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通用20篇)
现在很多人都想创业,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创业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成功创业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
大学毕业后当擦鞋匠,这样的选择您能接受吗?沈阳80后大男孩李洪福不但接受了,而且还乐享其中。“大学生擦鞋不是啥磕碜事儿,靠自己的本事赚钱,现在的幸福感无与伦比。”昨日,“擦鞋哥”李洪福再次同店里的会员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感悟。
缘起
大城市打拼发现擦鞋商机
绿色T恤、腰系黑色围裙,一脸笑容地坐在小板凳上。熟练地拿起鞋刷,一边仔细地打着鞋油,一边与面前“高高在上”的顾客聊着天……这样的画面,李洪福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两年前,沈阳人李洪福从天津轻工学院本科毕业,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他也和多数怀揣梦想的同学们一样,将人生的落脚点选在了大城市。从天津到杭州,再到青岛,他整天穿着职业装和皮鞋穿梭在各个知名企业中。“工资不高,压力极大,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行走在大城市的灯火辉煌中,总感觉这样的`城市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样的城市。”严重缺乏归属感让李洪福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认真的思考。“之所以留在大城市继续那个看似体面实则痛苦的梦,就是因为自己放不下上过大学这个事实。”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洪福发现擦鞋这个领域很有潜力。在进一步做了考察后,他发现了里面的商机。“现在的90后多数自理能力都很差,穿的高档鞋根本不会或没时间去打理,而且现在奢侈品的需求加大,许多高档鞋、包、衣服的后续保养都是个空白。”李洪福说,这个发现让他产生了回老家创业的冲动,并开始去一些擦鞋店考察,并四处偷师学艺。
抉择
回乡创业做个快乐“擦鞋哥”
12月,李洪福的“大学生香薰洗鞋店”在于洪区松山路低调开张。近30平方米的小店,他既是擦鞋工,又是老板,每天忙得团团转。最辛苦的一次,是除夕前的一天,他从5时起床擦鞋,一直干到24时。“在小店打烊的那一刻,我的身体累得像散了架,但望着地上那些已经光鲜亮丽的鞋,我的心里有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李洪福说,他之所以将“大学生”三个字加到店名中,就是想告诉所有顾客,他这个擦鞋工是个大学生,大学生没什么了不起,也可以为别人擦鞋。
刚开始,也有顾客好奇李洪福的选择,觉得一个大学生当擦鞋工有些可惜。“大学毕业当擦鞋工,那上大学还有啥意义?”每到这时,李洪福都会微微一笑:“千万不要把大学生的身份看得如何高,其实这个身份什么都不是,可偏有人把它当成一件虚荣的外衣。我坚信只有放得下才能站得起,许多大学生埋怨工作不好找,其实就是这个身份把他们害了。”
自信
大学生能把鞋擦出技术含量
经历了刚开店时的辛苦,如今李洪福的擦鞋店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每个月的纯收入能有15000元左右。”李洪福说,擦鞋这个行业在多数人的眼里还是个低微的工作,一般人都会和低文化者或残疾人联系在一起。“其实大家都OUT了。现在的擦鞋行业已经与时俱进了,不仅仅是个辛苦活儿,还包含高科技的元素,所以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除了擦鞋,现在还有改色、改码、旧鞋翻新,还有奢侈品清洗、增香,这些项目的技术含量都挺高。”
李洪福说,大学生涯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利用网络第一个推出团购擦鞋,并使用微信向会员即时传递优惠活动。“上大学时,导师告诉我们,上大学的意义并不是那一纸学历,而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我做到了。”李洪福说,大学生当擦鞋工并不屈,因为可以把鞋擦出技术含量,可以帮你把这行做得更好。
展望
希望未来成为擦鞋领域的No.1
“两把刷子一块布,擦亮我的人生路”,这是李洪福的“自我解嘲”,也是他的真实写照。“擦鞋这个工作看似卑微,却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成就感。”李洪福相信,目前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我现在特别热爱这个工作,并决定将它做大做强。”李洪福说,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有着类似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一样,在擦鞋这个领域做成No.1。
“我现在已经看到了高校对擦鞋市场的需求,已经准备在一些大学旁边开分店,并逐步发展成连锁店。”李洪福说,他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非常关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能放下身段加入自己的行列。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2
皮肤晒得黝黑,鼻梁上架着厚厚的近视镜,这两个不太协调的特征同时出现在范敬超身上。四川井研县集益乡繁荣村的村民都喊这位有些奇怪的农民——“范厅长”。
回乡当农民之前,范敬超的名字前曾有过很多头衔。
21岁走出农村,从政近40年,职务曾至厅级,他却作出一个众人不解甚至反对的决定:放弃组织安排的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的职务,独自回到家乡繁荣村。这位时年60岁的老干部要“干一件大事”——种柑橘。
埋头8年,在范敬超的带领下,当地柑橘园的种植地域已覆盖集益、研经等4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面积达10100亩,投产果园每亩平均收益1万元左右。但是最让他得意的是,“村民终于信我了!”
回乡当农民
不做官回村当农民的想法,范敬超酝酿了不止三两天。
曾在四川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政府救灾办等部门任职的范敬超,几乎始终在跟“三农”打交道。他走访过210多个基层县市,还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多个国家探访现代农业发展,写出不少如何发展农业的调研论文。
相比在外调研所见,每年回老家看到的场景都梅毒闯械叫乃幔“那时村里的路没修,下雨天泥过脚踝,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田地撂荒,到处都是空房和荒山,感觉家乡与外面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早在年初,范敬超就已作好退休后回乡搞现代农业的准备,并让老家的姐姐先行作些尝试——养鸭、兔和鱼,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同年在四川仁寿县的一次调研,让范敬超眼前一亮。他在当地发现一位名叫徐文科的“创业能手”,在这位能人的带领下,当地一种名为“清见”的杂交柑橘种植面积已扩展到近万亩,每亩产值高达1万元以上,甚至出口到越南、新加坡等国。
“徐文科带领乡亲发展现代果业的事,为我提供了一个现实版的成功案例。”与徐文科的交流,让范敬超跃跃欲试,“我们老家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跟仁寿县非常相似,为什么不能试试?”
