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

时间:2022-09-17 09:00:02 五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通用6篇)

  做为一名实习生,我对这次听评课,也可以说是语文教研,真的是垂涎已久了,因为我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太多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通用6篇)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 篇1

  今天,在区课堂达标第三阶段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刘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刘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在课文学习上给了学生时间让他们自主感悟,教学内容还应该精炼,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悟,交流。

  本节课在学生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教学关于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三个小故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读,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了解人物特点,学生很快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刘老师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有写学习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们学得较主动,必要时教师加入适当的点拨,学生可以“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可以说紧扣教材。只要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渐渐的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训练了。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 篇2

  一、值得学习借鉴的亮点

  1.《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三个故事组成,虽然三个故事都可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两位老师都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三个小故事这条主线,先通过对每个故事的独立学习,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讲三个故事联系起来,由“不和”到“和”,在对“和”这个主题进行拓展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策略,面对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没有采用逐句分析的传统方法,而是紧扣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悟结合,实现了短时高效的教学。

  2.结合课文内容,让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深入自悟课文。在王老师讲第8自然段的时候,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她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蔺相如:廉将军,您何必身披荆条,有什么话起来说。

  廉颇:———————————————————

  蔺相如:老将军为赵国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堪称盖世的忠良,相如我自愧不如啊。再说没有你渑池屯兵,我也不可能与赵王全身而退啊!

  廉颇:——————————————————

  蔺相如:我们今后同殿称臣,就来一起保卫赵国吧!

  我认为,王老师抓住有利的课堂时机,通过想象当时的场景对话,让生更加深入的走进了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及情景,再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加深了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特点的把握。

  3..课堂上更加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初读环节,陈老师让学生借助小故事进行内容概括,并让学生说出概括的方法,来梳理内容之外更体现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另外课堂上两位老师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例如读出“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当然关于朗读指导方法有多样,正像课后老师点评时提到的一样,当学生真难把握时,老师可以适时的范读,这也值得我借鉴。

  4.课堂内容教学“点、线、面”展开,思路清晰。两位老师重点抓住了“我廉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却……”这个句子进行叩问:蔺相如真的是仅靠一张嘴吗?在学习“完璧归赵”故事中进行“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点展开人物品质的全面搜寻,最后体会蔺相如的能耐。

  二、交流建议:

  1.在教学渑池之会时,为什么秦王面对蔺相如要求击缶,却毫无办法?在教学这个地方时,老师可以适时分析原因:廉颇将军已经在秦赵边界上做好了低于秦国进犯的准备,所以秦王被逼无奈。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都有功劳。而事后蔺相如升官,官居廉颇之上,廉颇却毫无收获,这也是“不和”的主要因素。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放手,把更多的质疑机会给学生,而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循序渐进。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在一两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来共同学习、解决。

  总之,这节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都能一同成长、共同进步。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 篇3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是恰当的,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课始,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课文所讲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课题“将相和”的意思)引导学生质疑:第三个故事的内容正是“将相和”,前面两个故事是否多余?由此,顺学而导,进入本课的学习。首先,通过品读前面的两个小故事,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知道在“外交战场”上虽无刀光剑影但同样危机四伏、九死一生、惊心动魄。而这些却是廉颇所不了解的。他的“仅凭一张嘴”的偏见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由此又进入到“负荆请罪”的学习。在这一部分里,拓展了史记中关于廉颇战功卓著的资料,从而理解廉颇的不服气是情理之中的事,从中能看出他的直爽。又通过蔺相如的一段话,读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过廉颇的负荆请罪读出廉颇的直率坦诚。由此,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还感受了人物的形象。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当中,情感目标是“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既然是“趣”,则必由情生。我觉得,对老师来说,要上好这堂课,除了要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之外,引导学生动情地理解两位人物的内心世界则是课的灵魂之所在。如此,课才有情,有情的课才能震撼人心,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刘老师大体做到了。

  这堂课我感觉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请看这一段实录:

  投影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敢强逼我。”

  师:认真比较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原句有威胁的语气,而下面这个句子就是告诉你,你不敢强逼我。

  师:下面这个句子就没有威胁的语气吗?再读读句子,从文字上来分析,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2:原句是可以用嘴说出来的,下面的句子是在心里想到的。

  师:我说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意思,他也可以这样说,都是他说出来的,它们在表达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生3:数学中有一个方法叫提取公因数,我把下面的“璧在我手里”和上面的“璧在我手里”都去掉了,剩下的就是“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把他的后果给说出来了。

  师:对,你发现了后果,而且还联系了数学学科的知识来分析,真了不起!这个后果,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写出来的?

  生4:后面的那个句子是用陈述句……

  师:上面也是陈述句,噢,后面有个感叹号,你的意思是感叹句是吧?好,你观察到了一个标点的变化,挺好!还有没有?上面那个原句用了一对儿关联词你发现了没有?

  生5:关联词是“要是”和“就”

  师:看,你很会发现,这是一对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也是写蔺相如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建议同学们拿起笔,把这对关联词加上着重号。想一想,同样地意思,蔺相如为什么不像下面那样直接说而是要用假设句式来说呢?像上面这样说,语气上要显得怎样一些?

