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18 16:42:49 四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张纸条上都一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大家自愿资助受人爱戴的沃尔特、詹森回乡,使学生感受到文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融洽关系。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教学难点:

  为什么每张纸条上都写着同一个名字?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同一个名字〉〉。

  二、初读。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学习。

  3.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

  1.“时至今日,我还记得白铁皮屋顶上飘舞的彩带,仿佛还能闻到意大利面食的.香气,仿佛还能听到那动听的歌曲。”——为什么时隔20年,作者依然对这件事的印象如此深刻?

  2.有感情地朗读。

  3.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四、课堂练习。

  1.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多读读。

  2.小练笔。

  把最近班级里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写下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3.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树”中间的“又”第二笔变为了点,然后齐读课题。

  2.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把有关“去年的树”的命运的`问题确定为主要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接读课文,其余注意倾听,看是否能朗读得正确流利。

  2.正音,重点学习四个生字词的读音,齐读词语。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再次指名接读课文,分别是从开头到“向南方飞去”、从“春天又来了”到“鸟儿向山谷飞去”、从“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到“鸟儿向村子飞去”、从“在一盏煤油灯旁”到结尾,逐段引导学生说说: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相机板书。

  然后,让学生结合板书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看看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鸟儿和树之间有了一个什么约定?

  (2)这是一个怎样的约定?结合“一定”理解鸟儿的郑重承诺和决心。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体会二者之间的深厚感情。

  3、指导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思考:树会怎样被人伐倒?鸟儿会怎样向山谷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1)飞快、急匆匆、慌忙——因为鸟儿很想找到树。

  (2)担心、忧虑、伤心——因为挂念自己的朋友。

  在山谷里,鸟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树是怎样被做成火柴的?鸟儿会怎样向村子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齐读自己改动后的最后一句。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课文,鸟儿找到树了吗?她做了些什么?

  2、引导理解:

  (1)“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为什么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2)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3)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后两句话中,鸟儿都在“看”,她在看什么?那一刻她在想什么?她两次看得一样吗,想得一样吗?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自然段。

  三、交流感受

  1.我们一起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想到了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对鸟儿、对树、对作者。)

  2.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友谊的可贵·诚信的价值·情感的真挚

  3.齐读全文。

  四、学习表达

  1.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作者是如何叙述的呢?怎样表达的呢?引导感受童话虚拟、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写法和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2.布置小练笔(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鸟树

  珍情友谊

  信守诺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干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布置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同学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伤害它,我心中充满疑问,我开始静静地观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动?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四、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 一次又一次 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把自己成长的体验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

  2、把事情写清楚,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通过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选择最能表现“成长”这一主题的一、两件事情来写。

  2、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成长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不怕不怕》

  同学们,我们最近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今天让我们来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也当做一下课前热身运动好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教师的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鼓舞士气,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情绪铺垫。】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收获过成功的喜悦,经历过失败的磨练,生活中有笑有泪,有苦有甜。相信在你身上发生过许多让你记忆犹新的成长故事。引出课题:成长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及同理心,确定写作主题。】

  三、新授。

  1、(出示系列图片)打开记忆的开关,去寻找成长的足迹:瞧!那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誉证书、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这一切的一切将永远保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今天,我们就来把你们心间流淌着的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吧,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明确主题:把成长中最难忘(快乐、悲伤、逗笑……)的事写下来,注意写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围绕“成长”,把过程、感受写清楚、具体。说真话、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指导选材:通过上一堂口语交际课的学习,你准备写一个什么成长故事呢?(学生述说,师小结归纳出示课件)

  4、小组交流写作提要、写作打算。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故事,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

  5、范文引路,学习写法。重点指导作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做到有趣、生动、吸引人。

  【设计意图]范文引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指导评说,使学生从范文中获得写作的智慧,酝酿写作的情趣,打开写作的思路。又把有效的指导融入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慢慢地从生活中渗透出来,做到浑然一体。】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里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内容,或亲生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限制,说出来,写下来,而最关键的要说真话、吐真情,写真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正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体现语文学科“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

  五、作文展示,朗读分享。

  【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六、总结:还没写完的作文我们在课后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评、修改。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抓住特点写出自己的特色。】

  板书 我们在长大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设计意图:此板书简单明了,把整堂作文指导课有点睛之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切入举偶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二、游戏导入。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对培养学生语感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对话平台

  一、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二、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三、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多次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对比朗读感悟蔷薇花的娇美和孱弱,更激发了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利于学生真切体会萨沙要保护弱者的心理。】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朗读应该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个性化的朗读是学生情感的升华。比如“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就可以有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这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追求准确完整,关键是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探究的积极性。】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2、萨沙不甘心做弱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是否也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事物呢?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学习伙伴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提高书写质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 、自惭形秽 、软缎 、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1)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2)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 —— 赞扬 —— 自尊自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瞧,大家多精神,老师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一定会给在座的的各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上课。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看电视了吗?你们知道最近哪个地方发生灾难了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生:讲述自己了解的信息。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些连老师都不知道。不过老师也看到了一个悲惨的状况,那是在2006年5月27日那天,印尼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有近5800人在地震中丧生,34万人无家可归,地震还使33000人受伤,3倒塌不计其数,灾区的状况真是惨不忍睹啊!各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这手,给灾区人民送来温暖,并全力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候也曾发生过这样另人震撼的灾难!那又是谁伸出了援助之手呢?

