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知识点总结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作者简介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籍贯台湾省苗栗(lì)县。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在北京长大。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2、相关背景
北京城南是一块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情感附着的地方,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扩建外城,大运河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一直到清朝戏院开设在前门外,前门火车站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3、主要内容
本文的作者回忆了他童年生活里的骆驼队和驼铃声,在这淡淡的回忆里,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绕,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
4、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卖煤的驼队从门头沟来,停在“我”家门前。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围绕驼队,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段。
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领头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她是一名作家。父母曾在日本大阪经商,英子出生后不久就回到了台湾,但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生平履历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时期(1953-1963),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五年级下册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01-24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07-26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12-20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优秀的作文09-08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冬阳童年骆驼队》11-02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优秀08-18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骆驼队》04-04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