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
《荒芜的花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茵、仆、允、勿、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3、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题
1、(板书:花园)(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副美丽的图片,这是贝尔太太的一座花园,我请小朋友用一句话介绍一下这座花园。(学生说)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一片荒芜,(补充板书:荒芜)读题。
看图,解释荒芜。
3、读题释题:文中是怎样描述这“荒芜的花园”的。自由读课文。找句子。划线。
出示句子:几年后,有人再往这所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块来读读句子,感受这花园荒凉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初读课文。究竟这花园为何会变成这番情景?请大家分节来读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齐读词语。
2、师:谁时花园的主人?(贝尔太太)课文中还提到了谁呢?(年轻人、小孩子、老人……我们统称为游客),(板书:贝尔太太游客),他们与这座花园之间发生了什么关系?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尔太太、游客及花园的词语。解释词语。
贝尔太太:生气孤独寂寞
游客:毫无顾忌忘乎所以贪玩望而却步
花园:又大又美杂草丛生毒蛇横?行荒芜
三、细读文章,体会佳句
1、贝尔太太的花园原本是如此美丽,以致于吸引了许多游客,让我们从书上看看他们的表现,先自己轻声读1-2节,再说一说。(出示填空)。
出示:贝尔太太的花园又大又美,以致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来玩了。年轻人______,顽皮的小孩子______,悠闲的老人______,还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______。然而,贝尔太太却______。
师;他们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
师:因为花园的美丽,人们毫无顾忌,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一切!然而这却使贝尔太太却觉得人们真是有点——忘乎所以
2、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花园后来都变得杂草丛生,它荒芜了,这里面有一个原因,请大家自己轻声地把课文当中描写荒芜的原因的段落轻声、快速读一遍,开始!
师:读完之后,谁能够给我介绍一下原因?(读完一篇文章再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么这篇文章里的话就变成自己的话了。当你积累下越来越多这样的话,那你就会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了。)
生:贝尔太太写了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
生:贝尔太太让仆人换了一块新牌子: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第一块牌子毫无效果,就如同在很多花园里都会写:保护绿化人人有责。很多人都毫无顾忌。后来,贝尔太太用这种方法威胁大家,大家相信了贝尔太太的话,就对这所花园望而却步了,于是再也没有人光临这所花园了,所以荒芜了。
3、几年前,看看自己美丽的大花园和快乐的忘乎所以的游客,贝尔太太心里会怎么想呢?几年后,面对荒芜的花园,她又会说些什么呢?
完成练习:
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生:他们总是来玩,把我的花园都踩得不知道像什么了。(贝尔太太多自私阿,她只知道自己拥有美丽的花园,却不允许其他人来玩。)(真是一位想象丰富的小朋友)(你的想象真丰富,大家需要向他学习)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生:如果当初我允许他们进来玩,那该多好啊。(恩,他知道后悔了。)
生:如果我也能够把美丽的花园分他们一点,那花园就不会荒芜了。(是啊,如果贝尔太太当初能这么想就好了。)
4、几年后,偶尔有人再往那所昔日充满快乐的花园去时,却发现——,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荒芜”的仅仅是贝尔太太的花园吗?
师小结,再读课题: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她的内心空荡荡的,犹如一座——荒芜的花园。
5、同学们,如果我把每个人的心灵比作一座花园,当你的心灵充满了自私这种不好的品性的时候,你的心灵,这心灵的花园就会变得杂草丛生,是不是?所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需要什么来滋润它?
6、一起来看课文中的句子: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如果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分享,充满了感恩,充满了友爱,充满了大方,充满了善良,这些好的品质,那么我们就一定很快乐,带着这样的体会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小节,预备,齐!
7、学习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话要跟贝尔太太说吗?
四、总结:和大家一起分享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那么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千千万万份快乐,那么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2
一、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多媒体出示课题,齐读)。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那么,课文中“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谁呢?
