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时间:2023-10-26 10:02:45 颖聪 五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通用8篇)

  语文课中有很多课文是重点课文,需要与略读课文区分开,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通用8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1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文学家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文学家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文学家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

  (预习作业为:(1)通过网络、图书等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2)扫清文字障碍。)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文学家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围绕“纸船”,文学家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自读点拨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文学家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2、揣摩体会儿童真实的心理世界。

  (1)“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什么 (2)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歌欣赏要注重感受、品赏,而不是理论研究。这两道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情感体验,来“泡”开作品中较为含蓄的诗句,从而丰富、拓展诗歌的内在意蕴。

  (1)孤独的“我”希望能得到友谊或希望“我”的祝福能传给远方的人们。扣合诗意即可。

  (2)或许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或许是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或许是要给远方的人们带上祝福,或许是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中平安渡过。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3、在充分理解儿童情趣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

  (五)拓展延伸

  阅读冰心《纸船》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船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明确:设计此题,意在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同时也想让学生明白,同一话题可以写成不同主旨、不同风格的诗歌。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提供的关于冰心《纸船》的分析,仅供参考:

  诗歌表达对母亲的爱和离别的悲哀。

  首节从爱惜纸写到叠纸船,一只一只纸船被抛下海去。次节写纸船经不住风吹浪打,但文学家仍每天不灰心地叠着。末节点明文学家的希望,能有一只小船载着女儿的至爱进入母亲的梦中。

  本诗作于太平洋旅次。

  一张纸是至轻之物,而首句却以“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这一认识的反差来引起悬念。为什么呢?原来是用它来叠成纸船。船是能在海上航行的,纸船当然不行,风一吹就卷走了,浪一打就湿了。而文学家却“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希望能有一只流到文学家所思念的地方。明明是不可能的事,仍然要执著地去做,这是感情的执著,爱的执著。文学家希望有一只纸船能进入母亲的梦境,不写女儿时时刻刻、在每一件小事都惦记着母亲,却用梦中的小白船这一个美好的形象,写出“至爱”的感情。

  两首诗歌的立意主旨、创作手法都有所不同。

  (六)布置作业

  选择童年时的一个事物,展开大胆的想象,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纸 船

  泰戈尔

  ①希望纸船让异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纸船载花平安到岸上 →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表现了童真稚趣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来比赛

  ④梦见睡仙坐在船里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2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3、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大量反复、排比、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

  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探究

  2、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

  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中国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中国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教师朗诵片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通过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把学生带进了1900年维新变法的时代,去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un)发硎(xing)澌(si)

  (4)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采用由反入正的写法,提出本文论题,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 国”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部分(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的对比,比喻国家的强盛 和衰落。

  第三部分(第三段)指明造成今日老大帝国的是“老朽们”的罪过,说明创建“将来之 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并展望中国的美好前程。

  反思:整体感知,同学们能认真领会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在课上想读、敢读、爱读、乐读,积极参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深入阅读

  (1) 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 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地蓬勃兴旺,乳虎般地生气盎然;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果。

  (3) 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临照费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4) 把握主旨: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了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发容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反思:同学们个个轻松愉快,人人积极主动,领悟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声情并茂地诵读,提高了他们的表现力。

  四、 拓展迁移

  (1)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情激越,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对偶、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和酣畅淋 漓的对比论证说理,使文章气势更奔放。

  (2)个性体验: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明确: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响,文章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片面认识。 例如:作者把国民按老年、少年来区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与进取,怯懦与豪壮, 无为与有为等等,仅仅归结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异,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进,老年人全 部斥成保守,并且把旧中国的衰弱,仅仅归根于官僚的老朽,这些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甚至有些偏激,对于这些提法都应历史的加以认识。

  反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现在的中国已经凭借自己优秀国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朝气蓬勃,他奋发向上,他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请你结合中国的发展,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反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案例反思】

  1. 通过上网和观察的方式,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筛选资料,从而锻炼学生分析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 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渐进地掌握文章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精妙的技巧。

  3. 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小组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创设审美情境,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文本人文精神的欣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排比、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

  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课件介绍时代背景)

  1900年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连自己的龙椅都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日本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老大的意思就是……”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课件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世上有一少年中国在”

  2、“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这两句话也节选在《少年中国说》的原文

  句子里有个“将来”,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中国”,不是当时的这个中国。

  生: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中国。

  师:说得好极了!少年中国是未来的中国。“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来的中国是我们中国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课件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二、读通课文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这篇《少年中国说》,在听读时意在听准字音,通过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读得太好了,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屈辱的时代,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读课文,请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来传情达意。

  课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听同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

  三、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读,找出作者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学生齐读)

  用作者的语言来回答。(学生说时课件展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学生可以分开说,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它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课件突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师插问:能不能具体地说?)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

