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07 13:30:37 维泽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3)体会语言别致清新的特点。

  2.能力目标:

  了解联想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3.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讲究具体、讲究生动、讲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构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学作品的这种特点,将所抒之情寄托于客观世界中某一具体的“物象”上,会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让人们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悟出隐藏于生活现象之后的深层哲理。怎样将所抒之情寄托于现实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点,突出它与所喻之人的相同之处。

  如“蜜蜂”与“劳动人民”之相同点为勤劳、无私忘我,从而抒发对辛勤耕耘酿造甜蜜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物”与“情”,“物”与“人”中间不是简单的拼合,而应该是水乳胶融的一个整体。运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还必须运用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与之相似的事物。如文中的三次联想。一般我们见到的修辞手段中的比喻就是运用相似联想的产物。

  教法建议

  学习本文,关键是理解文章组织材料的特点和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学习:

  ⑴引导学生从理清文章线索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文章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词、句,分析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推进、揭示主题的。

  ⑵从分析文中三次联想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深入发掘文章主旨,进而把握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借助联想,托物抒情

  文章运用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本文出现了三次联想:

  一是由荔枝蜜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

  二是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

  三是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劳动人民。

  蜜蜂辛勤酿蜜,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赞美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奉献精神。

  思路

  文章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

  “我”对蜜蜂由儿时的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作者感情的变化是因事而发的。因儿时被蜜蜂蜇过而不喜欢蜜蜂。因后来到从化温泉见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因参观“养蜂大厦”看到蜜蜂辛勤的劳动,听到老梁介绍蜜蜂的生活特征(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整日整夜不辞辛苦……)才“不禁一颤”,发出“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地赞叹。因看到水田中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蜜蜂酿蜜,认识到劳动人民对祖国的贡献,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此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向往,从而深化中心。

  作者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是作者对蜜蜂仔细观察和深入认识的过程,更是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过程。全文一线贯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文章开头写因为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自己对蜜蜂总不大喜欢;接着写在从化温泉看到荔枝树,吃到荔枝蜜,引发了对蜜蜂的兴趣;然后写参观养蜂场,看到蜜蜂的生活与劳动,听到养蜂人老梁的介绍,认识了蜜蜂的高尚精神,对蜜蜂由衷地发出赞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与蜜蜂融为一体。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把文章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

  主题

  文章通过对采访从化温泉养蜂场的记叙,借赞美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的无私奉献,热情讴歌了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表达了作者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

  富于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

  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其次,描写极为朴实。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荔枝蜜》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荔枝蜜》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感召式结语

  对感情色彩浓厚,感染力较强的抒情或写景散文,教师可以在结语中,用饱满的激情,感召的语言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渴望。如《荔枝蜜》的结语:扬朔满怀深情地呕歌了劳动之美,是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甜蜜的生活。我们也应该像蜜蜂酿蜜一样,用辛勤的劳动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加强朗读指导

  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和语段。指导学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调,用适当的语调来朗读。如第一部分,以贬抑的口吻,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朗读时要用徐缓而略带不愉快的语调。第二、三部分,宕开一笔,叙述“我”的一次经历,如话家常,朗读时要用平静、亲切的语调,其中“我不禁一颤……”那段,情切意深,朗读时要用赞叹的语调。第四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主旨,朗读时要用颂扬的语调。第五部分,说“梦”,有很深的含义,朗读时要用惊喜的语调。

  结构与内容

  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先交代出“我”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

  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

  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蜜。

  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我”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就见到了“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然而依然不减诗情。深入蜜蜂生活,谈论蜜蜂的劳动,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

  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

  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的

  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本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作者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

  导入——感知——品读——迁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

  1.学生听《荔枝蜜》朗读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看法。(要求学找出文中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讨厌蜜蜂②喜欢蜜蜂③赞扬蜜蜂④学习蜜蜂

  三、精读品位,教师质疑

  1.先叫两名学生朗读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

  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奉献”)

  ②如果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

  1.学生齐读十八段

  2.学生讨论: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

  3学生根据自己喜爱或熟悉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常见到。我们要留心生活,根据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五、课下练习

  以某种动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付:板书设计:

  蜜蜂

  讨厌

  勤劳奉献

  ↓

  喜欢

  ↓↓

  农民

  赞扬

  ↓

  学习

  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3

  目的要求

  一、培养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揭示主题思想的;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要点难点