2、学生交流。
过渡:“菩萨兵”,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呼,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这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
[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满含感情地读课题和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意图]提出这样一个能够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体会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2、读读这几段话,看看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可以把你体会到的和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
(1)多媒体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B、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D、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E、师述: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多媒体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司令着急的心情?他急的又是什么?
B、交流。(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C、师述: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D、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相机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呢?)
E、指导朗读。
师:这两段话,一段是翻译说的,一段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相机评价)
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还有谁愿意通过朗读将这样一位朱总司令带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多媒体出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A、学生自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B、学生讨论:“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结合课文说说“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C、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
D、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的?
E、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更是指朱总司令所带领的红军战士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他们一心为民的形象扎根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意图]根据上面提出的“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一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F、指导朗读:
a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
b从刚才的朗读,品味中,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c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G、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师引读: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多媒体播放录像)像这样的劳动场面,你想到了哪个词呢?是的,当许多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如大扫除,植树时就可以用上“热火朝天”。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
(三)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2、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谢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丰满.
3、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这句话表达了藏民对红军怎样的情感呢?(信任与感激)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吗。(指名学生朗读)
小结:是呀,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是藏胞们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
4、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感激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这么好的司令,这么好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刚开始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
(四)总结课文,延伸内化
1、小结: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们称红军为——引读课题《菩萨兵》。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把藏胞和红军间的这份鱼水深情也深深地埋入心底吧!再读课题——《菩萨兵》。
2、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3、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菩萨兵》一样反映军民情的感人故事。(多媒体出示解放军战士抗击雪灾的图片,5.12抗震救灾的图片)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4、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人——《菩萨兵》。(学生再次读题)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读“干燥、暮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能用你喜欢的词语形容一下鲜花吗?我们都知道鲜花可以欣赏,但是它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花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启发学生对课题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带领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问题归类。
三、自主朗读,解答问题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心里的疑问,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朗读要求: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找到答案就在旁边标上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老师来考考你们。
(1)出示生字认读 自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2)出示词语认读 自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3.就初读提出的问题,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答案。
四、指导难写、易错字( 醒 嫩 强 修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朗读感悟。
1.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吗?
(1)出示喇叭花图片,说一说像什么?怎么吹喇叭?
(2)体会一下喇叭花开时的高兴心情,感悟拟人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
(3)出示蔷薇花,对比体会“蔷薇花开了”和“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两种不同句式带来的不同感受。
(4)感受课文不同句式的表达方式,把自己融入到鲜花之中去,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同法学习其他花开放的句子。
2.过度: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答案,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1)梳理原因:
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
②开花时间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2)理解花开不同时的原因。
3.制作花钟
三、梳理总结
植物学家平日里细心观察发现了花开不同时这一有趣现象,并且利用这种现象制作出了花钟,你想认识一下这位植物学家吗?出示植物学家的图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细心,有创意,多联系)
板书设计
发现?----------------(不同的花不同时间开放)
研究?-----------------(为什么会不同时间开放)
利用?-----------------(制作花钟,知道大致时间)
3.课后反思
