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相关文化常识:“赋“的文体、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
(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
生:苏东坡!
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那请问同学们又记不记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
生:韩、柳、王、……
师:好,请同学们记住了,唐宋八大家是韩柳欧三苏王曾巩。也就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除此之外,欧阳修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成就呢?我们一起来看到屏幕。
师:苏轼在词的写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们同为宋代豪放派词人。
生:老师,他们俩认识吗?
师:不认识,苏轼是北宋人,辛弃疾是南宋人,辛弃疾在词的写作上对苏轼的豪放词风有所继承和发展。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生:老师,米什么?
师:米芾(fu)。
师:我们再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苏轼这个人。
师: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引用了方方在《喜欢苏东坡》里面对苏东坡的评价,不难看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这种才华不仅仅是表现在文学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他才华横溢,似乎连老天都开始嫉妒了,于是,命运频频地对他开玩笑,他命途多舛,生活坎坷。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被牵连入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曾三度下狱,在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生:老师,他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他为什么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呢?
师:因为他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精神世界。苏轼的思想里,糅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他有着儒家的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思想,也有着佛道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当他的儒家思想遭受到挫折的时候,他能够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宿。
师:同学们要注意理解他的这种特殊的精神世界,我们这次要学习的课文是与此相关的。说完苏轼,我们来说说赤壁。大家对赤壁都有一定的了解吧?
生:赤壁之战。
师:对。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赤壁赋》里面的赤壁,并不是赤壁之战的赤壁。而是湖北黄冈的一个叫做“赤鼻矶”的地方。我们之前也讲到了,苏轼曾被贬黄州,这个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一带。苏轼在这个“赤鼻矶”上曾三咏赤壁,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以及前后赤壁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赤壁赋》其实是前赤壁赋。
师:赤壁知道了,赋又是什么东西呢?
生:汉赋。
师:能联想到汉赋的同学很不错,汉赋是在汉代出现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因为“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所以很多人只要一说到“赋”,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汉赋”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师:刚刚也提到了,这篇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具体时间是元丰五年,也就是被贬黄州已经有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七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去预习《赤壁赋》,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标音。
思考:《赤壁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讲解第一、第二段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布置你们回去预习《赤壁赋》,你们预习好了吗?
生:没有。
师:不预习?你们可是承诺过期中考要“超越一班二班”的呀,这种学习态度怎么超越他们?要知道,你们跟一班二班的学生在智力上是相当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基础比你们好。要夯实基础,最主要的就是把时间和心思多花在学习上!(在我们学校,一班二班是重点班,我所教的班级是普通班)
师:既然没预习,那上课就更加要认真听!现在,先请同学们将课文齐读一遍。
生齐读。
二、正音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下面这些字词。
三、讲授课文第一段
师:标好注音之后,请同学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第一段。
生齐读。
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年的秋天,七月,既望是什么日子?看课下注释。
生:过了望日。
师:望日是什么?
生: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师:对,七月是大月,过了十六,也就是七月十七了。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七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东坡和客人一起划船,游于赤壁之下,“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在。
师:那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翻译的时候会不会直接翻译成“游在赤壁的下面”?
生:不会,是在赤壁下面游玩,倒装句。
师:什么倒装?
生:定……
师:同学们看到,游是什么词性的?
生:动词。
师:记住,定语是修饰、限制名词和代词的一种成分,状语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一种成分。相当于你们在英语里面的“adj+n"和“adv+v"。所以这个倒装应该是?
生:状语后置。
师:对的。以后在文言文当中,看到有“于”,“乎”这样的字眼,后面是地点或者时间的,就要注意看它是不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如果是,那就是状语后置了。
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来是缓缓地吹来,不兴是没有泛起一点波浪。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酒的意思。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请同学们看到课下注释,明月之诗是指?
生:《诗经·陈风·月出》。
师:窈窕之章是指?
生:《月出》中的“舒窈纠兮”这句话。
师:所以这里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语法现象?苏轼是先诵《月出》这首诗,然后再唱“舒窈纠兮”这句诗吗?
生:不是,是互文。
师:对,这是一种互文现象。
生:什么是互文。
师:这是你们初中的时候就应该有学过的,《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木兰是不是先在东边的市场上买了一匹马,然后再西边的市场上买了鞍鞯?不是,这里的意思是说,她在市场上到处逛,买到了这些东西,对不对?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两个动作看似相互独立,但事实上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在必修一的《孔雀东南飞》中也讲过,“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他不是说真的只在东西两边种了松柏,在左右两边种了梧桐,而是说,他在坟墓的四周种上了松柏和梧桐树。明白了吗?
师:继续往下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拿到这个句子,你们应该立刻注意到什么?
生: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师:对,应该怎么翻译?少焉,不一会儿。郑XX。
生(郑XX):不一会儿,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师(生):好,请坐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句话需要同学们注意。首先,纵一苇之所如,纵是?(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小船),如(去,往)。那么,我们之前也说过,“所+动词”这个结构等于?(名词)。那同学们看到,纵一苇之所如,任凭一条小船……(想要)到达的地方,缺了什么?
生:动词。
师:对。所以,这个地方,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动词?
生:之?
师:没错,请同学们重点关注这个句子,这里的“之”字,是用作动词,去、往的意思。这样的话,这句话就通顺了,任凭一条小船去它想要去的地方,意译过来就是任凭小船随处漂流。
师:凌万顷之茫然。这里有怎样的语法现象?
