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时间:2024-09-29 09:32:44 欧敏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通用7篇)

  教学实录是指围绕本课课堂教学实际展开的主要场景记录。它可以是文字或录像的形式,记录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师讲授等实际发生的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通用7篇)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1

  第一部分背读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年轻的经典。它的作者是一位还活着的著名作家莫怀戚。

  【投影展示课题和作者】

  师:莫怀戚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教授,是当年王老师的老师。(生惊讶。)

  师:很有名士风范的一位才子。穿着不讲究,当时不用手机,家里不安装电话,不开会。他第二天如果要讲座,头天晚上学生就开始抢占教室位置。他讲课啊,舌绽莲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随手写下一篇小文字,就成了经典——

  【投影展示】

  《散步》这篇年轻的、朴素的短文,同时入选大陆、香港、台湾等各地中学教材。获得无数人的喜欢。它已经成为传奇。

  师:请读第一句。

  生读:我们在田野散步。

  师: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画面!老师年龄越大,就越觉得神奇!

  (师画板书。)

  师:这是篇精美的短文。课前我邀请了我们班朗读特别棒的王智鹏同学跟老师一起为大家背诵这篇美文。请同学们欣赏评价哟。

  (生热烈鼓掌。我和王智鹏配乐背诵。一人一段。我们都很动情。)

  第二部分咀嚼“我们”

  师:今天我们就聊这幅图画中的三个关键词。好,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我们”。“我们”有哪些人?

  生:我,母亲,妻子,儿子。

  (师板书。)

  【投影展示】

  聊一聊“我们”: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师:介绍一种聊的方法。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说的话最能表达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现在我们就用演读的方式来聊。你觉得谁挺有意思,你就把他的话读好,并且点评几句。

  【投影展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生:我觉得孙子是个可爱的人。

  师;你得把孙子的可爱读出来。

  (生读。)

  师:还不太可爱。回到小时候,四五岁,五六岁的样子,寻找那种感觉。注意重音。

  (生再读。注意了重音“也”。众鼓掌。)

  师:你觉得这个孙子就仅仅是可爱吗?角度可以丰富一点儿。这么说话,这个孙子真 !不要再用“可爱”这个词语了。

  生:这个孙子真聪慧!

  生:这个孙子真灵气!

  生:这个孙子真狡黠!

  生:这个孙子真善于观察!

  生:这个孙子真善于提炼!

  ……

  师:是,别看这一小段话,其中可有很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天赋呢!就用你们的词——!

  (师板书“慧”。)

  师:请继续发言。

  生:我喜欢文中的“我”。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的喜欢。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体贴。除了体贴,你还想传达其他的吗?

  (生再读。)

  师:我还听出了温柔。

  (生再读。)

  师:哦,我还听出了坚定。你来评价一下这个“我”。

  生:“我”很孝顺,很理解老人。

  生:“我”很理性,知道自己的责任。

  生:“我”很顾全大局,他爱家里的一切人。

  ……

  (师板书“孝”。)

  生:我喜欢故事中的“母亲”,我觉得她也是特别可爱的人。

  师:给你表演的机会,你的读要有动作。

  (生表演: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众笑。)

  师:像个老人,表演很传神。解释一下,干嘛喜欢“母亲”呢?

  生:母亲很慈祥,疼爱孙儿。

  师:仅仅是慈祥吗?他为什么要“改了主意”呢?

  生:母亲很理解儿子的难处,他不想让儿子不好办。她很开明。

  生:她特别善解人意,能够感受所有人的感受。

  师:哦,一个开明的母亲。不是每一个老人家都这样通泰哟!

  生:我觉得奶奶也很热爱生活,她是真心实意想走走小路。

  ……

  (师板书“慈”。)

  生:我觉得“妻子”也是可爱的人。可是她没有说话。

  师:你可以帮助她设计一句话呀!

  【投影展示】

  我说:“走大路。”

  妻子说:“ 。”

  生:妻子说:“听爸爸的话。”

  师:有点儿生硬!大概儿子会不高兴。

  生:妻子说:“奶奶要走大路,我们就走大路。儿子,要懂事。”

  师:大家觉得这么表达好吗?当媳妇儿可不好当。

  生:不好。这么说奶奶会比较难堪,家庭气氛就紧张了。

  生:我也觉得不好,显得这个媳妇儿好像心中有气。

  师:媳妇可能会怎么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其实是有提示的。哪句话?

  生: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聪明!大家琢磨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投影展示】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可不可以这样表达——

  【投影展示】

  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

  妻子呢,她总是在外面听我的。

  生:不好。我觉得作者是在强调“在外面”。

  生:妻子总是很给我面子。

  生:妻子很贤惠。

  师:“在外面”可以删掉吗?

  生:不能。妻子只有“在外面”,才“总是听我的.”,在家里不一定。

  师:那咱加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但是,在家里——

  生:我总是听她的。

  生:我有时候听她的。(众笑。)

  师:你觉得这矛盾吗?

  生:不矛盾。在外边他们的身份比较复杂,不仅是夫妻,还是媳妇呀,儿子呀,母亲呀,父亲啊,他们顾及的东西比较多,要互相关照,互相提携。做妻子的要给丈夫面子。可是回家就不一样了。回家他们是夫妻,没有外人,妻子在丈夫面前犯点混是可以的。

  师:你好懂爱情哟!小小年纪就这么有智慧。爱情确实是需要经营的。(众笑。)那好,再来试试,妻子会怎么说。

  生:妻子说:“如果你跟着奶奶走大路,就给你一块糖。”

  生:不好不好,这是哄小孩子。田野里也买不到糖啊!(众笑。)

  师:对,教育最忌讳糊弄小孩子。处处用糖来收买也不恰当。

  生:妻子说:“爸爸想的跟我一样。就走大路。”

  师:“丈夫”倒高兴了,“儿子”恐怕还是不太高兴。你得思量,这话啊,得方方面面听起来都舒服,都没有压力。

  生:妻子说:“这回咱们走大路,下回走小路。”

  师:这句话说得不错,有水平。做个好媳妇儿,真得动脑筋,有智慧,多修炼啊!

  ……

  师:也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这个妻子。

  生:贤惠。

  (师板书“贤”。)

  师:这就是“我们”。同学们,当你读“我们”这个词语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温暖。

  生:安全。

  生:幸福。

  生:有归宿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带着“慈爱”、“孝顺”、“贤惠”和“聪慧”来读。

  (生读:我们在田野散步。)

  师:这种写法啊,我们可以这样归纳——

  【投影展示】

  神奇的写人技巧

  一“言”可传神

  无“言”亦传神

  第三部分咀嚼“田野”

  师:“我们”散步的地方啊,特别值得研究,不是马路上,不是小区里,不是公园里,而是在——

  生:田野上!

