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时间:2023-02-11 17:59:37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通用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通用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程序: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2、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

  二、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ppt)这里有四幅画,在你心中母亲更符合哪幅画?谈谈你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作为依据。(四幅画:分别是深夜低吟的大海:山崖孤零的老树:溪涧匍匐的圆石:即将燃尽扑朔的炉火)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灯。

  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五、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描写?

  (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乐”!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字)。

  (2)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发放关于名人墓志铭的材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2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 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 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3

  课型:讲读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 文,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 整体 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了解。

  教学过程:

  一、 默写生字

  教学札记

  二、继续研讨: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

  1)课文如何生动形 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2)云就是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2、分析第二自然段,朗读并背诵,质疑:

  (1)“象征”与 “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2)“往往”与“常常”能否去掉?

  3.默读第3自然段,这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教学札记

  4.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5.探究质疑:课文第六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 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三.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 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找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 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作者为什么把卷云、卷积云放在一块写?

  2.请用一句古诗词来表现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文中说卷云“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根据你对卷云的观察和生活体验,你认为 卷云还像什么, 再写出两个比喻句。

  4.选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用课文第二段中的一句原话概 括该段的意思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注意古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2、理解课文的内容,熟读课文,并背诵《(论语)十则》和《诗五首》。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文言文叙事具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简练等写作特点。

  2、运用所学到的一些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化中所体现的人物的朴实、正直、智慧等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言中语言表达的精确美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单元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单元巩固练习,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要结合不同语境加以分析。

  2、课文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反复朗读,适当点拨,重点理解。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

  2、知识细目表、抢答题、综合练习题。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汇总单元知识;

  2、组织知识抢答赛;

  3、质疑误点矫正。

  七、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古代的诗文,对学于古代文言文中的实词掌握。如“识”“逝”等,古今词义也有不同的变化,如古代的“疾”,相当于现代“小毛病”,而古文“病”,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病”,即大病。

  学习古诗文中叙事具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如《扁鹊见蔡桓公》等;语言简练,短小精悍,这在这一单元的篇目中都有所体现。

  对于古代诗文来讲,要多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不但文章的表层意思能掌握,深层含义也会了解。

  (二)指导学生进知识积累,学生制作单元知识细目表,汇总或制成知识卡片。提示可从下面的角度复习汇总

  1、字词和书写与读音。

  2、词语的理解:

  (1)一词多义;

  (2)古今词义不同;

  (3)通假字。

  3、文学常识:

  (1)强记;

  (2)区别。

  4、课文内容识记

  (1)人物的事件;

  (2)主要内容及体现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3)重点句子理解、翻译;

  (4)重点语段分析;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题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3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学生做评委,集体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3分)

  腠()___应()___悦()___

  2、这段话中扁鹊共劝告蔡桓公几次?(1分)

  3、桓侯对扁鹊的第一次忠告,是怎样评说的?(用原话回答)(1分)

  4、根据这段话含义,写出一句成语。(1分)

  5、“立有间”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1分)

  6、下列字在文中的注音,正确的一个是()(1分)

  A、桓B、汤C、齐D、熨

  7、下面是对滚文中四句话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是说,医生不应该把治别人的病看作是自己的功劳。

  B、“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是说,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是说,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仔细观察了他的病情,发觉已无药可救,于是就走了。

  D、“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是说,过了些时候,桓侯病情恶化,就派人

  去追究扁鹊的责任,而这人怕受牵连,于是逃到秦国去了。

  8、下列四个判断,正确的一个是()(1分)

  A、久本文选自《韩非子·扁鹊仓公列传》。

  B、本文写桓公的态度,运用了“不应”“不悦”的动作描写。

  C、本文主要是用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顺序来记叙事件的发展的。

  D、本文内容带有劝谕性,可以当作寓言看。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说明扁鹊医术高超,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诉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5分)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为善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耶?”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毫毛,故名不出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鹖冠子·扁鹊之兄善医》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是(5分)

  (1)()(2)()

  (1)①神未有形而除之③故名不出于家

  ②而名出闻于诸侯④桓侯故使人问这

  (2)①其孰最为善医③可得闻耶

  ②扁鹊最为下④而名出闻于诸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下列句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5分)