当时组织上正想安排他到省参事室主任的岗位上发挥余热。“可是我想回村当农民。”范敬超果断回绝了组织安排,多次沟通后终于得到理解。
,这位“厅官”如愿回乡了。
重重质疑受委屈
这个多年不干农活的老干部,是一个人回去的。
“当时家里人都反对。”从政期间范敬超就因频繁的地域调动与家人聚少离多,“退休后放着好好的晚年不休息,非跑去农村干啥?”“你一个回乡,在村里的基本生活都没保障。”家人极力反对。
对没有任何柑橘种植经验的范敬超来说,回乡的阻力还不止这一点。“你官当得好好的,还愿意回来当农民,还说是来扶贫的?骗人的吧?”对范敬超回村张罗种柑橘的举动,村民们并不理解。
土地流转是建果园首先绕不开的问题。由于种植对交通、产业干道和蓄水池的需求,部分田地会被硬化,招来了部分村民的抵触,甚至有人说,“你这样弄坏了我们的风水。”
“当时村里不少人觉得一个60岁的人,万一干了两年弄砸了,我们的钱和地怎么办?大家都有顾虑。”范敬超的邻居刘明珍说。
面对质疑,范敬超挨家挨户地与村民沟通,不断解释建果园的`好处:不操心也能每年领土地租金、家门口就有就业岗位、村里条件得到改善,最终才获得普遍支持。
修路的事,从规划指挥、到协调建设,范敬超一手操办。
眼看着道路一点点修好、果园有了眉目后,范敬超从外地请来了18位懂种植的技工。他从此开始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工人做饭的生活,“不通天然气只能烧柴火,一边给灶下添柴,一边赶紧到锅里铲两下”。忙完家务就和工人们一起扎到果园里。
创业以来,范敬超“每天在果园至少步行10公里到处解决问题”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初只有505株‘清见’树,现在柑橘园的面积已达到10100亩,我们计划再增加6000亩左右,达到1.6万亩。”范敬超指着办公室里“十年发展绘蓝图,百村行动产业兴,千山巨变成果园,万众致富建新村”的标语,兴奋地透露。
村民对这种变化的感受深刻,“以前村里山上基本‘远看绿油油,近看没搞头’,到处是被撂荒的田地。”84岁的村民张安常说。如今从成都市沿着213国道去往井研县城的路上,巨大的“橘梦园”招牌引人注目,顺着招牌一路走去,果树上挂满包着纸膜的金色柑橘。
范敬超回乡种柑橘的事被媒体首次曝光后,备受赞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你的项目资金怎么弄来的?”“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
听到这些指责,范敬超觉得很委屈。“启动时的10多万元资金是我的积蓄,果园面积扩大到100亩的时候,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来几十万元”。果园扩展至600亩的时候,范敬超又动员家人卖掉了在成都的房子和父亲在乐山的房子。
“这样一来,家里关系更紧张了。”范敬超的妻子只能搬过去和女儿一家住,退休后才搬到村里与他一起住。“她觉得因为这些报道,我做的事成了个吃力还不讨好的事,吃了苦却又莫名其妙给自己抹了黑。”范敬超苦笑说。
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1969年,范敬超高中毕业走出村子,成为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又到广播站工作,此后踏上了仕途,从科级、处级、直至厅级。虽然好不容易“走出村子又走回来”的举动让旁人不解,但在他看来是件很自然的事。
范敬超不止一次地向别人提到红旗渠,他一直将带领全县用建成红旗渠的杨贵视为偶像,“他的责任担当实在了不起。”范敬超说,“参加工作多年,每次回家都深感家乡的落后,若不能用自己的能力,通过探索现代农业来改变家乡面貌,就太可惜了。”
谈起当地的发展模式,他思路清晰:“2/3的四川人生活在丘陵,丘陵地区人多资源少。当今农村,面宽量大,普遍存在‘3大难题’: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留不住年轻人;农村劳动力日益老化;撂荒地越来越多。我的家乡在这3方面都有代表性。这些问题的破解出路就是现代农业。”
回乡8年多,范敬超每年有超过300天都在乡下。为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他发起成立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根据“业主开发,专合组织服务,农民种管致富”的理念,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旱涝保收领租金。
村里60多岁的老人也跑来合作社工作。为了照顾孙子,方幼华放弃打工来果园工作,“小孩白天上学,我来果园上班。时间很灵活,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在专业合作社工作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两万元。
看到日渐良好的收益,村民开始自愿把土地交由合作社成规模地种植柑橘。范敬超还通过“畜(禽)——沼气——果(鱼)”循环产业,实现清洁生产。几年时间,村里新修了十几个水塘,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的购置和使用让生产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合作社的成员从最初的5人壮大到1600多人,并带动附近村民成片种植柑橘,为产业覆盖区农民人均增加5000元以上纯收入。
范敬超的中学挚友、目前该村果园承包业主之一周泽文,给他起了个绰号——“司令”。谈及柑橘的销售问题,“司令”并不着急:“目前产出的柑橘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后产量再扩大,电商会成为我们的重要销售渠道。”
“如今的果园除了自己管理、业主托管给我们种植的外,多是一些有志业主来村里承包的。”范敬超说,先后已有十多批次的业主前往当地承包果园,还有30多名当地年轻人返乡就业。
“看到村里变好了,又考虑到带孩子的问题,我也回来工作了。”曾长期在外打工的曾容说。
范敬超认为,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发展之所以艰辛,关键在于缺乏领头人,思想观念要转变。产业覆盖到哪里,哪里才有发展的希望。应该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头致富,否则农村就没有希望。”范敬超呼吁,“我一个60多岁的老头,只是给大家作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年轻人回乡,会大有作为。”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3
年,杨定勇和王芬夫妇毅然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安徽广德老家养起了土鸡。这两位由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到了家乡,开启了互联网卖鸡蛋的创业之路。从300只渐渐发展到如今的几千只,“养土鸡的妞”也渐渐在广德乃至更远的地方打出了名声。他们的土鸡和土鸡蛋也卖到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从零开始辞职养鸡
