要苛责年迈的父母,就像他们不曾苛责我们儿时的顽皮。在父母面前,不妨“神化”一下自己:没有什么事儿能难住我!让他们放心。常回家看看,别让父母“怕”我们,尽孝,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篇三:让孩子吃吃泥沙
阿灵和阿盈母女俩剑拔弩张,时起勃谿。
在聚餐会上,阿灵气呼呼地说:“小孩才三岁呢,她却事事讲求教育原则,荒唐!孩子不肯吃饭,她便把饭菜倒掉,还振振有词地说,孩子已经三岁了,当然知道饥和饱的感觉,逼他,是违反生理需求的。她忘了,我以前是怎样喂她的。她不吃,我便把食物盛在保温盒里,带她到儿童游乐场去,当她忘情地玩着时,我便一口一口喂她,整一大碗的饭啊菜啊肉啊,吃得个一干二净;一顿饭,得花上一两个小时耶!照顾孩子呀,没耐心,能行吗?最气人的是,小豪豪不肯吃饭,我刻意做了小点心端给他吃,她居然还大发雷霆,说孩子已经三岁了,我这样惯他,等于是放纵他使性子。唉,可怜的小豪豪,才三岁啊!”
有一回,小豪豪攀着阳台的栏杆,好奇地俯瞰楼下众生。阿盈喝令他下来,然后,用藤条打他的手心,把他打得哇哇乱哭,阿灵骂她:“你疯了啦,孩子才三岁,你竟用体罚!”阿盈理直气壮地应道:“我一再告诫,叫他不准攀栏杆,万一跌了下去,连命都不保呀!他已经三岁了,这样重要的话都没放在心上,难道不该打吗?”阿灵心痛地说:“他才三岁呢,用藤条吓唬吓唬就可以了,干吗真个使劲去打呢?”阿盈叫道:“妈妈,你以为我在和豪豪玩游戏啊?不让他吃痛,他会记取教训吗?”阿灵生气地应道:“以前你小的时候,就算再调皮,我也不曾鞭打你啊!”
我注意到,在阿灵的叙述里,有几个“关键词汇”,那就是:“才”和“已经”、“以前”和“现在”。这几个词汇,恰好反映出两代之间对教育截然不同的看法。阿灵认为豪豪“才”三岁,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需要呵护,所以,百般迁就;然而,阿盈却觉得豪豪“已经”三岁了,早已进入需要纪律对付的阶段了,所以,严立家规。母女势如水火,只因为教育理念不同。
曾经读过一则短文,文中通过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写出了两代之间迥然而异的教育哲学。有一回,一位老妈妈远到澳大利亚去探望她的女儿和四岁的小孙女。三个人到海边去玩,老妈妈和女儿坐在阳伞下纳凉,当她看到蹲在沙滩上的孙女将一把泥沙塞进嘴里时,大惊失色地嚷道:“别,别吃!”说着,便要冲过去阻止,但是,女儿却一把扯住了她,气定神闲地说:“吃泥沙,有什么关系呢,就让她吃啊,如果她觉得不好吃,一定会吐出来的,以后,自然也就不会再吃啦!”
年长一辈的父母,实施的是间接的教育;年青一代的父母呢,强调的是直接的体验教育。直接教育所带来的不愉快经验,会让孩子铭记终生,永不再犯。间接教育呢,没有切肤之痛,父母循循善诱的语言,也许会成为孩子耳边一股无关痛痒的风。
爷爷和奶奶,应该与时并进,放心、放胆、放手,让亲爱的孩子以他们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吃过泥沙的孩子,当会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家庭励志教育的小文章】相关文章:
心灵鸡汤励志小文章05-13
家庭教育文章: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宽恕05-11
短篇励志小文章(通用15篇)08-12
关于励志读书的小文章17篇04-21
家庭教育文章:如何让孩子学会道歉05-11
家庭教育文章:如何教育青春期叛逆的孩子05-11
家庭教育文章:如何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05-11
励志文章10-07
经典励志文章05-13
励志的文章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