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时间:2024-03-19 10:52:46 王娟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11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二、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导入新课

  齐背前二首诗(可配上音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②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五、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Ⅰ、《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Ⅱ、《次北固山下》

  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Ⅲ、《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xx/xx/xx/x,xx/xx/x/xx。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8、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Ⅳ、《天净沙·秋思》

  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养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

  情感体验点:

  1.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2.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烘托美。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方法:

  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诗,理解诗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本课目标:

  1.赏析前两首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各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整体感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姨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美的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3.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4.理解内容。

  ①、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②、根据开头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③、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④、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5.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6.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导入:这首诗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读读讲讲问问。

  (1)、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2)、整体把握。

  (3)、名句分析。“海日”两句

  3、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布置作业

  5、教后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

  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

  1、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2、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作品。

  三、学生齐读,共解文意

  重点讲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中。

  2、赏析:作者将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宏伟抱负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拓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四、教师作结,再次齐读

  本诗通过登临碣石山所望及的沧海景色,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成为“李杜”,与杜甫、白居易并成为“唐代三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当时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而李白在扬州时听到好友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三、诗句解读

  重点讲解:杨花、子规和明月这几个意象,初步奠定学生头脑中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基础。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文中三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传说杜鹃鸟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杨花,即柳絮,随风飘荡,居无定所;春天逝去,时光短暂,珍惜时光。明月,相思、别离、孤单寂寞、人生哲思等。

  3、学以致用

  本诗前两句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惆怅的气氛;后两句寄情于景,托明月寄相思,并表达对友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四、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叙述好友被贬谪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深深的担忧之情。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国之思。王湾中进士之后,进入仕途,做官之后常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二、教师范读,理解文意

  首联: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颔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鼓满了高悬的船帆。颈联: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经来到。尾联: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被贵的大雁捎信到我的家乡。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海日、江春都表示一种时序的交替,而且匆不可待,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该句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进入旧年,将驱走寒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表现出诗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一、走进作者,挖掘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一生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五十进入仕途,却饱受排挤。她的一生大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郁郁寡欢,穷困潦倒一生。在他漂泊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曲。

  二、解读体裁,知识链接

  1、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关于曲

  曲分为剧曲和散曲,是古人为自己配乐所写的歌词。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散曲是指: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词中字数较少者,58字以内为小令。而本首曲子则是一首小令。

  三、解读全文,拓展思考

  1、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意象?所选意象有何特点?(意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情?(心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种。意境:凄凉、萧条、冷清

  心境:表现了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的相思之苦、羁旅之愁。

  2、思考:本首曲子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分析。三个结合:

  重点: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前三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三、四、五正面描写,二温馨画面与自身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烘托自身的凄凉,乡思之味更浓)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一句静态,二句动态,以动衬静,更显幽静凄凉)【这点也可不讲,不是很明显】

  四、齐读全曲,教师作结

  本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㈡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㈢学生练习背诵(略)

  ㈣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了解作者;

  2、读懂诗的内容,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学建议:

  1、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2、重在读懂诗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教师要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讲得精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我们学习时要能成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观沧海》

  1、请学生谈谈对曹操的了解情况。(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的区别。)

  2、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诗的片段: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高声吟咏《观沧海》,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学生多种形式读,并对照注解疏通诗歌的意思。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观沧海》的作者是时期的,全诗以“”字统领。先交代观景地点,再具体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其中实写的句子是________,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使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5、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展开讨论:上述内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诗中的哪些诗句?

  7、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诗歌所展示的图景和情怀。

  8、师生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感知诗中内容)——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欣赏语言意境)

  三、学生根据《观沧海》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第二课时

  一、背诵前三首诗导入,本课学习两首词

  二、简介词的知识和辛弃疾

  三、读词,读准节奏和停顿

  1、师范读

  2、生跟读再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

  四、释义,把握内容

  (一)学生再读全词,思考: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长不长?从何看出?

  2、为什么要夜行?猜测这时上什么季节?

  3、和他一起说丰年的会是谁?