王芬之前从事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而杨定勇则是做软件开发,两人的年薪加起来差不多20万元。本可在杭州过得不错,但是创业的想法不经意间萌发了。王芬发现每次从老家回来带的土特产,周围的朋友都很喜欢,觉得既健康又安全。杨定勇在电商工作,对互联网这方面了解的比较多,对于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于是两人决定回老家创业。
“我们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陪女儿。回老家创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为她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外工作,与父母聚少离多,回家创业的话也可以多陪陪他们了。”王芬的初衷是这样的,然而家人却不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
王芬表示:“父母经常会说,早知道你们这样,还不如不让你们读书。”但是王芬和丈夫则是坚定信念,开始了养土鸡的事业。没有家人的帮忙,他们夫妻二人就任劳任怨地干着。养鸡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只能一点点学起。买专业的有关养鸡的书籍,在网上查找别人的经验介绍,或者直接去其他的养鸡场考察学习。”王芬说道,“幸运的是,最开始养了300只鸡,除了被车轧死一只外,其他全部存活。”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创业的信心。
杨定勇细心、谨慎、可靠,是养鸡场的掌舵人。他主要负责品质把关、网站平台的搭建和养鸡技术的研究等工作。王芬则发挥自己的所学及专长,负责对外的沟通以及产品的销售。随着他们的事业渐渐有气色,在加上心疼自己的儿女,父母也开始帮他们分担一些工作。比如说,种小鸡吃的青菜、南瓜,给小鸡喂食,一些比较简单的鸡舍的修缮工作等。
困难重重各个击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养殖土鸡对于王芬和杨定勇他们来说着实不易。
鸡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并且要注意防疫、保温等各种问题。“在防疫方面,我们会按时给小鸡打疫苗。同时做好科学防范工作,定期消毒,保证鸡舍的环境卫生。本身土鸡的抵抗力就比较强,所以未曾因为鸡瘟、病毒感染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一点,王芬觉得做得比较好。
然而有一次因为保温的事差点发生火灾。“20春天,天气还很冷,所以小鸡要做好保暖措施。于是决定用地暖,结果不知道是因为保温板质量差还是线路的问题,鸡舍起火了,小鸡们在里面叫着。幸好我当时就在那,发现后及时用旁边的一桶水将火给扑灭了。”鉴于这次事故,后来王芬夫妇在鸡舍安全方面是慎之又慎,尽量地考虑周全。还特意去周边其他的养鸡场请教,那些人觉得这对年轻人很有魄力,都很乐意传授经验。
遇到的困难很多,其中有一件事让王芬印象十分深刻。“年4月,也是春天。那时候小鸡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当时,这些鸡舍关在村里比较小的.鸡舍里。小鸡们躁动不安,啄自己身上的毛。这样下去小鸡就会生病。于是我们决定“转群”。因为白天抓不到,便趁着晚上将这些鸡转移到离村子很远的山上鸡舍。我们不睡觉花了三个多晚上,终于把小鸡全部转移。那天下着雨,又没有其他人帮忙,也缺少必要的工具,就我们两夫妻在崎岖的山路山,用纸箱装着小鸡不断的运送着。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非常陡的山坡,那几个晚上真是辛苦。”说起这件事,王芬依然觉得惊险万分。
现在养殖不是难题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便是渠道和销售。王芬表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怕,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各个击破。”
创业之路艰难跋涉
为了养殖土鸡,他们前期投入了全部的积蓄近四十万元。王芬一再表示,虽然农业的前景不错,但是没有智慧、勇气和财力也是不行的。如今,靠着他们的努力,家庭养殖场已有几千只鸡,收益基本能够维持。毕竟属于创业的初期,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因为规模比较小,有时候很难满足一些大的订单需求。但是扩充规模,人力成本则会加大,且很难找到人。所以现在主要是我们和家人在做这些事。”王芬表示,“希望通过土鸡这个口碑产品慢慢发展一些其他的农产品。自己的电商平台已经搭建好,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产品并售卖,逐渐将工作的重心由单纯的生产产品向提供服务转移,希望能找到可靠的渠道商,保证产品的质量,让消费者提供受惠。”
王芬很看重产品的质量,坚持卖出去的每一枚蛋,每一只鸡,都是自己小孩愿意吃的。广德有的养鸡场,会把产蛋高峰期的蛋放在冻库保存,等到产蛋低峰期来卖。但是王芬坚决不做这样的事,她觉得要对的起消费者。同时,她也很反感为了迎合消费心理在产品中添加色素。
她很感激政府在他们创业期间给予的支持。他们成功申请到了8万元的“巾帼创业贷款”,这对于资金不足的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创业之路漫漫,还需艰难跋涉。“虽然现在每天都很累,但那只是在身体上,在心里我们觉得很有奔头。当然也会有压力,当初他们是村里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不做出成绩来,有负家人的期望。”正是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激励下,王芬和杨定勇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未来,他们会做得更好。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4
她就是唐兰,38岁,军嫂,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十大女姓创业者之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她的创业励志故事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创业之初
四处张贴简章招来两名教师
唐兰生在南充市蓬安县正源镇,初中毕业后,到县教师进修校求学,学幼儿教育专业。7月,19岁那年,唐兰成了一名代课老师,在正源镇小学教学前班。第二年春节后,唐兰来到成都谋生活,在抚琴西区幼儿园打工,在成都呆了一年半后,7月,她回到南充。
