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19 16:54:24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抒发毛  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词,梳理内容。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3.诵读词文,领悟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词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钟)

  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  东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毛泽  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雪》。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

  1.朗读全词,梳理内容。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3.诵读词文,领悟情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结合资料链接,了解有关本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该词的具体背景。

  2.大声朗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再读课文,找出上下阕的领起字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

  要求:

  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素裹(  )   妖娆(  )  稍逊(  ) 分外(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今朝(  )    风骚(    )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3.朗读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其他同学听读,然后评价。

  点拨答案:2.北国壮丽的雪景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评说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胸怀和抱负    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在文中勾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可借鉴学过的诗歌炼字的方法),在文中做好批注,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首先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2.然后小组内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展示时采用下列句式说话:

  点拨:示例1: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句,这一句中“舞”和“驰”两个字把冰雪覆盖的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使之生机勃勃,生动活泼。

  示例2: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句。它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它运用以“舞”字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活跃,二字极为传神地将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使山和原显得生动、形象、活泼。

  示例3:我喜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冰封”写其凝然安静,“雪飘”写其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同时,还运用互文的修辞,构成语言的对称美,使词的意境更加开阔。

  示例4:我喜欢“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是唯一的景象。“顿”字,则写出黄河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示例5:我喜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这一句运用想象,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把江山美景比做“红装素裹”少女,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示例6:我喜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竞”是“争着”的意思字,一个字写出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全词浑然一体。

  示例7:我喜欢“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一句。句子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一)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要求:

  1.自主大声的有感情的诵读。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诵读。

  3.班内展示。

  (二)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结束语:《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链接:

  毛  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情怀。代表作有《沁园春雪》《七律 长征》《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毛泽  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  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  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  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  东

  上阕: 动静结合(实写)

  想像描写(虚写)

  下阕:议论、抒情

  评论历代帝王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播放歌曲《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  泽东”。这是我们的父辈们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  泽东的赞美, 毛泽  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他还是一位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  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课堂实录

  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伟人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毛泽  东,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  东选集》(四卷)、《毛  泽东文集》(八卷)、《毛  泽东诗词》(共43首)。

  《沁园春·雪》是毛泽  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  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二、介绍词的知识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听朗读,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学生听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1.放录音,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分(fèn )外妖娆   成吉思汗(hán)  今朝(zhāo)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明确:词的上阕。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明确: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明确:虚景。从“须”可以看出。“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5.试分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6.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明确:“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7.作者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明确: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课后小结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诗歌。

  2.搜集毛  泽东的诗词,与同学一起品读。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上阕

  1 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加黑的词均板书,下同)。“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 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板书:在“冰封”和“顿”、“雪飘”和“惟”之间画斜线,表示其承应关系。)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板书:用线条分别把“舞”“驰”和“欲”联结起来。)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上阕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补写。)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3 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4 根据上阕板书表,抓住“望”“欲”“看”三字,齐读或背诵上阕。

  (二)学习下阕。

  1 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2 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教师归纳: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用线条联结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补写。)

  3 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4 根据下阕板书表,抓住“引”“惜”“数”三字,齐读或背诵下阕。

  课后小结

  1 教师根据板书指出: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最后几句是抒发豪情壮志。(板书: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板书:论史言志。)

  这首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配合。上阕的写景,是下阕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下阕的议论,又是上阕写景抒情的必然结果。写景和议论,是通过一个“引”字自然地过渡的。(指出“引”字板书表中的地位。)

  2 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3 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