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6 18:48:11 七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反思

  《竹影》教学反思1:

  《竹影》这篇文章是被我们组公认的一篇比较难讲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争论不休,最后我们拟订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备课时可以进行适当修改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反思

  首先,我的设计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艺术和美。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体味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更为深层次趣味那就是艺术的美。

  其次,对于课文的讲解,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2、从这些活动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这个人物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4、全文表达了什么主旨?此过程采取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从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进行。应该说学生的回答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发散讲解的语句相对就多了点。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优点在于:教学环节能自然流畅的完成,能完成教学的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回答最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不足之处:环节设置不满意:在讲到最后一个问题之前,引导了艺术问题时,安排了一个欣赏比较活动环节,即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欣赏。这个环节设计在上完课后发现稍微显得有显宾夺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宽学生的视野,结果却显得是教师在自我展示 。

  《竹影》教学反思2:

  我的总体思路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艺术和美。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另外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更为深层次趣味的艺术美。

  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部分A竹为中国古代四君子之一B吟诵郑板桥《竹石》

  2整体感知部分A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a我和弟弟乘凉看天看月b华明绘竹影c父亲给我们介绍中国画的知识。从这些活动中主要内容是什么?次要内容是什么3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们绘竹影,父亲给我们介绍中国画的知识。

  3解析文本部分:A次要内容“我和弟弟乘凉看天看月”在文中的作用,从而引出铺垫与伏笔B父亲给我们介绍中国画的知识,都介绍了那些知识,欣赏中西画的特点——让孩子们掌握了这么多知识,文中爸爸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C学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多角度思考:(1)家庭教育的影响。(2)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美。(3)要学会尊重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这节课,我认为优点在于:教学环节能自然流畅的完成,能完成教学的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回答最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注意环节: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欣赏。这个环节设计应该重在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中爸爸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千万不可因此显宾夺主。否则就会成为美术欣赏课了。

  《竹影》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就已听过,早先也看过两三遍,有几位老师开课也谈起过这篇课文。而我自己现在也要教学这篇课文在备课时,发现课文后面练习有这么一道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是不能含糊的。所以,现在备课时我首先要找出这些“充满童趣”的语句来。但是,我课文看了好几遍,却始终没有发现有关“充满童趣”的语句。难道题目出错了,课文中本来就没有这类语句?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自己没能找出来。怎么办呢?俗话:“船到桥头自然直。”把其它内容准备得充分一些,这一问题就交给学生,学生肯定会发现“充满童趣”的语句来。

  果然,在课堂上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很快地就找出来,纷纷举手,让他们一说,这些语句果然都是“充满童趣”的。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出来,而我却不易发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的理解能力不如学生?当然不是。根本原因在于我已是成人,已失去童心,所以发现不出“充满童趣”的现象。于是,我颇有感慨:人人在盼望长大,渴望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失却童真。儿童的世界新奇而美丽,充满惊异和乐趣。可是,对我们多数人来说,等不到成年,这种锐利的目光,爱一切美丽的和令人惊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经迟钝,甚至丧失殆尽,这真是我们的不幸。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真诚地相信,对儿童来说,感觉比知识更为重要。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竹影》语文教学反思03-28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实录05-06

《竹影》教学设计05-0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设计04-10

《竹影》优秀的教学设计04-14

关于竹影教学设计04-14

《竹影》教学设计范文04-17

七年级下册《竹影》练习题05-0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