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时间:2022-02-26 18:58:47 四年级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精选9篇)

  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年级平均数课件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精选9篇)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 ①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2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一)(P116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 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 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 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 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

  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 数 ÷ 份 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3、深化

  (1)5个同学身高分别为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

  142厘米、14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大于( )

  厘米和小于( )厘米之间。

  (2)小芳、小华各有一些书,小芳的书比小华多4本。要使

  两人的书同样多,小芳应给小华( )本书。

  (3)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举行科技小制作展览会。高年级4个班,选出172

  件作品;中年级5个班,选出188件作品;低年级3个

  班,选出96件作品。平均每个年级选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3

  (4)书P119/8

  四、回家作业: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

  (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

  (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6叫做王振方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有学生姓名两个字,有学生姓名三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从:

  (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王振方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龙滚中心学校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45人。

  (2)四(1)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72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1)45是五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五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45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72分是四(1)班上学期期末数学总分除以全班人数所得到的。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选择

  (1)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 )棵

  A、181 B、165 C、145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5辆,下午卖出23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正确的列式是( )

  A、(54+25+23)÷3 B、(54+25+23)÷2

  2、李老师家今年1——3月用水吨数如下:

  月份1月2月3月

  吨数687

  (1)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2)能否预测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吨数?

  (3)你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 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1.引入信息: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平均数: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进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c:怎样计算平均数?

  d: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举“这次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平均数,你们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师:要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 出示条形统计图,探究方法: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同学汇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教师板书:“不一样多”)

  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板书“同样多?”)

  活动要求:4人小组合作,可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比划比划,页可以动手算一算。(学生以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法

  师: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呢(或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自己的想法) 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把小红的瓶子给小兰1个,小明的瓶子给小亮2个,如果学生说出先算他们的总数在除以4,老师可以让这位同学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的想法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演示给大家看一看,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样,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说明自己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样移动瓶子的?(学生再次说明移动过程,课件用箭头出示移动的路线和数量)

  师: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子同样多吗?(同样多)那同样多是多少个?(13个)(同样多的下面板书13个)13个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课件13个后面出线红色虚线)在图中红色虚线就表示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把你的计算过程(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会说: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5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我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在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个数

  20

  23

  26

  28

  30

  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是什么数?

  1, 份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三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准备:

  移动学具板 、作业纸

  教具准备:

  移动示范板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 ,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 5 )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 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平均数。

  二、复习求平均数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平均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精选9篇)】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课件10-27

小学四年级环保课件12-19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件11-10

小学四年级统计课件11-06

小学四年级《观潮》课件04-20

小学四年级写字课件10-30

小学四年级爱莲说课件10-2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课件10-18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