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4篇课文。其中《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为精读课文,《好汉查理》为略读课文。课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组织教学活动。各篇课文简介如下:
29《掌声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30《一次成功的实验》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
31《给予树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32 《好汉查理》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
单元总体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认识23个字,会写38个字,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减少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会正确读写49个词语。学生能够主动积累ABB形式的词以及“不假思索、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彬彬有礼、恋恋不舍、风餐露宿”等成语,养成良好的积累意识。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理解词语。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掌声》一课要读出人物情绪的变化,《一次成功的经验》中人物的对话也应读出不同的语气。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学生能够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内在的心情和精神品质。
4、逐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合作的能力。如搜集圣诞节卡片、阅读有关合作的小故事。夸夸身边的同学。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
5、背诵《三字经》,了解成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继承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整理时间顺序、记叙文的三要素等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减少错别字,培养识字能力。
2、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内在的心情和精神品质。
四、推荐书目:《爱的教育》《三字经》
单元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
学习单元导语,了解这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围绕什么主题,写了哪些内容。能初步概括每一篇课文的大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这四篇课文均来自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每课教学设计的课前体验。布置学生观察身边残疾人的生活都有哪些不便,搜集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相关资料《张海迪的故事》;准备实验用的瓶子、小石块;了解圣诞节,准备卡片。
2.具体建议:
可以采用“课前体验──课中阅读──课后拓展”,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面。具体安排如下:
(1)渲染气氛,导入课题。教师可以从快乐的氛围导入新课,如游戏、歌曲等。
(2)初读课文,自主质疑。四篇课文均以记事为主,都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让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读出问题来,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掌声》一课,老师可以抓住两次“掌声”,让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一次成功的试验》可以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深化学生理解。例如,“顺利”、“不假思索”两个词。《给予树》一课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难点。“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把“实物”和“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教师可以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好汉查理》这篇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边读边思考,查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谈一些真实的看法,如怎样看待“坏”孩子等。这也是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做一个铺垫。
(4)感悟体验,注重朗读。《掌声》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关键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课文的前半部分语调要低沉缓慢一些,后半部分要活泼跳跃一点,这些都是由课文描写的氛围变化决定的。朗读指导要穿插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可以提示学生,你觉得这里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为什么?例如,朗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这句话时,可以先联系英子的来信让学生讨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是因为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并从这种爱中获得了动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很珍惜同学们的掌声。因此,这里要读出欢快的语气。
(5)课后拓展形式多样,如: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谈谈自己读文之后的感受等等。
(6)整体回归,拓展延伸。结合语文园地进行,可选内容如下:
A、基础大会战:字词大比拼、成语擂台赛等等
B、说说已经会背哪些《三字经》。
C、本单元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D、小练笔:自由练笔,与本单元学习有关即可。
3、教学中可采用的方法:
(1)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是理解人物的好方法。本组课文中人物都是随着情节的展开有变化,所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理解人物的心理,可以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2)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课后思考题的设置,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正所谓“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后,我们都拥有两种思想。”为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组是上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往往在最后的一个单元,总要让学生运用一些阅读的方法更独立地进行阅读思考。课后的要求也很简单,以交流和讨论为主。
(4)习作:自由习作。建议要写新鲜的,不要重复过去的内容。
4、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几方面内容:
(1)朗读与默读并重。默读的训练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能力之一。
默读的训练要有耐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我默读了几遍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大家应该关注这样的表述——默读了几遍。是说明学生的无声语言与思维要想同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的。在中年级,不应该特别强调默读的速度,倘若过于重视速度,会造成孩子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反而得不偿失。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巧借文本个性
在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是很有特点的,即所谓的“文本个性”。只是教师如若缺乏对文本的钻研,那就会熟视无睹,会错失训练的时机。
方法一:摘句串联法:我们要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就引导学生发现构段规律,并借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会用“摘句串文”的方式,很轻松就能理清了文脉。
方法二:以问促思法:这种方法应该是老师们最经常使用的常态方法。对于写人、记事等文章都比较适用,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文章的思路。
(3)理解词句的训练:
中年级最为重要的理解方法就是——联系(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或联系语境)但总归是要在学生的思维里建立联前想后的能力,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十分关注低中年级的衔接,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如何理解词语?如何理解段落?如何整体把握?这些都是提高理解力所必须跨越的障碍。需要我们进行逐项的训练。