  【投影展示】

  聊一聊“田野”……

  师:田野!现代人离田野太远了,让我们走到田野里边去——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田野中去呢?

  【投影展示】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生配乐朗读。)

  师:多么美妙的声音!听的我的心都要醉了。这是我们的田野,更是母亲的田野,母亲看到了——

  【投影展示】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配乐朗读。强调用欢欣的语气来读。重读“金色”、“整齐”、“水波粼粼”。)

  师:多好啊,继续——

  【投影展示】

  就这样,

  我们

  在阳光下,

  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指导学生深情地读。)

  师:这幅田野里的画可美!可神奇呢!菜花?你的头脑中会蹦出什么诗?儿童疾走——

  生: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

  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师:有菜花的地方有生趣呢!桑树更美。我们常说“沧海桑田”,干嘛不说“沧海桃田”呢?“桑”在中国文化中是有特殊的意义的。开轩面场圃——

  生:把酒话桑麻。

  师:待到重阳日——

  生:还来就菊花。

  师:狗吠深巷中——

  生:鸡鸣桑树颠。

  师:中国古代有一位美女叫罗敷,是跟我们班石嘉慧一样漂亮的女子,汉乐府中写她的美,就写她“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有“桑”的地方就有——

  生:人家。

  师:有桑的地方,就有生气,就有——

  生:和平呢!

  师:鱼塘呢?池塘生春草——

  生:园柳变鸣禽。

  师:半亩方塘一鉴开——

  生: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所以,当我们——

  【投影展示】

  我们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

  桑树和鱼塘走去。

  (生朗读。师板书。)

  师: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就是向 走去!

  生:向和谐走去!

  生:向快乐走去!

  生:向红红火火的生活走去!

  生:向美丽走去。

  生:向幸福和美满走去!

  师:进一步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景物的描写——

  【投影展示】

  如果没有这些景物描写……

  生:如果没有,那种春天的气息就没有了。

  生:如果没有的话,文中洋溢的那种温情我觉得也淡多了。

  生:如果没有,字里行间的生命力就没有了。

  生:必须有,为后文“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做铺垫啊。

  生:有了这些景物描写,我觉得这篇小文章就显得厚重了,好像有许多东西值得挖掘。

  ……

  【投影展示】

  奇妙的景物描写

  春天的气息被渲染出来了

  幸福的心境被衬托出来了

  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被铺垫出来了

  多元深刻的主题被暗示出来了

  ……

  (生诵读,做笔记。)

  第四部分咀嚼“散步”

  师:我们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投影展示】

  聊一聊“散步”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经常散步吗?

  生(沮丧地):很少散步。

  师:是啊,老师也是。想想挺可悲的。现代人啊,一直在奔跑。小时候,就不能输在——

  生:起跑线上。

  师:何止是起跑线?中国人简直害怕任何一个阶段的落后。所以,大家都跑啊,跑啊,争先恐后,你争我夺。最后,就都堵在高速公路上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因为你在五环,我也在五环。可就是见不了面啊!(众哄堂。)

  师:什么是“散步”呢?散步不是跑,不是跳,不是追,不是捱,不是挪。是一种挺美好的“走”。什么样的“走”才算散步呢。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生命的秘密。快去找——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画板书“慢、稳”。)

  师:对,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走,聚精会神地享受美景。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状态!这么美妙的生命状态也是作者用富有“慢慢的、稳稳的”的风格特点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投影展示】

  《散步》的文字风格是不是也是“慢慢的,稳稳的”呢?

  师:为了帮助大家思考,老师给点儿帮助。请同学们睁大眼睛观察下边这组句子。

  【投影展示】

  第一组句子: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这些句子具有相同的特点,句中有的词语可以删掉?请你研究一下。

  生:是那些“我的”。

  生:对,所有的“我的”都可以删掉。

  【投影展示】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指导朗读删掉“我的”后的句子。)

  师:真的可以删掉吗?

  生:我觉得不能。删掉之后就显示不出“我”的重要性。

  生:不能删掉。删掉就显得表达很急促了。

  生:不能删掉,删掉就和那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形不成呼应了。

  生:删掉之后就没有自豪感了。

  生:删掉之后感觉这家人就没有那么团结了,也没有那么温暖了。

  师:再读这个“我的”,除了你们说的,对于父亲而言,还有一种重要的东西在其中呢!

  (生朗读。)

  生:是责任和担当。当父亲说“我的”时,就是把家庭的责任全部挑起来了!

  师:真好!真好!你能够朗读出来,说明你也是一个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好孩子。同学们,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的“慢”和“稳”!语言形式帮助了作者表达情感。我们再看一句。请不要看书,自己独立思考。

  【投影展示】

  我的母亲 高大, 很瘦, 不算重;

  儿子 很胖, 幼小, 也轻:

  (生自由练习,各有高下。)

  师:原文中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生朗读。)

  师:琢磨一下,这个句子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是前后对应的。

  生:有点儿像对偶句。

  生:显得特别整齐。

  生:意思也是相对的。

  ……

  师:类似的句子在全文中还不少。找找看。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生: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生: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师:真好!又快又好!你在朗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优美。

  生:我觉得吧,特别和谐,这些句子跟作者一家人一样团结。(众笑。)

  生:读起来也有一种安全感。

  生:它们好像支撑在一起,构成一个温暖的家。

  师:说得好有创意。

  生:这些句子也是慢慢的,稳稳的。

  师:如果要用一种图形来形容这样的句式的特点,你选择哪种图形?正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直线?弧线?

  生:我选择对称图形。

  师:对称图形给人以安定感。

  生:我选择圆形,圆圆满满。

  生:我选择三角形,老中青三代互相支撑着。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老师选择的是“圆形”,我还给这种句式命名了——

  【投影展示】

  神奇的圆形句式

  内容相呼相答

  形式相扶相持

  思想相辉相映

  情感相融相生

  (生读。)

  师:这就是“慢慢的”、“稳稳的”语言,“慢慢的”,“稳稳的”散步,“慢慢的”,“稳稳的”情怀。现在,也请你慢慢的,稳稳地去读出,背诵出你最爱的句子吧。

  【投影展示】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生自由读背展示。)

  第五部分总结收束

  师:真好!真好!听着你们的诵读,老师的心也开始散步了。田野上的一切,使作者想起了一样东西——生命。而书内书外的这一切,又使你想起了哪些东西呢?

  【投影展示】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切还使人想起更多——

  生:责任。

  生:爱。

  生:传承。

  生:温暖。

  生:担当。

  生:还是生命!

  ……

  (下课铃声响起。)

  师:孩子们,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悟,在那阳光下,朝着我们生命中的菜花、桑树、鱼塘,走去,慢慢地,稳稳地走去吧!

