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局部。
3、揣测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维护环境、保护家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安排预习内容:
掌握课后方格中的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文中组成的词在语境中的意思。
结合课后题预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齐读课题。
2、介绍时代背景(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请同学把自身收集的文章时代背景的资料与同学共享。
教师可补充,参照《教学用书》128页资料。
自由默读文章,把自身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认真读一读,谈谈你的感想和收获。
交流大家的收获。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第二课时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文章,同学谈谈自身的感悟。
同学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组织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一、品读文章,读“神圣”,回想画面
引读第1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第2、3自然段。
二、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干保管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1、自由读文章第3至7自然段,从文章里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多读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身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身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地善待河水?读第4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身的感受。
2、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交流说说自身的感受。(空气对生命很重要)
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文章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读第5自然段)
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3、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联系上下文谈谈自身的理解。(因为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重点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因为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园。)
4、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维护大地。
交流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我们非常热爱自身的土地)
说说我们是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小朋友身上。”
(假如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和时弥补,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5、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
三、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维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四、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局部。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会写字,6个会认字及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会写字,6个会认字及9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呵护之情。
3、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呵护之情。
教学难点:
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感受到了猫的可爱;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精心呵护,怕人的珍珠鸟与他能和谐相处;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了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发生在人与鸟之间真实的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教师适时强调“鸥”字的笔顺笔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读音情况。
(1)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2)指名读,强调:
旋(xuán)涡塑(sù)料袋模(mú)样扇(shān)动
炸了营似(shì)的
(3)齐读加强记忆。
2、指名说说哪些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如:俯、歇、瞻
3、理解新词的意思。如: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亲昵——十分亲密。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注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确。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之后,同桌两人相互简单交流一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设下悬念。)
3、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通过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初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精心呵护海鸥的部分,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交流、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比喻是恰当、形象的。
练习朗读。(出示课件)边读边想象翠湖边这道美丽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励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2)唤海鸥:
①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部分,老师在行间中听听哪组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这份亲昵之情。
(3)谈海鸥:
①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亲人一样,板书)
②齐读第13自然段。
(五)结合板书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悠悠、仪式、抱歉 、溜走、介意、 演奏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老人是如何帮助“我”学会拉小提琴的,体会“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音乐的殿堂,更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体会老妇人的语言和神态。
教学准备: 小提琴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
板书 :唯一的听众
2、检查字词
3、品读课文首位段 体会作者的变化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2)反馈检查,指名说小伙子身上的变化
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位清晨里──唯一的听众。
三、品读课文2-6段,感受小伙子的不自信
1、找课文中小伙子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小伙子?
2、反馈检查,指名读小伙子不自信的句子。
3、小伙子的这种信息是否被老妇人所捕获呢?老妇人想给予小伙子什么呢?
4、自由朗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看看老人对作者的鼓励、关爱之情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的呀?你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了吗?
6、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老人说的语言。看一看,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产生了什么作用?一会儿我们交流。找到以后,可以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老人说的话。
7、反馈交流,感受老妇人对小伙子的鼓励和关爱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8、老人的这些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她的语言产生了什么作用?
