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时间:2022-03-08 09:29:55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是指真实记录下师生在课堂上所有行为和语言的文本或音视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篇1

  一、导入课题

  1、师:(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衣衫褴褛

  生2:身体强健

  生:3: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

  师:对,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初读感知,把握全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自己读自己的,包括“阅读提示”也要读。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小组里的其他同学。

  (我一改往常按要求读课文的习惯,采取了让学生“无目的漫读”。就是想要训练孩子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捕捉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生:自由朗读。读书声缓缓平息……

  师:同学们刚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肯定有不少收获吧!(我抱以特别的期待)下面将你的收获讲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好吗?(顿时,以6人小组围坐的孩子们,倏地站了起来,小脑袋碰在一起,叽里呱啦地交流了起来。)

  师:(交流完毕)都有些什么收获?

  生1:我的收获是知道《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大作家笛福,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

  生2:鲁滨孙遇到了种种困难,都被他一一战胜了,真了不起!

  生3:鲁滨孙救下了一个野人‘星期五’,后来‘星期五’成了他最好的帮手。

  生4:同学们,我还积累了几个词语,荒无人烟、天涯海角、畜养、圈养、野蛮、叛乱。下面我领着大家读一读。(读略)

  生5:鲁滨孙虽然遭遇绝境,置身荒岛,但他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太佩服他了。

  生6:鲁滨孙勇敢无畏、机智坚韧,活出了人的尊严!

  ……

  (孩子们的落落大方,真正呈现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感人画面”。)

  三、语境练笔,开启心智

  师:同学们:“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一座岛呢?大家想象一下——

  生1:乱石嶙峋,松杉葱郁。

  生2:野兽成群,鬼哭狼号。

  生3:一个人也没有,很凄凉。

  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描写了这座荒岛,能找到么?

  生:应该是这句——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

  师:对!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如果当你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你会...... ”开头,在笔记本上写一段话。

  (教室出奇的静。从孩子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里,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生命拔节的声音。嗡嗡的声音在小组内逐渐扩散成“生命意识”的交流。交流完毕,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在全班展示。)

  生1:如果当我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万念俱灰,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笑声)

  师:(用严峻的目光扫视课堂)你们还别笑,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身陷绝境时,你才能体悟那份绝望,那份无奈。

  生2:我会沉着坚定,在绝境中萌发求生的欲念。

  生3:我会搭帐篷、种粮食,坚强地活下去,直到幸福之神的降临。

  生4:我会哇哇地大哭起来,肝肠寸断,欲绝不能。我更会想起以前在家里的舒适日子,后悔当初不该来贸然漂流。

  师:你会极度悲伤,但更会反思曾经的日子。

  生5:我会用树枝、树叶在树上先搭起一张床,以免受到野兽的攻击。然后去采摘野果子来充饥,当然要注意是没毒的。再靠打猎和种植,建设一个山羊成群、麦子满仓的幸福家园。

  师:有思想,有勇气,是一位智者。(向该生翘起大拇指)

  生6:我会以狼虫为伴,以虎豹为群,靠我超然的智慧去征服它们、驯养它们,然后刮它们的皮为衣,剁它们的肉为食……(师生大笑)

  (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练笔悟生存”。开启孩子们面对恶劣环境的求生心智,点燃他们与环境抗争的勇气,也让他们切身领悟面对绝境的诸多无

  奈,进而感受生命的可贵和对眼下幸福的珍视。)

  四、研读感悟,咀嚼文字

  师:是的,身处“绝望岛”,要想生存,要想活下来,得遇到多少困难啊!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思考: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画出有关句子。可以进行批注。

  生:(边细读,边勾画批注。老师巡视,与个别学生探讨。)

  师:(待学生研读完毕)将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内交流。

  生:(6人小组围在一起,头碰头地有序而热烈交流。老师随即参与到小组中来。)

  师:(交流完毕)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

  第七小组:(生1)鲁滨孙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没有地方住。

  (生2):对。当没有地方住的时候,鲁滨孙赶忙搭起了帐篷。

  (生3):书上具体描写的是这个片段,“鲁滨孙走遍荒岛……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第四小组:(生1)没有吃的也是鲁滨孙遇到的困难。

  (生2):面对没有食物的困难,鲁滨孙想了两个办法来解决。一个是通过打猎,捕到了山羊;一个是反复种收,有了粮食。

  (生3):下面我给大家读一读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他每天拿着枪……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第一小组:(生1)他的安全受到了威胁,这也是一个困难。

  (生2):鲁滨孙担心野人会来吃掉他,就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

  第三小组:(生1)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上,肯定很孤独。他打死野人,救下了“星期五”。

  (生2):后来“星期五”成了他的好帮手,也渐渐学会了说话。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

  师:要想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存,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来,哪里才只遇到这点困难!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还会遇到些什么困难?