《花钟》是一篇语言优美,思路清晰的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向我们说明了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问题导学阅读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联系多思考的习惯。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在朗读中感悟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带来不同的感受,而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课程一开始,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对课题质疑。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能力都不是很高,如果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全文进行质疑,学生未免有点摸不到头脑,很可能提出一些不相关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我设计的是对课题进行质疑,范围一下子缩小了,而且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提出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花钟,花钟里都有什么花”等等,把这堂课的门槛设置的低一些更适合我们的学生接受。然后就是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思考找出答案。这样通过问一问,找一找,答一答,学生理解课文就很容易了。之后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反复朗读,加动作,加表情,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花开的魅力,通过比较“蔷薇花开了”和“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等一些不同句式,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平日里这种朗读训练并不是很多,他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不懂得如何融入到课文中去,如果不融入到课文,那么理解课文就是机械式的,没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依旧会把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列为重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没有充分的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学与老师引导的教这一互动关系,因为害怕放手太多导致会不按我的教学设计发展,所以依旧显得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二在学生质疑课题的时候,因为害怕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所以给学生们提问题的时间很短。如何处理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是我以后需要多学习研究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4
教材简介:
这次语文园地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宽带网”。
“口语交际”是结合本组的课文学习及“宽带网”的内容进行的,而“习作”部分承接口语交际进行整理,写成习作。
“我的发现”是让学生体会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义是不同的。“日积月累”中设计了“读读背背”和“读读记记”,其中“读读背背”是启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读读忘记”意在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进行扩展练习。
“宽带网”从“迷人的风景”和“富饶的物产”两方面向学生提供了资料,丰富了学生的资料积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组的口语交际而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通过整理写出习作。
2、了解了解不同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意义,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3、积累名诗、名句。
4、积累成语,发现其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口语交际,从而整理、写作。
2、学习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区别相同字的不同意义。
3、通过观察发现词语特点,并积累相类似的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
2、感受祖国的迷人风景和物产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口语交际和宽带网结合进行,课前可以先了解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情况进行分组,做好交际前的准备,同时还要注意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2、交际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照片进行介绍,也可以收集自己喜欢的地方的图片进行介绍,或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介绍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合作进行。
3、“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读读记记”就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读中观察发现词语中的奥秘并进行词语积累和识字练习。
4、课时建议:宽带网、口语交际、习作可以用四课时进行;其它部分为两课时。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5
【《灰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教学总结】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6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9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 《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 《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 《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读课文中的新词.
2.理解课文是分几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3.对重要句段的理解.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香港的魅力.
2.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难点: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当你们的导游姐姐带你们去我国的东方之珠——香港去旅游。
2. 用简短的语句介绍香港。]
3. 板书:香港
(二)进入新课
1. 教学词语。
2. 课件出示海豚和海狮的精彩表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快速默读课文,说出导游姐姐将从哪几方面去介绍香港。
4. 板书:旅游胜地 美食天堂 万国市场 灯的海洋
5. 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海豚和海狮表演的句子。
(三)指导朗读感知重点内容
1.指名读。
2.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引导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6.感悟中心句的表达方法。
7.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说一说(任选一句为中心句展开去说)
1.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
2.公园里百花齐放。
3.蓝天上白云朵朵。
(引导学生任选一句展开去说)
(五)出示课件美食图片
1.欣赏图片。
2.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都有哪些地方的美食。
(六)出示课件商场图片
1.学生说说想买的物品并说理由。
2.随机理解琳琅满目,物美价廉。
(七)出示香港迷人的夜景
1.欣赏。
2.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有哪些灯的光交集在一起?
3.指名学生回答。
4.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1.谈话。
2.板书:璀璨的明珠。
四.写一写
1.写一张祝福卡,赞美香港或祖国。
2.学生说一说。
五.情感升华
课件播放歌曲《东方之珠》结束课堂教学。
六.板书设计
香港,璀璨的明珠
旅游胜地
美食天堂
万国市场
灯的海洋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0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讲读1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图片
五、教学目的:
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用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读懂第一段。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六、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
(一)、启发谈话。
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着智慧,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等)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有什么特点呢?
