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01 16:05:02 春鹏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示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⑴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赏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 -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三、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

  [教材简解]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导入语写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篇文章就表达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文章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将一片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学习目标预设]

  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 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文章改编的视频动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新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因此将学生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语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达的主旨。

  [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让学生默读勾画出关键词语,紧紧扣住“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中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学习流程]

  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 读研3+9分钟 展学19分钟 巩固4分钟

  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

  导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牧羊人》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等。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究竟这部作品写了怎样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动人的地方让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嘉奖呢?今天就化身为奥斯卡的评委一起走进作品,品味文章的动人之处――获奖理由。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用双色笔勾画重点,快速记忆。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代表作《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二、读学

  读学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点勾画(时间、人物、事件)等,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

  读学2:跳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学法指导: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电影剧本,本篇小说更是讲求发展和变化,请你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点勾画(水、空气、植被、生活状态、人心、职业),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课文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读学3:精读课文,聚焦不变。

  时间在变,高原在变,这些美好的变化让我们愉悦,让我们惊叹,在这时光中还有不变的吗?请你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评价)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拓展提升内容:(二选一)

  提升1:创意小诗

  学法指导:随着对老人观察的深入,“我”对老人的行为在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请将原文改变为诗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提升2:创意文字

  学法指导: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植下了人性的美好,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同学、清洁工、护林员)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来歌颂其精神吧。(可以是小诗,也可以是颁奖词)

  三、研学

  学法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头进行研学,按照B-A-C层的顺序进行研学。

  2.小组研学完成后,每组推选1-2名优秀作品粘到侧板,以备展示。

  3.提前完成研学任务的.小组,可借助平板资料在书上补充完善批注内容。

  研点:

  1.奥斯卡评委主席总结陈述影片剧本获奖的理由。

  2.奥斯卡评委的创意文字。

  四、展学

  学法指导:

  1.奥斯卡评委主席总结陈述影片剧本获奖的理由。

  2.奥斯卡评委小组根据推选的创意文字依次进行展示,各小组展示时间最多2分钟。

  3.展示要求:展示者站位正确,要求自然大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展点:研点1.2.

  五、巩固检测(平板检测)

  六、课堂共勉(小诗共勉)

  愿我们,坚守初心,满怀大爱,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

  完善自我,改变世界,创造奇迹。

  我怎样,世界就怎样!

  七、科代表(小老师)培训方案

  科代表及小老师的培训

  1.预习前置,两名科代表首先依据小说的相关知识链接,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批注《植树的牧羊人》。

  2.一个教学组的四名科代表,自主组织研学,每班推选出一名奥斯卡评委主席。

  3.其余两名科代表进入班级,对晚自习预习前置进行规范要求。

  4.课堂常规、评价培训。

  5. 各组推荐一个小老师,培训思维的扩散――创意文字

  随着对老人观察的深入,“我”对老人的行为在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请将原文改变为诗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示例引路:

  1.当我想到

  眼前的一切

  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

  人类除了毁灭

  还可以像上天一样

  创造奇迹,给他人带来幸福。

  2. 我们身边也有像牧羊人这样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毅力,辛勤耕耘,植下人性的美好,你知道哪些像这样的人?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

  学法指导:请仿照示例,为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首文字来歌颂其精神吧:

  像草一样,扎根这片荒漠,编织薰衣草淡紫的梦幻世界。

  ――致老人

  种了几十年的树,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当荒漠变成沃土,当死寂出现生机,当黄土扎上绿色,他却白了满头头发他就是上帝的化身,大地的造福者――牧羊人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故事内容,探究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很久之前,有一个孤独的农夫,他独自住在一个叫做阿尔卑斯山的荒地上。他呢,在这片荒地上数十年如一日的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顽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边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富饶的田园。那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0页,共同来学习让、乔诺的一篇小说《植树的牧羊人》。

  二、启幸福之旅梳理情节

  首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魔都的同时用笔圈点勾画关键词,重点语句,理清文

  章脉络层次。

  1、段落划分(时间的顺序)

  第一次拜访牧羊人(2-12)1913年

  第二次拜访牧羊人(13-1701919年

  第三次拜访牧羊人(18-20)1945年

  2、概括文章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 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 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2.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高原的情况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放羊、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思考探究:

  为什么一个牧羊人去种树了呢?还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这个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去创造了这种只有上天可以做到的事!课下仔细研读课文分析一个牧羊人的形象,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来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但是要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下节课请同学们分享!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理解结构

  1. 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四、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内容,品评人物形象;

  3、将朗读与默读结合,体味重点语句;

  4、感受主人公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难点:把握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读熟课文,扫除字面障碍,积累词语

  2、教师PPT的制作。

  学法指导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后表格。

  3、根据表格,归纳课文记叙顺序及写作手法。

  4、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结构

  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指名生朗读课文生字词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准关键信息,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生归纳整理,汇报交流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检查学生生字词及课文朗读情况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xx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分析整理,归纳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师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课文第一段,你认为文中哪段语句照应了这句话?阅读这些文字,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三、小结、拓展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3、学生展示,师点评。