  A、长兄于病视神___大哥治病是从人的内在精神察觉出病情

  B、神未有形而除之___精神尚未表现于外形,就消除掉病因

  C、名不出于家___自己的家庭出不了名声

  D、副肌肤间___从病人的血脉肌肤中进行诊断治疗

  3、本文记叙了扁鹊和魏文侯和对话,扁鹊认为是取高明的医道是。(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15个字)

  4、联系实际说明扁鹊所说的医术愈高的人,为什么声名反而愈小。(5分)

  答:

  5.这段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5分)

  答: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容。

  3.培 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骸( )骨 驱壳( )裹 ( )藏 长眠( )葱( )茏 猛犸(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葱茏: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四遍,要公正、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并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 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二、学习指导研讨

  (一)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教学札记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齐读,要用感情地朗读。

  3.读后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4)学生再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 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 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5) 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人小组讨论 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最后 一节诗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什么作用?

  三.巩固延伸

  阅读 课文2~5节,回答下列问题:

  1.(1)选文开头的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3)“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中的“密码”应怎样理解?

  2.检查“读一读,写一些”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整体感知课文,演示实验过程。

  课前学习:

  在家准备文中所提到的两个实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生平和在科学史上的贡献。教师可作补充,指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一生最自豪的实验。

  二、创设情境:学生活动,做实验。

  1、按文中所介绍的条件,学生上台模拟演示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过程。

  2、教师可以变换文中所介绍的条件,要求学生再做一个实验。

  (如利用学生现有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一张纸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三、学生讨论:

  1、你认为伽利略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2、就上述的第二个实验的`结果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假如当时伽利略用“鸡毛和铁球”做这个实验,结果会如何?

  四、教师展示实验过程:

  1、可以设计斜塔上的实验的课件,使教学形象化、视听化。

  2、和物理老师共同完成“毛钱管”实验。

  五、学生说说观看实验后的体会。

  六、文中还介绍了伽利略做的另一个实验——“摆”的实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七、课后学习:

  给伽利略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评论。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2、认真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单元以及其他的科普读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在阅读中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方法。

  4、关注和感受生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5、进行采访、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学习写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课时安排:

  14课时

  教学安排:

  1、单元整体感知。

  (1课时)

  让学生朗读的第五单元,小组内交流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在小组内解决,共同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大组讨论。

  2、关注科学,亲近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科技制作。(1课时)

  交流自己知道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以及身边的科学,交流自己心目中的或所了解的'科学家的事迹,畅谈自己曾经做过或有过的科学想法,预想自己以后的打算。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文。(7课时)

  (1)《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反复诵读,了解伽利略前半生的一些重要事迹,感受到他不信权威,不断探求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甘心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方法。并学习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课时:指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思维训练,感受到创新思维的可贵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与创新意识,弄清创新思维的必备的要素,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3)《叫三声夸克》1课时:引导学生多层次阅读,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扬长避短,逐步具有敢于怀疑、敢于大胆想象的精神。

  (4)《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质疑等方式,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结合我国古代一些辉煌的科学、艺术等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

  4、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反复的诵读,领悟古代先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畅谈自己的感想,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日记。

  5、写作:简单的说明小制作:2课时。先动手做一件小制作或准备别人的一件小制作。并了解它的制作所需的材料、工具、过程、制作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然后仔细观察该小制作,形象的想象它的各部分的特征,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尽量的运用比喻较详细的写出该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6、作文修改:1课时。轻声朗读,培养语感,修改自己的文章。

  7、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在本单元的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资料,分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或小实验,并将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写下来。利用黑板报、橱窗、电视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活动。在课上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小组的小实验、小发明和小创造,评价得失,展示优秀成果。最后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8

  单元整体构思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学习步骤:

  一、走近消息、通讯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走进教材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三、走进社会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四、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9

  单元教学目标:

  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狼》专题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斜塔上的实验》:这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叙事生动形象,文字比较浅显。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文中涉及的两个实验,可以设计“摆”的实验和斜塔上的实验的课件,使教学形象化,视听化。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宇宙里有些什么》:这是一篇介绍宇宙的有关知识的科学小品。宇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广漠神奇的世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所想象的宇宙,同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入课文的学习。

  《梦溪笔谈》二则表现两篇古代科学成就的文言文,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上一单元中,我们领略了四季的风光,品味了精致的语言。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阅读本单元的感受和最感兴趣的内容。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通过采访、调查、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

  2.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合作小组,展开一次科技新闻发布会。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12-06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04-2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08-3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题03-06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教案03-31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03-31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2-24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2-0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