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③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④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⑤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③默写两首古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背诵、正确地默写古诗词
2、理解其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西江月》的课外练习上,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运用。
四、教法和学法
1、讲析法
2、朗读指导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五、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见到大家我非常激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大家灿烂的笑脸上,看到了明媚的春光,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咱们每一位同学都是这大好春光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希望在这节课上,大家能占尽春光,展现自我。好不好?
(二)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出示幻灯片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来一个男女生背诗对抗赛,采取单挑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赏一赏
同学们,我们的诗人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并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的画卷。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3——17)
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你联想到哪些有关的古诗句?欣赏完之后,你能不能写出来?
(四)写一写
出示幻灯片18
要求学生写出欣赏画面时联想到的古诗句。找五位学生到黑板前依次写出要求的古诗句。其余的学生在下边写。写完后找学生纠正错误。
此环节检测学生的默写情况。
(五)梳一梳
在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的基础上,梳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读二悟三赏。出示幻灯片19--20,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保存。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
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看 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这篇精读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3、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欣赏他的——乡村四月
4、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表达了,通过唱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推荐作业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 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这两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属于课外自读古诗词。
二、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古诗词的一些经验,可以自己简单的读一读古诗词,但是可能还在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
2、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感觉这节课要读的这四首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写作的方法多样,可读的角度较多,我就有点纠结,要从哪些角度带领你们读呢?不好选择,只好来寻求你们的帮助,你们来和我说说,你们平日里是从哪些角度来读古诗词的?
(二)自由批注
师:我们上学期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本单元在名著阅读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以往阅读古诗词的经验,从四首古诗中自选一首,自选角度做一个批注。
生:批注
(三)发言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四)呈现老师批注
1、怎样理解“诗中有画”?
2、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怎么传达出来的?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五)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读古诗
(六)我们一起来有情感的朗读四首古诗词
(七)学生任选一首诗一个角度,动笔写一写赏析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赏析;
2、教师进行相关语言表述的指导。
(八)作业:积累背诵四首古诗词,并继续完成其它三首诗的赏析。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3-31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11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7-23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学设计03-30
五年级上册语文《彩票》教学设计08-13
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设计03-20
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学设计02-2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11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挑山工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