  一、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

  二、记事和抒情的紧密结合;

  三、难点是理解作者对小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时代背景

  本课可不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

  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

  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七段)

  写蜜蜂酿蜜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十八段)

  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第十九段)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主题思想

  本文以“我”对蜜蜂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对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盛赞了社会主义新生活及为之做出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抒发了自己热爱新生活并要为其献身的强烈思想感情。

  作业练习

  一、下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中看zhòngkàn、计较jìjiǎo、

  荔枝lìzhī、应当yīngdāng

  B、当然dāngrán、重复chóngfù、

  调查diàochá、可恶kěè

  C、大厦dàshà、供给gōngjǐ、

  当作dàngzuò、蠕动rúdòng

  D、重要zhòngyào、厌恶yànwù、

  厦门xiàmén、杨朔yángsù

  二、下列书写无误的一组是()〔2分〕

  A、掐花黝黑耗近嘤嘤

  B、蠕动纯碎啖食蜂蜜

  C、缈小酿造糟蹋大厦

  D、鲜嫩稀罕凭空疙瘩

  三、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24分〕

  四、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格及其作用:〔12分〕

  1.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答:。

  2.自然界也有侵略者。

  答:。

  3.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

  答:。

  4.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

  答:。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冒号、分号、破折号的作用:〔12分〕

  1.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答:。

  2.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答:。

  3.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

  答:。

  4.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答:。

  六、选词填空:〔14分〕

  1.蜜蜂是画家的物,我总不喜欢。

  (宠、爱;却、可;太、大)

  2.可是以后,每看见蜜蜂上疙疙瘩瘩的,总不舒服。

  (从这、从那、从此;当、逢、次;思想、感情;那么、怎么)

  3.日荔枝三百,不、、、岭南人。(啖、淡;棵、颗;词、辞;长、常;做、作)

  4.我来的不是时候,荔枝开花。

  (但是、偏偏、可是,恰恰;正、才、刚)

  七、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黝黑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象小山似的!

  1.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解释,将其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里。

  (1)小住的“小”()〔2分〕

  ①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②短时间地。

  ③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2)幻景的“幻”()〔2分〕

  ①不真实的;

  ②幻想;

  ③奇异的变化;

  2.本段描写着重突出的是什么?()〔2分〕

  ①奇幻的景色;

  ②青绿山水画;

  ③像小山似的荔枝树

  ④荔枝树的茂密

  3.本段为什么要着重突出这一点?()〔3分〕

  ①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②为了引出下面关于荔枝的描写;

  ③给下文写蜜蜂成群结队,建设什么新生活设下必要的环境条件;

  ④使文章曲折生动;

  4.从这段文字中,摘抄比喻句夸张句各一个。〔6分〕

  答:比喻句。

  夸张句。

  八、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9分〕

  答:①。

  ②。

  ③。

  2.第二段是否多余,删去结果会怎样?〔6分〕

  答:。

  3.第三段是个精巧的结尾,为什么?请将两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4分〕

  ①与开头照应,解开悬念,深化中心。

  ②使结尾耐人寻味。

  ③表达了作者为建设新生活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④进一步抒发对蜜蜂的赞美之情。参考答案

  一、C

  二、D

  三、zhōng中看dāng当然

  zhòng中的dàng当作

  chóng重来gōng供应

  zhòng重托gòng供奉

  dī提防kàn看望

  tí提拔kān看护

  è恶劣

  ě恶心zhē蜇人

  wù厌恶zhé海蜇

  wū乌!

  四、

  1.拟人,形象地写出蜜蜂的公而忘私的勤劳精神。

  2.比喻形象地揭示出大黄蜂的侵害蜜蜂的本质。

  3.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荔枝树的繁茂,为下文创造环境条件。

  4.拟人,更突出了蜜蜂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

  五、

  1.提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

  3.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语速慢了,口气舒缓了。

  4.诠释了酿蜜的实质: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六、

  1.爱、却、大;

  2.从此、逢、感情、怎么;

  3.啖、颗、辞、长、作;

  4.偏偏、刚;

  七、1.(1)②;(2)①2.④;3.③

  4.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象小山似的。

  八、

  1.