  四、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指名板演,其余听写写在听写本上

  生代表朗读课文某些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主要信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表达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主题

  学生当堂写

  展示自己的书面感受

  生点评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铺垫

  二、荒原变绿洲

  三、首尾呼应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并且结合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来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3. 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情节要素概括文章内容。(重点)

  2. 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两张图片(PPT)对比,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艾力泽布菲(牧羊人)

  二、情节梳理

  1. 由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中的关键词“长期观察”引导学生快速勾画出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设置意图:采用跳读的方法,学会长文快读。

  2. 以时间为线,学生默读、勾画出牧羊人活动的主要信息,并填写表格。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3. 根据表格梳理出概括内容的要素,学生抓住表格中的要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置意图:突破概括内容这个考点。

  三、感知人物精神品质

  学生紧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

  1.在教学过程中,前后之间衔接紧密。

  2.学生可感知四字词语在汉语言中的地位。

  通过牧羊人的形象具体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文章,标记关键词语,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查字典解决;熟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在自己喜欢的、有疑问的或有独特思考的地方写出批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写脚本的要求,根据任务做好分工。

  2.课上:学生在完成纪录片脚本任务的情况下,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学生活动,情境任务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

  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文章思路,确定脚本框架,激发学生兴趣。

  预设:

  (1)三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相见。

  提示: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脚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开篇结尾确实两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两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相见。

  提示: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

  预设:

  表

  提示:学生提取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数”“拣”“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例:

  “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例句:

  ①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④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⑤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⑦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⑧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提示:学生可能只会泛泛地寻找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刻画和间接表现两个角度来思考。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

  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预设: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提示:学生可能从方方面面谈自己对一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给予肯定,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典型特点、突出特点。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概括主要主要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个人,一棵一棵,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全部种上了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佛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绘的“一个平凡的人热爱大地”的精神,给读者以更多的启示。(PPT播放《植树的牧羊人》绘本,教师解说)

  二、进入文本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要求:学生用5至7分钟时间完成全文默读,在默读的同时圈划“我“与牧羊人见面的时间。

  2、学生默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详写了几次和牧羊人的见面?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章

  1、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复读课文的同时,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牧羊人的句子,重点词语,课堂集体讨论品味。

  备注1:教师在学生画出整段环境描写时,指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并进行语言概括。

  如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指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荒野、坍塌、废墟、干涸,烤焦,呼啸“等词语,并指导学生用短语加以概括。概括示例:无尽的荒地 、荒废的村庄、坍塌的钟楼、干旱的土地、干涸的泉水,炙热的阳光、呼啸的狂风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用刚才教过的方法,圈划出第二次见面和最后一次见面时的环境描写的重点词语并用短语加以概括,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表格填写。

  备注2:教师指导学生用“他是一个 的人“,对牧羊人进行性格概括

  备注3:学生在勾画描写牧羊人的句子时,教师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勾画有关牧羊人的侧面描写。如第五自然段对牧羊人房间的描写,正是牧羊人性格特征认真、一丝不苟的体现。

  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塑造牧羊人形象的作用,课堂集体讨论。

  答案示例:塑造了典型的环境,为人物的出场提供的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

  恶劣的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做铺垫,并有利的塑造了牧羊人坚毅、勇敢的品质

  三处环境的描写形成对比,以环境的巨大变化烘托出牧羊人的伟大

  (三)深读课文,思考人生

  1、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复读课文的同时,画出文章中抒情议论句,并指导学生朗读,细细品味。

  示例:议论句如“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一句议论非常经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将牧羊人一个人的品质提升到人生的哲理这样一个崭新的高度,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带给学生更多的深思。

  2、 齐读课文首尾两段,并参考一段文字,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PPT展示)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种树的牧羊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备注: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可以从环保的角度来谈,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赞美牧羊人的毅力、勇气和担当的精神。

  三、当堂练笔,感受人格魅力

  1、请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

  教师下水文:琼林玉树,尽洒荒野。命运对你不公,你却从不怨天尤人。你将痛楚深埋心底,用质朴的大手,播下了无穷的希望。高耸入云的大树啊,是你一生不懈的追求;三十五年的孤独,只为那树影婆娑!生活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歌。你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创造与给予!艾力泽布菲,你的精神将遍唱人间!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示例:艾力泽布菲――一位伟大的牧羊人,他改造的不仅仅是自然,更是人心:他播种的不仅仅是幼苗,更是坚毅与乐观。其实,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和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请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

  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

  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3分钟)

  你要采访的对象是不是一位“种树”的人呢?请你修改你的提问提纲,进行实际采访,然后为你采访对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4分钟)

  1、师: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七里香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小组讨论(15分钟)

  1、师:现在进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生展示(2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写的短文。

  2、教师进行主持、纠错。

  (四)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采访稿,将它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狂风呼啸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奇迹

  泉水长流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通用11篇)11-16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范文07-20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精选11篇)10-1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6-16

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精选8篇)11-10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09-07

牧羊人07-08

牧羊人和羊群09-21

牧羊人发痴09-18

牧羊人与羊的故事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