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将相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21 10:21:02 晓丽 五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 1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用一句话引领学生学习全文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采用自己读、同桌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从文中找答案,这样就引导学生统读全文,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顺便体会了人物的品质。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能过读、谈、感情朗读,使学生很好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将相和》教学反思 2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 3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时,我的思路是第一课时先解决字词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第二课时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故事讨论,每个学生经过讨论都有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小组汇报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分析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不畏强权和顾全大局的人,分析出廉颇也同样是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人。

  不足之处:

  1.最大的问题是语音语调太过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朗读时,学生朗读的比老师还要有感情。

  2.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开始时候有些松弛,没有很好的把握时间,导致后来时间不够充分,很多问题讨论的不充分,应该展示的图片也一闪而过,最后的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因为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导致没有展示一节完整的课堂。

  3.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默契,不能很好的接住学生的回答,没有适时的小结,使得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有些脱节,没有融为一体。

  改进措施:

  1.最重要的是多听听朗诵,改善自己的语音语调,多些抑扬顿挫,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会把握课堂,与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适时的小结学生回答的要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点。

  3.时间的把握上,要灵活,时间不够的时候适当的调整时间安排,给学生展示的时间,读一读自己写的小练笔。

  《将相和》教学反思 4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是从本文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出发,从整体上弄清楚“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四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课堂出现的渑池之会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学生所知道故事的讲述及对资料袋的学习,激发他们今后去读读原著。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 5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首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在读课文中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了《完璧归赵》,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悟中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继续探索蔺相如的为人处世和廉颇之间的矛盾起因。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这些重点语句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引导学生站在客观面来评析人物的心理:如果站在廉颇一边,他会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平。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探讨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就是智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智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为国争光。

  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了解: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再次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蔺相如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结合生活实际,最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成长经历,连这样官位居高的廉颇将军都有这样的悔改精神,你在生活中犯了错是怎样处理的,以小练笔形式呈现。

  《将相和》教学反思 6

  上个星期我在赤坭镇剑岭小学上了《将相和》一课。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要学生充分领悟人物性格特点需要三课时的安排,再此我选择了第一课时教学来进行教后反思。

  一、交代背景,激发兴趣。

  在导入时,我选择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们是农村的孩子,课外知识并不丰富,平时阅读的机会少,对历史方面的了解更是贫乏。所以当我在导入时交代战国七雄的情况时,孩子们睁大了眼睛,表现出浓厚地学习兴趣,让我成功的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故事。

  二、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在讲课文前,我已经交代学生做好预习。课始我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顺其自然的将课文的主线展现在黑板上。(如:通过预习,谁知道将是指的?相?文中还有哪些主要人物?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学生边将预习成果展示出来,我边进行板书,于是一条主线清晰起来,一目了然。不仅让学生轻而易举的抓住课文的脉络,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将相和》教学反思 7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我认为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功夫。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将相和》教学反思 8

  一、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将相和》教学反思 9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 10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掘和创新。

  《将相和》是篇长篇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默写词语的环节:“请同学们翻开练习本,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这一来,小学生们都来兴趣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学反思 11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 12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于篇幅较长,荀老师在教授本课时,一改传统的一个一个故事讲下去的教学法,而采用这三个小故事找相似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们都觉得此方法有创新,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一、字词的学习能为后面总结小标题做提示。

  在荀老师学习字词这一教学环节时,在出示的词语中就出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词语,为学习下文为每个小故事总结小标题做了很好的提示。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总结小标题的难度,也体现了在字词学习中已经渗透课文的部分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二、联系已知学习新知。

  荀老师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再见了,亲人》的连读法,采用男女生连读法学习本课。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采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课了,学习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还能巩固复习旧知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独到。荀老师先让学生分析第一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第二个第三个小故事时,荀老师让学生找故事的相似点的方法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经过相似”“结果相似”或“结局相似”这些相同点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容易多了,学会了第一个小故事,第二个小故事就不用讲就会自然明白了,而且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也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此教学方法新颖独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读音有误,应该是“di”。否则这堂课就非常完美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 13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将相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7篇)11-27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2篇)07-21

《将相和》教学设计01-15

《将相和》教学设计05-26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16篇)10-13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将相和教学反思07-29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09-26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8篇)10-25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精选12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