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22 17:23:22 三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8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1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个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表现自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的导入时的谈话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同学们都喜欢玩,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孩子思想过于严谨,所以看法都相对单一。

  而在课文理解方面,因为内容不是很深奥,所以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导方面,我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对列文虎克的磨镜片的恒心赞赏,就让他们读出赞赏的语气,学生对列文虎克很钦佩,就让他们读出钦佩的语气,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没有发现,让学生回归生活,孩子们畅所欲言,此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一写。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基本能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并有所收获。

  总之一句话,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将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2

  上完本课,感触很深,似乎没费多大劲儿,完成了本课,而效果也不差,《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无论是基础还是文本内容,算是落到实处。如果说,我在本课的教学思想上还有些道理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抓生活,乐生活。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本课语言朴实,寓说理于叙事之中,对于孩子来说,课题就很有意思,鉴于此种特点,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揭示新授内容,只是带着孩子们玩。那天正是大晴天,操场上阳光灿烂,我让孩子们到操场去捉影子,踩影子。那个高兴劲儿,有的孩子大声叫:“我踩着了。”也有孩子笑得不得了,说:“我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重合了。”我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有孩子说,面对太阳影子在后,背对太阳影子在前,左侧面对着太阳影子在右,右侧面对着太阳影子在左,正中面对太阳影子很短……

  我都很赞同学生的观察结论,接着回教室,我又给孩子们玩游戏,将蜡烛点固定在纸杯里,然后倒水,看蜡烛燃到水位以下会怎么样?有的孩子说,肯定会熄灭。我只是让孩子们观看着。突然有一男孩子叫起来了,说:“老师,蜡烛还在燃,而且快到水底了。”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下举手的孩子不少了,都争着说:“是流下来的蜡遇到冷水就凝固了。”还有孩子说:“蜡烛是圆形的,这样整圈的蜡就凝固在一起,水就不会淹着灯芯。”我夸奖了孩子们,说:“你们是玩出了名堂。”接着板书:《玩出了名堂》。

  接着,我讲了一个故事《捣鸟蛋的孩子》,揭示故事中的孩子就是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让学生带着一种“由玩未尽,由听未尽”的积极状态去读课文。学生非常愿意合作我的指导,师生共同交流彼此读书,做游戏的感受。很多孩子能总结“玩也会发现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发现科学。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儿,借机出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水有浮力.”我针对这个话题,设问“水真的有浮力吗?”教室里热开锅了。我给足学生议论时间,然后,我宣布回家去做做不就知道了吗?其实,平常孩子们都爱玩,只要老师带领学生玩玩问问,说说写写,乐中取乐,教学反思《《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因为全文就贯穿一个“玩”字,很多孩子玩火光镜,放大镜。

  二、阅读感悟写法。怎样写玩时快乐情形,这是本人在本课中要渗透的重点。本文讲述的是列文虎克一边看门,一边麿镜,玩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着写他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接着写他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就以一个“玩”字穿起了整个故事。将主人公“玩”的过程及收获写得淋漓尽致,使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出玩时的情形呢?这里我结合写作知识点作了详细的点拨。

  首先回忆哪次“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真回想自己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如:捉迷藏,荡秋千等。然后把最喜欢的一次“玩”的玩法和玩的过程作为重点写下来。并写出玩时的乐趣和感受。比如、写“荡秋千”(坐在秋千上,什么也不想,一上一下,来来回回,有一种飞翔的感觉。看看周围,一阵阵风吹过,一只只鸟儿飞过。在秋千上,我什么也不想,晃眼望望远处的景色,抬头望望蓝天,几朵漂浮的白云好像托着我的蓝色梦想……恍惚中已经过了很久,一个小时就过了,可我还是不想停下。“秋千”这“古老”的玩具,伴我度过童年的开始,童年的结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荡秋千那种忽上忽下的感觉,就是一种刺激,我喜欢秋千又高又远的刺激……

  本文在朗读的处理上,基调是亲切,惊喜的。比如、作者是怎样避免使用枯燥的专业术语的?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的意思。这里我“扶”着走的。文中的“小人国”指的是微生物。这里给“小人国”“居民”加引号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不仅起到强调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专业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阅读与作文比较。人们常说“玩物丧志”,玩怎么能玩出名堂呢?在本文的教学思路上,抓住这下题目,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很容易把持。这里,我出示有关名人例子。如:爱迪生在玩耍中产生了许多疑问,激发了他研究的热情,有一千多项发明;年顿在玩耍中,因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等。学完课文要趁热打铁和学生交流平时都玩些什么,有什么样的玩法使自己受到启发。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写作练习,应该说,在我的语文课里,这是我必过关的训练内容。在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玩耍中的乐趣和启发。如“捉影子”“扔鸡蛋”“一件快乐的事”等。

  在学生练习前,点拨使用修辞的准确性。比如、本课在表达上,是妙用拟人手法。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方法。出示句子:1、那是一个微观世界,微观世界里的微生物,比地球上的人要多得多。2、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我作了“对应式”的比较。“微观世界”拟人化“小人国”“微观世界里的微生物”拟人化“居民”。这样就能增强趣味性。此处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还加了引号,这样不仅起到了强调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增强了趣味性。

