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课件

时间:2022-12-05 11:52:45 八年级 我要投稿

有关八年级语文课件(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课件,无论哪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课件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八年级语文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八年级语文课件(通用10篇)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查找故宫博物院的资料,下载故宫资料或图片

  【教学媒体】u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下载的故宫图片。

  看得出,同学们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四、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画出有关方位词,并理清游览路线。

  学生听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完成练习一的图。

  全班讨论明确:

  文章的顺序,也就是参观的路线,故宫的建筑顺序。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的参观路线正是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前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 的特点与联系,有比较清晰明白的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导入并要求学生出示图片

  五、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的位置,历史和总的建筑特点(1、2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3—15段)

  第三部分: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

  六、学生质疑

  七、小结:

  北京故宫是驰名中外的古代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房间9000多间,绝不可能都一 一详细介绍,而必须详写重点部分,略写一般才行。这篇说明文正是相略得当的选择了材料,用不长的篇幅,鲜明的介绍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

  八、布置作业:

  A组 预习、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B、C组、“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音3遍

  【反思】

  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感悟理想的意义,领会理想的真谛。

  2、感受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3、联系自己,树立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3、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课件播放诗歌朗诵,学生听读、欣赏,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⑴ 读准生字词的音。

  ⑵ 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 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

  3、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理想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件出示提示:

  ⑴ 读了第( )小节,我明白了 。

  ⑵ 第( )小节告诉我们 。

  4、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二小节: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不断提高。

  第三小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四小节:理想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第五小节:理想给人力量。

  第六小节:理想能净化人的灵魂。

  第七小节:实现理想要有牺牲。

  第八小节:理想能改变人生的意义。

  第九小节:理想能让人重新做人。

  第十小节: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第十一小节:不要丢弃自己的理想。

  第十二小节: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学生的发言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不一定要很全面,能讲出某一层意思就行了。老师相机板书。)

  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归成一句话,这首诗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主旨:赞美理想,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再一次全体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三、研讨与赏析

  虽然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但对于某些小节还不不太理解。因为诗人的语言中蕴含的道理要透过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赏析一些句子,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诗人是怎样赞美理想的?本诗中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比有什么好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件出示喻体形象。)

  第一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这一组比喻有什么特点?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第二组: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三组: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四组: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的你的自私心。

  理想能净化人的心灵。

  第五组: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新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自由选择小节背诵。

  2、诗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你很有启发的是哪些呢?

  小组讨论、交流:

  ⑴ 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说明。

  ① 获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解: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拥有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社会理想奋斗的幸福感,就是获得。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5小节。

  ② 牺牲:敲碎你的黄金梦,洗濯你的自私心,/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解: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谈理解)

  ③ 练习背诵第5、6、7节。

  ⑵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又可以怎么样来证明呢?人应当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理想呢?

  ① 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树立了理想,就能重新做人。(9)

  (理想让浪子回头走上正轨)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9小节。

  ② 当理想被歪曲,被玷污后,一定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并且提高警惕。(10)

  (走弯路不要紧,人总会遇到考验,经得起考验就是坚持理想)

  请三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0小节。

  ③ 不要安于现状,不要夸耀过去的成绩。(11)

  (英雄失去理想,就会变成平庸的人,与平凡人的因有理想而伟大形成对比。反衬出理想的可贵 )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1小节。

  ④ 练习背诵第9、10、11小节。

  3、比较阅读:第1课《在山的那边》和本课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比较一下,找出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呢?

  2、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同学可以再从正直、勤奋、毅力等词语中选择一个或者自己想一个值得赞美的词语来创作。

  五、结语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渐渐、挂”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每段的意思,知道雷雨前、中、后的自然景象。

  3.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雷雨前、中、后景象的特点。

  难点: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地描写难理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录相带、课件、玩具蜘蛛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展示: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

  2、引发想像: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细读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写字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研读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练习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 )( )( )

  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前:云黑 风大 电闪 雷响

  雷 雨 中:雨急 雨密 雨(大小)

  后:空气清新 彩虹挂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

  (一)、概况

  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

  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课文有:《阿长与<.山海经>》、《背景》、《台阶》、《老王》、《信客》、“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目标是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

  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三)、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

  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

  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

  (四)、课外古诗词背诵

  积累古典文化知识,初步学会怎样鉴赏一首诗词,给学生文化和审美方面的感受。

  (五)、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学生只要能判断出对偶句即可。

  (六)、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和《骆驼祥子》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选读科目。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集》和《文化苦旅》。

  三、学情分析

  八(1)班共35名学生,是我从七年级带上来的,对学生的了解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有一定的兴趣,但少数学生也开始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厌烦情绪。在识字写字方面,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许多学生还存在写错别字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在遇到课文及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时都没有查阅字典的习惯,任由字词障碍不断积累;大部分学生书写比较潦草,特别是男生,只有少数女生的书写比较工整漂亮。在阅读方面:学生早读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拖音朗读,情绪不高昂;不积极主动去阅读,课外阅读更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在阅读过程中“走马观花”,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通常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疑问。在写作方面:大部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掌握好文章的整体构思方法,通常想一句写一句,以致文章的中心不明确,无法正确向别人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思想情感。部分同学认为无内容可写,这部分学生对生活、生命和自我的认识比较薄弱,阅读面也比较狭窄。少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则比较一般,缺乏表达的技巧。有些学生则无法将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无法提高文章的立意。探究性学习和自学自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比较单一,深度不够,缺乏思考。

