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四年级下册课件
小学生四年级下册课件1
说教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为中年级的语文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品内涵。
《抓阄》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文中用看似平凡的事件作为线索,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将父亲与孩子,姐姐与弟弟间至真,至美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文中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父亲迫于生活的压力,艰难地以抓阄的形式确定让姐弟俩中的一个人去上学,可抓阄的过程中姐弟俩的谦让让父亲感动不已,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苦点。累点也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
作为本单元中记人的文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在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父亲的形象在作品对父亲的语言神态的描写中,在姐弟俩的相互谦让的映衬中逐步完美起来,省略号的使用也对人物起到了突出和渲染的作用。写出了父亲迟疑,犹豫,出于责任及对两个孩子的爱让他做出决定的艰难。更加突出了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优良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兄弟睦孝在中的传统礼仪文化也熏陶感染着孩子们,更加突出了家庭教育在学生道德情操养成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我选择《抓阄》这一课作为感悟人物形象地突破点,通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理解亲情的伟大。在学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感悟父亲形象的伟大,在自主创新中受到亲情的感染熏陶。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父子姐弟间的亲情。
★联系上下文,体会省略号的表达作用。
能力目标:
在分析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入阅读分析的能力,想象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父亲的形象,体会亲情的伟大。受到情感熏陶。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性格及情感。
★联系上下文体会省略号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说话时的断断续续,迟疑,犹豫是爱的体现,姐弟俩互相谦让也是爱的体现。
说学生
现阶段的学生已基本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意见不同时与人商讨;会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意识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与段落;能运用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复述故事情节。四年级学生大多处于9-11岁,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此时大脑发育正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刻;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度的阶段,生理心理变化特别明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说教法学法
一、紧扣重点,说教法
1、突出训练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部分强调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这堂课上我以朗读贯穿全课,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积累语言。在朗读时,我这样引导学生,面对让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去上学,父亲沉吟了一下,你能读出父亲的沉吟吗?你觉得父亲此时在想什么?你能读出你对父亲的理解吗?读出父亲作出决定的艰难,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你能读出他的犹豫吗?用这样的语言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初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揣摩父亲心里从而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到从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中感悟父亲对孩子们的爱,使课堂朗读做到时机得当、目的明确,就能做到通过朗读把语文学习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3、多媒体的应用
结合文本特点,我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帮助我突破文中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二、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前自主学习,产生阅读期待
叶圣陶先生强调:“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因此,课前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自己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读懂了哪些地方令自己最感动,感动的缘由是什么?还有哪些尚未弄明白,从而产生阅读期待。也正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目标。
2、学生汇报重点段落,以读促思考
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部分也强调:要使学生“能对文本中重要信息学会品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运用读、划、议等学习方式分析重点词语及体会的人物情感,使学生能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说过程
一、导入(复述故事)
【回忆课文内容,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故事情节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中心
1、自主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边想: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新课标极力强调的,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提出问题: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勾画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到文章中找答案,使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边读边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名学生回答刚才的提问,教师随机板书 (父亲 姐弟)
【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三个主要角色的特点。】
3、合作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一家人的亲情?(指点方法:读——找、画——议——读)
【先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再具体地指点方法。这种设计使学生不至于盲目地读,随意地议,能使学生围绕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开展活动。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知识,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协调能力为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4、反馈交流
⑴小组代表回答问题。要求:①、朗读句子;②、分析词语;③、有感情朗读。
【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是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行为。】
⑵适时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引导感情朗读。
【本环节教学,我着力抓两点,一是抓重点句子,品重点字词;二是抓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外语言。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
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点,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描写父亲告诉孩子们决定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的品评,感知父亲做出决定的艰难,体会父亲对孩子们的爱。通过对写父亲一声不坑,沉吟,迟疑等词语的品评,感知父亲。牢牢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讲到父亲时,运用课件显示文本:父亲沉吟了一下说,明天,学校就要开学了,父亲迟疑了一下说,你们俩,只能去一个 。使学生感受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再通过引导体会省略号,去掉和保留省略号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进一步学深、学透课文,从理论上突破难点,也使学生掌握新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标点符号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形象。
5、深化主题
⑴通过学生感情地朗读姐姐弟弟互相谦让,想让对方去上学,父亲猛的站起身,狠拍树,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⑵引导学生想象:“你从父亲没说完的话中想到了什么?进行发散思维练习。续写省略号。
【这一步能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发展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通过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小结:这就是一种“爱”,伟大、无私、博大的父爱。(板书:爱)
三、总结全文
师:作者真实具体地描写,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世间最真挚、最无私的爱。正是这种感人的爱,让父亲做出了决定,两个孩子都去上学;这种爱,感动了“我”,我不禁被这位勇敢,负责,而又令人钦佩的父亲打动,被这份浓浓的亲情打动。打动了每位读者的心。
【教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地强调“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力量让父亲这个形象更加完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说效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反复地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实现了对字、词、句的进一步理解。体会了省略号在阅读中的作用。在精读重点语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谈出了自己读这些句子的情感体验,掌握了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方法。课堂上学生对父亲当时的心理状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教师在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父亲沉吟,迟疑的复杂心理和一系列的行为时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致使学生对父爱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和体验导致学生对父爱体会不深,父亲这一形象也表现得不尽完美。
小学生四年级下册课件2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品读诗句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等字的意思,会写“鬓、衰”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乡”请给这个字组词。“故乡”“家乡”“乡亲”“乡情”“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还有一句话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中国人都有一种思乡的情结。有一位诗人,他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八十六岁才回到阔别己久的家乡,写下了一首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情
1、谁能说说作者回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了?重点理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你从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体会出作者什么的感情来了?
贺知章到底是不是客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
重点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呢
师引读: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诗。
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带着这咱复杂的感慨万千的情感读诗。
4、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5、齐读,背诵。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