“总想自己做点儿事!”回到南充后,唐兰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到处考察地方,准备在自己熟悉幼教领域创业。
最先的一个地方在舞凤中学对面一栋楼的二楼上,那时的舞凤还是南充城郊一个场镇,后来才成为街道办,是南充城区一部分。“有个亲戚在那儿做村干部,租金便宜,又靠南充城。场地不大,还得进行简单装修,可手上没有钱,做生意的父亲就把6万元积蓄交到唐兰手上,“你到底有没有把握把幼儿园办好?”“老爸,我有信心啊!幼教方面,我学了很多。”这6万元本是家里为她准备的嫁妆钱,唐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没有学生,没有教师,也没有合伙人,到底该怎么办幼儿园?创业之初,困难可想而知,唐兰做了两份招生简章:一份是幼儿园招聘幼儿教师,一份是幼儿园招生。
舍不得花钱去打印店,两份简章都是手写的,“为了到处多贴点儿,手都写麻了!”写好后,唐兰用面粉兑水做成浆糊,一个人到南充城区各个小区和菜市场张贴广告。
第一个来应聘的是钟凤老师,有幼儿教育资格证,是南充一家幼儿园园长,单位改制下岗了,她在金鱼岭菜市场看到唐兰的招聘广告;第二个报名的是林小丽,其父母在幼儿园附近开馆子,看到这里新办一所幼儿园,找上门来说女儿读幼教专业,希望来这儿工作。第三个是唐兰的亲妹妹,学的美术专业。
招来3名教师,加上唐兰本人,这个幼儿园师资队伍初步建起来了。南充号称“果城”,城边这条路叫果州大道,唐兰给自己的幼儿园取名为果州大道幼儿园。
洗衣做饭
为了学生再苦再累也没怨言
刚刚创业,没有家长相信,唐兰和3名老师带上招生简章,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讲自己的办园理念。好说歹说,开园第一期招了40名幼儿,分为大中小3个班。3名老师各包一个班,唐兰是园长,又是打杂的“后勤保姆”,买菜、做饭、给幼儿洗衣服,哪位老师请假了,她还要去“顶班”。
尽管学费很低,但那时民办幼儿园很少,大家将信将疑。果州大道幼儿园只好实行“以月收费”,包括中午餐,每月100元,甚至可以先读后交钱。唐兰把自己和幼儿园逼上绝路:只有提高质量,搞好服务,才让家长放心,才会让家长口耳相传。为增加收入,幼儿园还办了一个“全托班”,共有十来个娃娃。
幼儿园开起了,才知道“水”是大问题。这栋楼由于手续问题,一直没有通水。老板在一楼打了水井自用。幼儿园开在二楼,餐厅又在三楼,4名老师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井里打水,再提到二楼三楼,供幼儿园和餐厅使用。“都是几个女娃娃,打水都怕掉到井里,力气小,每次提水也不多,特别是冬天,手勒得生疼。”
井水也不多,洗衣服又成了问题。“后勤保姆”的唐兰每天下午关园后,拿上全托班娃娃的衣服,到附近一口堰塘去洗,就一个人,冬天,手冻得通红,也没怨言。那时,幼儿园附近还很荒凉,每天清晨6点左右,唐兰就坐上第一班公交车,到城中心去买最新鲜的蔬菜,菜买回来,差不多8点,幼儿园才开园,还得配合老师接孩子。
,办园4年后,幼儿增多了,100多个幼儿装不下了。唐兰在附近的`任家沟租了一亩多地,修建幼儿园,8年后,遇上南充城区修编,这场地被征用了。,幼儿园又搬回了果州大道。“由于口碑好,幼儿园搬起哪里,家长就跟到哪里!”幼儿园几经搬迁,娃娃越搬越多。直到现在,果州大道幼儿园还是在南充城边,尽管条件一般,依然人满为患。
金牌园长
办4所幼儿园招生人数破1600
幼儿园地处南充城乡接合部,主要面向农村和城里打工族的孩子招生。如何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呢?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找不到发展道路,唐兰遇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困惑。这时,华西都市报一篇关于幼儿招生的报道给她带来了新的思考,《家长排队两天三夜等待幼儿园发预约号》报道莲池路幼儿园,南充最好的一家公办幼儿园。家长想尽各种办法都想把娃娃送进去。无奈,规模受限,大多孩子进不去。6月,家长排队在幼儿园门外的街道搭帐蓬,自发编号等待名额。
要办就办最好的幼儿园!唐兰突然找到了创业前行的路。于是,唐兰到全国多个城市幼教机构考察,最后选中了“红缨教育”作为自己的加盟品牌。这是中国第一家上市幼儿教育品牌,全国连锁加盟幼儿4000多家。“让幼教赞美生命,让教育点亮孩子的未来”,红缨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打动了唐兰。
有了方向,创业路上迎来春天,南充星宇小区幼儿园,南充凌凯春天小区幼儿园,蓬安县东华幼儿园,相继创办,都是红缨教育旗舰园。唐兰成为川、渝、贵、陕、藏五省市区红缨旗舰园互助组长,成为红缨的“金牌园长”,顺庆区十大女性创业者之一。
丈夫是一名军人,常年在外地。唐兰在家里除了要照顾好双方父母,还得照看上小学的女儿,家庭事业两不误。
6月,清华大学、中国未来研究会和红缨教育一起,推出面向农村乡镇及中小型幼儿园的悠久(Yojo)品牌。唐兰又拿下北京悠久(Yojo)幼儿园联盟品牌在南充的代理权。
唐兰花巨资在红缨北京总部脱产学习了一年多,掌握最新的幼教育理念。小小的幼儿园却是一门大学问,每家红缨加盟幼儿园有500个管控点,悠久(Yojo)幼儿园有180个管控点。“每个房间灯泡的开关下面,都有一个小纸条,落实专人开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春季开学,唐兰自己的4所幼儿园招生人数突破1600人,南充一共已有12家幼儿园成为悠久(Yojo)加盟幼儿园。一个川东北大地上的幼教集团呼之欲出。
“当初办学的信念就是自己一定要在南充立足,现在有220多名员工了,我要带他们一起创业。”创业以来,一共只走了3名员工,每名员工离职时,唐兰都有一个离职欢送会。每年都要组织所有的员工外出旅游,钱都由唐兰出。唐兰有很浓的军人情怀,员工里就有许多退休军人。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爱,是最后的归宿。”唐兰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用全新的理念推动着南充幼教事业的发展。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5
刘璐,一个普通的西安女孩,上大学时就一直有自己创业的梦想。在大学期间就通过不断的打工赚生活,并且积累创业经验。大学毕业后,从事化妆品销售工作,这段工作经历让她从一个有些自卑的小女孩逐渐成为了阳光时尚的大女孩,之后,通过4年的不懈努力和家人的帮助,创业开办了的网店并将之带上了正轨,达到了年入百万的好收益。
“丑小鸭”想要变成“白天鹅”,中间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也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但是刘璐就做到了。
4年前,刘璐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有些自卑。但是4年后,她不仅阳光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网上化妆品双皇冠店的女老板。那么,刘璐是如何做到的'呢?