  【投影展示】

  我们

  在阳光下,

  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我们都是

  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你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生在朗读中下课。)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2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散过步没有?散过步的举手。

  生:(举手)

  师:哦!还不少!掌声鼓励。

  生:鼓掌。

  师:有没有没散过步的吗?没散过步的举手。

  生:(举手)。

  师:唔!没散过步的同学今后多和你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散散步,好吗?掌声鼓励。

  生:举手。鼓掌。

  师:散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关键是你在这平凡的小事中,有什么观察、收获、感悟?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莫怀戚的《散步》,相信会给你很多启示。下面请同学们默看一遍课文,在默读中,将生字、生词、不理解的句子用符号标记出来。

  生:默读课文,老师巡回检查。

  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课文。请看第一句交代了什么?

  生:地点、人物、事件。

  师:对!事件是散步,地点在田野,人有几个?

  生:四个。

  师:四口之家,几代人?

  生:三代人。

  师:对!老、中、少。我在家庭处于什么位置、地位?

  生:领头羊。火车头。

  师:比喻形象。

  生1:主心骨。

  生2:中心人物。

  师:对!还有不有其它说法?

  生:顶梁柱。

  师:好!下面写散步的原因是……

  生:母亲生病、老了。

  师:同学们有哪些词语来说明“老”?

  生:老眼昏花。

  生:步履蹒跚。

  师:这是从某一处形象老人。

  生:老态龙钟。

  生:年老体弱。

  师:垂垂老矣的母亲大病初愈,更应该多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观看观看美丽景色,愉悦愉悦心情。这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

  生:关爱!

  师:母亲能够“熬”过来是多么不容易。作者为什么用“熬”而不用“活”、“挺”过来。

  生:未生病也可以说“活”,从“死”到“生”也可以说“活”。

  生:“挺”带有与病与死抗争过来的意思。

  师:对!“熬”比“活”、“挺”更精确,可说病得不轻,生病反反复复,从痛苦中挣脱而出,母亲与死神赛跑,与疾病抗争。

  母亲同意一家外出散步,有同学对“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下面加了符号,表示还有疑问不清楚,是吗?

  生:点头。

  师:请发表下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是表示母亲很理解儿子对自己的关爱。

  生:我觉得这两个听话,显出母子感情深厚。

  师:还有吗?

  生:证明儿子以前是个乖孩子,现在很孝顺。

  师:大家都说得不错,我看有不有这样几层意思。一呢,“小时候听她的话”,缅怀母亲对自己的抚养和教育;二呢,“她现在听我的话”,对于已经成长成熟的儿子,母亲很放心、很信赖、依托;三呢,“……一样”,母子关系上是互敬互爱、和谐亲密的。下面写什么?

  生齐:写景色。

  师:具体些!

  生:春天的景色。

  师:还可不可以把时令具体些,写初春的景色。好!请大家把这段写初春景色的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师:还有呢?

  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师:对!是不是还可以加一个很关键的'词?生命复苏。

  生:行!

  师:由自然界的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生命复苏自然联想到人、人类社会,所以作者写道:“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同学们,生命可不可贵?

  生齐:可贵!

  师:值不值得珍惜、关爱?

  生齐:值得!

  师:同学们还学过哪篇写“春”的文章?

  生:朱自清的《春》。

  师:大家记得《春》最后三段吗?

  生:记得。

  师:请大家一齐背下行吗?

  生:齐背。

  师:本文和朱自清《春》的景色描绘同样给人带来的是?

  生:赏心悦目。

  生:无比开心。

  师:有三个字最能概括,那就是“美、新、力”。下面接着写散步中聪明的小孙孙的奇趣发现,发现什么?

  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从散步顺序上看是如此,从时空看呢?几代人?

  生:三代人。

  师:老、中、少。这儿是不是反映了三代人生生不息的关系,揭示出一家三代生命的延续。再接着写散步中出现的什么?

  生:分歧。

  师:在如何处理老、少的分歧,分歧出现,决定权在我,这又昭显了我在一家突出的位置,责任重大。接着作者有什么深沉地感喟?

  生:“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好,他还习惯听从她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师:从一家关系看,这一家人怎么样?

  生:和谐相处。

  生:相互理解。

  生:相互包容。

  师:大家还发现了什么?请再默读一遍,有什么特别含意深、需要咀嚼的词语?

  生:习惯。

  师:还有呢?

  生:高大。

  师:对!还有呢?

  生:强壮。

  师:对!高大、强壮,人届壮年的我,一个家庭的主心骨,职责重不重大?大事小事是不是需要他来担当?

  生:点头。

  师:母亲对下一代的关爱又一次体现在走小路的抉择。作者又写了一段迥异于前的景色,这别开生面的景色,是对幼小孙孙好奇的审美的满足。这样,文章由踏春——分歧而进入最后一个层次,感悟,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奏出了全文的最强音。请同学齐读最后一段,思索整个世界所指内容。

  生:全班齐读最末段。

  师:“我”上有老,下有小,承上启下,责任在肩,需要关爱呵护,行动是最好的说明,“我”和“妻子”“蹲下”“背”,而且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什么作者刹时感悟到自己和妻子背上的是整个世界?

  生:一老一小,指老一代、新一代。

  生:这是比喻说法,世界重,世界大。

  师:对!再明确一点说,肩上担子重,身上责任大,尤如整个世界,大家随我来画一个简图,就更加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师:下面给同学们一个作业题,小结文中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小结好后,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看谁概述得全面,准确。明天在课堂上作交流发言。好!下课。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3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 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师:(总结)同学们都能从这节课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满意,希望这些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亲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体味了“亲情”的魅力,感觉很好。愿“亲情”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以“画面”为导线,展示了五幅画面:“亲吻”“灯下”“散步”“三代”“三代(臧克家的诗)”使整个课堂的容量充足,学生们无不浸入到这浓浓的亲情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魅力。其中“后三幅画”都是以文字来呈现的,教师以“散步”为主,以“三代”与“三代(诗)”为比较与拓展,较好地挖掘了教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美。教师的组织恰到好处,于能导处才导,于不用导处决不干预学生的思维及他们自己部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活动。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参与者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这五幅画面,也是组成“合作”的一个成员,为这节课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教”姿之景。整堂课老师没发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变“讲堂”为“学堂”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板书设计与幼灯片所示的两幅画形成了相互的连接与照应。听完此课,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画的世界,趣味性增强了。同学们把身边的“距离”家庭摆了出来,使他们自己明白了文章写作的另一个目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独到的思维以及评说能力,也是这节课的呈彩之处。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4

  一、对话导入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们认识一下好吗?

  生:好!