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
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拱券净跨37.37米,桥面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赵州桥由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
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公元14世纪,法国在泰克河上建造过一座拱形桥,但已毁坏,赵州桥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
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崭新一页。
(二)、指导预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划划(用直线划出新词,用波浪线划出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有关词句。)
2、拼读生字音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初知课文内容(建造年代久远,坚固而且美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的意思。
2、指名回答查字典的结果。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记录。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阅读时,要找出这些词句,想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段,大家仔细找找这一段的重点词语是哪一句。板书: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3、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年代久:隋朝李春建造的,已经有1300多年了。解释:“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距今1300多年。
设计上的独特:这座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设计上的独特,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将会学到。
4、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2、预习课文并想想习题1、2的回答。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讲读2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有关赵州桥的图片
五、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六、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回顾这一段的阅读方法,说说这一段的段落意思,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句。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那么它为什么能如此闻名呢?除了它的年代久远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设计,是个创举。第2段就写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下面的问题。(投影出示)
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5句话)
⑵、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⑶、找找这个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2、集体讨论。
⑴、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所以课文第1-3句具体介绍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第4句: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解释:“横跨”:因为发大水时,河水不但可以从大桥洞流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减轻了流水时对桥身的冲击力,所以说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⑵、这段话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为什么是这句?(出示这句话)
3、小结第二段。
结合完成《作业本》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填好后读一读,集体订正。
谁能说说这一段话主要讲了赵州桥什么?(坚固)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第2自然段从它的设计上的创举来说明赵州桥的坚固,而这一段则主要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赵州桥的美观,下面请大家看课文第3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完成下列问题。
⑴、找一找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
⑵、说一说这一段的重点词句是什么?(精美的图案)
2、回答问题。
3、分析第3自然段。
⑴、请大家读读第3小节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不但坚固”总结第2自然段的内容,“而且美观”是指这段课文介绍的重点。出示:“不但……而且……”练习说话。
⑵、课文从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美观?(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明美观。)
⑶、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的……有的……还有的……
出示:理解:“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②、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冒号后面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③、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请一学生读。
这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所以这一句话是把前面列举的三种图案作了概括。这里用先列举后概括的方法把图案的精美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4、小结这段话的第一句,总起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接着通过三种图案分述它的美观,最后,又总结了“所有的龙……像活的一样”这种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写出了桥的美观。
四、小结。
第二、三自然段课文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两段之间用过渡句连接起来。
五、要求有表情地朗读、引背第3段。
板书:
赵州桥 坚固(设计独特):长 宽 大桥洞 小桥洞
美观(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第三课时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
五、教学目的:
1、联系第一自然段,正确理解第4自然段,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六、重点、难点:
继续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作业、板书……)
(一)复习巩固(引读)
1、课文写赵州桥与其他拱桥的不同点有两处: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这样的设计。设计者考虑到平时_________,发大水时__________,这种设计是个创举,是因为它有两个好处,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2、复习第1段。
⑴、过渡:赵州桥在哪里?谁设计建造的?默读完成填空(然后连起来说一段话。)
时间:
地点:
设计者:
⑵、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二)指导阅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要求读后找出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然后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
3、讨论:联系上面3个自然段,说说什么地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哪里告诉我们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设计独特,坚固、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桥年代久远,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自由练读。
2、引读。出示投影片填空:
写赵州桥的雄伟,课文从桥( )、( )和( )三方面来说明,赵州桥与其他拱桥的不同点有两处,一是( ),二是( )这样的设计。设计者考虑到平时( ),发大水时( ),这种设计是个“创举”,是因为它有两个好处,一是( ),二是( )。
(四)、课堂小结。
赵州桥是一座桥,一个建筑物,象这种写建筑物的文章与别的写事情的文章不同。它首先写了什么?(赵州桥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简单介绍赵州桥,并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接着讲了它为什么世界闻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第二段)此外还写了它的什么?美观,最后第四部分讲了这样一座坚固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以后我们介绍一个建筑物时也可以尝试这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摘录有关句子。(1)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2)写赵州桥美观的。
2、用“不但……而且……”,“既……又……”造句。
3、完成同步练习上的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赵州桥
时间:1300多年前
地点:河北省赵县交河智慧才干
设计者:李春
雄伟坚固(设计独特):长 宽
大桥洞 小桥洞 历史遗产
特点 有的互相缠绕
美观(精美图案) 有的回首遥望
有的双龙戏珠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羡慕”、“彬彬有礼”、“恋恋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查理的变化以及得到罗伯特先生送到刀的原因,认识查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理解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怎样去爱别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查理的变化以及得到罗伯特先生送到刀的原因,认识查理。