大学期间尝试创业
刘璐是一个西安的普通女孩,就读是是市场营销专业。在读大学期间有一直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期间不断的打过很多兼职,一边赚取生活费,一边积累创业经验。在大三时,刘璐在一本杂志上突然看到有一篇报道说有一个女孩在网上开了家旗袍店,生意很好,而且开网店还不需要太多资金。刘璐立马萌发了自己也可以开网店创业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立马想到去实践,刘璐向同学借了380元的创业资金,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没多久网上服装店就开张了。但是网店开张了之后几天都没有什么生意,这让刘璐发现网上卖衣服并不容易成功,于是,刘璐改变了想法,觉得卖化妆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是卖真货就不会有问题。于是在 年她开始卖韩国进口化妆品,生意开始有了好转。
失败后重新来过
尽管生意有所好转,但是好景却没有坚持多久。因为她的货都是网上进的,一次,她在网上联系进货时,意外发生了。她将2万元贷款打过去之后,不仅没有受到货,甚至第二天那家公司就“人间蒸发”了,连网上的网页都撤销了。刘璐发现后整个人都瘫了,因为这是她所有的积蓄,她感觉天都要塌了,坐在路边哭了大半天,硬扛了一个月也不敢和家里人说。
后来,刘璐的母亲不知道怎么的就知道了,但是并没有责怪刘璐,而是鼓励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听了母亲的鼓励后,刘璐重新萌发了信念,申请了政府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有了资金,她又开始营业。这一次刘璐“长了心眼儿”,学习鉴别进货途经的真假,规避风险。生意也慢慢好起来,有了回头客。
四年努力终得保
网店再次开起来之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渐渐的走上了正轨。
20,刘璐正式大学毕业。毕业后的刘璐更加坚定了做网店的决心,刘璐说,她喜欢这种靠自己创造的工作,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经过4年不断努力,刘璐的网上化妆品店步入稳定期,不仅达到了双皇冠级别,还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年销售额达100余万元,在西安本地的化妆品网店中数一数二。
刘璐的故事验证了一个道理: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和你的梦想还有距离,但却在一步步地向梦想靠近。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6
近来,在下沙大学城里有一名学生,创业开了一家传说中的“微店”。他的微店主要做鲜花生意。人气很旺,每个月的营业额都超过13万。
开张一个月 营业额达13万
这名学生叫蒋灵,是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大三学生。
在学校见到蒋灵,他个子不高,很瘦,平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白色T恤搭配运动裤,一看就是一个潮男。
蒋灵说,在微博和微信上开店,听起来有点意思,有点好玩。但如果没有专业的交易平台和恒心,真正做起买卖来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这个花店生意如此火爆?蒋灵神秘地说,店里的花很特别,除了出售一小部分鲜花,主营“永生花”。
永生花也叫保鲜花、生态花,使用玫瑰、康乃馨、蝴蝶兰、绣球等品类,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过的鲜花。无论是色泽、性状、手感几乎与鲜花无异,它保持了鲜花的特质,且颜色更为丰富、用途更广、保存时间至少2年。
鲜花的“寿命”短,很多顾客因为担心鲜花枯萎速度过快。蒋灵说,今年永生花的预订量出奇的好。除了之前高温因素使得永生花热卖外,各大节日的到来也是原因之一。
在蒋灵的微博上看到,店内永生花以盒销售,单价平均650元一盒,颜色、款型多达十种。有些包装特别精美的礼盒价格较贵,从750元到上千元不等。在他开店不到一个月,营业额已经达到13万。
开微店 从微博里获得的灵感
说起自家花店的诞生,蒋灵说完全出于偶然。当时,正值情人节,蒋灵想买一束花送给喜欢的女孩,可是买鲜花又显得普通,于是他就上微博搜索,当时,搜到上海的一家专门卖永生花的店,当从微博里看到永生花的图片时,蒋灵瞬间被吸引了。
他私信联系博主,想订一盒700元的永生花。没想到博主回复说,已经订满了,要情人过后才能到货。蒋灵很失望,但回头想了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永生花,这花到底有什么魅力?
