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2 16:31:48 四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         、像        、像        。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雾凇》教学设计04-1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雾凇》教学设计(苏教版)04-01

四年级上册《春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5-25

苏教版四上《雾凇》教学实录(第一课时)06-15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优秀教案设计05-08

《雾凇》课堂教学设计「带反思」06-23

《雾凇》表格式教学设计「带反思」06-29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05-01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课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