  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5、知识“两三点雨山前”,词人着急吗?

  6、骤雨将至,避雨的路他可熟悉?“忽见”二字说明什么?

  (二)用自己的话叙述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心情?(《天净沙秋思》在上面已比较阅读过,留给学生自学、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2、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一次有关古诗词的活动课。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8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曹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

  三、诗歌赏析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本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四、导入

  诗歌文体知识:四句是绝句,八句是律诗。诗句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李白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2.听范读,注意诵读诗歌时的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播放录音

  六、诗歌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觉是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七、熟读成诵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地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二、朗读诗歌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且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诵读。

  播放录音

  三、研读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四、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多媒体显示)播放音乐

  五、朗读诗歌

  1.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2.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两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展示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六、诗歌赏析

  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了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是为此作铺垫。

  七、熟读成诵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 11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新编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归属与人与自然主题。该单元学习目标为: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音韵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观沧海》波澜壮阔,气势雄伟。《天净沙.秋思》的画面凄凉,惆怅万千。面对着同样的秋天,两位作者因为胸襟、境遇的差异,导致触景者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落差。

  设计理念:

  本节课拟采取整合的形式,对四首诗歌的顺序重新调整,把《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穿插作者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词句,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注重课堂诵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连,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连,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对话、讨论、探究、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作品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我们先来看《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

  预习时老师让大家把这几首古诗背下来。谁来背背这两首诗。

  二、展示目标。

  多媒体投影,个体朗读。

  三、朗诵诗文。

  1、教师范读。

  2、指导节奏划分。

  3、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首。

  四、理解诗意。

  1、出示问题:如果请你给这两首诗歌插图的话,你打算选择哪些景物?你打算突出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诗歌,思考整理。

  3、课堂展示,相互评价。

  4、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5、提问:题目“观沧海”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沧”字是什么意思?“秋风萧瑟”里的“萧瑟”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投影:

  沧:青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萧瑟:①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冷落;凄凉。

  6、投影诗意,吟对诗句。

  不按顺序投影《观沧海》诗意,学生分组,一组读诗意,一组吟对诗句。

  银河星光灿烂,也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涌现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日月昼夜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7、提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五、体悟情境。

  1、“诗言志”。一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可能忧国忧民、壮志凌云,他也可能儿女情长、牵肠挂肚。老师把前者叫做“大美之情”,后者叫做“小美之情”;因此,他们写出来的诗呢,就有了“大美之境”和“小美之境”的区别。

  投影:

  “小美之情”:指情感是私人化的,没有直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

  “大美之情”: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的。

  “大美之境”:笔势宏大,境界开阔,想象奇特,瑰丽雄伟。

  “小美之境”:小处落笔,微妙细致,柔婉清丽,韵味深长,精巧细腻

  2、自由诵读,体悟两首诗是“大美之情”还是“小美之情”,是“大美之境”还是“小美之境”,对比齐读,进一步体悟是怎样的情、怎样的境。

  要求分别用一句较为凝练的话来表达。

  投影: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三国名士许劭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困窘潦倒。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教师示例:《天净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独凄凉寂寞愁苦

  3、课堂讨论。

  4、教师总结、投影:

  《天净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独凄凉、寂寞愁苦、

  “小美之境”:苍凉浑远、肃杀凄凉、

  《观沧海》“大美之情”:心怀天下、壮志凌云、

  “大美之境”:波澜壮阔、气势雄伟、

  5、读着《观沧海》,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的历史风云,感受到诗人主宰江山舍我其谁的气慨。这就是英雄!每次读曹操的这首诗,都会让老师想起另一位时代英雄——毛泽东。大手笔才能绘出大英雄,请同学们朗读拓展材料上的这首诗。

  6、拓展诵读。

  ①投影:《沁园春·雪》上阙。

  ②学生齐读、体悟。

  六、作业。

  搜集摘抄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09-03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05-1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实录范例05-10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设计09-09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05-10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05-10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05-10

《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05-1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新课标教案设计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