  生6:……(前面的交流听不清学生的立场,老师打断了学生的话引导着说)上面那样说,语气要委婉一些。

  师:……也就是说用假设句式来说,才不会激怒秦王,秦王才不会强逼也不敢强逼他,为完璧归赵赢得机会,多么有智慧的外交词语,这就是蔺相如的语言,这才是蔺相如的性格呀。

  看这段实录,很是费劲,叫了五个学生,才引出老师心中“用了假设的关联词”的答案。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不能否认,刘老师将这两句话拿出来作对比是一个创新,有助于学生对人物智勇双全的感受。但为什么事与愿违呢?一则,“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这种提法本身就不合常理。大凡读小说,人们都是站在书中人物的角度,在故事情节中品味其内容,而现在,将视角放在作者的表达上,这显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且不论“假设句式是蔺相如外交智慧的体现”这一说法是否恰当,单看这种把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肢解,变成枯燥乏味的写法指导的做法就是不合规律的,这是现今教学活动中的流行病。二则,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并没有要求写法的指导。虽说我们提倡“不光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但并非篇篇如此,处处如此,很显然,在逻辑性、情节性很强的人物对话中搞这种写法的分析是不合时宜的,更何况本单元的目标没有这个要求,这样做,就像我们看到的:学生一头雾水,对人物的有勇有谋更无法从心灵深处真正感受。学生能感受到的就只有:读古典名著原来这么累。那么,培养阅读兴趣从何谈起呢?

  关于这段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两个句子出示之后,让学生推理一下,两种不同的说法结果会一样吗?可让两对学生演一演秦王和蔺相如,看看秦王对于两种不同的话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以此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一堂课更是如此,不足之处给我们指出了改进的方向,那么,亮点更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很欣赏刘老师这几个教学片段:

  师:“理直气壮”什么意思?

  生:理由充足,就有底气。

  师:蔺相如的理由充足体现在哪里?

  生:璧是他的,主动权掌握在他手里,秦国理亏,不敢拿他怎么样。

  生:抓住了秦王不舍得璧的心理。

  生:秦王根本不想拿十五座城换璧(从两个地方看出)

  师总结:蔺相如的理直气壮是抓住了秦王的理屈。一抓秦王的性格弱点,二抓秦王的理屈,难怪蔺相如话说得掷地有声,谁来理直气壮地读一读他的话。

  这个片段清晰自然,一气呵成,值得学习。

  较好的引导还有这一段:

  生:“我现在离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仍然是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蔺相如很勇敢。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他的勇敢。

  生:从“拼了”这个词体会到他很勇敢。

  师:蔺相如凭什么敢跟秦王拼呢?

  生:他知道廉颇已经带着大军在边境上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师:敢跟秦王拼,心中有底。

  生:秦王侮辱了赵王,蔺相如看不过去,他以赵国为重,为了挽回赵国的尊严不惜以死相逼。

  师:理由在自己这边,所以才如此义正词严。

  生:他现在离秦王只有五步远,所以他可以以牙还牙。

  师:仍然抓住了秦王舍不得跟蔺相如拼命。

  师:同学们,虽然没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但我们却分明看到了渑池会上一个唇如枪,舌如剑的蔺相如,这是用语言在迎战,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什么?

  生:拼来的是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拼来的是赵国的尊严

  师:好一个拼字,谁来再读一读蔺相如的话

  这段过渡也不错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凭借着自己语言的力量和过人的胆识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去之后就被赵王封为了(上卿)。该不该?(该)功劳大不大?(大)不这样写出来我们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为说明将相不合再次做了铺垫。

  同学们,不写前两个小故事,我们就不知道蔺相如为赵国立下了多么巨大的功劳,而这也是廉颇所不了解的。正是导致将相不合的直接原因。所以廉颇很不服气,所以他对别人说——读廉颇的话。

  总而言之,看过这堂课,加深了我的认识:上课,真的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前的设计也要充分预计到学情,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转换师生角色不容易但势在必行,否则,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无从培养。牵着学生鼻子满堂跑换来的只有时间的浪费,学生的疲惫和迷惘。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 篇4

  感谢赵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赵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

  赵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赵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赵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并使这“从言行看品质”的思路贯穿了课文的学习始终。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赵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蔺相如与廉颇见面时会说些什么话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篇幅不长,所花的时间也不多,却让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心理、品质和课文堵塞内容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写一写“负荆请罪”时说的话,演一演课文的三个小故事,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 篇5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今天听了张老师讲的这一课,我就这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优点:

  1、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二课时,张老师以复习导入,复习过程设计的较好,通过复习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边读书边画出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等。

  4、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板书仅扣故事内容,简洁明了。

  不足之处:

  1、课后练习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加以利用,如“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可以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为课堂教学增加气氛。

  2、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及表现人物品质方面。

  总之,本节课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尊重学生,能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的教学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 篇6

  前段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江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江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教学出始,江老师引导学生读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江老师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然后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品读,交流,感悟,渐渐的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了训练。

  我曾仔细地读过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评课稿08-06

《春联》评课稿11-29

《春》评课稿03-20

苏教版三下《19放飞蜻蜓》评课稿04-04

编写童话评课稿11-02

春联评课稿范文12-06

苏教版二下《14“黑板”跑了》评课稿04-06

《诗人 领袖》评课稿04-09

《升国旗》评课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