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时间:2022-08-21 18:40:01 五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精选8篇)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理解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导入

  1、出示课件,听音乐《志愿军战歌》。

  2、边听音乐边看画面。

  同学们,从这画面中,从这音乐里,你知道了些什么?(抽学生说一说)

  师:刚才你们听到的就是《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着这首歌的旋律,浩浩荡荡地奔赴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可这一去就是八年,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本课的背景,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谁能说一说。

  1、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在文中是谁对谁说的?这里的“亲人”指的是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从一般意义上讲什么样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血缘关系)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他们又是怎样成为亲人的呢?

  4、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志愿军战士回忆大娘为他们做了哪些事?

  ①抽学生回答:大娘做了哪些事?(送打糕 救伤员)

  ②,从这些事情中你体会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③请从这段话中找出最让你感动或你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做好批注。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学生交流展示。

  出示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理解“雪中送炭

  ⑤指导朗读。

  三、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看看前三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

  2、归纳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读 勾 批 诵

  3、请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二、三自然段。

  ①、按要求自学。

  ②、分四人小组讨论。

  ③、全班反馈讨论。

  4、出示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出示课件:“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该怎样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指导朗读

  四、感悟升华

  1、师:课文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讲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情,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并结合自己了解到的资料,说说志愿军战士们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汇报。

  师:是的,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这片土地上,志愿军战士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在这片土地上还长眠着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此时,他们怎能舍得离去呢?志愿军战士们只能从心底里喊道:“再见了,亲人!”(引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3、出示课件(离别的画面)

  师: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当志愿军战士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想到再也见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志愿军战士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4、“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依依不舍 难分难舍 依依惜别……)

  师:是的,他们将所以的话语和所有的情感都化为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说:“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慢慢地启动了,他们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亲人!”(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火车越去越远,缓缓地驶向了远方,他们会一次又一次从心底里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老师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老师小结:亲人虽然离别了,但是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却让人难以忘记,这种友谊跨越了国度,跨越了民族,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竖立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和平年代的今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着许许多多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你能与大家谈谈吗?

  (学生交流)

  2、向学生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新课

  师: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生:“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谁说“再见了,亲人”?

  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

  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

  〔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

  二、讲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对!讲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

  (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

  (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

  师:写得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

  生:“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

  师:对啦!那“多少”的意思呢”

  生:“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

  师:好!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八年来,大娘给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

  生: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

  生: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

  生: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

  〔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

  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象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棗

  生:(齐讲)十分感激。

  师:对!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天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

  生:(齐读这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该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对!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

  师: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

  师: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师: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结果棗(打出幻灯片4:“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生:(齐读这句子)

  师:“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师:“唯一”的亲人是指谁?

  生:是指大娘的小孙孙。(齐读句子)

  师: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

  生:这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打出幻灯片5:“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范读)对“高”、“深”要读得重些,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老师再范读)

  生:(齐读句子后“开火车”读:“我们怎么会忘记?”)

  〔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思想自然地渗入学生心中。〕

  师: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确实比高还高,比海还深,现在要分别了,志愿军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怎样呢?

  (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体会这种深厚的情谊。)

  〔老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础,所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朗读中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段课文,先默读课文,后做填空。(打出幻灯片6“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与敌人〖CD#4〗”)

  生:应填“同归于尽”。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一起被炸死。

  师:也就是说——

  生: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

  师:对!这件事是怎样的?

  生:(一学生复述这件事)

  〔以事激情〕

  师: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仇恨,她是个刚强的孩子。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

  师:对!对这,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学生纷纷举手)

  (一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而末尾那句呢?

  生:应读得轻些,慢点,对“刚强”读重些。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句子)

  〔从朗读中,可看出同学们对敌人充满仇恨,读到末句时,又饱含着对小金花的赞美。〕

  ——(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是最亲最亲的人,所以落泪了。

  生:因为志愿军叔叔和小金花相处了八年,小金花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还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现在亲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泪了。

  师:是啊!八年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军叔叔在朝鲜的国土上流血牺牲,现在亲人要走了,想到这一切,小金花会不落泪吗?

  生:(齐):不会。

  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么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生:(一男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得好!现在我们来听“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这件事的课文录音。(老师放该段的课文录音,同学们专心地听。)

  师:大嫂跑到哪里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生: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我从“前沿阵地”想到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阵地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

  生:前沿阵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是两军对垒的地方。

  生:在前沿阵地挖野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生:我从这词体会到大嫂是不顾危险,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点词语“大做文章”,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一学生读这句子。)

  师:“代价”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是指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

  师:这个反问句肯定了什么?