  师:两种说法都是对的。(笑)说是排比的同学,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说是步步推进的同学,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体会它的表达作用。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思路。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充满了少年的自豪感。

  生:句子的意思层层推进,不但容易记,而且越读越有劲。

  师:你记住了吗?(生点头)那就请你背背看。

  课件

  “少年×则国×”

  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流畅地背诵全句)

  师:体会得很好。他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还背了出来。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不妨请每个同学都试一试,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记住了。

  (学生各自背诵)

  师:据我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大家不仅背得很顺利,而且真的动了情。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课件(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2、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下面这组句子,句子不仅长,而且有点“缠绕”,特难背。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下来。

  课件出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低声诵读)

  生: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生: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感情非常充沛。

  师:体会得都很正确。我们先从句子的形式来看,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感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这一点,听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从你们的声音中就知道你们已经有了一些体会。

  接下来再看这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刚才有人说用了比喻,是对的;我好像听到几位同学在下面说还有排比,也对。这跟讨论前面一组句子一样,也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我想着重讨论比喻的问题。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在读文章的时候,遇到这种形象化的生动比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你们是怎样读这些比喻句的?

  生:找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师:凡是这样读的,都请举手。(全班举手)看来大家都这样读。我倒想向同学们提出个建议,看能不能换一种更有兴趣的读法。你们想,本来是十分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去忙着分析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还有什么味儿?难道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读法了吗?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

  师:好极了,我们就这样来读文章的。这段话中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在书中也给了注释,我们借助注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注意,我不要求翻译,而是用你们自己的话来描绘。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阅读、想象)

  师:现在我们请班上文章写得最漂亮的xx同学把她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绘进行评论。

  生: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红日初升象征着中国少年的灿烂前程)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滚滚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千上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及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的`鲜艳、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寒光。(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一句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德中国少年)少年中国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句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师:大家觉得她说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的确说得好!真不愧是作文的能手。她不仅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得很美,而且较好地顾及了原句的含义,如“红日初升”,她的描绘是“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用了“刚”字,就顾及了原句中的“初升”的“初”。这些都说明她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读书很细心。

  哪位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想象?(随机找同学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

  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教师边听边板书)

  师:请你们注意,我这里用的标点是原句的标点。你们知道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标点吗?

  生: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第三类是植物。

  生:“干将”不是植物。

  师:那么是什么?

  生:静物。

  师:好,就用这个词,“静物”既可以包括花,也可以包括剑,而且跟上一类的“动物”相对。还请大家注意每一类内部的安排次序,第一类从天上写到地下,第二类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从有生命的写到没有生命的。作者的思路真是一步不乱。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事物按原来的次序复述出来。

  (两名学生先后复述)

  师:你们看,思路理清了,记住就不困难了。下面要求你们不仅复述几个名词,而且要把原句复述出来,谁来试试?

  (学生稍作准备后,由一人复述,基本上背出了原句)

  师:现在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了,作者用了这一连串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写出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

  师:是呀,当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自然会感觉到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那样的朝气蓬勃,富于青春的活力,他们在地球上的出现,犹如红日东升,黄河奔流,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现在你们看,这一组比喻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把少年中国比喻成“红日”等事物。

  生:本体还应该包括中国少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清了这段话的思路,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谁愿意试一试来背诵。(指名学生来背诵)我们学习文言文要切记——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齐读

  课件: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四、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

  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成就祖国的明天。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1、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2、课后搜集《少年中国说》全文,用背读法尝试着读一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4

  一、激发情趣、导入文本。

  1.出示醒木和扇子让同学们来猜。

  2.导语(说评书):“今天这回书,说的是北宋年间,内有奸臣当道,外有盗贼横行,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却说那山东境内水泊梁山,方圆八百里,中间一处高地唤作宛子城,又叫蓼(liǎo)儿洼,端是块好地方。其聚集了一伙儿热血汉子,他们上应天象,下顺民意,替天行道,结义梁山。奸臣们叫他们为贼寇,百姓们称他们为好汉,秀才们唤他们为水浒英雄,实在是了不得啊!且让我们抬起头,昂起胸,大话水浒,走近英雄!(拍醒木)

  二、呼唤旧知、指导文本。

  1.师:“同学们,《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名著中刻画英雄人物形象最多的一部小说,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既可以领略英雄的风采,了解的英雄事迹,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前,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读过水浒故事,有的可能读得是删改版,有的可能读得是少年版,还有的可能读得是原著,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

  (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个故事)

  “这些故事你们都看过吗?”

  “喜欢它吗?”

