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
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 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
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 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 ( 至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既其出,则 或 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 谬 )其传而莫能 ( 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按要求完成填空。(为加点字注音,为方框内的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为括号中的字词指出活用类型)
2、记下疑难点,准备质疑、交流。
3、在文中划出你所认为的判断句,并说明判断理由。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话很有哲理,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二、课堂练习
(1)解说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不出,火且尽
7.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翻译下列句子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内容研讨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延伸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四、目标反思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褒禅山亦谓(叫做)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名作动,建房子)于其址,而卒(死亡)葬之;以故其后(名,名作动,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是,表判断)华山之阳(水之北,山之南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模糊不清,独其为文(残存的[几个大]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昏暗的样子) ,入之甚寒,问其 ( 深,深度,形容词做名词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形容词做动词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动词做名词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 ( 至)(动词做名词,到达的人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形容词做动词,照明 )也。既(以后)其出,则 或 (有人)咎(责备)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第一人称)随之,而不得 ( 极)(形容词做动词,充分领略到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取独)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瑰丽奇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 ( 险远)(险峻而又遥远 ),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形容词做名词)而无物以相(辅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而不至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我)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 谬)(形容词做动词,弄错 )其传而莫能 ( 名)(名词做动词,辨说清楚 )者,何可胜(完)道也哉!此所以(什么什么的原因) 学者(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1.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可展开)
2、[明确]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三、解释虚词1.并列连词,可译为“又”2.因为;表示判断,是,为3.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译为“大概”4.连词,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可不译。5.连词,表修饰6.副词,将要7.发语词,大概
翻译1.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有的已经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2.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因而未能极尽那游洞的乐趣。3.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没有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4.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探求学问的人不能够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缘故。
四、1、A 2、B 3、D 4、①况且作为 国 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08-21
《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04-07
《游褒禅山记》赏析12-28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1-30
游褒禅山记阅读理解02-02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09-26
游褒禅山记的中心句是?06-2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04-01
《游褒禅山记》古文赏析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