  生:肯定了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充分表达了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句子。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请听第三段开头的“告别”片断的录音。

  〔适时的导语加播放课文录音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师:(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是这些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

  生:昏倒在路旁。

  师:(板书: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

  生: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

  生:失去了妈妈。

  师:(板书: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

  生:失去了双脚。

  师:(板书:失去了双脚)

  生:(齐读:“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

  〔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

  生:(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点题十分适时〕

  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

  生:是用鲜血凝成的。

  〔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师:对!(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生:(齐读这句子。)

  师: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看,在站台上棗

  生: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

  师:列车即将启动了——

  生: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师:列车开动了。

  生: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再见!再见!”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

  生: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生:(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

  〔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

  论文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文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之中。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要达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一、抓词、句、段,潜移默化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应抓住重点词、句、段,运用多种教法,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

  同时还穿插看幻灯片、听课文录音、朗读等,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教育。

  又如一文,在讲读一、二、三段课文后,我抓住重点词“代价”,设计了一个问题: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学生经过读书、思考,作出了准确的回答。老师趁势通过一系列的板书:“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腿。”突出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这样,“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个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深含的思想内容,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句子所讲的在当时有可能实现吗?

  ②为什么?

  ③小女孩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的只是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文所讲的内容,并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便纷纷要求发言。他们说:“不可能实现。”“因为小女孩的奶奶死了,不死也无法让她得到幸福。她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是十九世纪的丹麦社会,是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在那个现实社会中只有寒冷、饥饿、痛苦。”在分析议论中,学生对小女孩十分同情,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剥削人的社会给广大人民带来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人剥削人的制度。

  又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个片断反映了老班长宁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崇高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我”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片断。教学时,我首先范读,然后问学生:同学们,当你的喉咙被鱼骨刺着时,感觉怎样?老班长把草根,鱼骨头硬咽下去时,就好像什么一样?为什么他还要咽下去呢?同学们激动地回答:“因为老班长要把鲜鱼、野菜让给三个病号吃,他宁可吃草根、鱼骨头。”“因为老班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因为他认为,如不咽下去,就没气力为三个病号找吃的,所以再难受,他也要咽下去。”同学们在思考、回答、议论中,不知不觉地被老班长这崇高的精神世界所感染,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自然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如《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再现书中所讲的情景,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所讲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的感觉。领略到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自然美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心底埋下爱祖国的种子。

  在教《梅雨潭》时,我把播放课文录音磁带与放映梅雨潭的幻灯片及重点词句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学完该课时,同学们激动地说:“梅雨潭太美了!”

  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我自制了一幅幻灯片,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的语言把第三、四段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图画,画下来,然后自己对画面加以解说。同学们很有兴趣地读书、画画,兴致勃勃地解说,在眼看、动手画、动口讲的过程当中,逐渐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对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三、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老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如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通过听录音,看幻灯片以及老师的导语,学生的想象,创设告别情景,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断,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又如,对《金色的鱼钩》一文,对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段落,老师进入课文角色,认真进行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语感。不少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为老班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收到了单靠“讲解”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强化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除了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利用这些内容,有意识地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听、说、读、写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受到熏陶、感染、以强化教育效果。

  如学了《幸福是什么》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英雄对幸福的看法的材料,然后召开主题队会,加以交流、表演,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初步确立起正确的幸福观。如学了《金色的鱼钩》后,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走访老革命干部,收集有关的革命故事,召开故事会,从而让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写《幸福的童年生活》。与课文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起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对余味未尽的课文,如《草地夜行》、《穷人》等,采用续写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给课文写结果部分,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点评

  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黄艳碧教师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当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黄老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黄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3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12个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3、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将参观活动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将参观活动与问题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像带,文字投影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老师范读,激情;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交流感受。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再见了亲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览。谁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参观的感受。

  学生发言。

  2、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二、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默读课文,结合文中几件典型事例思考:

  1、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 鲜血凝成

  3、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

  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指导朗读。

  (1)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追述这些历历在目、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的?(感激、感动、赞美、激动)

  (2)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最受感动的事例来朗读。注意表达你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三、学习抒情部分。

  提问、思考:现在志愿军就要同这些朝鲜亲人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

  学生个人自由读。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4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③感情朗读;

  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身感动的句子。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10-04

《再见了,亲人》教案03-15

再见了亲人课文读后感04-01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名师教案05-16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08-22

小学五年级课文《再见了,亲人》导学案04-03

小学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案04-0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04-03

再见了,亲人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