“我马上就上网搜索永生花的资料,发现这种花和鲜花差不多,而且保质期有2年。跟鲜花一样,它也需要后期的搭配。”于是蒋灵就想着自己能不能也试着开一家这样的花店,专门开在微博和微信上,既节省了店租,又满足了自己的兴趣。
蒋灵又在国外的一些网站上搜索永生花的相关资料,他说,在日本和台湾,永生花做得非常好,销售很火爆,他们整体制作的工艺非常精致,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蒋灵联系了供应商,慢慢地把店开了起来。
一开始,花店的运营全靠他一人来做,客服、花材搭配、送货等。直到最近,实在忙不过来了,所以,他成立了一个工作室,招了3名员工,2名客服、1名工艺师。
想在店里买花 至少提前一个礼拜
如今,蒋灵的微博粉丝已经积累了六千多名,光顾过他的顾客就有上千个。
“我微博和微信里的粉丝没有僵尸粉。”蒋灵说,顾客通过微博和微信认识他的花店,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有些新客人也都是老客介绍的。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的花店渐渐地被大家熟知。现在不仅仅是杭州的顾客,从蒋灵的微信朋友圈里可以看到,有很多顾客都来自省外。
“永生花保质期长,所以完全可以快递。”蒋灵统计过,月订单中有一半是来自省外顾客。
蒋灵做的花很特别,主要因为他用的材料很特别。“我用的花材是有固定的进口商提供的,我也会每天去市场挑些独特的花材做配饰,比如风车果、桉树果、绣球等。”
蒋灵店里的7种款式花盒,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其中,以“最初”的销售量最大。
“这盒花没有太多雕琢的气息,自然得犹如刚从园子中采摘回来一般,所以取名‘最初’。”蒋灵说,这种独特的风格,也受到了粉丝的认可,预订的人特别多。
目前想要在蒋灵这儿订花,至少得提前一周。
“微店”下单 提供多种方式
在淘宝上买东西,收货地址都是记录在案,不需要再填。
不过,客人在微博微信上买花,收货地址就得另外来填。付款也是一样,无论是用支付宝,还是其他支付方式,都没有现成的`界面来实现。
那么,这位年轻的小老板又是怎样和顾客沟通下单呢?
蒋灵说,他之前在淘宝上开过店,专售潮牌衣服,为了有个公正的平台交易,他索性把花店和衣服店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方便与顾客沟通还提供了下单平台。
“微店”生意火红,蒋灵并不骄傲,他说,这只是他创业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把花店的规模扩大化,不但在网上做,预计要在杭州开一家实体店。
“蒋灵创业的成功不是偶然,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他善于应用自己的专业融入创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自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党总支书记沈银珍教授说,近年来系里不仅鼓励和支持个别优秀的同学创新创业,更重要的工作是把“企业家精神”融入全系学生的课堂和课外教学中,特别是吃苦耐劳、创新改革的精神。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7
微信自媒体+米线=月入5万块
当别人还在思索微信自媒体如何盈利时,1992年出生的刘大白已经凭借自媒体实现月入两万元以上。而当微信自媒体人开始思考如何转型时,刘大白已转战传统餐饮业,她的米线店才试运营三个月,每月个人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两万元。从月入3000元的上班族到月入5万元,刘大白只用了两年时间。这个90后的小姑娘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激发了她身上所有能量。
创业前曾失业在家近一年
2013年7月,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刘大白,同其他毕业生一样,按照自己的专业,投简历、找工作。最后,她在徐州一家商贸公司应聘为出纳。但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很快发现,这份精细的工作并不适合她。她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差别很大。自己虽然是新人,但公司并不是培训机构,没有时间让自己适应。总是出错,老是挨训。”刘大白说,有次她写错一个小数点,公司要多交1万多元的税,老板大为恼火,狠狠骂了她一顿。也是那次,刘大白开始反思,自己虽然像父母期待的一样,成为一个白领,每月有3000多元稳定收入,但自己并不开心,也不喜欢这份工作,为何还要继续在这里呢?大半年后,刘大白从公司辞职。
“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但这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刘大白说,她有近一年的时间窝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她每日在网上收集创业资讯,观察周围朋友在做什么。在那段思索的日子里,刘大白说,她也一度迷茫,甚至想再找份工作。但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工作,实在太难。“既然找工作难,为何不自己做呢?”刘大白说,自己喜欢吃喝玩乐,平时经常看这方面资讯。和朋友聚餐,就喜欢看别人的推荐后再去。而她发现,很多做吃喝玩乐方面的自媒体公众号,已经有不少成功者。刘大白和一位在互联网工作的朋友请教后,两人一拍即合,在微信注册了自媒体公众号。
创业经营自媒体,一年之后月入两万元
刚起步时,需要做大量活动吸引粉丝订阅,但这也要投入大量资金。刘大白拿出自己仅有的两万元积蓄,不断组织活动,以朋友带朋友的方式,积累了一些订阅用户。但两万元钱很快用光,刘大白的父母对微信自媒体并不看好。刘大白说,为了让父母支持自己,她甚至采用“威胁”的方法如果父母不支持她创业,她就赖在家里啃老。
昨日下午,记者见到穿着蓝色呢子外套、画着淡妆的.刘大白在收银台前微笑着,非常从容地接待往来顾客。当与记者说起创业之初与父母的僵持时,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她说,那时候她不断与父母沟通,将别人成功案例以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最终同意支持她。
谈到创业之初的艰辛,这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又是满腹感慨。去年夏天,刘大白的微信订阅号还只有两万多粉丝。为了扩大自己影响力,刘大白和朋友顶着烈日,每日扛着印有他们微信二维码的展板到市中心摆摊。他们给逛街的年轻人介绍自己的平台,告诉对方,关注他们平台就可以领取饮料、娃娃等小礼品。一日,刘大白热情地为一名男孩介绍自己的平台。但男孩直接说:“你这个平台对我来说没有用,我关注领东西了,马上就会取消。”刘大白说,男孩很是瞧不上她的辛苦和努力,她感觉很受打击。因为她发现,男孩的话有一部分说对了。比如一天有150人通过领礼品关注了他们公众号,但很快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取消。
刘大白信心产生了动摇,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两天没出来。她说,那两天她想了很多。最终她成功战胜了质疑。刘大白想到,自己为何要因别人的否定,就否定了自己的所有努力;自己已经投入这么多,还有父母的支持,真的要因别人一句话放弃吗。刘大白想起那段日子,白天组织活动,晚上编辑要推送的文字、视频到深夜,有时候累得脸都没洗就睡着了。
刘大白认为,自己的路是行得通的,只是还没到收获的时间。想通后,她和朋友举办了几次大型活动。两三月后,订阅用户突破5万人。她的微信订阅号开始有商业广告进入。然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雇佣了三个业务员拉广告。目前,刘大白的微信自媒体,已经带给她每月两万以上的纯收入。
自媒体+米线=品牌梦想
移动互联网,激发了刘大白的能量。她说,她也把这份事业想得更加长远了。“自媒体发展也受制于人,我想在事业上有自己的品牌。”刘大白想到利用自媒体,转战传统行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在做自媒体时,刘大白发现,徐州的男女老少都好“喝”那一碗米线。徐州人更是对米线汤里的肉酱情有独钟。她发现,某一品牌的连锁米线店,在徐州市区,就有90多家。很多小巷子里,更是遍布各种米线店。
机缘巧合的是,自己一位朋友有调制米线配方,而朋友家做的卤鸡爪、鸡翅、猪蹄、牛肉更是美味,还有徐州人爱吃的把子肉。但这位朋友本身月收入1万元,对餐饮业并不感兴趣。
在刘大白创业的“鼓动”下,这位朋友愿意拿出秘方与刘大白合伙。经过选址、装修,挑选食材进货渠道,三个月前,刘大白的米线店终于试营业了。
自媒体遇上米线,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刘大白通过自媒体平台,宣传促销、组织试吃等活动,吸引了第一批食客。“宣传只能吸引一次,好口碑才是我们的目的。”刘大白说,很多来店吃过的朋友,主动发送她家米线图片到朋友圈,推荐给朋友。她也被众多吃货赐予“米线西施”的称号。