生: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师(生):大家看,万顷是指?(江面宽阔)。对,其实这里还有一种手法,万顷是说明江面的宽阔,所以,万顷是江面的一种特征,那么这里就是?以特征代本体,这是一种借代的手法。万顷是指江面,也就说,它是什么词性?(名词)。修饰名词的是?(动词)。没错,所以这里应该是?(定语后置)。很好,看来同学们对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已经有一定的把握了。
师: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记得《岳阳楼记》中的“浩浩汤汤”吗?什么意思?
生:浩荡。
师:对,这里是水势浩荡的样子,乎是形容词词尾,什么什么的样子。水势浩荡,(小船)像凌空驾风飞行。而,表示……转折。但是不知道它要在什么地方停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的飘逸啊,又像脱离尘世,超然独立,飞升入仙境。这里的而是表什么关系?先长出翅膀,然后飞升,成仙。(生:顺承)。
师:这一段的意思已经大致梳理了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苏轼和客人夜游赤壁。
师:没错。这一段开头就写明了时间(生: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生:赤壁之下),人物(生:苏子与客)。第一段写的是苏子与客的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
四、讲授课文第二段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第二段。
生齐读。
师:于是饮酒乐甚,于是,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其实是分成两个词的,于,在;是,这时。在这时候,喝着酒,心里十分痛快。扣舷而歌之,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并列……递进……
师:举一个简单地例子,语文老师抱着书本走进教室。请同学们划出主谓宾。
生:语文老师是主语,抱着是谓语,书本是宾语……?
师:那走进教室是什么?
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语文老师抱着书本走进教室,抱着书本和走进教室师两个并列的动作吗?是一边抱着书本,一边走进教室吗?不是。那是递进吗?先在门口抱起书本,然后走进教室?也不是。那这句话要说的是语文老师抱着书本还是语文老师走进教室?
生:走进教室。
师:那抱着书本是什么?是不是在说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时的一个状态?语文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的?是抱着书本走进教室的,抱着书本是用来修饰走进教室的。前一个动作是用来修饰后一个动作的。同样道理,扣舷而歌之,怎样地唱歌?轻扣船舷唱歌。扣舷的动作是用来修饰唱歌这个动作的。所以而应该是表示……修饰。扣舷而歌,动作完成了没有?(生:完成了)。那,之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代词?(生:不会)。有没有其他含义?(生:没有)。所以这里的之应该是?(生:无义)。对,之在这里是用来补充音节的,是一个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师: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数流光。”歌词说,桂树做成的棹啊,木兰做成的桨。击是拍打的意思,空明和流光是什么?看注释。
生:月光浮动下的清澈的江水。
师:空明和流光本来是什么词性的?(生:形容词)。那注释里是什么词性的?(生:名词)。还记得第一段我们说过凌万顷之茫然的万顷吗?这里的用法跟万顷同不同?
生:同,都是用特征代本体。
师:非常正确。拍打着月光浮动下的清澈的江水啊。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是什么意思?逆流而上。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悠远。予怀,我的心思。翻译成悠远啊我的心思,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心思很悠远。
师:那这里又是什么语法现象?
生:倒装。
师:什么倒装?我的心思……很悠远。在句子成分中,我的心思是?(在这个位置,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名高中生,居然连主谓宾都还不会分。于是后来我又花了整整一节课,帮助他们学习现代汉语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我的心思是主语,很悠远是谓语,这里是主谓倒装。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心中的美人啊,她却在天边遥远的地方。这里的美人是字面上的美人吗?想想我们学过的《离骚》当中有一种怎样的传统?
生:香草美人。所以这里的美人是指圣贤的人。
师:对,这里的美人是指贤臣或者是圣君。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有吹洞箫者,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客人当中有一位会吹洞箫的。
师:恩,翻译的字字落实了。但是觉不觉得这句话有点问题?我们正常讲话应该是怎样的?
生:有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
师:所以这里也是?
生:定语后置。
师:很好。倚歌而和之,倚歌,按照节拍,和之,应和他。这里的而是什么意思?
生:按照节拍来应和他。表示修饰。
师:正确。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萧声呜咽,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吹完之后)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线绵延不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的舞和泣是什么用法?
生:舞动,哭泣。
师:是直接翻译为舞动和哭泣吗?我们代入原句看看,舞动藏在深谷里的蛟龙,哭泣孤舟上的寡妇。通顺吗?
生:不通顺。使藏在深谷里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师:没错,这种用法叫做使动用法,翻译的时候就要翻译成“使……怎么样”。
师:这一段话写的又是什么呢?
生:客人在吹箫。
师:他在吹箫,萧声怎样?
生:很悲凉。
师:这段主演写的是乐极悲来 。先写歌声,后写箫声;歌中的“美人”喻君,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出力;箫声的怨、慕、泣、诉,抓住了箫声“哀”的特点,末尾两句夸张性比喻,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再认真理解一遍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背诵一二段,明天默写。
【《赤壁赋》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赤壁赋的赏析11-30
赤壁赋原文09-09
《赤壁赋》赏析12-02
语文《赤壁赋》说课稿04-07
前赤壁赋全文12-06
《前赤壁赋》鉴赏10-07
赤壁赋原文翻译12-06
《赤壁赋》教学设计05-06
《前赤壁赋》翻译06-08
《前赤壁赋》原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