  生:女娲。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31.《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的神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30页,老师非常想把这个故事再一次读给大家,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要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配乐朗读)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师:那你觉得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女娲)

  生:女娲是一个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女娲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女娲很神奇,女娲很了不起。

  师:说的真好,女娲的确很神奇,也很了不起。(板书:真了不起)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

  生:3、4自然段最能体现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

  2、学习3、4自然段,体会女娲补天过程的艰难、危险能及女娲的神奇力量。

  师:那好,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的`。请大家自读课文3、4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再找一找哪些词或句子能看出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拿出笔来画一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给大家。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女娲神奇和了不起?

  生:我读懂了女娲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从哪能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呢?

  生:A、我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这一句看出的,冒着生命危险一定很艰难。B、我从“零零星星”这个词体会到寻找五彩石很艰难。C、我从“她忙了几天几夜”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几天几夜”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是从时间的角度凸显女娲的神力。

  生:我从“找啊找啊“这个词看出寻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那怎样才能把寻找五彩石这一过程的艰难与危险读出来呢?自己练练,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大家看图,看图上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生:看图后回答,女娲找齐了五彩石非常高兴,喜悦。

  师:你能带着这各喜悦的心情把描写找齐五彩石的句子读读吗?

  生:(个人读,齐读)

  师:女娲终于找齐了五彩石,那她又是怎样补天的呢?

  生:女娲找齐了五彩石后在地上挖了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天就补好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检查读书(2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各小组读书5分钟准备赛读。

  师:各小组准备5分钟,看谁能像老师那样读书。等会各小组要进行读书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展示:小组之间比赛读书,力争人人正确、流利(一般让5、6号读)

  4、认识字词:拿出学案,读学案上的字词。小组比赛读词语。

  闷热旷地附近纤弱雷声大作大雨如注

  5、再读书。

  师:这次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自己读。小组之间比赛读。互相挑战。学生要互相评价。

  三、写字

  1、仔细观察红字

  2、教师范写2——3个。

  老师要在田字格里写。要分析起笔、顿笔,间架结构。

  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

  痛:要注意病字框的写法。

  除了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孙、挑、该、统”要注意左窄右宽,左边的偏旁不能超过字的三分之一宽度。

  学生描红。注意要描的像,描完再在田字格里临写。

  3、再临写两遍

  4、教师检测

  5、学生互改:1号改2、3、6号

  2号改4、1、5号

  老师给写错的纠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讲讲这个故事。

  2、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3、写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课题)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1、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三、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想对萨沙说些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

  妈妈

  爸爸每个人都要保护

  托利亚比自己弱小的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 )( )(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

  (一)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

  1.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

  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

  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

  (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

  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

  (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

  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

  (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

  (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

  设计意图: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著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

  设计意图: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思考。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课文。

  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五、拓展阅读。

  进一步体会人物执著的追求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捞铁牛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

  准备怀丙打捞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认识“蔽、搜”等7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6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蚌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

  3、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旷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3、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买票进宅”

  1、生自由试读课文。

  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如认读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小节。

  三、默读课文,“看宅划说”

  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句子。

  2、反馈交流讨论。

  3、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橡皮泥捏宅”

  1、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课文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程”。

  3、生拿出橡皮泥,捏造蟋蟀的住宅。

  五、角色转换,“广告创意”

  1、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

  2、语言转换,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设计广告。

  4、交流汇报,评选创意广告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广告链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

  a、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

  b、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

  c、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

  2、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

  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舒适的住宅。

  二、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挖掘的呢?

  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a、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

  b、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

  3、汇报交流。

  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升华课文,谱写歌词

  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知道了它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蟋蟀爱唱歌,蟋蟀的歌声也很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2、师生用课文展示《蜗牛与黄鹂鸟》的歌词,蟋蟀和蝉都是歌唱家,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蜗牛与黄鹂鸟》,创作一首《蟋蟀和蝉》的歌词好吗?

  四、生创作交流

  师生伴着《蜗牛与黄鹂鸟》旋律,齐唱改写歌词《蟋蟀和蝉》。(附歌词)

  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造啊造啊造住宅。

  工具柔弱又简单,一点一点往下挖。

  啊树啊上有两只蝉,,阿嘻嘻哈哈在笑它。

  洞穴随处可以找啊,何必辛苦整天挖。

  啊蝉啊蝉啊不要笑,自己造住宅才舒服。

  五、布置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蚌的声音)。

  2、选做题。

  a、《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b.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蜜蜂蟋蟀蝉蝗虫螳螂

  3、《黄冈》第7课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出名:唱歌、住宅

  选址慎重(向阳、隐蔽)

  住宅的特点:门口门外(干净、平坦)

  屋子内部(简朴、干燥)

  初寒动工工具柔弱

  建造的过程:不懈工作不随遇而安

  长期整修吃苦耐劳

  【教后反思】

  本文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说明,这种“舍而不弃、上挂下联”突出了重点,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0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7-3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4-17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乐园七》教案04-22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03-20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案03-0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02-23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太阳》教案02-26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