三、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怎样去爱别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课前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①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②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③检查读书情况。
A、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B、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②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①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实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①引导谈话: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②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③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①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②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板书设计:
32*、好汉查理
帮助杰西
查理成为好汉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2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及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6、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7、能抓住特点向别人介绍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组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语句准确,生动、形象。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引导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3、在学习课文前后,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5、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6、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时间】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1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1课时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3
教材内容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教学时要通过自读自悟──移情体验──朗读品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难点:学习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带入情境。
1.数量词练习:一()新大衣一()面包一()生命一()爱
2.谈话:这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感动、中国人的自尊,也承载着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其中一个发生在中国留学生的身上的有关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3.播放课件,师生共同回顾“我”遇到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是数量词的学习,为了后面的三次选择做铺垫。然后,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并采用课件引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从三次选择中,悟爱国之情。
当“我”饥肠辘辘的走进面包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朗读课文第4至12自然段,找找你最有体会的句子,写写感受。
(一)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品读句子。
▲饥寒交迫,首次选择。
1.品“我”首次选择的句子。
2.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相机减少板书)
(设计意图:当“一件新大衣”从黑板上消失时,让学生体会失去的滋味,这种递减的是心情的逐渐沉重,是无法承受的选择!从不公平的交易中,感受“我”当时的饥饿和无奈。)
▲面对国旗,取舍两难。
1.品读“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
①理解“犹豫”,结合动作词,感受内心的挣扎。
②指导感情朗读。
2.品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理解“愣”、“久久地凝视”。
②揣摩“我”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悟隐藏其背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突显人文性原则。)
▲最终选择,令人敬佩。
1.品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①通过“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动作词,感受“我”身体的虚弱。
②仔细品读,领悟作者选择时态度的坚定,爱国情感的深厚。(相机减少板书)
③体会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心灵,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经过几次思想挣扎后最后保留的精华,带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从中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回归整体,配乐深情引读关于描写红旗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朗读更有效。)
三、从态度变化中,感敬重之情。
1.默读课文,找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对比体会。
2.小组交流,品老板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品读、对比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引出重点作好铺垫。)
3.出示老板态度变化句子,感受敬重之情。
4.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究、品读相关句子,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努力创设扎实的语文课堂,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
四、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总结谈话,文情交融,感悟升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又曾经在哪里看到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2.课件再现五星红旗在各地高高飘扬的图片。(背景音乐《红旗飘飘》)
3.小练笔。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随笔练习,在学生真正地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后,从而生成自己的爱国情,既可以提升情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六、作业。
1.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五星红旗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的习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渗透爱国之情。)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呈逐层递减的态势,黑板上剩的内容愈来愈少,突现课文中震撼心灵的爱国之情。我力求突出课文重点,用国旗和心形图案形象地展示“爱国”的主题。)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
c、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 评选最佳展示员。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进行我的发现、读读背背的教学。
3、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我的发现
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语。再让学生按这两个特点分别组词,丰富词汇。
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黄、红、绿、蓝”颜色的词,看哪一组说的词最多。
二、 读读背背
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者意思相反的词语成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让学生再读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试着背背对子歌。
三、 总结: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行我会填、趣味语文的教学。
3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
口头填空“匆匆地( )”“快活地( )”。通过交流,激发兴趣,开启思路。
各人在书上填写。
读读各人填写的词语。适当组织评议。
二、趣味语文
绕口令比赛。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绕口令比赛,要求是看谁的口令绕的最准、最快。
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
在小组里先进行比试,选出一至两名最佳选手。
各组选手进行比赛。
评比后授奖
三、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在下一次比赛中再大显身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一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3-3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8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二教案03-12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天地五教案03-08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自信》教案05-06
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26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4-29
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语文乐园八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