  师:我想知道,你们来自哪所学校?

  (生作答)

  师:我还想知道,你的尊姓大名?

  (生作答)

  师:我更希望了解,你们一家人的业余生活。

  (生作答)

  师:你们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

  闲暇散步,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项内容。能说说你和家人散步的经历与感受吗?

  (生说经历与感受)

  师:聆听了你们家的散步,分享了你们家的温馨与幸福,真美好!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作家莫怀

  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悟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亲情。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过渡]1985年的初春,南方的原野,作者全家三辈四口人在散步,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后来,作家在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柯尔特先生赞赏,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引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一个在发达国家的人,为什么对“敬老爱幼”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却如获至宝、津津乐道?这使作者莫怀戚感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散步》便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让我们亲近《散步》这篇美文,体会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1.练习读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轻声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语。)

  (生朗读课文)

  2.检查指导。

  (1)听写词语。

  各得其所、水波粼粼、嫩芽、信服

  (2)读通课文。

  师:全文共8节,每个同学都拥有相同的读书机会,抓住机会很重要,愿意读书的,请站起来。

  (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师:珍惜读书的机会,争取主动读书,大胆站起来,精神可嘉!每人读一节。从课文的题目开始——

  生:散步。

  师:散步的时候,身体是——

  生:放松的。

  师:心情是——

  生:愉快的。

  师:读书的基调,就是——

  生:轻松、愉快!

  师:找到了读书的感觉,酝酿一下感情,可以开始了吗?

  (生读课文)

  3.概括内容。

  师: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够读得让人身临其境。掌声鼓励自己,肯定自己。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家三口在公园散步的情景。

  生:不是。

  师:那是——

  生:初春的一天,母亲、妻子、儿子和我,一家四口去田野散步,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师:读得真仔细,说得很详细。原来,我说错了。老师记性不太好,长了记不住,只能记住一句话,难为同学们了,想办法让我记住,好吗?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概括的好。哎,这句话好像很眼熟啊,在哪儿见过?

  生:课文开头的句子。

  师:哦,一起读一读!

  三、熟读感悟

  (—)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句话,读起来,怎么有点别扭。你们看,这样写――“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行不行?

  生:这样写当然可以。

  师:那为什么非要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这样既交代了“我们在田野散步”,又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师:听你一说,我很受启发。如杲你是摄影师,让你拍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的镜头,你先拍摄一个远镜头是——

  生: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黑点在移动。

  师:接着镜头慢慢拉近,再来四个特写镜头,分别是——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看来,会读书,也会摄影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真有意思,能使人想到这样一组镜头:先是一个整体的远镜头———望无际的回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人在散步,接着镜头由远拉近,来个特写——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再读读这一句,想象画面的流动,体会“冒号”的灵动:突出、强调。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二)

  师:瞧,这一家子!三代,四口,两对母子。多么可爱!

  我们先来欣赏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

  师: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生举手)

  师: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

  生:天真、可爱!

  生:聪明、伶俐!

  师: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师:对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讲,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孩子出言不凡、语惊四座,小孩子的奶奶,会这样夸他——

  生:我的乖乖!(笑)

  师:孩子的妈妈,会说—— -

  生:宝贝,真能!

  师:孩子的爸爸,会说——

  生:了不起的发现!

  师: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板书:聪明可爱)

  师:对孩子的最大的赏识,最大肯定,莫过于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遍。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猛然间发现“规律”的喜悦与激动。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聪明、活泼。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童真、童趣。

  (三)

  师:喜欢课文中“妻子”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听从丈夫,夫唱妇随!

  师:表现在——

  生:“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

  生:不一定听我的。

  师:妻子为什么在外总是听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

  生:面子。

  师: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

  生:有别!

  师:课文中是在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

  生:“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没说一句话,做了四个动作——“听、蹲、背、走”,你对这位妻子有何评价? 生:文中的她是个一言未发,默默去做的贤妻良母!

  (板书:贤妻良母)

  (四)

  师:我们再来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喜欢母亲的举手?

  (生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按先后顺序,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个现场表演,我扮演母亲,你扮演儿子。你来说服我到外面散步,好吗? 生:(扮儿子)妈妈,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外面春光明媚,我们一家人到外面散散步吧! 师:(扮母亲)儿子,妈妈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了,再说,妈妈身体不好,哮喘,走远一点,就上气不接下气的。我看,还是你们带着孩子出去转转吧。

  生:(扮儿子)妈!您都一冬天没出来了,春天的空气新鲜,到外面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好。

  师:(扮母亲)儿子的一片孝心,妈妈晓得。我准备准备。

  生:(扮儿子)春寒料峭,还是有些寒意,穿上外套,以免着凉。

  师:(扮母亲)好,好,好,儿子的心真细!我这就去取外套。

  师: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课文中有句说得好——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

  师:还有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请你读一下。

  生: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母亲对我说。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生: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这就是对孙子的——

  生:疼爱。

  师:疼孙子,爱儿子!这种疼爱之情,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的?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的语言都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师:“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眺望的地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可见,小路有美景。

  但是,在抵达美景的小路上,想心也潜在着路障,母亲是过来人,她具有前瞻的眼光,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师: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语段)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读出爱抚的动作。 (生再读语段)

  师:用心“摸摸”,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摸摸”,从心里读出来

  (生读语段)

  师:把“摸摸”读到自己的手上来

  (生读语段)

  师:把“摸摸”从自己的手上,转移到孙儿的“小脑瓜”上来·

  (生读语段)

  师:“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师:你体会得很到位。读读!

  (生读)

  师:读出母亲的眺望——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读出菜花的色彩——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师:读出桑树的姿态——

  生:“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读出鱼塘水面的动感与光感——

  生: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通过读,把眺望的视线由近处推向远方,推向目之所及的远方——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注意,扣住“望去”,视觉开始出发,经过“菜花、桑树”,抵达小路尽头的 “鱼塘”,逐渐把视线拉远,拉到极限——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母亲看得远啊!既看到了美景,也预料到了路障,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师:母亲是早有预料的,不用惊慌,再读。

  (生再读)

  师: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师范读课文)

  师:多么慈祥的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板书:疼爱孙子)

  (五)

  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生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生:他很孝敬母亲。

  师:哪里看得出来?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

  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师: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已短?

  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是埋怨春天——

  生:埋怨春天来得太晚了。

  师:这里用了两个“太迟”,是不是重复了?

  生:不是重复,是强调春天来得太迟了。

  师:埋怨春天来得“太迟了”,是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

  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师:听我读——“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个严冬。”

  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不是“度”。

  师:听得真仔细,我改正——“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熬”与“度”,不一样吗?

