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 1
一、教学思路:
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
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 师生对话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
① 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 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
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③ 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
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⑤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 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 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过渡:我想在唐朝的诗人中决不仅仅只有王维有爱国之情,还有那生在战火纷飞的晚唐时期的杜牧也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③ 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小组作答)
4、课堂总结: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让世人传唱,吟咏。
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yin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yin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古诗《泊秦淮》。
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晚唐统治者荒淫腐朽生活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历史背景。
体会诗歌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
3.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诗歌。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秦淮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秦淮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秦淮河的景色特点。
2. 提问:“在古代,秦淮河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游览的地方。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人曾经在秦淮河留下过诗篇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杜牧的《泊秦淮》。
(二)背景介绍(2 分钟)
简要介绍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杜牧本人关心国事,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深感忧虑,他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泊秦淮》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是杜牧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三)初读诗歌(5 分钟)
1.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泊”(bó)、“秦淮”(huái)、“商女”(shāng nǚ)、“后庭花”(hòu tíng huā)。
划分诗歌节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读得通顺、流利,有一定的节奏感。
(四)理解诗意(10 分钟)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全班共同解决小组讨论中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重点讲解以下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这一句描写了秦淮河两岸朦胧的夜景,“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迷离、清冷的氛围。
“夜泊秦淮近酒家”:夜晚把船停泊在秦淮河岸边靠近酒家的地方。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在夜晚乘船来到秦淮河,靠近了岸边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和仇恨。“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这里借指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
“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们在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这里借指晚唐统治者正在重蹈陈后主的覆辙,沉迷于声色享乐,而不顾国家的安危。
4.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
(五)赏析诗歌(12 分钟)
1.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一幅秦淮河夜晚的朦胧夜景图。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洒在白沙上,夜晚的船只停泊在秦淮河岸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在这繁华的背后,传来了歌女们演唱《后庭花》的歌声。
2. 小组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用得非常妙,请分析其妙处。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笼”字是动词,形象地描绘出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白沙的情景,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朦胧、迷离的美感。同时,“笼”字也给人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3. 思考:“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荒淫腐朽生活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诗人通过指责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沉迷于声色享乐的统治者,他们不顾国家的安危,正在走向亡国的道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希望能够引起统治者的警醒。
4. 探究: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讲解:这首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诗人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来讽刺晚唐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手法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5.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教训?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各种不良诱惑,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2. 推荐杜牧的其他几首诗歌,如《江南春》《清明》《赤壁》等,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欣赏,进一步感受杜牧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1.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等方面。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泊秦淮》这首诗通过描写秦淮河夜晚的景色,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荒淫腐朽生活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思想内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欣赏和学习古代诗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布置作业(1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泊秦淮》。
2. 以“读《泊秦淮》有感”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景,朦胧清冷)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借古讽今)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泊秦淮》这首诗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诗歌中一些字词的讲解还不够深入细致,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诗歌字词的分析和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古诗《泊秦淮》。
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批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讽刺批判的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寓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拓展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秦淮河夜景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秦淮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秦淮河的景色特点。
2. 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夜景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引出课题《泊秦淮》。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1. 介绍作者杜牧: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豪放洒脱,在晚唐成就颇高。
2. 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牧夜泊秦淮时所作。当时的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统治阶级日益腐朽,沉迷声色,而杜牧目睹了这一切,深感忧虑和愤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借古讽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 分钟)
1.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泊”(bó)、“秦淮”(huái)、“商女”(shāng nǚ)、“后庭花”(hòu tíng huā)。
划分节奏: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 全班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四)理解诗意,赏析诗歌(15 分钟)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的深层含义?