9、齐读老妇人的话
四、课文还写了几次老人鼓励和关爱的眼神,是不是啊?那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含义是什么?请你找一找,画一画,体会体会。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2)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也就是说,他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
(3)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那好,我们把这些含义朗读出来,好吗
五、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在老妇人的鼓励下,小伙子发现自己变了,小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态度、信心、琴技……)
2、齐读段落
六、小练笔--写感谢信
老人给作者信心,带领他度过了练琴起始的艰难阶段;老人给他鼓励,带领作者体验练琴中成功的喜悦;老人带给他享受,带领他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同学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小伙子多想对老人说声谢谢啊,可是老人是个聋子啊,你们说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感谢来老人呢?(小练笔,写感谢信)
七、反馈交流小练笔
板书
11 唯一的听众
不 自 信 关爱
…… ←唯一的听众(平静)
自 信 鼓励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旅游经历入手,然后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自然风光和课文内容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张家界和索溪峪的资料,课前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主题:感受自然
题目:
演讲者:
得分:
评价:
三.检查预习:
1、判断下列注音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画“√”,错的打“×”。 suǒ xī gǔ duàn bì xuán yá jìng huà
索溪峪( )断壁悬崖( )净化( ) bǎi zhàng yá ping ping zhí tiào tiáo pí
百丈峡( )怦怦直跳( )调皮( )
2、根据词义写词语。
(1)不局限在一个标准、一种规格或一种方式上。( )
(2)任凭自己的心愿,想要怎么干,就怎么干。( )
3、听写:雕琢倩影崛起赌气同胞荡涤
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亭亭玉立窈窕淑女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四、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太秀美了,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太尊贵了,黄山又以黄山奇石而闻名世界,它太珍贵了。今天,我们来观赏一些精美的图片,你也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里的景色给你的感受。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
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五.自主学习设计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5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彼婊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这是一个鲜活的女子,我们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指导读“那幅画不大……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老师仿佛看到了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这个画面似真亦幻,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到这儿,你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称奇,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指名读,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看到了她迷离的眼神,我看到了她迷人的微笑,我感受到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是她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灵,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相信蒙娜丽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灵,已经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4.引入达·芬奇资料。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六)结语。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她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七)作业。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深入阅读,体会不同人士对于故事的不同评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文作者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一只狼四天发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败与被老虎追捕的经历,因为狼的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对这只狼的案例借各界不同人士的内在逻辑思维趋向,表露看法。故事虽短小,但这只狼的不留余地,却给人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人们指责着狼的愚蠢与不明智,因为他们都在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都在奔赴一个自己认为有益的目标。狼的遭遇,繁衍了各界人士的思考,对人生、对环境、对计划等等。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
理解各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价。
4、教学突破点: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活动提示,先弄清楚各界人士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结合他们的职业来理解他们的评价。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齐读课题。并指生读课文。
2、同学们评议读得怎么样。
(二)读课文,注意读得文通字顺。
(三)结合课前的预习,汇报自学的成果。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学们的内容请大家充分交流。
关注字音、字型、词义、等基础知识部分。
(四)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观察作者画的这两幅画,谈谈你的看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后习题,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时间顺序可以给文章分为两段:
第一段:(1——5)讲述狼的故事。
第二段:(6——12)不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价。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试着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精读文章,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精读文章进行学习,将其中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语句找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其中的含义。
结合书后第二题所给出的重点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不同人士对故事的评价。(几个句子。)
3、在读这个故事时,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讨论交流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讨论书后的“讨论”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2、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点,在读到评论性的语言时要读得沉稳、深刻。
3、体会这个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整篇文章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板书设计:
不留余地的狼
哲学家、唯心——唯物
宗教学家、善——恶
环境学家、生态平衡
经济学家、盈——亏
军事学家、强大——弱小
农民、种植——收获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7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说明过程中,作者也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使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全文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生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声音与健康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说明文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作为一种常用文体,在高年段的各册教材中均有出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步骤方法,即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说明的方法,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本课结构清晰,语言特点鲜明,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理清思路入手,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的内容及方法,完成教学的重点,并通过探究性学习,深入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 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2 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 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 学生默读思考。