  ①思想受到震动,赞美蜜蜂的崇高品质。

  ②赞美劳动农民为建设美好生活的无私奉献精神。

  ③表达作者为建设新生活奉献一切的强烈愿望。

  2.不能删。赞美蜜蜂正是“借物抒情”的特点,赞美劳动农民是文章的中心。蜜蜂的形象就是劳动人民的具体化身,有了这一段,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更明确、更突出。

  3.①、③

  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和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领会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写作特色。

  三、读准“疙疙瘩瘩”、“啖”、“中看”、“酿蜜”、“提防”等词语的音。

  四、学习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的品格。

  教学设想

  一、本文富于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领会作者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难点:理解记叙的线索。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课文大意;

  二、散读课文,比较首尾;

  三、精读5——17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所皆知,蜂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其中荔枝蜜更为出色。然而,人们只管尽享口福,很少关心它的来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从荔枝蜜的香甜说起的文章。(板书课题)

  1.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参加革命,写了许多散文和特写。随八路军转战晋察冀,也写过歌颂抗日的英雄人物和壮烈事迹的通讯报导。抗战

  胜利,在铁矿山区体验生活,写过反映铁矿工人抗日的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入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参加过几次重要战役。抗美援朝时去过朝鲜,写过歌颂志愿军英雄和中朝友谊的作品。

  1954年在作家协会工作。此后写过散文、通讯和小说。其中散文成就最高。

  重要作品有《三千里江山》、《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海市》、《生命泉》、《洗兵马》、《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旗》、《杨朔散文集》等。

  2.概述课文大意。(指名朗读注解①)

  本文选自《杨朔散文集》。

  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由衷的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

  二、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或散读课文)

  要求:1.划出文中生字词。

  2.思考:

  (1)作者以前总不大喜欢蜜蜂,为什么又赞美蜜蜂?他的思想感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事情引起变化的?

  (2)作者赞美蜜蜂的什么?为什么要赞美它?他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

  三、研习新课

  1.(出示小黑板)给下列词语注音:

  (zhē)(gēda)(dàn)(yǒu)(yīng)

  蜇

  疙 瘩

  啖

  黝

  嘤

  (zhōngkàn)(niàng mì)(dīfáng)

  中

  看

  酿

  蜜

  提

  防

  (rú)(miǎo)(qiā)

  蠕

  渺

  掐

  2.了解预习情况,比较开头和结尾。

  (1)指名朗读第1、第19自然段。

  (2)教师小结、设难:

  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段写我从小不喜欢蜜蜂,第19自然段写我变成蜜蜂。

  提问:

  作者从小不喜欢蜜蜂,却又赞美蜜蜂,这样写合理吗?

  点拨:作者先写从小不喜欢蜜蜂,最后写自己愿意变成蜜蜂,似乎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像这样先贬后褒的`写法,叫做欲扬先抑。运用这种写法,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成材料的。(加黑词、句为板书内容,下同。)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为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转变的记叙和描写,这样的开头有何好处?

  教师点拨:

  这样的开头,起笔舒徐,并且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4.指名朗读2—4节,从文中找出比喻句,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境。

  5.重点讲读5—17节。

  (1)散读课文5—17节。

  要求:划出赞美蜜蜂的话,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

  (2)教师启发并归纳:这段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并赞美蜜蜂精神。

  写所见(5—7节)“出出进进”、“沸沸扬扬”赞美了蜜蜂的“多”和“忙”。

  写所闻(8—16节)三问三答,突出了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的精神。

  三答:一答,从劳与酬两方面讲;

  二答,从善与恶两方面讲;

  三答,从对待生与死的态度讲。

  通过三问三答,突出了蜜蜂的习性和精神。

  写所想(17小节),这是作者由衷的赞歌。

  “渺小”的蜜蜂,“高尚”的品格。

  (3)在讲读过程中,穿插齐读10节和17、18节。熟读后当堂背诵第17、18小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做课后作业:理解·分析部分。

  3.试归纳文章中心和写作特色。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归纳全文;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回答:为什么在听了老梁的话以后,“我不禁一颤?”

  提示:这里指“我”听了老梁的话以后,被蜜蜂那高尚的精神所感动,由衷地赞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2.指名背诵第17、18两小节。

  二、研习课文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我”从不喜欢蜜蜂到愿意变为蜜蜂的感情变化,是参观了养蜂大

  厦的缘故,通过见、闻、感,产生了思想上的飞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动情去看看这些“小生灵”的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读讲2—4节。

  学生散读课文2—4节。

  思维训练:

  (1)这三个小节各写什么?