3.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 教师总结讲解:
首句描绘了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的景象。“烟”“水”“月”“沙”四个意象相互交融,勾勒出一幅迷蒙、冷清的秦淮夜景图,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明了诗人泊船的地点是秦淮河边,靠近酒家。这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还为下文听到商女唱歌埋下了伏笔。同时,“近酒家”也暗示了当时秦淮河畔繁华热闹、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与首句的冷清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表面上是在指责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商女”只是卖唱的女子,她们唱什么歌是由听众的喜好决定的,而那些达官贵人、贵族子弟们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却依然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毫无亡国之忧。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堕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5.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探究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7 分钟)
1.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
2.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教师归纳总结:
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秦淮河夜晚的景象,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痛和忧虑。
用典:诗中引用了“后庭花”这一典故,“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唐朝统治者的腐朽和国家面临的危机,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现实批判力度。
语言含蓄委婉: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而是通过对商女唱歌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从这首诗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 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题乌江亭》等,进一步感受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主题、艺术特色等。
2. 强调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国家命运,积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再次朗读诗歌,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八)布置作业(1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泊秦淮》。
2. 以“我眼中的秦淮河”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秦淮河的印象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
泊秦淮
杜牧
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凄清、冷寂)
夜泊秦淮近酒家(繁华、纸醉金迷)
情:商女不知亡国恨(批判、忧虑)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主题: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用典、含蓄委婉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时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古诗《泊秦淮》。
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认识到历史兴衰的教训,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寓意,体会作者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拓展思维,提高文学鉴赏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一段秦淮河的风景视频,展示秦淮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如灯火辉煌的建筑、来来往往的船只等。
2. 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能想到哪些与之相关的诗句或历史故事呢?”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秦淮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典故。
3. 引出课题:“在唐代,有一位诗人杜牧,他在夜晚泊船于秦淮河畔,看到了眼前的美景,却写下了一首蕴含深刻感慨的诗——《泊秦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杜牧在秦淮河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二)背景介绍(2 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图片,如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等,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 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强调他在诗歌中常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杜牧(803 年-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三)初读诗歌(5 分钟)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泊(bó)”“秦淮(huái)”“商女(shāng nǚ)”“后庭花(hòu tíng huā)”。
划分节奏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读音准确、节奏恰当、声音洪亮。
(四)理解诗意(10 分钟)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尝试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3.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重点字词解释:
“笼”:笼罩。
“寒水”:清冷的河水。
“近酒家”:靠近酒家。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亡国恨”:指亡国的悲痛。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诗句翻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酒家的地方。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痛,隔着江水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五)赏析诗歌(15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自主发言,描述画面和氛围。
教师总结:这句诗描绘了秦淮河两岸朦胧的夜景,烟雾弥漫,月光笼罩着寒水和白沙,给人一种迷蒙、清冷、寂静的感觉,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多媒体展示与诗句意境相符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面之美。
2. 提问:“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归纳:从结构上看,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句描绘的`夜景,引出下文对商女唱歌的描写;从内容上看,点明了诗人泊船的地点是在秦淮河畔的酒家附近,为后文听到商女唱歌埋下伏笔,也暗示了当时秦淮河畔的繁华和热闹。
3. 组织学生讨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这两句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诗人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而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通过描写商女不知亡国恨,还在唱着亡国之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4.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并思考: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阐述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教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秦淮河夜晚的景色和商女唱歌的情景,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荒淫腐朽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抒发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借古讽今的诗句,如李商隐的《贾生》、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诗句是如何借古讽今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假设你是杜牧,夜晚泊船在秦淮河上,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1.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背诵、理解、赏析以及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等。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泊秦淮》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古诗,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泊秦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推荐阅读杜牧的其他诗歌,如《清明》《江南春》等,下节课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板书设计
泊秦淮
杜牧
1. 景: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清冷)
夜泊秦淮近酒家(繁华、热闹)
2. 情:商女不知亡国恨(批判、忧虑)
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讽今)
3. 主题:对晚唐统治者的批判,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泊秦淮》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朗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诗歌的韵律美;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诗歌的赏析中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则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诗歌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讲解还可以更加细致深入,以确保学生完全掌握。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今后可以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细节和学生活动的组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八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06-14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12-29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2-09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6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08-27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04-07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11-26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4-22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热)06-14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精品]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