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时间:2024-10-10 19:22:19 秀凤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指围绕本课课堂教学实际展开的主要场景记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1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三: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师:[示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声]高积云。

  生2: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生:[齐声]晕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教师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点拨、调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本案例中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旧有的说明文教学常是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机械繁杂,教者吃力,学者厌烦。本案例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力求删繁就简,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再次,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模仿、加工、游戏、创造,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最后,但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结课甚至有些仓促。(2)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得课堂不够流畅。(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2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天空中的云呢?它们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来预测天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看云识天气的科普说明文 ——《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等特征来识别天气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

  学习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师: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云的形态?它们分别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

  生:课文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云的形态。卷云预示着晴天,卷积云也预示着晴天,积云预示着晴天,高积云预示着晴天,卷层云预示着晴转阴,高层云预示着将下雨雪,雨层云预示着连绵雨雪,积雨云预示着雷雨冰雹。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那么,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云的形态的呢?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把卷云比作 “羽毛”“绫纱”,把卷积云比作 “鳞波”,把积云比作 “棉花团” 等,使云的形态更加形象生动。

  学习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师:课文中还介绍了云的光彩,云的光彩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

  生:云的光彩有晕、华、虹、霞。晕预示着风雨,华预示着晴好天气,虹预示着雨过天晴,霞预示着晴天或阴雨天气。

  师:作者是如何描述云的光彩的呢?

  生:作者同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把晕比作 “月晕午时风”,把华比作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等,使云的光彩更加容易理解。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看云识天气的方法,你们还知道哪些通过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的方法呢?

  生:燕子低飞预示着要下雨,蚂蚁搬家也预示着要下雨。

  生:还有青蛙叫得欢预示着要下雨,蜻蜓飞得低也预示着要下雨。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大自然,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了解了通过观察云的形态和光彩来识别天气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了解大自然,预测天气变化。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关于天气的谚语,并理解其含义。

  观察天空中的云,尝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预测天气,并记录下来。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3

  一、导入

  师:同学们,俗话说 “天有不测风云”,天气的变化总是让人难以捉摸。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看云识天气的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的。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 “峰峦”“预兆”“轻盈”“崩塌” 等词语。

  三、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师:具体是哪些方法呢?

  生:通过观察云的形态和光彩来识别天气。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

  师: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总说云与天气的关系;第二部分(第 2-6 段)分别介绍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第三部分(第 7 段)介绍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四、精读课文

  学习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1)教师展示各种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名称和特点。

  (2)学生默读课文第 2-6 段,找出不同形态的云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

  (3)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介绍不同形态的云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不同形态的云比作羽毛、绫纱、棉花团等,使云的形态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不同种类,分别介绍其特点和对应的天气。

  学习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1)教师展示各种云的光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名称和特点。

  (2)学生默读课文第 7 段,找出不同光彩的云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

  (3)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介绍不同光彩的云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作者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晕、华、虹、霞等云的光彩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和对应的.天气。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的经历呢?请大家分享一下。

  生:有一次,我看到天空中的云很低,而且是灰色的,我就觉得可能要下雨了,结果真的下雨了。

  生: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看到天空中的云像鱼鳞一样,我就知道第二天会是晴天。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其实,除了看云识天气,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预测天气。比如,观察动物的行为、观察植物的变化等。大家可以在课后去了解一下这些方法,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了解了通过观察云的形态和光彩来识别天气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观察大自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预测天气,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观察天空中的云,写一篇观察日记,记录云的形态和光彩以及你对天气的预测。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是说如果早上有朝霞,就可能会下雨,所以最好不要出门;如果晚上有晚霞,第二天就会是晴天,可以放心出行。

  师:非常正确。这句话其实就是一种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门介绍看云识天气的课文 ——《看云识天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通过观察云的形态和光彩来识别天气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习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 2-6 段,找出不同形态的云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并填写表格。

  | 云的形态 | 天气特征 |

  | ---- | ---- |

  | 卷云 | 晴天 |

  | 卷积云 | 晴天 |

  | 积云 | 晴天 |

  | 高积云 | 晴天 |

  | 卷层云 | 晴转阴 |

  | 高层云 | 将下雨雪 |

  | 雨层云 | 连绵雨雪 |

  | 积雨云 | 雷雨冰雹 |

  (2)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介绍不同形态的云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卷云比作 “羽毛”“绫纱”,把卷积云比作 “鳞波”,把积云比作 “棉花团” 等,使云的形态更加形象生动。

  生:作者还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云分为不同的种类,分别介绍其特点和对应的天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

  学习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 7 段,找出不同光彩的云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并填写表格。

  | 云的光彩 | 天气特征 |

  | ---- | ---- |

  | 晕 | 风雨 |

  | 华 | 晴好天气 |

  | 虹 | 雨过天晴 |

  | 霞 | 晴天或阴雨天气 |

  (2)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介绍不同光彩的云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作者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晕、华、虹、霞等云的光彩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和对应的天气。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一些云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这些云对应的天气。

  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的经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看云识天气,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预测天气?

  生: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

  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比如含羞草叶子闭合、柳树发芽等。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性。

  教师布置作业:课后观察天空中的云,写一篇观察日记,记录云的形态、光彩以及你对天气的预测。

  以上是三篇七年级《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谚语08-02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02-22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07-27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集合】09-21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8-03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经典)08-04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03-13

《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05-28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集合]08-04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集绵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