  生:“熬”字,可以想见母亲挺过严冬十分艰难;“度”则显平淡。

  生:从“熬”字,可见母亲每活过一天,都很不容易。若换成了“度”,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生:“熬”,是熬煎,是难过,是痛苦,是不容易;而“度”,比较中性,日子好过、歹过,都可以用“度”。

  师:说得好!

  生命多么脆弱!严冬,对于身体羸弱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坎儿啊!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怎能不盼望春天,盼望春天带来新的生机,“春天总算来了”,你看那南方初春的田野一- 生:“这南方初春的回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多美的春天!多美的语句!请你读一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想象“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色彩,那是新生命的诞生,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是新生命的希望。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体会新绿的“随意”,那是新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铺着。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感受新绿的“浓淡”,最是一年春好时,浓妆淡抹总相宜。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地上,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呢?接着读——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一个个嫩芽密布枝头,读出嫩芽的急不可耐——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刚刚抽出的嫩芽。读出“二月初惊见嫩芽”的惊喜一-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再看那水里一-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起着水泡”的动态——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咕咕地的声音——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听到与看到“咕咕地起着水泡”时的自在和愉快!

  生:回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这段话写得真美!田野铺着新绿,枝头抽着嫩芽,水中冒着气泡,生命在复苏,生命在胎动,生命在勃发。

  生命真美啊!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营养我们的心。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回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生命如此美好!我的母亲也战胜了严冬,来到了春天。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否熬过去,还是个未知数啊!

  这次,母亲提出要“走大路”,这个愿望还能留到明年春天兑现吗?

  【幻灯】

  毕淑敏说——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茬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诈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全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勺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师:是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及早啊!哪怕是满足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断然决定——

  生:“走大路”。

  师:读出这种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师:读出这种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师:读出这种委屈儿子,孝敬母亲的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板书:孝敬母亲)

  师:“我”孝敬母亲,断然决定“走大路”;妻子夫唱妇随;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六)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

  生: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

  生:母亲。

  师:“她背上的”是——

  生: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

  生:母亲加儿子。

  师:母亲加儿子,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

  生: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

  生:延续。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再读最后一节——

  生:“我们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上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生:背(爱、家、和、美、心、亲、加)。

  师:两个字呢?

  生:母子(春晖、示范、延续、早春、背负、责任、生命、中年、血脉、温馨、和谐、亲情、人性)。

  师:三个宇呢?

  生:寸草心(三春晖、一家亲、母与子、母子情、天地人、老中幼、人性美、背世界)。 师:四个字呢?

  生:尊老爱幼(整个世界、其乐融融、爱的延续、责无旁贷、人到中年、继往开来、和和美美、一路走好、春天来了、传统美德)。

  师:五个字呢?

  生:瞧这一家子(成熟的生命、生命的过程、三辈四口人、最美的风景、春天的故事、家和万事兴、文化的精髓、人间第一情、沉重的责任)。

  师:六个字呢?

  生:上有老下有小(背小的背老的,幼小成熟衰老)。

  师:请把你们的“命名”写到黑板上。

  (生上讲台写“命名”)

  师:(语言渲染)

  瞧这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

  再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

  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5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个耍?

  学生:四个人。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老师:对。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

  老师:对。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

  老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老师:很好。你体会得很到家。母亲的第二句话怎么读呢?

  学生:(大声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老师:用不着这么大声。母亲让儿子背着自己,提这点儿要求用不用事先跟儿子商量商量?

  学生:不用。

  老师:对呀。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课文)

  老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对母亲的描写。

  (老师板书:母亲 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动作、语言)

  老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学生:他很孝敬母亲。

  老师:哪里看得出来?

  学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老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什么?

  学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老师:对。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作者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

  学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老师:哪几个字应重读?

  学生:“太”、“总算”和“又”。

  老师:好。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这是什么描写?

  学生:心理描写。

  老师:对。那么作者的那句话怎么读?

  学生:应该干脆利索:“走大路”。

  老师:或者说是斩钉截铁。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学生:没有。

  老师:对。说一不二。“走大路”。我们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刻画作者本人,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描写,也有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作者 孝敬母亲心理、语言)

  老师:最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这个小孩没有坚持非走小路不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小孩。

  老师:很正确。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

  学生:很聪明。

  老师:对。

  (老师板书:小孩 懂事、聪明)

  老师: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啦。最喜欢妻子的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人物。

  老师:为什么?

  学生:妻子没有说一句话。

  老师:不说话你就不喜欢?

  学生: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就不听——

  老师:就不听丈夫的。你是这个意思吧?

  (学生点点头)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妻子难道一切必须听丈夫的吗?

  学生:不行。

  老师:对呀。丈夫说得对才听,说得不对还能听吗?那就另当别论了。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

  学生:面子。

  老师:对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妻子在外观上是很尊重丈夫的。但是回家就不同了。在家里夫妻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批评。这叫内外有别嘛!妻子没说一句话,那是因为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一旦丈夫说“走大路”,妻子就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的意见,也走大路。妻子不说一句话,正说明她是一位默默奉献,更多地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她说得少而做得多,同学们不喜欢这样的妻子?反正我喜欢。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学生:同意。

  老师:喜欢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看法发生变化了,这就是理解了。好,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妻子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老师:同学们,这一段内容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表示。

  学生:爱。

  老师:对。

  (老师板书:爱)

  老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6

  教学过程

  师:很高兴能和咱们班的同学结识,我也很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并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共同的学习中成为老朋友。我想问大家生活中的问题,不知同学们散过步没有?

  生:(齐)散过。

  师:散过步的同学请举手。(全部举手)那么你和谁在一起散过步?

  生1:和爸爸妈妈。

  生2:和同学。

  生3:和爷爷奶奶。

  师:但不知散步的感觉如何?

  生1:高兴。

  生2:快乐。

  师: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感觉呢?

  生:心里很平静。

  生2:很安定。

  生3:淡泊、宁静。

  师:喜欢散步吗?

  生:(齐)喜欢。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散步》作者莫怀戚。(板书)看课题你能联想到散步的哪些问题?

  生:在散步的过程中,一家人互相关心爱护。

  师:你预习得很好,从文题上就能联想到这一点吗?

  生1:不能。

  生2:想到什么人散步,在什么地方散步。

  生3:在什么时候散步发生了什么事?

  师:很好,同学说的正好提到 记叙文 的六要素: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散步,发生了什么事,要想知道,还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谈到散步,谈到散步的心情,谈到联系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样一方面因为提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而兴奋,另一方面对下面如何学习这篇散文起了提示作用。]

  研讨学生,确立目标

  师:现在我们面对一篇文章,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这谈到一个学法的问题,那怎么学习呢?