  总之,学习语文,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探究中获取信息,在快乐中获得成长,一种身心与知识上的成长,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一定有语文。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3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讲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这件事。整篇课文微软一个“玩”字,展开叙述。可是,事实上,列文虎克真的是玩吗?课堂上,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认为 “玩就玩些有意思游戏,打人、疯闹玩不出名堂。”有的说:“要想玩出名堂就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读课文,我们知道,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大门。看大门自然有门卫职责,门卫人员必须严守岗位,认真履行值班职责,坚持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不得擅离职守。负责职工上下班签到工作,对迟到早退者及时登记,不得循私情。严格执行来客登记制度,严禁小商小贩、闲杂人员和不明身份人员入院,外单位马车、轿子等未经许可不得进入院内,检查、慰问等马车、驴车、骡车什么的要求减速慢行并按规定位置停放。搞好门房及院内卫生,并做好院内绿化工作。做好院内安全工作,坚持夜间巡视,如院内出现紧急情况应及时向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可是,列文虎克竟然“玩”了起来。

  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动手。看来,能从列文虎克身上的“不务正业”中领悟到“不误正业”,目的就达到了。于是,在教学中,我从“玩”字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本课中的“名堂”的意思是什么。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讨论题:列文虎克每次是怎么玩的?他都玩出了哪些名堂?设定了学习任务后,我让学生多形式、多次数地阅读文章,让学生尽可能地报取更多信息。然后,在回去答问题时,我通过提示让学生抓住以下要点:他有哪些新的想法?哪些新的玩法?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最后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就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就能解决学习讨论题,完成学习任务。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4

  《玩出了名堂》是教会孩子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发现自然界的秘密,对于这样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较感兴趣。在课的设计中,我用一个“玩”字贯穿始终。在初读课文时,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现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他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针对这点,在课的开始,我就从课文整体入手,以“玩”切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玩的游戏和玩中的体会,然后让学生玩镜片,由此定准“玩”和“名堂”两大基调,让学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在讲读课文中,我主要采用了“读悟法“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更加充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就在这充足的时间、空间中。通过朗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平实,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同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把书读进去、读出味来,学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读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的最后,也就是在学生通过学文受到感染和启迪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我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从文本走到文本外,有超越了文本。

  但在课堂中,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整节课下来,比较轻松,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也很顺利,但我有一种感觉:学生学到了多少?对他们的启发又有多少呢?是个未知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圈内,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不应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开与收拢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实践教学中我还需要历练。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5

  《玩出了名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玩镜片玩出了名堂,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所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是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用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多形式、多次数地阅读文章,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更多信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课后拓展延伸时,我设计了两个要求,一是以读引读,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获;要求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同学评议是不是把玩的过程说清楚,然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来。这在教学中是个难度,大多数学生有内容写,就是表达不出,寥寥几句就结束了,往往写不出什么发现。

  课后我想:这节课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主要是我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明白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因此课堂收到了好的学习效果。至于课后的小练笔并不很理想,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加上平时训练少,以后这方面要加强。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6

  “名堂”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其次,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发质疑、以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究。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学要贯穿一个“玩”字。初读课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一开课就可以以“玩”为线索,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朗读是学生心灵与课文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感悟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讨论,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增强感悟,丰富体验,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3.在学生通过学文受到感染和启迪之后,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4.整个教学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突出一个“实”字;调动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互动心灵交流,突出一个“活”字;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频频闪现思维的火花,突出一个“新”字;力求“以情励学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

  本课教学中,我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现在,好几次学生没有读完或者回答完问题,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话了。还有当学生出现口误或者不规范的表述时,我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予以纠正,这样容易让错误在学生脑中扎根,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行为。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注意的地方,不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争取使学生学有所得,促使教学有效化。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7

  《玩出了名堂》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 课,故事既很有趣又引人深思。本文叙述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玩镜片玩出了名堂,发明了显微镜,又发现了微生物。学完本课之后让学生明白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年级的孩子大都是八九岁,没有一个不喜欢玩的。但能在玩中玩出名堂,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根据这一点,在教学时我首先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和在玩中什么心情,随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齐读课题并质疑:是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接着,我让学生多形式、多次数地阅读文章,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更多信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课程结束时,我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及收获,鼓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写完之后 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同学评议是不是把玩的过程说清楚,然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来。 当然这是一次小练笔,不能提更高要求,只要表达出要说的内容即可。课后我认真查阅,发现孩子们说的大都很具体,但很少写出自己在玩中的发现。我想:孩子们之所以没有写出自己的收获,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加上平时训练少,看来,以后在教学当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8

  在上这一课时,我想孩子们很是感兴趣,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个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表现自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的导入时的谈话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同学们都喜欢玩,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孩子思想过于严谨,所以看法都相对单一。

  而在课文理解方面,因为内容不是很深奥,所以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导方面,我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对列文虎克的磨镜片的恒心赞赏,就让他们读出赞赏的语气,学生对列文虎克很钦佩,就让他们读出钦佩的语气,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没有发现,让学生回归生活,孩子们畅所欲言,此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一写。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基本能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并有所收获。

  总之一句话,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将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放得开更要收得拢。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孩子们乐意去学,去读的,所以上起课来非常顺利,今天学习《玩出了名堂》,一节课下来感觉热热闹闹,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也很顺利,但我有一种感觉:学生学到了多少?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应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05-03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范文11-05

谁有《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06-26

《玩出了名堂》的语文教学反思01-16

玩出了名堂语文教学反思01-15

《玩出了名堂》语文教学反思01-18

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范文03-19

《玩出了名堂》优质教学设计与反思05-16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2篇谁有?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