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时间:2021-03-18 13:39:18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师:大家说,对吗?

  生:对(齐声)

  师:(面向答题同学)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

  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

  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

  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眼。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生:在3~11段

  师:理由是什么?

  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师:说得好。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下面就请大家顺着我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教师范读,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渲染出课文所描写的清、静、悲凉的气氛,将学生带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

  大家听完了,再复查一遍,看看描绘秋色、秋声的词语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生:文中写秋色的依次有: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枣子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牵牛花作者最喜爱的是蓝色,我以为用蓝朵概括更具体一些。另外,人穿的青布也应是秋色的一种

  师:这位同学由物及人,开拓了视野,补充得好!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以为槐树的落蕊也是秋色中的一种,它的花白里透黄,与文中描写的其他色彩格调一致

  师:(激动地)你知其然,还说出了所以然,高人一筹。(台下掌声响起)请继续说,你说与其他色彩格调一致,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总的格调是什么?

  生:冷色

  师:能简要分析一下吗?

  生:芦花、槐蕊是灰白色,碧空、蓝朵、青布是青蓝色,柳影、夜月是暗黑色,所以说故都的秋是融灰白蓝暗等多种冷色调于一体

  师:分析精当,掌声鼓励!(台上台下,掌声响起)面对这么多冷色调,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会感到很冷清,很孤独

  师:大家会有同感吗?

  生:有(齐声)

  师:对!观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哟!故都的秋声如何呢?

  生:文中写了不少秋天的声响,比如:虫唱、钟声、蝉声、雨声、人声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第七段有一句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里的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的声音,我们听到明写的雨声,还应辨出暗中的风声

  师:这位同学的超人之处在于从细微之中推出隐含的东西。借鉴这种读法,还能获得类似发现

  生:我读了第四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这句,耳旁就回荡着那细微的刷刷声,我以为帚声也是秋声的一种

  师:好!不过,这么多声响交迭一起,故都究竟是闹还是静?

  生:当然是静

  师:有分析,有例证,才能使人信服

  生:试想,在那无际的秋空下,连小虫、扫帚这些细微之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之静吗?好比我们家里的闹钟,在人多喧闹时,你根本听不见它的走动声;你能听得见,那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师:有理有据,深入浅出,我服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就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以动衬静的艺术辩证法。由此看来,闻秋声,故都的秋好寂静啊!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你处在如此寂静的秋空之下,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孤独、痛苦

  师:对!越静,越感孤独。如果你既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悲凉

  师:说得好!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不过,我有个疑惑,哪位帮我点拨点拨: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生:因为作者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师:为何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生:作者当时心境不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读提示中写着呢

  师:请摘要读一读

  生:(读自读提示第三段前半部分说明文字,略)?

  师:能就此分析一下吗?

  生: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我要是遇上不快的事,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连灯都不开,这样才好受一些,我想这种感觉人人都有。(台下掌声响起)?

  师:好极了!这位不仅将心比心,善解人意,更重要的是他点出了时?──?情?──?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这种特色必须在读中品味,请大家齐诵3~4段,力求读出清、静、悲凉来

  生:(齐读)?

  师:味道还没有充分读出来,课下要反复读。把握了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才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妙。下面我来点几处,你们评评看。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的?

  生: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师: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生: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相吻合

  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得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师:评得精当,说明大家真的领悟了。下面请看文章开头第二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生:(1分钟不到,一生发言)南国之秋特点是慢、润、淡

  师:你怎么看这么快?

  生:因为首句就是比较概括,后面是解说

  师:这位不仅抓住了重点词句,而且辨出了句际关系,所以又快又准。请浏览文章倒数第二段,说说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生: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

  师: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抓住文中的比较点说具体

  生:我以为这两段的比较点是秋味,突出的是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师:完全正确。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的方法。再请看12自然段思考:这一大段的议论有无必要?从议论的落脚点上去考虑

  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的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师:很好,这一段议论,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至此,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就很清楚了,谁能作精要概括并通过完善板书的形式写出来说出来?

  生:(先写后说)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师:完全正确。你的概括就是本节课的总结。你为何能概括这么快这么准?

  生:因为课堂的中心是这个,预习提示明示了这个,板书也暗示了这个

  师:会抓课堂中心,善用辅助条件,这是巧学的标志,值得借鉴。(掌声响起)下面请看投影,这两首诗的空格里各选那一组词填进去恰当,为什么?

  生:第一首选C项,因为闭,暮切合作者被贬时孤独凄苦的心境。第二首选B项。因为这一组尤其是犹眠突出了隐居者的闲适

  师:大家说对吗?

  生:完全正确

  师:好!说明大家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散文特点,真的理解了会用了。最后问一句,大家这一堂课心情怎样?

  生:不怎么样

  师:为什么?

  生: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师: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永远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下课。(台上台下掌声四起)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实录06-13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5-06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8-20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10-10

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4-01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3-17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原创」04-01

散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反思04-01

故都的秋教案11-25