昨天,这个身材高挑、长相秀气,皮肤白皙、长发披肩的美女老板,亲自下厨调制了一碗把子肉米线。对于如何辨别米线的品质,这个90后女孩说得头头是道。但说再多,不如亲自尝一口。一口肉汤下去,鸡汤的鲜香立刻充盈齿间。秘制的把子肉,不仅嚼劲十足,更是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秘制的美味、干净的环境、健康的食材,刘大白说,这些都是她做餐饮最基本的坚持。她说,相信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威力,她的米线店会越做越大。她说,这个二层的米线店,是她朝着品牌连锁梦想的第一步。经过三个月,刘大白的米线店每天的销售量都在几百碗以上,她个人每月也纯收入两万元以上。
刘大白认为,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连接的基点,年轻人,只要找对方向,坚持下去,一定也会成就自己的事业。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8
23岁的杨晓琳在大学毕业前就开始创业了!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她,都当了半年多的糕点店老板了——
杨晓琳,山东轻工业学院财务管理届毕业生,从小就很喜欢烘焙,进入大学后,“想要开一家糕点店”的念头在她心里越来越强烈。5月,当打听到上海有烘焙展会时,她坐不住了,带着自己攒的零花钱来到了展会现场。在现场,看着来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烘焙糕点,杨晓琳特别兴奋。考察中,台湾有一家公司展出的当地特色糕点让她过口不忘。
回到济南后,只要上课不忙,杨晓琳就喜欢跑到市区四处转悠,看看都有什么样的糕点店。经过调研,她发现自己吃到的美味凤梨酥等台湾糕点在济南并没有太多销售商家,这个发现让她“蠢蠢欲动”。几经周折,刚上大四的杨晓琳联系到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这家台湾公司,表达了自己的意向,希望能在济南也开一家台湾糕点店铺。
“人家一听说我还是在校生,开始并不太乐意。还好,最后他们还是被我的诚心打动了。”杨晓琳说。一旦确定了目标,杨晓琳立刻开始行动。她找到父母,将自己的市场调研结果详细地讲解给父母听。终于,杨晓琳的父母同意先借给她创业资金。
借到了创业资金,杨晓琳又开始到处租房。有了房子,她就开始跟着台湾糕点公司派来的烘焙师傅学习。那段时间,杨晓琳多数时间都泡在店里。有时为了研究怎样能将糕点做得更好,她经常要熬夜到凌晨。
1月,杨晓琳的小店正式开张了,还没毕业的她成了小老板。小店的`隔壁是一家已小有名气的糕点店,有时一些顾客来买糕点时,看到杨晓琳的小店会好奇地到店里去转转。但他们问杨晓琳最多的就是“你们店里的东西好不好吃”。
开始创业后,杨晓琳才感觉有好多东西要学。做出了好吃的糕点顾客却很少,或者顾客很多时来不及做太多糕点,这些都会让杨晓琳“头大”。另外,如何和顾客打交道、怎样管理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员工等,这些都是初次创业的杨晓琳不停学习的内容。
创业小贴士:杨晓琳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基础做起。对于选择的项目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不断地去了解这个行业,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9
广东省顺德金龙油墨实业公司,大胆改革引智工作,以外国专家技术入股形式办合资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尝试,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这种技术入股是指国外专用技术、专利等作为投资负责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外销渠道以及技术培训等,达到合同要求之后,享受企业的一定股份。 在一般情况下,还要求外国专家投入少量资金作为其技术股份有效性的`资金担保,并以如下条件衡量外方专家的股权分成。必须配合我方办企业的宗旨,研制国内紧缺和依赖进口的产品;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生产需要进口原材料的信息并保证供货;保证平均每年有两至三个新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改良;保证配合我公司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负责开拓海外市场;十年合约期为我方培养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样,就把外方专家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专家在利益上关心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0
纵观神州大地,经营服装的商店中以挂“洋”字招牌为多,尤其是那些装精品屋和时装专卖店里的服装更以洋货为主。面对着海外名牌服装潮水般涌入中国大陆的形势,我们的服装企业怎么办? 广州彩马时装公司认为: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加工海外名牌产品虽也能获益一时,但长期“魂不附体”的状态必然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无法改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附属地位,我们的企业不能永远做“蓝领”,必须倾注全部心力创造自己的名牌。 首先,他们为“卡佛连”进行市场定位。经过广泛、深入、详尽的市场调查,该公司果敢地决定他们创立的“卡佛连”牌时装以上班族女性和事业型男士服饰市场为目标消费群,提供流行、多样的商品组合。满足人们对衣着的需求,发挥都市人在紧张工作后生活轻松悠闲的一面。其次,他们每季根据国际流行趋势及国内流行的款式,引导市场,让“卡佛连”随时维持消费者新鲜的感受,体现最流行的风格。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1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
1、当时杭州很多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外语翻译人才;
2、他自己这方面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
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阿里巴巴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一个网站。
网站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又有人说,如今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确是最大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团队创造。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50万,是他们全部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的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门户网站一笔小小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奇迹。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2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JA)组织“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结构和它所带来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副总裁,负责销售。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 有了这次切身参与,15岁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手,来恳求你,而我们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基础。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财务报告,不但包括《收入报告》(statement of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运转需要现金流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公司时,田纳西州税率是不适用。在写财务报告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公司。让我更自豪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