  生:文章写了什么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你的意思是理清思路,看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仔细阅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好,要细细品一品句子,赏析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生:要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对,那么应该怎样解决,总要有个顺序,请同学们排列一下学习顺序。

  (生交换意见后都认为是生3,生1,生2)

  师:今天怎样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当领导,请看屏幕 (放置卡片于屏幕上显示)

  请同学朗读目标l 、2、 3、

  生:学会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含义。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学习尊老爱幼的美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做的不再是出示学习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该学什 ,怎样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但要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实施目标

  师:语言准确、字正腔圆,请坐。我们先学习目标1,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生字、生词应怎么办呢?

  生:(异口同声)问同学。

  师:词语怎么办呢?

  生:(七嘴八舌)结合语境理解。

  师:实在不会怎么办?

  生:(齐)问老师。

  师:那好,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己完成目标1(生读并交 流,师巡视。)

  师:有问题吗?

  生1:后来发生了分……

  生:(齐)qi

  师:准确。qi二声,齐读分歧

  生:(齐)分歧

  师:还有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了。

  师: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到底掌握了没有,我还要检测检测,请看大屏幕。

  (效果卡片,屏幕显示)

  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太迟,太迟”’、“总算”是怎样理解。

  生1:急切盼望春天来临。

  生2:愿意及早看到春天的美好景色。

  师:理解正确。看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怎 么理解。

  生1:忍受。

  生2:写出母亲身体不好

  生3:说明母亲好不容易度过严冬。

  师:理解得很透彻,好不容易度过严冬,或者说度过严冬……

  生:(有几个)艰难

  师:大家既理解了本义又理解了含义。看3,后来发生了分歧。“分歧”是怎么理解。

  生1:有不同想法。

  生2:有不同意见。

  师:理解正确。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委屈”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受到不应有的指责和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

  [学习目标1属于字。词的教学,初一学生具备自主完成的能力,这里继续培养认识字词的兴趣和主动识字释词的习惯。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完成目标1。]

  师:看来词语理解得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互相合作,研讨研讨,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最后又怎么样了。通过故事的记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研讨交流,师巡视)

  生1:文章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写了散步的经过,最后写他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生2:文章先交代了散步的缘由,然后写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产生了矛盾,最后写他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表达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师:“最后写他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这种描绘性的语言适合概括段意吗?

  生:不适合。

  师:谁有不同意见,注意是概括性语句,散步的结果如何。

  生:我背母,妻背子。

  师:很好。先写散步的缘由,然后写了在散步中产生了小波 折,或用微澜概括,最后写我背母,妻背子,表达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感情。

  (边总结边板书 缘由——微澜 互敬互爱

  我背母

  妻背子)

  [学习目标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浏览略读而后交流完成。突出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整体把握,为重在感受体验做准备。]

  师:那么这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感情怎样得以表达,就需细细品味品味句子,这就是我们要完成的第3个目标。要想知道一家人的心理,最好请出一家人采到我们的现场,一问便知。但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模拟一下“实话实说”的现场,我做主持人,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扮演文章的角色,同学们要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先请出文章的作者莫怀威。

  (几个男生站起来,几个女生也站起来)

  师:作者是男同志,咱们推荐一个作家吧。

  (几个同学推荐,一个站起来的男生走到台前)

  师:找个做儿子的吧。

  (一男同学迅速来到台前)

  师:请母亲、妻子上场。

  (两个女同学抢先来到台前)

  师:很遗憾,前面没有座位,你们和老师一样站着吧,同学们则是实话实说的现扬观众。(稍停)

  几千年来,中国人把家庭和睦和作为生活幸福的象征,把血缘亲情当作最圣洁的感情,曾用真诚和心血写下了一个又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散步》一文的作者一家人。请这一家人再次回想那次散步的情景,让一家人和观众朋友一起再次感受那浓浓的至爱亲情。我也学习一家人尊老爱幼的美德,先采访采访伟大的母亲吧。请问母亲,那次散步你最初不想去?

  “母亲”:是的,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师:后来怎么又去了。

  “母亲”:听儿子的,是儿子让我去的。

  师:儿子让你去你就去了。

  “母亲”:儿子小时候很听话,很孝顺,我信任我儿子。

  师:观众朋友们,听了上面的话,你觉得母亲是怎样的人。

  生1:温和。

  生2:善良的人。

  生3:是一个慈爱的人。

  师:请问作者,母亲不愿出来,你为什么要劝母亲散步。

  “作者”:母亲身体不好,应多出来活动活动,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师:观众朋友,从这点看作家是个孝子,除了他讲的上述原因外,你还能从文章中想到哪些因素。

  生1:为了促进一家人良好的感情。

  生2:为了看到美好的春天。

  “小家伙”抢答:为了享受春光。

  师:噢,小家伙也知道,请问作家是这个原因吗?

  (作者点头)在散步的开端你描绘富有诗情画意的春景。(作者脸上有遗憾表情)请一位观众读一下

  生读:“这南方初春的……生命”

  师:这跟散步有什么关系。

  “作者”:散步的意义就是享受春光,春天富有朝气有活力很容易联想到生命,生命就应该像春天一样。

  师:于是你们一家人就一起看春光去散步,走着走着小家伙突然叫起来,(问小家伙)你说了什么。

  “小家伙”:走小路(生笑)噢,不是。前面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观众朋友,喜欢小家伙吗?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抢答)

  生1:聪明

  生2:可爱

  生3:天真

  生4:机灵

  生5:单纯

  师:我也非常喜欢小家伙。(生笑)后来在散步中发生了分歧……

  “母亲”:我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小家伙”:我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妻子呢?

  “妻子”:我听丈夫的。

  (生笑)

  师:现在决定权落在你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作者”:我感到责任重大。母亲老了,她很习惯听我的话,儿子还小,他也听我的话,妻子在外面总听我的。

  师:最后你作出决定。

  作者: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所以我说走大路。

  师:作家的决定,委屈了儿子,观众朋友,在这里看出作家怎样的思想。

  生1:孝敬老人

  生2:也疼爱儿子

  生3:尊老爱幼

  师:但是事情在这时又发生了变化。

  (“母亲”伸手,“小家伙”把头伸过去,摸摸小脑瓜,生

  笑)

  “母亲”:我改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师:并且还向小路上望去,看到了一片春光,观众朋友,此情此景,你感到这位慈爱的母亲什么思想?

  生1:疼爱孙子

  师:仅此而已。

  生:对儿子的理解体谅。

  师:很好,还有吗?

  生:母亲也喜欢这一片春景。

  师:然后一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走去,故事的高潮就在这里发生,请问作家,使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作者”:我背母,妻背子。

  师:这时你有何感想?

