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新生迷茫心态的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程加快,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集中表现在对大学生活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新生迷茫心态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学新生迷茫心态的分析
作为大学新生,在中学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过多美好的想像和憧憬,但是当真正步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有着巨大的反差。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大学生活有过具体规划,当面对全新环境时常常表现出不适应、失望、迷茫和困惑的心理。
一、 迷茫心态的表现
(一)学习热情下降
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学生误以为大学是学习的终点,以为进入大学后就不需要花费时间在功课上。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理工科课程无论是难度还是深度都强于中学课程,且有着极强的连贯性。如果大一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没有学好,以后的功课学起来就很吃力,甚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热情。由于大学课余时间骤然增多,对于一直被约束惯了的大学新生,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支配空余时间,开始无所事事或者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虚度光阴。有数据显示,56.69%的学生自认为“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48.4%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上网中 ,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热情比中学阶段下降了很多。
(二)生活自理力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从小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保姆式的家庭管理,依赖心理很强,缺乏独立动手的能力 。进入大学后,凡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因为缺少生活常识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很多学生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安排的一团糟。部分学生不会做宿舍卫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不得不放弃工作,到小孩所在的城市陪读。大学生普遍的生活状态是生活不规律,自我约束力差,大把多余的时间不知该如何利用。很多新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自己放纵自己,导致产生心理焦虑、自我怀疑和对大学生活的困惑、迷茫。
(三)人际交往障碍
中学阶段,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同一地区,环境较为单纯,大家有着相同的语言、生活习惯、相近的学习目标,谈论的话题也彼此熟悉,因此更容易有共同语言。而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全新的环境、陌生的方言、不同的生活习惯,大多数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在中学阶段,有些学生是班级里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发现高手如云,无论自己多努力也只是泛泛之辈,很容易产生挫败心理。还有一些从偏远山区到大城市读书的学生,通过与来自城市同学的物质对比,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于人际关系的迷茫,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出现打架等暴力事件。
二、 产生迷茫心态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还较为落后,虽然几年前中小学就开始了素质教育,但执行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大多数中小学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学生考入大学前,长达10余年的教育模式几乎都是强制性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不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成绩,顺利通过独木桥,只要按照老师、家长安排好的,按部就班努力做好就可以。培养出的学生在自主性、独立性、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等方面的能力都很差。大学同中学相比,课程的内容更多更深,学习任务没有减轻,但指导和管理却没有高中那样多,导致学生很难适应新角色。进入理想的大学后,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和课余时间,当选择呈现出多元化时,很多学生反而无所适从。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将兴趣点和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中游戏中,更加速了迷茫心理的产生。
(二)主观原因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正处于从青年到成年的转换阶段,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会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在这个阶段,要经历一个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学生逐渐从一个“自然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学生的生理已渐趋成熟,但心理却仍停留在中学阶段,仍未从中学的学习、生活状态中走出来有。面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变化、教学授课方式的改变,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好准备,导致掉以轻心,过度放松,没有学好大一的基础课,导致跟不上之后的课程,陷入恶性循环。同时,大学生承载了父母、社会的过多期望,自我定位比较高,面临的压力大,但与之相反的是社会阅历浅,心里不成熟,不能客观、准确的认识自己,在遇到挫折时常常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盲目的自我否定,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
三、 迷茫心理的克服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的革命》曾经提到,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应该是“学会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美国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也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大学的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首先,邀请专业内的高水平老师为低年级学生介绍基础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对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作出介绍,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了解。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低年级的基础课与高年级的专业课结合起来,通过组织科技兴趣小组等,让低年级学生用已学知识制作简单的科技实物,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使之变成学习优势,增强学习信心。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生命个体可以单独生存,那么它不是动物,就是神。作为个体的人,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思想、背景、个性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里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进入大学后,很多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第一次过集体生活,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在此时就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积极的人际关系,会对新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有益影响。作为老师,要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多给予指导。要引导学生有尊重意识,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学校可以多组织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大学生正处于花儿一样的年龄,对爱情充满向往,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恋爱观,不要因为寂寞而去恋爱,教育学生以学业为主,在收获爱情的同时,亦能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讲座,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端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懂得学会自觉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医师,疏通心理问题,缓解负面情绪。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学会处理学习与生活,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处于迷茫、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浅谈大学新生迷茫感的心理分析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在学习方式、管理模式以及人际交往环境等诸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人格发育还不成熟的大学新生来说,适应大学生活新模式是人生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各高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和所学专业、完成角色转变、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普遍涉及了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规、专业介绍、心理健康、资助管理等,在方式上采用讲座和班会的形式进行,针对个体的教育基本没有。
入学教育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后两周之内,知识点繁多,大水漫灌,学生往往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迷惑的内容吸收,导致入学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还未形成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价值如何实现”以及“我认为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是否一致”等问题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对于自己大学生这一角色认识还不够明确,没能够从心理上真正接纳自己大学生的角色,缺乏对这一角色的全面认知。
同时,在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高中时期,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不用操心”,越俎代庖替孩子打理生活和人际关系。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面临很多人生第一次,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存在焦虑、紧张和委屈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对适应大学生活存在排斥心理。
学业规划模糊,自主学习动力不足
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对专业顾名思义,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一知半解。同时大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新生未形成与之匹配的新的学习方法。
进入大学,课程安排较之高中时期比较宽松,学生有很多的自由时间,但很多大学生苦于不知道该干什么,对于每天、每周以及每个学期缺乏规划,很多时候沉迷于网络游戏、刷手机网页等,同时又感叹于时间流逝没有什么收获。很多学生会出现想努力奋斗,但不知如何下手,动力不足的问题。
【大学新生迷茫心态的分析】相关文章:
写给大一新生:怎样度过大学时的迷茫期04-28
大一新生很迷茫怎么办09-16
大学如何调整好心态10-17
怎样度过大学时的迷茫期09-03
献给迷茫大学生的励志文章09-10
大学生如何走出迷茫02-29
大学新生寄语05-28
大学生如何调整心态06-08
迷茫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