(4)段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加强,习作练笔要跟进。
(5)习作:三年级的学生习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转换问题。由于词汇、句式、表达感受、布局谋篇等的积淀所限,孩子的表达应该是在写好一个习作片段。学生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得以准确地表达,须经历观察形成表象,展开思维、产生联系,提取词汇,运用句型,形成内部语言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中年级应该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意义非凡。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1、板书“060”
2、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3、(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算式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循导自学,整体感受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么学习这类课文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
3、自主学习。
4、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在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富有弹性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学习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提高学习效率。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交流问题。
2、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四、引导解读,品味真情
1、(出示小彼得的账单)读了小彼得的账单,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了解彼得开账单的原因、目的,理解词语“如愿以偿”并指导朗读)
2、品读妈妈的账单,体会情感: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账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结合自己的妈妈,想象一下十年来妈妈是怎样照顾小彼得的。
⑶计算妈妈十年来的报酬,体会母爱无价与无私。
3、图文结合,了解小彼得的转变,体会母爱的伟大:
⑴从小彼得的神态、动作与表情中体会他的“羞愧万分”。
⑵指导朗读。
4、领会“060”的含义:
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思想感情,将妈妈的账单蕴含的深刻情感步步推进,层层提升。
五、表达感受,抒发情感
作业超市:
我想对小彼得说:
我想对彼得的妈妈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使学生的现时感受和以往的积累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拓展延升
1、妈妈的账单让小彼得变懂事了,也让同学们变得更懂事了,让我们在心中永远铬记这份爱的账单。
2、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总结: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不断地增加,理解力不断地增强。这样,语言和情感就能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产生共鸣。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3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4
教材内容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教学时要通过自读自悟──移情体验──朗读品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难点:学习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带入情境。
1.数量词练习:一()新大衣一()面包一()生命一()爱
2.谈话:这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感动、中国人的自尊,也承载着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其中一个发生在中国留学生的身上的有关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3.播放课件,师生共同回顾“我”遇到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是数量词的学习,为了后面的三次选择做铺垫。然后,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并采用课件引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从三次选择中,悟爱国之情。
当“我”饥肠辘辘的走进面包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朗读课文第4至12自然段,找找你最有体会的句子,写写感受。
(一)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品读句子。
▲饥寒交迫,首次选择。
1.品“我”首次选择的句子。
2.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相机减少板书)
(设计意图:当“一件新大衣”从黑板上消失时,让学生体会失去的滋味,这种递减的是心情的逐渐沉重,是无法承受的选择!从不公平的交易中,感受“我”当时的饥饿和无奈。)
▲面对国旗,取舍两难。
1.品读“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
①理解“犹豫”,结合动作词,感受内心的挣扎。
②指导感情朗读。
2.品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理解“愣”、“久久地凝视”。
②揣摩“我”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悟隐藏其背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突显人文性原则。)
▲最终选择,令人敬佩。
1.品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①通过“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动作词,感受“我”身体的虚弱。
②仔细品读,领悟作者选择时态度的坚定,爱国情感的深厚。(相机减少板书)
③体会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心灵,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经过几次思想挣扎后最后保留的精华,带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从中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回归整体,配乐深情引读关于描写红旗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朗读更有效。)
三、从态度变化中,感敬重之情。
1.默读课文,找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对比体会。
2.小组交流,品老板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品读、对比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引出重点作好铺垫。)
3.出示老板态度变化句子,感受敬重之情。
4.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究、品读相关句子,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努力创设扎实的语文课堂,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
四、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总结谈话,文情交融,感悟升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又曾经在哪里看到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2.课件再现五星红旗在各地高高飘扬的图片。(背景音乐《红旗飘飘》)
3.小练笔。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随笔练习,在学生真正地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后,从而生成自己的爱国情,既可以提升情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六、作业。
1.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五星红旗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的习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渗透爱国之情。)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呈逐层递减的态势,黑板上剩的内容愈来愈少,突现课文中震撼心灵的爱国之情。我力求突出课文重点,用国旗和心形图案形象地展示“爱国”的主题。)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7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生活的幸福,引导学生懂得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7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歌曲磁带和录音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7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挂图、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看图听音乐,说说你从歌词和图画中都知道或感受到了什么?