  生1:冰封雪冻,没有衣穿。

  生2:天灾降临,把羊群、庄稼都毁了。

  生3:生病了怎么办?又没药又没医生。

  师:是啊,有太多的困难要面对,要战胜。我手里就有一篇日记,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写的。听听:“这一天,我病的厉害,浑身像散了架。我初来绝望岛的时候,一心只想着上帝来拯救我,现在看来,能够拯救我的也只有我自己了。我会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会的,一定会的。于是,我强忍着,用湿布敷我的头,稍微好受些。这一天终于熬了过去。”

  师: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送一个词给鲁滨孙,送一句话给鲁滨孙——

  生1:鲁滨孙,你勇敢无畏,你太伟大了。

  师:好一个勇敢无畏(递给他一支粉笔),请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2:我觉得鲁滨孙很聪明,很能干。

  师:是的,他聪明,他能干。(递粉笔给她示意其把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生3:鲁滨孙不但有生存的勇气,还会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改善生存环境。

  生4: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强忍着病痛与孤寂。活得主动,活出了人的尊严!

  师:是啊,直到“有一天清早”,请同学们拿起书来,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存疑导向,走向生活

  师: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里”,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师:学完了课文。这节课也接近尾声,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1:鲁滨孙为什么要给那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呢?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生2:课文中提到“野蛮的宴会”。我不懂。

  生3:鲁滨孙回到了英国,后来怎么样了?

  ……

  师:是的,课文学完了,但我们还有这么多的疑惑。(随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原著《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这是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你们刚才提到的疑惑,这本书里大多都有答案。我们下来后,都去找这本书来读,靠自己解开这些疑惑,好吗?

  (让学生带着疑惑走向生活,这是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他们更会因疑惑的引诱,而主动走向整本的名著,走向文学的殿堂。)

  生:(齐)好!

  师:下课。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篇2

  词语注释

  简陋: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

  叛乱:武装叛变。

  畏惧:害怕。

  宴会: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集会。(指比较隆重的)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本文用来形容环境。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流落:穷困潦倒,飘泊外地。

  木筏:用长木材结成的筏子。

  援救:帮助别人使脱离痛苦或危险。

  寂寞:孤单冷清。

  穗子:稻麦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部分。

  圈养:在棚栏中饲养。

  野蛮:(1)不文明;没有文化。(2)蛮横残暴。

  挣扎:用力支撑。

  停泊:(船只)停留。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安慰欣慰叛乱背叛简陋粗陋

  倒霉一一倒运畏惧惧怕流落流浪

  援救救助寂寞孤单野蛮粗野

  二、反义词

  凄凉繁荣简陋完善安慰责备

  野蛮文明畏惧勇敢

  三、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他就找了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

  从当他看到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时,做了木筏划到船边,结果收获甚大可以看出他很聪明,抓住一丝希望也不放过,结果找到了许多吃的、用的。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安慰是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能带回一条狗、两只猫与鲁滨孙作伴,那是令人欣慰的!

  2.他差不多淡忘了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希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在经过二十多年在荒岛上的辛勤耕耘,已衣食无愁,并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差不多对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已经失望了,觉得没有可能了,快忘了回到英国的希望。

  文章导读

  课文写了鲁滨孙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克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它告诉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勤劳与聪明战胜困难。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英国人鲁滨孙喜欢冒险。

  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定居下来。

  第三段(第7至8自然段):鲁滨孙救了野人,取名星期五,他们在岛上愉快地生活。

  第四段(第9自然段):鲁滨孙和星期五救了船长,船长带他们回到了英国。

  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条理十分清晰,结构完整。

  2.文章词语生动,耐人寻味。

  3.文章通过写鲁滨孙在岛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描述,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鲁滨孙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鲁滨孙一人被冲到荒岛上,他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赞扬了鲁滨孙勇敢、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鲁滨孙漂流记》预习指南,鲁滨孙漂流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篇3

  导读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了吧?(生答:知道,《鲁滨孙漂流记》)。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问世以后,已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的版本,成为了世界名著。十八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来解读一下,好不好?(生答:好。)

  在同学们解读这本书之前,我想知道有多少同学通读过这本书。请举手,我看看。(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只有两三个学生没有举手。)好,请把手放下。看来,大部分同学都通读过这本书,解读起来应该不难。这样,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一排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解读的内容,也就是学习成果。每个同学可以先把你想向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告诉给组长,由组长整合协调,把你们组要展示的内容分解到每一个同学。然后,同学分头去准备,由组长安排展示的顺序。听明白了吗?(生答:听明白了。)好,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十分钟后,组长来抽签,确定小组展示的顺序,好不好?(生答:好。)那就开始准备吧。

  (小组同学集中到了一起,商量展示解读的内容、顺序和形式。有的查阅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查阅资料,准备展示。老师巡视指导。)

  展示

  老师:同学们,准备的怎么样了?(生答:好了。)那好,就请四位组长到前面来抽签吧。(四位组长走到讲台,每人抽了一个签。)现在,还要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把你们小组解读的内容要点写在黑板上。(每组去了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要点。)好,现在就请抽到1号签的小组先展示吧。(抽到1号签的小组首先展示解读的内容。)

  生1(主持人):大家好。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小组向大家展示的主要内容:

  1、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鲁滨孙日记的精彩片段;

  3、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征;

  4、这本书的艺术特色;