  (2)怎样写的?

  (3)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荔枝树的茂盛和荔枝蜜的香甜?

  提示:

  文章第2节写荔枝树的茂盛——“像小山似的”。

  第3节写荔枝果的鲜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4节写荔枝蜜的香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分析:

  这三小节是分别从不同的两个角度来写的。

  作者在尝蜜时先闻其香,后品其味,再写感想,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香甜,经过品尝回味,悟出生活的哲理,升华了意境。接着,作者用第5小节作过渡,引出对蜜蜂采花酿蜜的抒写。

  2.教师设难:课文写荔枝树的茂盛和荔枝蜜的甜香,与蜜蜂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从侧面描写蜜蜂。即,写荔枝树的茂盛,渲染蜜蜂采蜜的广阔优美的自然环境;写荔枝蜜的香甜,使人们立刻想起这正是“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的蜜蜂所酿造。同时又为下文正面描写蜜蜂作铺垫和过渡。

  3.学生齐读第18节,领会作者立意。

  启迪思考:如果将第18小节抽出,直接把19节紧接17节来写可不可以?为什么?

  教师点拨:如果将18小节抽去,从语义上看,前后可以连贯,其实有无此段大不一样,文章的第4节中,作者由蜜蜂所酿之蜜的香甜,联想到新生活的香甜。而18小节,作者从

  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也是“酿蜜”,是建设美好的新生活。

  这样画龙点晴,意境开阔、升华,同时又开拓了主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已很明显,隽永深刻之哲理昭然若揭了。

  三、归纳课文

  1.学生散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后练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节),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部分:(2—5节),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6—17节),写蜜蜂酿蜜的情况,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第18节),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第19节),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结尾。

  (2)归纳本文主题思想。

  提示:

  本文借赞美蜜蜂的辛勤酿蜜,热情地赞颂了我国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愿意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感情。

  2.参照板书复述课文,揣摩作者立意。

  指名复述。

  教师点拨。(结合课前“预习提示”)

  3.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作者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文章先写蜜蜂后写农民的劳动,正是托物寓意引喻见义,就是说,写蜂是为了写人,赞美蜜蜂的辛勤、忘我劳动,旨在赞美农民,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新中国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和

  伟大的共产主义情怀。

  从表面上看,描写了几种似乎不相关的事:

  忆儿时被蜇→谈看荔枝园、赞荔枝果、尝荔枝蜜→记参观蜂场→写远眺农民插秧→我的梦境。

  先写儿时掐海棠花被蜜蜂所蜇而讨厌它,但又被它舍身自卫所感动而原谅它,再写荔枝蜜的香甜而动情去看望它,通过参观养蜂场去了解它,听了养蜂员介绍,被它的勤奋不息,忘我无私的精神打动而赞美它,再从赞颂蜜蜂联想到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特色。(结合预习提示)

  提问:“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点拨:1.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2.全文由不爱到爱,由爱得浅到爱得深,由爱蜜蜂到爱劳动者,由爱劳动者到做劳动者,一线贯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语断而意连,形散而神不散。

  四、课堂练习

  1.口头造句:

  一就(表示时间紧接)

  每都(表示无例外)

  每总(表示经常)

  2.读下列句子,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看有没有毛病,如有毛病,试加以修改并说明理由:

  (1)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确态度和目的。

  (2)班长鼓励大家齐心协力,荣获这次比赛的第一名。

  (3)李小英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

  3.思考:

  (1)文中说:“我不觉动了情”想一想,为什么动了情?动了什么情?

  (2)听了老梁的话后,“我不禁一颤”,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造句(略)

  2.(1)“明确”与“态度”搭配不当。应改为“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2)将“荣获”改为“争夺”。

  (3)“评为”与“光荣称号”搭配不当。应将“的光荣称号”删去。

  3.思考

  (1)文中所说动了情,是指喝蜜思蜂,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香甜,进一步联想到这“甜美”的酿造者,心情怎能不激动呢,因此动了情。动了对甜美生活酿造者的崇高之情。

  (2)参观“养蜂大厦”“我”为蜜蜂的不辞辛苦,忘我劳动所震动。这一“颤”是认识的深入、升华,从而打开了联想的闸门。

【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6-21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1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4-24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03-18

[精品]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8-28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荐)08-28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3-24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02-04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篇04-10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