2、大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歌曲创作背景:
每当唱起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就会不知不觉地走进歌词中描绘的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想起刚刚过去,或者早已逝去的童年。童年的歌,总是令人难忘;这一首歌,更令几代人都难以忘怀,因为,它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诗一般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50多年来,乔羽共创作了1000多首歌词,每首都不过数百甚至数十字,似乎并不起眼,但是品味着抒情的歌词,心头却会涌起纯真、振奋、美好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的字。
(方法提示:小组长负责抽卡点名认读;或全组轮读;同座互相抽查。)
(3)全班集体交流反馈。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认了字,又读了词,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读的准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后还可以把课文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
3、指名读,检查生字和课文的认读情况。
4、整体感知
(1)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看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指名反馈。学生说,老师总结。
三、精读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同座互相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并说说诗歌写了什么。
四、书写生字。
1、自由认记“浪、周、轻、凉”,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轻”,右边的书写要重点提示。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五、课后作业。
1、认读生词。
双桨、推开、倒映、白塔、凉爽、幸福、波浪、四周、轻轻、安排、做功课
2、写出下列多音字的两个不同读音,并组词。
倒( )( ) ( )( ) 中( )( ) ( )( )
3、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生词,学会书写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生活的幸福,认识到要好好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教师质疑:课文诗歌有三节,分别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你会用怎样的感情来读?为什么?
2、小组选择你喜欢的一节探究学习。教师听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提示: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词,分为三个小节,每节的结构基本一致,内容浅显易懂,但是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作者在描写景物是按照从远到近,从静到动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白塔、绿树、红墙,后写水中的鱼儿。同时在写鱼儿的时候,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描写手法。最后一节是写小伙伴的质疑“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可以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中的出答案。歌词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每一次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朗读的情感也应该不一样,第一次是被美丽的风景陶醉,可以读的轻柔一些;第二次是面对活泼的小鱼,可以读的轻快一些,最后一次出现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快乐,语音可以适当的提高,读出愉悦欢快的感受。
4、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5、练习背诵课文。
6、指名背诵课文。
三、书写生字。
1、自由认记“洒、做、课、排”,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洒”,右边是“西”。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①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导入。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读题)
④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⑤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什么名堂?
初读感知
①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b.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②学生自主读书。
③检查自学。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b.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c.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①多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③教师引导: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样磨镜片的,他心里会怎样想?
④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⑤指导朗读。能用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①练习写“堂、镜、闲、待、阅”这五个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③当堂展评。
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③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重难点: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①听写生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
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①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②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b.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③交流讨论。
抓住以下要点:
a.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b.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c.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④转换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⑤朗读体会感情。请同学们朗读“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体会感情。
a.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想朗读时应该表达怎样的感情。
b.感情朗读,评点交流。
⑥表达感悟。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欣赏玩出的名堂
①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②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句子,可多遍地读,另外还可参阅资料袋里的有关内容。
b.指名学生多人朗读。
③交流讨论:a.“小人国”指的是什么?b.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④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⑤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交流玩中收获
①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
②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练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或显示电脑课件中的生字:腿、随、调、简、拜、访、具。
②学生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正确、漂亮。
③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拓展活动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板书:
15、玩出了名堂
磨镜片
列文虎克 制作显微镜 轰动世界
最早发现微生物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9
【《灰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教学总结】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与繁华。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从地理位置、贸易。金融、商业、服务等方面简要介绍香港,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优美的语句,感受香港景色特点。
2、选择学习,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璀璨的明珠”的原因。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中国 1997年7月1日 回归 地名
以联想题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相机板书课题。
2、揭题,理解“璀璨”、“明珠”意思。
3、过渡语: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2-5自然段的中心词,整体感知课文。
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 合作探究, 精读感悟
(一)引导学生小组内自主学习喜欢的部分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5自然段中的其中一个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做上喜欢的记号,小组内交流感受。
通过知识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布置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课中交流对香港了解的知识,让学生对香港有感性认识。
(二)小组汇报,指导朗读:(可不按课文顺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借助课件中的有关图片让学生理解“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进而理解香港是“万国市场”。
(1)香港的面积并大,为什么说她是“万国市场”?