4 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_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五、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8
一、教材解读:
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师生都得认真地搜集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老师声情并茂读地随画面内容旁白: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 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哦!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大家是否想到过,这都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孕育着大家幸福的生活呀!知道是谁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作者是想通过《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告诉我们有关地球的哪些内容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生自由读课文)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及字形:
突出“赐”“慨”的读音,并组词,说说“恩赐”“慷慨“在文中的意思。强调“裹”字的字形。
2、初谈感知,质疑问难:
你了解到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
3、归纳问题,明确目标。
你们刚才说到了许多,问题也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的一句感叹。大家一起读——(出示课件上的这一句话)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宇航员会觉得“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相信我们读懂了这句话,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三)自主读书,小组研讨。
(1)静心自学,自主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学习: 就你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地与小伙伴组合成学习研究小组,去探讨这些问题。老师想对大家提两点要求:
第一,每个人必须先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和搜集到的资料
去思考,看看作者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第二,自学好了,有了感悟和体验了,再到小组里去和小伙伴们交流。
(老师把写有“地球太可爱了”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 我们别无去处” 的几个小牌子分别放在几个专题研究小组的桌子上。)
2、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由“地球可爱”这一话题入手:
(1)请大家一边读这一段,一边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看看在你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表达)
看看,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吗?(师相机出示课件:美丽的地球外形)。
(2) 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地球的这一段话,看看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
大家一边读,一边欣赏“……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包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由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点人读,评读,配乐朗读。老师可带头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背诵下来:
这段文字非常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让我们美美地,尽情地抒发自己热爱地球母亲的感情。(师生共同背诵,配上音乐及画面。)
(3)层层推进,理解“可爱”:
不知同学们想到了没有,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么?会读书的孩子,会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请快速地浏览一下三段和四段,拿着笔,看一看除了地球外观上的美,还有没有描写地球可爱的地方,把它划一划。
进入“地球无私,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这一话题,:
(1)、你觉得地球的可爱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地球无私地向我们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2)你了解矿产资源包括哪些内容么?有没有查一查资料呢?(金矿、银矿、铜矿、煤矿、铁矿、盐矿、石膏矿、油田……太多了)除了矿产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
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相机说出它们各自包括的内容。就势理解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师小结:那也就意味着,地球有多少资源,她就愿意向我们人类提供多少资源呀!这就叫做(师出示红字)——“无私”,这才是真正的“慷慨”呀!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而又慷慨地对待它的孩子们呀!正因为有了地球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人类丰衣足食的生活。(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向地球母亲表达么?
“地球,你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感谢您!”“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因为有了您的哺育,我们才能生活得这么幸福”……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我听到大家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赞叹啊。我们再回到这一句话,)相信我们这些地球的儿女都要大声赞美自己的母亲——
屏幕上又回到这句话,生齐声赞美——“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并用“无私”“慷慨”写句子或写一段话。
(3)、继续搜集有关人类毁坏再生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料,以及人们保护地球的良好做法。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从地球的外形上,从她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着她所有的资源,让人类得以安居乐业这一内容上,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让我们再一次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吧——(男、女、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二)、师紧接着低沉地接过来:“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太容易破碎”呢?上节课大家都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再来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而课外搜集的资料这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的理解。(生又一次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
(三)、师生、文本三者之间产生对话。
1、抓住重点,体会“容易破碎”:
(1)读书后,大家纷纷交流。预设: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加强理解。
(2)请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焦急、告诫……)
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读的时候,大家注意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他心中的情感呢?我听到你读时,有意强调这样几个地方,大家也像这样读,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不是……而是……甚至是……”“但是,如果……必将……”(引导读的时候突出关联词的作用,体会到这一段话是在层层推进,条理清晰地说理。)
(3)人们这样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使得地球容易破碎,那么对于可再生的资源呢?人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刚才你读到“ 毁坏 ”时,我很自然地想到“破坏”这个词(在黑板上顺手写下两个词)我们来比较一下,“毁坏”和“破坏 ”,你觉得这里用哪个词好一些,为什么?
(它们都有破坏的意思,但是毁坏比破坏更加严重。)
对了。我们通过比较,更加深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恶意毁坏的认识。那么,这个“滥用”与“乱用”呢 ?(在黑板上顺手写下两个词)你们也比较一下。
(滥,就是不加选择,不加节制;乱,则是没有次序,非常的杂乱。)
(4)同学们,你看看,作者用词是多么严谨,多么精确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和搜集到的资料里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同学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纷纷地列举有关资料)
老师也搜集到了这些资料。(课件显示与旁白有关的内容)
师伴随着课件内容旁白:“因为人们大量的毁坏树木,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沙尘暴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空气的质量也遭到严重的破坏,更使得洪水泛滥,房屋倒塌。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往江河湖海里倾泄一些有害的物质,废气、废水…….人类和动物的生存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学们, 我们读到这里,说到这里,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想说。
(生激动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
(5)你们都很气愤,是不是?我们要对这些毁坏自然资源的人说理啊!再来读书,看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的这份着急、担忧、气愤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讲清道理的。来,我们跳过这些括弧读,试试看。(括弧中都应是关联词,现在都有意空着。)
看来也是念得通的吧,可是,请加上这些关联词,大家再来读,一定感觉不同。比较一下,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好在哪里呢?