  “作者”:我和妻子慢慢地走着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妻子呢,有何感想。

  “妻”:我也同样感受到我们一家人的亲情和肩负的重任。

  师:感谢一家人来到我们节目现场,请回。从散步的故事我们感受到至真至纯的亲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品读结尾句,研讨交流结尾句的含义。

  (生读、研讨、师巡视)

  生1:结尾表现一家人和睦幸福、互敬互爱的情感。

  生2:赞美尊老爱幼的美德。

  师:一家和整个世界怎样联系到一起的?

  生1:一个个家庭组成整个世界,只有家庭美满,世界更美

  好。

  师:很深刻,这和妻子有关系吗?

  生:我和妻子都是背的人。

  师:这又表明了作为一个中年人应该怎样做。

  生1:尊敬老人

  生2:赡养父母

  生3:还要抚养孩子。

  师:他们要担负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责任。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并用心体会。

  生齐读:“这样……整个世界”

  师:通过合作,我们共同完成了目标3。不知道同学们掌握了没有,现在请大家共同总结一下,散步的缘由是什么,散步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又是怎样解决的?表现一家人什么感情?

  (讨论片刻,师请同学总结)

  学生:我为了母亲的健康,并共同享受春光这是散步的缘由,散步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决定走大路,但母亲却说走小路,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体谅。 (师板书:理解、体谅)

  师:在散步的过程中,我背母,妻背子的情景最为感人,背景是一片春光,这样一幅图画我们可以给它加个题目:

  生l:背母、背子图

  生:(几个)不太好。

  生2:春光图

  师:我给起个题目叫春日散步图,这样一幅画,最生动感人,最能表现人间至爱亲情。

  (板书:春日散步,人间至爱)

  [学习目标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这里教师精心设置了一个“实话实说”的现场,现场采访作者一家人,教师是节目主持人,请四位学生扮演作者一家人,其它学生是现场观众,通过主持人的采访,“一家人”的表演解说,“观众”对一家人认识理解来完成目标3的学习。这样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一方面让课文走进生活,学生切身体验作者一家人至真至爱的感情,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师:诗人顾城有一句诗:“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活中到处充满爱,你要用心感受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美。从本文中,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利于作文呢,请同学读屏幕上的1、2。

  (放置卡片、屏幕显示)

  生主动站起来读:1、本文写家庭生活并未从大处着眼,只是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赞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生活,切实写出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真挚的情感离不开生活的真实,事真,情切,才会具体感人。

  师:这节课开始时,同学们说都散过步,散步给你带来了精神享受,回家后请同学忆回忆,你看到、感受到哪些令人心动的情景,写一篇小记,别忘了诗人顾城的话,一起读。

  生:(齐读)(屏幕显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师:这节课到这儿,下课。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 7

  一、导入语

  师:在上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公益广告。

  (播放视频——公益广告《爱心传递:洗脚篇》)

  师: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同学们一定很有感触吧!广告里的一家人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温暖。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亲情,是一声问候甜蜜在心头;亲情,是一杯热茶温暖在冬夜;亲情,是一种期盼照亮在旅程……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散步莫怀戚)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师:学好一篇散文,首先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共8段,老师想请四名同学有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体会如何把握感情、语速、语气、语调。其他同学认真听,了解文章的内容,并看看谁读得更好些。

  (配乐,学生朗读)

  师:大家对四位同学的朗读点评一下,看看谁读得更好一些?

  生1:四位同学都读得不错,但我觉得读1、2段的同学更好一些,她读出了情感。

  生2:我觉得读3、4段的同学读得好一些,他把春天的气息表现出来了,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没有因为个别字读错而影响整体朗读效果,随机应变。

  师:是啊,看来读书不仅要有情感,还要有智慧啊。

  生3:5、6两段朗读比较到位,这位同学不仅倾注了情感,而且注意了语速的控制和重音的把握。

  师:四位同学读得不错,同学们的点评也切中要点。朗读散文要能够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感染力的,有韵味的。在以后的阅读中同学们要多多体会。

  (板书:读:情感节奏重音)

  2、互动感知

  师: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合作,(出示幻灯)做一个现场访谈节目,通过这个活动来看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怎么样。我来当主持人,请同学们当观众,我们请四名同学扮演文中的四个角色。(学生争着举手要求,老师选定四名同学到台前就座。)我们的节目现在开始。(以下老师扮演主持人)

  主持人:同学们,盐城电视台“真情有约”栏目又和您见面了。我是主持人亚东。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观众是来自全市的优秀教师代表和大丰市实验初中的可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掌声)今天的主题是:亲情无价,今天请来的嘉宾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莫怀戚一家,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一家。(掌声)他们一家在一个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发生了一件虽然平常但却感人的事情,我们的访谈由此展开。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莫先生工作那么繁忙,怎么想起来要和一家人出去散步的呢?

  莫先生:为了让母亲出去散散心,为了一家人出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主持人:听说你们在散步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莫太太,你能说说吗?

  莫太太:散步的时候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主持人;你们家遇到矛盾和分歧的时候,解决问题一般取决于谁呢?

  莫太太:一般取决于我先生,他是一家之主。(大家笑)

  主持人:请问莫先生,面对这个分歧,你觉得很为难吗?

  莫先生:为难。因为我爱我的儿子,我也爱我的母亲,我找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我又不愿意拆散一家人。

  主持人:后来你又做出了什么选择?为什么?

  莫先生:我决定走大路;因为我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我陪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主持人:观众朋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年人啊?

  观众:一个孝顺的人。

  主持人: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啊,孝就是做子女的把老人顶在头上,老人是儿女的一片天啊!

  观众: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年人。

  主持人:是啊,我们还看到了中年人在家庭里所要承担的责任。(板书:责任)

  主持人:莫先生的儿子好可爱啊。小朋友,叔叔问你,你爸爸选择走大路,你有没有不高兴啊?

  莫儿子:一开始有点,但我也爱奶奶,我也听爸爸的话,所以我就不生气了。

  主持人:真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但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为什么呢?请母亲说说当时是怎么想的。

  莫老太:我的孙子还小,我爱我的孙子。

  主持人;老母亲一定也为儿子考虑了吧?

  莫老太:是啊,我也不想让我的儿子为难,我知道他爱我就满足了。

  主持人:真是一位令人敬爱的母亲!一位慈爱的奶奶啊!(鼓掌)

  主持人:那么你们在走不过去的时候怎么办的呢?

  莫先生:我背着母亲,我妻子背着儿子。

  主持人:我们可以想象,在美丽的田野上,夫妻二人一个背着母亲、一个背着儿子,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啊,这对中年人的.行动不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德吗?