(2)“万国市场”是什么样子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她的特点?(。)
(3)“万国市场”里的商品这么齐全,你能通过读来展现吗?(抓住“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 物美价廉”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结合课件中有关美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一应俱全”,感受“美食天堂”,并指导朗读。
(1)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香港的美食特点?(一应俱全)
结合句子理解:一应俱全
(2)到底有哪些美食可以让人们尽情享用呢?请你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课件演示)
( 3)看到这么多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吗?
( 4)朗读:这么多的美食,这么好的地方,你能通过读来展现吗?想想该怎样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抓住词语“出色”及相关句子感受海洋公园的“举世闻名”。
(1)喜欢海洋公园的同学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
(2)海豚和海狮表演得怎么样?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出色)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海豚和海狮出色的表演,划出来,读一读。(4)如果你看了海豚和海狮的表演,你的心情怎样?请你试着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5)试用“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有时……”说句子。
4、学习第五自然段。
抓住中心词和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感受香港夜景的美。(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这一段的中心词是什么?(灯的海洋)( 课件出示: 香港夜景图片)
(2)“灯的海洋”从哪儿可以看出?
(3)文中用了两个比喻句来形容香港美丽的夜景,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香港美丽的夜景吧。
5、学习第六自然段
(1)、谈话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香港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有著名的海洋公园、美丽的夜景。她是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所以,作者最后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香港着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四、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的感情。
香港在经历了100年的沧桑后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香港,这颗我国南海之滨璀璨的明珠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香港区旗图案,同时歌曲《东方之珠》响起)
五、趣味作业。
装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海洋公园 灯的海洋
作业布置:书写生字 完成同步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鹿角和鹿腿给鹿带来什么。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好处。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理解美丽与实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不能过于注重事物外表,得看它有没有用处。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鹿角和鹿腿给鹿带来什么。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不能注重事物的外表,得看它有没有用处。
四、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陶罐和铁罐》,思考课文的寓意。
②课文朗读录音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①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
②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铁会氧化的资料。
③师生共同回味寓意:铁罐很坚硬,这是铁的优点,但同时又具有会氧化的缺点。陶罐容易碰碎,这是陶制品的缺点,但同时又有不会氧化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④教师板书课题:狮子和鹿,请学生读题。
⑤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①进行闯关活动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第一关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关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关是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本课寓意。同座同学互为闯关员和守关员,做闯关的准备。
②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的准备。
③同座同学开始闯关。一次没有过关,可以练习后再次闯关。
④汇报、交流,展示闯关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可加1颗星,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可加2颗星,参与此文转自淘.教。案网().第三关展示的可加3颗星。
A、愿意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守关员,看他们是否能通过。
B、愿意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互相评议,看哪些地方读得有感情,也可请读书同学自己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C、愿意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说说自己领悟到的寓意。看谁能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说得有理有据。
⑤增设一项特别奖项——“智慧星”:鼓励学生比较《狮子和鹿》与《陶罐和铁罐》的相同之处。
三、拓展练习,引导实践
①摘抄本课中你认为写得写的词句。
②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③课后找《伊索寓言》读一读。
板书设计:28*、狮子和鹿
鹿角:精美别致差点儿送命
鹿腿:太细、配不上狮口逃生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教案二》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
2、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赵州桥及现代的桥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你心目中的赵州桥?