  四、教学目标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五、教学措施

  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本学期拟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尝试学案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准备学案,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跨度,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0、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1、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西师版12册语文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重点: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烈赞美夏天的思想感情。学习的难点是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教案《西师版12册语文教案》。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中。

  2、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学习文章细致的写景方法及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情况

  1、学生汇报有关“雪”的故诗句。

  2、教师投影小结,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当堂背诵。

  二、导入新课

  1、导入语:

  雪是春雨的亲姐妹,是春天派出的使节,它把生命溶进了土地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儿,它引发了无数文人的遐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雪》,品味鲁迅笔下的雪的韵味。

  2、作者简介:

  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完成有关填空。

  3、鲁迅作品:

  ⑴ 提问:

  列举出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⑵ 导出《雪》:

  介绍《雪》的文体;及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4、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速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要求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标注自然段落序号,思考: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

  2、文中有一词暗示了作者认为两地的雪景是不同的,请找出来。

  四、粗读──听课文录音,初步了解两地的雪的不同特点

  1、播放录音,对学生提两点要求:

  ⑴ 将难度、难写的字圈好,注音。

  ⑵ 划出能体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特点的词句。

  2、出示幻灯片,展示要注意的生字词。

  3、学生汇报各自划出能体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特点的词句。

  4、教师提问:

  这些词句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结构作用?

  (是各片段的中心句或总起句)

  五、品读──进一步体会两地的雪的特点,学习文章细致的写景方法

  品图1~5 ,析第1段:

  1、出示幻灯片图1~图5,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提问:白茫茫的雪野上偶尔露出些含苞待放的花色,还看到点点草色,这不仅让我们从寒冬中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隐藏在白雪下的勃勃生机,你能从文中找到原文,表示类似的意思吗?

  (明确:“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以上这些描写都写出了江南的雪景的什么特点?

  4、全班诵读第一段,边读边再一次品位江南滋润美艳的雪景。

  品图6 ,析第2段:

  1、出示幻灯片图6,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学生读第二段,想一想作者在这里写出了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品图7,析第3段:

  1、出示幻灯片图7,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这一段写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江南的雪的特点是──滋润美艳、明艳有趣、不能持久。

  品图8~图9,析4~6段:

  1、出示幻灯片图8,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2、提问:概括朔方的雪的特点。

  3、品图9,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配图。

  4、提问:概括朔方的雪的特点。

  5、教师小结朔方的雪景特点。

  六、研读──比较南北雪的不同特点,学习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1、作者写两地的雪景角度相同吗?

  (提示:写景由动、静态的描写,可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展开描写)

  明确:前者是从色彩、静态的角度描写突出他的美艳、温润;后者是无色的、动态的描写突出他的孤寂、昂扬。

  2、这种写法称为?

  (对比)

  3、教师小结:

  作者描写南方的雪着重写了他的色彩丰富,写出他的美艳、温润;更突出朔方的雪的单调的颜色,衬托出后者的孤寂感,对朔方的雪的动态描写突出他的昂扬。这就是对比的作用。

  七、拓展延伸

  1、堂练:

  仿照“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我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 ”描写广州春雨景色。

  提示:

  ⑴ 抓住春雨景色的一个特点。(细、多、轻、迷蒙、多彩等)

  ⑵ 列举能表现这种特点的景物若干(木棉花、杜鹃花、紫荆花、榕树、草、行人、伞等),注意代表性,注意景物的排列顺序,出示相应的图片 。

  ⑶ 展开充分的想象。

  2、抽取2篇当堂简评。

  3、出示范文《春》节选。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结合《雪》的写作背景,分析鲁迅对两地的雪的态度和倾向。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在雪地中玩过的游戏,也可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 褪尽 脂粉奁 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 胡蝶——蝴蝶 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8

  一、 教学设想: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评论不属于记叙文,属于新闻文体,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新闻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说理的层层深入。,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谁等知识,点到即可。

  体会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刚刚了<美>,知道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知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二)、范读课文。

  (三)、字、词:故障 开拓 震耳欲聋 探索 苍穹 引擎 驾驭 惊心动魄

  高处不胜寒

  路漫漫其修远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1、同学快带读全文从最后 一段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路漫漫其修远,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2、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讨论,请结合以上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它先事实然后提出观点,先三个月前报道的新闻事实,接着由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又由天事业联想到一切科学事业,由自然科学联想到社会科学,然后由大师实例中得出观点。

  4、第一段,思考:段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挑战者”号知空后爆炸这一事件上的看法?

  5、第二段思考题:作者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说明在些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失去了天飞机和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

  6读第三四段,思考:这两段列举了好几个融合,请从文中找出来,你认为作者有堆砌之嫌?为什么?

  没有堆砌之嫌,这两段作者是层层深入来说理。

  如果没有层层深入的说理,只是不断的举例,那么,就有堆砌融合運嫌,反而使人感到罗嗦,庞杂,同样,没有一层层地举例,只是层层深入地说理,这理缺少融合的依托,就会显得空泛无力。

  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结合,文章才血肉丰富,富于活力。

  作业:课外就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写一篇短评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9

  【教学思路】

  文章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文章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

  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 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 会翻译课文1、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 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 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 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 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略

【八年级语文课件】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02-27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03-21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课件03-23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件03-23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03-20

人教社八年级语文课件03-26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03-14

鄂版八年级语文课件03-20

八年级新课标语文课件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