  观众:尊老爱幼。(师板书:尊老爱幼)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的现场访谈就到这里,感谢莫先生一家的光临,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深深启迪,我们欢送他们回到座位上去。(鼓掌)

  师: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啊。从这家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温馨而沉重的家庭责任,看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天地间最感动人心的和谐之美。(板书:和谐,绘成一颗心)

  师:其实,和谐并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和谐也是全社会、全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同学们,还记得奥运会的开幕式吗?开幕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一个汉字:“和”,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个精彩的设计,感受一下和谐的无穷魅力。

  (幻灯:播放奥运会开幕式“和”片断)

  师:一个和字,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醇厚的文明精髓,它是亿万家庭和睦生活的写照,它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强音,它是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三、品味语言,赏析特色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一个活动,我们感受了这篇散文展现的和谐的人性之美,其实,它的语言同样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品读这样的语言,你会从心灵深处被深深打动的。

  (幻灯:找出文中打动你心灵的语句,积累下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拿出读书卡片,选取你所喜欢的精彩语言并积累下来,作点赏析,谈谈你所感受到的美。

  (学生阅读、积累、赏析)

  师:同学们交流看看,你们喜欢的是文章的哪个部分?

  生4:我喜欢的是第4段,这段描写了南方初春的景物。(生读课文)

  师:从这段文字里你读到了怎样的美?

  生4:我看到了美丽的春景。

  师: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生4:清新,活力,生机勃勃。

  师:作者由这样的美景想到什么?

  生4:生命。

  师:为什么作者会想到生命?

  生4:因为作者看到了春天景色生机勃勃,所有的生命都复苏了。

  生5:母亲大病初愈,就像这春天一样,有了新的生命。作者衷心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师:清新的画面既渲染了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又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和愿望。景为情做铺垫,情因景而升华,情景交融,美不胜收。那么我们如何读出这种美的感觉呢?谁来读一下。

  生6:我来读一下。(有感情地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感受这段文字所蕴含的美。(齐读)

  生:我喜欢第八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和妻子……这就是整个世界”,运用反复的手法,体现了我和妻子对母亲以及儿子的重视。整个世界说明母亲和儿子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字里行间有着浓浓的亲情,读完之后让人眼前也出现了这一幅画面。

  师:刚才这位女同学不仅从语言表达上面,还从内容上面来赏析这个句子,感受到了这句的手法美、内涵美。特别提到最关键一点,“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何说“我”和妻子背上背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生7:因为在我的心中母亲和儿子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

  师:说得很有道理,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这正表现了中年人的责任与使命。

  生8:我认为作者这里的“整个世界”也透露出了他的写作目的。他希望通过对家庭和谐的描写,表达对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愿望。

  师:很好,这位同学目光犀利,思考深入。其实你所说的正是本文作者写作的动机之一,他希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能有尊老爱幼的美德,能营造和谐的世界。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内涵美,情感深沉,蕴含深刻。那么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要用深沉的感情、舒缓的语调、庄重的语气,有的字还必须读得重一点。哪些字要读重音啊?

  生齐: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整个世界。

  师:谁能读一下吗?(生8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如能注意语气再庄重些,语调再舒缓些,重音再突出些就好了。(生9读)

  师:好,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一起来感受这生命的重量。(生齐读。)

  生10: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个“熬”字令我感触最深。

  师:“熬”是什么意思?

  生齐:忍受,勉强支撑。

  师:这里用一个“熬”字,有什么效果呢?

  生10: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冬季在身体和精神上所经受的磨难。而整个冬天,作者都在为母亲担忧,怕母亲挺不过去,虽然只是一个字,却足以表现他对母亲的爱。这也正是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师:分析得真透彻。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积累的句子吗?

  生:想。

  师:“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1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又意思。

  生1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13: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是的,这些句子结构大致相同、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韵美,强化了和谐美满的亲情,且富于趣味。

  师:同学们,对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品味它们的形式美、情感美、内涵美等,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让我们感谢莫怀戚吧,他用清新、纯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亲情画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亲情故事时刻都在发生着。

  (板书:品:形式情感内涵)

  四、拓展文本,感受生活

  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老师喜欢把一些点滴记录下来,时常翻看,别有乐趣。今天,老师选读其中的一篇,向大家讲述我的一个温馨瞬间。

  师配乐朗读自己的日记作品《放风筝》:

  今日天晴,阳光灿烂地照着,心情也亮堂很多。因为阳光的缘故,冬日里那刮到脸上生疼的风,今日已似一双大手温柔又温柔地抚摩了。

  放风筝吧,取下橱顶去年的风筝,轻轻掸去层积的灰尘。扎牢骨架,押平褶皱,再理理塑线,风筝便又踌躇地出现在眼前了。领着儿子,跟着父亲,拎着风筝,三代人笑逐言开地、精神抖擞地来到门前的空地上。

  顶着风,握紧轴,放开线,风筝便随着手中的线越抽越长,向晴空飞去,逾飞逾高。一直到手中的线放完,才在遥远的高空中鼓翅振羽,俯视着我们。父亲笑了,儿子跳了,我也乐了。

  看,风筝正飘飞在苍穹,载着我们一样飘飞的愉快的心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

  (学生以讨论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你家中的感人故事说出来,谁给大家做精彩的讲述?

  生14:每天晚上我做作业,不管写到什么时候,我妈妈都会在旁边静静地陪着我。有时递给我一个苹果,有时又给我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特别是遇到不懂的题目,妈妈就会三番五次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

  师:多好的妈妈啊,你的健康成长是最好的证明啊。

  生15:我从小很怕黑,每天下晚自修以后都是妈妈来接我回家。可是那次妈妈有事走不开,我一个人胆战心惊地跑回家,急忙打开灯,想驱走恐怖的黑暗。此时,我多么希望妈妈能在我的身边啊。这时,门突然开了,一股寒风扑了进来,我很害怕,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可是接下来我听到的却是熟悉的声音——原来是妈妈回来了。我一下子扑进妈妈的怀抱。妈妈说:“孩子,我知道你一个人在家害怕,就急忙赶回来了。”我说:“妈妈,我不怕,别担心。”妈妈说:“真是个乖孩子,我为你自豪。”

  师:你的讲述很感人,你也应该为你的妈妈而自豪,不是吗?

  生16:……

  师: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我们同学要能练就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捕捉生活中的美,并尝试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去表现生活中的美,弘扬生活中的美。课后请同学们把你家庭中的温馨故事写到日记中去。

  五、结束语

  师:同学们,田野上的散步正缓缓地进行着,作者描绘的亲情也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字里行间恣意地流淌着,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样一首诗歌,结束我们这堂课的散步之旅。

  (幻灯: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阳,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晚秋;/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未来,一只递给历史。)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步》课文06-19

四上《蟋蟀的住宅》教学实录(精选6篇)10-11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10-15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09-26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4-26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03-01

《春联》教学实录04-12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09-14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