注重说话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教师随机指导。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完成预习要求。
先分小组朗读,再小组之间比赛读。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品读体验
1.介绍赵州桥的第三个特点:
美观
作者通过龙的姿态写了赵州桥的美观:不仅刻画了各式各样的龙,而且雕刻得精美,象活的一样。这种静、动相结合的写作,给人印象深刻。
2.整体感受赵州桥的后两个特点:
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再分别介绍。
3.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1.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一读,演一演:作者通过龙的姿态写了赵州桥的美观:不仅刻画了各式各样的龙,而且雕刻得精美,象活的一样。
3.练一练:这里的说话,既是句式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同桌一人一句轮流读这一段,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
三巩固延伸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会写14个生字。
a.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说说哪个字让你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记忆的。
b.写字。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练习写字。
c.评字。小组长检查,互相评价。
1.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会写14个生字。根据老师引导完成本节课的写字任务。
1.学习写作方式,积累美词佳句。
2.训练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先复习《蜜蜂引路》一文,预习本课,进行联系比较学习。
(2)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在熟读,分角色读文的基础上,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人是怎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骆驼的特征的。
三、教学难点:
学会初步的分析、推理,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启发学生思维、想像,对学生进行观察与思维的训练。
四、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路左边蜜右边米驮着蜜和米顺着脚印找
啃过的树叶齿印缺牙齿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2、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3、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4、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5、总结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6、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人物多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街市热闹
桥头趣景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读“干燥、暮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能用你喜欢的词语形容一下鲜花吗?我们都知道鲜花可以欣赏,但是它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花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启发学生对课题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带领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问题归类。
三、自主朗读,解答问题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心里的疑问,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朗读要求: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找到答案就在旁边标上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老师来考考你们。
(1)出示生字认读 自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2)出示词语认读 自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3.就初读提出的问题,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答案。
四、指导难写、易错字( 醒 嫩 强 修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朗读感悟。
1.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吗?
(1)出示喇叭花图片,说一说像什么?怎么吹喇叭?
(2)体会一下喇叭花开时的高兴心情,感悟拟人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
(3)出示蔷薇花,对比体会“蔷薇花开了”和“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两种不同句式带来的不同感受。
(4)感受课文不同句式的表达方式,把自己融入到鲜花之中去,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同法学习其他花开放的句子。
2.过度: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答案,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1)梳理原因:
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
②开花时间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2)理解花开不同时的原因。
3.制作花钟
三、梳理总结
植物学家平日里细心观察发现了花开不同时这一有趣现象,并且利用这种现象制作出了花钟,你想认识一下这位植物学家吗?出示植物学家的图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细心,有创意,多联系)
板书设计
发现?----------------(不同的花不同时间开放)
研究?-----------------(为什么会不同时间开放)
利用?-----------------(制作花钟,知道大致时间)
3.课后反思
《花钟》是一篇语言优美,思路清晰的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向我们说明了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问题导学阅读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联系多思考的习惯。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在朗读中感悟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带来不同的感受,而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课程一开始,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对课题质疑。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能力都不是很高,如果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全文进行质疑,学生未免有点摸不到头脑,很可能提出一些不相关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我设计的是对课题进行质疑,范围一下子缩小了,而且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提出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花钟,花钟里都有什么花”等等,把这堂课的门槛设置的低一些更适合我们的学生接受。然后就是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思考找出答案。这样通过问一问,找一找,答一答,学生理解课文就很容易了。之后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反复朗读,加动作,加表情,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花开的魅力,通过比较“蔷薇花开了”和“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等一些不同句式,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平日里这种朗读训练并不是很多,他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不懂得如何融入到课文中去,如果不融入到课文,那么理解课文就是机械式的,没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依旧会把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列为重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没有充分的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学与老师引导的教这一互动关系,因为害怕放手太多导致会不按我的教学设计发展,所以依旧显得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二在学生质疑课题的时候,因为害怕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所以给学生们提问题的时间很短。如何处理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是我以后需要多学习研究的地方。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一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3-3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8
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语文乐园八教案03-31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4-29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自信》教案05-06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2-04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3-05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二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