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的励志故事
下面是复读生的心声和状况,是了解高考复读状态的一个窗口,对复读生及家长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指导作用,希望大家能喜欢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
高考落榜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不应在高分落榜生之列,虽然同样是报考名校(清华)未能录取,但成绩却并不能与大部分“同窗”相比。选择复读也是很偶然的,某种程度上只因为一时意气。
在北京500多分的水平恐怕上重点大学都有困难,更不用说报考清华了,不过因为特长生的加分(50分),加上当时的确心高气傲,我还是毅然决然只在第一志愿一栏填写了清华大学。这种现在看来失去理智的举动在当时的确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生活环境使我心理失衡了,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对此不想多说,只想说明我一开始完全没有复读的打算,一心以为自己定能如愿。
找寻出路
529分对我来说本是个正常的分数,但的确给我不小的打击。落榜之后,家长联系的两三所学校不甚满意,留学美国又被拒签,我的情绪由此落到了最低点。无可奈何之中,家长开始帮我办理赴英国留学手续……
这时对自己去向一直心不在焉的我似乎逐渐恢复了理智:复读,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在高三就一直没有摆正心态的我现在才逐渐找回自己,情绪低落是因为感觉自己无能,而复读就如我刚才所言,只是一时意气,只是我重新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不能说复读的结果是否真的如我当初所愿(证明了自己),但在经历之后,意气已经消逝,而代替它的则是更理智的自我。
崭新开始
做出决定之时第一学期已经要结束了,还记得第一天回到母校(我在人大附中毕业),我未来的同学正在开新年联欢会,我们就这样相识了。接下来进行了几天学习,但除了我原来的同学,其他人还没来得及认识就放假了,在那段时间可以说我连学习的感觉都没有找到。放假期间我为自己制定了详细充分的学习计划,但完成得并不如意,很多时候是卡在一两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现在看来还是因为没有时间融入复读班的整体学习气氛,加上在高三阶段过度放纵,一开始还是没有头绪。
第二学期算是真正开始复读生活,而我也是从此时起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质的变化,即不是因条件改变而临时变化的应急措施,而是作为个体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现在认为这可能是自身本性的一种回归。具体来说在思维上我更加理智了,虽依然是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但的确开始尝试用理性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总结与规律记忆;另外在性格上,一方面更坚强,不会因为个别的失败而气馁,另一方面也不失灵活,并不会纠缠于个别问题而浪费资源(精力与时间);在人生观上的变化在我看来最重要,因为在明确高考在心中的地位之后,我的确做到了坦然面对第一次失利和即将来临的第二次“考验”。很巧合的是,这些品质和高三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标准如出一辙,看来的确达到了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我在高三时是很想达到的,但因当时的心态和其他原因,往往事与愿违。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使我理解了怎样获得理想状态这一关键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分类叙述。
心得体会
1.思维
当然,思维并不能算是一种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刻苦的结果,即在无数次的练习当中产生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符号敏感,针对理科来说这是学习思维的正确方向。原来我一直把没能正确思维的原因归咎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即某些定理或规律没能深刻理解和强化记忆,但在思维改变之时我的知识结构并没有变化,甚至可以说并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其实根本问题在于我根本不知道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并不能对知识进行从因到果的理性思考,简单来说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要注意为思考提供必要的平台——练习,但我认为思考相对来说更重要一些,特别是在针对典型例题的时候。在复读班的时候,在“大仙”为我解决了两三道典型例题之后,我真的感觉到了考试时候的变化——碰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再紧张得要命,而是耐心地分析,好像总有快要解出的感觉。其实在平时解决每一道题的过程都是不轻松的,思考、求解、请教、再思考……经常是一道题就花费我半天的时间,但我觉得这很值得。
2.性格
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也能做到和谐共存,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一个宏观、一个微观,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弥补。
在宏观上,坚强是复读必不可少的,这不必多说,但人是不能凭空就坚强起来的,一定有某种外在力量的促进。对于我,这种外在力量就是看法的转变。在与同学们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没有将复读看成是一件很可怕或很痛苦的事情(而我甚至在做出决定之时还保持着这种想法),或许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我慢慢地也摆脱了噩梦的纠缠,同时还发现其实这并不是很难克服的,因为复读本身并不可怕,只是人们的想象作祟而已。由于战略上的藐视,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变得坚强了,不会再因为一两次的失利而丧失信心。
只有不可动摇的决心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微观上有灵活的处事原则,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习中有些问题是不值得花费气力解决的,因为问题的解决根本无法达到自身提高的目的,另外在考试中如果过分执著的话,那就犯了考试大忌。话虽如此,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么就是根本意识不到灵活的时机,要么就是虽有意识但却不撞南墙誓不回头(钻牛角尖),这些都是我原来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源在于我过分重视局部了,以为每个问题都解决就能达到整体上的提高;但全部解决是不可能的,过分强调个别问题很容易丢了西瓜捡芝麻。学习之前,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原则,明晰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对问题的重要性和在整体中的位置有合理的认识。其实这种变化也是受了同学们的影响,因为每个人(可能是因为经验)对自己的目标都很明确,而且并不一定会以原计划来完成既定目标,而是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通俗一点说,大家都在“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人生观(学习态度)
我觉得人生观的改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学习态度。我的这种改变其实并非更加的刻苦与认真,事实上高三时的大部分时间亦是用来学习的,而且劳逸结合才是理想的状态,因此复读中时间的运用大致没有变化;况且基本的学习精神还是具备的,虽然主观上不情愿,但亦能做到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问题。
人生观的重要变化在于对功利主义的弱化。在学习甚至考试的过程中,我经常夹杂一些不应有的想法,对自己的未来过于看重,或者患得患失使得每一次的困难都给我以致命的打击,因为我始终不能放下利益的追求。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即各人情况不同,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就要了解自我。有些人本质上就是功利的,在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他会将其作为进步的动力,从而激发出潜能;而另外一些人,天生(严格意义上是后天形成的)的愤世嫉俗培养了对功利的厌恶,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因素会成为绊脚石。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我来说,功利只能阻碍进步,因此我需要做的是恢复平静,在知识的王国里专心一致。
光有认识恐怕是不够的,怎样能不受侵扰呢?我发现原来的过分自负才是问题的根源。调整很简单,如果你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那一时的成败真的不算什么。也正是这种对成败的淡漠,让我有能力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单纯的学习上,从而使之能有本质的提高,然后又反过来增强了信心。
其实这种改变表现最明显的还是在考试之时,前次因为紧张在考第一门之前整夜失眠的我,在又一次的考验中竟然可以坦然面对,我承认其中的确有经验的影响,但价值观的变化亦不可忽略。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拿到语文试卷之时,我本能地开始审视题目,而并没有对成功的渴望和失败的恐惧。
后记
复读之后,我觉得观念上的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现仅将切身感受送给读者。当然,我认为并不是只有复读才能带来这种改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人们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甚或直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成熟,但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我们在观念上的成熟被迫提前了。
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对学习不同态度的形成,从而导致了学习惯性的出现,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而正确的观念就是要纠正其中主观上产生消极情绪的学习态度,另外对于积极情绪也是一种调整和改善。我不否认有很多好学生都不曾认识到自己的观念问题。成绩优异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因素,这里只想强调正确观念的形成很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复读生高考励志故事01-03
复读生高考的励志故事12-11
高四复读生励志故事12-31
高考复读生励志故事大全01-13
复读生到北大的励志故事04-15
关于高考复读生励志的故事12-28
高四复读生的励志奋斗故事07-25
复读生到文科状元的励志故事07-27
高考300分复读逆袭的励志故事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