对了,这些关联词,有助于使句子与句子之间表达得更严谨,有助于把道理表达得更清晰,也有助于作者把既气愤又焦急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我们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2、上牵下连,联系上文:
(1)3段和4段集中地讲了人类的破坏,讲了我们的地球是很容易破碎的。联系上下文,看还有没有哪些内容讲到了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呀?
(生自然到读第二段。)
我们一起把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读一读——
“这样,人类生活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小到什么样的程度?哪一句话形容了它的小?它在茫茫的宇宙中只像是一叶扁舟。你们来看这个比例图,(课件上显示比例图)除去了海洋、除去了高山,除去了沙漠,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只有五分之一了!这么小,人又多,它当然怎么样啊?(拥挤不堪。)
(2)这一挤,是不是也是容易破碎啊?同学们,作者在一段里,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使地球的小显得更突出了。尤其是把地球比喻成“一叶扁舟”,这语言多妙啊!我们就是这扁舟上的乘客,船如果毁了,船上的人会怎么样啊?(全船覆没!船上的人会淹死!……)
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读书,读出了地球的可爱,也读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
所以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再回到这一句):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四)上牵下连,联系下文:
读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既然地球那么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资源又是那么有限,这个星球不行,我们就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吧!行吗?能不能就用你的读来回答这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点三人分别读5、6、7自然段)
是啊,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是真的是别无去处。因为我们只有——
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此时,你心里又想说些什么?(生自由表达)你们说的,正是课文最后一段呼吁我们的——要精心保护地球!来,我们一起向人们发出呼吁吧!(相机读最后一段)。
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不仅仅以“一个地球”为题,而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了吧。(生回答)对,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星球啊!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相机评价。如:你强调了“一个”,是特别想突出地球的唯一呀。又如:你强调了“只有”。是特别想让大家珍惜这宝贵的地球吧?她强调了“地球”,是想告诉人们,我们生存的地方只能是地球啊!大家一起读:
只有一个地球!
师接过来:只有一个地球,她是那么的可爱又是那样的易碎;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就必须精心地保护它!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读课题,告诉人们要谨记啊!
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个):
1、科学考察活动:关于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破坏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调查报告及治理建议。
2、配合世界地球日,到社区去作宣传,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3、 创作环境保护广告语,如“让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0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品味用词用语的妙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根据这些要求,在本节课的设计环节中,我紧紧围绕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情感为线索,从相识到相知到分别,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闰土的深厚感情,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闰土他们在海边……他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捏、扭、胯……”等12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理解“郑重、允许、束缚”等词语。
2、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
3、学会作者的外貌描写方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了解他的作品吗?
(鲁迅是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学习过的《三味书屋》,他的小说《故乡》《朝花夕拾》《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的阿Q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孔乙已》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看来同学们对鲁迅还真有一些了解,那你们知道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吗?他也和我们同学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也有让他难忘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鲁迅的儿时伙伴,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预习问题,在书中找出答案,并做好批注。
三、自主读书,小组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扫除字词障碍,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决。
2、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
⑴、闰土长什么样?
⑵、讲了有关和他的几件事?
⑶、闰土性格有什么特点?