  “是啊!要想读懂《水浒传》这个就必须首先读懂其中的故事!” (板书:读懂小说就要读懂故事)

  “请大家接着往下看,他们是谁?”(水浒英雄)

  “大家都认识,谁能将这些水浒英雄与这些故事联起来?”(学生做题)

  “这些人物是这一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我们要想读懂故事就要读懂这些人物”

  (板书:读懂故事就要读懂人物)

  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

  误入白虎堂 林冲

  醉打蒋门神 武松

  大闹清风寨 花荣

  斗浪里白条 李逵

  浔阳楼题反诗 宋江

  2.师:“那么如何读懂人物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猜一猜,这一片断描写得是谁?”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片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故事)

  “请大家读一读片断,找一找表现武松动作的词语,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勾划下来,再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能够看出武松什么样的特点,把你对词语的感受写在片断旁,做一个眉批。”(注意提示“四闪”、“抡”、“劈”、“揪”、“按”、“踢”、“提”、“打”)

  “这些都是文章的细节,读懂人物就要读懂细节。”

  (板书:要读懂人物就要读懂细节)

  三、运用方法,实践阅读。

  1.师:“请大家拿起身旁的卷子,这里有三个长片断,请大家先泛读这三个片断,然后再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精读,读完后,再说说你读懂了哪个人物,从他的身上你读懂了什么?”

  2.生精读,交流。

  3.师:“大家讲得非常好,能否用给你说钟爱的人物写几句话的评语。”

  4.生写作交流。

  四、趣味总结,拓展训练。

  1.师:“听了同学们的评语,老师也想给水浒英雄们写一段评语,想听吗?试看水泊梁山,英雄几多风流,百姓谁人不赞,万年青史播英雄。”“欲想继续研讨,且听下回分解。”

  2.作业布置:

  读一读

  精读《水浒》中的三篇文章,感受文章语言,领悟文章中心,走进人物内心。

  写一写

  针对本课《水浒》片断中你最喜爱的人物,写一段人物评析,内容、形式和字数均不限。

  演一演

  在《水浒》中找一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的故事,与你的好朋友一起排练一出小说剧。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5

  [教学目的]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二、个性化吟诵

  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和学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己喝”,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个性化感悟

  刚才大家诵读了《少年中国说》。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盼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第二课时

  一、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1个大组。展开了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要能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或联系时代背景解读。有疑点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讨。

  三、个性化论坛

  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作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性化论坛是自由表达、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6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潜试胎皇履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有以下两点做的不错: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过多,目的性不强,有的读后的评析不到位,显得为读而读,整堂课只是走马灯似的一味地读,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一次把诗歌内容和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说出来,同时再听一听别人的评价,这样理解和实践读,自己和别人理解的相互碰撞,才是学、思结合的好办法。因此,只是书声琅琅的课,亦未必是好课,必须辨证地看待读这一小学语文主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年级的读,更要体现它的思辨性,不能为读而读。

  2、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做到了,但是在有感情等技巧方面没有达到。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7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

  累计38节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新世纪新一代少年,让我们一同去学习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去感受梁启超先生字里行间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精神,去实现先辈寄托的让伟大民族复兴的热望。“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简介梁启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总体把握内容

  1、读课文,把字词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

  本文赞颂了什么?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读生字,记忆生字。

  2、学生练写生字,教师指导。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第二课时

  累计39节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一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层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说说课文是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什么?

  2、有感情地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对偶等表达方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课文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二者有什么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3)联系课文,想象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生汇报。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激情。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

  5、指导背诵

  反复朗读,达到熟读背诵。

  四、拓展深化

  梁启超在文中集中使用比喻手法,使得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为了我们中国的未来更美好,作为中国的少年,你们想要怎样做呢?

  五、作业

  1、在日记里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2、背诵课文。

  3、积累喜欢的句子,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少年中国——作者的理想

  中国少年——实现理想的希望

  盼望祖国繁荣富强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 8

  教学目标

  1、顺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或者从历史人物陈天华、魏源等说起,引出梁启超。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推崇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怯懦瘠牛翘足可待鹰隼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因为“一则”、“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程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2自然段,并酝酿感情。在朗读时,声音要洪亮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常思既往日新盛气怯懦苟且不同之大略国亦宜然

  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疏通词句,重点字词列举如下:

  老朽之冤业使举国之少年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横有八荒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朗读之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这段文字朗读的节奏不难把握,主要是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有作其芒”。这些比喻的喻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这些比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明确: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老朽之人”,从而刻画出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可以激发青年人奋发图强,变革现实。但是仅仅归结于复述老年与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别,把少年一律看成先进,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的局限性。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题目自拟。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课件(精选11篇)09-2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课件08-10

五年级语文第上册作文03-01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09-07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1-0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精选6篇)05-27

五年级上册语文《夕照》课件(精选7篇)08-22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课件(通用8篇)10-26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课件(通用11篇)12-09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