这次小小成功带给我不仅仅是金钱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信念。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3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也是客人最爱吃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香酥可口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财富。多年来,他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配方,以换取微薄回报。
在推销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事,更何况到了退休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想法,购买他配方。从此后他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缺乏坚持不懈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4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上个财年,微软公司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律师。盖茨已故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公立小学和私立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工具这样信念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关键。在盖茨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5
在港台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一个!
霍英东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资本。
香港“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方法,利用想购房者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最高纪录。当别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土地爷”!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6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铺面。他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秕糠、砂石之类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人,就是一个大大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事业。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7
这是一个难得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将腾讯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时候,这五人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合理组合”。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一个,与温和马化腾、爱好技术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可以说,在中国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8
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行业,不知底细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要领并痴迷似钻进了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领域进军了。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驾驭市场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钻石进口商,每年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19
伴随着一股淘金热,他和另外一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这个西部城市,做着相同生意。两人成了好朋友,白天走街串巷叫卖,晚上一起住旅馆。那个年轻人决定去东部发展,他坚持留在这里,没有钱做大生意,只能先做小生意。
于是,他做起日用百货零售,顾客络绎不绝。很快,他就扩大了店面。十年后,他建立了功能齐全的超级市场,专门经营日用品。他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家超市的总经理。
他想:当年创业时,做的是小本生意,靠的是“守”;现在有了一定实力,是该“跑”的时候。他鼓励员工去各地拓展市场。他说,坐着不动,是永远赚不了大钱的。他的超市“跑”向全国,发展到世界各地。每个超市在当地扎下根后,再采用“守”的方法经营起来,进而成为行业领头羊。各地连锁超市形成,他自然成了董事长。
他那个朋友也赚了些钱,只不过,朋友还是喜欢四处奔跑寻找商机。十多年来,朋友在国内外开了许多小公司,做着跨行业生意。他每天飞机上,就是在去飞机场的路上,企业却处在破产的边缘。
为了获得周转资金,那个朋友向他求助,他答应了。到了约定见面的那天,朋友早早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发现他正在超市外面满头大汗地修理汽车。一个客户来这儿买了许多东西,汽车抛锚了。他恰好路过车旁,操起工具替那位顾客修起车来。
朋友不可思议地问他:“你身为董事长,怎么还干修车这样的活?”
他回答道:“做生意不仅要‘守’、要‘跑’,还要‘稳’,要把客户稳住,让他们下次愿意再来。”
朋友又问:“老兄,我成天在各地奔,和你一样勤奋。可现在,你拥有超过百亿美元的`财富。我们一同创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他说:“财富在哪儿?财富就在身边。这就是我不出去乱跑的原因。我想,在生意还未做大之前,先守住一方领域再说,我只要一心一意干好我的行当,就能发财。”
他,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活尔玛零售帝国的创造者——萨姆-沃尔顿。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20
以前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幸福生涯。那显然是改造开放前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生涯状态的写照。可是,随着国门的打开,我们已经富饶起来了,从以前的只重视吃饱和穿暖的物资需求,开端转向精力方面的需求了。这阐明我们的老百姓的购置才能在晋升。
保健品行业的发达,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人们对于生涯质量的请求在不断地进步。虽然有些花费者过错地把保健品等同于药品,把某些疾病的治愈盼望放在保健品上,但总体来说我们国度的公民健康状态正在向好的方向走。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民对于保健品的需求正逐步放大。而且,中国人口众多,总体花费才能很强,因此,中国的保健操行业绝对是一块宏大的蛋糕。谁保持到最后,谁就能分到一杯羹。
当时的史玉柱,并不像一些老板,给自己留有翻本的钱。史玉柱败下来的时候,可以说是身无分文。靠着借来的50万元启动资金,他想做IT行业,但手里没有足够冲击市场的产品,加之当时的IT行业,可谓是一哄而上,泡沫连天,且烧钱得很,进入这个行业,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而房地产行业,那就更不用说了,前面的失败还历历在目,况且,操刀房地产项目,须要的是强硬的关系渠道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这在当时,史玉柱都不具备。相反,操作保健品项目标话,一是利润高;二是之前有过脑黄金等胜利的案例可循;三是对启动资金的请求不是很高;四是中间的环节比拟简略,可操作性强。满足了这几点,史玉柱的翻身之作--脑白金,便开端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