3、整理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全班共同探讨。
四、汇报交流,小组探究
1、生字卡片出示词语、生字(采用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的方式)
2、汇报小组解决的问题
3、提出没解决的问题,教师归纳,准备讲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课堂练习,巩固双基
1、形近字组词
扭()舀()拜()劲()厨钮()稻()湃()颈()橱
2、多音字chu
畜xu
3、加拼音
Yufz
允许厨房束缚贼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拜的右半部有四横,捏中右上角是曰,缚中右上甫没有钩。
4、自读课文,对于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扁,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鲁迅儿时的`朋友叫闰土,知道了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让鲁迅很难忘,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写作方法,和作者一起加快美好的童年。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㈠、学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
1、读读第一自然段,并从中体会闰土的性格。
⑴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画动词、画外貌描写。
⑵体会捏字的准确(用换拿把的方式)
⑶图文结合,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并指导背诵。品读用词的准确,画面的完美。(板书勇敢,捏,刺)
2、再快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揣摩写作方法
⑴画段落,读出来
⑵理清写作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脸-头-颈)
⑶体会性格特点(怕羞)
3、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⑴练习
⑵交流
㈡、深入了解作者与闰土的有趣的事,体验情感。
1、说说作者和闰土之间的交谈中,闰土给作者讲了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⑴自己找画,写出体会(批注)
⑵小组交流,整理提高
⑶全班交流,体验情感
答题要点:
①雪地捕鸟,扫,支,撒,拉
②海边捡贝壳,红的,绿的……
③月光下看瓜刺猹:捏
④沙地看跳鱼
2、指导朗读
闰土在讲解这些故事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结合你生活中为小伙伴讲见闻时的感受来读这一部分,读出闰土当时的语气。
3、过渡
闰土这作者讲了那么多稀奇的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稀奇的,此时如果你就是鲁迅,听到闰土的讲解,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反复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⑵读出感悟,感受到自己的浅薄、无知。
⑶指导朗读
(结合班级开展的与农村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在农村小朋友的所做所讲,自己的收获来进一步体会虽是少爷,但远不及一个农村孩子的见识多,感叹自己的无知,一只井底之蛙的窘境)
⑷齐读这段话,体会作者情感。
㈢、图文结合说话别
1、看书中插图,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来想象,离别时,作者和闰土间的话别场面。
⑴同桌分角色饰演闰土和鲁迅,创造情境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⑵选取小组代表全班朗读,(配《送别》音乐,衬托当时场景)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书中两个儿时伙伴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不免伤感,怎耐天下无不散筵席,作者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那你们希不希望他们再见面?
2、想象练习
多年以后,鲁迅再见闰土时,他的外貌什么样?语言是什么?
(学生再次练习外貌描写,再次进行语言训练)
3、呈现结果,还原现实
其实,多年以后,闰土和鲁迅真的见面了?什么样呢?请看文章,(介绍多年后鲁迅见面闰土的文章)
㈣、总结全文
虽然成年后的闰土与儿时的差别很大,但这就是生活,一个未知数,但少年闰土的形象永远是那么清新、隽永,他的形象让一代代的小伙伴追寻,这都得意于鲁迅这位文豪的妙笔生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习鲁迅的写作方法,通过几件事及形象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的小伙伴也能在你的笔中永远活泼、可爱。
六、板书设计
20少年闰土
讲捕鸟:支、撒、拉聪明
闰土:捡贝壳红、绿……五色的贝壳能干
讲刺猹:捏、刺勇敢
讲跳鱼:青蛙似的脚见多识广
资料: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而更使“我”感到悲哀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两处肖像描写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更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争辩,对争辩发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争辩。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争辩
先确定自身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身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争辩
(1)八人为一组,进行争辩,每组优秀一人准备参与全班争辩。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身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争辩
(1)说明要求:在争辩中要做到态度诚实,语言得体,论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争辩
师生点评争辩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同学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协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同学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家长、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安排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身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同学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同学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同学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优秀好文,师生一起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同学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身的习作。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八
二、教学目标:
1、完成日积月累。
2、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3、完成练习。
三、教学重点:
完成日积月累、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朗读、阅读、总结归纳。
六、教学准备:
课件PPT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师谈话导入:
1、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在近千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它犹如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和传播;其中一些成语的背后还有生动的故事和传说,用起来极为生动、形象。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大展台。
二、成语大闯关
(一)第一关:我会读
1、学生自读成语后
2、指名读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二)第二关:我会猜
1、师出示图画
2、生根据图画说成语,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形象地理解成语意思)
(三)第三关:我会说
请生说说有关的成语故事或前面没有说过的成语的意思,还可以用成语说话。(根据故事内容了解成语意思,加深理解,并活学活用。)
(四)第四关:我会用
请生选用恰当的成语填空
1、小作者真是(),写出的文章构思(),内容()。
2、音乐会上,既有()的流行音乐,也有()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令人回味无穷。
3、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
(五)第五关:我拓展
请生说说同类的成语。
(六)学《响遏行云》这个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七)师总结
(八)作业
1、背背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继续搜集同类成语
2、继续搜集成语典故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28 个生字, 会写11 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可是你们知道大象也曾在战场上冲杀吗?《最后一头战象》就向我们讲了战象的最后一天。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读课文, 每个字都读准, 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3、请5 位同学比赛读、评议。
4、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 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出示生字卡认读、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三、抓住重点句, 品读课文。
1、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 带着感情朗读。
2、说一说, 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 拓展延伸。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寻找象鞍、绕寨三圈、怀念战友、自掘象冢)
2、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
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4、请你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怀念战友的场景。
三、深入分析课文、(集体讨论)
1、课文中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从文中找一找, 说一说对嘎羧的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有什么好处?