  5、卢梭为什么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下面就请胡晗旭同学为大家介绍《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及背景。

  生2:主要介绍了作者笛福的生平、经商挫折和英国人的殖民意识等。

  生3: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突出了鲁滨孙挖山洞、修栅栏、养山羊、种谷物、制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创造性的活动。(讲得较全面)

  生4: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9月30日和10月7日的两篇日记。即鲁滨孙初到荒岛时的悲惨境遇和绝望心情。(讲得较生动)

  生5: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10月25日和26日两篇日记。即鲁滨孙建小木屋的故事。

  生6:讲了鲁滨孙10月26日至30日的日记。即鲁滨孙打山羊、搭帐篷、建围墙的故事。

  生7:讲了鲁滨孙12月25日的一篇日记。即鲁滨孙搭救“星期五”的故事。

  生8:模仿鲁滨孙的日记补写的一篇日记(鲁滨孙病了的时候忘了写日记)。他写到:“这一天,我病的厉害,浑身像散了架。我初来绝望岛的时候,一心只想着上帝来拯救我,现在看来,能够拯救我的也只有我自己了。我会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会的,一定会的。于是,我强忍着,用湿布敷我的头,稍微好受些。这一天终于熬了过去。

  生9:举例介绍了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

  生10:举例介绍了鲁滨孙智慧、勇敢的硬汉子性格。

  生11: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包括: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等。

  (每个同学介绍完后,都有简短的评述。且有主持人的较为得体的串词。)

  生12(主持人):听了我们小组的介绍,大家一定被鲁滨孙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震撼了吧?也一定被《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感染了吧?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本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也是卢梭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读它的理由。我们小组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点评交流

  老师:刚才第一小组的同学解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世界名著,到底解读的怎么样呢?请其他组的同学们点评一下吧。

  生1:我觉得第一组的同学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鲁滨孙的日记,既详细具体又生动。但是,他们准备得都不够充分,表现在神情紧张、语速较快,出现了好多口误现象。如:吕睿童同学在讲鲁滨孙日记的时候,把1659年说成了1959年,相差了整整三个世纪。

  生2:刚才胡晗旭同学虽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作了一些介绍,但是,使人听了很难明白笛福为什么会写出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世界名著的。现在,我想补充两点:

  一、笛福早年经商并不顺利,生意大起大落,屡次失败,经受了很多的磨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为塑造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经验;

  二、1719年,《英国人》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与船长发生争执,被抛于一个荒岛上达四年之久,成了一个忘记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被一位航海家带回了英国。笛福就是以此作为素材,写出《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

  生3:刚才,第一组的组长赵诗雨同学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具有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我有个疑问,难道具有这几个艺术特色就能够成为世界名著吗?

  老师:郑静同学的这个问题提的好,还有其它的原因吗?

  生4:刚才赵诗雨同学说的这些艺术特色,的确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但不是全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52页,这里说的很清楚:“在它之前,欧洲的长篇小说大都是以帝王将相的业绩或骑士美女的浪漫传奇为主要内容的。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这说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也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5:我很赞成崔巍同学的观点。刚才他说:“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我的理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这也是它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原因吧。

  生6:我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她说:“《鲁滨孙漂流记》用平凡的语言写出了平凡的故事。”我认为鲁滨孙的故事并不平凡,正相反,是很伟大。

  生7:我也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她说:“《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这里她把“平凡”与“优美”对立了起来。我认为平凡的语言并不等于不优美。我也想指出刚才赵诗雨同学说法的错误,她把“平凡”与“伟大”对立了起来。其实,平凡并不意味着不伟大,雷锋所做的事情很平凡,难道就不伟大吗?(掌声,课堂有点骚动,都跃跃欲试。)

  老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对“平凡”、“优美”、“伟大”的认识,很有水平。可能每个同学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请你们课后把自己的认识写在读书笔记上,让我看看好吗?

  生8:刚才,大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说了好多。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所反映的创造性、开拓性和冒险精神,这正好和当时英国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殖民意识相契合。大家知道,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期,资产阶级的创造性和开拓性空前高涨,集中体现在人的一种殖民意识和冒险欲望。因此,这本书受到了英国人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喜爱,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掌声)。

  拓展交流

  老师:白凤至同学说的好,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会传到世界各地去,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如:我国的京剧、武术、剪纸等艺术就是这样,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

  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解读,大家一定都知道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了吧。(生答:知道了。)那么,我们在读这部世界名著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感悟,也一定会受到很多的启发。下面就先请第三组的同学来谈谈。

  说明一下,我本来是打算让四个小组的同学都上台来介绍解读的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也因为我看到黑板上写的内容,二、三、四小组和第一组的差不多,就不想请大家来重复展示了。只有第三小组多了一个“阅读感受”的内容。所以,我们就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谈,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好不好啊?(生答:好。)

  生1: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被作者笛福的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被主人公鲁滨孙那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而感动,被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说真的,我真想到这样的一个荒岛上去体验一下。(有笑声)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10-25

小学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10-25

小学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10-25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说课稿10-25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10-25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10-25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课文01-22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课文补遗12-25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导学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