2、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3、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作业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 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 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 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并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3、总结小队中小伙伴笑声的特点。
4、仿照文章的写法,抓住你小伙伴的特点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设情境导入
1、师板书:笑。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字分别组成两字词、三字词和—字词。
2、人们之所以会发笑,是因为笑体现了什么情感?(高兴、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忘不了的笑声》,去感受同学们别具一格的笑声。
3、指名同学补充板书课题。
二、整合学生的疑问,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引领自授,导学达标。
(一)检查朗读情况。要求:
1、全班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中间4个自然段由本班“朗读小能手”朗读。
2、在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达成共识。
2、向组员请教自己疑问。
3、中心发言人准备讲授。
(三)引领自授
1、中心发言人汇报本课的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进行互补后板书。
2、中心发言人汇报引领学习。
(1)归纳—个同学的不同笑声、特点,并在文中用“”线画出。
余晓“格格格”有感力
鲁珊“嘿”文雅
方萍“嘻嘻嘻”淘气
陈立“呵呵呵”洪亮
(2)这些别具一格的笑声,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在文中用“”画出来。
A、她正一边笑着,一边给同学念作文呢。(动作描写)
B、“嘿,‘积雨云’来了,要不要我发表一个天气预报啊?”(对话描写)
……
(3)教师引领:文中的双引号和单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单引号:特指。双引号:对话的引用。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文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小伙伴别具一格的笑,把同学间团结快乐、亲密无间的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也来露一手,写写我们六(4)班同学的笑,字数为100字左右。
2、展示交流。
3、从同学们所写的笑中,请你评价一下我们的班集体。我们六(—)班是,是,是,我爱我们班,我为它骄傲与自豪。
五、师总结升华
我们是个团结的集体,向上的集体,今天我们为这个集体骄傲,明天这个集体会因我而自豪,让我们把笑、把快乐留在这里,带着希望出发,用的成绩回报母校。
本课属于在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整个单元主要让学生回忆小学六年来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毕业前有一个美好的回忆。而且,综合性学习中还要求学生制作好属于自己的作文集,有鉴于此,我利用了这几篇题材十分好的文章,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本课完成了这个任务。
本课教学过程比较简单,在激趣导入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要求,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写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几个要求:
一、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激趣导入的阶段,让学生说说在班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同学是谁?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他们是否会运用总分的结构进行表述,是否能够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这都让学生有一个锻炼的机会。
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篇幅比较简短,内容比较浅白,学生理解内容不难,但是要求他们通过阅读进行归纳性的问题解答,就有点难度了,特别是4、分析每个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列举出课文中的例子。这个问题,在教师巡视过程中,不是每个同学的能够完成得很好,而且,课文的答案不是十分的明晰,需要学生通过归纳才可以做出答案。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速度。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大概用了二十分钟,我利用剩下的二十分钟让学生马上动笔写,虽然和同学相处了20xx多日子,但是,很多同学都不是十分了解各个同学的特点的,需要进行回忆、分析、归纳,但一旦动笔,同学们的速度十分快,到十五分钟左右,已经有差不多十个同学能够初步把文章完成。
追求简单的教学环节,追求效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本节课虽然自己觉得效果比较好,但课无完课,可能在环节的过渡中不够好,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等问题,以后再进行改正。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